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_第1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_第2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_第3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_第4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制作工艺及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弓7 7 0 s :i 摘要 混凝土中钢纤维掺量越大,就越能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因 此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把纤维掺量3 8 的钢纤维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 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对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的制作工艺进行厂 研究,采用本文提出的混凝土配和比,拌制钢纤维混凝土时未出现纤维 结团现象,在试验室内成功地手工制作出了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对高 含量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压缩和弯堕童量殓,通过其静力压缩和弯曲荷载 一变形曲线变化规律,得知离含量铡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j ,较大的 改善。 论文的主要结论: l 影响钢纤维混凝土成型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砂率、钢纤维体 积掺量v t 。 2 有端面摩擦4 6 纤维含量的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 其相应素混凝土的14 1 14 9 倍。 3 无端面摩擦6 纤维含量的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其相 应素混凝土的24 5 倍。 4 纤维含量6 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是其相应素混凝土梁的 44 倍。 关键词: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制作工艺 。7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i t saf a c tt h a tt h emorot h ea d d i t io no ft h es t e e lf ih r e i nt h ec o n c r e t eis ,t h eb i g g e rt h en u m b e ro fa l1p r o p e r t y in d ic e sw il1b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t u d y in go ft h ec o n c r e t e w i t hh i g hs t e e lf i b r ec o n t e n tisv e r yp o p u l a r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a n dt h ec o n e r e t ew i t h3 - 8 a d d i t i 6 no ft h es t e e l tib r eis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ist h e s is h e r ea r et h em a i nw o r ka b o u tit f i r s t h a y i n gas t u d yo nt h em a n u f a c t u r ec r a f to ft h e h i g hc o n t e n ts f r c m i x i n gh i g hc o n t e n ts f r cs u c c e s s f u l l y b yh a n di n t h el a b o r a t o r yw i t h o u t c o n 9 1 0 m e r a t i o nb y a d o p in gt h em ix i n gr a t i or a is e di nt h ist h e s i s s e c o n d ,f i n d i n go u tt h a tt h em e c h a n i c sp r o p e r t yo ft h e h ig hc o n t e n ts f r ch a sb e e ng r e a t lyi m p r o v e db yd o i n gt h e c o m p r e s s iv ea n df l e x u r a le x p e r i m e n t sa n da n a ly z i n gt h e d a t eo ft h e m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i st h e s i sa r e , 1 i n f l u e n c i n g6 a c t o r so fs h a p i n g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w a t e r c e m e n tr a t i o ,s a n d a g g r e g a t er a t i oa n df i b r ev 0 1 u m e a d d it i o n 2 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n g t ho ft h e4 一6 c o n t e n tc u b i cs f r c isi 4 l 1 4 9l i i l l ( j sl h al o i - p l “i nconcrel u w il hi l r icl io