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诈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论文题目: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学位申请人:卞军凤 指导教师:燕国材 中文摘要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在漫长的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问题已引起关 注,如众多思想家的著作和言行对此都有所反映。倘若将其中的有关思想、观点 挖掘出来,对建设我国当代的教育心理学都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总是眼睛朝外,不是学习苏联就是称道西方,外国的月亮要比 中国的圆,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却很少有人问津。只是从上世纪8 0 年代 以来,在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与高觉敷等的组织和指导下,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 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作出了不少的成绩。我的导师燕国材教授便是其中的一 位。 许衡是我国1 3 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天文学家。元代的教 育思想家以许衡、吴澄最为著名,许衡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北方,而吴澄的学术活 动主要在南方,故有“北许南吴 之称。许衡讲学四十余年,留下了读易私言、 大学直解、大学要略、中庸直解、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先 生训子诗、许鲁斋先生集、鲁斋遗书、鲁斋集、鲁斋遗书约钞、 鲁斋词、阴阳消长论、授时历、编年歌括、小学大义、 稽 古千文、许氏诗谱抄等一系列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 近几年来,对许衡思想的研究日益丰富。2 0 0 4 年1 1 月“中国首届许衡学术 研讨会”于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但纵观现有研究及论著,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分 析许衡思想的文献甚少。此即为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i l本文对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进行了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 1 ) 许衡的生平简介:介绍许衡生活的时代背景、简述生平、学术研究情况、学术地 位和著作。( 2 ) 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从“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性二元 论( 性二元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扶接良知良能 的学知论两个方面 揭示了许衡的教育心理观。( 3 ) 学习心理思想:分别从学习的内涵,即“知行 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进 论、学习的心理状态、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 加以探讨。学习的心理状态集中讨论了“虚心”、“恒心”、“专心三种学习 心理状态;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首先揭示了学习过程乃“见闻与思虑、“积 累与贯通”的辩证统一,而学习的过程则可认为是“博学 、“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 的有序结合:关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主要介绍了“循序渐进 、 “温故知新”、“戒满戒怠、“辩说 、“合智 等。( 4 ) 德育心理思想: 由三部分组成。在诠释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德育的过程及原则和方 法进行了分析。德育的过程主要依据四阶段模式,概括如下:。三纲五常 提高道德认识、“以理治欲调控道德情感、“不骄不怒一锻炼道德意 志、“絮矩之道”培养道德行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则从“以身作则 、“以 善制恶 、“正心修身一、等方面以说明。( 5 ) 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思想:分 别对差异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差异心理思想主要讨论了类型差异 的表现:“三品。论、因材施教的主张:“各因其材”;教师心理思想则主要从 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许衡教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 教师心理思想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n 上海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ith a sb e in g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f o ro u rc o u n t r yt ob ee n g a g e dint h e e d u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y d u r i n gt h et i m e , 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h a sr a i s e d c o n c e r n s ,w h a th a v i n gar e f l e c t i o nt ot h i ss u c ha sw o r k s ,w o r da n da c t i o n s f o r mn u m e r o u st h i n k e r s i ti sc e r t a i nt h a t , i fw e “s c o o p o u t t h e r e l e v a n tt h o u g h t 锄o n gw h i c h ,w h a tg r a t ea d v a n t a g e sw i l lb e !t h a ti st o s a y , i tw i l l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f o r 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e b u tf o rs u c hal o n g t i m e , d o m e s t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i s t sh a v eb e e n1 0 0 k i n gf o r w a r dt o a b r o a d , b en o tt os t u d yf r o ms o vie t ,b ea t t a c hw it h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e s , i st h em o o nt u r n sp e r f e c tr o