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琵琶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当代创作则更加注重对于乐器新音色与演奏技巧的再挖 掘。香港现代作曲家罗永辉,在面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传统文化元素、中国艺术思想 等诸多创作源泉时,将中国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相结合,自内而外开创出属于 他个人的一种现代中国精神。本文选取了罗永辉 1997 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千章扫 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 千章扫乐曲整体概况; 第二章: 千章扫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第三章: 千章扫音乐与草书艺术的类比。 在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时,笔者一方面要通过理性而精细的分析,同时又要探 究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人文背景,以及作品中隐射的主体意念。中国现代音乐作 曲家在作品创作中集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对中国民俗、宗教和神秘的感 知;对中华民族文化(从历史、哲学、诸家到神话、传奇、书法、绘画等)各层面的深 入理解;对中国山水意境的苦苦追求;以及音乐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等,都使他们的 音乐创作带有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 关键词:罗永辉, 千章扫 ,音乐分析,草书艺术 iii abstract pipa music is rich and colorful,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temporary creation of new sounds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laying techniques of re-mining,hong kong modern composers luo yonghui, in the fa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art, and many other creative sources of thinking, it will be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heory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from the inside out to create one that belongs to his personal species of modern chinese spiri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luo yonghui 1997 pipa solo creation, a thousand sweeps to start discussion。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1: a thousand sweeps an overview of music chapter 2: a thousand sweep and playing techniques of musical form. chapter 3: a thousand sweeps the analogy of music and cursive art musical works on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the one hand, through rational and accurate analysis, while also explore the works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works of the main ideas in the hint. chinese music at home in the collective works of creation show a strong sense of roots - to the chinese customs, religion and mystical percep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ll home to the myths, legends, calligraphy, painting etc.)