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梵志及其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梵志及其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梵志及其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梵志及其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王梵志及其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王梵志,唐初的自话诗人。他的诗在唐代广为流传,但全唐诗里没有他 的诗作,宋以后几乎无人提及,直到上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王梵志及其诗才 再度为世人所知。王梵志的白话诗短小通俗,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文 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文分三个部分,旨先对王梵志涛著录、流传、失散及重新发现的整理过程 作一学术回顾;然后重点探讨王梵志诗的作者、写作年代、思想内容和史料价值; 最后对项楚先生的王梵志诗校注一书进行补正。 王梵志诗共三百多首,大部分散佚,只在唐宋以来的诗话笔记中流传下来二 十多首,直到敦煌遗书中发现大量王梵志诗的抄本。本文第一部分先记述历代记 载中的王梵志及其诗,从中勾稽王诗二十五首,然后记述上世纪敦煌写卷唐王 梵志诗集由散佚世界各地到整理辑集与研究探讨的历程,回顾了老一辈学者艰 辛的学术足迹,展示了新一代学者辉煌的学术成就,同时对王梵志诗集的敦煌写 本和多年来学界诸种新整理本的内容和特点加以介绍,以便于对王梵志及其诗有 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对王梵志其人其诗的研究与探讨。由于关于王梵志生平的资料极 少,对于王梵志的活动年代学界历来有分歧,本文根据王梵志诗所反映的社会内 容,与史书印证,得出其为初唐诗人的结论。王梵志的大部分五言白话诗以通俗 易懂的语言提示人们注重自己的修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家语处【 【训的性 质;还有相当一部分涛宣扬佛教思想和戒律,因此王梵志历来被认为是诗僧。王 梵志诗巾有一些受佛道思想影响要人们勘破世情的哲理诗,思想比较深邃,皎然 诗式称其“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 王梵志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极为广泛,尤其对社会中下层作了深刻逼真的描 写,如富饶田舍儿、贫穷田舍汉、天下恶官职等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制度、人情风貌及宗教思想,从而可以弥补史书文献的缺失,以诗证史,具有一 定的史料价值。 项楚先生的王梵志诗校注是目前辑录王梵志诗最多,校注最精的一部著 作,但仔细推敲,王梵志诗校注在校勘注释等方面尚有些不当之处。本文 第三部分对王梵志诗校注作了一些补正。 关键词王梵志诗整理史料价值校注补正 分类号 g 2 5 6 a sad 0 e to fv e r n a c u l a ri nt h e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 w a n gf a n z h i ,w h o s ep o e m s s p r e a de x t e n s i v e l yi nt h a tt i m e i su n k n o w n t oa 1 1 w ec a n n o tf i n dh i sw e r k si np o e m s 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q u a nt a n gs h i ) ,a n dt h e ya r eu n m e n t i o n e de v e rs i n c es o ,n gd y n a s t y n o tu n t i lw ed i s c o v e r e dt h em a n u s c r i p t sf o u n di n1 、l n h u a n gi ne a r l y2 0 ”1c e n t u r yd i d w ek n o wh i ma n dh i sp o e m sa g a i n a l t h o u g hs h o r ta n de a s yt ou n d e r s t a n d ,w s ( w a n g f a n z h i ) 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m sr e t i e c ts o c i a lr e a l i t yd i r e c t l y , s ot h e yh o l dt h ev a l u eb o t ha s l i t e r a la n da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l la c a d e m i cl o o k b a c ki n t ot h ea n n o t a t i o n 。s p r e a d i n g , m i s s i n g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r e d i s c o v e r yo fw s p o e m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h i m s e l f , t i m e ,t h o u g h ta n dt h e v a l u ea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o fh i sp o e m s 。