u n di n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i e s ? s e l d o mo fp e o p l e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o u r o w nc o u n t r y j u s tf r o mt h e8 0 sl a s tc e n t u r y ,w i t h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e l d e rg e n e r a t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s t s , s u c ha sp a ns h ua n dg a o j u e f u , m o r ea n dm o r es c h 0 1a r sd o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r e a l m ,o fc o u r s eh a v e b e e nm a d em o r ea n dm o r er e s u l t s a m o n gw h o mi sm y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y a n g u o c a i x uh e n g ,a no u t s t a n d i n ge d u c a t o r ,s t a t e s m a na n dt h i n k e ri nt h e1 3 t h c e n t u r y ,p r o p a g a t e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z h u c h e n g s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i e s d u r i n gt h eh a r dt i m e sw h e nt h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d e c l i n e da f t e rm a n yy e a r s w a r s h em a d eac o m p r o m is eo fz h ua n dc h e n g sid e a lsa n db e c a m ea n i n t e r m e d i a t e1i n k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e o r i e sf r o mz h ux ia n dw a n g y a n g m i n g t h ep a p e rm a k e sas y s t e m a t i c e x p o s i t i o no f x uh e n g se d u c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 f i r s to fa l l ,w ei n t r o d u c eh i sl i f eh i s t o r y ,s t u d y a n dt e a c h i n gh i s t o r y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r e s e a r c h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t h er n a i n w o r k s t h e na n a l y z ex uh e n g s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i nf o u r 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w e e x p a t i a t e t w ob a s i cv i e w p o i n t so fe d u c a t i o n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 : “d u a lis mo fh u m a n sn a t u r e a n d“t h e i 许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i s c u s s i o no fa c q u i r i n g k n o w l e d g ei n b o r n , s e c o n d l y , w es u m m a r i z e s 1 e a r n i n g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x uh e n g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1 e a r n i n g , t h ec o u r s e ,t h e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s t a t e si ns t u d y , a n dt h ep r i n e i p l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1 e a r n i n g t h i r d l y , w ep r o b ei n t ox u h e n g s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i m p o r t a n c e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o u r s e , w h i c hi st h e f o u rp h a s e s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 s o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m e t h o d si n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w ed i gf o rd i f f e r e n t i a l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a n dt e a c h e r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 o fx uh e n g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a n dt h ec l a i m i n go f“t e a c h i n ga c c o r d sw i t h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 o n gt e a c h e r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s , w e d i s p l a yt h es o c i a lv a l u e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t e a c h e r k e yw o r d s : x uh e n g , e d u c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 l e a r n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t h o u g h t , d i f f e r e n t i a l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t e a c h e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干虱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如,叫谢加切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卞物让翩躲考删 4 7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人物简介 绪论 许衡( 1 2 0 9 1 2 8 2 ) 字仲平,学者称鲁斋 先生。