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除生物学意义外的差异均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它 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故传播学者们将 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传播学领域,审视媒介内容,对媒介中描述性别形象的内容尤 为关注。1995 年后,我国传播学者日渐关注媒介与性别领域的研究。但目前对我 国妇女报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见。鉴于妇女报在女性读 者中的强影响力,了解妇女报中女性形象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有关的社会性别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再现理论;接着采用量化分析法,对中国妇女报1995 年2004 年每年 9 月 1 日9 月 7 日共 60 期报纸新闻报道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现的 169 个女性形 象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然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样本文章进行定性分析, 进一步探讨女性形象背后深层的性别意涵。 研究结果显示,妇女报在再现女性形象时,其性别偏见是隐在的而非显在的。 从量上的分析看,妇女报对女性形象的再现并不存在刻板成见:将女性作积极进步 力量来表现,重视女性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着重描述传统女性品质兼顾其传统男 性特质。但当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时,潜沉在文本中的性别成见便浮现了出来。 这表现在苛求事业女性必须承担家务、简单称颂女性的自我奉献牺牲上。 本文初步探讨了影响妇女报女性形象再现的相关因素: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 社会发展、女性发展对女性传统角色定型的突破;妇女报刊宣传女性楷模的优良 传统;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社会传统因素的潜在作用;传媒的公众性特 征与商业化运作。本文并对传播实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第一,新闻报道要以促 进女性积极向上为出发点,以报道女性正面形象为主,为女性提供充满希望的信 息。第二,媒体工作者应树立多元视角、宽容理念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关键词:妇女报;女性形象;媒介;社会性别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gender distin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enders are caused by social cultures except for the biological meaning. it emphasizes that the gender role caused by social culture can be changed. therefore, transmission academicians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social gender to the field of transmission and make a survey on the content of medium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which describes gender images. after 1995, transmission academicians in china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between gender and medium. however,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female image in womens newspapers in our country is quite few. since womens newspapers have made great influence on women readers,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problems about female image existing in womens newspapers. this study first introduces social gender theory,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theory which are relative to female medium image. then the author adopts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makes generative description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169 female images as the main characters in china womens newspaper from september 1st, 1995 to september 7th, 1995 as well as september 1st, 2004 to september 7th, 2004 with a total number of 60 periods. then, the author uses text analysis to make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gender meaning after the female image.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when the female image is represented in womens news, the gender prejudice is implicit rather than appar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the stereotyp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womens news does not exist: women behave as the positive and active forc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women and describe the traditional women quality as well as the mens. in the process of deep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prejudice will be emerged.