a tl a s t t h i sp a p e rr e v i s e st h eb o o k p r o o f r e a d i n ga n da n n o t a t i o no fw ,s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x i a n gc h u a i t h o u 曲w sp o e m sa g em o r e3 0 0 ,m o s to fc h e ma r em i s s i n ga n do n l y2 0o r m o r ea r ep a s s e dd o w nt ou s f o r t u n a t e l y , w ed i s c o v e ral a r g ea m o u n to fm a n u s c r i p t s o fh i sp o e m si n7 i u n - h u a n g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i sp a p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p o e ta n dh i s p o e m sr e c o r d e di ne v e r ys u c c e s s i v e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y , f r o mw h i c hi tc o n f i r m sh i s 2 5p o e m s a n dt h ep r o c e s sf r o mh o wm a n u s c r i p t so fh i sp o e m sw e r em i s s i n ga 1 1 o v e rt h ew o r l dt oh o wt h e yw e r ec o l l e c t e da n ds t u d i e di nt h e2 0 “1c e n t u r v t h e ni t 1 0 0 k sb a c ki n t ot h ee l d e rs c h o l a r s t o u g h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a n ds h o w st h er e a d e r st h e r e m a r k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n e wg e n e r a t i o no fs c h o l a r s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i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t e n i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o fm a n u s c r i p t so fh i sp o e m sf o u n di n t u n h u a n ga n dn e w l ya p p e a r e dc o p i e si nt h e s ey e a r ss oa st oh e l pt h er e a d e r sk n o w h i ma n dh i sp o e m sw e l l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a n dh i sp o e m s a s m a t e r i a l sc o n c e r n i n gh i ma r ef e w , t h e r ea r ea l w a y sd i f f e r e n tv o i c e so nt i m eo fh i s p o e m sj n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t h r m l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c o n t e n t so fh i sp o e m s a n dr e f e r r i n g t ol l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p a p e r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a th ei sap o e to fe a r l yt a n gd y n a s t y m o s to fw sf i v e w o r d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m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n a t u r eo fm o t t o e s , p r o m p t e dp e o p l e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s e l f - r e s t r a i n ta n do b e yt h ep u b l i cm o r a l s a n d s t i l l a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m o u n to ft h e ma d v o c a t e sb u d d h i s m ,s oh ei sa l w a y sc o n s i d e r e da sa m o n kp o e t t h e r ea r ea l s os o m e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p