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_第1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_第2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_第3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_第4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论文)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合成了几种超支化聚酯( h b f j ) 改性剂,制备了超支化聚 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冲击实验、弯曲实验、差示扫描量热 法( d s c ) 、热失重( t g ) 、扫描电子显微镜( s e m ) 等方法研究了复 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断裂形貌,探讨了超支化聚酯改性剂 的制各方法,以及超支化聚酯的结构对复合材料的相形态和力学性 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 1 ) 超支化聚醋本身的立体结构对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采用聚乙二醇作为内核、对h b p 分子的壳层基团进行酯化改性,有 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 ) 用超支化聚酯h b p 作为增韧剂的关键问题是调节相分离 的可能性,相分离过程主要依赖于组分的理化性质,由固化动力学 控制,为了确保相分离发生在树脂凝胶以前。需要对超支化聚酯的 性质加以调节。以超支化聚酯h b 3 0 为研究对象,通过酯化,对h b 3 0 的表面进行乙酸和十八酸改性。研究了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 的条件,制备了两相结构复合材料。当h b p 的质量含量为1 5 时, 材料的冲击强度从改陛前的8 4k j 一提高到1 8 2k j m 2 。通过s e m 观察了冲击断面的形貌,可以看出:在复合材料中,经过乙酸酐封 端的超支化聚酯在基体中形成单一粒径的粒子相,与线形分子改性 剂在基体中形成的双峰粒径结构不同。 ( 3 ) 通过超支化聚酯与己内酰胺共聚,叮以改善超支化聚酯 对环氧树脂的增韧能力。共聚物在环氧树脂体系内含量为7 时,冲 击强度上升到2 0 4 k j m 2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一步将共聚物 与丙烯酸r 酯反应。产物作为改性剂使用,叮以制备出具有不同结 构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 e m 、差示扫描量热法( d s c ) 、 热失重( t g ) 对这砦材料进行 r 表征分析。 关键词 :环氧树脂超支化聚酯复合材料增韧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 p a p e r ,s e v e r a l k i n d so f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e s t e r ( h b n m o d i f i e r so fe p o x yr e s i nh a v eb e e ns y n t h e s i z e d u s i n g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 t h ec o m p o s i t e so f h b p e p o x yr e s i nw e r ep r e p a r e d t h em o r p h o l o g yo f i m p a c ts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a n dh e a ts t a b i l i t yo fc o m p o s i t e s w e r es t u d i e d b yu s i n g o f b e n d i n gt e s t ,i m p a c t t e s ta n dw i t h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d s c ,t g ,s e m b e s i d e s ,t h e s y n t h e s i z ew a y o fm o d i f i e r s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h b pt o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m e c h a n i c sp r o p e r t i e so f c o m p o s i t e s w e r e e x p l o r e d a sw e l l t l l l ed e t a i l e dr e s u l t sw e r ea sf o l l o w s ( 1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o f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e s t e rh a v e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r o p e r t i e so fc o m p o s i t e i ti s h e l p f u lt oi m p r o v et h e m e c h a n i c s p r o p e r t i e s o fc o m p o s i t e b yu s i n gp o l y e t h y l e n eg l y c o l a s k e m e lo ra c e t i ce n d e do fm o l e c u l es u r f a c e ( 2 ) ak e y i s s u ew h e n u s i n gh b pt o u g h e n e r si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p