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_第1页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_第2页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_第3页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_第4页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固体力学专业论文)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受集中力作用的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平面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采用应力函数法,推导出了双材料叠 合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作用时的解析解,该解析解可退化为已有的单材料 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作用时的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上、下层中的弯曲 正应力沿高度分别按线性规律变化;挤压应力为零;切应力沿高度分别按抛物 线规律变化;变形后上、下层中的横截面不再保持为平面:叠合梁上、下层中 的剪力和弯矩是按刚度分配的,当上层自由端面所受外力之和大于或等于一定 数值时,上、下层之间才能保持接触状态。 为了检验所得到的解析解的正确性,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 n s y s l 0 0 对不同叠合形式的悬臂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将所得到的数值结果与解析解进 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正确性。此外,借助他人的 实验结果,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双材料;叠合悬臂梁;解析解;应力函数:有限元 s t u d yo nb i - - m a t e r i a ls u p e r p o s e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 s u b j e c t e dt oc o n c e n t r a t e df o r c e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ce q u a t i o no ft h ep l a n ee l a s t i c i t y p r o b l e m ,t h ea n a l y t i c a l s o l u t i o ni s p r e s e n t e df o rab i m a t e r i a ls u p e r p o s e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s u b j e c t e dt oa c o n c e n t r a t e df o r c ea tt h ef r e ee n db yu s i n gt h es t r e s sf u n c t i o nm e t h o d t h es o l u t i o n o ft h es t r e s s e sc a nb ed e g e n e r a t e di n t ot h eo n eo ft h es i n g l em a t e r i a lc a n t i l e v e r b e a ms u b je c t e dt oac o n c e n t r a t e df o r c ea tt h ef r e ee n d ,w h i c hc a nb ef o u n di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es t u d ys h o w st h a tt h eb e n d i n gn o r m a ls t r e s s e si ne a c hl a y e ro ft h e b i - m a t e r i a ls u p e r p o s e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v a r yl i n e a r l ya l o n gt h eh e i g h to ft h el a y e r , t h e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s s e sa r ez e r o ,t h es h e a rs t r e s s e sv a r yp a r a b o l i c a l l ya l o n gt h e h e i g h to ft h el a y e r 。