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ll levels; on the hard in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nd music combined with real life, have to make their music hard to break away with the china complex. key words:luo yonghui, a thousand sweeps, music analysis, cursive art 序 言 1 序 言 序 言 一、选题缘由 琵琶,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瑰宝,这件发端于丝绸之路上古老乐器,在中国大地上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独具个性,更是因 为它独特的技法,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力震 撼。 二十世纪以来,音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是 一种追求民族和个性的文化,故必然是多元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在音乐中表现的 已经十分明显。在浪漫主义之后,特别是在二战和其后的几十年中,西方音乐创作已经 超越了此前的流派化、集团化,走向真正的个性化道路。在这种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起琵琶音乐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多元特征, 在创作还是在表现上都呈现多元化发 展趋势。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现代音乐起步之时, 留学归来的作曲家已不满足与对西方现代技 法的模仿,开始提出了自创的新思维和新理论,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青年作曲家都会 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带着东方、中国音乐的传统因素,运用中国民族乐 器,写出新的中国现代音乐。 中国内地现代音乐的蓬勃发展,也间接影响到了香港地区音乐创作的发展。香港老 一代作曲家的创作,以林声翕、黄友槺和林乐陪为先后代表。1938 年林声翕在香港创作 了白云故乡等艺术歌曲,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对香港的重要影响。香港现代音乐的 创作可以以 70 年代大陆移居的施金波、屈文中、关迺忠等人及香港本地成长起来的罗 永辉、罗炳良、曾叶发、陈永华等人为代表。这些作曲家,从小就受香港的基础教育, 后来均又具有在欧美深造的经历,因此,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吸收了西方现代创作技巧 更大胆、更熟练的特点,在题材内容上除了香港的题材外,也不断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化 方面的题材,以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如罗永辉的电子室内乐响晴 、 琵琶协奏曲 和为箫、日本筝、扬琴及筝写的清音写意 ,罗炳良的管弦乐第二交响乐等。 罗永辉,现任香港艺术学院驻校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民族器乐独奏,特别是琵琶,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2 及各种民乐重奏为主,在香港音乐界占有特殊地位。他的创作显示出自身在中国传统文 化方面深厚功底,也表现出其现代音乐创作所特有的大胆创新。如他的室内乐响晴 1993、琵琶独奏曲一指禅1985、 琵琶协奏曲1986、琵琶与弦乐四重奏泼墨仙 人1995、管弦乐无极意想1996、以及琵琶与管弦乐千章扫1997 等。 本课题选择罗永辉先生的琵琶独奏曲千章扫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现有研究 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尝试较为全面的分析这首乐曲,不单从音乐 形态方面,而且从演奏技法方面对此乐曲加以论述和总结;同时也对罗永辉的创作思想 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希望通过对香港作曲家创作的民乐作品的分析总结,能够对罗永 辉的琵琶艺术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整体认识,并且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罗永辉的琵琶创作 在新国乐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推动琵琶艺术的发展,使中国这一古老乐器焕发更迷人的 光彩。 二、研究现状 千章扫这部琵琶独奏曲,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书法艺术中的草书,笔者通过从 期刊、网络上对这部作品相关资料的检索收集,大致了解如下:1、书籍:如梁茂春香 港作曲家: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联书店,1999 年。这本书籍中梁茂春先生涉及 到了千章扫作品的曲作者罗永辉,并对罗永辉的生平、创作作品、创作特点进行了 详细介绍;爱德华格林等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年。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评论专刊, 其中有一篇刘长江 罗永辉的音乐: 背景,媒介及中国风格 ,作者追溯罗永辉充满个人美学、风格及身份特质的音乐轨迹, 对两部琵琶作品千章扫和逸笔草草的分析论证,使读者能够识别适当的文化空 间与个人创作的结合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新的艺术。