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王筠是梁代著名文学家,与刘孝绰名重当世,又以昭明十学士之 一倍受世人瞩目,又与殷芸因方雅特受昭明太子优礼。参与萧统编篡 总集正序诗苑英华和文选。也是其家族中最有文采的成员, 琅讶王氏文章之盛,盖过当世任何其他一家大族,甚至是陈郡谢氏, 王筠文集百卷,最擅诗名。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梁武帝萧衍、太子萧 统、萧纲、萧绎以及一代辞宗沈约的赞赏。他的思想集儒、释、道三 教思想于一身,最能代表当时士风。家族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儒、道 思想的烙印,梁武帝舍遭归佛,他亦步亦趋,转而信佛,与高僧交往 频繁。 他的文学思想有三个方面:推崇儒家诗教传统,继承永明体诗文 风格,积极追求新变。他能紧跟时代步伐,与主流文体发展的潮流步 调一致,故而能得到主流文体作家们赏识和推崇,从而仕途基本上都 比其他文士得意。他的文学作品相当丰富。风格多样,语言优美。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及各种类书、各家文集,对于王筠的生平事迹, 诗文作品按年予以编排。通过编年,希望读者对王筠生平事迹,主要 社会活动有所了解,对其思想变化、文学思想的演进,不同时期的文 学创作风格有所认识,同时让读者对于整个梁代的社会重大事件以及 文学风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六朝、琅玢王氏、王筠、事迹诗文系年 a b s t r a c t w a n g n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f a m o u sp h i l o l o g i s t s a n dh ew a s o n eo ft h em o s tp o p u l a rp o e t si nt h el i a n gd y n a s t y h i sw o r k sw a sh i g h l y a p p r e c i a t e db yk i n gx i a o y a n ,a n d h i ss o nx i a ot o n gx i a o g a n g x i a o y i ,e s p e c i a l l ys h e n y u e ,w h o w a st h ec h a i r m a n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t t h a tt i m e 。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e x p r e s sm yi d e a sa b o u tw a n gy u n :h i se x t r a c t i o n , e x p e r i e n c e r e l i g i o u si d e a s ,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 s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t h es e c o n d s e c t i o na r r a n g e sh i sa c t i v e sa n dh i sw o r k si nt i m eo r d e r f r o mt h i sa r t i c l e , w e e x p e c tt ol e a r na b o u tw a n g y u n sw h o l el i f ea n dh i s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t ok n o w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 ,t ol e a r no f t h ec h a n g eo f h i sw r i t i n gs t y l e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a l s o ,w ee x p e c to u rr e a d e rt ol e a r nt h e m a i ns o c i a la f f a i r sa n dt h ew h o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i nl i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s i xd y n a s t y ;l a n g y a w a n g s h i ;w a n g y u n ; a r r a n g e t h ea c t i v e sa n dt h ew o r k si nt i m eo r d e r i i 月i j 舌 王筠( 公元4 8 1 至5 4 9 年) ,字元礼,一字德柔,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 琅邪临沂人。梁书南史均有传。 王筠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王筠受到梁武帝的常识,让其入侍东宫,东宫文 士皆一时之选。又多次令其操笔赋诗撰碑文,如奉敕撰昭明太子哀策文等。 他与一代词宗沈约可谓是忘年之交。梁书南史本传均载之。南史本传有 沈约谓王志日:“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胱常见语之好诗圆美,流 转如弹丸7 ,近见其数首,方知此言为实。”沈尝从容谓高祖日:“晚来名家,唯见 王筠独步。”王筠又蒙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厚爱,王筠曾多年在东宫为官,太子独 执筠袖抚刘孝绰肩而言日“所谓左把浮丘袖,角拍洪崖肩。”王筠还受到萧纲的赏 识。梁书萧予显传附萧恺传日:“太宗与湘东王令曰王筠本是旧手, 后进有萧恺可称,信为才子。可见在萧纲心目中,王筠一直都是极其优秀的。 他又受到萧绎的赏爱,其集中有答湘东王示( 忠臣传) 髓一文,表明是 萧绎写成书之后,给王筠评读,自然说明王筠在其心目中有很高地位。