n 3 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n g t ho ft h e6 e o n t e n tc u b i cs f r c is2 4 5t i m e st h a to fp 1 a i nc o n c r e t w i t h o u tf r i c t i o n 4 f l e x u r a ls t r e n g t ho ft h eb e a mw i t h6 c o n t e n ts f r c is4 4t i m e st h a t o fp 1 a i nc o n c r e t eb e a m k e y * o r d s s t e e l f i b r e r e i n f o r c e dc o n c r e t e ( s f r c ) ,m e c h a n i c sp e r f o r m a n c e ,m a n u f a c t u r ec r a f t i i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9 世纪2 0 年代出现波特兰水泥后,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 筑材料,以其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构件易于成型等突出优点, 曰益广泛应用与土建工程。宄其是1 9 世纪中叶以后,钢铁生产 发展,随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种新的复合建筑材料,其中钢 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初步克服 了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用途受限制的弱点。2 0 世纪3 0 年代开始 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其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 大超过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显著扩大了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拓展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使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士和预 应力混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促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 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和新的施工工艺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技术 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 尽管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混 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存在的固有弱点一抗拉强度低( 一般仅为抗 压强度的1 1 0 左右) 、韧性差等却依然限制着它的优势的充分 发挥,并且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这一弱点也愈突出。因此,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索改善混凝土性能( 主要是提高 抗拉性能、增强韧性和延性) 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纤维增强混 凝土就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最广的重要途径之一。 纤维增强混凝土或称纤维混凝土,是以水泥浆、砂浆或混凝 土为基材,以金属材料、无机纤维或有机纤维为增强材料组成 的一种复合材料。水泥石、砂浆与混凝土的主要缺点是抗拉强 度低,极限延伸率小、性脆,掺加抗拉强度高、极限延伸率大、 抗碱性好的纤维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土建工程中应用的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大部分是钢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 的应用日益广泛。一般钢纤维增强效果随纤维体积含量v ,的增 大而增大,但纤维体积含量太大施工时纤维会结团,影响纤维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的分散均匀。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卜产生的。 增强、增韧是包括混凝土在内的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对于 工程中应用的乱向短纤维来说,纤维体积率、长径比、几何形 状、分布与取向以及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都是影响钢 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钢纤维掺量受到钢纤维 形状、长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将钢纤维掺量为1 3 的混凝 土称为普通钢纤维混凝土,这类混凝土在我国已有设计规范和 施工规范:钢纤维掺量为6 及以上的混凝土称为高含量钢纤维 混凝土,由于钢纤维掺量大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 标,所以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将钢纤 维掺量为3 6 的混凝土称为中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所用钢纤 维可用剪切法批量生产,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也有大幅度提高。 