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中义摘要 中文摘要 随着中国开放的力度加大及城市化脚步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和 思想传入我国,很多的青少年深受其影响,把原来中国传统的、比较优秀的文化 “孝道”都遗失了,变得越来越崇尚西方的时尚和自由,特别体现在处理与父母 长辈的关系上,他们变得不孝敬、尊敬父母长辈,但是长辈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却 依然疼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有人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顶在 头上怕摔了 这样一种无奈的口吻来形容现代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说明 了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是多么的不对等,也正是基于这点,可以看出, 对我国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多么迫切。本文就是从这点出发,围绕青少年的孝道 和孝道教育以及如何培养一名具有孝道的青少年来展开,立足于传统的孝道教育 内容,而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提出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本论文分为四章,每章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本文的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等,较 为详细的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缘起;第二章,本论文的研究综述,分别从孝道教育 的概念,孝道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孝道教育的意义以及孝道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四个方面进行分别阐述。通过综述可知,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总体上是积 极的,但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三章,论述孝道教育的必要性,分别从青 少年的个体以及社会的发展两个角度来分析孝道教育的必要性;第四章,针对当 前孝道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分别给出四个途径:自我教育,就是指对青少年自 身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改变家长思想上的一些不合时宜的 观念,二是从行动上配合思想上的改变,做到知行合一;社会教育,从青少年生 活的环境进行展开说明;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途径。两种 方法:认知调整法和情感感化法分别展开孝道教育。 关键词:孝道,孝道教育,青少年,道德 a b s t r a c t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o r ea n dm o r ec u l t u r e sa n dt h e o r i e sw h i c hh a v eb e e nf r o mo v e ra b r o a dh a s c o m et oc h i n a ,a st h ei n t e n s i f i e dt ot h ec h i n a so p e n i n gu pt ot h eo u t s i d ep o l i c ya n d g r a d u a l l y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p a c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l o to ft e e n a g e r sw h oh a v eb e e n 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h a v ea b a n d o n e do u rc h i n e s eo u t s t a n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 - f i l i a l p i e t y , a n db e c o m ef a s h i o na n df r e e ,a sf o r e i g n e r sd o n e ,e s p e c i a l l y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sa n dc h i l d r e n t t l e yb e c o m el e s sr e s p e c tt ot h e i r s p a r e n t sw h i l et h e i r s p a r e n t sl o v ew i l lg oo n s o m e t i m e sp e o p l ee v e nu s ep a r e n t s a f r a i do ft h e i r s c h i l d r e nt od e s c r i b es u c h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c c o r d i n gt os u c ha n e m e r g e n c ys i t u a t i o n ,w eh a v et a k e nm e a s u r e so nt h ea s p e c t so ft h ea d o l e s c e n t s f i l i a l p i e t ya n dh o wt oe d u c a t e w eh a v eg i v e n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n o to n l y b a s e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i sp a p e ra r ea sf o l l o w s : i nc h a p t e ri ,t h e r ea r es o m ec o n c e p t s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o i n t r o d u c et h ea i m s ,m e a n i n g sa n dr e a s o n s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 so f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r et h ec o n c e p to ff i l i a lp i e t ye d u c t i o n ;t h em e t h o d so ff i l i a lp i e t y e d u c a t i o n ;t h em e a n i n g so ff i l i a lp i e t ye d u c a t i o n ;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o ff i l i a lp i e t y e d u c a t i o n ih a v ec l a s s i f i e d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nt w op a r t s :i n d i v i d u a l sa n d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m a k er e a d e r st ou n d e rt h en e c e s s i t i e so f t h ee d u c m i o no fa d o l e s c e n t s f i l i a lp i e t y a tl a s t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h a sg i v e nf o u rp i e c e so fa p p r o a c ha n dt w ow a y s o f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e d u c a t i o n ,w h i c hh a ss u p p o r t e du ss o m eb e n e f i t si no u rr e a l i t y i i k e y w o r d s :f i l i a lp i e t y , f i l i a lp i e t ye d u c a t i o n ,a d o l e s c e n t s ,m o r a l s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先秦的孝道教育思想 在先秦时期,在中国的大地上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原大地群 雄割据,战争不断。