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暨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所取得成果的总结,内容真实。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论文不包含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本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道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体育学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著作权的管理规 定。 特授权吉林体育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 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短道速滑项目是我国冬季传统优势项目,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屡获佳绩 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 这与短道速滑队注重科学化训练 是密不可分的。 短道速度滑冰是一项周期性耐力项目,有氧代谢能力是取得优异 成绩的关键所在。 如何准确的评定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是教练和科研人员必须 重视的问题。 本文以国家短道速滑青年队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 料法、 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陆地训练中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进行 了对比研究,针对短道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和我国运动员体质,借鉴目前国内外 冬季项目在有氧耐力训练方法上的理论与经验, 以短道速滑项目的有氧耐力训练 为研究内容,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旨在探索短道速滑项目有氧耐力训 练陆地训练手段有效性的途径,将一般耐力训练与专项耐力训练结合起来,最大 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验证非冰期训练手段、方法对运动员有氧耐 力提高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我国冰上项目非冰期有氧耐力训练的手段、方法。 最大限度地将陆上有氧耐力能力转换为冰上有氧耐力能力, 实现有氧耐力冰陆衔 接科学训练有效性、实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陆上专项有氧能力训练手段中,自行车 训练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提升帮助最大。 并且在自行车训练方法中不同的练习手 段也对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另一反应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指标 无氧阈的测试方法中,进行血乳酸在 2-4mmol/l 之间,心率维持在 150-160 次/ 分的长时间低强度的训练对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能力影响很大。 从总的研究结果 看,无氧阈比最大摄氧量更能准确的反应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短道速度滑冰;陆地有氧训练;手段分析 ii abstract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is chinas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winter game, and accompanying with good scores and many excellent speed skaters, has a fas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hich is closed related to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team.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is an endurance sport, with aerobic capacity as a key of good performance. and it is critical issue for the coaches and scientists to figure out how to evaluate the aerobic capacity of an athlete. this paper used the elite short track speeding skaters of chinese youth short track speeding staking team as analysis subjects, and compared the aerobatic endurance training methods on ground sports by data from articles, interviews of experts, experiments and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nd the chinese athletes personality, this paper borrowed bo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erobatic endurance training experiences and theories, and made out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aerobic training in short track speeding skating. it aims to figure out the efficient means to improve the aerobic capacity by combining common aerobic training and specific feature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erobic capacity of chinese athletes, test the efficiency of non-ice-time training method on promotion of aerobic capacity, and complet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non-ice-time training for chinese ice sports. it will maxim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bic endurance from on-land training to on-ice performance,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training on