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范式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一种方法, 是一门学科中一般研究人员所 共同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体,并为该学科规 定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表现为建立新范式、抛弃旧范式,即范式转换的科学 革命。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和经验知识及自然科学原理解 决一定的农业开发问题的模型和模式。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转变与科学的发展都 是高度竞争和选择的演化过程,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互交替。因此,范式转换原 理对于研究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文章 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探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科学技术本身在许多领域 取得了惊人的突破,而且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 农业综合开发中,无论是深度开发还是广度开发,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研 究、引进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根据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现阶 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面临的反常进行深入地剖析, 指出了现阶段开发模式存 在的粗放型、低效型、封闭型弊端。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我 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促 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关键词:范式,范式转换,农业综合开发,开发模式转变,科学技术,对策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ii abstract paradigm is the way that people observe the world and practise science, and it is also a synthesis of elementary theory, viewpoint, method and technological resorts of a subject which is mastered together by the commonly personnel, and stipula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is discipline.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performs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paradigm and abandonment of the old one, namely the revolution of paradigm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model and the pattern to solve the certain development qu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certain matter technology and the experience knowledge.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are both the processes of high 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evolution, the continuity and the non- continuity mutually takes turn. therefore, it plays a certain role for reference and thought-provoking in studying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 by using paradigm transform. on the viewpoint of trend,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by historical mean. since 1940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has caused itself to obtain the surprising breakthrough in many fields, moreover, has produce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the depth development or the breadth development, all need to depend up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thought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force, it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or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the modern on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radigm, paradigm transform,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图 表 清 单 1.2004 年我国各行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比较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务。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是目前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温 家宝同志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 业基础地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形成又是农业综合开发能否取得实效 的关键所在。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开展至今已有 16 年时间,根据当时当地的物质技 术和经验知识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开发模式。不同时期的开发模式,都是随着当 时政治、经济发展所做出的选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市县实行的是粗放型、低效型和封闭型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其结果 不仅不能带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态环境的严 重破坏,严重挫伤农民的开发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动农业综合开 发模式的转变,建立新的开发模式,使农业综合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科学发展表 现为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基于这个原理,依据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进程, 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科学理 论必须在实际运用中获得自己的存在,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农业 综合开发模式面临的反常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 想,提出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对策,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 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范式概念在理论分析中的广泛应用, 可以追溯到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代表 人物托马斯库恩在其 1962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此书 中,库恩将范式视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进而 描绘出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范式概念自被创造性地提出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2 后,不仅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研究领域,还被运用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 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发 展的机制和规律,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科学发展表现为抛 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即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 开发模式是一个经济范畴。