另外,从 王筠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出,与之相交往的也都是当时文坛政界的知名人士,如与 之齐名的刘孝绰、谢举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筠不受重视。从现在看来,王筠在梁代应属于二流 或三流作家,这与他在当时的声名地位是不相符的。有许多文学史上几乎就没有 提到他。后人对他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近年来才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现,曹道衡、 支4 跃进二位先生南北朝文学编年已基本从时间上提供大致情况。曹道衡、沈 玉成二位先生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有王筠诗九首笺释也从作品研究的角 度大致系其成诗之年。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有其诗赏析三首然而全面研 究的论著目前仍未出现。 王筠的诗歌创作涉及相当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大多为五言诗,也有 个别篇章为四言、七言或杂言。大都清新明丽,自然可爱,风格温婉明媚,语言 含蓄蕴籍,意境纯亮清澹。特别是描写景物,生动传神,又能融入主观情致。 王筠的作品,历代史书目录中都有录。梁书和南史本传其作品百卷, 一官一集。隋书经籍志录集四十九卷,中书、中庶、吏部、太府诸集已亡。 两唐志录集六 一卷,中庶子集又出现。另外,又录“又梁中书表集二百五十卷”, 恐有三十卷是其所撰。然现在仅有诗近五十首,赋一首,文近二十篇,甚h w 惜。 王筠的作品主要存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以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同时还散见于各种类书 之中,如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诗纪、初学记、乐府诗集、玉台新 咏等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筠事迹、作品的年代编排,反映其一生 的经历和文学创作,同时反映他所处的齐梁时期、特别是梁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以 及重要文学现象,从而让读者对于齐梁时期的文学风貌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希 望对有志于研究王筠的同仁有所补益。 第一部分通论 一、王筠家世 王筠出身于六朝声名显赫的琅砑王氏家族。琅砑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裔孙离为秦武城侯。王离子元威避秦乱徙于琅讶。其四世孙吉为汉宣帝时谏议大 夫,始徙居临沂,为琅砑临沂开基之祖。吉子骏官至御史大夫。骏子崇官至大司 空,封扶平侯。骏裔孙仁,筠十世祖,官至青州刺史。仁子融,筠九世祖,不应 公府征辟。融长子祥,初仕魏,后仕晋,官至太保,封睢陵郡公,时八公辅政, 祥位第一。祥五子:肇、夏、馥、烈、芬,均不及其父。肇子俊,俊子遐,此后 嗣无传。祥弟览,筠八世祖,以仁孝闻,至光禄大夫,封即丘子。览有六子:裁、 基、会、正、彦、琛,以裁、正二支为盛。裁为筠七世祖。祥从兄雄,有文武资 材,官至幽9 、i i 束u 史,其后人王浑、王戎、王衍、王澄名驰西晋,为琅珂王氏兴起 奠定基础,渐渐跻身名流。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形势大乱。时王衍为宰相,人 谓其狡兔三窟:以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占据天下形胜之地。 而其族弟王导,筠六世祖,则积极拓地江东,为政权南移颇倾其力。王导利用家 族势力,助琅砑王司马睿出任镇东大将军,镇守建康;利用家族在各族中的影响 力,树立司马睿的威信,同时也为家族赢得赞誉,奠定了琅讶王氏在江东一品门 第的地位。王导历仕元、明、成三朝,宰辅天下,名驰四海。元帝呼为“仲父”, 成帝诏之用“睦恐言”、“顿首”,中书诏之用“敬问”。王氏子弟遍布朝野,且担 任要职,从中央三公、九卿至地方太守、刺史、内史、主簿,均有琅珂王氏踪迹, 时人语日“王与马,共天下。”王敦作乱,旋被消灭,与王导无损,王导被封为始 兴郡公、进位太保。筠五世祖治,晋中书令。高祖殉,晋司徒。后陈郡谢氏、颖 川庾氏兴起,琅砑王氏地位渐减,然仍不失为政治、军事、文化一品门弟。 随着时代的变化,琅玢王氏成员审时度势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政权更迭的主 要力量。刘宋建国,王导曾孙王弘积极出力,以佐命封华容县公。文帝入建康, 诛暴除乱,继承大统,王弘弟王昙首即筠曾祖、从兄王华并倾其力:南齐禅宋, 王昙首孙王俭倾力赞扶,后封南昌县公、食邑二于户,后官至尚书令,以“风流 宰相”自况。筠祖父王僧虔亦位列三公;萧梁代齐,王莹、王亮、王志鼎力相助; 霸先创陈,王通、王塌、王冲、王固参预其事,诸人因此而官居显要。同时,琅 讶王氏族中弟子入仕者极多,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是其他任何一 家大族都难以比肩的。据史料各传记统计,王氏在此2 0 0 多年内,任司徒、将军、 开府、尚书令中书令以及左右仆射和相当于汉代三公职位的有2 8 人,相当于汉九 卿者5 6 人,地方刺史、太守4 1 人,封公封侯者2 5 人。可谓蝉冕交映,公衮相继, 为六朝时第一高门大族。 琅砑王氏在文化方面,亦是独树一帜。王戎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 伶、阮咸为“竹林七贤”,获世高名。王衍、王浑、王澄俱能清言玄理,鲜与抗及。 王导三世宰辅,为东朝仪范。王羲义、王献之书法称为墨宝,无人能及。王僧虔、 王俭并留意雅乐、敦儒尚礼、言为世范、行为世则,后来梁武帝儒学中兴,已肇 先基。族中弟子,莫不倾心向学,各有所长。难怪王筠在与诸儿书论家世集 中自诩地说:“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者也。” 又引沈约语日:“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 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王筠之语颇为自负,有夸耀之嫌,而沈约之语盖非 虚誉。史传中有记载的就有许多人有集,如王融、王微、王僧虔、王俭、王舰、 王褒、王训文章为后进领袖、王籍诗文世外独绝。