所有的思想家们也是游说各方,这个时候,最为大家所接受 的,不仅在当时具有影响力,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是孔子、 曾子和孟子。 1 孔子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包括仁、礼、政等,而这些思 想又是以孝为出发点,由伦理的概念扩展到各个方面。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中出现“仁 字的次数多达1 0 5 次,孔子重仁之心可见一斑。在此基础,孔子又 提出了孝是仁的根本,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奉行 孝道是为仁之本,如果每人都能做到孝悌,那么社会道德风尚就会变好,秩序安 定。孔子在说到孝亲的问题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父母要敬重。孔子曾 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 要求子承父志。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最后,慎终追远。子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 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固 2 曾子 曾子是传承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正所谓“孔子重仁”,“曾子重孝”, 他的孝道理论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理论,曾子 的思想是以孝道为核心,并开创儒家的孝治学派。首先,扩大了孝的范围,“居 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阵无勇,非孝也。”曾子几乎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所有内容都纳入孝 。阳明字oj 0 通论语 m 】合肥:安徽文艺f 版社,2 01 0 :2 国阳明宇心通论语 m 】合肥:安徽文艺f 版社,2 0 1 0 :1 9 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 2 ) :7 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 2 ) :1 8 8 西胡平生礼记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1 7 1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范畴,纳入其孝道思想体系,从而使孝得到全面的泛化,后代所言孝道几乎再 未能有超出此范围者。其次,提高了孝的地位。曾子将孝推崇为普遍而永恒的道 德准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 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 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孝的地位已被发挥到极致,曾子所论孝已 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3 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世人尊称为“亚圣”。 通过记录孟子一生言行的书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孝字共出现2 9 次,涉 及到孝的观念的近5 0 多处,通过这些,总结出孟子的孝道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孟子认为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包括“养口体”与“养 志两方面,所谓“养口体”,就是对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奉养,要尽量满足父 母的口腹之欲,使其衣食无忧。“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所谓“养志”, 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上的奉养,要尽量满足父母情感的需要,使其心情怡悦。 他以曾子奉养其父曾皙说明了这一点,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馀,必日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 日亡矣,将以复进也。 固 其次,对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在孟子看来,是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对父母生时的奉养,郑重办好父母的 丧事,更能体现为人子的孝心,他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主张办理父母的丧事要遵循周礼,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再次,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在孟子孝道思想中,还强调娶妻生子以延续香 火为孝子必尽的职责,视“无后”为最大的不孝,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奇) 回胡平生礼记孝经 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1 7 1 圆孟了- 孟t e m 万眍华,蓝旭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 0 0 6 :2 9 9 固孟子孟子【m 】万丽华,蓝旭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 0 0 6 :1 6 3 娜孟了孟t - m 万丽华,蓝旭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 0 0 6 :l7 5 四阳明宇心通论语 m i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1 8 曲孟子孟子 m 】万丽华,蓝旭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 0 0 6 :1 6 7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曾子、孟子三位儒家学派的前辈的孝道教育思想, 被传承了下来,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被人们用在了青少年的孝道教育中,像在 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不光是要在物质上照顾好父母,还要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抚慰, 当然在这些前辈的思想当中也不乏不符合我们当代社会的思想,像“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只能说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适合的,考虑到当时社会的 实际生产状况,同时也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繁衍。所以,在借鉴这些思想的过程 当中,要有一双辩证的眼睛,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 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具有价值。 ( 二) 汉、唐时代的孝道教育思想 孝道在发展到汉朝和唐代的时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从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二十四孝中的孝子皇帝汉文帝为 母“亲尝汤药 。由此可见,孝道教育的思想在汉朝得以大力发扬。唐朝经济是 中国历史上发展比较鼎盛的时期,有人认为其不重孝,其实则不然。 1 汉朝 众所周知的,汉代从汉武帝时期极力推举以孝治国,著名的事件就是“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汉武帝推行孝道教育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西汉初 期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这一思想也确实对汉初的经济恢复和国家稳定起到了 休养生息的作用。但是,随着汉代社会的发展,无为而治就不再适应其统治,所 以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国方式,儒学于是被给予高度关注。到了汉武帝 时期,就被发展到了极致以孝治天下。 首先,皇帝以身作则。比如齐王( 汉高祖刘邦长子) 入朝觐见时,惠帝“以 为齐王兄,置上座,如家人礼。 罾袁盎曾描写说:“陛下居代时,尝病三年,陛 下不交睫解衣,汤药非陛下口尝不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 之,过曾参远矣。 汉顺帝“宽仁温惠,始入小学,诵孝经章句: 鲫其次, 孝经地位的提高。孝经并不在儒家六艺之列,汉时确立了其经学地位。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不久即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孝道思 想通过孝经立为经典而成为汉代的指导思想之一,这在汉代思想史和社会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 】e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5 宙司马迁史记 m 】上海:中华书局,1 9 5 9 ( 1 1 ) :4 6 7 。班固汉书【m 】上海:中华书局,1 9 6 2 ( 4 3 ) :2 2 1 6 佚名东观汉纪校乒- k s e m 刘珍等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2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孝道,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 重要组成部分。孝经的经学地位确立以后,孝道教育就以孝经的教授为 主要途径。再次,处理政务的官员也扮演传播孝道的角色。在向地方民间传播, 使孝道成为一种日常伦理和普遍的社会风俗时,循吏扮演了重要角色。汉代的循 吏既是处理政务的官员,又是教化百姓的师儒。他们利用吏的职权推行教化,在 地方上建立诗书礼乐的文化秩序,让儒家的伦理思想,尤其是孝悌观念成为普遍 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据载,刘宽迁南阳太守,“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 祭洒及处土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 行,日有所化。 最后,惩罚“不孝 ,褒奖“孝悌 。提拔重用孝悌者,汉代 选拔官员的科目很多,其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是举孝廉。文帝十二年下诏:“孝 弟,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而以户口率置三 老孝弟力时常员。圆将孝道纳入选举制始于文帝,确立于武帝。武帝于元光元年,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观念与这种实用的目的结合起来,就变成绝大多数人的价 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于是恪守孝道,争做孝子贤孙成为社会时尚。这点对于我们 今天的青少年的孝道教育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有的青少年可以去追“歌 星”、“电影明星”等,同样的,我们也是可以有“孝星”。 2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发展鼎盛国家之一,虽然唐太宗被认为一世英名,但他同 时也饱受“不孝”的骂名。但这并无影响唐朝的整体重孝。 首先,政府倡孝。孝经为皇族教育之必备科目,由来已久。其次,学校 教育中孝经为兼经,科举考试中孝经为必考科目。另外,诸如蠲免课役、 旌表褒奖孝悌、将孝子载入史册等亦不胜枚举,兹不一一列举。 ( 三) 宋、元、明、清时期的孝道教育思想 孝道教育在宋、元、明、清时代主要在相关的著作上集中表现出来,这些时 期孝道教育的思想在著作中流传至后代。 1 孝经 孝经是中国历史上伦理学著作之一,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孝道教育的思想。 首先,它提出孝来自于天。孝经认为孝是人类固有的良知和美德,是先天生 0 曾昭斌论东汉道德教育的途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1 3 5 圆班i 占1 汉书【m 】上海:中华书局,1 9 6 2 ( 5 ) :2 7 6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成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孝的神圣性,来自于天。“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父子之道其本质就是孝道,父子之道是天定的,那么孝道也是天 定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 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认为孝是天经地义,是上天所决定的,人要无条 件地执行。其次,孝为各种德目的本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 句话就告诉我们孝是诸德之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立身。 从这里可以看出,孝为诸德之本是从社会基本结构关系中得出的认识。 以“孝 为核心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血亲关系。如果人人都能像 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我们的身边人直至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则“上下无怨” 的和谐局面就可以实现了。再者,在孝经中,详细论述了五种不同者的孝行 要求,统称为五等之孝,这五种不同的人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最后,提出孝行的核心事亲。“爱敬尽于事亲 是作为孝子竭尽爱敬侍奉父 母。同时在照料起居时要充分表达出对父母最大的敬意,当供给父母饮食的时候 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当父母生病的时候要怀着忧愁焦虑的心情,当父母去世后要 尽悲哀痛惜的感情,当祭祀亡父亡母的时候要敬崇敬肃穆的神情。 孝经在经过先秦儒家先哲们尤其是孔孟等人的诠释后,极大丰富升华了 孝的内涵,把“孝 的社会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并将“孝与“忠君有机结合 达到了统一,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几乎无所不通。孝 经中的“愚忠”、“愚孝”、“等级观念”、“三年之丧”等糟粕的东西得到了肯定 与张扬,所传达出的尊卑、隶属、屈从的意识对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生长的人们的 心理和精神的伤害是严重的。这一点是我们对孝经思想意义再认识时需要注 意与纠正的。 2 二十四孝 对于二十四孝这本书,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第一,它的作者;第二, 它的意义。二十四孝的作者据说是元代的郭居敬,他通过搜集二十四位孝子 胡平生礼记孝经【m 】戚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4 8 。