a f t e rd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c r o s ss e c t i o n sa r en o tp l a n e sa g a i n ,t h e s h e a rf o r c ea n db e n d i n gm o m e n ti ne a c hl a y e ro ft h eb e a ma r ed i s t r i b u t e db a s e do n s t i f f n e s sr a t i o ,a n dt h ee x t e r n a lf o r o ea c t e da tt h ef r e ee n do ft h eu p p e rl a y e rm u s t b en o tl e s st h a nac e r t a i nv a l u et om a i n t a i nt h ec o n t a c tb e t w e e nt h eu p p e rl a y e ra n d t h e1 0 w e ro n e i no r d e rt ov e r i f yt h ec o r r e c t n e s so ft h ea n a l y t i c a ls o l u t i o no b t a i n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d i f f e r e n tc o m p u t i n gm o d e l so ft h e s u p e r p o s e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a r ec a l c u l a t e d n u m e r i c a l l yb yu s i n gt h ef i n i t ee l e m e n ts o f t w a r ea n s y s 1o 0 t h en u m e r i c a l r e s u l t sc o i n c i d ew i t ht h ea n a l y t i co n e sw e l l ,w h i c hv e r i f i e st h ec o r r e c t n e s so ft h e a n a l y t i c a ls o l u t i o n af u r t h e rp r o o fo ft h ec o r r e c t n e s so fa n a l y t i c a ls o l u t i o ni s o b t a i n e db yc o m p a r i n go t h e r s 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w i t ht h ea n a l y t i co n e s k e yw o r d s :b i m a t e r i a l ;s u p e r p o s e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 ;a n a l y t i c a ls o l u t i o n ;s t r e s sf u n c t i o n ; f i n i t ee l e m e n t 插图清单 图2 - 1 单元p l a n e 8 2 的几何1 2 图2 - 2 单元c o n t a l 7 2 的几何1 2 图3 - 1 分析模型1 5 图3 - 2 当互 p r e p r o c e s s o r - - - c r e a t e - - - c o n t a c tp a i r ,单击向导窗口中向导按钮,设置 目标面的性质和类型,单击p i c kt a r g e t 按钮选目标面,单击n e x t 按钮设置接 触面类型,单击p i c kc o n t a c t 按钮选接触面,单击o k 按钮关闭向导窗口。 2 2 4 本文所用单元介绍 在本文采用a n s y s 软件进行的数值计算中,一共采取了以下3 种单元: 二维8 节点单元p l a n e 8 2 ,二维3 节点面一面接触单元c o n t a l 7 2 和二维目 标单元t a r g e1 6 9 。各单元具体介绍如下: ( 1 ) 二维8 节点平面单元p l a n e 8 2 二维8 节点平面单元p l a n e 8 2 是2 维4 节点单元p l a n e 4 2 的高阶 版本。对于四边形和三角形混合网格,它有较高的精度:可以适应不规则形状 而较少损失精度。该8 节点单元具有一致位移形状函数,能很好地适应曲线 边界。 该单元有8 个节点,每个节点有2 个自由度,分别为x 和y 方向的平 移,既可用作平面单元,也可用作轴对称单元。