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为,开发模式可作为开发 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和抽象图式。中国学者杨挺秀认为: “开发模式只是一种代 表,供条件相同的地区借鉴,并不是照抄照搬” 。邓新安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的系统研究中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所谓农业 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组织(开发主体)通过经济行为(投入和产 出)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开发客体)所形成的一种代表或抽象的样式。 其内容是 该地域内农产品开发项目的组合结构,核心内容应是主导产业。其表现形式是一 个抽象化的图式。该文将某一农业开发模式作为一个农业经济系统,运用灰色关 联分析定量地揭示该系统内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系统发展机制。吴亦侠 在国外农业发展研究一书中指出世界各国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由于经济 实力、科学技术等力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采取的开发模式、选择的开发重 点都各不相同。 综合起来农业开发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类: 1.发达国家的农业开发模式。在发达国家由于各自国情不同,又有不同的开 发模式。经过分析比较,主要有两种类型:(1)美国、法国、前苏联等国家区域 开发模式。 这些国家土地面积广, 人口密度小,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地区较多; 但因它们的经济水平高,实力雄厚,有力量重点开发落后地区,以求实现全国各 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2)日本、德国、荷兰等 国家的沿海港口城市郊区农业的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 城市为中心,把市郊及腹地农业的发展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建立高产值、高效 益、 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并把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结合起来。 2.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开发模式。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拿不出更多 的资金投资农业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不得不采取低投入的开发战略。在选择开 发重点时, 本着先易后难的开发顺序, 基本上都选择比较容易开发的地区。 此外,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 目前国际上也有两种典型模式。 一种是 “基本需求” 型开发;另一种是“发展极”型开发。所谓“基本需求”开发模式,就是集解决 温饱、改善生产条件、开发人力资源和实现“人民参与”于一体的综合体。所谓 “发展极”开发模式就是把交通运输、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和国内外市场等产 前产后服务和基础等方面的开发建设纳入整个开发体系。 中国学者王祥胜在试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的一文中就如何转变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业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认真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1)由单一的随机开 发模式向多元的整体开发模式转变。(2)由注重外延的开发模式向提高内涵的开 发模式转变。(3)由分散的开发模式向产业化开发模式转变。王征在中国农业 综合开发 一书中提出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和根本 手段。指出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 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加快我国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 营转变。 纵观已有的文献和资料, 国内外的学者们主要在实证层面对农业综合开发模 式和开发模式转变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文章依据我国农业综合开发 的历史进程,以哲学的视角深入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及其模式的转变。通过研 究后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总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组合格局。一旦旧的组合 格局被打破,新的组合格局必然会产生。新的组合格局具有新的运行机制,这就 要求对于模式的研究同样要有发展的观点。可见研究开发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不 断的打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指出: “生产力也包括科学” ;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 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等等。 可以说关于论述科学技术的文章、 著作是汗牛充栋,但是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却很少发现将科学技术 作为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第一动力来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的文 章和著作。然而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认为,科学技术是打破旧的农 业综合开发模式、建立新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第一推动力,据此提出建立农业 综合开发新模式的对策,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1.3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1.3.1 创新点 1.在研究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范式转换对于研究农业综合开发 模式转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探讨我国农业综合开 发模式转变。 2.在研究分析库恩提出的范式转换的根本原因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 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第一动力; 通过深入地剖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综 合开发模式面临的反常,提出了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的对策性建议。 1.3.2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4 整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阐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 究现状,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等。 第二部分:对范式、范式转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开发模 式转变概念等进行理论分析, 提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发展动态图景及范式转换对 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通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对现阶段我国农业 综合开发模式面临的反常进行深入地剖析。 第四部分: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这是本篇论文的重要章节。 在这一章里, 首先阐述了科学技术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的 理论依据, 接着通过国内外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论证上 述观点。最后,就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建立新的 开发模式提出对策性建议。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论贯穿整个研究的 始终。 2.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重点以我省苏北地区农业综合 开发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范式转换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理论分析 2.1 范式的涵义和特征 “范式” (paradigm)一词源远流长。1999 年出版的梅里亚梅韦伯斯特 新学院词典第九版解释,paradigm 出自晚期拉丁语 paradigma,而后者来自希 腊语 paradeigma,15 世纪进入英语词汇。paradigm 其意有三:1)范例、样式,尤 其是特别清楚或典型的例子和原型;2)表示一词在它的所有变化中的变格或变 位;3)科学学派或学科的哲学框架或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理论、定律、概 括以及为支持它们而做的实验被系统地阐述。1(p67)paradigm 一词前两个涵义早 已有之,后一个释义恐怕是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之后才逐渐写进英语 词典的。