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汉语称谓是反映中国伦理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 确立与发展也跟伦理道德密切相连,特别是称谓构词中蕴涵着伦理道德意识和使 用过程中称谓选择时体现了伦理价值观念。一( 陈汝东 语言伦理学) 本文第一章介绍汉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汉语称谓的界定和分类; 中国伦理文化与汉语称谓的密切关系。 一第二章阐述宗法制度是汉语亲属称谓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男尊女卑的 制度根源;指出官本位、抑己尊人、“家国同构一等传统伦理观念对汉语社会称 谓构成的深刻影响。 , 第三章在传统社会交际中,人们使用汉语称谓既重等级观念,又讲情感亲近。 由此,我们总结出汉语称谓使用的两大伦理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第四章对现代社会汉语称谓系统中亲属称谓简化、社会称谓缺环、官称简化 以及社会通称演变等现象进行考察,并尝试对这些现象做出伦理分析。 结语 关键词:伦理文化汉语称谓影响 t h ei n n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a p p e l i a t i o nb yt h ee t h i c a lc u i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a p p e l l a t i o ni sam i r r o rt h a tr e f l e c t st h ee t h i c a lc u l t u r e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p p e l l a t i o ni nt h ee v e r yl a n g u a g es y s t e mi sa l s o c i o s e l yl i n k e dw i t he t h i c s , i np a r t i c u l a f,i ti n c i u d e st h ee t h i c a ls e n s eo f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a p p e l l a t i o na n dr e f l e c t st h ee t h i c a lv a l u e si np r o c e s so f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a p p e l l a t i o n ”( r u d o n gc h e n “l a n g u a g ee t h i c s ”) c h a p t e ri ,t h i si a t f o d u c e st h eh i s t o f y ,c u r f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f e s e a r c h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p p e l i a t i o n ,a n dt h ec l o s e1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t h ec h i n e s ea p p e l l a t i o na n de t h i c a l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fi i ,a n a l y s e st h a tp a t r i a r c h a ls y s t e mi st h es o u r c e so f “r e l a t i v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w h i c hb ep a r t i c u i a fa b o u tf e s p e c t i n g f o rs e n i o r i t y ,m e na f es u p e r i o r t ow o m e n a n dp o i i l t so u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a ls e n s eo fo f f i c i a i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r e s t r a i no n e s e l fr e s p e c to t h e r s ”c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珏o f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 ”h a s p r o f o u n d l yi n f l u e n c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s o c i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p p e l l a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 i ,i nt h es o c i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is o c i e t y ,p e o p l en o to n i y 重0 c u so nt h ev a l u e so fr e g r a d i n g,b u ta l s o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e m o t i o n a i c l o s e s ow es u m m e du pt h et w oe t h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i nu s eo ft h ec h i n e s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g r a d ea n de m o t i o n a lp r i n c i p i e s c h a p t e ri v ,w et r yt od os o m ee t h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s u r v e yo f t h e s ep h e n o m e n a ,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i na p p e l l a t i o nt os i m