r o f o u n dt h o u 曲t ,i n f l u c n c e dd e e p l y b yd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t e l l i n gp e o p l et ob eu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a n ds e et h r o u g ht h e e m p t i n e s so ft h em a t e r i a lw o r l d i np o e t r yp a t t e n s ,j i a or a np r a i s e dh i mt h a tw i t h g e n e r o s i t yi n s i d e ,h i sp o e m sl e a v eu sa l la m a z i n g a n do u t s t a n d i n gi m p r e s s i o a e x t e n s i v ea s p e c t so fs o c i a l l i f eh a v eb e e nr e f l e c t e di nw sp o e m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l o w e rc l a s s 。w h i c hi sd e s c r i b e dv i v i d l y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s o c i a ls y s t e m s ,c u s t o m sa n d r e l i g i o u st h o u g i l ia r er e f l e c t e di nh i sp o e m sf e r t i l ef a r m l a n d ( f ur a ot i a ns h e ) ,p o o r f a r m e r s ( p i nq i o n gt i a ns h em a n ) ,a n db a do f f l c i a l s ( t i a nx i ae g b a nz h i ) w h i c h n o to n l yh o l dt h ev a l u ea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d a l sb u ta l s oa d de v i d e n c et oh i s t o r ys t u d y p r o o f r e a d i n ga n da n n o t a t i o no fw sp o e m sw r i t t e nb yx i a n gc h u c o l l e c t sm o r e p o e m sl h a na n yo t h e rb o o k w h i c hi sa l s ot h em o s td e t a i l e d l ya n n o t a t e d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a r cs i l ls o m ep o i n t sw h i c ha r en o ta p p r o p r i a t e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p a p e rr e v i s e s x i a n gc h u sb o o k k e y w o r d s :p o e m so fw a n gf a n z h i ;a r r a n g e ;t h ev a l u ea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 p r o o f r e a d i n ga n da n n o t a t i o n c a t e g o r y :g 2 5 6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 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产 兰炎 翮擗阳垆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j i 盐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夕 照凑 签字闩期:2 。7 年缈月夕| _ i 导师签字够乃乍 签字帆z 。7 年细岁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王梵志诗的著录、流传、失散及重新发现 王梵志是唐初著名的民间通俗诗人,他的诗在唐宋时曾广为流传,释氏佛门 更是推崇备至,而且在八九世纪间传入日本。宋代的一些诗话笔记很称道王梵志 及其诗作,宋代史志也有关于王梵志诗的记载,通志艺文略和宋史艺文 志均著录有王梵志诗集一卷。明清以后,某些诗话、杂记仍引过王梵志诗, 但其诗集却已散佚。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久已失传的王 梵志的五言白话诗,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到本世纪初,人们在王梵志诗 的汇辑、校勘、注释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 ( 二) 历代文献记载中的王梵志诗 唐宋时代,王梵志及其诗颇为人知,唐宋以来的诗话、笔记如诗式、云 溪友议、梁溪漫志、唐诗纪事、山谷集、苕溪渔隐丛话、攻娩集等, 或述其离奇身世,或摘引其诗句,或称道其诗风。 王维诗集中有两首五言排律,题目是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 题下有一个注:“二首,梵志体。”