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涌入,对中国当代 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 华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是颇为主动和活跃的一个,也是颇具代表性的一 个。从早期的先锋小说到后来的创作转型,或显或隐,都可以看到外 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深刻影响。 2 0 世纪8 0 年代,余华主要受益于西方2 0 世纪文学,尤其是现 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创作。卡夫卡的人性恶主题、博尔赫斯 的叙述迷宫以及罗伯格里耶的写物论都对余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 响,但这一时期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主要停留在模仿、实验的层面。 9 0 年代,余华在福克纳的启发下选择走“温和的途径 ,用一种兼收 并蓄的态度对中外文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从文学形式 的模仿走向了文学精神的内化,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转型。十年后余华 推出的长篇小说兄弟同样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启发。1 9 世纪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的“强度叙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成为 余华创作兄弟的两大理论支持,但由于对理论的解读过于简单和 肤浅,兄弟未能成为余华创作的一次成功突围。 在余华的成长道路上,外国文学既是引领其走向成熟的关键因 素,也是导致其在模仿与创新中屡次失衡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 对余华作品的分析,探讨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外 国文学的接受心态给其创作带来的成败得失。 关键词:余华;外国文学;影响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19 8 0 s ,t h eb u r g e o n i n go ft h e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n d t h e o r i e sp o s e d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y uh u ai sq u i t ei n i t i a t i v e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n e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w r i t e r s o n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sa c c e p t a n c e f r o mh i sa v a n t g a r d en o v e l st oh i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w em a ys e e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f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o ny u h u a sc r e a t i o n i nt h e19 8 0 s ,y uh u ab e n e f i t e dp r i m a r i l yf r o m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w e s t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 ,p a r t i c u l a r l ym o d e r n i s ma n dp o s t m o d e m i s mt h e o r i e s a n dc r e a t i o n k a f k a sw i c k e dh u m a nn a t u r es u b j e c t ,t h eb o o rh e s s s n a r r a t i o nl a b y r i n t ha sw e l la sl o ub e r g hr i c a st h e o r ya b o u tw r i t i n g t h i n g sh a v eh a d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t oy uh u a sc r e a t i o n i nt h i sp e r i o d , y uh u a o n l yr e a c h e di m i t a t i n gl e v e lo nt h er e f e r e n c eo f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19 9 0 s ,u n d e rf a u l k n e r si n s p i r a t i o n ,y uh u ac h o s e “t h et e m p e r a t e w a y a n di n t e g r a t e dt h ef o r e i g na n d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o u r c e s a sa r e s u l t ,h em a d eas u c c e s s f u lc r e a t i v er e f o r m t e ny e a r sl a t e r , t h en o v e l b r o t h e r s w r i t t e nb yy uh u aw a s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19 t hc e n t u r yc r i t i c a l r e a l i s mw r i t e r s t h ei n t e n s i t yn a r r a t e d a n dt h ed o s t o y e v s k y s t h e d u p l i c a t ea c c e n tn o v e l b u tb e c a u s eh