p l i f yr e l a t i v e a p p e l l a t i o n ,l a c k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p p e l l a t i o n ,s h o r t i n g f o r o f 行c i a l sn a m ea n d s o c i a lg e n e r a lc a u s e v o l u t i o n a n dw ea l s ot r yt om a k ee t h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 s e p h e n o m e n a c o n c l u s j o n k e yw o r d s :e l h i c a lc u l t u r e ;c h i n e s ea p p e l l a t i o n ;i n f l u e n c 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张论文作者( 档脉争群加辑 毛r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 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等)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林业大学 。 ,一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汇编和综合 为学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 文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 本人签名) :母吞筝p 酶易月罗日 指导教师( 本人签名) :多q 毒“# 知,3 年月罗日 致谢 论文的清样终于摆上了案头,回首几年求学路,心中感触无以名状 首先要感谢导师刘冬冰教授,正是由于他的精心指导,本论文才得以完 成,无论是选题与构思,还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都不吝赐教,并在百忙中 抽出时间,对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审阅,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特别是他 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都将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中终身受益。 , 感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师生,特别是王国聘教授、王全权教授、曹 顺仙副教授、朱美芬副教授等老师的关心与指导。 同时也要感谢汪清、朱伟、田新立、周喜林、李睿、朱怡娜、刘妍妍、 汪茜、虞萍、宋茜、唐妍、徐颖、刘润润等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给我创造了 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我成长道路上,家人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唯愿父母健康长寿。 本文的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老师及同学批评指正,以进 一步完善之,我将不胜感激。 一、导论、1 rp 匕 ( 一) 汉语称谓及其研究 就汉语而言,称谓是搿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 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从 称谓的使用范围来看,根据它们所表示的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可将称谓系统 划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系统是以血缘关系为划分基础,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称谓集合。 根据人类亲属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直系亲属称谓和旁系亲属称谓。直系亲属称谓 是指对“和自己有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 的称谓,旁系亲属称谓是对“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统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 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一的称谓。 社会称谓系统是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划分的,反映社会交际中人们的相 互关系、职业、身份、地位等的称谓集合,主要分为职业称谓、通用称谓。 职业称谓是指在社会交际中用职业、头衔等作为称谓形式,如大夫、护士、 会计、工程师、市长、主任、校长、教授等。 通用称谓是用于社交场合的常用称谓,如先生、小姐、同志、师傅、老师、 老板等,随着社会交际的日益广泛,这些称谓形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称谓形式,它们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于汉语称谓的研究历史悠久。清代以前的称谓研究重点是亲属称谓,亲属 称谓是称谓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 谓的专著, 仪礼、礼记、周礼对亲属称谓研究的利用价值也不容忽视, 这类著作反映出亲属称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清朝开始,汉语称谓研究进入 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阶段,并有了专门的传世称谓研究著作:周象明称谓 考辨、梁章钜称谓录、郑珍亲属记。二十世纪以来,对汉语称谓的学术 研究继续深入,较全面地研究探讨了汉语称谓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 系。其中影响较大的专著有: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张龙虎古今 称谓漫话、牛志平 唐人称谓、陈松岑 礼貌语言初探、冯汉骥中国亲属 称谓指南、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等。