中含量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掺量适中、原材料易得、价格适 中、效果较好,适合我国国情。目前,应用的纤维体积率一般在 1 2 之间,太大会使施工拌合更加困难,纤维拌合时易结团, 使纤维难以均匀分布和配向良好,从而影响了钢纤维混凝土的 强度和韧性的提高。因此研究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材料的配比、 制作工艺来提高纤维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其重要的意 义。 i 2 研究现状 1 2 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 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始于1 9 l o 年,由美国的p o r t e r 首创, 1 9 1 1 年美国的g r a h a m 正式将钢纤维掺入到混凝土中,初步验证 了它在增强混凝土方面的优越性。1 9 4 0 年前后,美、英、法、 德等国先后获取了一系列有关专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 1 郑娟荣林小松中含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流动性的试验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 品,19 9 81 p 4 2 4 3 2 1 周建伟钢纤维高强渑凝土轴拉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土术工程系, 19 9 36 2 i 研究背景及意义 曾把它用于抗爆结构。1 9 6 3 年美国学者r o m u l d i 从理论上阐明 了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和机理,从而为钢纤维混凝土的进一步开 发奠定了理论基础;1 9 6 9 年,美国批准了“混凝土和钢材组成 的二相相材料”专利,奠定了现今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基础; 2 0 世纪7 0 年代,美国b a t t e l l e 公司开发了熔抽技术,制造出廉 价钢纤维,为这种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创造了物质基础,使它 从小规模的探索试验阶段,跃进到大面积开发的新阶段。表1l 【2 综合反映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19 6 6 年,美国混凝土学会( a ct ) 设置了钢纤维混凝土专门 委员会( a c i 一5 4 4 ) 。该委员会于1 9 7 7 年在加拿大召开了有关 钢纤维混凝土的首次国际会议。 表11 钢纤维混凝土的各种特性( v 严2 ) 各项指标 同普通混凝土的对比 初期裂纹强度15 2 0 倍 拉伸及弯曲强度15 1 8 倍 伸长能力约2 倍 压缩强度1o 13 倍 抗剪强度2 5 3 0 倍 韧性4 0 2 0 0 倍 疲劳强度得到改善 耐冲击性5 1 0 倍 耐热性 显著改善 抗冻融性 显著改善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强和超高强混凝土研究和应用日益增 加,人们不断地寻找在高强和超高强混凝土基体中掺入高含量 钢纤维的方法。 理论研究表明,钢纤维掺量越大,混凝土基体被改善程度越 好,但是,大量的实践表明:当纤维掺量超过2 ( 最多3 ) , 采用普通方法搅拌制作时,钢纤维会弯折,叉插成球,无法在 基体中比较均匀的分布。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l9 8 2 年,美国l a n k a r d 材料实验室研制出一种高纤维含量 的钢纤维混凝土,其钢纤维含量在l2 以上,最高可达2 3 , 甚至更多。由于它制作时,必须先在模板内铺好钢纤维,然后 再灌注水泥浆,因此,它被称为s i f c o n ( s l u r r yi n f i l t r a t e d f i b r er e i n f o f c e dc o n c r e t e ,意即“注浆的纤维增强混凝土”) 1 9 8 6 年,丹麦奥尔堡波特兰水泥厂研制成一种高含量钢纤维 混凝土,其钢纤维的体积含量_ 般为6 ,钢纤维是表面镀铜, 短而细( 直径0 15 m m ,长度o m m ) 的特制纤维,当在这种材料 中配入钢筋制成构件时,便成了配筋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的 构件,由于一般配入钢筋的配筋率高达1 0 一l2 ,所以,他 们把这样的材料称为c r c ( c o m p a c tr e i n f o r c e dc o m p o s i t e ,意 为“密实配筋复合材料) 而称这种材料的基体d s p ( d e n s i f i e d s ys t e mc o n t a i n i n gh e m o g o n e o u l y a r r a n 9 9 d u 1t r a f i i r e p a r t i c le s ,意即“均布超细微粒密实体) 我国从7 0 年代后期开始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 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钢纤维的年用量在五百吨以上。 从应用的情况上看,以在公路路面,桥面,隧洞支护修补工程 中用的较多,并已经逐步推广到建筑、水利水电、港口、矿山、 铁路轨枕、机场跑道等工程。还先后在大连( 1 9 8 6 ) 、哈尔滨 ( 1 9 8 8 ) 、武汉( 1 9 9 0 ) 、南京( 1 9 9 2 ) 、重庆( 1 9 9 4 ) 广东南海 ( 1 9 9 6 ) 、井岗l 【j ( 1 9 9 8 ) 、济南( 2 0 0 0 ) 举行过八次全国性纤 维水泥制品及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钢纤 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 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纤维混凝土委员会( 1 9 9 1 1 0 8 日,大 连) 。 