h a s e s e p a r a t i o n t h ep h a s es e p a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d e p e n d o nt h ec h e m i c a ln a t u r e o ft h e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i s k i n e t i c a l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t h e c u r i n g a d v a n c e m e n t i no r d e rt oe n s u r et h a ti to c c u r sa f t e rf i n a lr e s i nf l o w t h u s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o fh b pn e e dt ob et a i l e d t h i s p a p e r ,s e l e c t i n g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e s t e rh b 3 0 a s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o r ,t w o - p h a s es t r u c t u r a l c o m p o s i t eo fh b p e p o x yr e s i n h a sb e e np r e p a r e db y m o d i f y h a gt h e s u r f a c es t r u c t u r et h r o u g he s t e rr e a c t i o n a f t e rm o d i f i c a t i o n ,t h ei m p a c t s t r e n g t ho fc o m p o s i t ei m p r o v e df r o m 8 4k j h n 2t o18 2k j m w i t h1 5 w e i g h tc o n t e n t f h er e s u l t so fs e m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d i a m e t e ro fh b p p a r t i c l ei nm a t r i xf o r m s u n i f o r m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e b i m o d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o rl i n em o d i f i e ri nm a t r i x ( 3 ) t h o u g h t h e c o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b e t w e e nh b pa n da m i n o c a p r o l a c t a m ,t h ep l a s t i c a l l ya b i l i t y o fh b pf o r e p o x y r e s i nc a nb e i m p r o v e d t h ei m p a c ts t r e n g t hi n c r e a s e dt o2 0 4k j m 2w i t h7 w e i g h t c o n t e n to fc o p o l y m e ri nt h es y s t e mo fe p o x yr e s i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w o 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w e r e a d o p t e d t om a k et h ec o p o l y m e rr e a c tw i t hb u t y l a c r y l a t e , s oa s t op r e p a r et h ec o m p o s i t eo fe p o x yr e s i n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s u c ha ss e m ,d s c ,t gw e r ea p p l i e dt o c h a r a c t e r i z et h ec o m p o s i t e s 1 k e y w o r d :e p o x yr e s i n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e s t e rc o m p o s i t e t o u g h e n 湘潭大学硕士毕监论文 1 1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环氧树脂是一种分子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氧基,以脂肪 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碳链等有机化合物为骨架,能通过环氧基开环 反应形成热固性产物的预聚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缩水甘油型环氧树 脂、脂环族环氧树脂、线型脂肪族环氧树脂几大类。参与反应的固 化剂多为胺类、低分子量酰胺、酚类、酸酐、有机硅、有机钛和一 些无机酸“。 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耐热性、耐腐蚀性、以及优 良的电绝缘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广泛应用于涂料、电子电气材料、 复合材料、机械、航天航空等众多领域。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 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世界环氧树脂的年消费平均增长率为 3 5 - 4 ,而我国的增长率高达2 0 一2 5 。