其一日:“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观阴 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 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胡生 但高枕,寂寞与谁邻。战胜不谋食,理齐世负薪。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其 二日:“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讵舍贫病域,不疲 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 路不摧舟。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灭相成无记, 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宣扬佛教无生无有思 想的,与王梵志诗的内容相似,且说它们是梵志体,可知王梵志是生活于王维以 前的禅理诗人。 与王维同时而稍后的和尚皎然在其诗式中也提到梵志,称为王梵志,并 且引了他的一首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 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皎然用它来作“骇俗”诗的例 子,说此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但皎然说这是一首道情诗,可见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为王梵志是个道士。 唐末人范摅在其云溪友议卷下中,记录了十八首王梵志的诗,五言绝句 十五首,七言绝句三首,并且有关于王梵志的介绍: 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则吟以王梵志诗梵志者,生于西域林木 之上,因以梵志为名。其言虽鄙,其理归真。所谓归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其所录十八首王梵志诗为: 欺枉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往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 天公未生我,冥冥无所知天公忽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遣我寒,无食 令我饥还尔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我内众生肉,形殊性不殊。元同一性命,只是别形躯苦痛教他死,将来 作己须。莫教阎老断,自想意何如?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字无歇时,几e l 能为宅中客? 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i :哭元来心里喜。 粗行出家儿,心中未平实。贫斋行则迟,富斋行则疾。贪他油煮缱,我有 渡罗密。饱食不知惭,受罪无休日 不愿大大富,不愿大大贫。昨日了今日,今日了明晨此之大大因,彼之 大大身。所愿只如此,真成上上人。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满堂何所用? 妻儿 e l 夜 亡行坐闻人死,不解暂思量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 四时供父娘图谋未入手,只是顾饥荒结得百家怨,此身终受殃。 本是尿屎袋,强将脂粉涂。凡人无所识,唤作一团花。相牵入地狱,此即 是冤家。 生时不共作荣华,死后随车强叫唤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散 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惟欺瞒,口中佯念佛 世无百年人,拟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家有梵志诗,生死免入狱不论有益事,且得耳根熟 白纸书屏风,客来即与读。空饭手捻盐,亦胜设酒肉 劝君莫杀命,背面被生嗔。吃他他吃汝,轮环作主人 照面不用镜,布施不须财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来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 2 山东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 横煎蹙。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 我身虽孤独,未死先怀虑。家有五男儿, 我亦去。无常忽到来,知身在何处。 世间何物贵? 元价是诗书了了说仁义, 夸妻儿青石甍行路,未知身死时 哭我无所据。哭我我不闻,不哭 愚夫都不知深房禁婢妾,对客 在范摅以后不久,有一个叫冯翊的人写了一部桂苑丛谈,其中较详细地记 载了王梵志的小传。今全录于此: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 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撒其皮遂见一孩 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问日:谁人育我? 及问姓名德祖 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日梵天后改日梵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 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太平广记卷八十二也收有此文,注日:“出史遗。”