近年来, 对汉语称谓研究的论文也不少,如潘攀 论亲属称谓的泛化、许光烈 姓名称 谓的汉语表达、李晋荃汉语亲属称谓和称呼的文化考察等。 汉语称谓研究虽然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在古代的著作中大多只是 从称谓词汇方面进行解释。随着称谓在交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社会语 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成就斐然,然而从伦理学视角进行系统分析的还 不多见,大多是零碎的、抽象的,往往只是在讨论其它重要问题时一笔带过。 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发展、变化与社会的道德意识和价 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都是同其道德 伦理密切相连的。“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与发展也跟伦理道德密 切相连,特别是称谓构词中蕴涵着伦理道德意识和使用过程中称谓选择时体现了 伦理价值观念。 ( 陈汝东语言伦理学) 本文准备对此论断进行理论梳理和深 入挖掘,以期对汉语称谓系统的构成、使用情况和发展变化做出比较全面、深刻 的伦理学解释。 ( 二)中国伦理文化与汉语称谓 称谓是人的社会身份包括辈份、职业、职务等的标记,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 会关系的语言符号。在社会交际中,称谓具有多种功能,如交际引导功能,对交 际双方身份、地位、关系的认同功能,情感指示功能等,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 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称谓还具有社会文化标志功能,不同语言的称谓 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该民族的 伦理文化特征。如果把汉语称谓放在文化背景下考察,即可看出汉语称谓所具有 的许多特点,追根寻源乃是由中国伦理文化的特质决定的,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特 质给汉语称谓打上了鲜明的标记。因此,只有深入地把握汉语称谓词语所蕴含的 伦理文化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汉语称谓的特点。 中国伦理文化主要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为基本价值标准建立起来的,倡导宗 法等级和义理礼教。其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五伦 ,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其中以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为三纲,强调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 序、男女有别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此相应,称谓语系统也讲究辈分、等级、地位 等伦常关系的区分,以起到别长幼、分尊卑、辨亲疏的作用,保证人们根据其所 在的家庭和社会等级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合理使用称谓,顺利地进行 社会活动。 比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在直系和旁系称谓上不但详细区分性别,辈分,年 龄,还区分父系和母系亲属,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以父系为基础的严格区分男女 的宗法制度对称谓的影响。而系统中其他的特点,如,区分辈分年龄的长幼次序 则反映了在中国历史上宗法社会制度下强调长者的权威性和年龄长幼决定地位 高低和权利多少的特点以及儒家文化中尊老的传统和强调社会有序,个人按照各 自社会地位调节自身言行举止的观点。再如,汉族称谓中有关职官称谓的数量丰 富与使用的普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特质,即“官本位 观念 浓厚,以及“官本位 观念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2 二、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构成的影响 ( 一) 宗法制度与亲属称谓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早已证明,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及载 体,自然会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汉语亲属称谓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在标示 汉民族亲属关系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亲属称谓构成的影响。纵观汉 语亲属称谓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血缘关系网中,父系社会的印 记十分明显。一个以男性为主体,以己身为中心的关系网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 上承祖辈,下接后人,尤其以父子关系为要。正是由于汉民族对血亲关系的重视, 所以表现在亲属关系上,就有着具有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异常丰富且区分细腻的 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国度里,亲属称谓系统不完全一致,一般被分为“类分法 和 叙称法舟两种类型。前者的亲属称谓不论与己身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 凡同等、同类的人都用同一种名称表示。具体来说,它只标明男女性别和上下辈 份,不标明亲族是父系还是母系,不标明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长幼顺序。世 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亲属称谓都是类分法。如英语不分姨母、姑母、伯母、婶母、 舅母,而统称为a u n t ;不分姨夫、姑夫、伯父、叔父、舅父,而统称为u n c i e 。 其特点是无内外之分、无长幼之分、无性别之分。而汉语则采用叙称法称谓系统, 即用专用称谓来表示与己身的各种亲属关系,如父系、母系、直系、旁系界限分 明,长幼排行皆有专用称谓。