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doc_第1页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doc_第2页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doc_第3页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doc_第4页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转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那天,我在走上教室讲台时,首先向在场的家长们声明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家长,从没认真研究过教育大课题,更不懂心理方面的学问。我要讲的话题只是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肯定有正确的一面,但自认为其正确性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就不错了,有些认识甚至可能只适合我们家,换成别的家庭或者别的孩子也许就不好使。因此,我讲出来的东西,其正确与否由在场的各位家长自己判断,是否可取也完全取决于你们自己的认识,我不想负什么责任。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郑重其事地说呢?一则是校方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很好,是加强校方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好举措。这有利于学校与家长掌握更好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最终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二则,家长们之中平凡的人占多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经验也会有教训,谁也不敢说自己对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正确,当然,谁也不可能都做错了。究竟那些做法是好的,应该坚持,哪些做法是错的,应该改正,就要靠交流,而今天就是一个机会,因此,在这里,我想把我自己认为对与错的事情都明确地讲出来,也希望其他家长也能这样做,即使我们拿出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但只要我们是真诚的,我们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现场的家长和老师。 现在,我把这些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地罗列出来,事先还要这样讲。我的观点不一定全对,即便对也未必适合所有家庭,愿看的你可以自己斟酌。我欢迎大家看完它,更欢迎看完后与我交流。此举没别的意思,教育孩子是一件人生大事,无论对家长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你肯定是或者将来肯定会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谁也绕不过去,除非你准备自己过一辈子。观点一:学前教育一定要搞,但不要寄希望太大。 大家都知道,孩子们从六岁半开始上学,如果读完大学课程的话,他(她)至少要在学校里度过十六年的光阴,即便不读大学,也得读十二年以上的书。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学生们的起点是差不多的,有的孩子可能接受学前的教育比较多,比如会多认识一些字,有一点英语、绘画等基础,但这点优势一般保持不了多长时间,一个学期最多一年后,就基本看不出来了。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育严格而正规,远比家庭的学前教育丰富和高效,这好比一批人,跑步速度有一些个体差别,起步地点也有早有晚,但当他们都用上交通工具后,比方说都开同一种牌子的汽车(同一所学校),车的性能虽然一样,但每个人的驾驶技术、驾驶风格相差很大,表现在汽车的时速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样一来,你在起点和跑步阶段创造的那点领先优势,在这种高速的差别下会显得微乎其微,很快就会消失的。进了校的学生,在这种全新的环境下,尽管是同一个学校、同一批老师,但不同的学生接受教育的速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来源的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只要坐进了课堂,“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一点也不假的。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要是在智力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而后者才是最大的差异,并且与家庭密切相关,这是我这篇贴子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我上面说过了,学生学前接受的教育,是会有一些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那么是不是就不要搞学前教育了?