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1962)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科学革命理论范式论。库 恩创造性地引入“范式”这个概念,并将之视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以及 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 进而描绘出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科学发展的动 态图景。 所谓范式,正如库恩本人所言,范式是一些“一度为科学共同体提出典型的 问题和解答的被普遍认可的科学成就。 ”2(p290)即,一方面,范式代表某一共同 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方法等总汇;另一方面,它表明的是这个总汇中的 一种要素,即具体的疑难解答,它们作为模式或范例可以取代明晰的规则,成为 解决其余常规科学疑难的基础。 3(p58)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 masterman)对“范式”的解释则是, “我们把范式定义为一个已知的具体的科学 成就, 一套已被公认的习惯。 范式就是一个思维的构造, 一个人造物, 一个体系, 一个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 ”4(88-90) 库恩同时还认为“范式”不同于任何理论,而是更具有“综合性” ,一般无 法对之作完整表述。为了更好地解释“范式”这个概念,他在再论范式中又 说: “在这本书中, 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 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东西。反过 来说,也正是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这个科学共同体 。 ” “科学共同体” 就是指探索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 讨论,在专业方面达到共识(consensus),这一“共识”就是“范式”所替代的原 始术语。 综合以上不同学者对范式所作的解释,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归纳 出范式的基本涵义。即,广义地说,可以把范式看作是某一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共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6 有的见解、思考方法及思维框架的总称;狭义的范式则可以只针对具体的学科领 域。具体说来,范式是在特定时期内,根据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和心理特征所 制订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定律、准则、假说、方法等;它是一个包含了科学、 哲学、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总和,也就是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全部 规定,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分解不开的混合物。 5(p139-140)这是一种逻辑上不能再分 的功能单位,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条件,是科学与非科 学的分解标准,在科学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通过上述对范式涵义的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 范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6(p62-64)第一,普遍性或一般性。范式之所以成为范式,是由于科学共同体接受 它、使用它,把它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第二,定向性。范式是现实世界一 定程度的客观映像, 是科学活动的纲领, 为科学共同体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第三, 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从一个范式换到另一个新范式是一 种质的变化和世界观的根本改变;第四,坚韧性。一个范式一经确立,就不能仅 凭个别的反常去推翻它,而只能用另一个新范式去替代它。 2.2 范式转换 如前所述,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 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并将它视为科学研究活动开展 的基础,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进而描绘出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 科学发展动态图景。如牛顿力学产生之前,物理学就处于前科学阶段。牛顿力学 创立到 19 世纪末则是常规科学阶段,此间物理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牛顿力学 解决各种问题。然而,19 世纪末 x 射线、放射线、阴极射线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的出现使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于是新的理论有待 创立,物理学处于革命时期。1905 年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和 1926 年量子力学的创 立完成了物理学由经典向现代的革命性转变,从此开辟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相 对论和量子力学完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范式。 科学 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据此,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 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1.前科学(prescience)时期 在前科学时期,一门学科尚未形成范式。研究者由于研究同一题材的方式、 信念、世界观及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的不同,对所从事的学科基本理论远没有达成 共识,各种学说争论不休。可以说,某个领域有多少重要的科学工作者,就有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少理论。7(p11)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争论,逐渐有一种学说被同行们所认同, 形成了范式,这便完成了前科学时期。 2.常规科学时期 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 完整的学说体系, 实现了从 “前 科学到科学”的过渡。这时科学发展进入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持续发展时期,即 常规科学时期,也就是根据规范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时期。在常规科学时期,研究 者根据范式所提供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来解决科研中的难 题,解释实践中的现象。同时,又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范式。在常规科学发展阶段,学者们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和观点一般不存在 怀疑和争论,而只修正自己对范式的理解,因此这一阶段其实是一个科学累进发 展的时期, 而在常规科学发展阶段的后期科学研究继续不断的揭示出意料之外的 现象,实践与范式不一致的反常现象不断增多,这时科学发展就将进入下一个时 期反常和危机时期。 3.反常(abnormality)和危机(crisis)时期 所谓反常,实质上就是超出范式适用范围的新的事实的出现。只有当单个的 反常事实逐渐增多时, 才能发觉反常, 然后自觉地去发现整类新事实。 库恩认为, “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持续的事件具有一种按一定规则周期出现的结 构。发现开始于感到反常,即发觉自然界不知怎么违反了由规范引起并支配常规 科学的预期。”7(p43)这就使得原有范式未被利用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少,可供研 究者调整自己的观点的余地越来越狭窄, 也就是说旧范式已很难解释实践中出现 的一些新问题。当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并愈来愈频繁时,人们开始对原有范式丧 失信心,于是便出现了范式危机。这里的范式危机是指特定学科领域内的一般研 究人员在日益增多的反常现象面前不再接受原来共同掌握的信息、价值标准、假 使和定理等。按照库恩的说法, “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 机已经到来。”因此,范式危机的出现蕴含了科学革命即将到来。 4.科学革命 在反常和危机时期,人们在怀疑旧范式的同时,开始寻求新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体系。当范式危机激化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发展 到质变,就会引发学科的“范式转换”。库恩认为,理论不可能在相同的思维框 架内连续地发展,而只能在不断改变的思维框架下向前发展,这种思维框架随着 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的状况,就是范式转换。7(p91)里采尔将范式转换过程简 单地表述为:范式 1规范科学(即在范式 1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异类(即范式 1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危机(即范式 1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革命(即范式 1 全面崩 溃)范式 2。