该单元具有塑性、蠕变、辐射 膨胀、应力刚度、大变形以及大应变的能力,有多种打印输出选型可用。 在图2 一l 中给出了单元p l a n e 8 2 的几何形状、节点位置和坐标系。将节 点k 、三和d 定义为同节点可以形成三角形单元。类似地,但只有6 个节点 的单元是单元p l a n e 2 。除了节点外,单元输入数据还包括一个厚度( t k ) ( 仅 对平面应力问题) 以及正交异性材料特性。正交异性材料的方向与单元坐标系方 向一致。 f l _ z 图2 1 单元p l a n e 8 2 的几何 至于单元载荷,压力可以作为单元边界上的面载荷输入,如图2 1 中带圆 圈数字所示,正压力指向单元内部。也可以输入温度和流量作为单元节点处的 体载荷。节点i 处的温度t ( i ) 默认为t u n i f 。如果不给出其它节点处的温 度,则默认等于t ( i ) 。如果给出了所有角节点的温度,各中间节点的温度默认 为其相邻角节点温度的平均值。对于任何其它的温度输入方式,未给定的温度 默认为t u n i f 。对于流量的输入与此类似,只是默认值用零代替了t u n i f 。 对于平面问题,除了k e y o p t ( 3 ) = 3 的情况外,单元p l a n e 8 2 如有节 点力,应输入每单位厚度的力值:对于轴对称问题,应输入整个圆周( 3 6 0 0 ) 的 力值。k e y o p t ( 5 ) 和k e y o p t ( 6 ) 参数提供了不同的打印输出选项。 通过i s t r e s s 或i s f i l e 命令可以对单元p l a n e 8 2 施加初始应力。另外, 将k e y o p t ( 9 ) 设置为1 ,可以通过用户子程序u s t r e s s 来读取初始应力。 ( 2 ) 二维3 节点面一面接触单元c o n t a l 7 2 单元c o n t a l 7 2 用来定义一个二维目标面单元t a r g e l 6 9 和一个可变形表 面间的接触和滑动单元。这个单元可以用于二维的结构和耦合接触分析。该单 元覆盖于二维实体单元表面,有中间节点( p l a n e 2 、p l a n e l 2 1 、p l a n e l 8 3 、 s h e l l 2 0 9 、h y p e r 7 4 、p l a n e 8 2 、h y p e r 8 4 ( w i t hk e y o p t ( 1 ) = 1 ) 、 v i s c 0 8 8 、 v i s c 0 1 0 8 、p l a n e 3 5 、p l a n e 7 7 、p l a n e 5 3 、p l a n e 2 2 3 、 p l a n e 2 3 0 或m a t r i x 5 0 ) ,它与它所连接的实体单元表面有相同的几何特征 ( 见图2 - 2 ) 。当单元表面渗透到指定的目标面上时,接触现象发生,库仑应力 和摩擦切应力是允许的。 、。、。,鼬约c i a 潮t 喇8 蝣渤潞 x 图2 - 2 单元c o n t a l 7 2 的几何 1 2 y l 单元c o n t a l 7 2 的几何形状和节点位置如图2 - 2 所示,该单元通过三个节 点来定义( 单元所附的实体单元有中间节点) ,如果单元所附的实体单元没有中 间节点,用c o n t a l 7 1 ( 也可以继续使用c o n t a l 7 2 ,但必须停止中间节点) 。 单元的x 轴是沿着j - i 方向的。接触单元的正确的节点顺序对正确的接触方向 来说是重要的。如图2 - 2 所示,当从接触单元的第一个节点移向第二个节点时, 必须是使目标面位于接触单元的右侧。 二维表面接触单元是通过共用一个实常数来和二维目标面单元t a r g e l 6 9 相联系的。a n s y s 软件是通过相同的实常数来寻找面间的接触的。对于刚体一 柔体的接触或者柔体一柔体的接触,其中可变形的面必须用接触面代表。如果 不止一个目标面将要和同一个实体单元的边界发生接触,必须定义几个接触单 元,这些接触单元共享同样的几何形状,但是和不同的目标面相联系( 目标面必 须定义不同的实常数) ,或者必须将两个目标面结合成一个( 两个有相同的实常 数) 。 该单元支持多种二维应力状态,包括平面应力、平面应变和轴对称应力状 态,应力状态会根据所覆盖的实体单元的应力状态自动探测。然而,所覆盖的 实体单元是超单元,必须用k e y o p t ( 3 ) 来说明应力状态。 ( 3 ) 二维目标单元t a r g e l 6 9 单元t a r g e l 6 9 用于表示二维目标表面,它与单元c o n t a l 7 l 、c o n t a l 7 2 和c o n t a l 7 5 连用。接触单元覆盖于变形体边界的实体单元上,并可能与单 元t a r g e16 9 定义的目标表面接触。该目标表面离散为一系列的目标单元 t a r g e l 6 9 ,并通过共享实常数号与相关的表面配对。在目标单元上可以施加 任意平动或转动位移,也可以施加力和力偶。描述三维目标表面的单元是 t a r g e l 7 0 。对于刚性目标,这些单元可以方便地模拟复杂的目标形状;对于 柔性目标,这些单元覆盖于变形体边界的实体单元上。 