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r o u n dt h eh a n s h u , h o u h a n s h ur e l a t e st oz h o u y ii np a r t i c u l a rc i t e dt h ez h o u y i i s s u e st os t u d y ,r e s e a r c h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i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f o rd i s c u s s i o n ,f i r s t 0 fa l l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t h eh a n s h u , h o u h a n s h uc i t e dz h o u y it oe m p h a s i z et h ec o n t e n to f p h i l o s o p h y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 f i n dt h a ta tt h et i m ep e o p l ew i l lk n o wh o wt ou s ez h o u y i ,a b o o kc o n t a i n e di ns u c ha sy i na n dy a n gh a r m o n y 、w h e nt h i n g sc h a n g ei nt i m e so fd i f f i c u l t i e s t h a tw i l ll e a dt ob e t t e rl o n g - t e r m 、c h a n g ea l o n gt h et i m ep h i l o s o p h yt oe x p l a i nt h er e a l i t yo f 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s o c i a l ,p e r s o n a lf a t eo ft h eo t h e ri s s u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h a n s h u , h o u h a n s h uc i t e dz h o u y i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r e f l e c t e d 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p o l i c i e sa n dm e a s u r e s ,s u c ha st h es t r e s sl i m i tp r i n c e s , d u k e sf e m a l ec o n t r o l st op r e v e n tt h ee x e r c i s eo fp o w e r ,t h ee l e c t i o nt a l e n t e d ,r e s p e c t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oi m p r o v ee t h n i cr e l a t i o n si nt h eu n i f i e d ,c e n t r a l i z e ds t a t es y s t e m ,a n dt h e k i n gg r a n t e dt h ep e o p l e ,t h el i g h tk e p tt a x e sl o w ,o p e n i n go fr e l i e f , p r o m o t i o no ff u n e r a l s a n dt h ea b o l i t i o no fc o r p o r a lp u n i s h m e n ta n dl e tt h ep e o p l eg e tr e s p i t e ,t h er u l eo fp o l i c y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 ,h a n s h u , h o u h a n s h uc i t e dz h o u y it or e f l e c t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m o r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ep a p e rm a i n l yf r o mf i l i a lp i e t y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m o d e s t y ,w i s d o ma n dt r u s t , l o y a l t y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s i xa s p e c t s s o ,t h i sf i r s tt h r e ec h a p t e r sw e c a nl e a r ni n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z h o u y ia sac l a s s i cc l a s s i c s ,t ot h ep e o p l e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a u t h o r i t yd i s c o u r s eh a s p l a y e das t r o n gs u p p o r t i n gr o l et h e o r y ,i n f l u e n c e ,a n dm o r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x a m i n e st h e h a n s h u ,h o u h a n s h ui np a r t i c u l a rz h o u y ii s s u e ,m a i n l yb a s e do nh a n s h u y i w e n z h i ,h a n s h u r u l i n z h u a n ,h o u h a n s h u r u l i n z h u a na n dh a n s h u w u x i n g z h ia n do t h e rc h a p t e r so ft h e z h o u y ii nh a nd y n a s t yi n v o l v i n gi n h e r i t a n c e ,j i n gf a n g ss t u d yo fz h o u y io fs o m es o r tt o f u r t h e re n h a n c et h eh a no fz h o u y