i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st o os i m p l ea n d s u p e r f i c i a l ,b r o t h e r s i sn o ta s u c c e s s f u l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ny uh u a s i i i c r e a t i o n o ny uh u a sg r o w t hp a t h ,t h e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p l a y e dak e yr o l e w h i c hl e a d e dy uh u at om a t u r e ,b u ti ta l s oc a u s e dy uh u a su n b a l a n c eo n t h ei m i t a t i o na n d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d i s c u s s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o ny uh u a sc r e a t i o n ,a sw e l la st h e s u c c e s s e so rf a i l u r e so fy uh u a sc r e a t i o nw h i c hb o u g h tb yy uh u a s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y uh u a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亥 矿夥年多月 夕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眢琶。馁 日期:硼8 年占月 9日 导师签名:飙秒日蛳矿睁月r 。日 f 论外围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中,余华是少数几个在国内外文学界都具有广泛影响 的作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位被赋予“大师”期待的作家之一口从发表 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及其创作一直是文坛言说的焦点。8 0 年代,余华以先锋作家的身份而备受关注,转型后的作品,更为他赢 得了读者和国内外评论界的普遍赞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同时入选“9 0 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拶;1 9 9 8 年余华荣获意大利文 学基金会颁发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 0 0 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 子文学奖。余华用他的创作实绩展示了当代作家的实力,并表现出越 来越大的影响力口 由于余华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有关他的研究成为评论界的热 点,研究成果很多也比较全面。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它们大 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 主题研究。前期小说充斥着的暴力、血腥、死亡和宿命成 了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在他创作转型后,苦难和苦难中的人 间温情又成了关注的热点。如郜元宝的余华创作中的苦难叙事; 昌切的苦难与救赎余华九十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研究;夏中 义、富华的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 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 二) 文本的叙事性特征研究。大多数论者都认为余华小说的先 硕士学位论文 锋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冷漠的叙述态度、变化的叙述时 间、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西化的叙述语言都成为解读余华小说叙事模式 的角度。如倪素梅的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形式意味从解构元叙事的 。角度探讨余华前期小说的形式意味;何鲤的论余华的叙事循环、 王光华的( 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意蕴以及张柠的长篇小 说叙事中的声音问题兼谈许三观卖盘记 的叙事风格从重复 叙事、循环叙事的角度分析了余华的叙事特征;廖进军的余华的精 神世界和王彬彬的余华的疯言疯语从叙事风格的角度探讨了余 华的创作。 ( 三) 创作转型研究。如吴义勤的告别“虚伪的形式( 许 三观卖血记) 之于余华的意义、罗绮卫的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 的变化和旷薪年的论余华的小说,分别从主题、叙事以及创作 风格的角度探讨余华前后期创作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余华的创作转 型,研究者大都倾向于将在细雨中呼喊当作他创作转型的开始, 并将余华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分析时 。 也将采用这种分期方法。关于余华研究有代表性的专著有洪治纲著的 余华评传、邢建昌、鲁文忠著的先锋浪潮中的余华、王达敏著 的余华论和王世诚著的向死而生等尊 在余华的创作历程中,外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谈余 华的创作就不能不谈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关予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 影响,很多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俞利军的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 究和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吴惠敏 论外围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的小说叙事:余华与契诃夫之比较以及姚岚的余华对外国文学 的创造性吸收等都谈到了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但大多停留 在单个作家或单篇作品的比较研究上,即使是整体风格的论述也仅仅 停留在写作手法的概念上而没有继续深入探讨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 的深层意义。