所谓史遗,就 是桂苑丛谈里的一卷,并非另外的一部书。只是其中文字稍有出入,“当隋之 时”作“当隋文帝时”。这个故事,除去他的神话部分,可知王梵志是生于隋代, 因为失去生身父母,收养在王家,故以王为姓。他作了许多感化世人的诗,其中 有道家思想,故皎然以为他的诗是道情诗。较多的是佛教思想,故有人传说他是 菩萨化身。 五代时。后蜀何光远作鉴戒录。其卷十见世报篇记刘自然变为驴子的 现世报故事,也引到一首王梵志的诗,这首爵己见于云溪友议,而文旬略有不 同: 欺谎得钱君莫羡,究竟还是输他便 不信但看槽上驴,只是改头不识面 第三句云溪友议作“来生报答甚分明”,二诗对勘,可知何光远是从云 溪友议中转引而加以改动,以适合于他所记故事的。 北宋时,诗人黄庭坚曾引用了两首王梵志的诗,山谷集卷三十有书梵志 翻着袜诗: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 - r , , l 你眼,不可隐我脚。一切众生颠 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昔茅容季伟,田家子尔,杀鸡饭其母, 而以草具饭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劝使就学,遂为四海名士。此翻着袜法 3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也今人以珍馔奉客,以草具奉其亲,涉世之事,合义则与已,不合义则称 亲,万世同流,皆季伟之罪人也。 黄庭坚引用王梵志的诗来比喻他的作诗,但求自己适意,不顾别人的爱憎。 他说这是梵志翻着袜的办法,古人的袜子是用粗布做的,外表光洁,里面粗糙。 世人往往为了好看,将光面穿在外面,而将粗糙面穿在里面。王梵志的这首诗在 当时影响很大,刘克庄的后村集、姜特立梅山续稿、释慧洪林间录等 都曾称引此诗。 另一首见于宋释慧洪冷斋夜话卷十独传灯录: 梵志诗日: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鲁直日: 既是馅草,何缘更知滋味? 易之曰:预先以酒浇,且图有滋味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和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九也都 有记载。 南宋时,费衮梁溪漫志记载:“山谷以茅季伟事亲引梵志翻袜之句,人喜 道之,予尝见梵志数颂,词朴而理到,今记于此。”他记录了九首王梵志诗,其中 八首已见于云溪友议,只有一首未见前人著录: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是一首教人安分知足的诗,骑驴子虽然不如骑大马,但回头看见挑柴步行 的人,心里就会好些了。“较些子”是唐人俗语,有“胜过”之意。 稍后一些的西郊野叟陈岩肖作庚溪诗话,其卷下记载了一首王梵志诗: 幸门如鼠穴,也须留一个 若还都塞了,好处却穿破 此诗劝人凡事当留有余地,像堵塞老鼠洞一样,要留一个洞让老鼠出入。如 果全都堵塞住,老鼠势必会在别的地方再咬一个洞,而这个地方可能倒是较好的 地方。“幸门”是侥幸之门,即让别人钻空子的地方。 后曾髓辑类说,其卷二十七记载了王梵志的小传,与云溪友议、桂苑 丛谈所记相同,卷四十一著录了王梵志的十七首诗,与云溪友议所记相重, 此不赘述。 以上是见于唐宋人著作中的王梵志的传记和诗。( 1 i t 唐书经籍志和新唐 书艺文志都不收录王梵志的诗集。大约当时还把它看作是释道偈颂之类的俗 4 山东师范人学碗卜学位论文 书,故不得厕于文人诗集之列。到了宋代,佛家的语录、偈颂和道家的道情、步 虚,为文人所注意,产生了许多摹拟之作,故王梵恚的诗也往往为文人所齿及。 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载有王梵志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也载有王梵志 诗集一卷,可见它在宋代的流行。 自宋以后的文献很少提到王梵志及其诗,只在明一统志和清河南通志 中有王梵志的小传,明一统志卷四仙释王梵志载: 黎阳人王德祖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瘿烂德祖撤其皮,见一孩儿抱胎而 出七岁能语,问谁育我,具以实告,因名梵天,后改日志,盖菩萨示化也 河南通志卷七十载: 隋王梵志,黎阳人王德祖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瘿烂德祖撤其皮,见一 孩儿抱胎而出,七岁方能语,问谁育我,具以告,因名梵志,其化身之奇如此。 这两条都只记载王梵志的离奇身世,而对他的诗歌成就只字未提,可见当时 王梵志的诗集已经散佚,但关于王梵志的神话传说却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元代汪泽民宛陵群英集、明代杨慎的升庵集和丹铅余录、 刘绩的霏雪录、胡震亨的唐音癸签、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正集都称 引了王梵志的翻着袜诗,这首诗由于黄庭坚对它的大加赞赏而广为流传。 康熙年问,冯班的钝吟杂录又引了一首王梵志的诗,在其卷二家戒 下记载: 天主教人言,杀生无报应。吾应之日:儒者方长不折,草木无知,岂有冤 报? 只全其仁心而已,王梵志云:辛苦因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 取道何如? 冯班引这首诗是为了讨论杀生有无报应的问题。他说:天主教徒不信报应之 说,故以为杀生无妨。儒家也不信报应,但儒家非但不忍杀生,甚至连正在萌芽 的草木都不忍折取,这是由仁心而发,而不是怕报应。下面就引了王梵志的这首 诗。但这首诗的意义不是很明白,它似乎说:为了饲养牲畜,使我很辛苦,所以 宰杀生物,是我养生的需要,不必叫阎王来判案。但这显然不是王梵志的思想, 王梵志是以轮回报应之说劝诫世人不要杀生的。云溪友议中已引过这首诗,但 文字大不相同:“苦痛教他死,将来自己须。莫教阎老判,自想意何如? ”诗意是: 为自己的需要而使生物死得很痛苦,不必等阎王审判,自己想想电应该知罪。云 溪友议还引了另外一首:“劝君休杀命,背面被生嗔。吃他他吃汝,轮环作主人。”