i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l a s tc h a p t e r ,i st h eb a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i n - d e p t hd i s c u s s i o no fz h o u y i ,ab o o k 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t ou p g r a d et h es t a t u so ft h eo c c a s i o no f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c l a s s i c a la n d p r o m o t i n gf a c t o r s ,a n d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h a ns c h o l a r st h r o u g ht h ez h o u y iw h i c hw i t h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r o l ea n dv a l u et h a tp e o p l ei n s p i r a t i o nt o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h a n s h u ,h o u h a n s h u ,t h es t u d yo fz h o u y ii s s u et e s t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 诸子 文章、人们在政治外交等场合的言谈中早有援引“诗”、“书”等引经据典的习惯, 这种传统在汉书、后汉书中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会发现汉书、后 汉书中里有许多引用或化用周易卦象、卦爻辞以及易传文辞的例子明显 的相对于之前的引易数量是大为增多了。认真地考察汉书、后汉书引 易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将会对周易这部位列“群经之首”的经典典籍的学 术价值、社会地位以及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周易思想精髓的接受和当时时代的文 化背景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相信这将会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研究。 故本文主要围绕汉书、后汉书涉易特别是引易问题进行考察、 研究,分作五章论述,分别为: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 学思想;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反映出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 及措施;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汉书、后 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考;综论。 在绪论部分,文中先阐明了本文的选题对象及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的一个 重点即是以汉书、后汉书中引易的例子为考证对象并加以论述,并要 这些材料的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对其中有关易学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探究。当然为了让论文更加臻于完善,在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 汉书五行志、后汉书儒林传等文章中,涉及易学问题的诸如汉易 传承、著名易学家、易学著作、京房易学等也将是本论文考察的对象。这样我可以 对周易一书以及汉代易学的发展、地位变化等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第二,概 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关于汉书、后汉书的研究概况,前人对汉 书、后汉书的研究综合归纳主要集中于注疏、校勘、笺释以及文学、史学方面 的研究,故此类研究的专著及论文相对来说较多,但是把汉书、后汉书与周 易密切联系并加以考察的论著,笔者目力所及的仅有吴怀祺、郑万耕、黄河所撰 写的四篇论文。但或许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其论述的观点在整体性与系统性上还稍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显得不够全面与充分。故本文将首先着手于汉书与后汉书中涉易问题 的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在充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考察、论述,结合 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环境,将会有更多的问题被挖掘、被发现并得到详实的考证。 第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笔者将仔细研读汉书、后汉书,系心研绎,运用 采集与分析的方法,认真、严谨地将汉书与后汉书中涉易特别是引易 的词条找出,分析考证其对周易之精义的运用与阐发;立足于两汉当时特殊的 社会历史、文化学术环境中,把宏观的背景与文本细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归纳 总结的研究方法,以期对周易的学术价值、社会地位以及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周 易思想精髓的研究、接受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 第一章论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探讨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并强调了周易一书中最为根 本的“阴阳思想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就有意识到应当调节阴阳之间的不平 衡状态,使之协调而形成良好的局面,使国家长盛不衰。譬如在许多文章中,一些 大臣因灾异而上书批判了两汉当时存在的女主专权的现象,认为其阴气过盛故有灾 异生;又如宫中奴婢过多而使民间阴阳不调,恐有灾异、民怨生等,由此劝谏君主 当奋起乾刚之德,采取相应措施扫除奸佞、释放奴婢等,以维护世间阴阳之平衡、 协调。