其中国内外环氧树脂消费 主要以双酚a 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为主,市场占有率约7 0 8 0 ,在全世界的年产量约为1 5 0 万t a “1 。 环氧树脂工业的发展正朝着“规模化、高纯化、精细化、专用 化、系列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投入到开发 新型环氧树脂、专用固化剂、改性剂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上。1 。 其中,改性剂的研究主要是增韧剂的研究。因为在力学性能方 面,环氧树脂质脆,应用时常受到限制,同时脆性还影响构件的耐 久性,在材料的使用上产生很大的约束。冲击强度、耐疲劳性能和 耐破坏性能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因此,环氧树脂在使用过程中一般 加有增韧剂。3 ,如端羧基丁腈橡胶( c t b n ) 等”1 。为了开发出新型的 适合不同用途、高效的增韧剂,近十年来环氧树脂增韧剂的研究相 当活跃。随着工作和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 能卜。 塑墨盔竺塑! 兰兰些造奎超支化聚醢,环氟缸l 强复台材料的钢备s 性瞳研究 1 2 环氧树脂的增韧方法 高分子材料韧性的好坏,主要是由材料在受力时能产生何等程 度的塑性变形决定。3 。固化后的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形成三维交联结 构,分子链刚性强,相对滑动少,因此环氧树脂固化后韧性不好。 特别是不耐冲击,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环氧树脂的增韧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其主要 增韧途径有:在环氧基体中加入橡胶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或液晶聚 合物等分散相来增韧。在环氧树脂网络中形成增韧剂的互穿、半互 穿网络结构来增韧。或者用含有“柔性链段”的固化剂固化环氧, 利用网链分子柔顺性的升高,达到增韧的目的n ”。 1 2 1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1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是发展最早的一个体系,到现在为止也是发 展最完善的一个体系。现阶段,对橡胶增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橡胶 分散相的作用及断裂过程中能量的耗散途径展开的,最具有影响的 是空洞、银纹、剪切带的剪切屈服理论。当材料受外力作用时环 氧树脂中的橡胶粒子起到了应力集中的作用。应力大于基体的屈服 应力后,可诱发银纹,银纹前端又受到三向应力场的作用,使橡胶 颗粒与基体问的界面破裂产生空洞,此外橡胶颗粒间的树脂基体在 发生局部剪切屈服形变后形成剪切带。银纹、孔洞和剪切带的产生 吸收大量能量。同时,孔洞引发的剪切带还能钝化、终止银纹,避 免发展成为破坏性裂纹。 用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反应性橡胶弹性体品种主要有:液体 端羧基丁腈橡胶( c t b n ) 端羟基丁腈橡胶( h t b n ) 、改性硅橡胶、丙烯 酸酯类等。通过调节橡胶弹性体与环氧树脂的溶解度参数,控制合 理的固化工艺,在固化过程中体系发生相分离,形成物理上的两相 结构,可大幅度地提高树脂的韧性。 1 2 2 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2 ” 热塑性树脂增韧效果与其在环氧基体中形成的相结构联系密 切,在成型过程中热塑树脂发生相反转,形成连续相的增韧效果 滟舜搏碗士毕些论文t 毂支他聚酶,环氯嗣骧复合材料的钢| s 性能研究 要远远好于热塑性树脂以离散的颗粒形式分散在环氧连续相中。高 韧性的热塑性树脂连续相在受力时发生屈服形变,对基体中的裂纹 起到桥联和锚钉的作用,终止裂纹的发展。 常用于增韧环氧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有聚砜( p e s 、p s f ) 、聚酰亚 胺醚( p e i ) 、聚苯醚( p p o ) 和聚碳酸酯( p c ) 等。热塑性树脂含量低时, 能以大小不一的不规则颗粒形式分散到环氧连续相中,使环氧的韧 性有一定的提高。热塑性树脂含量较高时,发生相转变,热塑性树 脂形成连续相,环氧变为颗粒状分散相,体系韧性更好。 总之,采用热塑陛树脂增韧环氧树脂是一种新途径,其优势在 于热塑性树脂多采用工程塑料等刚性较大的材料改性,加入环氧树 脂体系后,一般不会引起环氧体系的模量和t g 的降低。 1 2 3 液晶聚合物增韧环氧树脂”2 。2 3 1 液晶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所以,如何使其与环氧树脂 复合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溶致性液晶聚合物由于加工工艺上的困 难,目前报到很少,比较成功的有日本的k e i k o g a 等人研究的 p p t , a e p 体系,采用接枝环氧侧链增溶,当p p t a 含量为5 时,弯 曲模量与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6 6 和3 6 。热致性液晶聚合物环氧 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比较多,液晶聚合物复合改性的特点是,加入 的量相对热塑性树脂要少,能同时增加模量和韧性。 1 2 4 具有互穿网络( i p 哪结构的环氧树脂体系 i p n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联网状聚合物相互贯穿、缠结而 形成的聚合物混合体系,其特点是一种材料无规则地贯穿到另一种 材料中,使得i p n 体系中两组分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起着“强迫 包容”作用,从而产生出比一般共混物更加优异的性能晗”。 1 2 5 柔性链段固化剂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含有柔性链段的大分子固化剂增韧环氧树脂其柔性链段能键 合到致密的环氧树脂交联网络中,并在固化过程中产生了微观相分 离,形成了紧密、疏松相问的两相网络结构在提高环氧树脂韧性 的同时,又简化了成型工艺”“。 