而王筠自己有集百卷。隋书经 籍志录琅踢王氏有集者五十余人,从数量上是无人能及。从当时来说亦是如此。 有可比者陈郡谢氏,其族中谢安、谢混、谢庄、谢灵运、谢惠连、谢眺影响较大。 其中,谢灵运与谢跳在文学上影响深远,自是诸王所不能及。但从当时整体情况 看,谢氏家族又是不能与王氏家族相比的。 到了其父王揖时,渐失其势。王揖只做过太中大夫,东阳太守。然其伯父王 慈、王志均为高官,颇得时论称赏。声名显赫的家族,对王筠的一生影响深远, 首先仕途影响很大,对“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现象虽有所减缓,但家族势力强 盛,自然为仕进铺平道路。其次交往亦深受影响。这样的家族本身为一品门第, 处于上流社会,与之相交往往也都是当时名流。再有立身处世,诗文创作等各个 方面都会有很大影响。总之,王筠的成就与其家族出身是密不可分的。 二、王筠的仕历交往 王筠自幼警悟,七岁能属文。勤奋好学,亲自抄录五经七八十遍,左氏春秋 三过五抄,常随口吟讽,小学书籍皆抄二遍,子史诸集皆抄一遍。以深厚的学力 赢得赞誉。与从兄泰,谢览、谢举齐名。天监三年,为临川王宏行参军。四年, 随军北伐。六年为太子舍人,时沈约为太子少傅,二人相见恨晚,即为忘年之交。 在沈约的提携下,又通过昭明太子的岳父蔡撙的举荐,七年,为尚书殿中郎,而 时沈约为尚书令,二人交往更为频繁。此后,相继为太子洗马、中舍人,兼掌东 宫管记。天监九年出为丹阳尹丞,北中郎咨议参军。十年为中书郎。十三年兼宁 远湘东王长史。十五年,入选东宫十学士。十六年为太子家令,复掌东宫管记。 十七与昭明太子游处玄圃,与东宫文人集团交往,在此期间参与编篡正序诗 苑英华及文选。普通元年丁母忧去职,守丧在家。后与长沙王萧渊业有交往。 六年除尚书吏部郎。七年为太子中庶子。大通元年领羽林监,寻改领步兵。中大 通二年为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在郡因侵刻被讼, 不调累年。大同元年,起为云麾豫章王萧欢长史。大同五年为太府卿。六年为度 支尚书。九年举侍中不称旨。中大同元年,复为司徒左长史,云骑将军。太清三 年为太子詹事。卒,时年六十九岁。 由于王筠出身世家大族,故而与之交往的人颇多,皇帝萧衍、太子萧统、萧 纲、萧绎、宗室、显贵、尊长、同僚、朋友、高僧、后进文士,均有涉及。由于 时代久远不可能一一列出,根据史料记载的线索,钩沈稽隐出的可能只是其中的 - d , 部分。 沈约、萧统、萧纲、萧绎史传载之甚明。从文集中作品来看,有长沙王萧渊 业、临汝候萧渊猷、卫尉卿萧瑛、元法僧、谢举、开府王莹、御史中丞孔休源、 吴均、萧子范、刘孝威、张缅、刘之遴、江总、释法云、东阳盛法师、瑗律师、 慧约。另外刘孝绰、殷芸、张缵,也应有交往,然不存诗文唱和之作。我相信还 有许多人,因资料不全,难以考察,待考。 三、王筠的思想 王筠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文学家,儒家思想是其立身处事的指导思想。 王筠在其自序中说:“幼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春秋左氏传,吟讽常为 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 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可见儒家经典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祖 父王僧虔亦以儒学立身行世。南齐书南史并史有传记之:“僧虔好文史,解 音律,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问竞造新声杂曲,时太祖辅政,乃上书日, 僧虔留意雅乐。”均能说明王僧虔受儒家思想主导。其从叔王俭,也是如此。 南齐书本传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且齐武帝时崇儒敦学,谅由王俭之 力。其叔王志亦能奉儒家思想。梁书本传载:“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 尤悖厚,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藩诸王为长者。”仁恕宽厚、谦和 笃实,亦可见儒家思想在其为人处世中的体现。梁书本传载:“又与殷芸以方 雅见礼焉”,方正儒雅,正符合儒家思想在人格上的规范。 同时,与梁武帝崇尚儒家亦有关系。武帝禅齐后,偃武修文,置五经博士, 广开庠序,修定礼乐典章制度,尤其重孝道,儒家学说再度兴盛。这样有了优越 的家学熏陶,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再加上其“幼警悟”的个人潜质,将儒家思 想奉为圭臬是很自然的。 王筠受佛家思想影响也较为深刻。梁武帝登极之后,于天监三年舍道归佛, 大弘佛法。在他的带领下,上自皇亲国戚,下至公卿大臣,多顶礼事佛,因此佛 法大兴。萧武帝对于不肯信佛的臣下多劝谕中隐有批评,如江革本信佛,武帝不 知,乃赐其觉意诗五百字。这样上行化下,佛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时王筠 。见高僧传慧约传,慧约与沈约交往极密。 。见梁书江革传0 。 即将步入仕途,受社会风气影响是必然的。他与当时的高僧有着密切交往,如法 云,他有与释法云书答云僧正书;慧约,慧约常与沈约游处,而王筠、沈 约之交非比寻常,4 另外与东阳盛法师、瑗律师、北寺寅上入等均有交往,集中载 有书信往来。另外宝志大师、法云、慧约去世,奉敕撰写碑文或墓志,均能说明 王筠在佛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深得时人,特别是武帝的称赞。从传世作品来 看,王筠有关佛教的作品要多于与之齐名的刘孝绰,刘有答云法师书栖隐寺 碑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三篇。 王筠对道家并不鄙薄。因为在武帝归佛之前,道家是被广泛信奉的。天监二 年仍立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辅,时为大正,屡为国讲说 。其实道教在晋 统一之后已经传入江南。唐释玄嶷甄正论日:“晋武帝平吴以后,道陵经法流 至江左。”道陵即道家领袖张道陵。两晋动乱,五斗米教迅速发展,东南许多士族 尊信之。琅砑王氏更不例外。王筠信奉道教有明证。他在答释法云书中说: “弟子世奉法言,家传道训。”此言非虚。另外,他有一首诗日东南射山,充 分表现了道家思想,其诗日:“还丹改容质,握髓驻流年。1 3 含千里雾,掌流五色 烟。