国内的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已初见端倪“1 :湖南大学 采用丹麦的方法,利用国产材料,已经试制纤维的体积含量为6 ,抗压强度为2 0 0 m p a 的高含量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大连理 萄勇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及其三桩承台的试验研究,湖南大学结 构工程系,19 9 61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工大学也利用国产材料,采用美国的方法制成纤维含量12 的 高含量s i f c o n 钢纤维混凝土。由于丹麦的方法需采用表面镀铜 的钢纤维,这种纤维成本较高,不便于大量推广;美国的方法 虽然不采用特殊的材料,但是,他们不是采用传统的搅拌方法 制作混凝土,而是采用先铺设纲纤维,然后再注浆的方法制作 混凝1 二,制作工艺复杂,推广和使用也有定困难。能否寻找 搅拌方便,而又不需特制纤维的高含量铡纤维混凝土制作方法, 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1 2 2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是其所表现出的一切物理力学性能 的内在本质,有关增强机理的研究主要发展了两种理论”1 :。复合 力学理论和纤维问距理论。 a 复合力学理沦( 混合率法则) 这一理论将复合材料视为多相体系,对s f r c 的简化是以纤 维为一相,以混凝土为一相的两相复合材料,如图1 1 所示。 复合榭料的性能为各相性能的加和值。 假定纤维与基体不产生横向变形,在复合材料开裂前,纤维 与基体粘结良好,并有相等的弹性变形。当沿纤维的分布方向 施加拉力时,复合材料的拉力应为基体与纤维承担的拉力之和, 即: l 鳘l1 1 复台材料受力情况 2 1 向丹斑 钢纤维混凝t 捧奉理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礼1 9 9 4 p 1 。 5 北方交通人学i 科硕十专业学位论文 离h 一 6 i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上述两个理论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纤维增强机理,但二者 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从纤维间距理论的基本公式k = k 。一k r k 。出发,运用断裂力学理论能导出与复合力学理论相一致的 , 结果,即j ,j = ( 3 - 。,( 1 一) + 叩0 f 。 “ 1 3 主要内容 。 本文试图研究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改进纤维混凝土制造 工艺从而来改善混凝土的抗压、抗弯性能,增强其韧性。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i 配制便于常规搅拌,取材方便的高含量纤维混凝土,研究 它们的配比,搅拌及养护方法。 2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的静力压缩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包 括强度增k 和i ;l :j 性性能。 3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的静力弯曲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包 括强度增长和韧性性能及其不同纤维含量的影响。 7 2 试验方法及内容 2 试验方法及内容 2 1 概述 本文主要进行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弯曲试验。测得了荷 载一变形曲线,进行了抗压、抗弯强度和抗压、抗弯韧性提高结果分 析,阐述了纤维含量对抗弯强度。韧性的影响规律。 2 2 试验的设计 据所参考的文献资料,认为影响纤维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混 凝土基体性能、纤维体积含量、长径比、几何形状、分布和配向等。 本文主要研究钢纤维含量对混凝土的影响作用。纤维体积含量主 要为4 8 。纤维种类为剪切型。 试件设计为两种:1 0 0 1 0 0 1 0 0 立方体( 有端面摩擦) 、1 0 0 1 0 0 1 0 0 立方体( 无端面摩擦) 和1 0 0 x1 0 0 x 4 0 0 小梁。 无端面摩擦为在立方体试件侧面抹一层黄油粘贴一层塑料布直至 三层为止的情况;有端面摩擦即对试件侧面不作处理的情况。 2 3 试件的制作 本次试验混凝土的原料为: 粗骨料:碎石,最大粒径2 0 m m 。 细骨料:经过筛过的河砂,中砂。 水泥:邯郸5 2 5 普通硅酸盐水泥。三天实测抗压强度为3 8 0 m p a , 抗折强度68 0 m p a 。 减水剂:f d n 高效减水剂,掺量为水泥重的l 。 钢纤维:剪切型,l f = 3 0 m m ,l g d f = 4 3 ,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生 产。 水;普通自来水。 本次试验所采用的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及试件的分组编号情况 列于表21 中: 钢纤维混凝土的成型必须严加控制,素混凝土在搅拌机中进行搅 拌,将搅拌好的素混凝土倾倒在拌板上,手工掺入钢纤维并用拌铲、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三齿翻拌均匀,拌和时间在1 0 分钟内完毕。 表21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及试件分组编号( k g m 3 ) 水灰外加钢纤 试件 【水泥水 砂子石子砂率 v f 比剂维组号 4 0 01 7 004 37 8 47 8 45 0 400 a o 4 0 01 7 00 4 37 8 47 8 45 0 43 1 24 a 1 4 】5】8 3o4 48 9 36 4 75 8 41 5oo b 0 4 1 51 9 30 4 49 9 36 4 75 9 4 1 53 1 24 b - 1 4 i 5j8 304 49 2 46 l76 0 41 5 o o c 0 4 l5l8 304 49 2 46 1 76 0 41 54 6 86 c i 4 1 5 1 8 3 0 4 49 2 46 1 76 0 4 1 57 8l c 2 4 1 51 8 30 4 49 2 46 1 76 0 4 1 5 1 5 62 c 3 试模浇注,振动台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时止。 