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 页 共 42 页 中文提要 国有外贸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 代的转变其经营逐渐陷入困境 失去了我国外贸事业的主力军之位 随着 内 外统一 的外贸管理新体制的确立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外贸行业开放 外贸专营权不再是特权国家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在淡出新形势 下国有外贸企业深层次矛盾更加的突现出来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其中最为根本原因在于国有资本的布局不合理即国有资本违反了其自 身的本质与职能过多的参与到外贸行业这样的竞争领域中承载了过多的 本不应承载的功能因此国有外贸企业的困境本质上是体制的问题这就 需要国有资本调整战略布局及时地从外贸行业中退出来进一步深化国有 外贸企业改革和建立外贸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根据中央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抓大放小的指导 方针我国国有企业调整和改制的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但是有关国有外贸企业调整和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国有资本从 外贸行业中退出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相应的退出机制进行深 入的研究本文在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退出进行共性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 对外贸企业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做出了对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 机制的合理选择同时还提出了在退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诸多 障碍以及需要采取的配套措施和善后援助如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体 制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与职业经理人市场等作者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国有资本退出在应 对措施上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外贸 国有资本退出 机构改革 机制研究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2 页 共 42 页 abstract despite their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es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have been encountered severe difficulties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lost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foreign trade industr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combined trad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ull size open of the trade industry since china entrance into wto, there will be no trade privilege and favorite policies from the government for the state owned foreign trade companies, and the sharp conversion deepened these difficulties above mentioned.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main reason caused these difficulties lied on the incorrect lay-out of stated owned capitals in the industry against their proper natures and functions. overloaded more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y should not take, the stated owned capitals have been thrown too much into many competition industries as foreign trade industry. so any efforts should base on the breakthrough to the system obstacles and start from relocation of stated capitals from foreign trad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 se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restructure of the soes has accomplished much, but there are no enough researches on the restructure and capital relocation of stated owned foreign companies, especially in the capital exiting method.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mmon study of stated owned capital exiting methodology as the ground, and then puts the research further onto how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 to drop the stated capitals out of the foreign trade industr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trade core competitive strength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s including the practical methods, the underlying obstacles and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besides them, there are still more environment improving: reinforcement of the law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pital market, professional manager market, etc.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3 页 共 42 页 前 言 在 2003 年 3 月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 案正式获得通过按照这个方案近年来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广为关注的国家 经贸委外经贸部国家计委等已经成为历史新登场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国资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商务部中国银行 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新商务部的 出现是我国内外贸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 的终结虽然此次机构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但是随着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内外贸相互融合成为统一大市场 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外贸经营权不再是特权 根据 2003 年的海关统计1国有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 45%其中国有外 贸企业所占的份额还不到一半 而外商投资企业约占 48% 民营企业约占 7% 如今的国有外贸企业已失去了我国外贸事业的主力军之位随着外贸经营权 的丧失以及国家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淡出在新形势下国有外 贸企业深层次矛盾更加的突现出来进一步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和建立外 贸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外贸企业特别是国有外贸 企业的改革之路又在向何方呢 1 数据来源 商务部官方网站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4 页 共 42 页 第一章 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现状评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伴随着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从无 到有由弱到强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既包括产生于 计划经济时代适应外贸统治的垄断外贸企业也包含改革开放以来在生 产企业进出口权放开前成立的大量国有外贸企业正是这样一个特定的企业 群体2在历史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一度垄断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也 