而且,评论家关注的多是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异质因素, 而很少回到当时的文学环境中考察作家吸收异域文学时的创作心态。 大部分论者在探讨外国文学对余华的影响时大都集中在对余华先锋 时期的创作上,对于转型后的创作却较少涉及。尤其是,对于这种吸 收借鉴的文本效果,相关研究者也主要持褒奖的态度而很少关注中外 文学传统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创作局限。 本文试图探讨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余华 创作转型的意义。余华创作转型研究一直是余华创作研究的热点。然 而很少有人看到在其创作转型现象的背后,深层原因是作家对中外文 学传统关系的处理做了重新思考。以此为立足点,本文将分四章具体 分析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一章中把余华的创作放入当 时的文学环境,考察作家吸收异域文学时的创作心态。第二章以余华 先锋时期的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外国文 学为余华创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作局限。第三章以余 华转型后的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论述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外国文 学传统是怎样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在一起,并为余华的创作带来了哪 些新的因素。第四章通过兄弟看余华创作突破的难度及其可能存 在的问题。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喧哗与骚动 用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这本书名来形容中国8 0 年代以来的文学发 展状况,也许并不完全妥当,但却能比较形象地概括自1 9 7 9 年以来中 国文学在一阵又阵的喧哗与骚动的背景中的发展历程。“喧哗 是 因为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各种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使得被政 治压抑了几十年的中国文坛终于又热闹了起来。在外来文学的刺激 下,中国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迎来了近几十 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骚动 指的是作家的创作心态。 面对丰富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国作家既有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 学距离的焦虑,也有跃跃欲试的心态。较少受僵化模式影响的年轻作 家大都能自觉地接受外国文学观念,借鉴其创作手法,另辟蹊径,力 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8 0 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虽然取得了 巨大成就,但由于发展得过快、过急,有些作家在这股潮流中未免表 现得步伐零乱,有些作品未免显得粗糙浮浅,远不能达到平和沉静的 境界,虽然热闹,但难免给人以喧哗与骚动的印象。 1 。1喧哗8 0 年代的文学环境 2 0 世纪,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从根本上导致这 种变革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受了外国文学的 、 影响。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域外文学一直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 的角色。可以说,一部2 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史,就是一部超越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本民族文学传统,坚定地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2 0 世纪中国对外国文 学的引进和吸收有两次高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就是8 0 年代。 8 0 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开放政策的 实行打开了交流的大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影响 深远。文学作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载体受外来思潮的影响最 为显著。与五四时期相比,8 0 年代对外来文学思潮的介绍要更为全面, 作家的接受姿态更加急迫,对外来文学的借鉴也更加大胆。 外来文化的刺激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变革的催化剂,不论是老一辈 作家还是中青年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王蒙、宗璞、 茹志鹃等老一辈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主要停留在技巧的层面,用西 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模式,但讲述的仍 是一个与社会意识、政治话语遥相呼应的中心话题。到了刘索拉、徐 星这一批中青年作家,其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引起 争议的是作家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和对西方价值 观念的亲近与认同。但也有评论家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产生现代 主义的社会土壤和基础,认为“像刘索拉写的这样的情感、生活方式 不可能引起中国人的真正的感受,如果说你这样感受,你是在模仿一 种时尚 ,因而招致了“伪现代派 的指责。 