1 2 6 其它方法阶2 8 造逛奎璺堡圭登些婆墨翘i 化辍酯,环氧树强复盒材料的翱鲁与性睫研究 除了以上方法,现在还有人采用核一壳粒子、膨胀单体、纳米 粒子等一些其方法来改性环氧树脂。 核一壳结构是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的一类弹性体,与橡胶相比, 它的表面是一些能与环氧树脂相溶的热塑性塑料,如p i v i m a 等。与 e p 复合时能减少内应力的产生,界面的强度好,有利于在提高冲击 强度的同时避免耐热性下降的缺点。 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能赋予e p 好的韧 性,同时也能提高e p 体系的储存模量、热变形温度。近几年来, 纳米复合材料已受到材料界的广泛关注, 1 3 环氧树脂增韧机理的研究“”1 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氧树脂的增韧机理 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较为成熟的有分散相的撕裂和塑性拉伸、裂纹 钉铆等理论。但是,不同的增韧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材料结构的变化, 比如,基体的交联密度被改变,从而使实验数据相互之间不具备可 比性。因此,还没有个普遍性的机理用于解释环氧树脂的增韧原 因。大多数情况下,对材料的性能与结构解释都是几种机理组合应 用。具有影响的增韧机理有。 1 3 1 分散相的撕裂和塑性拉伸机理 该理论认为: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的增韧是由橡胶的撕裂造成 的,并且把增韧效果完全归功于体系中的橡胶粒子。根据该理论, 裂纹在橡胶增韧环氧树脂体系中的增长是通过环氧树脂基体进行, 并留下橡胶颗粒在裂纹中起桥梁作用。橡胶颗粒拉长或撕裂所吸收 的能量就是断裂韧性的增加值。 1 3 2 钝化基体树脂裂纹机理 该理沦基于以下原理:在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的固化冷却过程 中,和基体结合良好的橡胶粒子会受到流体静拉力的作用。增韧体 系的试样受到负荷时,裂纹前端又会受到三向应力场的作用。这两 种作用力叠加,使橡胶颗粒内部或橡胶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破裂而 产生孔洞。这些孔洞的产生一方面可以缓解裂纹尖端累积的三轴应 糯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力;另一方面又会增加橡胶上的应力集中,使孔洞化作用进一步发 生,并且诱发橡胶颗粒间基体树脂的局部剪切屈服。这种剪切屈服 又会导致裂纹尖端的钝化,从而进一步减少基体树脂中的应力集中 并阻止断裂发生。 1 3 3 裂纹钉铆机理 该理论认为,当个具有单位长度裂纹尖端的裂纹在受到应力 作用的团体中增长时,会遇到一系列和基体结合良好的固体颗粒, 裂纹尖端于是会在粒子之间发生弯曲,但仍然钉铆在它们所遇到的 固体颗粒的位置上,并形成一个二级裂纹。在开始阶段,二级裂纹 的形成会产生新的断裂表面,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以形成新的非线 形的裂纹前沿,因为该前沿是可以存贮能量的。 1 3 4 桥联裂纹钉锚机理 桥联裂纹钉锚机理的主要论点有:( 1 ) 桥联约束效应。热塑 性树脂往往具有与环氧树脂相当的弹性模量和远大于基体的断裂 伸长率,这使得它们的颗粒可以桥联在己开裂的脆性环氧树脂的裂 纹当中,对裂纹的发展起到约束闭合作用。( 2 ) 裂纹钉锚作用。热 塑性树脂颗粒桥联不仅对裂纹前缘的整体推进起到约束限制作用, 分布的桥联力还可对桥联点的裂纹起钉锚作用,从而使裂纹前沿呈 波浪形的弓状。该理论有利于解释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现象。 1 4 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与发展概述 1 4 1 超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聚合物由f l o r y 嘶1 在1 9 5 2 年提出,他首先在理论上描述 了a b x 型单体分子问缩聚制备高度支化大分子的可能性。对于这种 非结晶、无缠绕的超支化聚合物,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9 0 年代初,k i m 等制备了超支化的聚苯,并报道它具有优异的溶解性 质以后,人们才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特殊的性质产生兴趣。由于与线 形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它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如粘流性值,有报 道称:在聚苯乙烯熔体中加入少量的超支化聚苯可使其熔融粘度大 大降低。超支化聚酯除了作为粘度调节剂,还有许多其它应用,如 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热固性树脂的固化剂等o “。 1 4 2 超支化聚合物合成 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种以小分子为生长点,通过单体向分子周围 重复扩张反应得到的一系列分子质量不断增长的结构类似的化合 物。通常将每一步反应所得的化合物用代数来表示,如o 5 代、1 0 代、2 0 代等。其化学结构随着代数的增长,可以向四周辐射增长, 最终形成具有大量分支的球形结构,所以可以将树枝形分子看作是 系列结构和分子质量不断增长的同系物。下面分别就缩聚反应、 开环聚合及阳离子加成聚合等进行说明。”。 ( 1 ) 缩聚反应 缩聚反应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常用的聚合方法,a b x 型单体 的增长过程是典型的缩聚反应过程,用a b 、a b 3 、a b 4 等单体可合成 出各种结构的超支化聚合物。h a n s 嘞1 等采用8 一( 4 - 乙酸苯酯) 丙酸 三甲基硅酯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超支化聚酯,加热至2 4 0 2 6 0 0 c 时出现可逆一级相变,呈固态中间相。