琼浆泛金鼎,瑶池溉玉田。攸忽整龙驾,相遇凤台前。还丹握髓”均为 用道家事典。其益寿延年、炼丹、成仙均属道家思想,可见王筠对道家有深入了 解。 由上述可知,王筠可谓儒、释、道三教思想圆融,在人伦道德立身处世上多 取法儒家,在宗教信仰上多皈依佛门,而在生活情趣上又常常向往道家。需要说 明的是,在当时不仅是王筠一人如此,也是士大夫层普遍的风尚。如张融、周颛、 陶弘景。梁书张融传载其遗令日:“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 华经。”梁书周颐传称他:“泛涉百家,长于佛理兼擅老易。与 张融相遇,则以玄言相滞,弥目不解。”梁书陶弘景传说他立身儒学,先信 道,后信佛,武帝与之有旧,朝中之事皆资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出 于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和自身的兴趣爱好,舍道归佛,祟儒修文。其实武帝并非 真正舍弃道教,他自己亲自著老子讲疏,可见其舍弃的仅是道有的符录节仪。 梁武帝力图将三教融为一体,使佛教中国化,便于流行,更利于自己的统治。他 。见高僧传慧约传。 。见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道学传。 。见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的关系和任继愈中国道教史。 作会三教诗:“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认为三教虽异而同源均善,强调彼 此的相通之处。沈约均圣论也说:“内圣外圣,义均理一。”也是强调共同之 处。王筠儒、释、道三教思想集于一身也是时代使然。 四、王筠的文学思想 我国文学发展到南朝,经历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玄言诗告退,山水诗 日益滋盛。以颜延之、谢灵运为代表的“元嘉体”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限: 一是堆砌典故,过分雕饰,经纶古事,镂金错彩;一是逸荡繁芜,典正可采,酷 不入情。均没有把客观景物同主观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鲍照创作道路虽有所不 同,然“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流于奇险,亦失于雕琢过 甚。“永明体”诗人沈约、谢胱在创作道路上有了很大突破,从而取得了很大成就。 他们成功地把声律理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能够在描述客观景物的同时融入主 观情致。语言朴素流畅,风格清新秀丽,感情真挚凝炼,能够情景交融。谢胱诗 章奇旬秀、圆美流转,范云诗清流宛转,丘迟诗花草媚映,任畴诗虽拓体渊雅, 亦伤于堆砌。另有江淹诗别为一体,古奥道劲,瑰丽多彩。 到了梁代,武帝崇儒敦文,文学繁盛。纵观梁代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四种流派。第一阶段即以天监十二年为限,这十二年以沈约为代表,承永明诗风, 永明体仍然处与诗坛的主流。时永明诗人谢胱等虽零落殆尽,然沈约为一代词宗, 仍然领袖文坛;第二阶段是以中大通三年为限,以昭明太子为首的东宫文人集团 逐步发展壮大。东宫文人游处玄圃,诗文唱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一时势盛, 前所未有。以萧统为代表的这一派推崇儒家诗教,“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 丽而不淫,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同时又强调文采华美,“综缉辞 采,错比文体”、“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亦重风教,“劝百讽一”。9 可见既 重传统诗教,又重文采。逐步占据优势地位,影响极大。第三阶段就是中大通三 年以后,萧纲入主东宫,宫体成为主流文体。有萧绎、徐庾父子,这一派人追求 新变。萧纲对京师懦钝阐缓的文风予以批评,强调“文章且须放荡”,而萧绎则酷: “至于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虽然理论上有其 “吟咏情性”合理的一面,但实际上却步入一条浮艳纤裱的道路,大为后世所讥 。见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 5 5 页。 o 见文选序,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 6 3 页。 。见陶渊明集序,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 9 9 页。 讽指责。再有一派就是裴子野、刘之遴、顾协、阮孝绪、刘显,这一派多为史学 家、经学家,文多法古,不与时同,得任叻之绪。梁书裴子野传载其“文典 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 翕然重之。”裴子野雕虫论赞美诗经作品“劝美惩恶,王化本焉”的政治 教化功能,批评颜延之“箴绣辇悦,无取庙堂,”文辞华美,却乏教化,没有社会 意义。更是在当时引起重视。梁书刘显传:“( 与裴、顾等) 连职禁中,递相 师友,时人莫不羡之”说明他们与新体迥异其趣,并且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难怪萧纲一至京师就点名批评其了无篇什之美了。此外还有萧子显,他在南齐 书文学传论中说:“吟咏情性,本之雅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也体现 了注重儒家诗教和追求新变两个方面。萧予显曾为太子洗马,时间很短,且以史 见长,故单为解说。梁武帝一生勤奋俭约,著述颇丰,释道经史,多有涉猎,其 文章风格迥异,气势宏大,流畅自然。如净业赋。与曹操文风极近。其诗歌情 况较为复杂:一种是追求崇古质朴之诗。如赠逸民诗籍田诗等;再一种就 是追求新变的乐府诗,如江南弄、子夜四时歌、襄阳蹋铜蹄歌等,继鲍 照等乐府诗人传统,河中之水、伯劳东飞得风人之致。还有就是反映佛教生 活的诗如游钟山大爱敬寺诗等,发辞虚远,较为奥涩。 