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that the female must hold housework and speak highly of the womens self-contribut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lat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emale images in womens newspapers: the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female roles caus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omen development; the good traditions of the propaganda to women by womens newspapers; the social gender viewpoint of the transmission staff; the potential roles of social traditional factors; the publicit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of the 硕士学位论文 iii transmission. then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transmission practical work: firs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news report; mainly report the positive image of women and provide helpful information for them. second, the media staff should set multi-view points, tolerance concept and right gender view. key words: womens newspaper; female image; medium; social gender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vi 附表索引 表 3.1 女性的年龄分布11 表 3.2 女性的城乡分布12 表 3.3 女性的文化水平分布13 表 3.4 女性的家庭、社会角色分布14 表 3.5 女性的职业分布15 表 3.6 女性的品性特征分布16 表 3.7 女性人物的版面分布17 湖湖 南南 大大 学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动机 妇女报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属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领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是传播学与性别视角的女性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大众媒介, 它强调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尤其强调女性 主义中的批判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女性传播者、媒介中的女性 形象和女性受众。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示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 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它所提出和要回 答的是:从性别角度出发,我们该怎样认识媒介及所处的真实世界。 西方学界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开始关注媒介与性别问题。1995 年第四 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我国也开始了对媒介中女性形象和性别模式的研究。 世界妇女大会 ngo 的媒介论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 究”课题的设置、首都女记协“传媒监测网络”的成立、 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对 性别研究成果的积极报道等,一起推动了我国的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发展,女性问 题和女性形象为全社会所关注。 但与传播学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女性与媒介研究仍属于边缘领域,所见成 果有限,因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有待发展的。本选题正是从妇女报中的女性形 象角度去探究我国妇女报的社会性别意识。之所以从该角度切入,主要基于以下 考虑: 首先,在媒介的女性形象研究中,目前国内研究所涉及的媒介虽然主要集中 在电视、广告、电影、教科书和报纸期刊上,迄今还较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妇 女报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严肃、系统、实证的批判研究。妇女报所反映的女性形象 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性别观念,有待研究证实。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看,对妇女报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因为,妇 女报是以广大妇女为主要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其“关于女性” 、 “为了女性” 、 “贴近女性” 、 “向社会宣传妇女,让妇女了解社会”的媒介宗旨和媒介定位使它 对女性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发行量巨大,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中影响颇大。 而妇女报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所传播的社会性别观念最终会影响广大受众的性 别认识和行为。那么,妇女报在报道女性人物时,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性别意识?它 存在性别成见吗?有何可借鉴或应改进之处?本研究通过求解这些问题,以期在女 性媒介与性别问题上,为今后传媒的女性形象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2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 在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 主义电影研究领域, 但直到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才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 应该说,在该领域,关于媒介内容的研究成果是最丰富的。但是,研究多围绕电 视、广告和报纸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关于妇女报的专门论述和研究并不多见。检 索近几年有关报纸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中明确以妇女报为题的著述极少,而 且多是对妇女报的办报方针、经营管理的论述,一般涉及报纸的价值追求、编辑 定位、文风、文体等方面,或者是对妇女报进行历史的追溯,探究其产生的历史 背景及发挥的作用。