这两种亲属称谓系统从表面上看是简约和繁复的区 别,是一种民俗现象,然而实际上却表明了一个民族对于家族血缘关系和上下等 级关系的重视程度。这是不同的伦理文化现象,导致它产生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 制度。 一、 汉语称谓系统之所以如此复杂,主要取决于宗法制。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受大 陆大河型地理条件限制,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农业一一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 氏族血缘纽带未经私有制冲破而直接进入国家。这一切使得国家公共功能,在没 有完全分化解体的氏族组织基础上产生起来,国家的社会结构自然就落在了天然 的血缘组织上,中国古代的夏、商朝都是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缘宗 法性国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周宗法制度,其结构就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 ,组织的基础之上,而每一个家庭又是建立在其内部成员系统化了的相互关系的基 ,础之上。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运作必须以家庭内部的亲属制度的调整为前提。这 种亲属制度不仅规定家庭内部成员远近的血亲、姻亲、直系、旁系的复杂称谓, 区分他们之间不同的辈份、等级、地位,也规定这些成员之间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宗族组织占有着重要地位的古代中国,这种制度有着极强的稳固性和内部凝聚 力,甚至影响着当时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教育与文化,也造成了亲属称谓的严密 复杂的特点。因为只有儿子才可以继承家产、家业和家族的荣誉,所以必须严格 区分父系母系;因为嫡长子可以继承比别人更多的财产,所以嫡庶区分非常严格; 因为男尊女卑,所以各种亲属的性别区分细致;因为年龄辈分决定权威,所以也 必须严格区分不同辈分,在同一辈分中按年龄再区别长幼次序。由此可见,严格 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了古代汉语亲属的复杂关系。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内部,就 是长幼有序,父为子纲;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投射到 兄弟关系上,就是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揭示出 汉语亲属称谓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男尊女卑的真正原因。 1 长幼有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1 ( 孟了尽心下) “仁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者爱人一,虽然古 人拥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宽广 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但“序长幼、顺少长”的长幼秩序安排还是非常严 格的。 长幼有序制约亲属称谓的排列顺序。 尔雅释亲最早列举了宗亲系统 的亲属称谓。从 释亲的排列顺序来看,辈份也是一个特定的参数。宗族l 为 直系四代长辈,宗族2 为上一辈及同辈,宗族3 为晚辈,辈份的区别明显而清晰。 母党是“母之父母、母之冕弟、姊妹及其子女”称谓的顺序排列。妻党大体上也 是按“妻之父母、兄弟姊妹、姊妹之子、之孙 称谓的顺序排列,只不过由于这 一部分内容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辈份的规律性。婚姻一条也遵循这一 规律,先是妻子对“夫之父母、兄弟姊妹”的称谓,然后是父母对“子之妻、子 之婿”的称谓。同辈亲属中年龄区分也体现在释亲中,总是年长的排在前面, 年幼的紧随其后,如“兄、弟;姊、妹;世父、叔父;世母、叔母;嫂、妇; 姒、娣;兄公、叔;女公、女妹 等。释亲的这一排列特点是“长幼有序 宗法观念的直接体现。 同辈亲属长幼不同则称谓有别。古代要称夫之兄为“兄公 或“公、“兄 伯或“伯”,称夫弟为“叔”,称夫姐为“女公刀,称夫妹为“女叔,以及对夫 之兄弟的妻子皆有分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对伯父、叔叔、哥哥、弟弟的称谓在 表明关系的同时,不仅包含引导区别年龄长幼的因素,而且在区别年龄大、小的 同时,还决定着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力。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 占主导地位的国度,“仁 和“礼”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孔夫子一再强调 “二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在“礼 的范畴中就有“有父从父,无父从 兄”的教义。这样在汉民族观念中,长子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他是封建家长的 合法继承人。一旦成为兄长,那么他就会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家庭中占据有利的地 位,“礼 也会赋予他以合法的权力。 。 “嫂 与“弟”的得名是长幼有序影响的结果。哥哥的妻子何以叫“嫂”? 释名释亲属“嫂,叟也。叟,老者称也。 贾公彦仪礼注疏“名兄妻为 嫂者,尊严之称。一一嫂犹叟也。叟,老人称。”按“嫂 是晚起的称谓,之前 1 孟子中国和平出版社2 0 0 2 4 称。姒 。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姐,后生为娣。打“同出一就是同 嫁一夫,这是古代滕妾制的婚俗。在姊妹同嫁风俗消失之后,它们转而又成为妯 娌之间的称谓。 礼记丧服传注 娣姒者,兄弟妻相名也。一1 尔雅释亲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稚妇谓长妇为姒妇。一2 “姒妇一就是大伯子媳妇,现在 有专名“嫂子”,而“娣妇 就始终没有专名,只是变为现在的“弟媳 或“弟 妹 。“嫂子一专名出现的原由从“嫂从。叟”、“嫂 “叟一同源就可得知,“嫂一 得名于“叟,是因为年龄稍长才得到这样的“尊严之称刀,后来妯娌之间失去血 缘关系,再加上世系、排行以男性为主,使妯娌之间排序不再以自身年龄为准, 而按照所嫁丈夫的排行为准,这又是遵从长兄的结果。 “弟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说“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3 说文 “弟,韦束之次第也。”释名释亲属 弟,弟( 第) 也,相次第而生也。” 白虎 通义说得更明白,“弟者,悌也,心顺行笃也。力由此可知,靠弟刀得名于搿弟” ( 次第) ,与“弟 同源的还有“悌一, 说文云“善兄弟也。 颜师古在汉书惠 帝纪注中解释得更为明白:“能以顺道事其兄也。”传统伦理道德特别强调“兄 友弟恭”,“弟一得名于“弟( 次第) ,显然是“弟一比“兄 年龄小的结果。 2 亲疏有别在汉语亲属称谓中,父党为宗族、宗亲,母党为外亲,妻党为内亲, 此外还有姻亲。在父系社会中,只重宗族、宗亲,不重外亲、内亲、姻亲,血统 更是只论父系,即如清代学者崔适所云:“由父之父递推之,百世皆吾祖也。由 母之母而递推之,三世之外有不知谁何者矣。”( 东壁遗书五服异同考) 。以 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表现出来明显的亲疏有别。 亲疏的差别在宗族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有很大的区别。祖、- 父、子、孙是男性直 系亲属,在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中关系最亲,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利益最多兄 弟及侄几次之,堂、表、姨依次更低,称谓的不同,正是为了适应这种不均等的 权利分配的需要。 尔雅释亲中把亲属称谓分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四类。每类称谓 内部都是按照鼍亲疏有别一的原则来排列的。如在。宗族蟹之列,顺序有:父( 母) 一一王父( 母) 一一曾祖王父( 母) 一一高祖王父( 母) 一族祖王父( 母) ;子一一 孙一一曾孙一一玄孙一一来孙一一昆孙一一仍孙一一云孙;姑一一王姑一一曾祖 王姑一一高祖王姑一一族祖王姑等。首列父母,然后是祖、曾祖、高祖,接着是 旁系的从祖、,从曾祖、从高祖。关系由近及远,亲疏之别胜过辈份的等级之别。 “母党 的排列:外王父( 母) 一一外曾王父( 母) :从母一一从母兄弟( 姊妹) ;“妻 党 韵排列:一一离孙;至一一归孙等都是按照“亲疏有别 的原则。当然, 由于释亲所收词汇的复杂性和称谓的多义性,在_ 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原则, 。札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2 尔雅 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0 3 白虎通艺文印书馆 5 主要体现在矗妻党”。但总的来看,释亲是按照“亲疏有别 对词语进行排列 的。 从亲属称谓的构词来看,是以直系宗亲亲属称谓为源点或构词语素,广泛 采用词根复合法构造出旁系宗亲、外亲、姻亲等亲属称谓语词。例如: 直系宗亲旁系宗亲外亲姻亲 祖父外祖父 祖母外祖母 父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 母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 兄堂兄表兄内兄 弟堂弟 表弟 内弟 姊( 姐) 妹 子 孙 堂姐 堂妹 侄子 侄孙 表姊( 表 姐) 表妹 外孙 从上述例词可以看出,旁系宗亲、外亲、姻亲的亲属称谓无不是以直系宗亲 的亲属称谓为中心构词语素,以偏正方式构造而成。对于旁系宗亲的父辈,则以 标明长幼之序的“伯”、“叔 以作区别;对于同辈,则标以“堂”字与亲兄弟姊 妹相别;对于外亲,则径直称“外 或“表一;对于姻亲,则以表示直系宗亲的 语素表示其辈份,以其配偶的名称标明其类别。 汉民族古老的父系亲族聚居的居住习俗导致以居住关系表示亲属关系,居 住的远近与亲属关系的疏亲相一致,旁系宗亲、外亲中以“堂”、“表一、“外作 为关系区别语素与直系宗亲相区别就是典型的例证。 1 所谓父系亲族聚居,是一个男性长辈及其配偶与他们的若干儿子、孙子、曾 孙乃至玄孙及其配偶,连同尚未婚配的女儿、孙女、曾孙女甚至玄孙女共居住于 一个居住单位,构成一个大家庭。这样,除直系宗亲外,必然还会有若干旁系宗 亲同处于一个家庭,即所谓“几世同堂,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老舍四世 同堂中的祁家等。按。堂卯字从“土力、。尚刀声兼表义。尔雅释话云:“尚, 上也。p 所谓“上也 即“高出 、“超过劳之义。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居舍中,“堂一 具有特殊位置,在空问位置上,“堂”一般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在一个居 住单元中通常位于主要建筑物的前部中央,居中心位置;从功用上说,“堂 一 般不作寝居之用,而是家庭重要活动如举行典礼、接见宾客、议决家事的场所。 因此,“堂 便成为家庭的象征。由于父母是一家之主,其在家中的地位与“堂” 在家庭居舍中的地位一样,所以,“堂便成为父母的称谓,或称“堂上一,或称 6 。高堂一,如李白送张秀才从军“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将军一;。堂一又可尊称 别人的母亲令堂万或“尊堂 等,这是尊其长嫡地位的表示。另外,由于父系 亲族聚居,导致几世同堂,即若干旁系亲属同处一堂,为区别直系、旁系,遂甩 “堂 表示同祖旁系亲属关系,如“堂兄弟一、“堂姐妹 等。“堂,即同处一堂 之谓也,表示旁系亲属的“堂,最初就称作“同堂 ,如:北史公孙表传“二 公孙同堂兄弟耳。打到唐代“同力字省去,“同堂兄弟径直称作搿堂兄弟寥( 参 见赵翼陕余丛考三七堂兄弟与“堂矽相对应的是表示外亲的语素“表一 和“外一。按“表 小篆从衣、从毛会意。上古服饰质料以皮为主,而古人习惯 把有毛的一面朝外,所以“衣 、“毛一构成的“表一字本表示衣服轵外的一面, 后引申为“里外 之“外打,与“里”相对,如“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十 八年) 。古代居住是父系亲族聚居,这就意味着女性总要离开所出生的家庭而 外嫁到别家,即“表 ,其所生子女自然不会与本家住在一起。“外一意即外族, 不同族团更不会聚居一起。于是对不居住一处的外亲称“表 或“外 ,以居处 关系表示亲属关系的疏远,在这一点上,“堂 与“表一、“外 是相同的。 3 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是伴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而确定的, 经过儒家文化的不断强化,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古代最普通的男女称谓“夫刀、“妇”为例。