涌现出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声誉的大型外贸公司其中中粮中化等国 有大型外贸企业更是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行列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不断深入外贸行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有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 面不复存在其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经营日益陷入困境这其中既有国家宏 观经济改革的因素也有国有外贸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更多还是来自国有 资本在外贸行业中的体制根源对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估 我们发现影响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有外贸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行业性矛盾 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企业 是按原苏联模式由国有外贸企业独家垄断经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贸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目前已经形成国有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自营生产出口企业 民营出口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大经贸多元化经营的格局我国对外贸易 新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进出口经营格局发 生着深刻变化外贸垄断格局被打破工业企业直接建立销售网络和自营进 出口发展很快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国有外贸企业已逐步退出进出口主渠道 地位据统计自 1996 年至今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以年均 20%的速度递 增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以年均 24%的速度递增而国有外贸企业年均出口增 长不足 4%从各类不同所有制进出口企业在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2003 年国有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 33%其中国有外贸企业所占的份额还不到 2 特指专门从事进出口的流通类企业 不能等同与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 大量的直接进出口的生产企 业三资企业并不属于这一范畴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5 页 共 42 页 一半而外商投资企业约占 55%私营企业约占 7%而各类企业的出口比重 在 1991 年至今的变化更大国有企业含国有外贸企业出口比重由 1991 年的 80.3%下降到 2003 年的 31.49%外商投资企业由 1991 年的 16.8% 上升到 2003 年的 54.83% 而其他企业 包括民营企业 则由 1991 年的 0.2% 上升到 2003 年的 13.68%3 图 1 外贸行业市场份额示意图 国有 3 3 % 外资 5 5 % 集体 5 % 私营 7 % 其他 0 . 1 %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这种情况是与我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干预的过程相伴随的也是 与从计划配置资源到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转轨过程相一致的因而是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加之入世三年后外贸经营权将全面放开重要商品 关税配额和指定国营贸易经营逐步减少外贸领域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市场份额必将进一步萎缩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 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国有外贸企业布局过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 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在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本 营运效率和控制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相比之下国有外贸企业布局调整 则相对滞后企业过多过散经营萎缩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已呈 现不适应状态与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适度集中提高运营效率的要求更 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初期为调动地方出口创汇积极性各地陆续成立了大 3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92003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6 页 共 42 页 量的国有外贸企业到 90 年代初超过 3000 家这在当时适应了外贸管制 出口创汇的体制 是适宜的 但随着 90 年代中期以后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 加速形成工业领域持续外向型的发展这种带有计划色彩的国有外贸企业 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确实难以适应了在国有外贸企业出口份额持续萎缩 的同时企业数量反而逐年增加2001 年增加到 16000 多家4使矛盾越来越 突出加剧了无序竞争和经营困难 图2 国有外贸企业数量增长与无序竞争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三国有外贸企业债务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过度负债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 面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资产负债率多为 50%以上最严 重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 200%二是变现能力不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低下 资本流动比率低企业总体的营运资金为负数三是企业已出现较为严重的 偿债危机 充足的周转资金是开展外贸业务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外贸企业的融资能 力日益削弱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存 在自有资金占有率低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过去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地 位国家对国有外贸企业在资金贷款经营权配额许可证税收等方面都 有许多优惠政策如今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以及外 4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3 0 0 0 1 6 0 0 0 1 9 9 02 0 0 1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7 页 共 42 页 贸政策透明度的增加许多优惠或被取消或被共享而国有外贸企业因近 年来经营不善导致业绩下滑不良资产增加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在这 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对国有外贸企业贷款的 意愿不强其他融资渠道如股票市场目前因市场容量有限对大多数外 贸企业来说从这个渠道融资近期内是不现实的融资能力的削弱对国有外 贸企业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目前外贸企业已经呈现严重的支付不足 的局面根据中国银行的统计截止 2001 年末该行专业外贸企业贷款余额 为 1319 亿元按一逾两呆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类贷款口径 计算中行专业外贸不良贷款余额为 839 亿元不良贷款率 64%较该行人 民币不良贷款率高出 18 个百分点5 四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专业人才对于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外贸企业 从改革开放前到 90 年代初在外贸领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或主导地位 这给国 有外贸企业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上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有外贸企业在 人才上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一批具有扎实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多年 的业务经营中与众多的国外进口商代理商国内供应商建立了相对稳固 的客户关系拓展了国内外发达的供货渠道销售网络掌握着各种社会关 系资源但是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国有外贸企业市场经营压力加大 经济效益回落 在非国有外贸企业机制灵活和高收入的吸引下 大量人才 跳 槽或在本企业内寻租侵蚀着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国有外贸企 