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两首诗都是以因果报应劝诚杀生的,与冯班所引的文本完全相反。可以想见, 冯班是取云溪友议所载而妄自改窜,他并没有见过王梵志诗集。 从以上的诗话、笔记所载王梵志诗,去其重复,可得王梵志诗2 5 首。这只是 其诗很小的一部分,直到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大量的王梵志诗的抄本,我们才得 以窥见这位在唐宋引起广泛影响的白话诗人的诗作的全貌。 ( 二) 敦煌藏经洞发现王梵志诗抄本后,中外学者对它的整理 清末,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寺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封闭近千年的秘密石室,其 中堆藏着总数达数万件的古代写本佛经和儒道古籍、公私文件。但由于满清和国 民政府的无能和不予重视,英、法、日、俄的探险者纷纷从敦煌窃取这批宝藏, 其中包括王梵志诗的各种抄本,也在这次浩劫中被伯希和、斯坦因、鄂登堡等人 掠走,转入了巴黎、伦敦、列宁格勒的博物馆。我国几代学者怀着拯救民族文化 遗产的崇高责任心,开始了对敦煌写卷、包括王梵志诗集的追踪搜录,爬梳 整理的漫长历程。迨建国以迄于今,王梵志诗集敦煌写卷已化零为整,校订结 集,注释研究,产生了多部数十万甚至近百万字的煌煌巨著。 1 、王梵志诗的流散 1 9 0 7 年及其以后的二十年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四次前去敦煌,先后运 往英国的文书总计近万件,今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其中王梵志诗集写卷有 下列十二个: ( 1 ) s 0 7 8 8 原卷卷端题“王梵志诗集并序上”。卷末三次题记:“大云 寺学士郎邓庆长。”原卷残损,序文尚全,存诗十五首,残诗三首。 ( 2 ) s 1 3 9 9 原卷前后与上下严重残损,唯存残诗十三酋。 ( 3 ) s 2 7 1 0 原卷末题“王梵志一卷”,接有题记:“清泰四年丁酉岁十二 月合书,吴儒贤书,从头自续泛富川。”存诗六十五首,残诗一首。 ( 4 ) s 3 3 9 3 原卷卷端题“王梵志诗一卷”,卷末题“王梵志诗一卷尽”。可辨 的日期有“二月二十六”、“二月十八”等,余则涂抹不清。存诗九十一首,残 诗一首。 ( 5 ) s 4 2 7 7 原卷前后皆残,存诗二十三首。 ( 6 ) s 4 6 6 9 原卷前后俱残,存诗二十二首,残诗五首。 ( 7 ) s 5 4 4 1 原卷前为“季布骂阵词文”,词文末有题记:“太平兴国三年戊寅 6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岁( 公元9 7 8 年) 四月十日泛礼目学士郎阴奴儿白手写季布一卷。”次为王梵志 诗,卷前三次题“王梵志诗集卷中”。卷末残,存诗十九首,残诗二首。 ( 8 ) s 5 4 7 4 原卷前后严重残损,唯存诗四首,残诗一首。 ( 9 ) s 5 6 4 1 原卷前后残损,唯存诗二十五首,残诗二首。 s 5 7 9 4 原卷前后残损严重,上方亦有残损,唯存十一行,残诗十二首。 o ds 5 7 9 6 原卷卷端题“王梵志诗集卷上 并序”。次为序之全文。次存诗 二首,残诗一首。余皆残损。 s 6 0 3 2 原卷前后严重残损,唯存诗四首,残诗一首。 另有s 0 5 1 6 历代法宝记载无住和尚引王梵志诗一首。 1 9 0 8 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运走文书六千多件,今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其 中王梵志诗集写卷有下列十五个: ( 1 ) p 2 6 0 7 原卷题“王梵志诗一卷”。此卷为习字者信笔所书,仅有诗半句。 ( 2 ) p 2 7 1 8 原卷前一部分为王梵志诗,首末题“王梵志诗一卷”,存诗九十一 首,残诗一首。后部分为茶酒论一卷并序,题下署“乡贡士王敷撰”,卷末有 题记:“开宝三年壬申岁正月十四日知术院弟子阎海真自手书记。”( 按:“开 宝三年”为庚午,公元9 7 0 年;“壬申岁”为开宝五年,题记有误) ( 3 ) p 2 8 4 2 原卷为卜筮书,已残。背面系用道书纸补缀,补缀的道书为太上 玄一真人真锭光说无量妙道转神入定妙经残文;接为王梵志诗,首题“王梵志 诗一卷”,末有题记:“己酉年二月十三日学士郎全文。”然唯录诗十四首。 ( 4 ) p 2 9 1 4 原卷前部分残损,卷末题“王梵志诗卷第三”。次行题记:“大汉 天福三年庚戌岁闰四月九日金光明寺僧白手建记写毕。”次行又题记:“大汉天 福三年岁次甲寅七月二十九日金光寺僧大力自手记。”隔行题:“王梵志诗卷第 一。”下接书兄弟须和顺诗一首。( 按:“庚戌岁”为后汉隐帝刘承佑干佑三 年,公元9 5 0 年,题记年号或干支有误) 存诗二十一酋,残诗二首。 ( 5 ) p 3 2 1 1 原卷首尾俱残,存诗五十七首,残诗四首。 ( 6 ) p 3 2 6 6 原卷前后残,存诗四十一首,残诗一首。 ( 7 ) p 3 4 1 8 原卷前后俱残,存诗四十六首,残诗一首。 ( 8 ) p 3 5 5 8 原卷卷端题“王梵志诗一卷”,卷末题“三年正月十七日三界 寺”。存诗九十一首,残诗一首。 ( 9 ) p 3 6 5 6 原卷首末题“王梵志诗一卷”,存诗九十一首,残诗一首。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3 7 1 6 原卷首末题“王梵志诗一卷”,存诗九十一首,残诗一首。 o dp 3 7 2 4 原卷首末皆残,存诗二十二首,残诗一首。 p 3 8 2 6 原卷前一部分为佛教文字:后部分为王梵志诗,首题“王梵志诗集 卷”,接录诗半首。 p 3 8 3 3 原卷前部分残,卷末题“王梵志诗卷第三”,次行题记:“丙申年 二月拾九日莲台寺学郎王和通写记。”存诗五十二首,残诗二首。 凹p 4 0 9 4 原卷前一部分残,下方亦残损多处,卷末题“王梵志诗集一卷”, 次行题记“王梵志诗上、中、下三卷为一部,又( 下残五至七字) ”;次行又题 记“维大汉干佑二年( 9 4 9 ) 岁当己酉白藏南( 下残五至六字) ”,次行接书“叶 节度押衙樊文升奉命遣写诗( 下残三至四字) ”,次行接书“册谨录献上 伏乞容纳请赐( 下残三至四字) ”。