抗压试验和抗弯试验以同时制作同样养护同一龄期的三块试件为 一组。 混凝土浇注后第二天编号拆模,拆模后的试件立即放入不流动水 中进行标准养护( 温度为2 0 3 0 c ,相对湿度9 0 以上) 。水的p h 值 大于7 。养护2 8 天取出,置于试验室内风干,准备实验。 2 4 试验方法 试验设备:抗压试验:油压摆锤式压力试验机儇大负荷2 0 0 0 9 3 , 0 i 抗弯试验:油压摆锤式万能试验机。( 最大负荷1 0 0 k n ) 2 4 1 准备工作; 处理试件表面裸露纤维,在梁的中部粘贴玻璃条以便量测梁跨中 挠度。在立方体试件承压面上抹黄油粘贴塑料布以消除压力机压板与 立方体试件承压面之间的摩擦。在试验机上安置百分表。 2 4 2 试验 抗压试验:将试件安放在下承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 的顶而垂直。试件的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 2 试验方法及内容 当压机与试件刚刚接触时百分表调零。加压时:连续而均匀,加荷 速度为每秒钟05 o8 m p a 。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停止 调整试验机油门。加载的同时每5 0 k n 记录荷载与变形的数值。 抗弯试验:试件尺寸为1 0 0 m m 1 0 0 m m 4 0 0 m m ,试验小梁的中 央对称安置两块百分表,记录每级荷载的跨中挠度变化,直到挠度超 过3 m m 为止。试验采用四点弯曲加载,试验布置图如图2l 所示: b 丁b 丁j o o t 一 5 1n n1nn。1nnp 5 j :! 一! ! ! ! !一二= i 三二j 图2 1 抗弯试验布置图 l o 3 试验结果分析 3 试验结果分析 3 1 抗压试验 抗压试验1 0 0 1 0 0 1 0 0 m m 3 立方试件( 有端面摩擦) 结果表见本 章附表31 和附表32 抗压试验力与变形的关系曲线见附录图21 26 9 。 3 1 1 抗压强度提高结果分析 表3l立方体抗压最大荷载( k n ) 平均值结果 试件编号 a 0a 1b ob 1c 0 c 1 有瑞面 强度平3 5 94 6 82 5 63 8 24 6 l6 5 2 摩擦 均值 无端面 ( k n ) 2 6 83 7 01 8 42 7 21 4 63 5 9 摩擦 表32 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倍数 试件编号 a 1b 1 c 1 立方体( 有端面摩擦) 12 7l4 914 l 立方体( 无端面摩擦) l3 814 824 5 由表3 2 结果可看出: ( 1 ) 4 纤维5 8 砂率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 有端面摩擦) 抗压强 度是素混凝土的1 4 9 倍( 普通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o 2 5 ) 。 ( 2 ) 6 纤维掺量混凝土立方体( 无端面摩擦) 抗压强度是素混凝 土立方体的24 5 倍。 赵国藩、彭少民、黄呈逵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91 1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3 ) 就抗压强度的提高倍数而言,无端面摩擦情况比有端面摩擦 提高幅度人。 ( 4 ) 从表中数据可知,只要钢纤维混凝土配比得当,则其抗压强度 比索混凝土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 1 2 抗压韧性提高结果分析 韧性是材料延性和强度的综合。一般从宏观角度,韧性可以定义 为材料或结构从荷载作用到失效为止吸收能量的能力。富有韧性的材 料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判断材料韧性的高低的方法之是能 量法,即用应力一应变曲线或荷载一位移曲线下包围的面积表示,本 文采用荷载一位移曲线下包围的面积来表示钢纤维混凝土的韧性( 变 n = 8 m m ) 。本文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韧性提高结果如表33 表3 3立方体抗压韧性提高倍数 试件编号a 1b 1c 1 l 立方体( 有端面摩擦)26 258 350 5 l 立方体( 无端面摩擦)4576 85o l 由表33 中结果可看出: ( 1 ) 有端面摩擦中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韧性提高倍数低 于无端面摩擦情况。 ( 2 ) 木次试验中4 纤维5 8 砂率配比情况下的抗压韧性提高倍数 较其他配比情况好,提高倍数为7 6 8 倍。 3 1 3 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受压破坏形态和机理 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改善了试件的破坏方式:对于有端面摩擦 的紊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来说,素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受压破坏时先从试 件的高度之半的位置上混凝土有表皮剥落的迹象,最后由于试件端面 受到约束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残骸呈现为两个对顶的角锥形( 图31 ) ; 对于无端面摩擦的素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来说,破坏现象为几条纵向裂 缝纵向贯穿试件,如图3 2 所示。 