河南新郑( 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河南 焦作) 人。生于金泰和九年,卒于元至元十九 年。他继承儒家的教育思想,整顿了长期因战 祸而遭到破坏的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他对元代行汉法、修德行、用贤才等文教政策 的制定,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 用,对理学思想的传播和蒙汉文化教育的交流 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称为“道统正脉”、“朱 子后一人”;后世誉其为“元朝一人”;明代大 儒宋濂赞其为“百世之师”。他是我国十三世 纪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 许衡(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来读。他天资聪颖, 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 教。会天兴二年( 1 2 3 3 年) ,蒙古兵临新郑县( 许衡出生地) 。许衡同众人从洛 阳渡河往河阳( 今孟县) 返乡,不久,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 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 ,“鲁斋先生”之号即从此而来。 蒙古宪宗四年( 1 2 5 4 年) ,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 今西安市) 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8 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 学,1 5 岁俊秀者入大学。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 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他们通晓礼义,懂得荣耻。至元二年( 1 2 6 5 年) ,他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 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书五道奏章,主张 “绪论”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实行汉法,对维护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至元六年( 1 2 6 9 年) ,许衡受命与 太常卿徐世隆共同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起议定官制, 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七年( 1 2 7 0 年) ,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 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事,掌管兵权,唯许衡坚决反对。阿合马父子因野心 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至元八 年( 1 2 7 1 年) ,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 子祭酒,主持国子监。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 1 2 7 3 年) 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不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至元十三年 ( 1 2 7 6 年) ,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 历法,元世祖授名为授时历。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3 6 5 2 4 3 5 天,和地球绕 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 6 秒,与1 5 8 2 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 布的当时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比它要早3 0 0 年。许衡一生 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 7 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 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至元十八年( 1 2 8 1 年) 三月,许衡在家乡 病故,终年7 3 岁。 记载许衡家世和生平的材料有元史的许衡传,宋元学案的鲁斋 学案,鲁斋遗书的考岁略,许文正公遗书的考岁略续,以及 河 内县志、新郑县志、河南通志和元史、宋元学案等。纵观相关资料 可以看到,许衡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泰和九年( 1 2 0 9 年) 至南宋淳祜元年( 1 2 4 1 年) ,这是他出生成长、接受教育和打下学业基础时期; 第二阶段是南宋淳祜二年( 1 2 4 2 年) 至南宋理宗开庆元年( 1 2 5 9 年) ,这是许衡 钻研程朱理学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期;第三阶段是元中统元年( 1 2 6 0 年) 至 至元七年( 1 2 7 0 年) ,这是他参与朝政,为元统治者出谋献策时期:第四阶段是 至元八年( 公元1 2 7 1 年) 至至元十八年( 1 2 8 1 年) ,这是他为元王朝培养人才 和制定“授时历”时期。 许衡所处的时代,是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争夺中原霸主的时期。他的幼年和 青少年时代,是在金王朝的统治下度过的。之后,在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元朝, 许衡取得高位,为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我国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经过连年战乱,民族文化垂危的情况下,传播儒学和程朱理学,并以陆( 陆九渊) 补朱( 朱熹) ,折中朱陆,被认为是从朱熹思想到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中间环节。 元代的教育思想家以许衡、吴澄最为著名,有“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 南有吴澄 ( 元揭斯揭斯文安集吴澄神道碑) 之誉,可以将他们并称为元 代思想界的双璧。 在学术上,同许衡交往密切的主要有姚枢、窦默、王恂、刘秉忠、郭守敬、 王盘、张文谦、杨恭懿等人。