2、论文:王民德书法与音乐的中 西对话中国文化报,2005 年 7 月 26 日,第 a04 版;张 楠中国音乐与书法关系 浅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29 卷第 4 期;何炳武书法艺术与音乐 艺术的同异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7 年 3 月第 25 卷第 2 期等,这 些论文都是以类比的方法对书法与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使人们认识到两种艺术 的一脉相通、和而不同。 笔者从收集来的资料看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千章扫本体以外相关联分析, 迄今为止,并没有某一篇论文针对千章扫文本的创作背景、音乐形态、演奏技法、 序 言 3 以及与草书艺术审美共性等方面做出的分析研究。 三、研究意义 千章扫继承了传统琵琶套曲的组合原则,由“胸中气” 、 “游丝连绵” 、 “点滴成 流” 、 “蟠龙走”四部分组成,作曲家通过对琵琶的使用,以音乐表现出毛笔的舞动及毛 笔点捺挑撇之间能量的转换,再加上西方新派音乐中常用的手法,将理念与技术、理性 与感性相结合,自内而外产生出新的音乐语汇。 在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时,一方面要通过理性而精细的分析,同时又要探究作 品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人文背景,以及作品中隐射的主体意念。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家 在作品创作中集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对中国民俗、宗教和神秘的感知;对 中华民族文化(从历史、哲学、诸家到神话、传奇、书法、绘画等)各层面的深入理解; 对中国山水意境的苦苦追求;以及音乐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等,都使他们的音乐创作 带有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 选取此题,是对于乐曲中音乐形态的分析,也是对于其背后人文思想的探求,更是 领略创作主体将对人生的感悟深藏于技巧的高超。 琵琶这件中国传统乐器正以自身独特 的艺术特质和强大的时代兼容力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彰显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也正是因 为每一个对自己民族有着深厚情感和高度历史责任感的音乐爱好者和工作者在光辉的 岁月里不遗余力、耕耘不辍,成就了琵琶艺术生命延续的动力。 第一章 千章寻乐曲整体概况 5 第一章 千章扫乐曲整体概况 第一章 千章扫乐曲整体概况 一、多元化的社会背景香港音乐的现状 香港地区(包括相邻的九龙半岛)原来是位于广东澳门岛东侧的一个小岛,隶属于 广东新安县( 今深圳市)。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回归祖国”前 150 年间的香港地区 一直被作为英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那里的音乐教育是英国体制,香港的音乐在 英国的统治下,并不很受重视,在被统治的百年间,香港的音乐始终处在变迁的过程之 中。 香港音乐的创作最早能追溯到30年代抗日战争, 大陆的一批音乐家来到香港展开创 作,他们为香港音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林声翕谱写的艺术歌曲白云故乡和野 火,表现抗战时期思念家乡之情,香港一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 直至五、六十年代香港音乐才正式起步,1965 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立音乐系,它是 第一个大专水平的音乐教育机构,七十年代粤语歌曲开始繁荣,是本地音乐蓬勃发展的 一个重要时期。 从七十年代后,又有不少大陆音乐工作者陆续移居香港,如施金波、 吴大江、关迺钟、屈文中等,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认真培养、各有所长 的音乐家。他们为丰富香港的音乐生活、提高香港的音乐水平,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 贡献。后者的领衔人物是罗永晖、卢亮辉、郭迪扬和关圣佑这一批,可以说他们基本都 是香港建立起自己伟业的代表性音乐作曲家,是香港作曲界现在影响最突出的基干。与 这支队伍相配的,还有一些长期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外籍作曲家夏里柯、纪大伟等。由 此可见,香港的音乐创作发展,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半个世纪,起步虽 然较晚,但发展却尤为迅速、显著。特别是 1997 年后,随着“香港回归”,香港与大 陆、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进展,这将谱写香港音乐不断走 向空前繁荣的新篇章。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有一个特殊的团体香港中乐团,于 1977 年创办,第 一任音乐总监为吴大江,在当时这样一个西化的社会中,民乐的上演率却极高,属世界 上最大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之一。