而从社会性别角度对妇女报的内容、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 专门研究、反省和批评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关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最早进行讨论的是在 1988 年。在上海召开的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座谈会” ,与会学者肯定了相对于长期“中性的” 、 “无性 的”女性形象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大量破除“左”的思想禁锢后对生命 的重视和对美的欣赏,同时又指出,媒介里的女性形象仍隐含了男权传统下的性 别歧视观念,因此仍免不了出现不合适的女性形象,如贤妻良母、被侮辱被损害 的女性、道德沦丧的女性等。 1995 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对我国 9 家主要报纸头版中女性新闻人 物、女记者署名文章以及有女性出现的照片比例的内容分析,重点指出了女性形 象在主流报纸的“缺席” 。 全国主要报纸有关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报告 ,成为分 析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第一篇报告。 学者冯媛通过研究 8 家全国发行的重要报纸的新闻报道,分析主导报纸中新 闻人物(新闻参与者),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当前我国主导报纸中有 关女性报道的现状,包括与男性相比较报道的比例、年龄和社会身份分布、在被 报道事件中的作用等,并用性别视角考察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媒介现实中女性的比 例是否合理和平衡、是否存在和强化角色陈规定型等现象,为促使新闻报道朝着 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方向变化提供了依据。她指出,我国主流媒介对女性的报道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 “女性新闻人物出现较少,有关她们的职业身份也不尽合理和 平衡;社会性角色以男性为主、家庭性角色以女性为主;权威性角色由男性垄断, 女性滞留在传统性、辅助性角色中。 1”由新闻报道所反映出的媒介现实中“男主 外、女主内” 、 “男主女次”的性别角色分工,在客观上起着强化角色陈规定型的 作用。 2001 年 10 月,中国妇联在 7 省(区、市)对 600 名女性进行了“大众传媒对妇 1冯媛.解析表象关于八家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见:金一虹,刘伯红.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 展:理论经济文化与健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 硕士学位论文 3 女的影响”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反映,媒体经常把女性当作卖点,并且为了寻找 卖点往往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媒体为了发行量、收视率、上座率等,往往有意 无意地不尊重妇女,这已是普遍现象。被调查者还反映,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 女性不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完整的个体,而是一种被观赏的对象把女性的外 在因素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志,而不是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在 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报纸杂志中,妇女往往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2 姜红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从内容上分析 了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将女性对象化、物化;以 男权标准区分“圣女”和“巫女” 。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层面追溯传 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并着重考察了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传媒形成社会 性别“刻板成见” ;传媒通过“议程设置” ,对弱势群体进行“消音” ;传媒所持的 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钝化女性的生命感觉。 3 陈阳在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选择 1999 年的女友 、 中 国妇女 、 现代家庭 、 家庭为样本,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揭示了性别歧视 观念在我国女性期刊中微妙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指出我国女性期刊的内容从三个 方面体现了性别歧视的观念:第一,塑造一个“温情世界” ,并美化与温情相联系 的传统女性特质;第二,强调家庭内女人的牺牲,一旦女人不愿为家庭牺牲时, 就会成为面目可憎的人;第三,过分重视对年轻都市女性的报道,使得女性深受 父权制和商业化的双重剥削。 4 关于“女性与传播”方面的研究文章多散见于期刊、报纸中,卜卫的专著媒 介与性别是中国内地第一本系统研究媒介与性别问题的专著。在探讨中国妇 女媒介的使命一文中,作者对妇女媒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妇女 媒介没有很好的表现大多数妇女的生活现实,特别是没有表现那些与男子一道工 作而又操持家务的贫困妇女所面临的问题。第二,在媒介中妇女不被作为具有独 立人格的形象来描写,主要表现在:(1)将妇女完全融于社会;(2)妇女通常被描 绘成附属于男性的妻子或母亲之类的传统角色;(3)部分媒介内容片面强调传统女 性特征或“女性特质” ;(4)部分媒介内容和广告强调妇女的身材魅力和性感,将 妇女看作是市场和消费品;(5)部分媒介内容片面强调男性特质的优越性,将男性 当作女性的榜样,鼓励女性与男性竞争。 5这是所见比较早的对妇女媒介中存在问 题的描述,但仅仅是泛泛而论,一般概括,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 1.2.2 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第一,学者们在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媒介内容进 2朱晓征.妇女需要什么样的传媒“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问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2, (3) :5-7 3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7(3) :15-22 4陈阳.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 5卜卫.