许衡讲学四十余年,留下的著作主要有:读易私 言、大学直解、大学要略、中庸直解、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杂著、 许文正公奏疏、许文正公语录、许文正公书状、许文正公诗、许鲁斋 先生训子诗、许鲁斋先生集、鲁斋遗书、鲁斋集、鲁斋遗书约钞、鲁 斋词、阴阳消长论、授时历、编年歌括、 小学大义、稽古千文、许 氏诗谱抄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整理研究这些思想,对构建我 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可以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上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据燕国材教授提出的一般研究模式。,我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为 人性论与学知论。笔者也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许衡的有关思想。 1 1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一的性二元论 “性二元论 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创造性提出的。他打破长期以来性 一元论的传统,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两种。许衡继承这一 传统,对人性也持此种观点,但其表述却有些不同。 1 1 1 性二元论的基本内涵 对“性”的界定,张载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正蒙太和篇) ,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一( 正蒙乾称篇) 这是张载立论的基点,并 据此批评了佛老单纯以虚言性之偏。张载从整合“虚 与“气 亦即本体界与现 实界入手,故能做到体与用、虚与气、无与有“兼而不偏举( 横渠易说系 辞上) ,“得天而未始遗人 ( 正蒙乾称篇) 。他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 物生成的共同根源,提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一( 正蒙诚明 篇) 在他看来,“虚 与“气”是生成万物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和原始材料。因 而,性不仅具有生成万物的共同根源的意义,而且还有其内在结构层次,即“性 是由“虚 与“气两个层面构成的。许衡继承张载的这一观点,并以此为基础 对人性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虚是本然之性,气是气禀之性。又日:仁义礼智信是明德,人 皆有之,是本然之性,求之在我者也,理一是也。贫富贵贱死生修短祸福禀于气,是气 禀之命,一定而不可易者也,分殊是也。又日:性者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理一是也。 气者即形而下者,谓之器,分殊是也。( 鲁斋遗书卷2 ) 天生人物,既与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为性。( 鲁斋遗书卷5 ) 1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第1 6 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观点” 在这里,许衡从“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的思想出发,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 与“气质之性 。所谓“本然之性,是指“虚”,是“理一 ,是“形而上之道 , 亦即“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许衡认为,“本然之性 是“天命 的,即所谓“天命之谓性 ( 鲁斋遗书卷5 ) 、“凡言性者便有命, 凡言命者便有性( 鲁斋遗书卷1 ) 。“本然之性虽然是天命的,但“人皆有 之 ,即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 中,所以“求之在我”。所谓“气禀之性一,是 “禀于气”而产生的“性”,亦即“理 被“气 干扰而形成的“性 。正是因此 而产生了差异( “分殊 ) ,即形成了每个人彼此不一的特质。不难看出,许衡关 于两重人性的分析,与张载所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的分析是一致的, 只是用语略有不同。而许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刻地看出了“虚 与“本然之 性一间、“气”与“气禀之性 间的同一与对应的关系。简言之,可见图1 1 所 示: 图l 一1 许衡的性二元论 1 1 2 性二元论的教育意义 许衡的这一“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性二元论观点,乃是其教育心理思想的 理论基础和根本所在。从人性之“虚 、“本然之性”层面看来,尽管是天生赋予、 人人都具备的,但它仍需要人们向内心去“求 ,之后才能有所得;而作为“气”、 经干扰而产生的“气禀之性”,即有善恶、好坏、优劣之分,要保持人性的纯善、 至善,则需要“变化气质之性( 张载语) 。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许衡的性二元论充实了教育心理思想的内涵,即教育 “教育心理思想的荩本观点”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旨在移性变化“气禀之性”,尽性保持并充分发展人的“本然之性”,成 性最终形成真正完善的人性。 1 2 “扶接良知良能一的学知论 人的知识、智力、能力、品德等究竟从何而来? 是先天生来就有,还是后天 习得而生? 即所谓“生知 与“学知的问题。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是人们从事 教育活动的前提或根本之所在。如果坚持知识、能力生即有之,“不学而能,“不 虑而知 ,那么学习和教育便是无稽之谈;只有在承认学知论的前提下,学习和 教育才有意义和价值。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这一问题曾展开热烈的讨论。 许衡在这方面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读他所写的如下一段话: 圣人是因人心固有良知良能扶接将去,他人心本有如此意思,爱亲敬兄,蔼然四端, 随感而见,圣人只是与达推扩,就他元有的本领上进将去,不是将人心上元无的强去安 排与他,后世却将良知良能是新丧了,却将人性上元无的强有安排裁接。( 鲁斋遗书 卷1 ) 在这段文字中,许衡充分肯定了圣人的高明与睿智。我们知道,圣人的智慧 不是普通常人所及的,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能力如此之深刻以致明察秋毫。在 他看来,如此圣明之人却只是把自己所固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扶接”,而并 不是要求自己接受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说,圣人之所以具有先知之明,是由于 先天所固有的良知良能得到扩充的结果。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这些“潜在的 良好品质,只是圣人以此为基础将其扩充,使之发挥出来,而不是忽略自己已有 的“潜质”,另外强行附加不属于自身的种种。他还指出,一般人之所以没能成 为圣人,正是将自己固有的良知良能泯灭了。我们认为,许衡的“扶接良知良能 说是对孟子“良知良能”观点的直接继承。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说,人生来就具有 一定的“良知 、“良能,不待学习便能做到的,这是良能。不待思考便能做到 的,这是良知。必须强调指出,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并非肯定人不学自知, 不做自能,而是认为智能以一种萌芽状态存在着,需要后天的进一步发展。