中乐队的编制与大陆的上海民族乐团、广播民族乐团 一致,皆由“吹、拉、弹、打”四个声部组成,可见大陆地区新的民族乐队的建制对香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6 港的影响很深,此外,香港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组织音乐家进行新作品的创作,这 在当地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即委约制度,以保证乐团的正常运作,许多音乐家,都曾 为乐团谱写新作,因而在香港中乐团的资料室中,保存着上千首委约作品,这是一笔巨 大的音乐财富。 从香港民乐发展的状况, 可以看到同胞们是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的。 他们 通过对祖国文化艺术的学习, 更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他们在中西文化艺术琳琅 满目的香港, 为自己民族有如此宝贵、高深的文化艺术而感到自豪。在香港兴起的发扬 民族音乐的活动, 将会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从被英国占领之后到 1997 年香港的回归,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的音乐 研究和教育是在一种多元化和非常活跃多变的社会结构情况下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 角色。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香港音乐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越来 越多样,从最初的岭南民间音乐特征,到中国现代音乐特征,到国际现代音乐特征,最 终体现出多元共生的显著特点。 二、曲作者的艺术追求 罗永辉,香港少数跨越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资深作曲家,现任香港艺术学院驻校作曲 家。出生于中国海南岛,7 岁时移居香港。他早年受教育于仍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及 仍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于中学时开始学习古典吉他, 18 岁时从高中毕业后决定跟随曾 在法国受训的著名台湾作曲家许常惠学习。 1972 年他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 获音乐教育 学位。毕业后即前往美国,于 1979 年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获作曲硕士。 罗永辉是一个多产的、写作多元化的作曲家,除艺术音乐外还有流行音乐、广告、 话剧、歌剧及十多部舞台剧音乐。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中的乐评家哈利龙立克 (harry ronlick)形容罗氏为“香港最具启发性的作曲家” 。中国音乐史学家梁茂春认 为罗氏是 “最活跃和最有代表性的香港作曲家之一” 1。 他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是凭作品 醉 乡获得的重要国际性奖项亚洲作曲家联会颁发的入野义朗纪念奖。他的作品被北 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2001 年至 2008 年期间, 罗氏以桃花扇获得香港戏剧协会颁赠的最佳戏剧音乐奖,并以歌剧梦拾红楼 、 琵琶与西洋乐队作品逸笔草草 、中国弹拨乐作品风流 、琵琶于中乐队作品千章 1 梁茂春, 香港作曲家: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1999,香港三联书店 第一章 千章寻乐曲整体概况 7 扫及中乐队作品星河泼墨连获五次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协会颁赠的金帆音乐奖。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罗永辉的音乐创作出现了持续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 “为琵琶等中乐团创作的作品”和“为室内乐、管弦乐创作的作品” 。依据论文选题是 罗永辉的琵琶作品,因此“为室内乐、管弦乐创作的作品”这一部分不做详细介绍。 在香港作曲家中从事大量琵琶曲创作,罗永辉应为第一人。从早期在台湾创作现代 曲风的 蚕 与 寒云路 , 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写的琵琶作品有: 一指禅 (1985) , 琵琶协奏曲(1986),双琵琶与中乐叙事曲天灵灵 (1990),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牵 丝(1994), 逸笔草草 (1996) , 千章扫 (1997)等。 选择琵琶这件古老乐器为曲作者创作的首选乐器,罗永辉解释他是受到琵琶的音响 及其丰富的感染力所吸引。 虽然用的是中国乐器, 但他的兴趣是发展琵琶的非传统音色, 而不在于利用琵琶来象征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在香港生活,理所当然地会用本 地的元素,并考虑使用跟我周围的、欣赏我的音乐的人们相关的材料。 ” “身为一个现代 人,我不需要把传统作为自己的文化包袱。我不会用中国人这个词作为保护自己的护身 符。在香港,我可以北望神州,亦可以放眼西方看世界,不用在乎传统的沉重担子,因 为我可以随心所欲地采纳由东至西的任何材料。 我选择的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中国的艺术 及思想,是因为我居住在亚洲。对我来说,选取自己身边的东西更为方便,这样比用其 他外来的东西少了一点压力,因为我了解它们,也接近它们。 ” 2 罗永辉经常从中国书法、绘画中获得创作灵感,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启示,正如他 所说过: “书法中的线条,画面上的形象,电影里的节奏都和音乐有相通的艺术元 素。我的音乐一般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我希望用作音乐作媒体,表达媒体以外的更多 的主观因素,希望听众能够听到音乐之外的东西。 ” 3 他的音乐作品严谨细腻,同时将音 乐的灵性与意念放置首位。他注重音乐的民族化,却又不局限于某一民族而倾向于世界 性;他发展着现代化创作手法,并崇尚自然理念,呼唤着心灵对于自然的回归;他深入 到音乐的内在逻辑认真的创造每一个音符, 以一个中心点将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统摄其 中。 可以说,罗永辉为琵琶开创出绝对属于他个人的一种现代中国精神。他的音乐语言 中既有国际化倾向;又有中国化的追求。从根本上说,他在追寻中国文化深厚的根。罗 永辉说: “我想表达自己是中国人!” 2 爱德华格林 梁雷, 中国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年 6 月第一版,第 114 页 3 梁茂春, 香港作曲家: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香港三联书店,1999 年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8 三、标题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千章扫 由罗永辉于 1997 年根据中国草书的动态美获得创作灵感,将传统琵琶文 曲特有的舒雅性和武曲的雄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分胸中气 、 游丝连绵 、 点滴成 流 、 蟠龙走四个部分,连续演奏,一气呵成,表现了“笔连、意连、形连”的草书 意蕴。 中国音乐有使用文学性或形象化的标题的传统, 作品的标题往往是音乐内容的概括 或者情绪的暗示。因此,从作品标题解读入手来阐释中国音乐内涵,它能够给予人们理 解音乐有个明确的指引。 胸中气 , “气”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原本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也有其显要的地位。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道”就是“混沌之气” ,由混 沌之气进而分出阴阳之气,是为二,再由阴阳之气化合生育出天、地、人,是为三。 康 熙字典于气字条下谓: “ 说文, 云气也, 象形;一曰息也” 。在中国人看来, “气” 既指自然现象方面的云气、烟气、雾气,也指人体中的呼吸之气、血气;进而,又上升 到哲学范畴的太虚之气、阴阳之气、元气,并渗透到伦理道德和精神领域中,表示浩然 之气、志气、意气等。受这种气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讲“文以气为主” ;诗词中, 七言绝句,盛唐主气;中国绘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音乐方面,琴家也认为“味从 气出,故恬也” 。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几乎没有不讲“气”的。 游丝连绵 , “丝”最先由中国人发现,被认为是做衣服的最佳材料。商代甲骨文 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 、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 100 多个。 公元前数世纪中国已开始向外输出蚕丝和丝织品,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历来把丝绸 看作是财富的象征,丝绸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丝织品还被中国人看作是文 雅物品,书籍作为中国古时文化特权的象征,其装帧多用淡青色或淡黄色丝织品来制作 书囊和书衣。丝织品还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不但把书画绘于丝 绢上,用绫织物来托裱,还利用缂丝来复制名人书画。凡此等等,丝绸在中国传统审美 意识中形成了十分丰富而广泛的内涵,它不仅有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成为人们精 神追求的象征物,是富贵高雅的标志性符号。作曲家在此用“游丝连绵”概括第二部分 的音乐内容,也是体现了草书中“重按轻提、连而不扭”的书写特点,书写中顺着笔势 用游丝把两部分连接起来。 点滴成流 ,中国传统文化把水看成是物质世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 第一章 千章寻乐曲整体概况 9 水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 管子水地 ),水之所以被当作万物的起源、创 世的圣物,是因为水与植物的生长及水生动物的存活有直接的关系。