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2-83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4 行研究时,倾向于用理性思辨的方法发现和总结问题,现象描述或评价议论远远 超过实证研究,致使宏观层面的分析因为缺乏具体数据的支撑而略显空泛。 第二,迄今为止,尚没有人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妇女报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专门、系统的批判研究,探究妇女报的社会性别意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报,常用“典型人物”的手法, 推出时代女性楷模供人效仿,以女性为主要人物而呈现的报道在妇女报中分量重, 报纸或推崇或批判,或赞扬或反对的女性形象备受关注。了解妇女报报道中女性 形象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妇女报进行研究,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运用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该报新闻报道中以 主要人物身份出现的女性形象。研究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如下: (1)中国妇女报中报道的女性是否具有独立人格、主体意识? 或是成为男 性的附庸? (2)在中国妇女报中,女性是否以刻板形象出现?女性承担的角色是多元 化的还是传统性的? (3)报道的女性形象是否真实、全面地反映女性各群体的生存状态,是否对女 性中的某些阶层和群体有所忽略或贬损? (4)女性是否被充分表现为重要的行动者和发展进程中的推动者? (5)上述问题的背后,所表现的权力结构是怎样的?所体现的中国妇女报 的社会性别意识是怎样的?从中可发掘哪些值得借鉴或需改进的地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点为切入口,参照目前我国有关媒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 研究,主要对近年来(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中国妇女报新闻报道 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所以,首先采用量化分析法,从职 业、年龄、城乡、文化水平、品性等方面对中国妇女报女性形象的情况进行 定量的总体描述。其次,根据定量统计结果,对判断抽样形成的样本文章进行定 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女性形象背后深层的性别意涵。 1.3.1 量化分析指标设定 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报为例,重点考察其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之所以 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妇女报纸中,(据统计,到 1999 年,我 国共有妇女报纸 10 家,其中各级妇联办的 7 家,社会各界办的 3 家),在中国妇 联主办下的中国妇女报是唯一一家全国性的妇女报纸,其余都是省市级报纸, 而且只有它发展成了周六刊,其他报纸都是周刊或者周二刊。它是中国第一份被 冠以“妇女报纸”的媒体,也是严格意义上唯一的女性日报。考虑到中国妇女 报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以及它具有的思想性、社会性、综合性和权威性等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 5 特征,本文以它为例来考察妇女报中的女性形象。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分析单位是中国妇女报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现 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人物。笔者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阅读后,参考学者对性别 刻板形象设定的指标,将每一位女性人物都依据下列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这些 指标是: 年龄:分为少年儿童(18 岁以下) 、青年(18-35 岁) 、中年(36-60 岁) 、老 年(60 岁以上) 、不详五类。 城乡:分为城市、农村、不详三类。 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研究生以上 和不详六类。 职业:分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工人、农民、军人及公安人员、教师 及医务人员、文艺体育人员、科研人员、个体劳动者、下岗/无业人员、商业服务 人员、不明或其他十二类。 品性:分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敬业自信不断进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热 心慈爱温柔细腻、理智独立勇敢果断、不详六类。 一般认为,关于性别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的职业角色、文化智力、 个性或性格等方面的定型化。如认为女性以家庭角色为主,男性则以社会角色为 主;即使男性、女性同为社会角色,男性身份及地位高于女性;温顺、柔弱、感 性、依赖被归为女性特征,勇敢、进取、理智、独立被归为男性特征。故本研究 设计了文化程度、职业、品性等指标去分析妇女报中女性形象是否带有性别刻板 印象的印记。同时,本研究还设计了年龄及城乡指标,以考察妇女报中女性形象 是否全面真实地再现妇女各群体或阶层。 1.3.2 研究样本 本研究主要考察 1995 年世妇会之后中国妇女报中女性形象的情况。研究 抽样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随机抽样。随机选取 1995 年2004 年每年 9 月 1 日9 月 7 日的各期中国妇女报作为本次研究的总体样本。从 1995 年开始, 中国妇女报成为周六刊,因此本研究的实际样本数量为 60 期。为便于研究统 计,在选中的 60 期报纸中,选取新闻报道(不含图片新闻)中以主要人物身份出现 的女性形象。所谓主要人物身份,指女性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主要篇幅或者对所报 道的事件起推动和主导作用。新闻被视为报纸的主体。通常认为,新闻作为所谓 对事实的报道,是客观中立的,相对而言,公众更容易和更经常以不设防的态度 接受新闻报道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因此,新闻报道也相对更具有影响力。这样, 共得到女性人物 169 位。这 169 位女性人物就构成本次研究内容分析的样本。 第二阶段为理论抽样。理论抽样为非概率抽样,它需要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 供最大信息量的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具体方法是,从妇女报报道女性人物的文章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6 中,分别抽取若干个性别意涵较丰富的文本进行分析,以揭示文本所蕴含的深层 社会文化意义。 对抽取的符合条件的每一篇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人物,均按上述五项指标进行 分类编码统计。