当然,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基本观点” 许衡也并非先验论者,他没有肯定良知良能的绝对作用,而是认为,即使是圣人, 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能知的;相反,即便是愚钝之极的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自 然之良知”。先天以某种萌芽形态存在着,无需经过学习就已具备的“端”( 孟子 语) 。如他所说的下面两段话: 这君子之道,若论到那全体至极处,不止圣人不知不能,虽天地也有不能尽处。( 鲁 斋遗书卷5 ) 虽至愚的夫妇,他也有个自然之良知,不待学而知者,若论到那全体至极处,虽生 知的圣人也有不知之处。( 同上) 这两段文字将“生知”与“学知的关系作了非常明白的阐释:即便是愚钝 的人,他们天生就具有某些良好的潜在智能,只要得到充分开发,也会完全了解 并把握那“君子之道”;相反,圣人虽然有“良知良能 存在,但如果得不到充 分发挥,却也难以了解并把握“君子之道的“那全体至极处”。 综上所述,许衡“扶接良知良能 的学知论,首先,承认每个人都先天地具 有一定的潜在智慧和才能,在这一点上圣凡平等,是一种进步的观点。其次,许 衡以自己教育实践为依据,考察人的“知一、“能 的来源,认为人的知识和智能 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育才能得获得;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心理、认识和智能 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功能。 7 “学习心理思想”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学习心理思想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必要途径,也是贯穿人们一生的重要实践 活动。我国自古以来,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对学习心理问题提出过很多宝贵的 意见。许衡在这方面也是一位积极的探求者。 2 1 知行并进论 学习心理问题是以知行论为理论基础的。而知行论所讨论的知行关系,如果 从其先后关系来看,则有“知先行后、“知后行先 、“知行并进 三种观点。许 衡持后一种观点,主张“知与行二者当并进 。如他说: 致知力行,并行不悖。若日必格尽天下之物,然后谓之知至。心知无有不明,然后 可以诚意。则或者终身无可行之日矣。圣贤之意,盖以一物之格,便是吾之心知于此一 理为至,及应此事便当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也,须一条一节逐旋理会,他日凑合将 来,遂全其知,而足应天下之事矣。( 读四书丛说大学) 不难看出,在知行关系上,许衡既不认为知在行先,也不肯定行比知重要, 而是提出了“致知力行,并行不悖”的命题。意即知一份便行一份,一边致知( 学 习) 、一边力行( 实践) 。也就是说,如果知与行不同时进行,等到学习了所有的 知识、完全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之后才去实践,那么可能终身都没有“行的机会 了。他主张格一物即知一物之理;格物越多,知得越多。如此日积月累,知识就 会全部掌握,从而足以应付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他极力主张学者“知行兼进”, 即一边明理,一边力行,从少到老,坚持不懈,方可成为圣贤:“圣人只是两字, 从学而时习为始,便只是说知与行两字。( 鲁斋遗书语录上) 许衡为什么会主张知行并进呢? 在他看来,这是由知行关系的两个方面来决 定的: 一个方面是知有利于行。许衡从反面揭示了这一点。 8 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有真知,行之要有不力者乎?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心理思想” 凡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偏于 喜,不激于怒,虑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虽有不中者盖鲜矣。( 鲁斋遗书卷7 ) 这就是说,“行之所以不力 ,是“为知之不真。如果我们处理事情既考察 其现实表现,又能够追究其内在的原因和本质,而不被个人偏好所左右,不受个 人爱憎、喜怒所影响,积极而详尽地进行思考,那么,即使还没有处理完善的事 情也是会极少的。这表明,许衡在此充分肯定了知对于行的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是行有利于知,正如许衡所说: 精微义理入于神妙,到致用处,是行得熟,发百中。( 鲁斋遗书卷2 ) 遵依此道而行,然用力不足,行到半途中便废弃了,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 逮,当强而不强也。圣人自谓我却遵道而行,行必到尽处,自不肯半途而废了。( 鲁斋 遗书卷5 ) 在这里,许衡充分肯定了行对于知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所谓义理的“神 妙”之处,就是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做到百发百中。但如果在掌 握事物规律后,仍有半途而废者,则是由于用力不足的缘故。因此,人们必须勉 励自己向圣人学习,不仅要知之深,而且要行必尽,果如此,自然就不会半途而 废。正因为这样,他教导学生“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 事坦然,常有余裕。 ( 鲁斋遗书卷5 ) 总的说来,许衡的学问之道就在于“从自己身上用力。具体讲,一方面, 需要自己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而获得知识;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躬行践履 , 要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并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加深。 诚然,许衡所说的“知 ,虽然主要是指封建的纲常名教,但它也包括一些 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他所说的“行,主要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践履; 当然,也包括某些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考察活动。所以,他所说的知与行同今天、 认识与实践是有区别的。虽然如此,但他强调行的重要,并在行的基础上关注知 与行的关系,这一思想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9 “学习心理思想”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 2 学习的心理状态 在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状态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孑l 子认为 学生的学习应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的心理状态,孟子 也提出学生学习时要做到专心致志,而非“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援弓缴而射之( 孟子告子章句上) ,朱熹指出,。今学者只是悠悠地无所用 心,所以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及其相间,只是如此。