业货源客户和市场等方面损失严重而且中国加入 wto 后高素质人才 的缺乏也将成为制约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国有外贸企业如果 没有充足的高品位的人才资源作支撑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 球化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逐渐陷于困境的国有外贸企业其身处的宏观环境在世纪之交再度发生 重大逆转国有外贸企业不得不在尚未解决自身困难的同时应对不断出现 5 资料来源 中国银行官方网站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8 页 共 42 页 的新形势新问题其中既有机遇但更多还是挑战 一从内外分立到内外统一的外贸管理新体制 一我国内外贸易分立体制的弊端 1949 年 11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华北人民 政府工商部和中央商务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央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和 国外贸易中央贸易部下设对外贸易署主管全国的对外贸易工作但这种 内外贸易合一的格局只持续了三年1952 年 8 月 7 日中央人民政府第 17 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贸易部成立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从此开始了我国 长达 40 多年内外贸易分立的体制 1982 年 3 月 8 日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2 次会议决定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外 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简称经贸部1993 年 3 月 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简称外经贸部 这种内外贸易分割的体制是照搬苏联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 产物及构件而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联系 也明显加强内外贸易分割的体制已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显露 出日益严重的弊端 1 不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优势 2 不利于全国贸易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3 不利于政府统筹管理内外贸易 4 不适应世界贸易体制的要求不利于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对于我国内外贸易分立体制理论学术界也经历了多次的论战而要求 内外贸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8 年以胡平张世尧张永励万典 武等为代表的 28 位原商业部老部长们联名上书国务院题为关于内外 贸易行政管理合一的建议建议指出内外贸行政管理分离不利于充分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利于全国贸易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不 利于政府统筹管理内外贸易不适应国际贸易体制的要求要求打破内外 经贸管理间隔合并两者的管理职能 二内外统一的外贸管理新体制 在 2003 年 3 月 10 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撤销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组建商务部新成立的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9 页 共 42 页 和国际经济合作根据改革方案它整合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 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 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职能主要职责是研究拟 定规范市场运行的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深化 流通体制改革检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负责组织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组织产业损害调查等 新商务部的成立不仅顺应了国际潮流而且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 有利于国内外市场的统一 有利于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也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对于国有外贸企业而言这样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原来在 分立体制下的来自国家政府的行业保护与特殊扶持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 内外统一的外贸体制将使得更多的不同体制的企业进入到外贸行业中来行 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但是也必须看到内外贸统一的流通领域为国有外贸企业的国有资本 退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国有大型外贸企业应加快战略性改组 采取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多种有效形式吸纳更多的生产企业充实 集团经营的产业基础组建以外贸为龙头的大型综合集团 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外贸行业开放 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还突出地体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对外贸行业的全方位开放所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上 根据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将在加入世贸组织 后三年逐步直至全部放开外贸行业的市场准入这其中既包括对外资企业 机构的放开和国民待遇也包括对内资企业的放开简单而言即这样的开 放将是外贸行业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开放国有外贸企业原有的行业保护伞将 被彻底地打破 依据这样的承诺我国对对外贸易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并将于 2004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行其中最为关键的修订就是对对外贸易经营 者条款的修订 第八条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 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0 页 共 42 页 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九条 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 应当向国务 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 6 从上述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将取代原有的核准制实行 备案制任何合法的企业法人组织甚至于个人均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国 有外贸企业的独占优势将不复存在 显然这就意味着国有外贸企业即将面临的市场将是全面的空前的 任何企业组织或个人都有可能向国有外贸企业发出挑战并进而争夺其客 户与市场资源 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给外贸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由 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空前的激烈国有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 国有外贸企业因缺少灵活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企业数量多布局散行 业内部过度竞争工贸脱节国内外市场分离亏损面大甚至少数企业资 不抵债经营难以为继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与挑战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级部分大型国有外贸企 业通过资产重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科学管理地方国有外贸 企业则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分立重组托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 式进行改革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改革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外贸企业的困境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探求为什么国 有外贸企业的改革越改越难并进而寻求根治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困境的方 法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答案就是必须从产权的角度和战略层次来研究国有 外贸企业的改革其困境的根本更多的不在于企业本身头疼医头脚疼医 脚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国有资本本身在外贸行业的定位必须调 