当然不是,学前教育还是要适当地搞一些,但前提和目的应该是这样的:让孩子在上学时,从起点上比别的孩子稍微超前一些,这样一来,孩子的第一次考试甚至第一个学期、第一个学年,在成绩上会比其他孩子好一些,这是一个初步定位,即一个好学生的定位,切记这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及时利用这点优势时间差,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同学们当中很优秀的一员,是比别人强一些的(可怜的孩子哪里会知道,那不过是稍多点的学前教育暂时起了作用罢了)。“你是最聪明的,你是一个好学生!”这句话,我建议在孩子上一年级时,家长们要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强调,让这种认识深入到孩子的脑子里。即便他在家里和学校犯了错误,家长也要说:“像你这样的好孩子、好学生,也犯这样的错误啊?”类似这样的话,让孩子知道,他犯了错也是一个好孩子、好学生暂时的错误而已。这样一来,孩子在学习中,就会比较努力,因为人都有自尊和虚荣心,谁也不想把自己由一个人人都认为的“好学生”变成差学生。这样一来,孩子的成绩可能就会一直好下去,也就是说,他真的可能从此成为一个好学生。如果你的孩子在进入二年级后,成绩依然前列的话,祝贺你,你家孩子成为一个差学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温一下学前教育的作用,应该明白了,那不过是让孩子在“起跑”前先走了几步而已,如果家长们不能利用这点难得的契机把孩子“暗示”成优秀学生,那你们家的学前教育基本上算白费了,我认为这才是学前教育的真谛。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但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就误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后,就由学校接过教育接力棒,自己的教育任务完成了,错过了孩子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暗示”机会,真是太可惜了!也有的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家前教育搞得好,使孩子在进入学校后取得领先地位,那么他自己就会自动保持这个优势,一直“好”下去,哈哈,一厢情愿而已!你会明白的,不进行其他努力,那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的。所以,我的结论是:学前教育一定要搞,那是为了给家长自己有一个“暗示”孩子的机会,你一定要抓住,但也仅此而已,不可寄于其他厚望。其实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只有两门主课会认真考试,作业量也少,一、二年级甚至还不让布置作业,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可这五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定位阶段,一个学生会成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这五年的定位能决定80%,因此,大意不得。你可以发现,一个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他上了初中、高中后,基本不走样,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方说一个好学生因为迷恋了上网,学习成绩从此一落千丈。如果要把这样的情况也考虑进来,我们就无法讨论普遍的共性了,因此,在本贴中,我们不讨论类似的特殊情况,只讲普遍性的东西。 观点二、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影响。 上面我们提到了学前教育,如果你错过了那次“暗示”机会,是不是孩子的学习就上不去了呢?当然不是,那不过是一次机会而已,失去了固然可惜,还有更多的其他手段和机会,让孩子成为优秀学生。这其中家庭环境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这是本贴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希望你还能看得下去。 孩子进了学校,一个教室四、五十人,其中很聪明的学生会有一、二个。这几个学生,平日也不看见他们如何用功,课堂课外也经常犯点小错误,但一考试成绩总在前面,这就是智力差异造成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个班级也就五、六个吧,确实是不容易开窍,同样的问题老师讲一遍其他同学就会了,而这些人呢,讲五六遍也弄不明白,这是真的笨,没有办法的。我的贴子,不讨论这两种人,把这些问题留给老师和教育专家吧。 既然天生聪慧、天生笨一些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条件差别不大,为什么进了学校后,学习成绩会拉得很开呢?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因素并不多,咱们采用穷举法也只能找出三种:无非是学校及老师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学生家庭的原因而已。如果只讲同学间差异,第一条可以免谈,因为大家身处同一学校,接受同一批教师教育,差别并不大。第二条原因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即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细分析一下,这两方面,起初的差别也并不大。学生们从六岁半时上学,十几年读下来,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几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几乎没有哪个学生把上学当作快乐的事情。