到了8 0 年代中期,作家的创作心态更为活跃,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也更加大胆。以马原、残雪、余华、苏童等人为代表的先锋作家群走 到了文学的前台,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诚如张晓风所言:“年轻的 张新颖重返8 0 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南方文坛,2 0 0 4 年第2 期,第6 - 1 3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先锋派们,不断地为大师们所吸引,如卡夫卡、乔伊斯、罗伯格里 耶、博尔赫斯,等等,这些大师在后来者身上无不像里程碑样留 下自己的投影口在先锋派们或狂放或深沉的形式实验背后,往往是不 便明说的迅捷的。拿来主义。村如果说王蒙等右派作家以及韩少功 等知青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更多是一种文学技巧的尝试,为本经 验寻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那么先锋作家们在接受外来文学思潮时 则带有更强的主动性和功利目的,反叛成了种目的和手段。先锋作 家可以说是生正逢时。到了8 0 年代中后期,文学环境已经比较宽松, 借鉴外来文学的必要性也得到普遍认同,文学形式的创新甚至成为一 种时髦。再加上有李陀等批评家的大力提倡和一些权威文学刊物如 北京文学、收获的有意扶持,先锋作家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文 坛言说的中心。余华时隔二十年后还忍不住感叹:“我赶上了一个好 时代,那时候刚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开始了没几年;所有文学 刊物都特别的缺稿子。不管是有名没名的作家,凡是发表过作品的作 家都填不满我们众多的文学刊物,所以他们需要发现新作者,我就是 在那个尾声里面起来的,要是再晚两年,我可能现在还在拔牙。有 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读者的需求,所以当先锋作家的小说面世,就 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批评家和编辑奉为“新潮 拳“怎样写”的文学 内在要求成为作家蜘的困惑,创新就是作家追逐的尽标。在这种创作 氛围的影响下,谁能创新,谁就能孳| 领时代潮流,谁就是先锋,谁就 张晓菇出走与重稳文学评论,2 0 0 2 年第5 期,第1 0 3 - 1 1 0 页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一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鹦代作家评论,2 0 0 2 年第4 藏,第4 - 1 8 页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能在文坛占领先机。正如李洁非所描述的:“在这种唯新主义的 统治下,小说界马不停蹄地更新换代,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名字新面 孔冒出来,人们略带戏谑地篡改龚自珍的诗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来形容这种局面。许多过去一直老老实实磨练写作基 本功却看不到什么前景的后进者,受到了极大启发;他们甩开了保守 呆板的写作道路,纷纷寻找别人尚未尝试和引进的新的小说形式或作 品典范,抢先摹仿。这种“唯新求异”思潮一时间应者云集,而所 谓的追逐目标,2 0 世纪西方欧美小说为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 反叛目标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传统思维中的常识和常理。 1 2 骚动对外国文学的主动接受 在各种新理论新思潮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中国作家都是跃跃欲 试,尝试各种新的创作理论与手法。而余华在先锋作家中,对外国文 学的接受是最为活跃和主动的一个。在他眼里,当时中国文学杂志上 发表的作品都是垃圾,而真正的经典只有到外国文学中去寻找:“那 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 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 9 世纪2 0 世纪已经被誉为 经典的文学作品刀。 余华自己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外国文学对自己 的影响,也从不讳言这种影响,甚至还满怀感激的对待这份恩惠:“只 有在外国文学里,我才真正了解写作的技巧,然后通过自己的写作去 认识文学有着z z , 丰富的表达,去认识文学的美妙和乐趣。 李洁非实验和先锋小说( 1 9 8 5 1 9 8 8 ) 当代作家评论,1 9 9 6 年第5 期,第1 0 8 - 1 2 3 页 余华执着阅读大学时代,2 0 0 6 年第4 期,第3 9 页 余华自述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4 期,第3 1 - 3 6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最初对余华创作产生影响的外国作家是川端康成,余华曾说:“川 端康成的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几乎都是 在学习他,他是我第一个写作的老师我在迷恋了川端大概三年左 右,甚至更长的一些时阆,我几乎把川端的书全部买全了,所以川端 康成是我唯一一个几乎读完作品的作家,起码那个时候,他的作品我 都读了,后来就没有一个作家能够让我做到这一步,原因并不是因为 那些作家不如川端康成,很多作家都比他更了不起,是因为我没有兴 趣去读那么多作家的那么多作品了。 卡夫卡也是对余华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作家,余华最先接触的是卡 夫卡的乡村医生尊据他自己回忆:“大概是1 9 8 6 年,我去一趟 杭州的时候,跟我在杭势l 的一个朋友,一块去逛杭州的书店,那个时 候刚冈l 出版卡夫卡小说集,就剩下最后一本,他手快,买下了。 我回到他家里以后,在他家住。一个晚上,我就劝说他把这本书让给 我,最后,他被我说服了,用托尔斯泰的四卷本跟我换。就是拿了那 本小说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 彩从余华的描述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余华对外国文学的痴迷。