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分子量 的增加从4 8 5 0 c 增加到6 3 6 5 ,产物结晶性能与聚合度相关。 m i r a v e 。刚等采用a b 2 ,a b , 和a b 6 型单体在固体载体催化剂作用下由 聚硅烷氢化反应制备了新的超支化聚硅氧烷。 ( 2 ) 加成反应 g a y n o r “”等采用对( 氯甲基) 苯乙烯在2 ,2 二吡啶存在下通 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一步法”合成超支化聚苯乙烯。m u z a f a r o v “ 等以甲基二氯硅烷和1 0 一十一碳烯一卜醇烷氧化制得的聚二( 十一 碳烯) 甲基硅烷为单体,在铂催化剂作用下,加成聚合制得含硅的 可降解超支化聚合物。加成反应使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单体数大大 增加,其缺点为较难控制聚合度和支化度。 ( 3 ) 开环聚合 用于丌环制备超支化高分子的反应实例较少,现有的丌环法制 备超支化聚合物一般是利用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t r o ls a s “纠等以 具有6 个羟基的2 ,2 一二( 羟甲基) 丙酸衍生物为引发剂,2 一乙 基己酸业锡为催化剂,通过己内酯的活性开环聚合成六臂星型聚合 龆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物,其数均分于量为1 4 3 0 0 ,多分散系数为1 0 6 。该聚合物再与经 保护的2 ,2 一二( 羟甲基) 丙酸反应,除去保护基团后作为大分子 引发剂,进步合成第二代十二臂和第三代二十四臂的半结晶聚己 内酯。 s u n d e r “”等通过开环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 的超支化脂肪族聚醚。”cn m r 测量其支化度为0 5 3 0 5 9 。该超 支化脂肪聚醚的聚合度为1 5 8 3 ,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 1 3 1 4 7 , 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一2 0 一2 6 。c 之间。 ( 4 ) 其它方法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主要的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反应方法以 外,最近还发展了一些新聚合方法的研究。如,y u i c h i m l 等将3 , 5 一二溴苯酚与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一氧化碳插入反 应制得超支化芳香聚酯,产物的红外光谱显示出较强的羰基吸收 峰。当苯酚或间甲苯酚作为封端基团加入反应混合物时,得到的聚 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采用hn m r 测量其支化度。c h a n g 1 等报 道了“质子转移聚合”聚合法,合成了环氧基团封端的新型超支 化聚酯。 1 4 3 超支化聚合物研究的进展 随着特种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深入开展,近几年来不断有新型的 树状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报道,这些聚合物分为树枝状大分子 ( d e n d r i m e r ) 和超支化聚合物( h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m e r ) 两大类。 树状支化分子一般可由a b 。型单体( x 2 ,a 、b 为可反应基团) 来制备、如果严格控制聚合条件,并且仔细纯化每一步反应产物, 最后可得到完全支化、结构规整的树枝状大分子,如果对其反应不 加控制则可以得到多分散性超支化聚合物h 。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无需仔细分离提纯,甚至可直接由本体聚 合制各,即经过一步法反应合成,降低了合成成本,而且,超支化 聚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能替代树枝状大分子使用,特别是在工程应用 方面。由于有很好的性价比,所以,对超支化聚合物就显得更加 重要一些。 湘薄大学硕士毕蛙论文 t 超支他聚醋,环氯磬l 疆l 台材料韵帮鲁s 性鸵耩究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研究与其分子结构紧密相关,如超支化聚 合物独特的分子内纳米微孔结构可以鳌合离子,吸附小分子,或者 作为小分子反应的催化活性点。若用超支化聚合物制各成膜,也可 用于分离不同的物质。 由于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超支化聚合物难以结晶,也无链缠 绕,因而溶解性能大大提高。与相同分子量的线性分子相比,熔融 态粘度较低,并且分子外围的大量末端基团可以通过端基改性以获 得所需的性能。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结构使其在许多领域中均有应 用。尤其是在那些传统线性分子无力顾及的范围更可以显示其优良 的性能。因而在粘度改性剂、特种涂料及粘合剂、高性能复合材料 和热固性弹性体及功能膜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 5 超支化聚合物踟 生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利用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进行研究的论文不是很多。 l o u i s m 3 用环氧化超支化聚酯对双酚f 环氧树脂胺固化体系进行了 改性,研究发现:只需加入5 的改性剂,临界断裂能从1 2 0 k j m 2 增加大7 2 0 k j m 2 ,并且加工性能良好。环氧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 可增加,同时不影响其t g 和e 。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2 个方 面,一是研究h b p 对环氧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二是加入h b p 后环 氧树脂基体产生相分离的过程。 