8(p431)于是,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各种学派的争论之后,一种新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8 的理论学说最终被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成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科学理论从低 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科学也随之向前推进,这个过程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的结果是扬弃旧范式, 产生新范式。 科学革命以后, 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 进入了在新的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 科学发展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 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2.3 农业综合开发 2.3.1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农业开发是指为使自然资源能够适合于农业生产需要, 使动植物能够为人类 所利用,是农业经济能够得到发展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9(p673)农业综合开发是 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 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具有多重含义。首先 是指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推动农林牧副渔协 调发展;其次是指资金来源的综合,即实行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综合 投入, 同时, 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再次是指治理目标的综合, 即取得经济、 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 它的最终目的是合理配置、 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它通常的 作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 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 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 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节水工程、 改良土壤、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发展多 种经营等。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 投入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草场,植树造林等。而从广义的观点看, 它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农业生产领域 的开发,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等。 农业综合开发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0(p7)第一,市场取向特点。农业综 合开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使开发计划和市场需求相 适应,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大市场的发育相适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根 据国际国内市场的供需变化,组织安排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出口创汇的 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产业化取向特点。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以科技为依托,按照资源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确定各地区支 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捆绑各类项目,重点进行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项目 建设,同时重视贮藏、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设施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设,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第三,严格实行项目管理的特点。农业综合开发严格按 照项目进行管理,从项目评估论证、立项申报审批,到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建 后管护,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农业综合开发按照项目投放资金,资金跟着项目 走,不分条切块,不按部门、行业或田亩分钱。可以说,项目管理办法的推行, 从制度上保证了农业开发决策科学化,立项程序化和管理规范化,有效地防止了 农业开发投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3.2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内涵、特征和主要表现 开发模式是一个经济范畴。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为,开发模式可作为开发 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则和抽象图式。中国学者杨挺秀认为农业开发模式“只是一种 代表,供条件相同的地区借鉴,并不是照抄照搬”。邓新安同志把农业综合开发 模式看成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所谓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相对独立的 农业经济组织(开发主体)通过经济行为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开发客体)所形成 的一种代表或抽象的样式11(p26)。对开发模式的这三种理解,虽然角度不同,但 有一个基本共同点, 那便是把开发模式作为可供类似地区借鉴的一种代表或抽象 模式。基于此,结合文章研究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可表述为:根据一定的 物质技术和知识经验及自然科学原理解决一定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的模型和模式。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特征:10(p10)第一,在开发范围上具有区域性。农业综 合开发一般都是在具有相同自然属性的特定区域进行。第二,在开发进程中具有 阶段性。 农业综合开发在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拓展开发的外延。 第三,在开发功能上具有示范导向性。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方向和方式等对非 项目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的带动作用。第四,在开发项目上具有重 点性。其重点是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特别是深度开发,以提高土地 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根据世界农业综合开发的演进情况看,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归纳为 以下几种:9(p676-678) 1.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兴修水利,改土拓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通过建设高产、 优质、 节水、高效基本农田,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满足人 口增长的需要;二是可以为农作物产量不断增长,促进稳产高产、抵御自然灾害 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 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是最主要的一种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2.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10 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 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结构雷同、生产模式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为了追求利润最 大化, 就应该逐步减少农业经营兼业行为, 提高专业化水平;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就应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品质结构 和区域布局,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 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区域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把优势产 区做大做强,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努力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集约 化水平。