余华颇不容易得到的这本乡村医 生成为了余华创作转折的一个契机。他在川端康成与卡夫卡的遗 产一文中说:“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 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 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心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一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j 云8 上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 0 0 2 年第4 期,第4 一1 8 页 余华小说的世界天涯,2 0 0 2 年第1 期,第2 8 3 7 页 8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情是否愉快来决定形式是否愉悦。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 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 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 正是在上述两位作家的影响之下,余华终 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创作实际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点。 在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一文中,余华追忆了福克纳对他 的影响:“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可能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 有威廉福克纳。我的理由是做师傅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手把 手传徒弟一招。威廉福克纳就传给我了一招绝活,让我知道了如何 去对付心理描写。 在后来的阅读中,余华还谈到了陀思妥耶夫斯 基、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作家对自己创作的启示。8 0 年代的作家受 外国文学影响的不少,但像余华这样积极主动地接受外国文学观念, 借鉴外国文学技巧的作家却不是很多,而外国文学也给余华带来了丰 厚的同报,帮助余华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敲开了文坛的大门。 第二章无根的焦虑 余华一直是一位十分勤奋、善于借鉴的作家。8 0 年代他阅读了大 量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也发挥了重要作 用。他把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的启示直接应用于文学创作实践中,正因 为如此,余华才能够在青年作家中脱颖而出,迅速得到文坛的认可。 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外国文学评论,1 9 9 0 年第2 期,第1 0 9 - 1 1 0 页 余华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上海文学,2 0 0 5 年第3 期,第8 4 - 8 6 页 醭士学位论文 余华8 0 年代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西化倾向,从语言、叙事到主题都可 以看n 多 i - 国文学大师的影子。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文 学对余华8 0 年代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但它们在绘余华创作带来源源 不断的养料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避免的局限。 2 1人性恶主题 提到余华8 0 年代的作品,给入印象最深的就是充斥于文本中的有 关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描写,以及冷漠残忍的叙述风格。这一时期余 华给我们展现的小说世界是一个背离了常理的非常规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没有“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作家眼中的真实刀人 与入之间的冷漠无情、自相残杀、欺骗和阴谋。对暴力血腥的描写几 乎成了余华的独特标志,成为余华风格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尊 在分析余华为什么对暴力描写情有独钟时,大部分评论家都从余 华的童年经历中追根溯源,或者归之为医生职业的影响。不可否认, 童年的经历和职业都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但余华选择描写暴力 和死亡却主要来自于卡夫卡的启示。余华自言:“川端的作品笼罩了 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那段时间我排斥了几乎所有别的作家,只接受 普鲁斯特和曼斯菲尔德等少数几个多愁善感的作家。这样的情景一直 持续n 8 6 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卡夫卡。 余华认为是 卡夫卡把他从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出来,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 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国 在接触卡夫卡的作品之前,余华主要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在此之 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外国文学评论,1 9 9 0 年第2 期,第1 0 9 - 1 1 0 页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前,余华发表了星星、竹女、月亮照着你,照着我、老师 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小说都写得精致优雅,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在为 星星写的一篇创作谈里,余华提出了初期写作的两个重要观念: “我现在二十四岁,没有插过队,没有当过工人。