夫, 白虎通嫁娶中解释: “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打认为成年男子是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具有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封建社会中无论哪一级别的官员都是由 男性来担当的,可以说古代社会是男人的世界,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的。说 文解字中解释:“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替也。 2 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 丈,人长八尺故日丈夫,实际是指成年男子,可以娶妻,可以进人社会各个领域 从事工作,这是从生理学角度去解释。仪礼丧服传中解释:“夫者,妻之天 也。刀3 天地为万物灵长,丈夫是妻子生存的依靠,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一切完 全听从于丈夫,即便丈夫死去,还要从子,体现出尊卑有序的伦理观,这完全是 从伦理学角度来认知的。妇,是女性的通称。说文解字中解释:“从女持帚, 洒扫也。一4 从造字法上就可见早已规划出女性与生俱来的“主旋律 就是从事琐 碎的家务劳动。 男尊女卑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礼记哀公问中载哀公 。伺:“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日:“夫妇别,父子孝,君臣严。三者正,则庶 物从之矣。”孔子认为“菲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加而“礼”对男女关系最 明确的规定就是“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夫者, 自虎通 艺文印书馆1 9 6 9 说文解字l 丸闸出版社2 0 0 6 仪礼) 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8 说文解字 九州出版社2 0 0 6 礼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7 妇之天也。神( 仪礼丧服子夏传)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7 ( 周礼天官九宾) “三从四德”这一道德规范不但是妇女的精神枷锁,而 且通过将男尊女卑观念习俗化,牢牢地左右着女性,使她们不能摆脱。 西汉董仲舒更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用阴阳比附入伦,认为“天有阴阳,入 有男女,夫妇之义,取诸阴阳之道,夫为阳,妻为阴。”为了提阳抑阴,他又指 出:“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 为阴”他认为,如果“妻不奉夫之命”,就是“不奉,不顺天者引( 春秋繁露) , 则会导致灭绝。在此,董仲舒在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内解释了“男尊女卑”这一 价值原则的必然性与绝对性,从而为男尊女卑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宋之后,理学兴起,理学家大力宣传、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把“三 纲五常”纳入“天理”的轨道,又从“天理”论证“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2 ( 朱子语 类卷二十四) ,把男尊女卑视为不可违背的天理,进一步强化了男尊女卑的绝 对性和永恒性。 总之,男尊女卑观念经过封建社会各朝各代不断强化加工,逐渐成为一种客 体理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伦道德的重大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在汉语亲属称谓中,男尊女卑观念有着明显而具体的 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自然也存在着明显等差。 在中国古代婚姻关系中,奉行“男帅女,女从男的道德准则,“夫刀被规定 的地位和身份是“上而“贵 ,这自然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以 示敬畏。其中“良、良人、君子、夫子、婿 等为上古称谓;“君、郎、夫主、 夫婿、夫君、官人 等皆为古称;“先生、相公、老爷”是旧时妻子对有身份、 有地位的丈夫的尊称。在民间,女性则常称其丈夫为“当家的、掌柜的”等等。 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对男权的尊重,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具体例证。 与“夫一相比,妻”的各种称谓则反映出男尊女卑、夫妇不平等地位的习 俗。 释名说:“天子之妃日后;后,後也,言在后不敢以副言也。诸侯之妃日 夫人;夫,扶也,扶其君也。卿之妃日内子,在闺门之内治家也。大夫之妃日命 妇:妇,服也,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也。”在先秦时期,女性自称使用的称 谓词是“妾 ,宋以后,又增加了奴、奴家、妾身等。这些词原来都是用来指称 奴隶的,因此都包含“奴隶 这一义素。这些都反映出妇女在夫妻关系中附属于 男人,卑屈于男人的低下地位。 , 另外,丈夫对外人提到自己的妻子时,通常称其为“贱内 、“拙荆 、“愚妻 、 “寒荆一、“贱室刀、“荆妇”、“敝房”、“山荆”等,这些称谓语都暗示了女性在社 8 6 9 o 8 o 9 2 8 4 眄社社2舨版社社出出 敝舨籍籍 出出吉古籍籍海海古古上上海海,上上露类,繁语礼礼秋子仪周春朱 ,、,、_、 7 l 2 会中的性别角色。在农村地区,妻子常被称做“浑家打、“屋里的一、“孩儿他妈 、 “婆娘刀等,甚至有时候只用“哎 、“喂刀,或叹词加上发语词,如“喂,我说! ? 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者用自己孩子的名字来称呼对方,可见男尊女卑观念的 根深蒂固。 同辈亲属称谓男性和女性的不对等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反应。父辈的亲属 称谓,男性的分别称伯、叔,区分长幼,女性的则不分长幼笼统地称姑;伯、叔 与姑明显的不对等。对同样是晚辈也男女有别,如哥弟的儿子称“侄 ,姐妹的 儿子称“甥 ,他们都有专称,但哥弟姐妹的女儿则分别叫“侄女一和“外甥女 。 再如,语言中称后代为儿孙,但没有女孙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没有 儿孙就没有了“香火 ,无异于“绝后”,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即便是无男有女,也要说“妻儿老小一,而不说“妻女 老小”了。 