因此,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农业综合开发 的一种模式。 3.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间农业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决定着未来农产品市场的份 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决定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减少。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 度,引导农业科研部门和科技开发型企业,围绕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有 针对性的支持种子、种苗、种畜体系建设,积极加强农业人力资源培训,大力推 广应用农业配套组装技术,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 率,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现代科技在农业发 展中的贡献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 力,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模式之一。 4.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深 刻地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类的一切开发活动都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否则,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此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无公害、绿色和有 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农产品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生 态农业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能否持久的保持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关 键在于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 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种基本模 式。 2.4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2.4.1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概念及表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交替进行的过程。 连续性发 展通常沿着某一开发模式所确定的开发路径前进; 而不连续性则与新模式的出现 有关。于是不同的开发模式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开发路径。所谓“开发路径”是 指一定开发模式所确定的开发实践活动。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表现为新的开发 模式代替旧的开发模式。 我国在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 16 年时间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综 合开发模式出现了一次补充完善,一次转变。第一阶段(19881993),农业综合 开发的模式主要是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改土拓荒,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旨在促进高产稳产,提高大宗农产品产量,实现富民强农目标。通过几年 的实践证明,这种开发模式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 用,无法实现上述目标。于是,开发者们对开发模式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到了 第二阶段(19941999),主要是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实行综合治理,连片开发, 积极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 域布局的调整,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在这个阶段, 项目区农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品质较差,市场化、产业化程 度不高,示范、龙头作用不大,农民仍然不太满意,这就出现了新的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出现了转变。第三阶段从 2000 年开始,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开 发的重点是围绕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转变为围绕实施农业开发项目与兴建农业 科技示范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从单纯追求农产 品产量为主转变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 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对第一、第二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而言,根据当时各地区的客观实际, 为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采取的是基本需求型掠夺性开发,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 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这些开发模式在第三阶段开发实践中就很不适应了, 代之而来的是新的开发模式,更强调科学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对开发路径也有 新的要求。与每一开发模式相对应,都以特定的技术、开发效果等来确定其“进 步”概念。 2.4.2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发展动态图景 库恩基于范式及其变革提出了科学发展动态模式, 利用库恩的范式转换原理 对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进行剖析就非常有启发。 使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农业综 合开发模式在转变中是非线性的增长轨迹。 据此提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发展动态 图景。 常规开发模式时期(在一定的开发模式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开发模式危 机时期(原有开发模式越来越阻碍农业综合开发)开发模式转变时期(产生新的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12 开发模式)新常规开发模式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发展一般经历三 个时期。 1.常规开发模式时期 常规农业开发模式时期就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入一个统一的、 稳定的持续发展 阶段, 也就是根据一定的开发模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期。 在常规开发模式时期, 人们根据一定的开发模式提供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来解决农业综合 开发过程的问题。同时,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原 有的开发模式,因此这个阶段其实是一个开发模式累积发展时期。前期表现为它 适应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优势。而在常规模式开发后期,在开 发实践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不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 当这样的问题不断涌现 时,开发模式的发展即将进入危机时期。 2.开发模式危机时期 随着不能解决的开发实践问题逐渐增多时, 原有的开发模式越来越阻碍农业 综合开发,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这使得原有的开发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的 实践中适用的空间越来越少,可供人们调整的余地越来越狭窄。这时人们渐渐地 开始对原有的开发模式丧失认同感,于是便出现开发模式的危机时期。危机的出 现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持续的事件具有一种按一定规则周期出现的结构。危 机时期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接受原有的开发路径和开发模式,因此,开发模式危机 的出现预示着开发模式转变时期的即将到来。 3.开发模式转变时期 在危机时期,人们在怀疑原有开发模式的同时,开始寻求新的开发路径,寻 求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当危机激化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时,人们普遍 地认同新的开发模式,就会导致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转变。新的开发模式不可能 在原有的开发路径上连续地发展,而只能在改变的开发路径下向前发展,原有开 发模式随着开发进程而不断变化的状况,就是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开始。