a n s y s 软件支持刚体一柔体的面一面接触单元,刚性面被当作目标面,分 别用单元t a r g e l 6 9 和t a r g e l7 0 来模拟二维和三维的目标面,柔性体的表面 被当作接触面,用单元c o n t a1 7 1 、c o n t a1 7 2 、c o n t a l 7 3 和c o n t a l 7 4 来模拟。一个目标单元和一个接触单元叫作一个接触对,程序通过一个共享的 实常号来识别接触对。为了建立个接触对,给目标单元和接触单元指定相同 的实常数号。与点一面接触单元相比,面一面接触单元有以下优点: 支持低阶和高阶单元。 支持有大滑动和摩擦的大变形,协调刚度矩阵的计算,单元提供不对称 刚度阵的选项。 提供工程目的采用的更好的接触结果,例如,法向压力和摩擦应力。 没有刚体表面形状的限制,刚体表面的光滑性不是必须允许有自然的或 网格离散引起的表面不连续。 需要较多的接触单元,因而需要较小的磁盘空间和c p u 时间。 允许多种建模控制。例如:绑定接触,渐变初始渗透,目标面自动移动 到初始接触,平移接触面( 老虎梁和单元的厚度) 以及支持死活单元等等。 使用这些单元,能模拟直线( 面) 和曲线( 面) ,通常用简单的几何形状( 例如 圆、抛物线、球、圆锥、圆柱) 来模拟曲面,更复杂的刚体形状能使用特殊的前 处理技巧来建模。 1 4 第三章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弹性力学解 3 1 分析模型 如图3 - 1 所示,将不同材料的两根长度和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矩形截面 梁相互自由地叠合在一起,左端固定,右端自由并受集中力f 作用。假设两梁 之间接触密合,可以相对滑动,则力边界条件为 图3 - 1 分析模型 ( q 1 ) j ,:一 = 0 ,( 1 ) y ;一 = 0 ( q 2 ) 产h 2 = 0 ,( 2 ) 产 2 = 0 ( 吒1 ) 毒= ,= o ,( 吒2 ) 剧= o ,( i ) 州b d y + r ( 2 ) 州b d y = f 位移边界条件为 ( 甜 - 0 y = o = ( u ) 脚。y = o = 0 ( f - 1 ,2 ) f 誓1 :o ( 川,2 ) ( 3 1 ) ( 3 - 2 ) ( 3 - 3 ) ( 3 - 4 ) ( 3 - 5 ) 上、下层之间的连续条件为 ( q 1 ) 产。= ( q 2 ) 脚,( 1 ) y :o = ( 2 ) 删= 厂( q 1 ) 删 ( 3 6 ) ( m ) y ;。= ( 屹) y = o ( 3 7 ) 式( 3 1 ) ( 3 7 ) 中,下标净l ,2 分别表示上层和下层,厂为上、下层之间的摩擦 系数。 3 2 应力和位移 取上、下层的应力函数为 谚= 手( 幻3 + 4 2 7 2 + 幻地m ( 幻3 帆 劬) ( 3 8 ) 一鱼1 0 - - 丘6 - y 4 + 4 8 7 3 + 4 9 y 2 式中,以( f - 1 , 2 ;j = 1 , 2 ,9 ) 为待定常数,则应力函数谚满足双协调方程( 2 6 ) 。 将式( 3 - 8 ) 代入式( 2 - 5 ) ,得到上、下层中的应力分量为 将式( 3 - 9 ) 代入式( 3 - 1 ) ,得到 一a t l 盔3 + 4 2 矗2 4 3 啊+ 4 4 = 0 一x ( 3 4 。曩2 2 4 :啊+ 4 3 ) 一( 3 4 ,啊2 2 4 。 + 4 7 ) = 0 要使式( 3 - 1 1 ) 对所有的x 都成立,必须 3 4 。啊2 2 4 2 啊+ 4 3 = 0 3 4 5 盔2 2 4 6 岛+ 4 ,= 0 将式( 3 - 9 ) 代入式( 3 2 ) ,得到 4 。岛3 + 4 2 红2 + 4 3 吃+ 4 。= 0 一x ( 3 4 l 如2 + 2 4 2 红+ 4 3 ) 一( 3 a 2 5 忽2 + 2 4 6 忽+ 4 7 ) = 0 要使式( 3 - 1 5 ) 对所有的x 都成立,必须 3 4 i 红2 + 2 如呜+ 4 3 = 0 3 4 5 呜2 + 2 4 6 坞+ 4 7 = 0 将式( 3 - 9 ) 代入式( 3 3 ) ,得到 一2 4 1 y 3 2 4 2 y 2 + ( 3 4 】,2 + 6 4 5 ,+ 6 4 8 ) y + 4 2 ,2 + 2 4 6 ,+ 2 4 9 = 0 2 a = l y 3 2 4 2 y 2 + ( 3 4 l ,2 + 6 4 5 l + 6 a 2 8 ) y + a 2 2 ,2 + 2 4 6 “- 2 4 9 = 0 - 4 ,啊3 + 4 。j j l 2 一( 4 ,+ 4 ,) 一4 ,吃3 4 。2 一( 4 。“- 4 ,) 红= f b 要使式( 3 - 1 8 ) 对所有的y 都成立,必须 4 。= 4 2 = 0 4 5 ,+ 4 8 = 0 4 6 ,+ 4 9 = 0 4 l = 4 2 = 0 以5 ,+ 4 8 = 0 4 6 ,+ 4 9 = 0 将式( 3 9 ) 代入式( 3 6 ) ,得到 4 。= 4 。 - 4 3 x 一4 7 = 一4 3 x 一4 7 = f 4 4 1 6 ( 3 - 9 ) ( 3 - 1 0 ) ( 3 1 1 ) ( 3 - 1 2 ) ( 3 - 1 3 ) ( 3 - 1 4 ) ( 3 - 1 5 ) ( 3 - 1 6 ) ( 3 - 1 7 ) 1 ( 3 18 ) j ( 3 - 1 9 ) ( 3 - 2 0 ) ( 3 - 2 1 ) ( 3 - 2 2 ) ,j 4 4 吖如呦埔锄 球杉 叶 y 4 ,纠 分4 + 猢苗麓 + 斗 2 儿 魄小似m 圳邮 要使式( 3 - 2 2 ) 对所有的x 都成立,必须 4 3 = 4 3 = 0i 4 ,= 4 ,= 一崩。j 由式( 3 - 1 0 ) 、( 3 一1 2 ) ( 3 1 4 ) 、( 3 - 16 ) ( 3 1 7 ) 、 可得 4 。= 4 := 4 ,= 4 。= 4 ,= 0 4 6 - ,、 a 1 5 矗 4 8 = 一4 5 , 4 ,= 一吾4 s z 4 l = 4 2 = 4 3 = a 2 4 = 4 7 = 0 如= 一丢4 s 吃 4 。= 一4 ,z 4 9 = 妄4 ,h a l 将式( 3 - 2 4 ) 代入式( 3 - 1 9 ) ,得到 圭4 ,啊3 + 三4 ,吃3 = f 6 将式( 3 - 2 4 ) 代入式( 3 - 9 ) ,得到 o - x l = 3 4 5 ( 2 x y + h a x 一2 纱一向z ) q l = 0 l = 3 4 5 ( y 2 + 曩y ) 0 5 , 2 = 3 4 5 ( 2 x y 一x 一2 y + h 2 1 ) 仃y 22 0 2 = 一3 4 5 ( y 2 一h 2 y ) ( 3 - 2 3 ) ( 3 - 2 0 ) ( 3 - 2 1 ) 和( 3 2 3 ) , 红0 x 等( 2 州川,) f e 、。 1。 i 参= 半c 之朋叫 却e 、。 1 。 一 i 坠o x 鲁( 2 砂却- 2 ,) l丘、7 。 “ i 等o y = 警拶啦亿叫 e 、。 。 一 l 1 7 ( 3 2 4 ) ( 3 - 2 5 ) ( 3 2 6 a ) ( 3 - 2 6 b ) ( 3 2 7 a ) ( 3 2 7 b ) 、,j、,j 圹鲁y + 譬_ 2 妒呐) + 爪力i v 1 = 警( 却桫啪m ) l 、 旷警y 一譬乞缈忡) + 以力l 屹= 警( 珂+ 萨缟l y ) + 9 2 ( x ) j 式中,f , c y ) 戳( y ) 为y 的待定函数,& o ) 和g :( x ) 为x 的待定函数a 南式( 3 2 8 ) 可得 堕一3a邑:-ls(x2-21xo) + 掣l y d y 岛l 盟o:警(咖)+掣lx o = 一l y 一,h y,o1 e 一 d x j 等:3 a 战2 5 ( x 2 - 2 1 x ) + 掣a yl 砂如l 堕0:继(+掣lx e 2 、。 。 似 j 将式( 2 - 2 上两式中等号 掣十3 a 一1 5 、, x z 一2 1 x ) = c 1 1 坠盟+ 丝( x z 一2 i x ) :c 2 。 d x e 2 掣+ 3 4 5 ( 。2 + v ) ( y 2 + 啊y ) = 一c l l q 1 , i z , i g 9 _ 2 + 3 d 2 5 ( ,2 + v ) ( y 2 _ h 2 y ) = 一巴。 式中,c 1 ,和c 2 ,为任意常数。对式( 3 - 3 0 ) 7 f r 4 - 子,可得 ( 3 - 3 0 ) 曲 d 脚 踟 吼 撙 羽 御 瑙 屯 屯 弘 0 0 ,k ,l 孰删一妙蚴一妙一 第 卜 疹 聊 却 蝌、 中“ 一 等 鱼 一 呲 一耵一易一 率掣郴 三 一 一 刚 务 仁, 榔 惴埘 。扮 川玩一臣垅一b融 g l ( x ) = 一鲁( x 3 3 x 2 ) + c i l x + q 2 厶 ( x ) :一争( x 3 - - 3 x 2 ) + g 。x + c 2 : 乜 f ( y ) = 一二鱼三掣( y 3i 3 y 2 ) 一c l 。y + c l , 石( j ,) = 一掣( j ,3 一吾缟j ,2 ) 一c 2 。y + g , 式中,c l :、c 2 :、c l ,和c 2 ,均为积分常数。将上式代入式( 3 2 8 ) ,得到 铲妒嘞 1 2 妒6 恤咄2 训 3 + 秒32 ) 卜g ” 3 。二 v l = 鲁( - 3 u 砂2 _ 3 v 1 砂+ 3 嵋砂2 + 3 v 】矗陟_ x 3 + 3 1 x 2 ) + c 1 斛c 1 2l 吃u2:=事425一63xv2:y砂-:3+h23xy2:缟-1砂2lx+y3+屹6纱h:21一x3-v2:(2纱+v2)(y3-3z,h+2yc2:),x-+cc2,乏y_x3+3ix2+ck v 2 = 鲁( 3 v 2 砂2 + 3 y 2 缟砂+ 3 屹纱2 3 v 2 纱 ) + c 2 l x + c 2 2 1 = 6 x 2 y + 3 耵- 1 2 劬“啊n ( 4 + 2 u ) y 3 _ ( 6 + 3 啪y 2 h = 鲁( - 3 嵋砂2 _ 3 v l 啊驸3 嵋耖2 + 3 v l 矗纱_ x 3 + 3 l x 2 )i 丘1 驴z a 厶2 5 。 - 6 x 2 y _ 3 。