古人由此而推想到 水与世间万物的生命息息相关,天地万物皆由水生。 蟠龙走 , “龙” , 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周易中有乾“大明终始,六 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的记载。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至尊神物。 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足见龙在中国的影响之广,根基之深。从叶公好龙到西游记 种种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见龙与中国文化共生共存。 而在封建 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标志着权力、勇气及高贵。 作曲家在乐曲创作过程中使用了这些具有造型性和抒情性的乐曲形象精炼的标题, 不仅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标记,在中国的哲学、民间传说及宇宙论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这样的安排不但能唤起强烈的中国文化共鸣感,更能点出每段音乐的特色。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11 第二章 千章扫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第二章 千章扫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一、 千章扫的音乐形态分析 千章扫这部作品采用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标题性多段体的形式,每一部分均设有 标题,主要以一个象征形象及一个持续发展的乐思为中心。这些标题分别为:一、胸中 气;二、游丝连绵;三、点滴成流;四、蟠龙走。 (一)新音响的挖掘 中国音色的独特之美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功能张力和形式体系, 而且在于这些功能和 形式得以体现的物质载体乐器。在音乐活动中,乐器对各自所表现的音乐特征始终 是起着催化、强化和特化的作用。琵琶,在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中,享有“弹拨乐器之 王”的美誉。它的音色总体上既清脆又柔和,既空灵又淡远;它的音量幅度变化多端, 既有柔美轻柔的抒情,又有扎实深厚的气质。达富贵人、贫民百姓皆可操之,阳春白雪、 乡音樵唱皆可奏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琵琶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在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 力下,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音域的扩大,演奏技法的创新,都使琵琶成为了一件能 够生动演绎不同风格作品的乐器。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开始关注琵琶艺术,他们将西 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进行融合, 通过琵琶独有的 音响效果和技术语汇向听众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故而出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社会人们 审美意识的新曲目。 千章扫作品中,作曲家罗永辉添加了新的技术元素,运用琵琶独奏的炫技性, 同时又以非惯用的手法进行处理,来丰富乐曲表现力。乐曲中大量运用连续扫弦、拉弦 音、震音等琵琶基本技巧,还特殊使用了琵琶非乐音类演奏技巧,带给听众一种全新的 感觉。 1、大量连续运用扫弦处如:乐曲第一部分“胸中气” ,这部分在琵琶的运用上,曲 作者极大的扩展其音色,运用到扫弦所有种类如连续扫拂、移动重音式扫弦、缓扫、急 扫。作品开始时以稳定音高 a 音或 a-e 音为中心,配以琵琶连续扫弦技法,使听众一开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12 始就意识到此曲将像书法中的“狂草”那样挥洒下去。 谱例 1: 2、非乐音类演奏技巧:此曲中最有代表性的音色则是乐曲标志性和弦最后结束音 上此处用“拍” ,符号“l” ,用大指将弦勾起即放,重者成断弦声,轻者成乐音,在传 统武曲中常常用到。 谱例 2: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13 拍打面板,利用左右手开弓合击琵琶面板得声。 谱例 3: 提,符号“k” 。右手大、食指拿住弦提起即放,重者成断弦声。 谱例 4: 由此看出, 千章扫中追求新音响的演奏技术也正是对传统琵琶曲的突破,现代 专业作曲家的加盟,使得琵琶这件古老乐器有了更广大更宽泛的提升空间。 (二) “无节拍”节奏的实践 节奏是由声音的抑扬和被控制的脉动而被界定的。节奏是循环的拍子和重音,规律 的或是零散的。节奏是时间中的比例和顺序,但又不是时间本身。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 提醒我们的那样: “音乐的时间既是其本体的,也是心理上的。