胡平生札记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3 9 胡平生礼记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2 1 固胡平生礼记- 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2 1 胡平生礼记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2 5 5 第一章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感人故事,为儿童作为启蒙读物。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该书的最早版本却是来自 于日本的影印的一种抄本。对于本书的意义,笔者觉得应该从它的积极和消极两 个方面去分析其孝道教育的思想。 积极意义:总体来看二十四孝( 见图1 1 ) ,其中所说故事主角孝顺的对 象广义上来讲都是父母,这点就告诉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青少年孝顺的主 体是父母,分别是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其次,在这些 孝子们当中像汉文帝亲尝汤药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青少年学习和借鉴的。但是同样 作为一部流传很久的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二十四孝确实是封建消极思想的大 集合。 消极意义:从图中( 见图1 1 ) 可以看出,孝子的孝顺方式“牺牲 ( 包括自 我牺牲和牺牲他人) 所占的比例达到5 0 以上,这点告诉我们:第一,传统道德 在调节方式上是单向的,当子女与父母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要以牺牲子女的 利益来解决问题,不论是多么不近人情,在孝的大前提下,都是可以接受的。第 二,统治阶级剥削劳动者对父母的赡养能力,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苦役养亲、卖 身养亲、以身代死这种所谓伟大的牺牲精神表现出来。吴猛恣蚊是因为他一贫如 洗,董永卖身是因为他身无长物。第三,统治阶级如此宣扬父母的权威,不过是 巩固皇权的一种手段。“孝亲的归宿是“忠君,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牺牲,最终 是为了全社会对皇帝的牺牲。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十四孝不是一副 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图画,而是一部孝子贤孙的血泪图,需要带着批判和辩证的 观点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以权力和义务平等为基础的新型父母与子女的 关系,才能在家庭关系的调节上完全代之以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故事朝代孝子性别年龄身份孝腰对象掌行方式 孝感动天上古壅舜男成皇帝双亲 照顾 戏彩娱紊 局老莱子男 七十岁 患士双紊自我牺牲 鹿乳睾豪用翅子男成平民双亲反靖 为豪负米春秋仲由男成 贤人 双紊 反嚏 为富 暗指心囊 春秋曹参男成 贤人谥号 母照顾 。宗圣” 单衣腰母吝秋 田掼男成平民后母 自我牺牲顺从 亲尝汤药汉刘懂男成汉文帝母黑顾 抬葚供亲汉蔡颀男童平民母反崎 为母埋儿没郭巨男虚平民母牺牲他人 卖身莽父 汉董永 男成平民父自我牺牲 暂牲他人 捌木事隶汉丁兰男成平民双亲 条紊 浠泉跌鲤汉羹诗 男 成平民母反畸 怀桔遗紊汉陆绩男六岁后为盲母反嚏 扇枕温衾汉黄香男九岁后为官父自我镊牲 行佣供母 汉江革 男成为官母 焘颓 闻雷泣基魏 王裹 男成乎民母祭紊 哭竹生笋量盂宗男童盲至同空母反嚷 卧冰求鳃f王祥男童官至太尉后母 自我牺牲 反赡 扼虎救父警杨香女十四岁平民 父自我牺牲 恣蚊巍血青 吴猛 男八岁平民 双素自我硒牲 尝类心傥南齐庚黔娄男成为官父自我牺牲 ,1 姑不怠唐唐夫人女成平民羹母反畸 亲潦溺器来黄庭坚 男 成文人为盲母照顾 弃官寻母宋 朱寿昌男 成为盲母 宦我牺牲 图1 - 1 = 十四孝子图 3 弟子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对孝道教育十分重视,有的朝代明确以孝治国,弘扬 孝道的传说、故事和文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又以清代蒙学经典弟子规 最为著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 公元1 6 6 2 年至1 7 2 2 年) 为山 西新绛人,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从五大方面具体列 述了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德行规范,是为世人所 公认的启蒙养正最佳教材。 弟子规正文共计3 6 0 句,讲入则孝的5 6 句。这5 6 旬又被分为六层意思: 一是强调居则事其敬,简而言之,听父母的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 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是强调养则致其乐,要使父母感 。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4 第一章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快乐。“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三是强调谏则动其情。如若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的提 出建议,“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留四是强调病则致其忧,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作为孩子,要为父母分担忧愁。“亲 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针对这点,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须 慎重对待,可以为父母尝尝药的冷热,至于药性如何,是不得而知的,而且也不 建议教育青少年要“昼夜侍,不离床”,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五是强 调丧则致其哀,为父母的离世表示哀痛。“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哀痛父母的离世,这是人之常情,是他们生我们,把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养大 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大人,而有些入,就是利用这点,大做文章,为自己博名誉, 同时还浪费了社会财富。所以说,哀痛父母,适度即可。六是强调祭则致其严, 祭奠父母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对待,就像对待他们在世的时候一样。“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可以说,作者用短短5 6 句话、1 6 8 个字,就把儒家孝文化的主要精髓囊括殆 尽,而且将孝文化所强调的“敬养、敬享 两大主题,以及它所包含的人文意识、 德性精神和知性觉悟,全都融入到人们的伦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人可以践行的孝 道规范。弟子规在传播孝道文化、普及儒家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意义 和价值是很值得青少年学习和借鉴的。 ( 四) 近现代我国孝道教育的思想 1 近代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较大事件的时间就是在五四时期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吴虞和鲁迅。陈独秀认为儒家的道德,是宗法社会的 道德,不适于现代的生活,要消除这些危害,必须摧毁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制 度,以西方“个人本位主义取代中国传统的“家族本位主义 。