land-to-ice aerobic endurance. research shows that: among the on-land training of aerobic capacity for chinese short track speeding skaters, cycling is the most help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erobic endurance, and some certain methods ca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in a test to judge the aerobic capacity with nonaerobic threshold, with a lactate level between 2-4 mmol/l and a 150-160 beat/min heart rate, the long time and low intensity training can affect the athletes the most. in all, nonaerobic threshold can, more than maximum oxygen absorption, reflect the aerobic capacity of short track speeding skater. keywords :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on-land aerobic training, measure analysis. iii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1 1 前前 言言 . 1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 1.1.1 选题依据.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文献综述. 2 1.2.1 短道速滑项目介绍. 2 1.2.2 短道速滑陆地训练研究现状. 2 1.2.3 短道速滑有氧训练研究现状. 3 1.2.4 有氧能力在短道速滑项目的意义. 4 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 6 2.1 研究对象. 6 2.2 研究方法. 6 2.2.1 文献资料法. 6 2.2.2 专家访谈法. 6 2.2.3 数理统计法. 6 2.2.4 实验法. 7 2.3 实验方案. 7 2.3.1 有氧耐力训练监控指标采集方案. 7 2.3.2 生理、生化、训练学指标测试方法和仪器. 7 3 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 8 3.1 短道速度滑冰项目特点. 8 3.1.1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 8 3.1.2 短道速度滑冰陆上训练特点. 9 3.1.3 短道速度滑冰项目比赛特点. 9 3.2 短道速度滑冰有氧能力特点的研究. 10 3.2.1 短道速度滑冰有氧能力主要影响因素. 10 3.2.2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因素. 12 3.3 短道速度滑冰陆上有氧训练手段和方法. 13 3.3.1 自行车练习. 13 3.3.2 滑轱辘练习. 13 iv 3.3.3 陆地模仿练习. 14 3.3.4 滑板练习. 14 3.3.5 短道速滑陆上有氧耐力训练采用的主要方法. 14 3.4 短道速度滑冰陆上有氧训练手段对比分析. 16 3.4.1 自行车. 16 3.4.2 陆地模仿. 18 3.4.3 滑板训练. 19 3.4.4 轱辘训练. 22 3.5 短道速度滑冰陆上有氧训练运动处方的制定. 25 3.5.1 运动处方的制定原理. 25 3.5.2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负荷等级划分对应的心率区间. 25 3.6 短道速度滑冰有氧耐力训练手段有效性研究. 26 3.6.1 运动员夏季陆地训练测试指标分析. 26 3.6.2 陆上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有效性的检测与修正. 31 4 4 结结 论论 . 3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3 附附 录录 . 35 1 1 1 前前 言言 短道速滑是一项要求运动员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周 期性耐力型运动项目。近几年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在我国发展迅速,尤其是 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我国代表团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取得了 4 金 1 铜的好成绩。其中 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成功打破了韩国队在冬奥会上该项目的垄断, 突破性地包揽 500 米、1000 米、1500 米和 3000 米接力 4 枚金牌,并打破了 3000 米接力的世 界纪录,为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发展史续写了新的篇章。 但我国男子短道速滑成绩与世界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追其原因发 现,一直以来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非冰期训练过程中有氧耐力有显著的提高, 到了冰上训练开始阶段,存在着陆上训练发展起来的有氧代谢能力不能及时转化 成冰上有氧代谢能力的现象,不能和项目良好的融合。因此陆上训练阶段中有氧 训练的有效性成了制约短道速滑专项有氧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 但是训练 方法与手段研究比较笼统,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效果不明显,对训练手段合理 性缺乏科学的监控体系。本研究针对前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运用运动生理 学、 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理论与方法,结合短道速滑制胜规律与项目特 点, 制定短道速滑项目陆地有氧耐力训练手段以及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我国优 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1.1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1.1.11.1.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短道速度滑冰项目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 提高运动成绩,就要将科学化训练提到首要位置上来。当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 在非冰期训练过程中有氧耐力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到了冰上训练开始阶段,运动 员存在着不能及时转化成冰上有氧代谢能力的现象,不能和项目良好的融合。因 此, 陆上训练阶段有氧训练的有效性成了制约短道速滑专项有氧能力提高的主要 因素。 