钟表的时间是严格可以 测量的,而心理上的时间是可以变化的,它取决于听众和表演者对音乐的情绪作用。 ” 4 实际上,对任何历史阶段的音乐中的节奏分析都是相当困难的事,二十世纪音乐中 4 嘎德涅尔瑞德 现代节奏的记谱第 1 页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14 的节奏现象常常则更是不可捉摸。 千章扫这部作品则是现代音乐中所谓的“无节拍” 标记的音乐,即长时间地进行而没有重拍点的音乐。有时音乐仅以休止符作为隔断乐句 的手段;也有的用连奏线来划分乐句、乐节,但总的趋向是在音符之间,以一定的力度 模式演奏,形成一种“长呼吸” 。 纵观全曲,乐谱不记小节,速度的弹性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交给演奏家自己把握。 这种提示性的记谱,既像是中国古代的琴谱,又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有控制的偶然” 的创作理念。 谱例 5: 笔者节选这段乐谱,作曲家则是用连音线来划分乐句、乐节。中国传统音乐十分 强调音乐语言陈述的线条和韵味,特别是由于古代的文字谱只记载乐曲的首位及演奏 法、不记载节奏节拍,也形成“定音不定板” ,要由演奏家在演奏中对乐曲的线条和韵 味作出合理的判断。这种处理也提供给演奏家更多的自我体验,自由发挥的机会,也正 如此曲所要表达,书法中笔墨形式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是无限的,能否使有限通向无 限,使有限的笔墨成为一个引子,引领人的精神遨游到自由无限的空间里,这也正是中 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传统琵琶套曲结构 音乐结构,属于音乐创作的形式范畴,即音乐的“载体”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是多 种多样的,有些音乐是“显结构类型”以结构组织轮廓清晰见长;另一些则为“隐 结构类型”音乐结构连绵或处于隐藏状态,更强调音乐的“语言美” 。还有一些音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15 乐,他们在表述时,处于不同内容需要,时而突出结构美,时而突出语言美,结构手法 变换不定,是二者的混合。 5 从结构形式看, 千章扫属于 “显结构类型” ,它继承了传统琵琶套曲的组合原 则,在总标题下,又分“胸中气” 、 “游丝连绵” 、 “点滴成流” 、 “蟠龙走”四个文学标题, 并选用不同的技术加以表现。但是,这些段落并非西方组曲那样可以明确划分为不同乐 章的组合,而是一种需要连贯演奏、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这种音乐结构方式也更像传 统琵琶套曲。 这是一部非常传统又非常现代的乐曲,传统体现在千章扫整体音乐中持续音 a 的保持和纯四度音程的频繁使用,虽然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素材出现,但是听众还是可 以隐约听到熟悉的音响出现; 而现代则体现在了增四度音程的单独使用给人较为刺激的 音响效果和半音阶连续进行的模式,这些在中国传统乐曲中是非常少见的。笔者通过对 千章扫的整体把握,大致梳理出乐曲所包含的四个重要的音乐材料:1、半音阶连 续进行 2、持续音 a 的保持出现 3、增 4 度音程单独运用 4、纯 4 度音程(纯 5 度音程) 频繁出现。 千章扫音乐所表现的现代意识首先在它没有传统意义的旋律,而是通过琵琶对 各种多声性的块状音响气势和音线、音点的滑动、游走等技术,从多侧面表现书法的气 韵。以下是它的大体布局: 1、 “胸中气” :起始段。较多地采用了琵琶的扫弦等多音音响和左手双滑音技术, 形成气势磅礴起伏和颇具紧张度的音流, 使听众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该乐曲将像书法中的 “狂草”那样挥洒下去,给人一种形而上的总体感觉。 谱例 6: 5 李吉提, 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一版,第 240 页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16 2、 “游丝连绵” :音响开始出现变化,音线的表现作用被吸收了进去,右手颗粒感 的轮指与各种多声的音响块形成交织。 谱例 7: 3、 “点滴成流” :音点在这一段中具有重要表情作用。左手大吟弦加上右手弹、分 等技术,在有多背景的帮衬和速度的弹性变换中,结构并不松散。 谱例 8: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17 4、 “蟠龙走” :终曲部分。非常即兴、灵活地综合使用了前面各种技法,音乐从弱 开始,在迂回发展中逐步走强,直至终篇完满结束,戛然而止。 谱例 9: 谱例 10: 该作品虽然有分段的标题和套曲化倾向, 而音乐的一气呵成使得任何一个文学标题 下的段落都无法像组曲中的乐章那样抽出来独立演奏。所以从本质看,乐曲还属于单乐 章曲式。 千章扫从新的视角提炼、概括和表现了中国文化,并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18 容、新的音响和新的技术。 二、 千章扫的演奏技法分析 琵琶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右手有弹、挑、勾、抹、剔、提、滚、轮、摇等 30 多 种技法,左手的按弦也有吟、推、打、拉、绰、绞、等 10 多种指法。通过不同的演奏 技巧,可以获得多彩的音响效果,既能演奏出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争场面,也能描 绘出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在琵琶传统武曲中, “演奏速度常用快速,或作戏剧性的突 变。