胡适主要在反 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 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6 国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 】南昌:江两美术出版社,2 0 0 8 :1 0 国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1 2 国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 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1 2 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 0 0 8 :1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对封建礼教对妇女和个性的压迫方面贡献较大,当然他也反对封建的丧葬制度, 认为丧礼需要由繁变简。对孝道反应强烈的是吴虞和鲁迅。吴虞曾经写过家族 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和说孝这两篇文章,在说孝这篇文章中,他 从孝的具体义项诸方面分析了孝的片面性、虚伪性和危害性。“传统的孝悌之道 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愚彝,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 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孝字的作用,便是如此。叫鲁迅是在五四时期对孝道批判思 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高思想代表,他不仅立足于批判,也同样注重建设,为我们现 代社会倡导孝道教育指明了方向。 总结五四时期的孝道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认为孝是封建专制的精神 基础,孝通过以服从、听话、顺民的精神移孝作忠,扮演着维护家国一体、家长 制基础上的封建主旨统治的作用。第二,认为孝极大地压抑和剥削了子辈的个性 自由和独立人格是不平等基础上的奴隶道德。第三,具体深入地批判了孝道与孝 行的残酷性、保守性、虚伪性和危害性。正是鉴于以上的批判,一些思想家门对 建立现代新型父子关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意见,主要包括父子平等,解放子辈, 变恩为爱,变权为责等,也为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 现代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 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髓核心,而孝道是 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大旗,一块“品牌”,德国著名的大哲学家黑格尔在谈到中 国传统文化时就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 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也是国家的儿 女。固就连我们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说到:“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 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究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才自然可以强盛。” 梁漱 溟在谈到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由此可见中国民 族精神中的孝道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不光中国人的心中,还有国外人的认知中。梁 。吴虞说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c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2 ( 2 ) :3 6 9 。黑格尔历史哲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 9 9 0 :2 3 1 2 3 3 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 m 】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6 5 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7 :3 0 7 9 第一章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启超就曾经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2 l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开拓者,对青少年孝道教育和培养的目的就 是要形成和塑造他们良好的社会品行,将来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青少年孝 道教育和培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二者可以说是鱼和水的关系,孝道这 条“鱼 是要生活在传统文化教育之“水 中的,只有这样,“鱼才能汲取“水 中的营养物质茁壮成长,无水之鱼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我们所共知的。中华民族 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尽管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 但是依然不变的是我们的文化儒家的文化: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而且 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繁华似锦的趋势,现在,不仅在有些中小学校里开展 礼仪教育,大学里选修毛笔字、京剧等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音乐的艺术样式, 而且,我们的孔子学院也在国外的很多国家的大学旱都设立了分部,在完成其教 育使命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的教育,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二种儒 家的文化,而儒家文化就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这点在很多典籍中都有所体现,比 如说个人修养的,陋室铭中就说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现在的话说就 是对自己要求较高馨;谈政治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是一个有道德的明君,群臣百姓就会像天上的星星 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还有关于教育的,据论语先进,孑l 子的教育内容被 分为四科即:“德行”、“言语 、“政事 、“文学 ,其中德行的教育居于 四科之首,重要性则不言而喻了,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行,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学生,第一要务是 学习德行,做一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然后才是学习和提高自己其他方 面的知识。孝道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所处的位置由下面一句话可以体现出 来,“夫孝,德之本也 ,那么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很多国外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慢慢传入国 内,并被国人所接受、认可,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鉴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 特点,第一:心身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身体在飞速发育,而心理却呈现 缓慢发展的状态;第二: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在以前 阳明宇心通论语【m 】合肥:安徽文艺版社,2 0 1 0 :6 。