其中,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城乡的判定主要依据文章中的介 绍。如“王海峰,48 岁,一个会工作并不断追求的女人。 ”而品性这项指标由笔者 依据全文内容,女性人物的言行和记者的评价性语言进行判定。因此,这是受笔 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的指标。 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是采用 excel 软件在计算机上由笔者一人独立进行的。 硕士学位论文 7 第 2 章 女性形象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社会性别理论与女性形象研究 社会性别与性别不同。性别指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是一个生理范畴。社 会性别则指在社会文化适应中形成的男女角色、性格、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 差异。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 规范,具体表现为一整套有关两性行为的期望和社会角色。社会性别正是表达了 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由此可见, 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 ,是强加于某一男性或女性身上的一个社会规范。 社会性别的概念清楚的表明,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并 不是生理方面的必然结果。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证明,一个人 的性别意识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的,是心理和社会的产物。 比如,人们把“男儿有泪不轻弹”视为一种男性美德,并非是生物因素决定了男 人只能是“流血不流泪” ,而是社会界定了男性适当的行为就是“泪往肚里流” 。 社会性别概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或非主体性不 是一种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也是可以改变的。 6作为对西方 19 世纪以来盛行的“生物决定论”的有力挑战,社会性别概念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在联合国和世界许多地方发展成一个分析范畴和研究领域,并逐渐进入主 流文化。 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 、 “直接地”再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 论则指出,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规范,以表现男权文化 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即男权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参与并完成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广告里,男性通常是理性、权威、充满创造性的公共领域 的活动者,女性则通常是感性、附和男性的家务劳动者和感情动物。这或许是“真 实”的反映了现实(当然,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这并不是现实),但它真正传递的 是贬抑或否定女性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性别理论将其概括为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 模式化或角色定型。所谓角色定型,即从男性中心角度对两性的特征进行简单的 概括和归类,如在角色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在权力关系上,男主女从;在性 格特征上,男刚女柔;在能力智力上,男优女劣等等。学者卜卫曾对大众传媒 的女性形象进行过分类统计,把其分为十类:无私奉献的母亲、操持家务的妻子、 化妆扮靓的都市女孩、浪漫温柔的女朋友、性感迷人的演艺明星、 “阴盛阳衰”的 女运动员、 “完美无缺”的女人、坚强能干的农村妇女、另创新路的下岗女工、独 6卜卫.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5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8 特的美女作家等,这是对我国大众传媒在报道中形成的角色定型模式的一个有力 说明。 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 点,由此形成了性别歧视以及对性别歧视的无意识。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传播领 域,就是要发现、批评或者改造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2.2 社会学习理论与女性形象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行为可分为由本人 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和通过他人的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两种。在社会情境中, 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示范过程学会的。人们从社会观察中形成有关新行为 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的场合中成为行为的导向。在现代社会, 各种大众媒介是示范的一个重要来源。 媒介是人们进行社会化学习的重要渠道。媒介中描述的“社会组织”对人们 形成观念和行为规范有重要作用。社会组织由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四个成分 组成。规范是一个群体所有成员都能理解和遵循的普遍规则。角色也是规则,但 它只适用于群体活动中的具体位置。等级意味着人在群体中地位的差异,处于较 低地位的人要服从较高地位的人。制约是一种社会控制,通过社会控制,使个人 避免践越规范。大众媒介往往通过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这 种文化规范。因为只有反映这种规范,大众媒介才能与受众交流,并得到最大程 度的认同。比如,广告总是利用受众最熟悉的价值与前提,即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的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固定 的特征。媒介对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这种描述,无论其与现实的关系如何, 都可能会内化为受众对有关群体成员及其行为的一种社会期待,最终会影响受众 的认识和行为。 同时大众媒介也是建构性别角色的重要工具,是人们社会性别学习的重要来 源。进一步说,大众媒介具有建构性别意义或模式的功能。人类怎样做男人或怎 样做女人的观念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学习而来的。通过媒介的主题、故事情节、 角色和对话,媒介悄悄地传递了无数的男人和女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相貌、行为和 作为的信息。