本文主要采用实验法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将运动员分组进行陆 上训练方法的效果对比,证明其有效性。并制定出短道速滑项目的陆地训练计划 以及有效性的评价体系,使运动员陆地有氧耐力训练更加科学化,为我国运动员 备战冬奥会和参加重大比赛提供科技服务平台, 为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运动员有 2 氧耐力训练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参考,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为教练员提 供最为有效的陆地训练期中有氧训练的训练方法。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冬 季运动项目的发展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 对提升我国冬季运动的竞争力有着 长远的意义。 1.1.21.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理论与方法, 从项目 特征角度分析短道速滑项目的有氧耐力特点, 确定运动员有氧耐力的生理生化的 特征。分析冰上项目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现状,为试验研究寻求实践依据。归纳 目前国外冬季项目发展强国在有氧耐力训练方法上的经验, 结合国家青年队运动 员体质与项目特点,设计短道速滑项目的陆地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将多种陆地有 氧耐力训练方法进行试验与对比分析,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改善陆上有氧耐力训练 方法的实效性。 1.2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1.2.1 短道速滑项目介绍短道速滑项目介绍 短道速度滑冰是运动员在长 60 米、宽 30 米,周径为 111.2 米的滑道上做高 速滑行进行竞赛的项目。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是以身体素质、 身体机能、 技能水平、 心理素质、智能能力等条件为基础,以战术运用为灵魂的体能类竞速性的冰上运 动项目。 比赛项目一般分为男、 女 500 米, 1000 米, 1500 米, 3000 米; 男子 5000 米接力,女子 3000 米接力。根据项目和参赛的人数的不同,500 米和 100 米参 加 4 人,1500 米和 3000 米每组参加 6-7 人。 1.2.21.2.2 短道速滑陆地训练研究现状短道速滑陆地训练研究现状 刘洪云研究发现随着冰训设备的改善,冰期越来越长,专门的陆训时间越来 越短。单纯依靠二、三个月的陆地训练来解决全面的身体素质问题是不够的,加 上长年的冰期训练造成的中枢神经的疲劳,机体机能的减退以及厌倦冰场等情 绪,都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迅速提高。有的运动员经过陆地模仿训练后,到冰上 效果显著,而有的运动员经过陆地模仿训练后则不能达到这一点。这主要是由于 冰陆不结合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适宜的陆地训练, 却是调解中枢神经, 消除疲劳, 保持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冰期训练的必要措施。 陆地训练对无氧阈水平影响较大,能明显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无氧阈 水平不仅能评价速滑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而且能定量地针对不同运动员选择最 佳训练手段,为实施科学的耐力训练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从而使运动员陆地训练 3 更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保持高水平训练能力和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此外张士 祥、 张亚丽、刘洪云等人研究发现陆地训练使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得到了显著提 高,主要体现在陆上训练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改善,肺通气水平提高,使肺气 体交换能力提高。动、静脉血氧差得到提高;另外训练使心脏机能得到改善,使 每搏输出量提高。陆地训练后最大摄氧量提高的原因是:一是陆地训练改善了呼 吸、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得通气量显著增加,后者增加使得心肺功能的气体交换 能力提高,动、静脉血氧差增大;二是陆地训练后改善了心脏功能,使心脏每搏 输出量增加。 1.2.3 1.2.3 短道速滑有氧训练研究现状短道速滑有氧训练研究现状 有氧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改善机体 对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以及氧消耗后代谢产物(co2等)排出的机能。王清等通 过研究表明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方面: 一是供给运动中所需的能 量物质的储存,二是为肌肉工作不断提供 atp 所必须的有氧代谢能力,三是肌肉 关节、 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耐力工作的能力。有氧代谢能力是评价有 氧耐力水平的核心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水平。 清华大学陈小平教授研究表明我国在以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为主要特点的 耐力项目训练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认为,在训练中缺乏对专项运动代谢特征的 准确了解,缺乏对有氧和无氧耐力关系的深入认识,缺乏对近年来有氧和无氧耐 力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的把握,在宏观训练理念和具体方法上出现偏差和错误, 是造成我国耐力项目运动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王福建、阮利 民等人研究发现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氧训练占据较大比例。 而我国教练员在安 排运动员训练时过于强调发展无氧代谢能力,使训练的平均强度加大,年训练负 荷量减少。 忽略有氧训练直接影响运动员耐力基础的提高,机体运动时氧的储备、 运输和利用系统均会由于有氧训练量的不足而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张士祥、张亚 丽研究证明,虽然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遗传,但是与运动训练有着密切 的关系,最大摄氧量经过系统的训练可提高 15%30%。最大摄氧量水平与有氧运 动成绩密切相关系数在 0.75-0.91 之间。以低于 100vo2max 但高于 80vo2max 最大值的负荷训练,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而陆地训练使最大摄氧量提高的 原因是训练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改善,肺通气水平提高,使肺气体交换能力提 高。