汪受宽孝经译著【m 】上海:上海古籍j l 版社,1 9 9 8 :1 2 l o 上海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但是当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随 着同伴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会更多的去同化外界的事物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 认知观念中,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不断的变化,换句话说,这些青少年 被多元文化所冲击着,有的就特别崇尚西方的个性张扬,生活自由,甚至是金钱 至上,其实这些价值观念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但是当我们把它与特定的国情 相结合,是非对错就很一目了然了。这个时候对青少年的孝道教育就显得更加重 要,首先是因为为青少年当前是处在性格和个性的可塑期,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 家华生的一句经典名言就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 让我在这个环境里教育他们,那么,不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 能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保证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医生、 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和大盗。 其次就得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分析: 传统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生活在一个农耕的生态环境中,人 们为了克服生存上的困难,因为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 工具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很难与自然界相抗衡的,人们只有三三两两或三五成 群的组合在一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家庭,因 为在没有文字发明以前,人们缺乏农业上高产、优产的知识与经验的更多有效的 传承方式,这个时候只有靠家庭里年龄比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长辈口耳相传, 那么尊重长者,爱戴长者,尊重长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晚辈的孝道教育就变成 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再次,我们现在已经迈入了2 l 世纪,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 了大力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人才的素质的高低。青少年是祖 国的花朵,早晨8 、9 点钟的太阳,国之基础,未来的栋梁,对他们的孝道的教育 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繁荣昌盛。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有两方面:第一,通过对前人对孝道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概 括,总结孝道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理论以及 青少年孝道教育现状的个案分析研究,探讨孝道教育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孝 道的青少年,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给学校老师在培养学生孝道思想和行为 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6 :5 6 1 1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工作上起到帮助。 (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第一,保护、传承和创新孝道教育。青少年孝道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传统文 化的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这个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同 时,我们也要对传统的孝道内容作出合理的变动,使其老树开新芽,创新孝道教 育。 第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孝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一部分,青少年对其生长环境的文化更有亲近性和感受性,因而对学生进行 孝道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更加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 2 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针对现在社会当中存在的如何对待家庭养老和国家 养老问题,如何处理现代社会中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如何借 鉴古人的孝治经验,为我们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帮助。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孝 何谓孝? 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 释词义的著作。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 字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有此可以看出,“孝 字是由“老字省去下半部分和“子”字结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 以得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 之义是吻合的,因此孝就是子女对父 母的善行和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 德品质。 以上文字与下图1 2 ,更加能解释孝所传达的信息:从造字开始到最后成文, 也能体现其原始涵义。下面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归纳: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a 移 老 图1 2 孝字的衍变 孝 1 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即是“敬爱”、“奉养 父母。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孔子 在回答子游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可见,我们孝敬父母,决不是简单的养老,还必须怀有有虔敬的心态。孔 子在回答子夏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 如果只在生活上照顾父母,而对父母没有一颗尊敬的心,即使是每一餐饭都给 他们喝酒吃肉,也不能算是尽到了孝道。