于 是,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之后,一种新的开发模式最终被大多数人们所认 同,成为新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这就实现了农业开发模式的转变。开发模式转 变的结果是抛弃旧的开发模式,产生新的开发模式。开发模式转变以后,农业综 合开发转入新的常规开发模式时期,进入了在新的开发模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 展。 2.5 范式转换对研究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借鉴意义 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的是不完全相同的, 科学的发展表现为 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起源于科学共同体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感觉到:他们无法利用现有的范式有效的探讨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范式在 这方面是起引导作用的12(p85)。革命的解决过程就是通过科学共同体内部冲突, 选择出从事未来科学活动的最适宜的道路12(p155)。 因此科学的发展是基于科学共 同体内部冲突的活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农业综合开发是人类利 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科学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转变都是高度 竞争和选择的演化过程,并且在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类似之处。 2.5.1 量变到质变的突变过程 1.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与范式转换都需要量变的积累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相对于质变来说,量变 不突破事物的度, 不改变事物的质, 是在度的范围内微小的变化, 不显著的变化, 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量变有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不间断的过程。库恩的 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常规科学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常规科学活 动本质上就是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支配下的一种“解难题活动”,它的任务是不断 验证和发展范式,促进范式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随着科学探索的延伸,范 式预期之外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发现反常现象的数量逐渐增多,科学发展 的量变过程逐渐成熟。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 的,同样需要也必定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量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 传统农业开发模式是建立在农业资源浪费和生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的。 随着我国经 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这种粗放、低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已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随着农业综合 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开发模式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越来越成为 其发展的瓶颈,开发模式转变的量变积累也随之逐渐成熟。这正像在科学发展的 过程中常规科学在研究中随着反常现象的不断出现增多和不能解决, 危机时期就 会到来一样,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危机时期已经到来。 2.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与范式转换都依靠质变实现其突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 跃。相对于量变来说,质变突破事物的度,改变事物的质,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呈现出显著的运动状态。质变有阶段性和飞跃性,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常规科 学阶段实质上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毫无疑问科学革命就是质变的过程,革命 的本质是新范式战胜和取代旧范式,冲破旧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农业综合开发 模式经过较长时间的量变积累, 已经为其实现开发模式转变准备了充分的前提条 件。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质变的过程,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的飞跃。质变过程的本质就是新模式代替旧模式,建立新的开发模式以促进农业 论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 14 综合开发。我国农业开发工作在已经进行的 16 年时间里,从单纯追求农产品产 量为主,逐步转变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 的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3.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与范式转换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量变和质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有 着内在联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量的变化,就不会发生质的 变化。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要实现由 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科学革命的实现,常规科学(量变) 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科学发现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库恩说,科学发现 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可见,科学发现是实现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现 阶段农业开发模式转变同样需要条件来实现其转变过程,这个条件就是科学技 术。在农业开发中,无论是深度开发,还是广度开发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 科学技术是推动开发模式转变的第一动力。 2.5.2 破坏到建设的革命过程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 行论 的拉丁文原名是 de revolutionibus, 其中的 revolutionibus 一词原意指 “运 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的一场大 革命,所以 revolutionibus 一词逐渐就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后,“科 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库恩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科学革命的本质, 认为科学革命就是范式的重大改变。根据这个思想,研究探讨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的转变受到了启发。 1.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转变与范式转换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潮玩消费市场深度解读:收藏价值与文化传承研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细分产品供给与需求匹配研究报告
- 2025年生鲜新零售市场供应链优化与冷链物流效率提升报告
- 河北省昌黎县靖安学区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 民法典物权法课件
- 2025年造价工程师考试冲刺押题卷-工程造价计算与招标投标专项训练
- 2025年Python二级考试专项训练试卷 知识点押题精讲版
- 现代化衣柜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全真试卷 高频考点冲刺押题
- 2025年高考英语词汇短语专项训练试卷
- 2025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合同
- 消防梯翻新装修施工方案
- 中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
- 菲林格尔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服务规范525
- 个体工商户合伙协议书律师审核起草
- 足球比赛裁判培训
- (高清版)DB11∕T045-2025医学实验室质量与技术要求
- 2025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制图员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学校取暖煤炭采购合作协议书
- 胖东来管理制度
- 学费分期付款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