第二节则是从引易之文辞,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内容大多都是论及君主或 臣子发现了治政之失,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期达到维护国家统治并使之长治久安的目的。而这恰恰也就体现了周易蕴含 的“穷变通久”之理。第三节在汉书、后汉书引易之文章内容中我们 可以体会到汉代当时的人们就懂得运用周易中蕴含的“顺时而动”的哲学思想 来阐述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个人命运等问题,用相当形象的语言如“履 霜坚冰至”等说明了辨证发展观的含义,即量变将引发质的变化,进而引导人们当 分清事物内部不同矛盾的性质,注意审时度势、见“几”而为,抑制恶的势力,促 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前进发展。 第二章讨论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反映出两汉政治、经济、文化 的政策及措施。第一节是在对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卦爻辞、卦象的材料 进行一定分析后,我们了解到其引用周易的卦爻辞、卦象无论是强调限制诸侯、 防止外戚女主专权,还是选贤任能、尊崇儒术、改善民族关系,最本质的还在于引 用者由此以周易之精深义理强调了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合理性。 v l 可, :| ( 刊 j l , 7 0 中文文摘 第二节则是发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还广泛涉及了两汉“与民休 息”的统治政策,故经整理,此节将侧重从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风俗、法令 等方面入手,对引易的文辞内容中提出的敬授民时、轻徭薄赋、开仓赈灾、提 倡薄葬以及废除肉刑等具体政策、措施进行阐述,以观周易义理在其中是如何 强调这些措施的重要性与合理性的。 第三章阐述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本 章立足于汉书、后汉书引易材料,经具体分析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易之精义与儒家道德修养的接受与倡导,故将从倡导世人“仁 者爱人,以孝为先”;君臣之间能“同心断金、义薄云天”;无论是国事还是个人为 人处世都当有“谦谦君子、有礼有节”的风范:强调国之君发奋乾健光明之德、 以身作则、居安思危以“智周万物、谋谟大业”;为人与政事都应“敬慎修德,信守 不渝”;强调臣子当发挥“鼎足股肱”之能尽心尽力地效忠于君主,耻于“括囊”, 敢于冒死劝谏,以尽“蹇蹇”之忠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六个小节进行论述。 第四章主要在于梳理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汉书、后汉 书中主要在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及后汉书儒林传等篇章中 谈及两汉易学之传承的内容,为了了解易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这里有必要主要根 据汉书与后汉书中的记载来简单勾勒并了解两汉时易之师承、宗派源 流。故第一节根据史料,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了西汉、东汉的易学传承脉络、易 学家及其易学著作,由此清晰地了解到两汉易学由西汉初微弱的一脉相承逐渐 发展,治易者或守师法或从家法,不断扩大了易学研究的队伍,形成了施 氏易、梁丘易、孟氏易、京氏易、费氏易、高氏易等易学流派,它们或立于学 官或在民间流传,都为周易之学在两汉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则是由 于汉书五行志中大量保留了京房易传的文辞,故本节侧重于把京房所解 释的灾异现象加以分类,理清汉书五行志中京房及其京房易传对各种灾 异的阐释,探讨京房的灾异思想,从而加深了解汉代易学家是如何将汉代易学 发展的另一显著特色象数模式介入政治领域的。 第五章综论,通过前面四章对汉书、后汉书引易材料和个别涉易 问题的整理、分析,我们对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周易思想精髓的接受和当时时代 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此章综合论之。第一节讨论周易这部 经典典籍在汉代的学术地位的变化根据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记载,从周易 v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学博士的设置、治易者人数众多、刘向等学者从名义上确认易为群经之 首的地位以及更多学者、更多著作广泛征引周易文辞的四方面内容可以知道在 汉代,周易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人们的生活、政治、社会伦理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几点内容不仅是周易 在汉代地位提升的表现,同时也是促进易学发展的因素,因为它们起到了不断 扩大人们对周易洁净精微的内涵的接受、进而传承易学文明的作用。第二 节是论述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以及价值即对后代人们的启示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学者们更注重挖掘周易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内涵,强 调儒家以仁为本、德治教化的政治思想;周易在被引用时深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 响,深深烙上了汉代符瑞、阴阳灾变思想的印记;汉代通经以致用的学术氛围中, 经学家、政治家们援易入文,使周易成为其阐述统治策略的理论依据,实 现维护王朝统治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汉书、后汉书涉易问题的考察,其 价值是让我们对周易与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看到古人 重视以史为鉴,注重儒学、经学的德治教化作用,强调敬德保民、以民为本等观念,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的极为重要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的 建设和发展来说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 v l i i , p 目录 目录 目录。