2 3 试验结果分析 图3 1 有端面摩擦素混凝土图3 2 无端面摩擦素混凝土 立方体受压破坏形态立方体受压破坏形态 对于有端面摩擦的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来说,试件破坏时先 从试件四角部位出现裂缝、表皮剥落,最后试件破坏现象与素混凝土 立方体试件破坏现象相差不多,如图3 3 所示,但钢纤维立方体试件 破坏后仍能保持整体外形,而素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破坏后只剩下两个 对顶的角锥残骸;对于无端面摩擦的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来说, 试件破坏现象为几条纵向裂缝贯穿试件,如图3 4 所示,其破坏形态 与素混凝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钢纤维混凝士试件破坏后仍能保持原 形而素混凝土试解刚不能再保持立方体原形。 图3 3 懈纤维穗凝土立方体( 有i l 箍摩攘) 受压麓坏形态 图3 4 钢纤t i t i l i l 土立方体( 无麓萄摩攘) 受压礁坏形态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的混凝土科学工作者们对混凝土受压破损 的过程己取得了趋于致的见解。认为混凝土的强度的丧失是一个由 于内部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失去连续性,并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 为由内部的微量破坏扩展到整体的完全破坏。无数试验资料通过超 声,声发射。x 射线、光弹、激光与电子扫描,显微观察等测试手段 表明,混凝土在拌制与成型过程中,已有一定数量的孔隙与微裂缝存 在于混凝土的内部中,意味着混凝土材料内部远在承受荷载前己存在 着内在的强度缺陷,随着荷载作用的增大,混凝土中原有的内在微裂 缝隙将不断扩展,当其达到一定数值后,混凝土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 混凝土中存在的内部微裂缝在荷载作用下的扩展大体可分为以下 p q 个阶段:i 舟;分裂绁的微闭合;2 裂缝的受力引发;3 稳定的裂缝 扩展;4 不稳定的裂缝扩展。 许多学者认为混凝土在轴向受压后内部裂缝扩展到最终破坏的力 学特征,是由于在作用荷载相平行的混凝土断面上存在着一个拉伸破 坏面,此拉伸破坏面由于混凝土内在的微裂缝在轴压荷载作用下不断 扩展所产生的拉伸变形或应力达到了极限所致。目前,国际上出现了 以横向极限拉伸应变作为混凝土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破损准则的观点, 更深刻的探讨了混凝士抗压强度的本质。 从以往的混凝土受压破损的过程,本质以及变形与破损的关系的 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能够限制或约束混凝土在轴向荷载作用下 产生的横向拉伸变形,亦即限制或约束了混凝土在承受轴压过程中内 部微裂缝的扩展或延伸,使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在较高的轴压荷载作用 下仍能保持连续性,则必将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承载力( 如图3 5 ) 。 这便是高含量纤维混凝土立方体较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大的原因, 也是有端面摩擦情况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高于无端面摩擦情况 的原因( 如图3 6 所示) 。 1 4 3 试验结果分析 由i i 2 0 0 1 0 0 i ( ) ) m p a ol o o2 0 03 0 04 0 0 5 0 06 0 07 0 08 0 09 0 0 心变( 1 0 “) | 兰i3 5a 0 和a 1 压缩变形应力一应变曲线 心力( x 1 0 “) m p a 3 0 0 2 5 0 2 0 0 ls 0 10 0 s 0 0 05 010 01 5 02 0 02 5 03 0 0 庸变( x 1 0 4 ) 幽36 端血胯擦对立a 体胝缩变彤鹰力一虑变曲线的影响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 无端面摩擦) 抗压强度提高幅度较 大,首先是由于消除了试件端面约束的影响。试件端面部位和中部都 处于单向受力状态,而不象有端面摩擦那样试件端面部位处于三向受 力状态,中部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其次是在混凝土基体中掺入了大量 的钢纤维,有效约束了混凝土在纵向受压时的横向变形;再有,由于 钢纤维含量的提高,使得中含量钢纤维混凝士中不仅纤维与基体间有 粘结力,而且水泥浆将钢纤维连接在一起,纤维间呈现很强的“联锁 增强”效应( 如图3 7 所示) ,另外钢纤维能承受很大的摩阻力。所以,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 无端面摩擦) 抗压强度提高幅度较大,其中6 纤维含量情况下的提高倍数达到了1 4 5 倍。 圈3 7 纤维阗。袭曩增强。示意翻 3 2 抗弯试验 抗弯试验结果见本章附表3 3 梁弯曲变形稽载曲线见舅 录匿2 1 2 3 2 1 抗弯强度摄赢靖祭分析 表3 4抗鸯强度平均值结果 试件糖 c - oc - 2c - 3 1 3 - 0b 1 c - o c - l 号 强度平 均值 1 6 63 2 61 6 64 0 11 44 蔓,1 6 6 7 3 ( k n ) 3 试验结果分析 表35抗弯强度提高结果 试件编号 c 2c 3b 1 c 1 纤维含量1 2 4 6 提高倍数 2 0 2 。 24 932 6 4 3 9 8 由表3 5 看出: ( 1 ) 6 纤维掺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试件的抗弯强度是索混凝土受 弯试件的43 9 8 倍,由于掺入大量钢纤维,使得混凝土粱的抗弯强度 提高很大。( 纤维掺量在l 2 范围内时,抗弯强度提高4 0 8 0 ( 2 )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试件的抗弯强度较普通钢纤维混凝 土试件抗弯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 ( 3 ) 由图38 可以看出,钢纤维混凝土抗弯强度提高倍数随着纤维 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且纤维掺量越大,提离倍数增长幅度越大。 ( 4 ) 由图3 9 看出,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强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 而提高。 国藩、彭少民、黄星逵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9l l 7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 4 _ 5 4 3 5 藿 。 篓2 5 鬟 z l - 5 1 o 5 o 8 0 7 0 一6 0 弓5 0 搭4 0 撂- k 3 0 嘣2 0 10 0 ol234567 纤维掺量( ) 图3 8 粱弯曲强度提高倍数与纤维掺量关系曲线 02 468 钢纤维掺量( ) 图3 9 钢纤维掺量对抗弯强度的影响 3 2 2 抗弯韧性提高结果分析 1 8 3 试验结果分析 表36 抗弯韧性提高结果 畎仆编l j c 2c 3b ic 1 纤维掺量l 2 4 6 提高倍数( 挠 2 6 - 3 87 0 8 6 度= 3 r a m ) 提高倍数( 挠 2 22 84 65 6 度= 2 r a m ) 由表36 看出: ( 1 ) 高含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试件的抗弯韧性比相应的素混凝土 提高幅度较大,6 纤维掺量混凝土梁弯曲韧性提高了5 6 倍。 ( 2 ) 由图3 1 0 可看出,钢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指数随着纤维掺量的 增加而增大,而且,纤维掺量越大韧性指数增长越快。 6 0 5 0 4 0 瓤 耋3 0 犀 2 0 1 0 0 5 纤维含量( ) 图3 1 0 纤维含量对抗弯韧性指数的影响 3 2 3 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弯破坏形态和机理 l9 北方交通大学i :程硕十专业学位论文 钢纤维混凝土受荷破坏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1 个层次是混凝 的破坏,刚裂纹沿砂浆和粗骨利结合i | i 稳定、缓慢的发展,或裂纹 贯穿耜骨料。由于粗骨料对钢纤维有边壁效应,钢纤维平行于骨料边 壁分布,与界面裂纹和贯穿裂缝平行,起不到阻裂增强作用。第2 层 次是砂浆的破坏,当裂纹进入砂浆,砂和硬化水泥浆的结合面发生解 体破坏,从而导致裂纹扩展即将进入硬化的水泥浆。在此阶段,跨越 裂缝的钢纤维丌始起增强作用,使裂缝的扩展速度减慢。第3 层次是 硬化水泥浆的解体破坏,此时裂缝迅速失稳扩展,宏观裂纹随之增长, 横过裂缝的钢纤维有效地阻止裂缝的发展,使试件的韧性增加。第4 层次是纤维的拔出破坏,随宏观裂纹宽度的增大,钢纤维克服与基体 的粘结力,逐渐从基体中被拔出( 图3 1 1 ) 。 | 圣| 311 制纤维混凝十粱巧| f f | 试验破坏形态小惑幽 由抗弯试验的结果可直观地看出,掺入钢纤维后,混凝土的抗弯 强度明显提高,韧性指数也大幅度增加( 图3 1 2 ) 。这是由于混凝土 试件初裂后,受拉区裂缝宽度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极限强度后, 普通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直线下降,直至较低的应力水平依靠粗骨料 的机械咬合和摩擦作用爿表现有限的延性,呈现较大的脆性破坏特征, 即一裂就断( 图3 1 3 ) ,破坏很突然。而钢纤维混凝士梁由于纤维的 连接和桥连作用,限制了宏观裂纹的失稳扩展,使得混凝土梁的承载 能力随裂缝宽度的不断增大而缓慢下降,并且试件最终破坏时的挠度 年裂缝张丌度也比普通混凝土大幅增加,肉眼可见裂缝只有一条( 图 3 1 4 ) ,断裂过程c p 消耗了更多的能量,体现延性破坏的特征。 3 试验结果分析 5 0 昌 粥 。4 0 横 恒 3 0 1 0 2 0 04 0 06 0 08 0 01 0 1 2 0 01 4 0 01 6 0 。 挠度( m ) 削3 1 2 纤维含鬣v f 对梁抗弯强度、韧性的影响 2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图3 1 3 素漏凝士巢弯曲试验破坏形态 3 试验结果分析 本章附表 附表31抗压试验结果表( 有端面摩擦) 试 荷载 大荷 5 0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 3 5 03 5 3 ( k n ) 垃 件 变形2 44 5 6 48 09 5l l o 1 3 3 1 6 3 1 3 5 3 ( m m 、5 2 83 4 22 7 32 3 92 1 31 9 l 付绒 , 试 5 0 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3 8 0 a o件 ( k n ) 3 8 0 变形 2 23 9 5 26 67 79 21 l l1 3 2 2 ( t a m o l o )5 0 1 )3 5 32 9 02 3 51 9 81 7 51 5 0 试 荷载 5 01 0 0 1 5 02 0 0 2 5 0 3 0 03 5 03 7 5 ( k n ) 件 3 7 5 变形2 03 54 25 87 28 71 1 51 5 2 3 ( m m )4 6 7 3 1 22 7 3 2 4 5 2 2 l 1 9 2 1 7 0 试 荷载 5 01 0 0 1 5 02 0 02 5 0 2 7 0 ( k n ) 件2 7 0 变形 851 652 6 3 655 58 8 l ( m m )1 5 72 1 81 7 51 3 7 l l o 荷载 试5 01 0 01 5 0 2 0 02 5 0 ( k n ) b o件2 5 0 变形 1 7 53 755 l6 951 0 4 2 ( m m )3 3 02 2 3 1 7 8 1 4 4 试 荷载 5 01 0 01 5 0 2 0 02 5 0 ( k n ) 件 2 5 0 变形 l l 2 33 54 97 2 5 3 ( m m o o )2 8 61 9 81 5 21 1 4 a 1试 荷载 5 0 1 0 01 5 0 2 0 0 2 5 03 0 0 3 5 04 0 04 5 05 0 05 0 7 ( k n ) 件5 0 7 变形 2 5 3 94 95 76 67 58 39 2 1 0 61 3 51 8 0 l ( n u n 、 8 5 5 6 1 54 9 44 l l3 4 l2 9 l2 4 52 1 0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试 荷载 5 01 0 0 1 5 02 0 02 5 0 3 0 