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还小,不明白学习对他一生的重要作用。这时候,任何说教其实都是苍白和无力的。我出生于文革时期,我们这批人在初中以前,接家的教育动员是学好了文化振兴中华。后来改革开放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又被加上了学习为了升官发财的启蒙。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至多还会有个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所有的这些,是高尚的为国家为民族也好,是卑俗的为自己也好,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能起到几分真实的促进作用呢?叫我说,那全是扯蛋,没有那个孩子能从中寻找出学习动力来。这样一来,我们明白了,孩子们不大可能自己懂事,把学习态度端正得很好。我们再看一下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但至少在初二以前,我看,这时候的孩子还不大会总结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差别不会很大。至于过了初二,我看这时候学生是好还是差基本就定型了,某些好学生可能还会变差,但差学生变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好了,上一段我们分析的是孩子自己寻找学习动力的可能性不大,差别也不大,学习方法也差别不大,但在校的学生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确实差别很大,有人喜欢有人厌恶,有人积极有人消极,而这种差别又不是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的最初愿望决定的,哪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就是学生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作用,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好坏的主要原因。是主要原因,不是全部原因,特殊情况也是有的,比方说某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让某些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比方说某个学生自身悟性好,没受家长、教师多大影响,自己端正了学习态度等等,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们当家长的,可不能把孩子的成长寄托在这方面,您说呢?我们前面采用穷举法找出的三个因素,第二条关于孩子自身的因素其实也应该归咎于家庭环境的差别,第三条干脆就是家庭环境的差别,因此,我们惟一要谈的,就只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了这一个因素了。天呐,这才说到正题了,呵呵。 1、好的学习态度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来自于教师和家庭。我认为来自于教师的成分只占10%,而家庭的作用要占90%。道理很简单,孩子在学习阶段,看起来主要在学校取得成绩,但他留在家庭里的时间更长;一个孩子也更容易服从家长(内心里),也就是说家长的思想灌输他更能接受,他服从于老师大多是出于无奈。教师当然也会给孩子一些对待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但学生出于对教师本能的反感(没有血缘亲情还天天管着我),很少能听得进去,何况一些教师只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厌其烦的“耕耘”,对另外的学生根本就不管不顾。从家长的角度看,学校一定了,那10%大家都一样,自己也管不了,就只能从自已的90%作文章了。可面对这一问题,不少家长犯了迷糊,说自己家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少啊,有时还跟孩子闹红脸,甚至打骂孩子,但根本不起作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很短一段时间见点效果,时间一长又回归“正常”了,因此很苦恼,到处寻找教育孩子的良方,还有的家长到处听专家报告,买回一些教育方面的影音资料,反复学习模仿,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但有用吗?至少没大用,因为这些家长没弄明白事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同样是教育孩子,为什么有的家长就能把自己的意图真正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中产生认真学习的动力(自愿和不自愿的动力),而有些家长也这样要求孩子,可在孩子面前就成了耳旁风,根本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第2条要详细说明的问题。 2、家庭的规则与规矩,家长的权威性决定了孩子能否接受管教。 这是本贴核心的核心,我敢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家庭的规则与规矩,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家规”,注意这里的家规概念不同于封建时期的家规,那时候讲究父为子纲,父母之言胜过一切,子女得天天给父母请安,父亲与客人闲谈儿子也只能在一旁站着伺侯,那怕这个客人是儿子的朋友。这些封建家规,其实并不过分,只是不符合目前的时代罢了。本贴中提到的家规,就是家庭规则和规矩的意思,是家庭在对待人、事、物方面的基本规范。