i x 绪论1 一、选题的对象及意义1 二、选题研究历史及现状2 三、研究方法4 第一章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5 第一节阴阳和谐5 第二节穷变通久9 第三节顺时而动1 3 第二章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两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 及措施。1 9 第一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1 9 第二节“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3 6 第三章汉书、后汉书引易的内容中反映的儒家之道德修养4 5 第一节仁者爱人,以孝为先4 5 第二节同心断金,义薄云天4 6 第三节谦谦君子,有礼有节4 9 第四节智周万物,谋谟大业5 3 第五节敬慎修德,信守不渝5 8 第六节忠心耿耿,鞠躬尽瘁6 1 第四章汉书、后汉书中个别易学问题考6 5 第一节西汉、东汉易学传承6 5 第二节汉书五行志中的京房易传8 2 第五章综论1 0 3 i x j v i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易之地位变化1 0 3 第二节汉代学者通易以致用的特点、作用及其价值1 1 1 - 结论- 1 1 5 - 参考文献一1 1 7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 2 1 致谢一1 2 3 - 7 - 人简历- 1 2 5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1 2 7 - x 1督 吣 一- 绪论 绪论 选题的对象及意义 思想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自西汉设五经博士, 武帝更是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后,儒家学术思想特别是经学文化成 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主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诸子 文章、人们在政治外交等场合的言谈中早有援引“诗 、“书”等引经据典的习惯, 据相关著作资料如赵生群所著的 经传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及潘万木所著的 叙述模式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考察记载,孟子引诗3 7 处,左传引诗2 7 0 多处、引尚书 4 8 处,不过引易仅1 3 处。这种引经据典的传统在汉书、后汉书中当 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会发现汉书、后汉书中罩有许多引用或化用周易 卦象、卦爻辞以及易传文辞的例子明显的相对于之前的引易数量是大为增 多了,如汉书中约有7 9 处次,后汉书约1 6 3 处次。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引 用或化用周易文辞的例子绝大多数是出自一些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中,指的也就 是针对社会当时的形势与问题进行评论并能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的文章,其论述的 对象为社会现实中的政策、经济、文化、道德、军事等问题,在古代其文学载体是 指诏、策、檄、封、禅、章、表、奏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君臣等知识分子,一 般说来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学术造诣,甚至不乏满腹经纶、指点江山之士, 引用或化用周易文辞来达到“通经致用”的目的,由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的一个重点即是以汉书、后 汉书中引易的例子为考证对象并加以论述,并要这些材料的分析与梳理的基 础上,对其中有关易学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探究。当然为了让论文更 加臻于完善,在汉书艺文志、 汉书儒林传、汉书五行志、后 汉书儒林传等文章中,涉及易学问题的诸如汉易传承、著名易学家、易学 著作等也将是本论文考察的对象。认真地考察汉书、后汉书引易情况, 笔者认为我们将会对周易这部位列“群经之首”的经典典籍的学术价值、社会 地位以及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周易思想精髓的接受和当时时代的文化背景有更深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了解与把握,相信这将会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研究。 选题研究历史及现状 汉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我们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财 富。其作者为东汉班固( 公元3 2 9 2 年)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人,在世代显贵且家学深厚的环境中成长,继承父志,“探撰前记,缀集所闻”, 编写了汉书。汉书又名前汉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 公元前2 0 6 年) 到王莽地阜四年( 公元2 3 年) ,即西汉两百三十年的风云历史。书之体例分为“帝 纪”、“表”、“志”及“传”四类,共一百二十卷,八十多万言,其重要的历史 价值和文学价值使之成为常能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对举的 典籍。而后到了南朝,范晔撰写了另一部著名的史书后汉书。范晔,生于 东晋帝隆安二年( 公元3 9 8 年) ,为南朝刘宋顺阳( 今河南淅川) 人。他在后汉 书中记述了“后汉”即东汉两百年间的史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也是一部很值得研究的著作。 关于汉书、后汉书的研究概况,前人对汉书、后汉书的研究综合 归纳主要集中于注疏、校勘、笺释以及文学、史学方面的研究,故此类研究的专著 及论文相对来说较多,但是把汉书、后汉书与周易密切联系并加以考察 的论著,笔者目力所及的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的吴怀祺所写的汉 与 、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力耕撰写的 与 与 与 以及华中师范大学2 0 0 7 届历史文献学的黄河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 引 研究四篇论文。 