由于男性亲属称谓显得尊贵,也就导致出现了女用男称的现象。如姐姐又 称女兄,妹妹又称女弟,孙女又称女孙。女孩子之间除称“姐儿们一外,戏称时 也互称“哥儿们”。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的慈禧太后,尽管她位高权重,其“衔称一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仁献崇熙显皇后”长达2 1 字,几乎用尽了所有 的“好字眼儿刀,但她还是喜欢宫里的人称她。老祖宗”或“老佛爷”,光绪帝则 称她为“亲爸爸 。这样以男性称之,无疑是为了显示她的高贵身份和至高无上 的地位。 二) 传统伦理观念与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是汉民族人际关系和人伦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充盈着丰厚的伦理 文化内涵。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伦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称 谓。汉民族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传统伦理文化中官本位、抑己尊人和 “家国同构刀等伦理观念深深影响着社会称谓的形成和使用。 j ,王官本位与职衔称谓所谓官本位,是指以官为本,把做官看作人生目标和价值 追求,并以官职大小、官阶高低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在中国历史 上;官本位观念无论在上层社会还是在民间,都较之西方国家要强烈得多。不管 7 哪个时代,人们如何划分职业,结果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所有划分都是不谋而合, 那就是无例外地把官放在第一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官本位观念是中国传 统伦理文化在政治环境中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兰务;尊老敬上的伦理选择滋生“官本位刀观念。中国古代文明是以黄河流域 :为辐射源的农业文明。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或 技巧,但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生产经验。农业生产本身对经验的重视和依赖,使熟 谙农耕规律的长者自然成为权威,尊老敬上成为全社会自觉自然的伦理选择。权 威是官本位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人权威,没有专制与独裁,官本位 便无法形成。农业文明恰恰需要权威,也造就权威。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 9 了“尚齿静、“尚爵 即尊老敬上的传统,孟子公孙丑下准确指出:“天下有 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尚齿斗、“尚爵一的一个内在根源,就是对历久 以来的劳动经验的崇拜,而“尚齿、“尚爵一的极端化,便是对官职、官位的向 往与崇拜。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为“官本位观念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家国同 构? 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宗族,由宗族而 扩展到整个社会,国是家的放大和扩充,家与国彼此相通无碍,孝与忠二者相得 益彰。在家中,父一言九鼎,是权威的象征;在国中,君是大家长,掌握着对天 下人生杀予夺的权力。君权与父权互为彰显,地位与权力互为强化。由此,对地 位和权力的崇拜和追逐,成为宗法制度所派生的社会心理之一。 但是,毕竟一家只能有一个家长,一国只能有一个君主。为了更有效地通 过忠孝道德控制百姓,也为了赋予权力以合法性,赋予官员以高于黎民百姓的地 位,各级官员也都被涂上了“父家长一的油彩,成为百姓的“父母官 。 尊崇礼治的人伦建构为“官本位 观念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石。何为“礼? 礼就是对人伦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的安排、确认,也就是所谓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一整套伦理规范。“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也。礼的核心功能就是定名位、辨等差、别贵贱,使人人都找准在社会生活和 政治秩序中的位置,进而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的目的。正 因如此,苟子把礼看作是“国之本”,历代统治者也都视礼治为基本的治国方略。 对礼的过分尊崇,导致对既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固执。官僚阶层在社会各阶 层中居于最高位置,官贵民贱的观念得到了整个社会的一致认同,并逐渐凝结、 内化为国民心理。整个社会以官为尊,以官为贵,官不论大小都是“老爷 ,老 百姓不论长幼都是“草民 ,高下贵贱观念的深入人心。 因为官衔和等级衔代表了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以称呼人称官衔、等级 衔便成了社会政治等级结构的必然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称人 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有的直到今天还并未完全消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名目繁杂的职官称谓。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内在基础是宗法制度。它既 是一种等级亲属制度,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和政治等级制度。因此,这就决定 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执行森严有序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这 种等级身份制度导致了汉语传统称谓出现了大量的官衔、等级衔称呼。清人梁章 钜著有称谓录一书,全书共三十二卷,其中亲属称谓占八卷,官衔称谓则占 去了十六卷,是全书的二分之一。书中对官衔等级划分之细,相关称谓词数量之 多,令人叹为观止。