而这些规范,至少在孩子懂事前完全是由家长来提出和掌握的,孩子只是被动的受众。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跟家规有关系呢?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如果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约束,这个孩子就不可能自觉养成遵守各种规定的习惯,通俗点讲就是不懂事和“不听话”。我把不听话加上引号,是为了让大家不要误会,认为让孩子听话就是让孩子无条件服从,这里的不听话,是不遵守做人、做事规则的代名词。另外,有的家长,不但对孩子没有遵守家规的要求,反而有意无意地纵容孩子,这样一来,你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就是早晚的事了,其中包括你对他学习情况的干预和控制。他在家庭生活中从来都不知道服从,你的言行对他也没有什么威信可言,为什么偏会在学习中对你的教诲言听计从呢?不会的,这就是部分家长从苦口婆心到打骂孩子都不能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原因他对你的控制管教根本不在意。 如果你承认让孩子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他的学习仍至人生发展都很重要。那么咱们接下来讨论如何才能让孩子遵守家规。这可是个大题目,反正我是说不好,希望回贴的网友中有人能够说得科学、祥尽一些,这里我只作些精略描叙。要从生活细节做起,让孩子知道,在他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须做,有些事情决不能做,这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要有以下需要注意的事项。 (1)、从孩子会哭闹起,对他的“抱一抱”、“到街上去”等要求,不做无原则妥协。这看起来是最小的事情,可你最终失去原则性的后果就是从这样的小事情上开始的。你心疼孩子,他让抱你就抱,他说上街就上街,好了,他知道这一招好使,以后就会经常使出来。你烦了,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他就会加大哭闹的力度,最后还是你心软了,又满足了他的要求,这对他又是一次鼓励,再次验证了哭闹的威力,以后他还会这样干并且变本加利。长此以往,你会给孩子一个强烈印象:你外表严厉(有的家长甚至连外表严厉都做不到),但外强中干,不会真让他难受的,你没什么可怕的!我就不听你的,你能怎么的?这样一来,你们家就麻烦了,孩子慢慢变大,会不会失控,只能指望老天爷了。 如果你仍然认为这是小事,大不了家长辛苦一些,所以并不往心里去。但如果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他要东要西时呢?他还小时,要东西也要不出什么大名堂,你的财力很容易满足他,加之你较为纵容孩子,因此他的类似要求都一一得到满足。可孩子毕竟会一天天大起来,他要求的东西也会让你慢慢心慌起来,你毕竟不是印钞票的。如果有一天,他提出的要求你无法满足或者不想满足他时,怎么办?只好不理不睬,任他使招。但他从小至今都不习惯于被拒绝,他根本不知道人生中多数的要求都是不会得到满足的,现在遇到了,绝对难以接受,赌气、离家出走便司空见惯了,有的甚至认为是父母不爱他的,对父母产生怨恨,把父母杀掉了。这一切都源之于父母们不会说“不”! 有的家长说我有钱,孩子的物质要求我全部满足,他不要天上的月亮和原子弹就行。那好,总有一天他要上托儿所,要上学,按常规,没有那个孩子会把这种事当作乐趣,最初的新鲜感维持不了多久。如果有一天他不想上托儿所了,家长也妥协?你咬咬牙、跺跺脚,托儿所不上了,那将来上学呢?总不会让孩子不上学或者经常旷课吧?我们留意一下自己周围,就会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不上托儿所的要求随便满足,以为反正不是上学,去不去无所谓。但讲入托本身,是关系不大,可你失去的是原则性,你没让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等你认为孩子必须入托(或者上学)时,你和孩子间的摊牌之日也就来了,可这时候,你面临着的局面就更难对付了。从社会常理出发,孩子入托与上学是肯定要做的事情,你的孩子早晚要与其他人的孩子同坐在课桌后,但你和孩子付出的代价呢?因此,聪明家长的做法,是在孩子该入托时,把孩子送进托儿所,然后义无反顾地离开,头也不回,任凭孩子在阿姨怀抱中哭闹,这是必须要下的狠心,如果你妥协,你将面临的狠心会成倍增加。 (2)、让孩子学会遵守基本的生活习惯规范。这包括按时睡觉和起床(尤其是入托和上学后),吃饭时不准剩饭,不准把嘴巴放在菜盘上方,不准到别人饭侧夹菜,荚菜的路线不能越过其他饭、菜的上方等等。家中来了客人,孩子必须一一打招呼,过小的孩子不准在大人间穿梭嬉闹;到了别人家里,不准翻动人家的抽屉、衣柜等;这样的规矩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举例了,大家知道个大概意思就行了。这都是让孩子懂事和有教养的必要约束,让他从小就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必须遵守些什么规定,这对他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3)、孩子摔倒了不扶,上下学的书包不替他背,公共汽车上只有一个坐时,家长坐下,抱着孩子或者干脆让他在旁边站着。 这三条最现实,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好。孩子摔倒了,家长出于爱心,本能地去扶他,孩子得到了爱的关怀,却往往会嫌不足,还要加上哭泣以搏得更多的关爱。本是他自己的错,倒好像是家长错了似的。孩子倒了不扶,就是向孩子灌输以下信息:A、你摔倒了,这是小孩子们很正常的事情,自己起来就是了;B、这是你自己的错误,自己纠正吧。C、摔痛点怕什么,以后比这难受的事多着呢,先适应适应吧,小子!