而这四篇论文的大致内容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的吴怀祺教授写的 汉 与 ,在此文中他认为, “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 理论依据。班氏论文学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 影响。”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易为经籍之原:学术史中的通变思想”,作 者主要以汉书艺文志为例认为汉志在论学术渊源变化时反映了通变思想, 这是以易为经籍乃至诸子之源来把握的;二是“易、京房易与汉书”, 论述汉书的一大特色即是以今文经学、汉易、谶纬说中的灾异论来解释历史。 1 l 、 v j 、 ,、 l ? k 、 绪论 北京师范大学的郑万耕撰写的 与 ,他认为“汉书尊周 易为五经之首,并以其为创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又阐发其阴阳变易学说, 提出了一个元气论的宇宙生成理论;汉书推崇天人谐调论,表现了一种“顺天 应人的圣人史观”;班固以“致命遂志”为其价值理想,欲以文章扬名于后世,没 世而不朽。一 另外,郑万耕还撰写了 与 ,在他认为“后汉书与史 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 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 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 史的作用。”故文章中在“援易立论”、“上合天心,下顺民望”、“物穷则 变生”以及“变通趋时”、“一谦而四益”五个部分中分别以三、四个后汉书 引易之例加以说明。 华中师范大学2 0 0 7 届历史文献学的黄河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 引 研究一文,全文公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汉书引易概况,认为其特点一 是“汉书所况的易不仅包含了易经和易传,还包含了易纬,其 内容范围略大于今本周易 ;二是汉书引易不分经传;三是不涉及易 学形态,“往往是引用易文作为自己观点和论调的佐证”。第二章研究汉书 中的易占,认为“汉书中的易占有摆脱古老占筮方式的趋势”、是“理性的运 用”;第三章论汉书的易理,作者认为由汉书引易之文可以反映出周 易的“圣人之道和三材之道”、“易长于变”的善于变通的思想、“在个人 价值取向上又表现为不拘一格的君子之道”即言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的处事之理、在君臣之间又表现为君刚健有为而臣柔而辅佐君主的君臣之道、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 以上四篇文章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周易对汉书、后汉书的影 响,但或许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其论述的观点在整体性与系统性上还稍显得不够全 面与充分。故本文将首先着手于汉书与后汉书中涉易问题的材料的搜 集与整理上,此项工作目前尚未见有前人做过,这也就一方面保证了本文立论将有 充分且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依,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本文的论述将更为全面与系统。在 充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考察、论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环境, 将会有更多的问题被挖掘、被发现并得到详实的考证,将有助于我们对两汉之际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发展、周易内在思想精髓的了解与把握。以古鉴今,这样的深入思考与讨 论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易学文化的,同时也会对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 现实指导意义。相信本课题研究是会有很大的、新的发展空间的,而这也恰恰也是 本论文的创新之所在。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笔者将仔细研读汉书、后汉书,系心研绎,运用采集 与分析的方法,认真、严谨地将汉书与后汉书中涉易特别是引易 的词条找出,分析考证其对周易之精义的运用与阐发;充分利用师大学校图书 馆丰富的馆藏图书与资料、校内期刊全文数据库方便的论文检索。此外,本人还将 立足于两汉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术环境中,把宏观的背景与文本细读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用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期对周易的学术价值、社会地位以 及两汉时期的人们对周易思想精髓的研究、接受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 1 y p 、 j 调的哲学思想 的内容中强调的 其最为根本的一个思想。 个符号的基础之上的,其 一阳之谓道、刚柔相 推而生变化”;说卦传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 六位而成章”。可见在周易书中认为,阴、阳是宇宙事物内部中存在着的两种不 同本质的力量,其相互矛盾作用、相互斗争促使世界万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也就是“道”了。 当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周易并没有只是简单地把阴阳归结为矛盾、 对立的不可调和关系,它们相互排斥、斗争但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是既对 立又统一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 凶,吉凶生大业。”( 系辞上传) 其中“两仪”指的便是阴阳二气。天地由混沌之 状一分为二,分出了阴阳、天地,二者相配,润泽滋养、包容静承着万物,恰如乾彖 传所言,“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有坤彖 传日:“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 成亨”,阴阳、天地的和谐作用为世人创造了无比美妙、富饶的世界! 由此我们知道 矛盾、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当调节阴、阳这两种不同质的事物 的力量斗争,“二而为一”,追求并形成相对和谐的世界整体的“一”。