动、静脉血氧差得到提高;另外训练使心脏机能改善,使每搏输出量提高。 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持高水平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的时间。 国外短道速滑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研究现状与我国目前研究的方法几乎一 样, 只是在一些间歇时间和强度的安排上略有区别。比如著名教练员罗萨认为法 特莱克跑就应该回归于田间小路, 这样即能练习有氧耐力更重要的是能较好的提 4 升踝关节小肌肉群的力量。一些知名学者认为短道速滑运动是一项体力负荷大、 对身体素质的全面机能、特别是专项耐力素质有特别需求的项目。1988 年美国 迪安尼.霍拉姆认为:有氧耐力训练不仅是提高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基础, 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技术和提高在各项比赛中抗疲劳的能力。 有氧耐力训练的 目的在于提高机能,并为技术训练打下基础。系统的训练安排能够逐渐提高耐力 水平,因而可以增加作业的次数,提高每次作业的速度,减少恢复的时间。任何 缺少有氧耐力内容的训练计划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即使是严谨的短距离训练计划 也不例外。在研究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时 fohrenbach 指出: “运动员的有氧水平 不仅表现在 vo2max 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 vo2max 的利用率上,具体体 现在乳酸阈水平的高低上” 。这提示我们在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时,对高水 平运动员提高其个体无氧阈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因为,个体无氧阈更能 反映肌肉的代谢能力。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主要限制因素 是肌肉代谢能力。 因此, 评定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时, 采用个体无氧阈比 vo2max 效果更好。 我国优秀女子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比国内外一些短道速 度滑冰选手高,也高于其它一些耐力项目的运动员,说明我国女子短跑道速滑选 手的有氧耐力水平很高, 我国女子短跑道速滑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一流 行列,除训练方法、手段的更新、创新,有一套完整的科学训练方法外,较高的 最大有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最大摄氧量的选材对我国短道速度 滑冰运动的发展和保持我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十分重要。 1.2.41.2.4 有氧能力在短道速滑项目的意义有氧能力在短道速滑项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教练员在训练中忽视有氧能力的重要性,是造成我国体能类运动 项目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短道速度滑冰各个竞赛项目不同,所需要的能力 是有所侧重的,如 500 m、1 000 m 侧重于糖酵解能力, 1 500m、3 000m、5000m 所需要的有氧能力。就整体来讲,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的能力主要有:有氧能 力、无氧无乳酸训练、无氧有乳酸训练等。 王庆善认为,冰上项目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由于它的特殊规 律,使这个项目的供能特点由几种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它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基 础能力而反映出来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肌肉收缩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tp,而 atp 的能量来源于磷酸供能系统、乳酸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因而短道速滑项目 的主要供能区域是乳酸及有氧系统。培养一名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打好有氧 耐力训练的基础,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短道速滑项目的运动特点,运动员除 了要有良好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性和专业技术外,还要必须具备较 高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可以说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能力的强弱,是 短道速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有氧耐力是综合体能的基础,重点 5 训练心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无氧代谢能力。有氧耐力经过长时间培养,才 能发展到较高水平,只有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无氧耐力水平。 冰 雪运动中提出:具备良好的有氧耐力基础,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期里培养和保 持竞技状态。长时间的有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及 提高心脏排血量和血管吸收、输送、使用氧的能力与机体的耗氧量水平。所以, 有氧耐力训练是短道速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张明伟,吕东旭研究表明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人体乳酸能系统能力的最常用的指标,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耐受 能力对速度耐力性运动项目非常重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血乳酸浓度过低,主要 是发展有氧能力。 在血乳酸浓度为 4mmol/l 的速度运动时是提高有氧能力的最佳 强度。无论采用何种训练手段,应该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运动强度,使血乳酸浓度 始终保持在 4mmol/l 左右的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水 平。 麦得(mader)等研究者提出,用 4mmoll 的乳酸阈时的跑速作为评定运动员 有氧能力的指标,相当于吸氧量的 80左右。乳酸阈值越高(强度或速度),利 用有氧代谢的运动能力也就越大。 