03 5 04 0 04 4 7 件 ( k n ) 4 4 7 变形 1 52 83 84 75 56 07 7 9 0 1 8 2 2 ( m m ) 8 1 5 7 7 85 0 33 5 02 8 32 2 5 试 荷载 5 01 0 01 5 02 0 0 2 5 0 3 0 03 5 04 0 04 5 04 5 1 件 ( k n ) o 4 5 l 变形 2 23 24 6 5 7 6 8 7 89 01 0 51 3 92 0 3 3 ( n l m )7 6 06 3 84 8 03 9 03 1 52 5 5 试 荷载 5 0 1 0 0 1 5 02 0 02 5 02 7 6, ( k n ) 件 2 7 6 变形 2 44 88 01 1 21 5 02 3 7 1 ( m m ) 2 8 7 试 荷载 5 01 0 0 1 5 02 0 0 2 5 0 3 0 0 3 5 03 9 5 ( k n ) b 1件 3 9 5 变形 4 45 87 l8 39 71 1 4 1 4 52 5 4 2 ( m m 、 1 2 4 5 6 6 84 9 03 5 7 试 荷载 5 0 1 0 01 5 1 2 0 02 5 0 3 0 03 5 03 8 2 ( k n ) 件3 8 2 变形 7 51 1 8 1 5 l1 6 91 8 6 2 0 32 3 23 2 2 3 ( m m v o )1 9 0 01 0 2 55 5 0 c 0试 荷载 5 0 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4 5 04 8 0 ( 田 件 4 8 0 变形 2 03 0 3 84 55 05 76 2 7 0 8 0 1 0 4 1 ( m m )4 0 32 6 7 z 1 2 1 8 8 1 6 51 5 01 3 61 2 3l l l 试 荷载 5 0 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 3 5 04 0 04 2 4 ( k n ) 件4 2 4 变形 3 04 65 66 67 28 59 4 1 0 0u 6 2 ( m m o o )3 2 8 2 2 61 9 11 6 9 1 4 71 3 l1 2 71 2 0 试 荷载 5 01 0 0 1 5 02 0 02 5 0 3 0 03 5 04 0 04 5 04 8 04 8 0 件 ( k n ) 3 试验结果分析 3 变形 2 2 4 1 4 85 56 26 8 7 48 31 0 4 ( n u n 、4 3 62 6 42 2 5 2 0 41 9 01 7 3 1 5 2 1 3 l 1 1 5 荷载 5 0 1 0 0 1 5 02 0 0 2 5 03 0 0 3 5 04 0 04 5 05 0 05 5 0 6 0 0 ( k n ) 变形 2 5 3 8 9 5 06 17 79 2 1 0 41 1 81 3 l1 4 4 1 6 01 7 6 试 ( m m )8 1 66 0 85 1 24 4 23 8 63 5 2 3 1 62 6 7 件 6 1 2 荷载 1 6 1 2 ( k n ) 变形 2 5 5 ( m m 、 c 1 试 荷载 5 0 2 0 0 2 5 03 0 0 3 5 0 4 0 04 5 05 0 05 5 06 0 06 5 0 6 5 4 ( k n ) 件6 5 4 变形 3 69 3 1 0 51 2 11 3 51 4 71 5 71 6 1 8 11 9 62 2 0 2 ( m m 、8 0 2 6 6 75 5 94 7 74 2 23 7 73 2 2 试 衙绒 5 02 0 02 5 03 0 0 3 5 0 4 0 04 5 05 0 05 5 06 0 06 5 06 9 0 件 ( k n ) 6 9 ( ) 变形 2 35 0 5 76 26 87 37 8 8 49 l1 0 01 1 62 4 5 3 ( m m ) 7 0 66 l o5 5 55 0 34 3 83 7 33 0 6 附表3 2抗压试验结果表( 无端面摩擦) a 0试 荷载 5 01 0 01 2 51 5 01 7 52 0 02 2 52 5 02 7 52 9 6大葡戴 ( k n ) 件 1 变形 4 76 47 17 68 18 68 99 49 91 1 1 2 9 6 ( m m )1 9 81 5 01 4 21 3 31 2 41 2 31 1 7 试 荷载 5 0l o o 1 5 02 0 02 5 02 5 8 ( k n ) 件2 5 8 变形 2 63 95 l6 17 49 2 2 ( m m 、 2 2 01 2 81 1 61 0 79 5 北方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试 荷载 5 01 0 015 0 2 0 02 5 0 ( k n ) 件 2 5 0 变形 2 64 35 7 7 0 1 0 1 3 ( m m )1 1 61 2 9 1 4 91 2 9 荷载 5 0 1 0 01 5 01 9 0 试( k n ) 件 1 3 5l l o1 9 0 变形 1 f i 】m ) 试 荷载 5 01 0 01 5 01 8 0 b o ( k n ) 件 1 8 0 变形 4 0 7 51 3 5 1 3 7 2 ( m m )1 8 0 1 6 81 4 8 试 荷载 5 01 0 01 5 01 8 3 ( k n ) 件 1 8 3 变形 4 07 01 0 41 2 3 3 ( r a m )1 7 3 1 5 21 3 8 试 荷载 5 01 0 0l5 02 0 02 5 03 0 03 4 6 ( k n ) 件 3 4 6 变形 1 93 24 55 66 67 81 0 5 l ( m m 呦7 2 55 0 52 3 51 9 01 6 0 1 3 5 试 荷载 5 01 0 01 5 02 0 0 2 5 0 3 0 0 3 5 0 3 7 0 ( k n ) a 1件3 7 0 变形 6 3 9 01 0 81 2 31 3 81 5 21 6 9 2 0 9 2 ( m m )8 7 8 4 3 83 2 92 8 5 2 5 82 3 62 1 6 试 荷载 5 06 01 0 0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 ( k n ) 件 4 5 l 变形 3 3 6 9 9 l1 1 0 1 2 51 4 l 1 9 6 3 ( m m ) 1 6 8 04 4 6 3 3 42 8 l2 4 31 1 3 3 试验结果分析 试 荷载 5 05 56 07 08 0l o o1 5 02 0 0 2 5 02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