系辞下传 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 德。 、乾彖传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又有老子言日:“力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礼记郊特牲日:“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 可见,促进阴阳 协调是有利于世间力物和谐、兴盛的。 那么在古代,从汉书、后汉书引易的文章文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6 奉论文关于周易文辞的引义皆出自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3 月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时人们就有意识到应当调节阴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使之协调而形成良好的局面, 使国家长盛不衰。譬如许多事例就是大臣因灾异而上书批判了两汉当时存在的女主 专权的现象,认为其阴气过盛故有灾异生;又如宫中奴婢过多而使民间阴阳不调, 恐有灾异、民怨生等,由此劝谏君主当奋起乾刚之德,采取相应措施扫除奸佞、释 放奴婢等,以维护世间阴阳之平衡、协调。 如班固在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中论述道: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 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娥及有姜,而纣之灭也嬖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螈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 书美趋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我们知道“易基乾坤”,乃言易之丌篇为乾、坤两卦,乾、坤是为 易之门户,其重要性更在于它们象征天地,如上文己提到乾坤、天地乃化育天 下万物之始也,“有天地然后有力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 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 序卦传) 若再加以衍生,以社会人伦关系观之,“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 也,故称乎母”( 说卦传) ,乾为阳,象征男、父、夫、君主等;坤为阴,象征女、 母、妻、后妃等。系辞下传日:“天地铟缢,力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可见前文之序卦传引文蕴含两层意思:世间万物的产生基于天地,人伦社会之 构成则始于夫妇,夫妇为人伦社会形成的“细胞”即最基本的单位。毛诗序日: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 邦国焉。”班固言“诗首关睢,书美嫠降,春秋讥不亲迎”,都是为了阐明夫妇关系 之重要性,“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夫妇为社会繁衍之始,更是维护古代封建 宗族社会秩序的开始,如礼记内则云:“礼始於谨夫妇。 在古代,男女、夫 妇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的,正如家人彖传日:“家人,女 正位乎内,男币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 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一段文字就 4 本论文关于汉书、后汉书的引文皆分别出自汉书( 汉) 班【 j | 撰,( 唐) 颜师古注( 北京) :中华书 局,2 0 0 5 年3 月版,后汉书( 宋) 范晔撰,( 唐) 李贤等注( 北京) :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版 的内容中强调的哲学思想 是深刻地反映了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社会早已经形成的一个严格的男主 外、女主内的“男国女家 的形态。妻子柔顺治家,男子严正治国,所有人各司其 职,不仅使家庭和乐,也使更大的“家”国家稳定发展,这也就才真正符合了 天地阴阳和谐之道。为此班固在0 1 - 戚传中发表议论,极言自古以来一个朝廷是 否能妥善处理好外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夏、殷、 周可以因为涂山、娥及有姜、姜螈及太任、太姒而愈加兴盛,但也却可以因为末喜、 妲己、褒姒而亡国。虽然这里含有不合理的“红颜祸水”之论,但是纵观古代朝政 之更迭,的确常有因少主年幼,外戚掌握国家政权甚至篡位之事,如西汉吕后专权、 其家族亲信诸吕握有国家军政大权;汉哀帝无能,其祖母傅太后与生母丁太后把持 朝政,其家族子弟各任要职;更甚者,西汉末王莽篡位夺权,改汉之国号为“新”。 君无国权,阴阳不谐,是不合理也是危险的。故班固强调“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可不慎与! ”,当谨慎外戚之事。 类似的,关于外戚问题,杜郫与杨震都有奏疏表示对其掌权而骄奢横行的现象 的不赞同,其文分别如下: 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卦乘离,明夷之象也。坤以法地,为土为母,以 安静为德。震,大阴之效也。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 (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鄹传第五十五) 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 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 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 后汉书杨震列 传第四十四) 在前一例中,杜鄹引用了明夷卦、坤卦的卦象来说明,明夷卦的卦形为 下离( 墨) 上坤( 兰兰) ,象征着光明隐没于地下,时同晦暗。说卦传日:“坤为 地,为母”,大地以其宽厚的胸怀承载并孕育滋养着世间万物,如同大自然的母亲, 坤文言传也不禁赞叹其“至静而德方”、“坤道其顺乎! ”坤道极为柔顺、 静美,它高尚的品德已流布四方。而文中杜鄹举明夷卦之同光晦暗及坤卦 不静反动的异象分别说明了当时同食、地震等灾异的出现,就是阴气过盛且胜过了 阳气,阴阳不合,由此来批判当时吕后专权,吕氏家族攀附裙带关系窃取了朝廷要 职之事。上天以自然灾害等现象警示说明现实中有不正常的现象,由此劝谏汉惠帝 当以此为戒,采取相应的处理来措施维护政权。