理清梁代文学演进的轨迹和文学思想发展变化之后,王筠的文学思想也就十 分明显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 重视儒家诗教传统 王筠以儒家思想为立身处世的准则其自序云:“幼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对于儒家典籍有着深入了解。梁书本传载:“又与殷芸以方雅见礼焉。方雅” 即“方正儒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明。琅讶王氏以儒传家,梁武帝尊崇儒术, 均予以外部因素使然。特别是被选为“昭明太子”“十学士”后就更为明显。昭明 太子亦是以儒为宗。他三岁从著名孝子黔娄习孝经论语,五岁便“遍读五 经,悉能讽诵”,后从明山宾、到洽,继续研习儒家经典义理。萧统在文学思想上 推崇“文质彬彬”。“劝百讽一”。均是儒家传统诗教的体现,王筠为萧统所依重 的文士,若无最基本文学思想的一致,恐其难在其身边长达十几年之久。这一点, 从道理上来说是很明显的。 。见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俞绍卡,j 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 5 5 页。 。见陶渊明集序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 9 9 页。 实际上王筠的确如此。他在昭明太子哀策文中屡有致意,赞美太子“宽 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均指儒家思想在其立身处世中的体现, 又称美太子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称美太子文章“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辞婉 约,缘情绮靡。字无点窜,笔不停纸。壮思泉流,清漳云委。”特别是“吟咏性灵”, 指明其注重儒家诗学传统,烂然已明。当然,这是一篇衷策文,难免有些谀美之 词。但王筠与太子游处目久,感情深厚,太子去世,作文纪之,从文中的确流露 了真挚的感情。特别在文学方面的评价,应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与刘孝绰、萧 纲的评价也有致性。刘孝绰在昭明太子集序中说:“深乎文者,兼而善之, 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萧纲昭 明太子集序也说他“近逐情深,言随手变,丽而不淫。”。这些评价虽有溢美之 嫌,但也大致能够反映当时风尚和萧统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虽然王筠与萧统在文学思想方面理论上具有一致性,但实际创作中却有所偏 差。从萧统的作品来看,与其理论颇有距离,他的诗较多地受任防影晌,精于用 典,比较含蓄持重,却因此而流于呆滞、缺乏清新活泼,跌宕起伏的感人力量。 而王筠却较多地受沈约的影响,作品圆美流转,清新可喜。 东宫文人集团成员另外一个成就较高的就是刘孝绰。王、刘并被时遇,而刘 更为显名,梁书本传载:“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 好事者成讽诵传写,流闻绝域。”可见刘孝绰是以文高名,而诗不及王筠。“朝成 罄遍”,“流闻绝域”明有夸大倾向。然而刘孝绰却屡为人讼,史称其“中薄为尤, 可谓人而无仪者。”。刘孝绰受到洽弹劾之后,昭明太子倾向到洽,可以说明其位 不及王筠。而实际上,成书于中大通元年的文选,王筠的功劳也比刘孝绰高。 因为普通六年他遭劾后,一直外任,只有大通三年才复为太子仆,然不到半年, 因丁母忧去职,服阙后,太子己薨。而王筠于普通七年一直在东宫,参与编篡文 选的时间比刘孝绰长,似乎贡献要大一些。 刘孝绰与萧统的文学思想具有高度一致,从其昭明太子集序中可以看出。 颜氏家训文章篇:“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 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说明刘诗温厚雍容,甚得时誉,而何逊诗 。注:原文应当还有句,然惜其不传。推究起来,大约应与“典而不野”、“约而不俭远而不放”等句相 类。 。见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前言。 。南史刘动传论。 9 “清巧形似”,一定程度上与永明体有很大关联,说明当时舆论重视温柔敦厚、 雍容大方的涛风,而永明诗风就会受到批评。刘孝绰助萧统撰古今诗苑英华 只录何逊两篇,也不是刘孝绰的一家之见,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看法。受永明 体影响深刻的王筠,这一时期明显是受了挫折的。 东富文人集团其他成员,在此不予赘述。 ( 二) 自觉继承永明诗风 有齐一代,文人有名者多聚集竞陵王萧子良西邸。其中以“八友”、“士林” 最为有名。沈约、谢眺、周颐、王融互为旗鼓。约于永明九年左右形成了一种新 的诗歌体裁“永明体”。王融为王筠族兄,时王筠尚幼,耳濡目染,以永明诗风为 时尚,是很自然的事。 与沈约交往,大受称赞。梁书本传载:“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 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对于后进王筠作品,觉得自己有些地方都不能比得 上,大大出入意外;又比以蔡邕、王粲之交;再有比之谢彤k 诸贤之叹:“自谢跳诸 贤零落之后,平生意好,殆将都绝,不谓疲暮,复逢于君。”将王筠与旧友相提并 论;读郊居赋,沈约引为知音:“知音者希,真赏都绝,所以相要,正在此数 句耳”;又报王筠书,极称美之;又在武帝前极力推举:“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 步”。南史本传又载沈约谓王筠三伯父王志:“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 谢胱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数首,方知此言为实。” 自从王融、谢胱等人去世后,沈约感受到了寂寞孤独的悲凉,他的怀旧诗 九首正是这种情感的流落,而遇到王筠之后,内心的欣喜是难以表达的。遂将他 比为谢胱,引为知音,结为忘年之交。这说明,王筠的确继承了永明诗风,作品 在风韵格调上与永明诗人极为相似。 沈约最为自负的就是对声律理论的发现和运用。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 中予以阐述,。