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短道速滑青年队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 5 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 队员均为健将级优秀运动员。具体情况如下: 表 1 短道速滑运动员基本情况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岁) 训练年限(年) 体重(kg) 身高(cm) 1 武* 男 17 11 67.4 178 2 刘* 男 18 12 58.2 172 3 迟* 男 18 13 64.4 172 4 苟* 男 18 11 64.6 169 5 陈 * 男 16 9 63 175 2.2 研究方法 2.2.1 2.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针对研究的需要,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吉林体 育学院资料室查阅大量有关文献; 并通过网络大量查询和检索期刊来收集有关信 息, 全面了解短道速滑陆上有氧耐力训练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提供 帮助。 2.2.2 2.2.2 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 为了本研究所取得的必要材料,作者调查和访谈了国家速滑队、吉林省速滑 队的教练和运动员;同时也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省体育科研所 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速滑项目的看法,供本研究设计和分析时参 考。 2.2.3 2.2.3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通过实验法所得的测试结果,采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并且通过 excel 进行 数据整理分析,为理论分析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的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 p0.05。 7 2.2.4 2.2.4 实验法实验法 利用 monark839e 功率自行车、京都血乳酸分析仪、cortex metamax 3b 心 肺功能测试仪和 garmin 405 心率表。针对 5 名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进行了 六个训练时期,为时 10 个月的有氧训练生理生化指标跟踪测试。测试方法采用 场地递增负荷测试法,测试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相关参数及训练学指 标。 2.3 实验方案 2.3.1 2.3.1 有氧耐力训练监控指标采集方案有氧耐力训练监控指标采集方案 2.3.2 2.3.2 生理、生化、训练学指标测试方法和仪器生理、生化、训练学指标测试方法和仪器 测试指标 测试方法 测试仪器 测试试剂 血乳酸 酶电极法 京都血乳酸分析仪 上海伊曼公司 心率 遥测法 garmin 405 心率表 台湾 garmin 公司 气体代谢 (vo2max) breath by breath cortexmetamax 3b 心肺功能测试仪(德国) 普康公司 训练学指标 递增负荷 固定负荷 monark839e 功率自行车 汉翔公司 2.3.32.3.3 专项运动能力监控指标与测试安排专项运动能力监控指标与测试安排 测试 时间 专项运动能力 分类 测试项目 测试指标 不同阶 段训练 前 专项有氧运动 能力 多级递增负 荷测试 生理、生化指标:心率,血乳酸, 无氧阈,最大摄氧量 中 无氧阈测试 无氧阈速度,无氧阈心率 后 监控目的 监控类型 测试时间安排 测试指标 训练效果监 控 训练手段(训 练课)效果监 控 训练课次中、 后 训练中心率监控 血乳酸、训练后即刻心率及恢 复速率 阶段训练效果 监控 阶段训练前、 中、后 有氧代谢能力: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心率、最大摄氧量 速度、无氧阈、无氧阈心率、 无氧阈速度、最大心率、血乳 酸及恢复速率等 8 3 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短道速度滑冰项目特点 3.1.1 3.1.1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 短道速滑是一项以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其能量代谢的特点是无 氧供能,尤其是以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根据短道速滑的能量代谢特 征, 及比赛所需的运动时间,说明短道速滑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周期性速度耐力 项目。 所以短道速滑运动员需要具备强大的糖酵解能力、高乳酸耐受能力及乳酸 弥散能力(即最大有氧能力、无氧阈水平) 。在这些必须的能力当中,最大有氧 能力能够有效的缓解糖酵解带来的高乳酸,也是陆地有氧训练的主要目的。达成 这样的目的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和论证哪些手段是达成 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3.1.1.1 500 米和 1000 供能特点 500 米、1000 米属于短距离项目以无氧供能为主。开始 100 米滑跑由 atp 直 接供能,供能时间在 12 秒左右,cp 分解释放能量供 adp 重新生成 atp。可维持 肌肉大强度做功 10 秒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后面的 400900 米的滑行中, 糖酵解系统生成 atp, 迅速补充 atp 的消耗, 乳酸供能持续的时间长达 23 分钟。 3.1.1.2 1500 供能特点 1500 米属于中距离项目,所需有氧和无氧供能各占 50%。说明这个项目要求 运动员既要有较高的有氧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无氧能力。同 500 米一样,开始 100 米滑跑由 atp-cp 系统直接供能,维持 10 秒左右最大强度无氧功外,在后续 的 1400 米滑行段落, 由糖酵解供能系统生成 atp 完成 1 分钟左右最大功率输出。 优秀男女选手可在 2 分钟以内完成 1500 米项目滑跑。但在这样短时间内,体内 输氧系统还未达到最高水平,在缺氧条件下,糖元分解生成乳酸的效率大于骨骼 肌、心肌、肝脏对肌乳酸的清楚速率,故出现乳酸堆积,使血乳酸浓度高。虽在 以后运动处于稳态氧耗时,乳酸生成率有所下降,但随着冲刺阶段的来临,仍处 于较高强度滑跑,乳酸生成率仍高速增加。因此,赛后测得血乳酸值高于短、长 距离项目。 这就要求运动员应具备较高训练水平, 需要较高水平的专项速度耐力。 3.1.1.3 3000 米、5000 米和 10000 米供能特点 3000 米、5000 米和 10000 米属长距离项目,传统能量代谢理论认为长距离 比赛能量供给是以有氧代谢为主,其无氧代谢的比例分别占 30%、20%和 10%,可 9 见,长距离无氧能力及其作用不容忽视。 3.1.23.1.2 短道速度滑冰陆上训练特点短道速度滑冰陆上训练特点 陆地训练在整个年训练周期中,尤其是在非赛期,陆上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陆 地训练主要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员提 高机能水平的主要的训练手段。从运动人体机能角度来看,陆上训练阶段是对提 高短道速滑运动员成绩非常有利的训练阶段。 