所谓的孝顺应该是在行为要恭敬,主要 表现为面色要和悦,语言要和气,同时要有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简单而言, 孝顺不仅要奉养,更加需要尊敬。 2 使父母的忧愁减少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晚辈要经常留在 父母身边,不到远方去,即使要到远方去,为了免得父母担忧,也要将自己所去 的地方和情况告诉父母。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 】上海:人民d 版社,2 0 0 1 :1 1 。阳明宇论语【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1 9 阳明宇论语 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2 0 阳明宇心通论语【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5 4 阳明宇心通论语【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1 9 尹孚子 匹长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 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 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做到了这些也 是孝。 3 承志 所谓“承志 ,就是指子承父志。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内容 中重点之一。在孔子看来,“孝”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继承父志。孔子说:“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 察一个人的志向: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这个人他的行为,如果他能按照父亲的志 向和优点长期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可说他做到“孝了。若一个人想要尽孝道, 么他就应该继承,弘扬父辈们的美德。 4 立身 所谓“立身”,就是个体要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 想,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要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子女自 己在事业上有了不管多大的成就,父母都会感到荣耀,并且为之高兴、光荣、自 豪,其实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5 谏诤 孝经专列谏诤章,“事父母几谏。 父母做了不正确的事情,要“几 谏”:委婉地劝告。由此可见,孝经在对待父母的命令时是理性的,在父母做 出不正确判断的时候,不仅不能盲目顺从,反而应该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使其 合于正确的逻辑。子女与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当自己的父母有不对之处,做 子女的要提出来。否则,无原则地顺从父母使其陷于违法或不义的处境,就是不 孝。 6 慎终追远 在孝经一书中,专列丧亲章,被放置于全经文末。在孔子看来“事 死”包涵两个方面: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把“祭祀 作为国治的重大事见之 | ;兀明宇论语 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1 0 胡甲生礼记孝经【m 】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 0 0 7 :2 2 1 圆阳明宇论语【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 0 1 0 :5 4 1 4 上海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一,并且认为祭祀的核心是“敬”,要“祭思敬”,要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可见,孔子的“慎终”就是指谨慎地对待父母之死亡:而“追远 就是指对待先 人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只有这样,民众的德行才能自然的归于忠厚。讲究 孝道的人是每逢三节(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都要祭祖先的,现在有些年轻人经 常怀疑,他们的祖先离我们的这个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他们是什么样子我们根本 都不知道,可是为什么还要把他们的牌位供着,而且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要祭 祀呢? 在这里我们要清楚,祭祀祖先就是使我们要常常缅怀祖先的恩厚德泽,同 时要体会到祖先与我们是一体的,这才是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孝道,也是孔子 所说的“滇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涵意。孟子说:“白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 观美也,然后尽于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体在安葬自己父母的花费上,要量力 而行,适可而止。有一部分人是在父母生前对人们不孝敬,直到老人死后便大办 特办丧事,以显示其能“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这样的行为绝对不是孝道,甚 至可以说这样的行为是在借着“父母 来显摆自己的“荣耀”。这样的人是对我 国传统孝道的亵渎和歪曲,是要唾弃的。 7 保全身体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保重自己的身体是孝的基本要求,也是践行孝道的初级形式。孟子说:“事,孰 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 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倘若伤害了身体,导致自 身残疾,就不能尽到奉养孝敬父母的责任:即使自己的身体健全,但如果这个人 的品行不端,名声有损,同样也是没有尽到敬养父母的职责的。所以,保全身体 是事亲的前提,而与此同时保全身体又是为了更好的敬养父母,实现孝道。 由此可以看出,孝就是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慰藉,在物质上给父母以照顾,使 其有所乐和有所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保全好自己的身体。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感 恩的情怀,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在我们的千年文化当中,孝是为数不多的传承 下来的价值观念之一,它现在存在着,以后也必将继续存在下去,调整着家庭成 员间尤其是长辈与晚辈们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乾颐堂tcp-tp课件教学课件
- 社区护理灾害核心概念
- 山西2025年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地理复习题库及答案
- 高校二级学院工作汇报
- 2025销售合同范本参考
- 护理实习第三方协议书6篇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题库及答案
- 公司春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早教销售工作总结
-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培训模板
- 标杆地产五星级酒店精装修标准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举例-有理数
- 西方经济学简史
-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
- 局放实验操作规程
- 透明土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