王筠对郊居赋的吟咏诵读,正符合沈约音韵格律的要求,难 怪沈约要抚掌大笑,欣慰不己了。另外沈约还主张“三易说”。而王筠作品也都能 与之相舍。 “夫五色相宣,几音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使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殆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 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臆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自骚人以来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瞎与理台,并非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 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日不然,请待来哲。 。见颜氏家训文章篇,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4 第2 7 2 页。 我们来看沈约报王筠书。其书日:“览所示诗,实为丽则。声和被纸,光 影盈宇。夔牙相接,顾有余惭:孔翠群翔,岂不多愧。古情拙目,每伫新奇。烂 然总至,权兴已尽。会旨昭发,兰挥玉振。克谐之义,宁比笙簧。思力所该,一 至乎此。叹服吟研,周流忘念。昔时幼壮,颇爱斯文。含咀之间,攸焉疲暮,不 及后进,诚非一人。擅美推能,实归吾子。”沈约推重王筠诗“丽则”,主要在于 声律方面即声光新奇,兰玉克谐。 此外,沈约将王筠比作谢胱。从现在看,王筠的确比不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 谢胱。钟嵘诗品评谢胱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道”,“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 谢跳在齐梁间最擅诗名,可谓独一无二。梁书沈约传载:“谢玄晖善为诗, 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说服 力的。王筠唯受沈约一人推为晚来名家独步,有其文学思想、审美情趣一致的因 素,也有个人偏爱因素。 沈约称赞的文士很多,王筠是最受看重的一位。沈约称赏过的文士有:何逊、 刘杳、何思澄、刘勰、裴予野、王籍、刘孝绰。梁书王籍传:“尝于沈约座 赋得咏烛,甚为约赏。”梁书刘孝绰传:“父党沈约、任萌、范云等闻其名, 并命驾造焉,畴尤相赏好。”刘杳、裴子野成就在史,刘孝绰与范云、任叻交好, 何思澄、王籍唯单篇而已,堪比者何逊一人而已,然何逊常任藩职,相游处日少, 而王筠自天监六年与之相交开始,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成为沈约晚年间唯一的知 音,所以评赏优于诸人,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 三) 积极追求新变 王筠积极追求新变,体现在新变派领袖人物萧纲对他的评语中。梁书萧子 显传附萧恺传日:“太宗与湘东王令日:王筠本是旧手,后进有萧恺可称, 信为才子。”在萧纲看来,萧恺为后进新袖,而王筠为故旧老手,并为才子。很 明显,萧纲早已将王筠作为才子看待了。萧纲的文学思想在梁代属新变派,且为 主导人物。可见,王筠能受到他称赞,说明此阶段他已将王筠引为同道,其理甚 明。另外萧绎对王筠也是非常看重。王筠集中存有答湘东王示 牍文 一篇,萧绎集中也存在忠臣传序及其诸篇的序文。把自己写成的书拿给对方 看,本身就说明二人关系比较深厚,至少在文学情趣上有相通之处。王筠在萧统 。见梁书备本传。 去世后,颇不得意,外放累年。大同初才得以回建康,在朝中任职,这与他是萧 统旧属有关。此时重受萧纲、萧绎所器重,说明与他个人努力有关,那就足在创 作上积极与主流文风接近,追求新变。 提到萧纲、萧绎,人们很容易将他们与宫体诗联系起来,从而对其大加鄙薄“。 其实大不必如此。萧纲文学思想在与湘东王书中表现碍比较充分。他对当时 文坛状况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懦钝”、“阐缓”、“浮疏”的作品缺少打动人的情感 力量,抒发情感的作品不应摹仿经书,不应追求古朴典奥的风格,不应随意堆砌 典故。批评裴子野“乃良史之笔,了无篇什之美”,虽有些苛刻,但也说明诗歌创 作与文章刨作的区别。他说“文章且须放荡”。也不是我们今天讲的意思,应当与 谨重相反,即不能太拘谨。他评价萧统作品也与“文质彬彬”相近。他评论张缵 作品也反映了他们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吟咏情性”的一面。 萧绎与其兄趣旨相同,有时稍过之。他在金楼子立言诸篇中,发展了 晋宋以来的文笔之辩,强调了文章“吟咏情性”的儒家诗教传统,他在内典碑 铭集林序。中更加强调儒家文学传统“文质彬彬”。梁书本纪载他“与裴子野、 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裴、刘、萧均为史学家,儒家学殖 颇深,张缵亦“昭明十学士”之一,其南征赋为南朝赋文翘楚,人品才地均 上。以交友论之,趣味相投,不至相去太远。当然,萧纲答新渝侯论诗书和 萧绎“性灵摇荡”说,均应批判之。 值得指出的是萧纲、象绎对永明体代表作家沈约、谢胱推崇备至。萧纲在与 湘东王令中说:“谢眺、沈约之诗,任畸、陆侄之笔,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 模。”梁书何逊传载:“世祖( 萧绎) 著论论之日: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 能者谢胱、何逊。”萧纲将谢跳推为第一,萧绎将沈约排在首位,虽稍有不同, 但均能说永明体诗人是他们所最为赞赏的。爱屋及乌,对于能够秉承永明诗风的 王筠,当然是刮目相看,殊加礼遇。对于王筠来说,遭受一段时间的冷落之后, “见粱书本纪、徐摘传庾肩吾传 + o 诫当阳公大心书日:“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见严可均全梁文卷1 i 、 第3 0 1 0 页。 。昭明太子集序日:“近逐情深,言随手变,h 日而不淫”见俞绍初师:昭明太子集校注第2 5 0 页。 9 其答张缵示集书:“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见严可均全梁文卷1 1 、第3 0 1 0 页。 