怎么使劲回想,也 不曾有过曲折,不曾有过坎坷,生活如晴朗的天空,又静如水。一点 点恩怨、一点点甜蜜、一点点忧愁、一点点波浪,倒是有的。于是, 只有写这一点点时,我才觉得顺手,觉得亲切。这样,关心我的 同志便说话了,说我太小气,劝我能否多换几个角度来观察社会, 我何尝不想去把握世界,去解释世界。我何尝不想有托尔斯泰的视野、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气派我何尝不想有曲折坎坷的生活。但生活 经历如何,很难自己做主。于是我只能安慰自己:曲折的生活有内容, 平静的生活也是有内容的,去认真体验,认真感受吧。 这里,余华 谈到了他写作遇到的困境:生活经验的贫乏。在书写自己的一点点时, 他虽然意识到了在主流文学中立足的艰难,但还是抱着自我宽慰的态 度表现出对传统写作规范的遵守。他不能设想书写一种他没有直接感 悟的生活,也没有意识到文字和形式可能对表现生活产生的影响,遵 从于现实的书写是余华这时候写作的根本信念。而在接触了卡夫卡的 作品后余华的创作立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对事物正面的书写转向 对对事物反面的关注。 卡夫卡给了余华写作最现实的借鉴,就是在提倡形式时,单纯的 描摹并没有多大意思,而是要首先确定描摹具有的意义。对暴力、血 余华我的一点点:关于星星及其它北京文学,1 9 8 5 年第5 期,第7 9 页 硕士学位论文 腥、死亡的描写只是一种表象,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意义。 余华试图以一种西方现代文化立场的观察视角在中国的民俗和现实 生活中找到形而上的存在命题,表现出对现代主义意义的努力接近。 余华发现了卡夫卡有种能契合他阴柔气质的角度,就是在冷漠和孤 独中对人类形而上闯题的思考。余华看到了被西方思潮第二次席卷的 中国对外国哲学抱有的浓烈兴趣并在卡夫卡的启发下找到了一个有 利的主题:变形记的荒诞、城堡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在流放 地的刑法暴力和文化。在往事与刑罚中刑罚专家身上我们可以 看到在流放地里的军官的影子,现实一种里则同样上演了变 形记中伦理亲情的脆弱,城堡里的宿命感在世事如烟中也 有着更加完整的表现。 在卡夫卡的启发下,余华写出了对他的创作生涯发生决定性转变 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不仅给余华带来了知名度,更重要 的是树立了余华写作的信心,确立了余华的创作方向对事物反面 的放肆夸张的表现。在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中感到“顿悟 的余华, 在这一年写出的一系列作品给文坛带来了“炸弹般的震撼效果。余 华施展着“卡夫卡式的随心所欲”,他的作品充满同样疯狂的想象, 充满同样享受欲的幻想。但不同于卡夫卡的自虐情结,余华所展现的 暴力更类似于一种表演,这种表演的道具就是血篷和非正常死亡。他 不知疲倦地在血的颤栗中表演人性的残忍,他对整个世界的感受都坠 入一种强烈的非理性情绪中。暴力、酷刑、谋杀、鲜盥、疯狂几乎充 斥了余华早期的作品。 1 2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评论家大多把对暴力血腥的冷漠叙述看成是余华的创新之处,持 一种褒奖的态度,认为余华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是对人性丑恶和 世界荒谬的象征表现和无声抗议。其实这种对暴力的残忍想象在卡夫 卡的作品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在卡夫卡的日记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 样的描写:“脖子上缠着绳子,被从一楼的窗户生拉了进去,然后被 猛向上拽,穿过所有的天花板、家具墙和阁楼,血在流淌,身躯变得 支离破碎,直到我身体的最后一块从绳子上脱离,砸在瓦片上,散落 在屋顶”,“不停地向想象着一把宽阔的熏肉切刀,它极迅速地以机械 的均匀从一边切入我体内,切出很薄的片,它们在迅速的切削动作中 几乎呈卷状一片片飞出去。”在卡夫卡和k 中余华还对这段话进 行了点评:“宽阔的熏肉切刀、切入我体内,而且切出很薄的 片,卡夫卡的描叙是如此的细致和精确,最后呈卷状一片片飞出 去时又充满了美感。 不难看出余华当时对这种暴力美学的认同,同样,在余华8 0 年 代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这种从认同到模仿的痕迹。一九八六年中 对疯子自残的细节描写比卡夫卡卡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对施虐过程的 细节描写让人触目惊心,而作者玩赏式的叙述态度更让普通读者的心 理难以承受:“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于是黑乎乎的嘴 唇开始红润了。不一会钢锯锯在了鼻骨上,发出沙沙的轻微摩擦声。 于是他不像刚才那样喊叫,而是微微地摇头晃脑,嘴里相应地发出沙 沙的声音。那锯子锯着鼻骨时的样子,让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乐地 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书,1 9 9 9 年第7 期,第4 2 - 4 8 页 余华卡夫卡和k 读书,1 9 9 9 年第1 2 期,第3 8 页 颈学位论文 吹着口琴。”死亡叙述中的司机由于无法忍受内心的负罪感而选 择了认罪,却被镰刀、锄头和铁塔残忍地结束了生命,“鲜血很像 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 。这种残忍的诗意与乡村医生中孩 子身上玫瑰色的鲜花般的伤口同样让人触目惊心。现实一种将亲 情伦理在暴力下瓦解,古典爱情则表演了幼女在肉店惨遭肢解的 人性暴力,往事与刑罚更是指向一种更深层的精神暴力 余华选择对暴力和死亡的极端式书写,与其说是出于对常理的怀 疑,还不如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余华在一篇访谈中说道:“那 是我的早期作品,有各种原因。一方面那时我比较偏激,我在一个很 小的地方开始写小说,对整个中国文学不属一顾。在南方的那个小县 城里,谁也不知道你在于什么。我的邻居只知道我是一个书呆子,家 里有很多书,经常不出来。我心高气傲,经常在家里挥挥手把整个中 国文学给否定了尊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当初想写的一篇小说的题目叫 反面,后来没有写。它表达了我那时写死亡写暴力的倾向。1 9 8 5 、 1 9 8 6 年中国文学还是主流派的天下,韩少功、莫言的写作都是在小 圈子里叫好。我感觉大部分的人都在关心事物的正面,而我带着关心 事物反厦的愿望,写了许多死亡、暴力,用如此残忍、冷酷的方式去 写,在中国作家里还没有。