w u “”等研究了t t b p s 的摩尔质量,封端官能团对预聚物粘度、 热固性材料断裂韧性,他和高温动态储能模量能体系的影响。其中 h b p s 的摩尔质量按代数依次增长,材料的韧性随h b p s 的摩尔质量 的增长而加强。体系的t g 和e 也受h b p s 改性剂的影响,但这种影 响无规律。 h u t 等“在涂料中使用h b p 作为交联剂,用超支化脂肪族聚 酯作为固化剂,用紫外线固化。固化薄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端基 的不同结构有关。达到增加反应活性和降低粘度的作用。 r a f f a e em e z z e n g n 咖1 研究了含胺基的树枝形分子对环氧树脂 固化反应的影响。 塑墨态兰堡主堡些娑文t 趣支他聚酶,环氧树窿董台材辩的错备与性链硒晓 j o o n ”“研究了超支化脂肪族聚酯对四官能度环氧树脂固化行 为的影响,并与线型对应物相比较。在环氧树脂h b p ( o h ) 的动力学 d s c 实验中,在给定h b p ( o h ) 浓度的情况下,固化热与升温速率无 关。h b p ( o h ) 的端羟基通过质子授受络合物引发固化反应。低粘度 和h b p ( o h ) 上数目众多的羟基分子运动和极化作用,结果导致了比 线形l p e 体系低的反应活化能。在环氧树脂皿p ( b z ) 体系中,固化 诱导期比环氧树脂船p ( 0 h ) 体系延长了许多。与环氧树脂佃p ( 0 h ) 体系不同,随着h b p ( b z ) 的浓度降低固化反应热增加。从a v a r a m i 方程得到等温固化动力学参数大约是1 5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固化 剂浓度的增加,k 。和k 2 的值增加。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环氧环的 特征峰降低,c = o 上的h 键的吸收峰增加。c = o 的吸收峰由于结构 限制而向高波数移动。 m a s a k i “”采用超支化聚酰胺多胺与硅接枝并按照树枝形分子 合成方法制得环氧的固化剂。在1 7 0 4 8h 条件下成功地与环氧 树脂发生固化反应,凝胶程度可达到7 7 。凝胶程度随超支化聚酰 胺的胺封端基团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固化能力还与末端的胺 基结合三氧化硼能力有关,采用接枝硅作固化剂,固化材料的弹性 模量比常用固化剂如未接枝硅的三乙烯二胺固化的材料较低,同时 耐热性锝到提高。 d r a t n a 。3 1 研究了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与环氧树脂共混物的 热机械性质和形态学。报道了带有羟基官能团的超支化聚合物与环 氧树脂胺固化体系的形态和相分离过程。由于h b p 的羟基的催化 作用,固化速率被加速。同时,研究了不同含量的t t b p 和功能性固 化条件下的相分离行为。与纯环氧树脂基体进行比较,考察了共混 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粘弹性行为。最后,讨论了材料的冲击强度与 不同含量h b p 改性环氧的形态之间的关系。 m e z z e n g a 等”4 1 对树枝形分子改性环氧树脂的加工工艺性进行 了研究,他们将不同的带有环氧基团的树枝形分子与双酚a 型环氧 和固化剂胺共混,考察了体系中由于化学诱导而产生的相分离,和 相分离对固化温度、化学结构形态的影响。体系相分离能力和最终 共混体系形态受固化温度的显著影响。m e z z e n g a 还研究了超支化聚 合物改性环氧的热机械性能,他们认为,共混物的热机械性能与超 支化聚合物壳的化学性能有关。超支化聚合物通过诱导不均相形态 的形成来提高树脂的韧性。 m e z z e n g a 等。”研究树状超支化聚合物作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性能的影响。研究显示,使用l o p h r 的改性剂,层间的耐断裂能力 可以提高两倍。用完全溶解和相分离的环氧官能团化的超支化聚合 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显示出更好的增韧效果。在混合物注入 以前,有必要控制相分离,以避免析出效应。在复合材料薄片中, 相分离是作为纤维表面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改性 剂颗粒的均相成核导致了纤维基体界面的粘接失效。通过选择适 当的处理方法,用树状超支化聚合物作为改性剂,可以避免改性剂 在基体中成核和纤维基体界面的粘接失效,同时可以提高韧性和 降低内应力。 1 6 课题选择和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环氧树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 此,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综合改j 陛,是今后科研工作 的重点。采用超支化聚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 报道。主要是因为,超支化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在国内仍处在实验室 研究阶段,而国外已有产品上市,从而出现了超支化聚合物应用研 究的瓶颈。本论文的工作就在于:利用已有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相关 技术为基础,在实验室合成了几种超支化聚酯,研究了不同结构的 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p e r s t o p 公司 提供的h b 3 0 ,合成了改性剂,制备了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复合材 料。研究了材料形态控制的条件和改性方法,找到了几个比较好的 改性体系,达到了提高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目的。本文采用的方法 简单,对设备要求低,具有实用性。 