。“- 。披文相质,博约温润。但繁则伤弱,率则恨省,存华则失体,从实则无味能使艳丽不华,质 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质,约而有润,事随意转,理逐言课,所谓菁华,无以间电。, 见严可均全梁文卷1 7 、第3 0 5 3 页。 重受赏识,自然有知遇之恩,那么,在文学观念上相应的转向新变。从现存的作 品来看,其五日望探拾咏蜡烛诗均为完全意义上的宫体诗,意旨指向床弟 之间,只是稍微含蓄一些而已。 他积极追求新交,还表现在他的一些公宴作品中。梁书本传载:“筠为文 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南史本传载:“筠又能用强韵,每公宴并 作,辞必妍靡。”善用强韵,说明其对于音韵声律有着独到理解和造诣,同时也说 明他追求新奇变化,能够技压群芳,与众不同,又能为众人所接受称赏。至于“妍 美”和“妍靡”,虽有一字之差,却意蕴不同。反映了姚思廉和李延寿的态度。但 不管他们是何态度,至少王筠文章词藻能够达到“妍”的地步。从其集中侍宴 饯临川王北伐应诏诗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诗和皇太子忏悔诗均为公宴作 品,也很能说明问题。 王筠追新求奇,还体现在他对谢惠连的推崇上。陈书谢贞传载:“( 谢贞)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日:此儿方可 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由是名辈知之。”南史传同。这 是王筠评谢贞诗之句,有奖掖后进的目的。也说明王筠对谢惠连是十分欣赏的。 谢惠连宋书南史有传,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加上谢跳为三谢,深得谢 灵运称赏。文学史上以其雪赋最为知名,和谢庄月赋并为称美。钟嵘诗 品称其“才思富捷”,“秋怀播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工 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惠连得名于才思敏捷、文辞华美和好乐府新声三个方 面,特有其新奇之处。谢贞五日闲居诗已散佚,唯存“风定花犹落”一句。 此句与谢惠连集中之诗并无相涉,差近者播衣诗中“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 槐”,然趣旨稍微有别。似乎王筠指的是灵运因见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旬。 二句皆以意为主,忽与景合,相与成章,不假外物,自然可爱,神韵天成。 五、王筠的文学创作 据严可均文、逯钦立诗和张溥集以及文苑英华诗纪,初学 记艺文类聚乐府诗集玉台新咏韵补等文献记载,王筠现存赋一篇, 诗歌近五十首,残诗近十首,文近二十首。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方面。 ( 一) 诗歌创作 王筠的诗歌创作涉及相当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大多为五言诗,也有 个别篇章为四言、七言或杂言。其诗歌作品清新明丽,自然可爱,风格温婉明媚, 语言含蓄蕴籍,意境纯亮清澹。特别是描写景物,生动传神,又能融入主观情致。 下面分题材论之。 l 、乐府诗 王筠乐府诗共八首:雨雪曲一首有人误为江晖所作( 见附录辨误) 。有所 思写思妇思念对方,用情深挚,“丹墀生细草,紫殿纳轻阴。暖暧巫山远,悠悠 湘水深”。写景生动,意与景合,有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韵。陌上桑用古 乐府罗敷、秋胡事表达时不我待的心情,反映了对劳动人民勤劳的欣赏,带有轻 快的生活气息,隐含蓬勃向上的味道。三妇艳亦有清散之致。侠客篇生动 传神,侠客形象跃然纸上。杂曲二首之一:“丹云映白日,细雨带轻虹。”可谓 神来之笔,明丽清澹,颇得天然之趣。行路难通过描写一位劳动妇女夜深人静 时为爱人缝衣过程,以及其内心复杂的矛盾斗争,塑造了一位良好的思妇形象。 其比喻生动,联想奇妙,感情细腻真挚,语言朴素自然,继承了民歌的优良传统。 楚妃吟写得也非常成功。此诗为三、五、七杂言,句法奇异,读起来轻快流 转,别有情趣。 2 、山水诗 王筠山水诗有四首。北寺寅上人房望远岫舐前池可谓上上之作。以远、近、 上、下不同角度,视、听、嗅、触等感觉的不同方面,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 生动描绘了不同景物的情貌,展现其动静不同的情态之美,描绘了一幅极具立体 感和流动感的艺术画面,达到了一种既丰富多彩又幽静自然、极具雅趣的艺术境 界,给人以灵动静雅的艺术美感。语言清新温丽,自然流畅。早出巡行瞩望山海 为任临海太守时期的作品,此间心情与在京不同,因此也可以视为咏怀诗,全诗 以“王生”、“潘子”事开篇,有似于已,思归心切。然而并没有沉沦,而是积极 有所作为,“息烦苛”、“籍民和”,特别是“云起垂天翼,水动连山波,奔涛延澜 汗,积翠远嵯峨。”境界阔远,气象浑拔,最后又发以乡关之思,“还顾杳蹉跎”、 “望路空如何”,抒发内心深处的郁沉。全诗起伏跌宕,情感真挚动人,情景交融, 感人至深。望夕霁( 有人认为是萧纲作品,误。) 亦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周围的 景物。“石溜正潺滠,山泉始澄汰。”笔法独到,正得物情。游望一首写旅途艰 辛,亦能新奇别致。总之,王筠的山水诗写得非常优美,能够使情景相融,生动 传神,观海诗为辑得散句,与前几首情致稍异。 3 、赠答诗 王筠的赠答现有近二十首,均能辞情并茂。和吴主簿六首中春月二首 之一:“春蚕方曳绪,新燕正衔泥。”清新明媚,自然可喜,与唐人诗句“谁家新 燕啄新泥”,相去不远,而更见情趣。摘安石榴赠刘孝威:“中庭有奇树,当户 发华滋。素茎表朱实,绿叶厕红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曹植、 潘岳、左思、谢灵运等的痕迹,却又能浑然天成,别开生面。和卫尉新渝侯巡城 1 3 号诗中后几旬颇显威武气势。和萧子范入元襄王第诗通过今昔对比,突出 萧伟生前府邸芳林苑之华丽和如今的残败。“回望闻无人”极具感染力,遥想主人 当年英姿风神,更让人泪不下已。东阳还经严陵濑赠萧大夫诗:“子陵狗高尚, 超然独长往。钓石宛如新,故态安可想。”表现他对严子陵超然高蹈尘世的向往。 下笔简略通脱,却令人回味无穷。另外,酬张淮南别诗;“故人杯酒别,天清明 月亮。