存诗五十八首,部分诗有残损。 凹p 5 9 1 6 原卷题“王梵志诗集卷上”,原卷情况尚不清楚。 另有p 2 1 2 5 历代法宝记、p 3 2 0 1 与p 3 8 7 6 之佛书三个写卷,各引王 梵志诗一首。 1 9 0 0 至1 9 1 4 年闯,沙俄鄂登堡多次到敦煌,窃往沙皇俄国的写卷达万件以上, 长期秘不示人。1 9 6 3 年莫斯科出版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 第一册,其中王梵志诗集写卷有下列五个: ( 1 ) 苏1 4 5 6 原卷卷首残损,卷末题记:“大历六年( 公元7 7 1 年) 五月 日 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沙门法忍写之记。”大历为唐代宗年号。这是迄今发现年 代最早的王梵志诗写卷,与斯坦因、伯希和所劫王梵志诗写卷的内容皆不同,文 献价值极为重要。此卷存诗四十四首,部分文字残缺。 ( 2 ) 苏1 4 8 7 原卷首末俱残,下部边缘亦残破,唯存二十四残行,诗十三首, 部分已残。 ( 3 ) 苏1 4 8 8 原卷前后俱残,唯存二十四行,诗二十一首,部分诗句已残。 ( 4 ) 苏2 8 5 2 原卷前后俱残,唯存五残行,诗一首,残诗二首。 ( 5 ) 苏2 8 7 1 原卷前后及上部皆残,唯存十五行,诗八首,部分己残。 除上述三个地方所藏写卷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遗书散录着录李盛 铎藏“散2 1 9 ”号,为“王梵志诗卷一,辛巳年十月写本”,尚未公之于世:日 本奈良宁乐美术馆藏一王梵志诗敦煌写卷,为王梵志诗集一卷抄本,存诗八首。 综上所述,王梵志诗敦煌写卷共三十四个( 不含其它四个征引王诗的写卷) 。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明确题署卷次者十七个,其编次可分为三种类型:( 1 ) 三卷本,即题有卷第 一、第二、第三,与卷上、卷中、卷下之三卷本;( 2 ) 一卷本,即标明为一卷本 者;( 3 ) 法忍本,即法忍抄“王梵志涛一百一十首”本。目前,三卷本的两种序号 内,前者只存“卷第三”,后者唯存“卷上”、“卷中”,两相对应的卷次尚未 发现,因此两种编次的对应各卷,所收作品是否完全相同,一时还难以断定。另 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本三种编次之备卷作品,亦无首彼此相互重复。至于唐 宋诗话、笔记、小说中所引王梵志诗歌,也无一首与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本中 的作品相重复。 2 、王梵志诗的著录 刘复是我国最早对王梵志诗进行整理的学者。1 9 2 5 年,他把从巴黎抄回的伯 希和编号的三个写本,编入敦煌掇琐,并在“琐三二”中根据原本题记,明确 标为“王梵志诗一卷”,为后人研究王梵志诗开辟了道路。1 9 2 7 年,胡适的白话 文学史对王梵志及其诗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由于他掌握的资料有限( 四 个,内含一个转抄本) ,因而在考证王梵志诗的卷次问题上有一些疏漏。1 9 3 5 年, 郑振铎据p 2 7 1 8 和p 3 2 6 6 号两个王梵志诗的写卷,校录出王梵志诗一卷,又 据胡适所引的p 2 9 1 4 号写卷中的五首诗,以及散佚的王梵志诗,编为王梵志( 诗) 拾遗,同时发表在世界文库第五册中,郑振铎的这个校录本在诗歌分首和文 字校勘上较之刘复本都有一定的进步。 但是,伯希和劫去的敦煌遗书中究竟有多少王梵志诗的写本,长期情况不明,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大学教授王重民编辑的伯希和劫经录出版,才 将巴黎藏王梵志诗写卷的概貌反映出来。巴黎所藏敦煌王梵志诗写卷有十个: p 2 7 1 8 、p 2 8 4 2 、p 2 9 1 4 、p 3 2 1 1 、p 3 2 6 6 、p 3 5 5 8 、p 3 6 5 6 、p 3 7 1 6 、p 3 8 3 3 、 p 4 0 9 4 等;另外两个p 3 4 1 8 、p 3 7 2 4 标为“五言白话诗残卷”者,经后来考证, 实际亦是王梵志诗写卷。 最先注意英国伦敦藏斯坦因编号的王梵志诗写本的,是日本学者。日本1 9 3 2 年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五卷编入“s 0 7 7 8 王梵志诗卷上并序”,次年, 矢吹庆辉的鸣沙余韵解浣又对s 0 7 7 8 作了说明。这些材料的可贵之处在于, 重新展示了王梵志诗集序言的全文,明确指出其“制诗三百余首”、“不守经典, 皆陈俗语”、“直言时事,不浪虚谈”、“撰修劝善,诫罪非违”,为探索王梵志及其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斯坦因劫去的敦煌写本长期锢闭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外人很少知晓。 直到1 9 3 6 年以后,向达去伦敦阅览5 0 0 个左右的敦煌写本,才在其记敦煌所藏 的敦煌俗文学中著录了四个王梵志诗的写本,即s 0 7 7 8 、s 2 7 1 0 、s 3 3 9 3 、s 5 4 4 1 。 两年以后,向达又在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内,补充两个王梵志诗的写 本:s 5 4 7 4 、s 5 7 9 6 。 1 9 5 4 年,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把所藏敦煌写本全部摄成缩微胶卷公开出售,我 国学者才得以窥见斯坦因劫去敦煌遗书的全貌。