施余华敏感地意识到要打破主流创作模式, 获取轰动效应就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模式。写正面已经很难获得文坛的 关注那就写反面,而且要用一种“残忍、冷酷的方式去写 。虽然余 余华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4 4 页。 佘华死亡叙述世事如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9 页 许晓煜谈话印道路:对二十一位中国艺术家的采访湖巍:湖南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2 3 3 页 1 4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华对暴力的书写客观上达到了指向潜意识及文化问题的效果,但这种 事先为自己在文学史上找好位置的心态却影响了其表现的深度。 2 2 现代式感觉 8 0 年代,中国作家借助外来文化的刺激,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 局面,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义玎到“感的过渡。8 0 年代以 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由于过于强调意义,艺术感觉彻底钝化。在几条强 硬的、有如律条的写作原则指导下,在一些样板格式的模拟中,创作 出的“工农兵文艺刀,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在这一时期,文学只有 公众意象,而无文学家的个人意象。纷繁复杂的世界只要少数几个简 单的词语就轻而易举地概括,这些词语代表的极端荒诞的意念成为数 亿中国人的思维取向,从而杜绝了文学艺术去广泛地感觉世界的可能 性。8 0 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感觉被唤醒的时代,文学艺术感觉开 始伞面苏醒。在此前的三十年里,文学感觉因压抑而迟钝。政治环境 的恶劣,文学传统的匮乏杜绝了文学艺术去广泛地感觉世界的可能 性,更杜绝了个性化地表达感觉的可能性,文学艺术的感觉能力开始 退化,以致麻木。这种感觉能力的退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感觉的粗 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去感受生活,即使写 到了感觉,也只是一些粗疏的大感觉,一种很浮浅、很笼统的呈现。 文学感觉苏醒的重要表现就是作家对细微事物的感觉能力和对这种 微妙感觉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正如曹文轩所说:“中国作 家学会凝视与凝思,不能不算是一个进步因为艺术到了高境时, 硕士学位论文 。 其标志便是作家感觉到了细微之事物和写出了细微之感觉。”国 中国文学本来具有良好的感觉能力。自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 琶声音的描绘,其感觉可以算得上精细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 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尊闻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耪中国古代诗人对色彩光影的感觉,对微妙情感的 捕捉,更是达到了人类艺术的巅峰。 8 0 年代初,中国文学艺术虽有大的改观,但显现出来的艺术感 觉仍然是粗糙的,大部分作家还是停留在公共感觉方式的层面。到了 8 0 年代中期,文学艺术的感觉能力得到全面恢复,作品中表现出的 感觉方式也更为个性化、精致化。曹文轩认为,相对于舒婷、北岛诗 歌中相对吉典的感觉,以余华为代表的这些先锋小说家的感觉方式更 为现代。所谓“现代感觉,曹文轩是这样定义的:“现代感觉e e oo o e 不 仅仅是千方百计地写出存在以及对存在的感觉,还要去利用语言符号 的自由,进行一种奇谲的、大胆的组合实验,以创造出许多实际存在 中不可有不可能给的感觉来;对语言的无能,它有切肤记忆,在修辞 方面,它绝对放得开手脚,就比喻来说,用于比喻的意象与被比喻的 事物或情感之类的东嚣之间,其距离太出乎人的意料,到了一种情理 不通的地步,明显的生硬,但这种生硬,恰恰是它自觉追求的一种效 果,并且,也正是这种生硬,把现代感觉体现了出来;如同提到 的现代派,人们的心目中就会呈现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形象那 曹文轩2 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版,第1 5 4 - 1 5 7 页 1 6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样,提到它也会使人想到不正常,想到一些病态的情调;格调上,它 是灰暗而寒冷的,毫不掩饰无情;它已完全不再在乎美感,并且有意 识地排斥美感,使美感变成奢侈和不必要的东西。 先锋作家大都追求这种现代化的感觉方式。对于先锋小说来说, 现实世界混乱不堪而又捉摸不定,惟有自我的感觉才开启了一片无边 自由的国土。先锋作家试图改变人们在传统小说进行的那种低劣而肤 浅的识别,给我们寻找新的感觉方式。莫言的小说常常运用感觉化叙 事,其作品的感觉化效果往往是以人物的主观视角而获得。莫言小说 中的生活场景或是“我 在行动着、感受着,或是作品中几个人交错 地感觉着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把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积极的感情 活动表现出来。这种强烈情感的加入,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表现出感觉化的倾向。在苏童的小说中,感觉经常只是对事实情境加 以荒诞性的诗性催化。那些被感觉化合过的情境总是突然显得异常广 阔,所有这些诗性的感觉都脱离叙事意念约定的故事意义,并且偏离 了现实的可能性。 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现代”的感觉方式。 余华着意创造出一个非常态的世界,并由此表现出作家对常理、对秩 序的怀疑,这就决定了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拥有的感觉也必是与众不同 的、怪诞的。余华是一个特别重视感觉描绘也善于推陈出新的作家。 其小说中独特的感觉方式、丰厚的细节及其营造的怪诞不安的氛围成 为余华创作个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比于前辈作家那种中规中矩 育文轩2 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版,第1 4 5 页 1 7 硕士学位论文 的感觉表达方式,余华描写的感觉显得奇特、怪诞,其感觉方式也有 一种形式的陌生化。