陆地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发展身 体素质,提高有氧训练水平和逐渐适用大负荷运动量训练的能力,以及发展运动 员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 陆上有氧训练手段分为一般有氧耐力和专项 有氧耐力两种训练手段,主要训练手段有自行车、滑轱辘、陆上模仿练习、滑板 等等。 陆地训练最主要的特点是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强, 陆上训练较冰上灵活性大, 可采用的方法手段较多,可利用各种辅助器械。 有研究表明: 陆地训练可以使运动员上冰初期兴奋性较高能够充分调动机体 的体能潜力;运动员上冰初期兴奋性较高能够充分调动机体的体能潜力。陆上训 练内容的针对性强,陆上训练较冰上灵活性大,可采用的方法手段较多,可利用 各种辅助器械。这是冰上训练所不具备的,如对小肌肉群、薄弱肌群和屈肌群的 训练在陆上可利用各种器械和专门设计的方法手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在冰上是 不可能做到的,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往往可能是由于这些辅助机群的能力的欠 缺而影响了整体体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1.33.1.3 短道速度滑冰项目比赛特点短道速度滑冰项目比赛特点 短道速滑的比赛轮次多,竞争性强,冬奥会短道速度滑冰个人比赛有 500m、1 000m、1500m 3 个项目,所有项目都要经过预赛、次赛、复赛和决赛 4 轮的比赛。 这样,一名高水平的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最终的胜利,几天的时间里要参加 4 项 比赛,其中包括 3 项个人项目、 1 项接力集体项目,一共登场 14 次,如果没有充沛 的体力作保证,那么就很难在最后的决赛中取得胜利。500 m、1000 m、1 500 m 的比赛时间一般都在3 min内完成 ,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无氧代 谢能力,尤其是抗乳酸能力,一个项目比赛轮次一个接一个,有时乳酸尚未完全恢 复又要进行下一轮比赛,运动员没有高强的耐乳酸能力是无法取胜的。通常一场 短道速滑比赛,在一定体力储备的前提下,要正确运用领滑、尾随、超越、反超越 和冲刺等战术,比赛中如名次列后,即使超过世界纪录也要被淘汰。 短道速滑的特 点是弯道多、速度快和技术性强,比赛有超越与反超越。运动员从第一轮比赛一 直到决赛,都要保持不能犯规,出现任何一次犯规或摔跤,就会严重影响成绩或被 取消比赛资格。 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基础,技术是保证, 战术是关键。 10 3.2 短道速度滑冰有氧能力特点的研究 有氧能力是指人体对氧的最大摄取、输送和利用能力。有氧运动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所以在短道速滑训练过程中,不断的发 展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是保证比赛成绩提高的基础。众所周知,无论哪个比赛 项目都是一样的,在运动的最初阶段,运动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通过 atp 的分解释 放能量来完成的。由于肌肉中 atp 的含量较少,说以要想持续运动就必须不断的 再合成 atp。在短道速滑比赛中,有氧代谢系统的能量供应占主导地位,其能量 供应的代谢底物主要来源于糖。在短道速滑运动中,糖的供能形式有两种,一种 是糖的有氧分解供能,另一种是糖酵解供能,这两种功能形式是同时进行的。在 短道速滑比赛的开始阶段,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比赛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氧供应不 足,但是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度的滑行,并伴有大量乳酸 的生成。随着比赛的持续进行,乳酸的产生会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因 为随着比赛强度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比赛最激烈的时候或者是在在旋转动作 时,机体耗氧量不断增加,乳酸大量生成。另一方面是因为滑行过程中肌细胞利 用氧的能力受到限制,致使乳酸在体内堆积而不能快速弥散。研究表明,在持续 的运动过程中,乳酸的消除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最高也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 五。所以说在短道速滑比赛过程中,由于比赛动用的是糖酵解系统,比赛的负荷 强度最大,机体内的乳酸逐渐堆积起来的趋势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比赛的最 后阶段,运动员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高速的滑行当中进行 的,此时表现的是运动员耐乳酸的运动能力,耐乳酸的能力越强,肌细胞利用氧 的能力就越高,滑行的速度就越快,完成动作的能力就越强。 通过对短道速滑项目有氧耐力测试结果的分析,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 耐力具备如下特点: 表 2 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特点 序号 测试指标 男 子 女 子 1 最大摄氧量相对值 69 5, 57 4 2 最大摄氧量功率 334 42 231 39 3 无氧阈功率 208 26 145 24 4 血乳酸 28mmol/l 28mmol/l 3.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篱铲除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网纱植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地铁接驳设施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白莲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琴坠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仅供参考)
- 城市大数据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高考英语写作技巧提升计划
- 2025年鲜炸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榻榻米草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院体检电子表格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初中美术试题
- 农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呵护心理健康 安心快乐成长 课件(共18张PPT) 小学生主题班会
- 原发性肝癌英文版培训课件
- 执业医师血尿相关考核试题
- 学生自行离校的协议书
- 莫高窟经典简介
-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
- 工余安健环培训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版四级手术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