( 朱子语录卷8 ) 学习心理状态乃是学生有效、高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作为元代著名教育家、思 想家的许衡对此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可以将其有关思想归结为“三 心力即“虚心、“专心 、“恒心 来加以分析: 2 2 1 学习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虚心 所谓虚心,就是学习者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自孔子以来,我国古代思想 家、教育家几乎都是倡导虚心学习的。许衡在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如他写 j 厶 追: 凡在朋侪中,切戒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人不告我,则止于此耳,不能 日益也故一人之见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取之不已,至于百人 千人则在我者,可苗也哉。( 鲁斋遗二1 5 卷1 ) 凡求益之道在丁能受尽言,或议论经旨有见不到,或撰文字有所未工,以至凡在己 者或有未善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恭尽礼虚心而纳之,果有可从则终身服膺而不失。 其或不可从则退而白省也。( 朱子语录卷8 ) 许衡指出,“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所以必须“切戒自满 ,虚心向别人 学习。“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恭尽礼虚心而纳之,如果顺以则终身服膺而不失”, 如果不可从,“则退而自省”,若能如此虚心的向别人学习,个人就能“兼十人之 能”,甚至兼“百人千人 之能。此外,他还强调,交友必须是能“切磋琢磨有 益于己者”,对于那些“邪僻卑汗 、“柔佞不情”、“相诱为非 的人,“谨勿近之”。 ( 见鲁斋遗书卷1 ) 许衡的这一思想是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益者三 友,损者三友”思想的继承,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阐释和发挥。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心理思想” 2 2 2 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之一:专心 所谓专心,就是学习时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 与心理学家,在讨论学习问题时,几乎没有不重视注意的。在他们看来,注意是 学习的起点,又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没有一定的注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 习。对此,许衡的看法是: 人生无知无能,必学而复有所得,学者当顺逊其志。虚心以求专以是为务,无时而 不敏,则所修者,即源源而来矣。盖为学之要甚速,人病不求迩。苟专力以求之,则无 时无处非益也,其效之速既如是,能笃信而深念于此,攻之愈深,则道之积于身者日盛 矣。逊志则有细密之功,时敏则无间断之患。其来其积,皆自此得之,古来论学,实始 于此。( 文集卷4 ) 人的知识、才能来自后天的学习,学者应当敏而好学、顺逊( 恭顺谦抑) 其 志,专心致志,虚心以求。这样所学知识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越积越多。 古来论学,就是从这里开始。 在我国古代,最初直接讨论注意与学习关系的是孟子,他用两人学下围棋的 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集中注意的重要性。“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 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同样是接受老 师的教诲、指导,若是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获,掌握知识、本领;反之,如果 心不专一,则不会有什么收获。南北朝时的刘昼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对之 做了更具体的论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耳听 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性有暂暗,笙滑之也。 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时,有鸣鸿过者,弯弧拟。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 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 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 ( 刘子新论专学) 意即如果不集中注意,不只是普通的人学不好,就是下棋 的高手弈秋和计算名家隶首也会不知弈道、不分三五的。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 “学习心理思想”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明,外部世界的信息必须通过注意的选择才能进入我们的大脑。俄国著名教育 家乌申斯基将注意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门户 ,事物只有首先通过这一门户才会 在心理上产生映像。 2 2 3 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之二: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学习时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 教育家都持此种主张。许衡在这方面的观点是: 山间之小径悠然有人行而不断,即成大路少顷无人行则茅长而遂塞之:学问之道, 才有间断,私欲便生而塞天理之路矣。( 读四书丛说孟子下) 学者成功的秘诀在于持之以恒,切不可以间断。做学问就好比山坡上的小道, 虽然很狭窄但若是经常有人行走,它便会走出一条路来;相形之下,即便是宽阔 大道,只要有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就会被茅草堵塞。许衡直接继承孟子的这一思 想,指出学习的过程若有间断或停止,就会产生私欲而阻碍对“理”的认识和把 握。我们认为,学习一定要坚持不懈,善始善终。他还从自身的体悟中,认识到 “文章之道,非一蹴而至者”。强调学习必须认真努力、坚持到底,切不可有头 无尾、功亏一箦。 2 3 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 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过程是由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三 个子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其活动是积累、贯通,试练、熟练,试误、顿悟等纵横 交错、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积累到贯通,积累 与贯通结合;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由试误到顿悟,试误与顿悟相 结合。这样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此 问题多有论述,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七阶段论、五阶段论、两阶段论等。许衡在数 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心理思想” 2 3 1 学习的过程 根据许衡的观点,学习乃是见闻与思虑、积累与贯通的过程,且他非常重视 这一过程的内在连续性。