2 缈“吃n ( 4 + 2 屹) y 3 + ( 6 + 3 屹) 缟y 2 i 屹= 二争( 一3 吃砂2 + 3 v e h 2 x y + 3 v d y 2 3 吃恐纱- - x 3 s t 3 x 2 )l 丘,i 将式( 3 - 3 3 ) 代入式( 3 - 7 ) ,得到 岛4 ,= 巨4 , 由式( 3 - 2 5 ) 和( 3 - 3 4 ) 可得 4 s = 丽厕e l fi 如= 币厕e z fj 式中,= 6 矗3 1 2 ,厶= 6 忽3 1 2 ,将式( 3 3 5 ) 代入式( 3 2 6 ) 和( 3 3 3 ) , - v 晕审的席由仆暑柏 1 9 ( 3 - 3 1 b ) ( 3 - 3 2 ) ( 3 - 3 3 a ) ( 3 - 3 3 b ) ( 3 3 4 ) ( 3 - 3 5 ) 可得上、 吒。:而譬鬲( 2 砂+ 川纱一啊z ) 吒l2 砸桶侣卅,i l 卜硼叫” 驴一鼎( y 2 + m一硒厕 惕y ) q :生( 2 砂一吃x 一2 t y + 吃z )q 22 2 ( e , 4 + 9 4 ) 【2 砂一x 一+ 。) 铲一焉一纠2 一砸商y 一y ( 3 - 3 6 a ) ( 3 - 3 6 b ) 和位移分量为 铲南陋 + 3 缸2 - 1 2 妒6 呐- ( 4 + 2 啪产( 6 “啪妙2 1k 3 7 a ) 驴硒寿丽卜3 w 2 。啪驸3 v , l y + 3 v a t y _ x 3 + 3 l x 2 j 驴南【6 妇。碜2 - 1 2 岍6 碜4 + 2 呦,“6 + 3 叼幼2 1l ( 3 _ 3 7 b ) v 2 _ 1 6 ( e l l l 一+ e 2 f 2 ) ( - 3 v 2 驯2 + 3 v 2 叻+ 3 吵2 。喘纱_ x 3 + 3 1 x 2 )j 由式( 3 - 3 6 ) 可见,在叠合梁的任一横截面上,上、下层中的弯曲应力吒,沿高度 分别按线性规律变化,切应力沿高度分别按抛物线规律变化。当梁在自由端 面的受力按式( 3 3 6 ) 中的形式分布时,在上、下层之间不存在接触压力,当 梁在自由端面的受力不是按式( 3 3 6 ) 中的形式分布时,仅在梁的自由端附近 的上、下层之间会产生接触压力,而在离梁的自由端较远处将不存在接触压力。 由式( 3 3 7 ) - - f 见,是少的三次函数,因此梁在变形后上、下层中的横截面不 再保持为平面。 叠合梁在自由端x = l 、y = 0 处的位移为 址+ = :一二l - - - 一 厩2 “ 4 ( 互厶+ 岛厶) f 1 3 h ,。硒而 胞,2 u ,= = - 一 “ 4 ( 置+ 易厶) f 1 3 屹,2 砸而 由上式可见,叠合梁在上、下层之间发生了相互滑动,上层向左移动,下层向 右移动,移动的距离与层的高度成正比。 以下给出应力分量式( 3 - 3 6 ) 和位移分量式( 3 - 3 7 ) 的退化情况: ( 1 ) 由同材料、同截面矩形截面梁叠合而成的叠合梁 在此情况下,在式( 3 - 3 6 ) 和( 3 3 7 ) 中取巨= 最= e 、屹= v 2 = l ,、撬= 红= h , 可得应力分量为 位移分量为 l :一尝( y 2 + 红y ) l 一石【 愧y ) 一若( y 2 由) ( 3 - 3 8 a ) ( 3 - 3 8 b ) 铲击 6 x 2 y + 3 耵_ 1 2 缈嘲州4 + 2 咖3 邓+ 3 啪y 2 ( 3 - 39 a ) v i = 面f ( 一3 v l x y 2 3 v l h l x y + 3 v i l y 2 + 3 v l h l l y - x 3 + 3 l x 2 ) j 圹面f 6 x 2 y - 3 x 2 - 1 2 劬地州4 啦) y 3 + ( 6 啦蚴2 l ( 3 39 b ) 吃 式中, ( 2 ) = 面f ( 一3 v 2 x y 2 + 3 y 2 吃砂+ 3 v f l y 2 3 v 2 h f l y - x 3 + 3 2 j c 2 ) = b h 3 1 1 2 单梁 在此情况下,在式( 3 3 6 b ) 和( 3 - 3 7 b ) 中取邑= e 、e = o 、吃= 办,可得应 力分量为 和位移分量为 吒2 f ( 2 砂一触一2 纱+ 办,) q = 0 2 2 1 f ( y 2 一h y ) 2 1 h x 一( 4 + 2 v ) y 3 + ( 6 + 3 y ) 砂2 】 一3 v h l y x 3 + 3 1 x 2 ) 2 l ( 3 - 4 0 ) ( 3 - 4 1 ) d 厶1 一 纱 2 一x 啊 + 砂 2 ,l f一盯。 叽 q d 如 + 纱 2一x 吃 一 砂 2 ,l f一钉o 2 2 q q 2 + 陟 缈 咖 力 + 1 l 旷 一 晖 例 融 孔 3 + 一 2 y 9 秒 r 渺 6 _ 睁 。 旦埘每f一蚴f一鲫 l i = 将y = ) ,+ 虿h 代入式( 3 4 0 ) ,得到 吒= f ( x 了- 一1 ) y o y = 0 = 一学 ( 3 - 4 2 ) 式( 3 - 4 2 ) 与文献 4 的结果相同。 将x = z 、y = 0 代入式( 3 - 4 1 ) 中的第二式,得到梁端挠度为 ,n - 旦 ( 3 4 3 ) “3 口 式( 3 4 3 ) 与文献 4 得到的梁端挠度相同。 3 3 内力 ( 1 ) 轴力 上、下层中的轴力分别为 晶l2j 一 o x l b d y 目:= ,。