整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与条件下从外贸这样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及时退出 来 6 资料来源 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1 页 共 42 页 第二章 我国国有资本的属性与现状 对于国有资本应该从包括对外贸易等竞争性领域中退出这个观点的 理论研究与解答需要从对国有资本的本质与职能分析入手展开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究竟什么是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原始属性是什么国有资本的职 能应该怎样存在着不同的研究与争论其间历经反复的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 国有资本的本质与职能 从定义上来看国有资本指所有权(终极产权)属于国家进行生产经营性 活动的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建立时和运营中由国家注入的资本混合企业中 原国有资产转换而成的证券资本以及滞留在企业中隶属于国有资本的利润转 化而形成的积累资本等国有资本是否有必要退出竞争性领域我们需要从 国有资本的本质与职能分析入手寻找国有资本退出的理论根源 一传统经济学的公共产品论 在传统的国家理论中国有资本的经济职能只存在于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领域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对于其他活动来说应由市场 来调节亚当斯密最早明确地从市场失效的角度论述了公共产品指出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 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于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 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绝不能补偿所费 7 亚 当斯密之后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公共产品角度 系统的论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对政府活动的范围进行了详尽的讨论8 该派理论的观点认为国有资本本质上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的 其唯一的目的或者职能是为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与缺陷解决市场失灵带来 的社会问题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补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除 此以外别无其他而国有资本所存在的经济领域也因此仅限于公共产品行 业 二近代经济学的经济干预论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国家政府重新成为与市场并驾齐驱的 7 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 253 页商务印书馆 1974 年出版 8 英 约翰 穆勒 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91 年出版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2 页 共 42 页 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经济调节手段近代国家不仅提供满足人们共同需要的 公共产品和服务还通过各种规范性的经济政策直接调节和控制经济发展过 程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国家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日益增多相关的理论 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庇古的福利经济理论9以及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 论10 该派的学者指出国家及其控制的国有资本不仅要充当公共产品的提供 者更要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的具体运行中去直接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从 而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民财富的最大化因此国有资本的职 能被相应的扩大了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 三国有资本职能综述 现代经济学进一步融合了上述两派理论提出既要看到国有资本作为公 共产品提供方的本质也要适当注意国有资本在特定历史时期担当的特定经 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基本上应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但是在 很多情况下市场的调节是无效的也就是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这时就 必须借助国家政府作为外部力量来干预和管理以纠正市场运行的偏差 因此在现在经济生活中国有资本所承担的国家经济职能主要包括 1 基础服务职能指国有资本承担国有经济发展所需的公用设施 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的任务 2 带动引导职能指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执行政府制定 的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带动和引导的作用 3 调节和控制职能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 系列矛盾和问题弥补市场缺陷 11 第二节 我国国有资本现状与退出领域 一国有资本现状评估 目前我国国有资本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 一是在非竞争性领域即为维护国家安全而限制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 9 阿 赛庇古: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伦敦版1952 年版 10 即政府立足于市场的缺陷和社会的不自足性 企盼通过政府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发挥来弥补这些 缺陷和不足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3 页 共 42 页 和由于预期资本收益率不高资本回收周期长私人资本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等因素导致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非国有资本做不了做不好或不愿做的领 域包括公用事业自然垄断部门以及幼稚产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及一些国家必须控制的特殊产业等政府投入所有并控制的资本这部分资 本也被称为公共资本它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所 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是在于竞争性领域参与竞争并追求最大盈利的资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国有经济集 体经济以及私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市场已经 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国有资本来 实现一方面公共资本对公共产品的投资进入私有经济不愿进入或不 许进入的非竞争性领域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竞争性资本 进入竞争领域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失灵按照国家的发 展规划纠正单一由利润导向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方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投资领域缺乏公共产品投资与竞争性投资的区 分和界定国家几乎对所有的产业投资都大包大揽不加区分特别是地 方政府出于发展自身经济的考虑对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青睐有加使 财力向竞争性产业过度倾斜我国国有资本的主要国有企业并非主要集中公 共产品部门反而从经济总量上看绝大多的资本集中在竞争性经济部门 我国国有企业也因此大体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非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 重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行业等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政策性目标弥补市场 缺陷生产公共物品 第二类是在竞争性领域中中小型国企这部分国有企业在抓大放小 的改革过程中实质上已变为纯粹生产私人物品的企业 第三类是在竞争性领域中活动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包括那些关系国家经 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在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的行业如自然垄断性行业支 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 11 参见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改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4 页 共 42 页 这就造成一方面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线太长布局不合理导 