在我们看来,他所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学习过 程。这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2 3 1 1 见闻与思虑 在许衡看来,耳目闻见是学习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方式、途径。换句话说,学 习最初都是通过耳目闻见获得的,也只有在闻见的基础上才会有“心之所虑。 他说: 耳目闻见与心之所发各以类应,如有种焉。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声 相应,同气相求,未尝少差,不可不慎也。( 鲁斋遗书卷1 ) 万物备吾身,身贫道未贫;观时见物理,主观得天真;心爽星辰夜,情欣草木春; 自怜丧乱后,能做太平人。( 鲁斋遗书卷1 2 ) 人的知识来源于“耳目闻见 ,“见物理来自“观”( 察) 。“今日之所出者, 即前日之所入也,思虑是以见闻为基础的。在这一前提下,他强调“思的重 要性,指出“心常思则义理出。 ( 鲁斋遗书卷2 ) 慎思,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要个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日睿是也。要思无邪。 目望见山便谓不知所思虑者,何事之青可乎? 惟知故能思。人心之虑灵无果求所 当知,虽千思万虑可也。搞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 鲁斋遗书卷 1 ) 在此,许衡不仅肯定“慎思是思,同时也强调视和听等都“要个思字”。 这实际上就表明他主张见闻与思虑的结合。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知识学习过程是 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发展。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 础上,由感觉器官接受客体和各种刺激信息加工而成的,它是认识的起点。理性 认识则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 “学习心理思想”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其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 要把握事物的道理,就必须从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上述许 衡关于见闻与思虑结合的主张,同认识论的看法是基本符合的。 2 3 1 2 积累与贯通 众所周知,古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贯通,不过有的 只讲积累;有的只讲贯通;有的虽然既讲积累也讲贯通,但没有看到二者的结合;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却自觉地讨论了积累与贯通与贯通结合的必要性。在一定的程 度上,许衡是继承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的。如他所说: 人于事物之理有未穷,则己之知识必有不能尽,所以大学中始初教人,必使为 学的,于凡天下的事物,无大无小件件上,莫不因他本心已知识的道理,益加工夫穷究。 ( 鲁斋遗书卷4 ) 学者穷究事物的道理,今日穷究一件,明日穷究一件,用功到那积累多时,有一 日间忽然心里有开悟通透。”( 鲁斋遗书卷4 ) 第一段话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道理有未穷尽之处,所以每个人所掌握的知 识也就并非详尽、完备。j 下因为如此,人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而万事万物,无 论其大小繁简都要经过一件一件地穷究,才会由于不断累积而逐渐为我们所详 知、尽知。这表明许衡是很重视积累的。第二段话则既看到了贯通的重要,更强 调了贯通与积累的结合。大家知道,朱熹曾提出,所谓“格物”,乃“今日格一 件,明日格一件 ,“积累”多了,就会“一旦豁然贯通 ,领会到“天理。许衡 也认为,“用功到那积累多时”,“有一日间忽然心里有开悟通透”。他还进一步指 出,学习就是要使“众物之表里粗精无不到 、“万物的道理显隐精粗物一些不晓 到”,“知”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层次就是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正如他所 说:“人到那豁然贯通处,则于万物的道理显隐精粗无一些不晓到,此心所具的 全体大用无一些不明了。( 鲁斋遗书卷4 ) 1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习心理思想” 2 3 2 学习过程的阶段:五阶段论 前面,我们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许衡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关于学习过 程的具体阶段,他则继承了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根据中庸而规定 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教育中他非常 重视这个“为学之序”,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他说: 二程以格物致知为学,朱子亦然,此所以度越诸子。大学孔氏之遗书也,其要 在此。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乎。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只是要知得真,然后道笃行之一句。圣人教人只是两字,以学而 始习为始,便只是说知与行两字,不惑、知命、耳顺是个知字。只是精粗深浅之别耳, 耳顺是并无逆于心者,到此则何思何虑,不思而得也。从心而不蹰距则不勉而中。( 鲁 斋遗书卷1 ) 许衡认为,二程和朱熹在为学上之所以超越乎先秦诸子,是因为他们发挥了 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 。他指出,“格物致知 告诉我们,“凡行之所以 不力,只为知之不真。”如果能。真知,行之自然有力。在教育、学习中务必做 到“知 与“行 ,孔子教人也就是这两个字,“从学而时习为始,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套购销合同5篇
- 2025年的个人汽车租赁合同
- 礼仪小姐招聘考试礼仪知识与形象气质测试题
- 编辑面试稿件审核题及答案
- 2025生物质燃料购销合同
- 年城投公司个人融资试题及答案
- 2025版权授权使用合同书
- 坚果与蔬菜搭配的沙拉酱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广场、草坪照明管理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慢性病远程医疗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装置性违章培训
- 科创板块测试题及答案
- 针灸操作感染防控规范培训
- 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
- 保险反欺诈宣传课件
- 等额本息还款明细表
- 2025年第十届“学宪法、讲宪法”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高尔夫俱乐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不同负重增强式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和灵敏素质的影响
- 村书记考试试题及答案
- 《库存优化模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