第二章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晌 超支化聚合物( b y p e r b r a n c h e dp o l y m e r ) 的合成可分为逐步控 制增长( “准一步法”) 及无控制增长( “一步法”) ,一般无需逐步 分离提纯通常超支化聚合物由ab ,型单体步反应所得,而且不 加“核”分子。如果添加b ,型分子作为“核”,可以控制产物的分 子量,产物的分散度也会大大降低。从理论上讲,绝大多数聚合反应 的方式都可以应用于ab 。单体的聚合,按合成方法可分为缩聚反 应、开环聚合及阳离子加成聚合等“。 缩聚反应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常用的聚合方法,对它的研究 比较成熟。本节,我们合成了两种结构的a b :型单体和几种结构的 超支化聚酯,制备了超支化聚酯与环氧树脂均相复合材料。利用冲 击实验、弯曲实验、差示扫描量热法( d s c ) 、热失重( t g ) 、对材 料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酯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 力学性能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了讨论,为合理选材提供依据。 3 2 实验嘟分 2 2 1 主要试剂: 甲醛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分析纯 丙醛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化学纯 三乙胺汕头市光华化学厂分析纯 过氧化氢汕头市光华化学厂化学纯 二乙醇胺广东西陇化工厂化学纯 丙烯酸甲酯( 重蒸)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化学纯 甲醇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化学纯 季戊四醇广州化学试剂厂化学纯 聚乙二醇4 0 0上海化学试剂厂 对甲基苯磺酸广州化学试剂7 化学纯 湘漳天学硬士毕业论文 t 超支他辍臻,环氟树强复舍捞摹尊构铀| s 性能研究 环氧树脂:e 一4 4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产品 甲基四氢苯酐( m e t p a )亭新化工厂( c p ) 2 2 2 分析测试 红外分析红外光谱仪p e r k i n - e l m e r l7 0 型f t i r ,k b r 压片。 熔点仪数字式熔点仪 g p c 测试美国w a t e r s 1 5 1 5 型凝胶渗透仪,d m f 为流动相。 冲击实验x j j 5 型冲击实验机。按g b t 2 5 7 1 1 9 9 5 测试,跨距:6 0 r a m 。 弯曲实验r g t 5 型电子万能实验机。按g b t 2 5 7 0 1 9 9 5 测试,跨度: 5 5 i i i l ,实验速度:2 r r j n m i n 。 t g 分析s h i m a d z at g - 4 0 型热分析仪。载气为m ,以1 0 m i n 的 升温速率从2 0 升温到7 2 0 2 2 3 材料的制备 ( 1 ) 2 ,2 一二羟甲基丙酸( d 肝a ) 单体合成。”3 ( a ) 反应原理: 本文采取丙醛与甲醛缩合再氧化路线制备,原理为: c h 。c h 。c h o + 2 c h 。o ! 呈! ! + c h 。一3 一c h o l c ih 2 0 h o c h 2 0 h c h 。一 一c o o h ii c h 。o h 主要反应为:第( 1 ) 步,丙醛与甲醛羟醛缩合,第( 2 ) 步,在同 分子中存在羟基和醛基时,对醛基进行选择性氧化。 ( b ) 合成路线 羟醛缩合反应 将甲醛溶液,催化剂三乙胺和蒸馏水加入到三口烧瓶。丙醛置 于滴液漏斗中,启动搅拌,升温至3 7 时开始缓慢滴加丙醛进行反 应。反应体系温度应低于4 0 。在丙醛加料完毕以后,恒温反应 8 h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甲醛、丙醛以及水,液相 温度:7 0 1 1 0 ,气相温度:6 0 9 0 ,真空度约为5 3 3 k p a 。温度上 升后,停止真空蒸馏,得到2 ,2 二羟甲基丙醛淡黄色粘稠物。 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t 趣i 他聚醑,环氧树鞲复合材料镌锄鲁与性能研究, 氧化反应 向上述羟醛缩合反应产物中加入蒸馏水进行稀释,将含量为 3 0 的过氧化氢置于滴液漏斗中。启动搅拌,升温至6 0 时,滴加 过氧化氢进行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应注意冷却,防止温 度上升太快而产生暴沸现象。过氧化氢滴加完毕、保温1 5 分钟, 然后升温至9 5 。c 进行氧化反应7 h 。减压蒸馏浓缩反应液。当溶液 浓缩到一定程度,结束蒸馏。将残留溶液转入烧杯中冷却结晶。 ( c ) d m p a 的精制 过滤分离出白色晶体,然后放入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搅拌洗涤 l h ,过滤分离,1 0 0 下烘干即为d m p a , ( 2 ) n ,n 二羟乙基一3 胺基丙酸甲酯( d e a m p ) 的合成” 在2 5 0 m 四颈瓶中,加入等当量的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甲 醇做溶剂,室温和通n 。保护,搅拌3 0 r a i n 后升温至3 5 。c 保持4 h , 然后抽真空除去甲醇,得到一种无色透明油状物。 主要反应为是二乙醇胺的n _ h 与c = c 双键发生m i c h a e l 加成反 应,反应活化能低,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反应放热。结构式为; h o c h 2 c h k n h + h 2 c _ c h c h 出c m o c h 2 c h 、n _ h 2 c c h 2 皂o c 胁 h o c c h + h 2 c = _ c o c m 一h o c i - 1 2 c h 2 夕n _ h 2 c c h 2 。c o c 胁 , ( 3 )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啪” 在前面合成a b 。单体的基础上,我们合成了几类超支化脂肪族聚 酯。 ( i ) 以季戊四醇为核、d m p a 为单体在对甲基苯磺酸的催化下缩聚 合成超支化脂肪族聚酯。 ( i i ) 以聚乙二醇4 0 0 为核、d m p a 为单体在对甲基苯磺酸的催化下 缩聚合成超支化脂肪族聚酯。 ( ) 以季戊四醇为核、d e a m p 为单体在对甲基苯磺酸的催化下缩 聚合成超支化脂肪族聚酯。 合成路线 第1 类:将一定量的d m p a 、季戊四醇、对甲基苯磺酸加入到带 湘萍大学硕士毕业论文t 超i 化聚鸶,耳氟树强复台材料的锄鲁与性能研竞 有搅拌的三口烧瓶中,充氮气保护,油浴加热。磁力搅拌,在氮气 气氛,直到4 1 3 k 左右。开始抽真空( 真空度为4 0 0 帕) 保温反应 2 5 h ,得到白色透明物。常温下为固体,加热水洗涤,过滤、干燥 得成品。 第1 i 类:将一定量的聚乙二醇4 0 0 以及对甲基苯磺酸加入到带 有搅拌的三口烧瓶中,加入部分d m p a 单体,充氮气保护,油浴加 热,磁力搅拌,直到4 1 3 k 左右,然后逐步补加单体,共反应3 h , 然后抽真空反应一小时,得到白色透明物。 第类:将一定量的d e a m p 、季戊四醇、对甲基苯磺酸加入到 带有搅拌的三口烧瓶中,充氨气保护,油浴加热,磁力搅拌,直到 4 0 3 k 左右,在氮气气氛下保温反应2 5 个小时,然后抽真空( 真空 度为4 0 0 帕) 一小时,得到淡黄色粘稠状物质。 三类超支化聚酯的理想结构式为: 第1 类超支化聚酯 第1 i 类超支化聚酯 潭大学碗士毕监论文 第1 i i 类超支化聚酯 ( 4 ) 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均相复合材料的制备 在搅拌状态下,让超支化聚酯在3 7 3 k 下和环氧树脂混合均匀, 并用真空泵抽去气泡。然后,加入化学计量的固化剂m e t h p a ,混合 均匀,再次真空脱气。浇入涂有脱膜剂并预热好的模具中,经程序 升温固化完全,冷却脱膜,将所得板材制各样条用于性能测试和结 构分析。 用量:m e t h p a e 一4 4 = 6 9 5 l o o ( 质量比) 固化条件:预固化3 9 3 k2 h 固化4 2 3 k5 h 2 32 ,2 一二羟甲基丙酸( d m p a ) 的合成分析。 f i 9 2 1 d m p a 的红外光谱 图2 1 中,在1 6 9 3cm 。1 处有强的c = o 吸收峰,在3 2 0 0 3 6 0 0 cl t l 。1 为- o h 吸收峰。用熔点仪测量d m p a 熔程为:1 7 0 1 7 2 。c 。与文 献报道相同,即可证明样品即d m p a “。 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t 翘支化辍赣儡氧树酝蔓台耪辩的锄鲁与性睦醋究 2 4 超支化聚酯合成分析 2 4 1 凝胶渗透色谱 f i 9 2 2 第1 类( 第三代) 超支化聚酯 f i 9 2 3 第1 i i 类( 第三代) 超支化聚酯 从图2 2 、2 3 可以看出,合成的超支化聚酯具有3 0 0 0 左右的 分子量,说明聚合可以进行。同时,它的流体力学体积与分子量的 关系与线形p s 不同,所以这只是超支化聚酯分子量的近似值。 2 5 超支化聚酯环氧树脂均相复合材料的性能 2 5 1 力学性能 本文利用已合成的几种结构的超支化聚酯制各了环氧树胼复 趣墨搏硕士毕蝼文t 超支证聚醋,耳氧 叠l 黯l 台材料昀锄备s 性链静 究 合材料,采取第三代的超支化聚酯作为考察对象,它的理论分子量 为3 0 0 0 4 0 0 0 。考察了超支化聚酯的结构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 响。三种超支化聚酯的结构选择思路为:利用刚柔性不同的单体和 核,制各不同结构的超支化聚酯。 t a b 2 1 、超支化聚酯的含量为1 0 9 6 时对环氧树脂材料性能的影响 l 、 a 第1 类超支化聚酯与聚乙二醇4 0 0 的共混物( 质量比4 :1 ) 。 2 、以上四个复合材料体系为均相结构。 由表2 1 可以看出,加入纯的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的冲击力学性能有一些降低,因为d e a m p 的分子结构比d m p a 柔软, 所以影响较小。采用聚乙二醇4 0 0 为核,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所回升, 这可能是分子中聚乙二醇4 0 0 为柔性长链,比a b :单体所构成的分 f i 醇4 第i 类超支化聚酯含量的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a 冲击强度b 弯曲强度) 枝结构柔软。所以它的加入,提高了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树脂基体的 改性作_ | = j 。体系3 比体系4 的性能要优越,说明聚乙二醇4 0 0 作为 内核使用,它可以使超支化聚酯变得柔韧,对材料的改性作用更有 利。 从图2 4 中可看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超支化聚酯加入量增 加,所得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大,当含量为1 5 ( 质量比) 时,复合材料冲击强度逐渐达到最大值,为1 2 4 k j 岔,继续增加 质量比,冲击强度随超支化聚酯用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与纯的环氧 树脂固化物的冲击强度8 4 k j m 相比,最大冲击强度提高了4 8 。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聚 乙二醇4 0 0 为核的超支化聚酯对环氧树脂有一定的增韧作用,其原 因可能为:聚乙二醇4 0 0 作为内核使用,它可以使超支化聚酯变得 柔韧。与环氧树脂复合以后,相当于活性增塑剂,增强了网络链的 活动能力。提高了冲击强度。 2 5 2t g 热分析 f j 9 2 5 、t g 分析a 、纯环氧树脂 b 、第1 i 类超支化聚酯改性环氧树脂 c 、第1 类超支化聚酯改性环氧树脂 材料的耐热性是材料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节主要考察了超 支化聚酯的加入对材料耐热性的影响。从图2 5 可以看出。加入超 支化聚酯以后,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能有所降低。其中由二羟乙基 胺基丙酸甲酯为单体合成的超支化聚酯加入后,热降解的起始温度 降低比较多,当含量为1 0 时,从纯环氧树脂的2 6 0 。c 降低到2 1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