1 9 5 7 年,刘铭恕根据这套缩微胶 卷编成斯坦因劫经录,明确著录十种王梵志诗的敦煌写本,即s 0 7 7 8 、s 1 3 9 9 、 s 2 7 1 0 、s 3 3 9 3 、s 4 6 6 9 、s 5 4 4 1 、s 5 4 7 4 、s 5 6 4 l 、s 5 7 9 4 、s 5 7 9 6 ,比较全面 地反映出斯坦因劫经内王梵志诗的面貌。他的另一收获是考证出p 3 2 1 1 ( 即“琐 三一”) 正是s 5 4 4 1 王梵志诗集卷中的内容,从而解决了学界多年来的遗留问题。 另外,在1 9 6 3 年出版的苏联亚洲民族研究所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第四 部分“文学作品”中,著录有苏1 4 5 6 号王梵志诗,并附见抄写者名字:“大历六 年五月某日,抄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沙门法忍写之记。”这个写本保存下来的王 梵志诗,据法国学者戴密微考证,不同于已发现的斯坦因、伯希和劫走的王梵志 诗,因此,它对于丰富和充实王梵志诗的全集,具有重要的价值。 3 、王梵志诗的汇辑、校注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王梵志诗的著录基本完成,人们开始对王梵志诗进行大 规模的汇辑、校勘和注释工作。 张锡厚的王梵志涛校辑是其中较早问世的成果。该书成稿于1 9 7 9 年,1 9 8 3 年1 0 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前五卷大体据敦煌原卷卷次编排,收入斯坦因、伯 希和与俄藏王梵志诗写卷二十九个( 苏1 4 5 6 号因当时尚未完整公布,张氏仅据刊 出的卷末照片录诗六首) 。张氏曾用竭泽而渔的办法,查阅了伦敦所藏斯坦因劫经 全部编号( 0 0 0 1 - - - 6 9 8 0 ) 的胶片,巴黎所藏伯希和劫经的有关照片,及王梵志诗 的相关资料,因此除少数几个卷子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见外,校辑前五卷几乎 囊括了当时所有已知的王梵志诗敦煌写卷。张氏还把诗式、云溪友议、林 间录、梁溪漫志等十九种诗话、笔记、小说、类书、佛藏等典籍中散见的王 梵志诗三十四首,一并辑为第六卷。全书共收诗三四八首,成为一时辑诗最多、 l o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最全的本子。在编排体例上,王梵志诗校辑也比较得当。其凡例云: 本书基本依据敦煌写本原卷卷次之顺序,依次编为:卷一( 原题“卷上”) 、 卷二( 原题“卷中”) ,卷三( 原题“卷第三”) 、卷四( 原题“一卷”) ,卷五 ( 一题作“五言白话诗残卷”) 卷六( 辑录散见于敦煌遗书、唐宋以来诗话笔 记内王梵志佚诗) 、孙遗( 收录一百一十首残诗) ,此外还附载敦煌写本“禅诗” 残卷内( s 4 2 7 7 ) 类似“梵志体”的诗作 这一编排体例,保存了王梵志诗敦煌写卷原有编次的面貌,态度是相当审慎 的。卷中之诗,原本没有诗题,也不分首,王梵志诗校辑依内容、叶韵斟酌分 篇,据首旬拟题;每首诗后,依卷次顺序统一编号,全书所收的三四八首诗,一 览即知。在文字校订方面,前五卷每卷选用一种写本作底本,以内容相同的卷子 参校,择善而从。各诗不作详释,仅对某些口语、俗语、方音、叶韵、佛教用语 及难懂词语作简注于格式之下。书后之附编,收录作者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著录 简况及解说、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原卷简况、王梵志诗评述摘辑、敦煌写本 王梵志诗考辨、唐初民间诲人王梵志考略、王梵志诗语辞索引等有关王梵 志的论文多篇,以便读者。总之,此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从敦煌遗书中整理编辑出 的王梵志诗歌的“全集本”,是中外敦煌学界前所未有的一大创获,实现了几代 学者梦寐以求的心愿。 然而正因为此书问世较早,所以在王梵志生平及佚诗的考订、文字的校录、 俗词俚语的注释等方面,仍有可订补之处。所以在该书出版后不久,学界就掀起 了一场对王梵志诗作更细校勘、匡补的热潮。 第一个对张锡厚的王梵志诗校辑进行批评的学者是台北教授潘重规。他 在1 9 8 4 年8 月1 6 日台北出版的中央日报文艺评论版( 2 1 期) 上发表了简 论 一文,文章在总结了刘复、郑振铎、胡适等人搜集、整理、 研究王梵志诗的成绩之后指出张锡厚著“自有王梵志诗集以来,堪称为一部完备 的足本,但却不能说是一部无疵的善本。”他指出王梵志诗校辑误认6 条,误 改5 条。 1 9 8 5 年,中华文史论丛发表了项楚的王梵志诗校辑匡补,指出张著误 校6 2 条。又以王梵志诗校辑匡补为名,指出误校2 3 3 条,发表于敦煌研究。 项楚在关于敦煌文学作品选的通讯中认为:“在语言学界,传统的训诂学己难 有新的突破,而俗语词研究则是训诂学的新大陆,是产生新课题,新成果的宝山, 1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敦煌俗文学尤为众矢之的。” 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长期整理研究王梵恚诗歌。他的王梵志诗集附太 公家教( 后附校注) 与张锡厚校辑先后成书,他去世后的1 9 8 2 年在巴黎出 版,然收诗数量及文字校订皆不及张锡厚校辑。 1 9 8 6 - 1 9 8 7 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朱风玉的王梵志诗研究( 分研究篇 与校注篇) ,朱氏校注王梵志诗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然不全。 1 9 9 1 年l o 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编次,前 六卷仿戴密微王梵志诗集及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卷七收入项氏1 9 8 8 年8 月从欧洲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