当然,由于朝代的不同,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职官体系和 官衔称谓,但“大小官吏,层层分等,各有称谓,不相假借一的称谓原则是不变 的。故梁章钜说:“古人称谓,各有等差,不相假借,其名号盖定于周公制礼之 时。一所谓“夫荣妻贵 ,在封建时代丈夫进入仕途随之而来的妻室也能得到荫 l o 封。 通典卷三十四 内官( 命妇附) :“凡三代之制,诸侯之妇日夫人,大夫 日孺入,士日妇人,庶人日妻。”。1 在明代形成了相当整齐的各级命妇称号 制度,“公日某国夫人,侯日某侯夫人,伯日某伯夫人。一品日夫人,后称一品 夫人,二品日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日恭人,五品日宜人,六品日安人,七品 日孺人。z ( 明史职官志一) 。 细致周全的官亲称谓。所谓“官亲 , 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官员 的亲戚”,应该包括官员宗族和姻亲在内。所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 ,官亲们 在称谓上也多打上了“官打的印记。下面我们对官亲称谓分门别类加以界定和叙 述。 一、对官员祖父母的称谓:祖老太爷、祖老太太。 二、对官员父母的称谓:老大人、老太爷、老太太。官员父亲称老大人丹、 “老太爷。这两个称谓依儿子的官职大小而定, 清稗类钞称谓类老大人老 太爷:搿自身有官职,其封翁,大者称老大人,小者称老太爷。一3 官员的母亲则 称。老太太一。 三、对官员兄弟的称谓:排行+ 老爷、排行+ 大人。官员兄弟的称谓一般采取 “排行十老爷 的形式:如系大官( 可称“大人 者) 的兄弟,还可采用“排行+ 大人一的形式。 四、对官员妻妾的称谓:太太、正太太:姨太太、姨太、姨。官员之妻称“太 太刀,叙称中为区别于妾,可说“正太太 ;妾则统称“姨太太 。 五、对官员子女的称谓:少爷、少大人;小姐、姑奶奶。宫宦的儿子可统称 。少爷一,大官( 称“大人乃者) 之子除称。少爷”外,又可高抬一步称“少大人一。 这两个称谓用于叙称和面称均可。 六、对官员其它亲属和姻亲称谓:姑爷、舅爷;表老爷、舅老爷、姑老爷; 舅太爷;叔太爷;侄少爷、外孙少爷:女婿称“姑爷 ,妻内弟为“舅爷。 封建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细致周全的官亲称谓,推究其用意,自然是为了抬 举官亲,有意提升官亲的身份、地位。其实质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知 和追求,即认为官位是一个人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尺度,而作为“官亲 也可 凭借一人当官,鸡犬升天而变得身份高贵,享有一定的特权和较高的社会地 位。 。职务称谓中“副一称的省略。职务称谓是为明确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责而对 不同部门和单位领导的称呼,常用于正式交际场合,职务称谓一般在职务前加姓 氏。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职务称谓体现了交际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同时也表示 交际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貌。在职务称谓中有一种现象尤为引入注意,就是 “副一称的省略。汉民族人际关系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很重视标榜自己或 1 通典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1 2 明史上海古籍出舨社1 9 8 6 3 清稗类钞 中华书局2 0 0 3 他人的身份以示“等级 ,所以对有官职的入历来以官职相称,但如果对方是副 职,则有必要。改副为正栉。因为用。副打字仿佛表明低人一等,有损面子。汉 语职务称谓的盛行体现了中国人的“官本位观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 “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在交际中,故意抬高称呼, 将“副称省略,则是言语主体为了迎合被称呼者的心理企盼,做出趋附的反应, 从而达到交际的日的。“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居第二的;辅助 的( 区别于正或主) :副主席、副班长。从上而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副”所代表 的从属性。而在当权者的心里往往存有一种“尊大”的观念,或者更确切说是“羡 大 心态,渴望自己成为职务中的最高者。而省略“副刀正好与当权者的心理兼 容,所以言语主体迎合这种心理,交际时省略“副称,正体现了崇尚长官意志、 权力至上的“官本位观念。 2 抑己尊人与谦称、尊称中国是礼仪之邦,“礼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礼可以为国打“礼,经国家、盯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人无礼 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 作为一种制度规范、价值标准,还 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一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 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1 ( 左传昭公七年) “人有 礼则安,无礼则危。2 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发展,“礼刀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 心理习惯,全面制约着世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语行为。 “礼一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注:“礼,属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 从丰。就是说,“礼 的本义是“事神致福”,属一种祭礼行为。苟子礼论 谈到了礼的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 能分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 从根 本上讲,“礼一是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本质上就 是对“礼 的重视。“伦刀就是等级,类别之问的次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