如果说苏童的感觉特点是荒诞性的诗性的话,那 么余华的叙述都是从感觉入手,他使你觉得他是在仔细品味感觉。 正如陈晓明所说:“那些事实存在的情境被他的怪异感觉全面催 化,因此,与其说那是一连串怪诞的事实,不如说是他怪异感觉 的碎片集合而成的故事。他常常咀嚼些色调、一些光影、一些似 是而非、如梦似幻的心理印象、一些飘忽无名的情绪。放弃了讲故事 的欲望,卸掉了政治、伦理的重负,喜欢也善于去感受那些怪异的、 虚无缥缈的细节,沉浸在一种由感觉营造出来的氛围中。 余华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中说:“一种能力却在茁壮成长,我 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粒钮扣掉在地上时的声响和它滚动的姿态,而且对 我来说它比死去一位总统还重要得多 。 这种对感觉的重视和余华敏 锐的表达感觉的能力导致了在余华的小说世界里感觉被无限放大,作 者让读者和人物一起支起耳朵,打开各种感觉器官去聆听每一丝最细 微的声音,体会每一种最细微的动静,去感觉每一次最微妙的变化。 作者最感兴趣的已经不是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去营造 一个放大的感觉世界尊为了达到放大感觉的目的,在具体摧述时余华 偏重于用情感强烈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在他的小说里常常会出 现“灿烂 、“嘹亮耪、“鲜艳无比、靠兴高采烈挣类的形容词。他的 感觉方式也是极为个人化的,在他的感觉世界里声音可以是“宽阔 的 、“光滑的 ;也可能是“清脆欲滴 、“无比鲜艳的 ;甚至会“被 陈晓蜞无边的挑战。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5 5 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作家,1 9 9 8 年第8 期,第9 3 - 9 5 页 1 8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撕断似的一截一截掉落下来”:或者可以从中“闻到一股芳草的清香 ; “哭声像烟雾一样”:笑声“像飞机俯冲过来 ;“抱怨就像雨一样滴 滴答答 ;“脚步声如掉在地上的枯树枝 ;人可能会“像一只跳蚤一 样惊慌失措”;小巷像“一条灰色的裤带形状,两旁的房屋如同衣裤 的皱纹,死去一般固定在那里 对余华的感觉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是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 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重视感觉与表现的联系,他擅长抓住世界给 他的瞬间感受来构造一个有声有色的知觉世界,营造出一种诗意感伤 的情调。川端康成是余华的第一个写作的老师:“川端康成最迷恋我 的地方是他的那种细部的描述,他描述的细部,给我的感觉和我们那 个时候时髦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那些作品有很大区别的,他的描写是 有距离的,他刻画细部非常好,但他是有距离的。你觉得他是用一种 目光去注视而不是用手去抚摩。就是这样一种细部的刻画,我觉得 非常丰富,就一直在学习写细部。 在一次访谈中余华也提到“在川 端康成作我导师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而且 是用一种感受的方式去表现。感受,这非常重要,这样的方式会使细 部异常丰厚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 细部描写是余华写作之初最先领悟到的写作技巧,对细部的重视贯穿 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细部的真实比情节的真实更重要,情节和结构 可以荒诞,但细部一定要非常真实。我认为能表明一个作家洞察力的,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一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 0 0 2 年第4 期,第4 - 1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其实就是对细部的处理。余华对人物心理体验的捕捉就建构在人物 的行为、言谈等真实的细节叙述当中,他的早期作品中的场景描写、 情节推进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用一种目光去注视,而不 是用手去抚摩 ,这种独到的理解使得余华的细节描写异常丰厚,带 有浓厚的感觉化色彩。 余华8 0 年代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感觉就是“静 ,就像是一架 没有打开声音的摄影机拍摄出的画面。这一时期余华的人物有行动、 感觉,但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即使有心理描写也是选择那些最常用 也最直接的词语,如“忧心忡忡、“得意洋洋、“不寒而栗”等,而 不屑于对人物心理做更细致的辨析。人物对白能省则省,很难从人物 对话中看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交流之门关闭导致人物感觉被放 大,剩下的只是封闭世界里的怪诞、恐惧无限延伸。 ” 四月三日事件一开始就进入感觉辨析的状态:少年对阳光的 感觉过程首先就被延伸,普通人在看到阳光的同时应该就能判断出那 是阳光,而少年先是感觉到“一片黄色很热烈 然后才判断“那是阳 光 ,判断比感觉似乎总是慢了半拍;对于钥匙的感觉过程更是被无 限拖延,先是“将手伸进了口袋,手上竞产生了冷漠的金属感觉 , “然而当手指沿着那金属慢慢挺进时,那种奇特的感觉却没有发展, 它被固定下来了。于是他的手也立刻凝住不动。渐渐地它开始温暖起 来,温暖如嘴唇。可是不久后这温暖突然消失。他想此刻它已与手指 融为一体了,因此也便如同无有。它那动人的炫耀,已经成为过去的 叶立文余华叙述的力量一一余华访谈录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4 期,第3 6 - 4 0 页 2 0 论外国文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形式。 经过艰难的辨析最后终于揭示“那是一把钥匙 。这样,叙 述被刻意延宕,所指总是在经过艰难的辨析之后才姗姗出场。 在现实一种里,山峰的妻子在发现自己的儿子死了之后,作 者有意避开了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集中写她的一系列动作和感觉: “她在门口站了一会,她似乎看到儿子头部的地上有一摊血迹。血迹 在阳光下显得不太真实,于是那躺着的儿子也仿佛是假的。随后她才 走了过去,走到近旁她试探性地叫了几声儿子的名字,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