而后一例中,杨震因永宁二年,“邓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后崩,内宠始横”而上疏。他引用了家人六二之爻辞“无攸遂,在中馈”, 对此周易集解中苟爽解释道:“六二处和得正。得正有应,有应有实,阴道之 至美者也。坤道顺从,故无所得遂。供肴中馈,洒食是议,故日中馈。居中守 正,永贞其志,则吉,故日贞吉也。即是说明主妇若能打理好家中饮食 事宜,处位得正,便是顺从坤道,实为“阴道之至美者也 ! 然现实中安帝乳母王 圣及其女伯荣恃宠而骄,干预政事,“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 出入宫掖,传通奸赂。”祸乱朝廷,完全违背了坤顺阴柔之道,于是杨震劝谏安帝 应当立即与其断绝关系。无独有偶,后汉书郭陈列传第三十六中记载大臣陈忠 也为伯荣一事而上书,其奏日“愿明主严天元之尊,正乾刚之位,职事巨细,皆任 贤能,不宜复令女使干错万机。”就是希望君主能够发奋乾刚之气,处理王圣等人 的擅权之罪,肃清朝政,严正国风,真正居处得当。 另外,不仅是外戚问题须阴阳协调,针对后宫宫女过多的问题也要注意阴阳协 调。如后汉书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中,因“阳嘉三年河南、三辅大旱,五谷 灾伤”,故汉顺帝下诏以问有才学者对策,周举对日: 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以定。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万物之中,以 人为责。故圣人养之以君,成之以化,顺四节之宜,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 不过其时。包之以仁恩,导之以德教,示之以灾异,训之以嘉祥。此先圣承乾 养物之始也。夫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二气否塞,则人物不昌;人物不昌, 则风雨不时;风雨不时,则水旱成灾。陛下处唐虞之位,未行尧舜之政,近废 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今皇嗣不兴,东 宫未立,伤和逆理,断绝人伦之所致也。非但陛下行此而已,竖宦之人,亦复 虚以形势,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自首殁而无配偶,逆于天心。 周举此论十分精彩,其引用系辞上传之言,论乾坤、天地定序,交合而生万物。 圣人由此尤为重视社会的夫妇人伦关系,“顺四节之宣,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不 过其时”,是“承乾养物之始”。但是如今灾异多、阴阳二气闭塞,其原因在于后宫 中婢女过多、“皇嗣不兴,东宫未立”、另有不法之奸臣强抢良家妇女,致使世间多 旷男怨女,正常的人伦关系遭断绝。因此君王当行释放婢女之举措,促进恢复皇家 以及整个国家证常有序的人伦制度。 国本论义关j 二周易集解的引文皆出自( 唐) 李鼎祚箸周易集解【m 】北京:中国书店,1 9 8 4 年6 月 y 一 中强调的哲学思想 劝谏君王治国当从治家始, 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 五年,平望侯刘毅谏安帝记 之辞为“伏惟皇太后膺大圣 允恭节约,杜绝奢盈之源, 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中王莽摄政,惧翟方进之子翟义起兵反之,便“依周书作大诂言其自身对汉 王朝忠心耿耿,其中赞美太阜太后王政君道“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绥西域,以受 白虎威胜之瑞,天地判合,乾、坤序德。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麟、凤之应, 五德嘉符,相因而备。”颜师古注日:“言元帝既有威德,太后又兆符应,则是天 地乾坤夫妻之义相配合也。且不论王莽之论是否真心诚意,但从以上几个例子我 们都可以再次明确地了解到,在古代家国天下的时代罩人们对于人伦制度的重视, 他们希望夫妇以天地乾坤之义相配,各主其职,以正家道,从而也深刻地反映了周 易的阴阳和谐之道。 第二节穷变通久 周易一书是肯定世间万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如系辞 上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通变之谓事。“通其变,遂成天地 之文。”系辞下传日:“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 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丰彖传言日:“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序卦传日:“物 不可以久居其所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对于周易之“变”,有 的学者认为这并不是辩证法之“变 ,而不过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同来”、“寒往 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的简单的循环反复之“变 。如杜国庠于杜国庠文集中认 为革卦之“所谓革,不指变革,还是循环,并不是发展前进。”对此,笔者并不 认同。要知道,辩证法的变化发展指的是“事物在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的推动之下 所发生的新陈代谢的变化过程。 杂卦传日:“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哲学概论童鹰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第二版,第6 7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辞上传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 则久。 ( 系辞下传) “穷”,穷尽、穷困之境地也,“通”,通达、光明之境也。周 易明确地认为“通变”乃天地之常道,穷极则当变,并且要革故鼎新、日新月异, 通过变来达到更新更美好的境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而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 那么,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明白穷变通久的道理是十分重要的。史记高祖本纪论 日:“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社会之 弊病,并能行之有效地采取有力措施革除弊端,知穷而变,才可得天之正统,受天 命之佑,使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