大众传媒制造和呈现的的这些性别形象通过示范作用、规范作用潜 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7 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女性形象和角色进行建构,对女性特质、女性角色是否 合适进行判断,潜移默化地使女性受众认同媒介所表达的观点。这种建构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潜力。而媒介所传递的观点,并非总是对妇女的发展有利,有时会暗 示妇女承认自己的生理局限,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甚至鼓励女性默认在父权社 7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68-171 硕士学位论文 9 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其结果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女性在社会生 活中实际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相符。但是不管媒介中再现的女性形象是否与现实 相符,都会对女性观念和行为以及对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女性产生影响。 2.3 媒介再现理论与女性形象研究 女性媒介再现的议题,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一个政治议题。从 20 世纪 60 年 代末开始,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即对广告、新闻媒体、视觉艺术与摄影中所呈现的 女性形象,展开一连串的批判与解析,并将其设定为学术研究的议题。诚如法国 学者波伏娃所说: “世界的再现,如同世界本身一样,都是男人的作品,他们从其 自身的观点描述它,并与绝对真理加以混同。 8”女性的形象,在媒体中一再地被 刻板印象化、被琐细化、甚至被边缘化,若干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流行偏见、迷思 与意识形态,也一直主导女性议题在媒体的呈现。 传统上针对女性的媒体再现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媒体对女性的误现 (misrepresentation)与低度代表(underrepresented)上。 一方面, 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 被认为是一种刻板印象下的产物,媒体并没有如实并充分的反映女性生活和经验 的各种面貌,相对的,媒体一直在将女性复制为性感尤物、母亲、家庭主妇等少 数特定角色;另一方面女性及女性议题在主流媒体上也被广泛的忽视、被边缘化、 琐细化,即便在 60 年代以后随着女权运动的启发,扩张了女性在职场与政治领域 的角色,女性被媒体报导的质与量仍没有很大改进。 这种对女性的媒介再现研究认为媒体再现是一种对真实的镜射,女性被误现 或是被低度代表,是媒体没有反映真实的女性面貌,女性应该在媒体中还原其本 来面目。这种再现观点设定了既存社会真实的存在,而这个社会真实可以评价、 鉴定或支配媒体再现的准确与否。问题是由谁来判定某些媒体再现已经客观如实 地反映真实,或者更直接地问,有没有这个所谓的“既存真实”(given reality) 的存在。女性媒体再现的主题,不应仅是女性的真实面貌被扭曲、被忽视,而是 还要追问这个再现是怎么被塑造、被建构的,它背后又有什么权力机制在主宰这 个建构过程。在这里,再现不再是对真实的反映,而是对意义建构与论述生产的 反映。这种建构论的再现观点,在处理性别差异的基本预设上并不着重于两性的 资源配置以及角色期待的不同,而是追问其是如何被定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与社 会体制中被建构与维持。换言之,所有关乎性别的类目与两性在气质、认知能力、 社会行为、社会成就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一种特定社会权力结构下的 建构与再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论观点透过若干特定的媒体文本,细致地追寻并 检视其建构的过程、意义与脉络。透过建构论的再现观点,本论文企图探讨中国 女性是如何在妇女报中被呈现、被塑造的。 8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75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10 本文在上述理论基础上,除了采用量化分析法,也采用符号学分析策略来探 析妇女报中的女性形象。符号学强调符号的意义定位于深层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 因此,仅有表面的数据分析是不够的,它不能真正了解讯息的意义。传播学者将 讯息分为三个层次来解析意义的内涵。 1、表面意涵讯息的表面意义,通常 不受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2、社会迷思(myth)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符号意义。 3、意识形态 隐藏在每个迷思后面的权力结构。 9比如,一个穿围裙的妇女出 现在广告中,在这里,穿着围裙的妇女是表面意涵,人们意识到女性应该是勤劳 贤惠的家庭主妇是社会迷思,而支持这种迷思的男权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 9张锦华,柯永辉.媒体的女人,女人的媒体.台北:台湾硕人出版有限公司,1995,14 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 3 章 对妇女报中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本研究样本共含 60 期报纸,得到符合要求的女性人物 169 个。这 169 位女性 人物构成本次研究量化统计的实际样本。对这些女性人物,分别从年龄、居住地、 职业、文化程度、品性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探究中国妇女报是否如实、全 面地反映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面貌,是否充分反映女性对 社会发展的作用与贡献,或者该报纸在再现女性形象时是否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 印记。对中国妇女报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如下: 3.1 女性的年龄特征 年龄本质上是人具有的自然特征之一,属于人的生理方面,其本身并不具有 社会性别意蕴。当然,此处所指的年龄不是自然年龄,即具体的岁数,而是社会 年龄,即通常所称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年龄段。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 作为公众社会认知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媒介,是性别建构的重要力量。为此,媒介 应该如实、全面、客观的反映女性状况。那么,妇女报中的女性人物在年龄分布 上呈现出什么特点呢?妇女报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有所反映呢?还是突出其 中一些群体,忽视另一些群体呢?将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与人口调查统计结果 进行比较,即将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比较,看妇女报上女性人物的年龄分布,与 该时期女性总人口的年龄分布,是否符合。 