如果你真能做到孩子倒了不扶,最直接的利益是你不必听他的哭闹,长远利益是你的孩子远比一般孩子坚强和独立,好处大大的啊,不可不察! 孩子每天要上学、放学,在入托阶段和小学初期家长们往往要去接,这本正常。可大家留意看一下,有多少家长在接孩子时,都顺势把孩子的书包和其他东西背在了自己身上。我平日在街上走,比较留意这种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凡是祖辈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替孩子背书包,父母亲也有80%以上替孩子背书包,现在的街上,能看到一个不替孩子背书包的人,竟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有人会说了,替孩子背背书包这么点小事,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但讲这件事本身,当然没有什么,但这反应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就是这样的家长,往往会是过分宠爱孩子的人。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即便把书包交给孩子自己背,也压不跨他的娇嫩的肩膀和腰肢,但家长仍然替他背,这种不想让孩子受一点罪的潜意识就体现在这只小书包上了。由此类推,一个连孩子的书包都替他背的家长,替孩子去学校里当值日生就不用奇怪了。孩子戛令营时,家长们雇车跟随怕孩子受委屈的不正常举动就好理解了。家长们的爱心可以理解,可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离开你,在他小的时候,你能替他做一切事情,在他大了的时候,你还能替他去做一切吗?当然你也会适时放手,但你放得太晚了。人家的孩子从两岁时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你的孩子长得快有你高了还不会洗脸,上了大学还不知道洗衣服的操作步骤,凭什么你的孩子会比别人的孩子优秀?连想也不用想!所以,小水滴反射大太阳,替孩子背书包一点小事,可以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想让孩子当温室里的花朵,那么我建议你就从不给孩子背书包做起,让他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经历自己应该经历的苦难,这会使他尽快成熟并优秀起来,这才是家长的真正爱心。 还有坐公共汽车是必须要讲的事情,因为这反映了你的孩子是否有爱心,反映了你的情感教育效果。我相信人人都会见过这样的场景:公共车上上来一对父(母)子(女),但眼前只有一个坐位,那孩子当仁不让地一屁股坐下了,连看也不看家长一眼(从小优待惯了,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享受,家长就应该旁边站着),而更可气的是那位家长,竟然心安理得地站在旁边,脸上甚至还挂着笑意。可悲呀,可怜呀!这位家长,你有爱心是没错的,但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什么东西呀?如此下去,他会变成一个只善于索取(包括物质、精神和爱)而不知奉献的寄生虫啊!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反而不知孝顺为何物,他会认为自己得到关爱是天经地议的,但没有什么人教给他应该如何爱别人。过去有老话讲“棍棒出孝子”,虽然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不接受严格管教的孩子,那里能知道爱别人啊。当然了,你可以不严格管教,但也不能如此纵容呀。这种孩子,不但难以成为孝子,将来自己的家庭生活也会受影响,因为他没有爱心甚至只有私心,也往往会没有责任感,配偶和孩子将会是感受最深的。同样的道理,他在单位和社会上也往往会四处碰壁,同事和社会上的人可没有对他的天生爱心,人家不会特意让着你。当然了,孩子长大后虽然也肯定能学一些,但同样的起步太晚,天姿有限,你敢指望他从一个无知小子很快变成充满爱心的人?哪里有这种速成班?所以,这种坐公共汽车的场面,说明很多问题,是家长在孩子情感教育方面的全面缺失的集中表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提情感教育,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要同孩子发生情绪方面的冲突,如果你们家的亲情浑厚,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深,发生这种冲突的次数和强度就会少许多,换句话说,你对孩子的管教他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体现在孩子身上就不难了。这对他学会做人、做事包括正确对待学习(别忘了我们讨论的方向)问题是很重要的。关于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方式有很多,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就行。 3、经过你的努力,你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能够听进家长的话,他也就容易接受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比方说努力学习,努力就意味着艰辛的付出),因为他从小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也知道不遵守这种规则的后果。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向他灌输你对他学习方面的要求了。前面咱们说了那么多,你也如此做了这么些年,得到了只有这么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得到的,我敢断言,超过一半的家庭至今做不到让家长的言行在孩子身上产生理想的效果。