h 2 吒:b d y 将式( 3 3 6 a ) 和( 3 - 3 6 b ) 中的第一式分别代入上两式,得到 晶1 = 0 f n 2 = 0 ( 2 ) 剪力 上、下层中的剪力分别为 民2j 一丘r x y l b d y 气:= r 2 b d y 将式( 3 3 6 a ) 和( 3 - 3 6 b ) 中的第三式分别代入上两式,得到 f q i - 奔坛f f q 2 - 奔纭, ( 3 ) 弯矩 上、下层中的弯矩分别为 m 2 j 一丘吒y 蜘 鸠= j 0 乜0 x :y b d y 将式( 3 3 6 a ) 和( 3 - 3 6 b ) 中的第一式分别代入上两式,得到 m = 蒜矗州, 幔= 赤磅州, 由横截面上的内力分析可知,叠合粱上、下层中的弯矩和剪力是按刚度分 配的。即抗弯刚度大的层所承担的弯矩和剪力大。此外,在梁的自由端面,当 上层所受的外力之和e 焉 f 代五+ 岛l ) 时,叠合梁在受力变形时,上、下层 之间始终保持相互接触。当上层所受外力之和巧 e 厶、巨厶 岛厶 如图4 - 1 所示,叠合梁的长度,= 1 8 0 r a m ,上层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 e l = 2 0 6 g p a ,泊松比u = 0 3 ;下层材料为铝合金,其弹性模量最= 7 0 g p a ,泊 松比= 0 3 。上、下层的高度栩= 红= 2 4 m m ,梁的宽度b = 2 4 m m ,集中力 f = 2 5 k n 。 图4 一l 计算模型l 应用有限元软件a n s y s 的分析过程: ( 1 ) 选择单元类型及实常数设置:选用s t r u c t u r a ls o l i d ,p l a n e8n o d e8 2 ( 即 8 节点实体单元p l a n e 8 2 ) 带厚度的平面应力形式,厚度在实常数设置中取为 2 4 。 ( 2 ) 定义材料常数:e l = 2 0 6 g p a ,嵋= 0 3 ;b = 7 0 g p a ,屹= o 3 ; = 0 o ( 3 ) 创建几何模型及单元划分:按叠合梁尺寸绘制两个重叠矩形,并选择 相应的材料常数后划分网格共划分了9 6 0 个3 r a m x3 m m 的单元。 ( 4 ) 接触对设置:在上、下层之间设置接触对,上层的下表面取为目标面, 下层的上表面取为接触面,材料常数选i d 3 即取摩擦系数f = 0 ,然后创建接 触对。 ( 5 ) 加载和求解:右端设置为全约束,左端施加一向下的集中力f = 2 5 0 0 n , 如图4 - 2 所示。 ( 6 ) 查看求解结果:计算结果的应力云纹图、变形图和接触压力云纹图如 图4 - 3 图4 7 所示。 图42 单元划分及载荷的捕加 图4 - 3 应力口。的云纹图 图4 - 4 应力口。的云纹图 图4 - 5 应力f 。的云纹图 图46 变形图 由图46 可以清楚看到,上、下层在弯曲变形的同时,接触面上发生了相 对滑动,上层向左错动,下层向右错动。 图4 7 接触压力o - ,。的云纹图 由图4 7 可见上、下层之间在集中力作用的附近区域存在着接触压力, 随着离该作用区域距离的增大。上、下层之间的接触压力迅速减小,趋近于0 。 这与文献 2 6 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将不同截面、不同高度处的吒、a 。、虬和q 的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分 别列于表4 一i 表4 3中进行比较,其中的误差为 ( 理论值一有限元值) 有限元值x 1 0 0 ,并给出了x = 6 0 r a m 横截面处d ,的分布, 如图4 8 所示。 墨! :! :! 竺竺丝塑堕垄:! a 翌鱼堕! 茎些堕里堡堡兰互壁垂堡堕堕墼 d 。? m p a o m p af a 理论值有限元值误差理论值有限元值理论值有限元值误差, 3 0 0 0 1 9 50 0 1 9 4 0 1 80 0 1 9 5 0 0 1 9 5 一o 0 5 6 0 9 0 1 2 0 - 0 0 3 5 4 0 0 3 5 3 - 0 0 4 7 8 0 0 4 7 7 - 0 0 5 6 6 0 0 5 6 6 0 1 2 o 1 0 0 0 9 1 5 0- 0 0 6 1 9 一o 0 6 1 90 0 3 o 0 3 5 4 0 0 4 7 8 0 0 5 6 6 0 0 6 1 9 0 0 3 5 4 0 0 4 7 8 0 0 5 6 6 0 0 6 1 8 - 0 0 6 - 0 0 4 一o o l 0 1 6 3 00 0 2 5 1 0 0 2 7 0 7 1 80 0 2 5 1 0 0 2 7 1 7 4 0 6 00 0 9 4 4o 0 9 7 3 - 3 0 0 o 0 9 4 4o 0 9 7 5 3 2 1 9 0 0 1 9 9 00 2 0 2 9 - 1 9 2 0 1 9 9 0o 2 0 3 3 2 1 0 1 2 0 0 3 3 0 2 o 3 3 5 1- 1 4 5 o 3 3 0 20 3 3 5 6 1 6 1 1 5 0 0 4 7 9 1o 4 8 5 0 1 2 0 0 4 7 9 1 0 4 8 5 61 3 3 1 8 00 6 3 6 90 6 4 3 4 1 o l 0 6 3 6 9 0 6 4 4 01 1 0 罡 = 吾 图4 - 8x = 6 0 m m 处正应力q 的分布图 e e ) o2 04 08 0 1 0 0 1 2 0 1 4 01 0 01 8 02 0 0 x ,m m 图4 - 9 接触面上的挠度v 随x 的变化关系 y r a m 图4 1 0 x = 3 0 m m 处位移u l 随y i 的变化关系 由上可见,双材料叠合悬臂梁的应力分布和单根梁不同,其上、下层横截 面上的弯曲应力吒,的分布均是线性的,但上、下层有各自的中性轴,离中性轴 为矗2 处的弯曲应力最大,并且抗弯刚度大的层中的应力值大。