致了过度竞争出现了结构型供给过剩国有资本中的竞争资本的使用效 率低于其他经济成分其宏观调控的功能更是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 在非竞争性领域公共资本所处的行业盈利普遍偏低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 入这些行业全国范围内公共资本欠缺严重影响了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和 国际竞争力因此市场经济要求国有资本在公共资本和竞争资本之间进行 重新分配竞争资本收缩阵地退出市场中其竞争不力和过渡竞争的领域 转而进入非竞争性领域填补公共资本的空间弥补其不足 因此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不仅是我国国有资本经济职能转变的需 要还是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国有资本退出领域的界定 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就要求我们分析国有资本需要控制的 行业和领域在有进有退的前提下国有资本应退出哪些领域和行业即要 首先明确国有资本的退出领域 竞争性领域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而发展的领 域竞争性领域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过去很多非竞争性领域已经变成竞 争性领域如邮电通信交通能源大型基础设施等现在不仅有国内 各种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而且已经允许外商进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领 域从原来的国家垄断到开放经营现在又加强了国家垄断不允许私人经 营因此判断某一行业是否为竞争性领域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而在实 践中竞争性领域的范围也要根据国家宏观管理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 进行调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竞争性领域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退出竞争性领域应遵循以下原则 1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资本要占垄断地位 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发挥 着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服务的特殊作用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 工业航天航空工业等 2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国有资本要保持优势地位 这些领域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基 础产业电力邮电通讯业铁路运输也民用航空业和海港石油天然气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5 页 共 42 页 开采业矿业 3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领域国有资本要发挥其控制力 支柱产业大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能力要求高规模经济效 益显著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竞争激烈的产业不明代表一国的工业发展水平 4高新技术领域国有资本要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代表产业技术生机方向的新兴部门它们的发展将直接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 用 除了上述四种领域之外均可认为是竞争性领域属于国有资本应当及 时退出的范围国有资本要遵循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但是不能搞一刀切 有进有退是辩证的统一要从三个有利于的角度出发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 本共同发展国有资本要着重发挥其支撑引导和带动力的作用增强控制 力 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外贸行业无疑是属于国有资本应该退出的领域 这就与外贸行业的本身特性有关也与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与新的管 理体制相关 第三节 国有资本战略布局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本战略调整 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布局仍 然过宽结构不尽合理在某些领域或行业的比重过大等在行业分布上 除必须由国有控股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外国有经济还广泛分布在其它行业和领域在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 争比较激烈的加工工业和一般竞争性服务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偏高 在企业规模上截止 2002 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 9436 户净 资产 52637.2 亿元销售收入 56868.5 亿元平均每户企业净资产 5.58 亿元 销售收入 6.03 亿元规模偏小财富杂志公布的 2002 年世界 500 强中 美国有 192 家占 39%西欧 119 家占 24%日本 88 家占 18%这三家合计占 81%中国大陆只有 11 家仅占 2%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6 页 共 42 页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 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 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到 2002 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 11.83 万亿 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 7.69 万亿元占 65%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4.14 万亿 元占 35%15.9 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达 18.02 万亿元实 现利润 3786.3 亿元上交税金 6794.1 亿元 12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加快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 构只有继续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巩固 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进一 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进一步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经济与社会及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调整国 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是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从正确认识国有资本的属性与职能出发对国有资本的布 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完善国有资本 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 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 和领域的国有企业 特别是外贸行业这样的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资本与企业 应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13 党的十六大对此做了专门的理论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 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 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 此外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并购中要规范资 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及国家税款妥善安置职工 12 参见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并购重组国际高峰 2003 论坛上的发言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推进中国国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13 参见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7 页 共 42 页 保护职工合法权益14 二国有资本管理新体制 随着我国政府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资委相继成立 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逐步建立起来国有资本 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将更加明确中国国有资本布局和结 构战略性调整进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突 出表现为出资人没有真正到位和对国有资产多头管理 