露下寒葭中,水起秋风上。衣染潺援泪,棹把差参浪。”叙事率简,而诗意 爽切。“天清明月亮”无假外物,情与景合,神韵天成。从小处落笔,而能缕缕入 目,丝丝入情,甚见功力。另外几首赠答诗似有客套之嫌。 4 、闺思艳情诗。二者的相同之处均是以妇女为题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止于 思怨,亦称闺怨诗;而后者流于男女之事,亦为富体。其春游诗:“藜兰已飞 蝶,杨柳半藏鸦”,匠心独运,画意盎然,意蕴丰赡。“欲以千金笑,回君流水车”, 已有悦人之意。春月诗:“芳华既零落,方作向隅人。”伤于春来,怨于春逝, 时间如流水,而不能与意中人团聚。向晓闺情诗:“讵忍开朝镜,羞恨掩空扉。” 孤独寂寞,难为容饰。闺情诗以梦中相会,反衬独处的寂寥。这些诗虽言妇女 闺情思怨,而不失其志虑纯正。而其五日望揉拾咏蜡烛诗则可称为宫体诗 了。五日望探拾:“须待恩光接,中夜奉衣巾”,咏蜡烛诗:“流影度单帷”, 均意在床弟罗帏间,应当予以批评。 再有就是应制诗。王筠侍晏饯临川王北伐应诏诗,全诗四言二十八旬,整 齐协畅,很有英武气度。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诗和皇太子忏悔诗,充满了 佛家思想色彩。咏轻利舟应临汝侯教诗也能新奇别致。王筠还有一首游仙诗东 南射山,流露出道家神仙思想,文辞华美,意趣盎然。 总之,王筠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他的诗能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摹自然明 丽的图画,抒发细腻真挚的情感。风格温婉明媚,语言蕴籍爽朗,自然可喜。无 怪乎沈约推为晚来名家独步,萧纲称其旧手、“信为才子。” ( 二) 散文创作 王筠文章现存近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昭明太子哀策文,全文对昭明 太子萧统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予以赞美,表达诚挚的哀痛之情,特别是几个“呜 呼哀哉”排比旬,感染力强,使人悲不自胜。此文虽有谀美之嫌,然以二人相处 日久,感情深厚,故而情感真挚动人。与长沙王别书亦能怊情婉切,感人至深。 他与当时高僧的往来书信也能写得流畅平实,然亦稍有晦涩难懂之处,亦不免伤 于客套。其他几篇代笔之作,虽然镂金错彩,藻绘满眼,但是没有什么思想性可 言。结构上明显程式化,语言多用套语,行文板滞,堆砌典实,雕琢过甚。其自 序及与诸儿论家世集书能够娓娓道来,徐纡畅达,稍有自矜之意。 王筠辞赋唯存一篇蜀葵花赋,亦为残篇,不好评判。其芍药赋本传称 为“其辞甚美”,惜其不存。 总的来说王筠的文章追求平易,辞采华美,精于对偶,善于用典,平中见奇, 手法各样,亦不失为一代名家。 第二部分事迹诗文系年 齐高帝建元三年辛酉( 公元4 8 1 年) 一岁 王筠生。 梁书本传:“太清二年,侯景寇逼,筠时不入城。明年,太宗即位, 为太子詹事惊坠井卒,时年六十九。”由太清三年逆推六十九可知,筠生于是 年。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炬,法名慧炬。 梁书本传:“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南史本传同。 梁书2 本传:“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 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日: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谓筠小字为养。梁书谢举传同。然南史王泰传载:“沈约常日王有 养炬,谢有览举。养,泰小字,炬,筠小字也”。与梁书所言不一。按,筠作 有与东阳盛法师书自称“菩萨戒弟子王筠稽首和南法名慧炬”,是筠小名当为 炬,粱书所言误。 父揖,太中大夫。 梁书王筠传:“父揖,太中大夫。”揖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 梁东阳太守王揖集五卷,弘明集卷十有揖答释法云难范缜神灭论。南 史- 王志传:“志弟揖,位太中大夫。” 母:袁粲女。 袁氏为陈郡阳夏人。外祖袁粲。南史袁粲传:“其外孙王筠又云。”南 史王筠传:“沈约见筠,以为似外祖袁粲。”按,袁王二家均为当时望族,世为 婚姻,如袁粲母为琅邪太尉长史王诞之女。 琅琊临沂人。 梁书南史本传同。其地在今山东省境内。晋书地理志载:“永嘉 之乱琅琊国人随元帝过江者,遂置怀德县及琅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信息培训总
- 前端技术模拟面试题及答案
- 患者搬运约束技术培训试题及答案
- 辅警法律知识培训提纲课件
- 农业银行2025兴安盟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鄂尔多斯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凉山彝族自治州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鹰潭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食品制造工艺
- 2025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分析
- 快递分拣人力承包协议书
- 医疗损害责任界定-洞察及研究
-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
- 2025年海南省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标准)监控维护维修协议书
- 2025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第2号)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咸味香精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医院药师职业技能大赛试题(附答案)
- 筠连王点科技有限公司3万吨-年复合导电浆料配套10吨-年碳纳米管粉体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江苏省档案职称考试(新时代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