叠合梁的上、 下层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梁的任一横截面变形后也不再保持平面。有限元值 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表明理论分析结果是正确的。 e u j v 4 1 2 e i i l e 2 1 2 4 2 1 1 f = o 1 计算模型如图4 1 所示,应用有限元软件a n s y s 的分析过程同4 1 1 ,只 需在定义材料常数时将f = 0 改为f = o 1 。 不同截面、不同高度处的c r x i 、和u 的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分别 如表4 7 表4 - 9 所示。 3 1 表4 7 x = 3 0 m m 处的应力c r 、仃,。和f 。随变化的理论值与有限元值的比较x j y y m m - 2 4 1 8 1 2 - 6 q ,m p aa m p a t 呼i m p a 理论值有限元值误差理论值有限元值 理论值有限元值误差 1 2 1 4 8 6 0 7 4 o 0 0 - 6 0 7 4 0 一 一1 2 1 。4 8 0 + 6 1 2 18 2 4 4 1 2 8 2 0 6 4 0 0 0 - 2 0 6 4 4 1 2 8 1 2 0 6 9o 6 5 6 0 4 l0 5 4 0 1 4 6 0 1 31 0 2 1 2 0 。4 00 9 0 4 1 1 80 2 4 2 0 5 20 5 8 0 1 4 2 0 8lo 8 0 4 1 4 70 4 5 0 0 0 0 1 2 - 0 0 0 l7 4 0 0 0 0 3 2 o 0 0 1 4 1 - 0 0 0 0 1 0 0 0 0 0 0 3 0 0 0 0 38 0 0 0 0 3 2 0 0 0 0 7 l 一0 0 0 0 0 5 0 0 0 3 6 4 4 8 6 3 6 4 0 0 0 0 0 0 1 2 4 1 6 5 1 2 4 o 0 0 0 0 5 3 6 5 - 0 1 1 4 8 5 0 1 9 3 6 5 0 1 2 0 0 5 o 0 2 1 3 0 4 8 5 1 7 3 4 5 4 1 3 0 4 8 2 o 0 2 表4 - 8 位移( m m ) 随x 变化的理论值与有陧垂笪丝些墼 表4 - 9 位移v ( m m ) 随x 变化的理论值与有限元值嗵堕毯 x m m 3 0 6 0 9 0 1 2 0 1 5 0 y = o y = o + 理论值有限元值 误差理论值有限元值误差 0 0 2 5 l 0 0 9 4 4 0 1 9 9 0 0 3 3 0 2 0 4 7 9 1 0 0 2 6 8 0 0 9 6 6 0 2 0 1 5 0 3 3 2 8 0 。4 8 1 8 - 6 4 5 - 2 2 8 1 2 l o 7 7 0 5 5 0 0 2 5 1 0 0 9 4 4 o 1 9 9 0 0 3 3 0 2 0 4 7 9 1 0 0 2 7 2 0 0 9 7 8 0 2 0 3 4 o 3 3 5 0 0 4 8 3 4 7 8 5 3 4 8 2 1 5 1 4 2 0 8 8 18 00 6 3 6 9 0 6 3 9 20 3 6 o 6 3 6 9o 6 3 9 7 一o 4 4 3 2 0 o 0 o o o o o o 0 4 2 1 2f = o 1 7 计算模型如图4 1 所示,应用有限元软件的分析过程同4 2 1 1 ,只需在定 义材料常数时将f = 0 1 改为f = 0 1 7 。 不同截面、不同高度处的、和v 的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分别 如表4 1 0 - 一表4 1 2 所示。 - 2 4 一1 8 1 2 - 6 1 2 1 4 81 2 0 3 7 0 9 20 0 0 0 0 1 2 0 0 0 0 0 5 6 0 7 4 o 0 0 - 6 0 7 4 6 0 3 0 o 2 3 - 5 9 8 4 0 一一1 2 1 4 8 1 1 9 9 1 o + 6 1 2 4 1 2 8 2 0 6 4 o 4 1 o o 2 0 3 8 - 0 2 3 0 7 4 1 5 0 1 3 1 0 7 0 1 2 6 一o 0 0 18 3 3 6 4 3 6 4 0 0 2 - 0 0 0 0 5 0 0 0 0 1 3 0 - 0 0 0 0 0 9 0 0 0 0 0 2 - 0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