如果你是那另一半,祝贺你,你的孩子已经成了可塑之材了,因为他既听你的,也会听教师的。当然,能不能真成材,这还远远不够,但这不是本贴讨论的范围了。 你的孩子听得进你的话,你可以对他灌输关于学习方面的方法和要求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我难以一一列举,也用不着列举,大家各施其能就行了。需要强调的是,光提了要求不行,还得经常检查孩子的执行情况,监督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也是家长的责任,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对孩子是如何提要求的,不是那句话,不一定全对,也可能仅适合我们家,仅供参考。 我对教育孩子的问题,写了如此多的文字,说实话,这都是十几年来积累起来的,在自己也有了孩子的初期,我也只懂得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在这方面,我似乎有点天赋。在我的特意培养下,我的儿子的成长历程比较理想,性格开朗大方,学习成绩门门优秀,还一直是班干部,但在纪律方面差一些,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对他稍微放纵一些,因为太老实的孩子没出息。每当教师为孩子纪律问题找我时,我心里窃喜呀(老师们会不愿听了,得罪得罪),因为这正是我要的结果。别的就不多说了,否则有王婆卖瓜之嫌。之所以还要简略说一下,我是想证明我的办法还是成功的,否则,如果大家看了该贴后,本来觉得有些道理,可一打听,作者的孩子是个大笨蛋,你们会怎么看这篇贴子?哈哈! 孩子在入学时,我曾听一些家长介绍,自从他的孩子入了学,他们家从此就不看电视了,为的是让孩子晚上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听了这话,我好害怕呀!孩子得用九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初中,这段时间,孩子一般晚上都待在家里,这岂不是至少得有九年时间没法看电视了?更别提电脑了。可我是个体育迷,现在频道多,几乎天天有直播。我还爱玩电脑,差不多每天都开机,这也不能玩,从此暗无天日了嘛!而且凭预感,这种不看电视的举动是一种极端方式,而不管什么事,只要成了极端,往往就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家决不能走这条路。后来我想了个办法,给孩子讲得清清楚楚,就是给他两条路,任他选择。第一条,他学习情况不理想,我不让他看电视、玩电脑,让他白天在学校学,晚上在家里学,可这样一来,他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谁也不是神仙,这种情况是早晚要出现的。难以想像,一个学生,每天在学校里呆十个小时,晚上回家还得学三、四个小时,没有任何娱乐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过日子,不疯掉就很不错了。如此这般,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会降到零点,想把学习高上去,只能凭天意了。可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更不能看电视、玩电脑了,如果反复,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既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双输的局面。第二条路正相反,保证孩子每天有一定的娱乐时间,我的建议是放学后做作业,吃晚饭后自学。到了八点,看电视到九点半,然后上床睡觉。周一至周五不能玩电脑,想都不要想,但周五晚可玩三小时,周六晚可玩二小时。这样一来呢,该学习时不想娱乐,该娱乐时不想学习。但我不能跑到你的脑子里看着,你是不是在学校认真学习了,晚上自习时,我也不可能坐在你身边看着,那怎么办呢,用成绩说话。赵本山在酒桌上的名言是“都在酒里了”,我的办法就是都用分数说话。如果孩子每次考试都较理想,就证明你在学校认真学了,在家里也是一样。如果成绩不好,先拿掉用电脑的权力,还下滑,对不起,电视你也别看了,咱们就走第一条路。我提出的这两条路,第一条是恶性循环,第二条如果执行得好,会形成良性循环,是双赢的局面。我儿子不傻,当然马上就选择了第二条路。但他知道,我的话是绝对说到做到的(他从小到大的经验让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所以,现在你能理解我前面提出的教育孩子方式了吧),如果他不能把成绩提升,自动失去娱乐权是肯定的了。因此,他就很努力,加之我经常的监督和偶尔的辅导,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从未放松过,每当大考试(期中、期末)结束,成绩出来后,我就对儿子说:“你用自己的行动,争取到了下个学期前半部分的娱乐权,希望你保持这个良性循环。”这小子就真的一点也不敢放松啊,哈哈! 也曾遇到过孩子违规的情况。04年初秋,我岳父住院,前几天我24小时陪床。我儿子以为我不会回来了,就在中午领着两个同学在家里偷玩电脑。结果那天我偶尔回家拿东西,捉个正着。我并没恼怒,而是冷静地宣布,收回他本学期玩电脑的权力。我儿子当时“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因为他太了解我了,言出必行,这个学期过开了个头,后面的三四个月,肯定玩不成电脑了。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个学期此后的时间里,他连键盘也没碰一下,我玩时也不让他看,无论什么时候。他从此再没敢在这方面违规,绝对不敢了。一时的痛快换来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损失,他永远也忘不了。需要说明的是,他面对禁令,从没奢想过能被提前“获释”,我玩时他也不看,那真是一点指望也没有。