表表 3.1 女性的年龄分布 女性的年龄分布 少年儿童 青年 中年 老年 不详 人数 7 41 92 12 17 百分比 4.1 24.3 54.4 7.1 10.1 1999 年社会统计 结果百分比 31.3 26.3 33.3 11.1 0 表 3.1 的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妇女报所报道的女性人物,以中青年女性为 主。在所有 169 个女性中,中青年女性有 133 个,占据了女性的 78.7。其中, 又以中年女性最多,有 92 个,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9 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女性总人口中,中年女性所占的比重最大,这说明中 国妇女报中女性人物的年龄分布,与该时期女性人口的年龄分布还是比较接近, 都是以中年女性为主,青年女性次之。 同时,我们看到,在女性中,关于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物的报道比例偏低。这一 方面与中国妇女报的读者定位有关。 中国妇女报不乏关于少儿成长、教育 问题的报道,也常有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但这些一般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如中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以中国妇女报为例 12 国妇女报开设的成长周刊,以及“关心下一代” 、 “老人与孙儿”等专版, 都极少涉及具体的个人,也很少区分性别,所以少儿、老年这两个群体中人物在 本次统计结果中偏低的事实,并不能说明中国妇女报对这两个年龄段女性人 物的忽略。并且,从整个报刊市场来看,有不少专门针对少儿和老年人的报纸刊 物。 3.2 女性的城乡特征 城市女性人物和农村女性人物出现的比例,同样可以考察妇女报对女性状况 的反映是否真实、全面。 表表 3.2 女性的城乡分布 女性的城乡分布 城市 农村 不详 人数 98 53 18 百分比 57.9 31.4 10.7 由表 3.2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国妇女报中出现的女性,以城市女性 为主,占到总数的 57.9,而农村女性只占了三成多。当然,这是受中国妇女 报的读者定位,以及追求受众市场的针对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妇 女报的读者构成中,最多的是国家公务员,这部分人收入相对比较稳定且比较 高,消费潜力非常大,包括很多高层,比如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是妇 女报的读者;二是各级各类从事妇女工作和妇女问题研究的人,可以理解为知识 女性;三是文化事业单位和图书馆等从事文化信息工作的人;四是企业人士,占 到 2530%;剩下的百分之十几就是社会上的订阅者,包括在社区的订阅、企事 业单位的妇女委员会和女职工。 10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经济文化发达,整体上城 市人比农村人拥有更高的收入,受到更高的教育,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更为经常。 报纸在城市的发行渠道畅达,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促使妇女报更愿意把自己的 读者锁定为城市女性,尤其是拥有中等以上教育水平的城市女性。这本来无可厚 非。而且 31.4的农村女性人物比例,相对于其他一些媒体的表现而言,已经算 是较高的了。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更多的妇女生活在农村,这个报 道比例无疑是偏低的,也是不符合妇女的真实状况的。如果广大农村妇女的生活 现状不能进入大众媒介尤其是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妇女报的视野,农村妇女的声 音得不到充分的表达,那么农村妇女就会从媒介投影到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中消失, 也就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媒介嫌贫爱富的本质使得实际生活中处于边缘地位 的群体在媒介中仍会处于边缘地位。弱势群体在市场竟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他 们掌握的资源少,发出的声音脆弱,处于一种逐渐失语的不良状态。 10卢小飞谈中国妇女报广告价值. ,2005-11-23 硕士学位论文 13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妇女报在 1992 年创办了便携式刊物农家女百 事通 ,这是我国唯一一份面向农村妇女的杂志,以 1635 岁受过初中教育的农 村女青年为读者对象,满足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发展需要。这说明中国妇女报 在促进农村妇女发展方面是有主动追求的。 3.3 女性的文化特征 女性的文化水平,女性接受教育的情况是衡量女性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一个重 要指标,也是制约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关于两性文化智力的 固有观念里,男性都被认为是知识渊博的,是科学真理的化身。而女性则被认为 是知识贫乏的,是愚昧的代表。这实际上是对女性,也是对男性的一种刻板印象, 是对女性的歧视与贬低。因此,通过考察妇女报中女性人物受教育的情况,可以 窥知中国妇女报的社会性别意识、新闻价值取向以及对女性的态度。 表表 3.3 女性的文化水平分布 女性的文化水平分布 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研究生及以上不详 人数 2 3 10 29 11 114 百分比 1.2 1.7 5.9 17.2 6.5 67.5 如表 3.3 所显示的,在妇女报中出现的女性,文化程度不详者最多,有 114 人,占到总数的 67.5。这使本次数据统计失去了很多信息。并且,通过对这些 报道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文化程度不详者,往往是文化程度不高者。所 以,有关她们所受教育的情况,可能是被编辑或记者有意无意的忽视或略过了。 在被明确提及文化程度的女性中,大学大专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 占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了 17.2和 6.5,两者占到全部女性的将近 24。从社 会现实来看,近年来,我国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全国妇联 和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在 18 至 64 岁的女性中, 2000 年文盲的比例已下降到 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将至 4.9。城镇女 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 44.3, 城乡女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 3.5。 11不难看出,虽然女性的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大学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