我国不断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就必须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 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 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 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 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 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这种国有资本管理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解决了出资人不到位和多头管 理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将要求国资委从战略上考虑国有资 本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外贸行业这样的竞争性行业的改 组重组加快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 全和国有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 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 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将 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省市地人民政府在依法享有更多的出资人权力的同时也要 承担更多的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也将加快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 调整的步伐 14 参见 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8 页 共 42 页 第三章 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研究 如上所述出于国有资本的本质与职能要求出于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 发展的需要 国有资本均应当从对外贸易这样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去有所 不为才能有所为有进才能有退而随着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性布局 调整以及新管理体制的建立 也使得这样的退出不仅必要而且变得完全可能 因此当前对如何实现国有资本从外贸行业中退出的机制研究就变得十分的 重要 第一节 国有资本退出方式 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问 题因此国有资本退到哪里去怎么退而又由什么资本进入都是国有 资本退出方式的问题国有资本退出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国内进行的各 种试点方式和方法可以说的种类繁多因此本文从非国有资本角度将 国有资本退出方式大致分为四种即民营资本进入外国资本进入内部管 理层员工收购以及破产清算 一国退民进 国退民进即将国有资本通过各种方式转变为民营资本在论述国有资 本退出民营资本进入之前先澄清有关民营经济的概念认识以及本 文中民营经济的范围 查阅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没有一部法 律法规出现过民营经济这四个字因此民营经济本身不是一个严格 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与民营经济相关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 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都 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宪法企业法产业政策法都对其进行了法律规 范民营概念应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经济内涵的经济概念在本文中民营经 济是指由民间经营的经济不反映一种经济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经营方式 它相对于国营经济而言指国家直接经营管理以外的所有企业即民间经营 的经济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19 页 共 42 页 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15 25 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 得到了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我国连续 20 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 加速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 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 第一对就业的贡献2002 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 7.374 亿人其中国有 单位就业人员 7163 万人占全社会的 9.7%民营经济含农业劳动力就 业占到全社会 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3.66 亿)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 量为 3.09 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 1.33 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 42% 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 84%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 经超过 70% 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据可得到的公开可靠的数据对民营经济 在经济总量方面的贡献做了一个分析和测算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2002 年 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约为 48.5%广义的民营经济的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占 64%左右 第三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到 2002 年 底已接近 37%2002 年广义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 14.8%全社会税收平 均增长率为 12.1%民营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率从 1995 年以来 连续 8 年超过 50% 第四对繁荣市场消除短缺经济的贡献从 1990 年到 2002 年民营 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25.6%同期全 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为 14.2% 第五对社会投资的贡献从 1981 年到 2002 年民间投资年平均增长 25%2002 年不包含外资的民间投资达到 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4%占全 社会投资的比重 40.3% 15 本文中的 民营经济即狭义的民营经济 新体制下外贸行业国有资本退出研究 第 20 页 共 42 页 第六正在为增加出口做新贡献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中营业收入总额 在 1.2 亿元以上的 1582 家企业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 1024 家 以个体私 营经济为例 2000 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的平均出口增长速度超过 150% 2002 年个体私营企业出口总额达到 1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4.8%而去年全社会 的出口增幅为 22.3% 第七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做贡献一是回报社会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 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 9765 个到位资金 523.73 亿元带 动脱贫人数 459.46 万人安排就业 210.24 万人二是安排下岗职工目前再 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 70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 二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特 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为市场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其发展为冲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促进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 动对我国加速户籍改革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起到了催化作用 民营经济是国有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解决国有大企业人往 哪里走钱从哪里来的一条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投资通过民间投资进入和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 重组从而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