这样一来,他也不会因为我在那里玩而分心,这学期的成绩还更好。之所以能做到这种效果,他从小遵守的家规起了绝对作用。不可想像,一个没有规则的家庭,孩子会把你的禁令当回事。我相信他也不会对我产生什么怨恨,因为他知道错的是自己,他就得对此负责,他自小的经验告诉了他这一点,不用我解释。 我曾经接到过老师的劝告,希望不让孩子晚上在家里看电视,只让他埋头学习。我左耳朵听,右耳朵出,没当回事。因为我知道,老师是好意,但她只是凭经验在要求家长,她不了解我们家的具体情况,我已经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了绝对的控制,我是不会轻易让孩子进入恶性循环的。上次家长会,我坦率地讲了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但不号召其他家长跟我学,并说这种情况只适合我们家(我相信在坐的家长,没有几个能像我那样做了十多年的前期工作,他们现学也晚了),当时老师没发表态度,事后也没找我商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成绩摆在那,还有什么说的? 4、还有一种家庭环境,一定要提一提。那就是你们家的学习气氛,肯定会对孩子产生良好或不良的影响。坏的一面我就不说了,大家心里都有数,讲好的一面,就是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我们家情况比较容易制造这种气氛,我和老婆二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得经常学习新政策,得经常参加一些资格考试和证书考试,因此就得经常学习。加上我有看书 习惯,杂志类、文学类、电脑类都看,急了眼了连毛泽东选集也看,所以平日床头、桌边都是书。这样的学习气氛就容易让孩子安心学习。我也经常借题发挥,告诉孩子,你看我们年龄这么大了,还得学习,你正在学习期,不学怎么行啊!呵呵,“阶段斗争”是得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啊。 除了学习氛围外,还有一点需要认真对待,那就是你们家都看什么类别的电视节目。这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家庭都忽略了,很少有人会想,家庭收看电视节目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我直接了当地说吧,把那些港台连续局、港台娱乐节目、所有的言情片从你们家的电视屏幕上赶走,琼瑶的作品更得全部“枪毙”!这些东西,除了让你的孩子陷入早恋外没有任何好作用。据我所知,相当一部分家长尤其女性家长,对这类节目爱不惜“眼”啊,一部还珠格格,让多少人牵肠挂肚,可除了热闹,孩子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做人?她们还没能力从电视节目中领悟出做人的道理来吧;历史?这种电视节目除了个把人的名字可能是真的外,还有什么是真的?地理?别说笑话了,大都是在摄影棚里造的,除了人和房子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会有所收获,否则孩子们就不去看了,那就是情感。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了戏中透露出来的各种人物间的情感,尤其是友情、爱情什么的。爱和恨交织在这种戏里,是作者们突出表现用以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更是少男少女们如痴似醉的主要原因。友情他们可能会学一点,恨离他们还远着呢,只有爱,是最令人向往也最容易产生的,所以,现如今学生早恋成风,最少的还不到十岁就知道爱谁了。这就是这种节目为社会为你们家做出的贡献。但你不能怨恨电视台,人家是放了这节目,但并没有用刀逼着你看,遥控器一直在你自己手上不是吗?说实话,这个电视剧好像都演到第三部了,我们家的三个人,谁也不知道具体内容,只知道赵微演了个小燕子,林心如好像演了个什么格格,张铁林演了皇上,另外还有个坏嬷嬷什么的,仅此而已。因为我们家的电视,从来不看这种节目。 不好的节目对孩子没帮助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只是一个反面理由。优秀的电视节目会开拓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兴趣,从而对孩子学识的综合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才是最需要强调的。我建议让孩子看自然科学(例如中央10台)、体育节目(中央5、山东体育等)、知识竞赛类(幸运52、非常6+1等)节目,纯娱乐节目像晚会类也可以看一些,但不能形成主流。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还可以鼓励他们看一些历史讲坐、文学讲座类节目,像易中天教授讲的汉朝故事,我就领着孩子看了不少,自己都感觉受益匪浅。电影类可以看一看二战片子,这类片子都比较尊重史实,能够让孩子在娱乐中学到一些历史和地理知识。举一个例子,我本人爱看二战片,像最长的一日、莫斯科保卫战、中途岛、珍珠港等类片子,家里都有影碟,但只要有时间,电视逢演必看,还要拉上孩子一起看。这些电影,虽然是艺术作品,但史实都是真的,国家地理也是真实的。我儿子只有五六岁时,不但知道罗斯夫、邱吉尔、斯大林、希特勒是谁,还知道朱克夫、爱森豪威尔、隆美尔、蒙哥马利、巴顿等。他还知道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由英国渡过英吉利海峡,而诺曼底或加来都是法国的地方。他知道日美之间是太平洋(中途岛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的),而美欧之间是大西洋(电影水下敌人、U571等)。而这些东西,在他上小学时,同班同学中,还没有谁能说得上来。这点差别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