节奏变化较多,常运用某几种节奏型生动地描绘出某一情节的形象。并同时用左右 手指法不同力度的控制来表现某一形象特点。节拍大都由散板与整规节拍组合进行。 ” 6 (一) 胸中气 在第一部分“胸中气”中,作曲家在开始已经把乐曲所用到的素材,通过使用琵琶 左手滑弦、拉弦,右手扫弦等演奏技法呈示出来。右手扫弦可以说是荟萃了琵琶的各种 组合方法,演奏者可摆脱指法衔接原有的桎梏,寻找扫弦无穷的声音层次、音色变化以 及它带给演奏者的那种种冲动,唤起人们心中无限遐想。 扫拂:扫弦,食指由内向外横扫四弦如一声谓扫,是琵琶演奏中极具表现力的重要 技法。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诗句: “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 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均是对扫弦类演奏效果极富幻想的描写;拂弦经常和扫 弦组合在一起成为扫拂,扫拂演奏长音常用来表现为激烈的场面或阔达的气势。 作品开始以 f升 fga 半音阶连续模进,左手快速滑音再配以琵琶扫拂技法为 主,以三个 f 力度标记的连续扫佛带听众进入音乐意境中。这是此曲第一个现代作曲技 术的展现半音阶连续进行。 谱例 11: 接着,是一个分解增四度音程的单独运用,左手按住和弦,右手靠小臂带动大拇指 6沈浩初编著,林石城整理: 养正轩琵琶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v 页。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19 向后划线,紧接大拇指以“l(拍)”技法结束,给人刺激不协和的音响效果。 谱例 12: 后接不规则重音扫弦组合指法, 此处扫拂时腕部要灵活而有力, 指甲触弦面积要小, 小臂肘关节用力要猛, 速度快, 食指触弦后要立即“ 提”起。有“ 一触即发”之感觉, 又如草书纵情挥洒的洒脱气势。此处从谱例上可以看出,音级呈上行趋势,连续扫拂要 注重的是音的连续性,力度变化从 mp 逐渐至 ff,音响给人流畅跌宕、纵逸奔放的、犹 如草书字多连绵、一气呵成的效果。 谱例 13: 单扫,亦“单独扫弦” ,这一技法要与扫拂这种组合技法区别开来,要求单独扫弦 的力度与音色层次有所对比,使音乐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谱例 14: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20 这是个扫拂技法衔接单扫运用,大多数琵琶武曲中都有所尝试。从强有力的自由连 续扫拂突然接单扫, 要求演奏者大臂放松小臂肘关节用力为主, 速度快, 音色松弛有力。 夹扫,有轻有重,如同马奔,主动旋律的流动性。节奏的不规整,恰恰如草书行笔 挥洒自如、意气飞扬。 谱例 15: 第一部分在进行到结束之时,作曲家用到了琵琶非乐音类演奏技巧,左右手合击琵 琶面板,为乐曲增添一丝灵性。 谱例 16: 在第一部分结尾处,作曲家利用了琵琶的泛音技巧,从谱例上看到音是 ea debea,是一个纯四度音程持续,原本就是个协和音程,再利用上泛 音空灵、悠远的音色效果,更是为音乐增添了韵味。 谱例 17: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21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正如作曲家想向听众表达的草书第一个运笔特点:审势在先。 指的是草书运笔必先取势,意在笔先,意到笔到,不能有笔怯,取势为上,求质为次。 (二) 游丝连绵 第二部分中,作曲家配合标题设计使用到了琵琶演奏中最基本、最独特、最重要的 技法轮指。顾名思义,它是指右手手指有序地轮流拨弦,如“轮子”滚动一样自如 均匀而得名。它是由“音点”连成“音线”的技法之一。它极具特色的演奏方法也是区 别于其他弹拨乐器演奏的重要因素,对丰富和增强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不 同风格的曲目中,轮指有着不同的表现力,感情的抒发上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很独特的效 果。轮指所特有的表现功能与其他指法技巧组合运用,使得琵琶右手既能弹奏出颗粒饱 满的满轮、灵动的半轮、雄壮浑厚的扫轮、拂轮,以及明亮清丽的长轮。这些轮指错综 交相运用,使得琵琶的演奏更加丰绚丽多彩、美轮美奂。 乐曲进入到第二部分“游丝连绵” ,从标题看出,此部分音乐需要连绵不断的进行, 力度 mp,极慢轮弱进,在右手勾空弦音的同时,右手快速滑音至下一乐句,听觉上造成 音断而意不断。 谱例 18: 接着,左手和弦,右手双轮渐变至快速扫弦,结束干净利落。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22 谱例 19: 第二部分后半段, 又开始进入到扫弦技法的大量运用, 如同草书刚柔虚实方圆交织。 有人分析: “刚,能伸之力也;柔,能屈至力也。 ”也犹如草书重按轻提,笔画的地方重 按,游丝的地方应该轻转,用来区分笔画与游丝的不同。 谱例 20 (三) 点滴成流 “点滴成流”段落中,充分体现了琵琶音乐“以点成线”的声音特点。唐代著名诗 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 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种“点”是由琵琶的演奏方法所决定的,琵琶在由点连成线 的音乐进行中,犹如琵琶行中所言: “说尽心中无限事” 。 琵琶在此段的演奏技巧主要分为左手弹奏技巧和右手按音技巧两种。 左手演奏技巧 又有弹、挑、勾、抹、轮指法,右手演奏技巧有吟、揉、推、拉、带、颤技法。演奏的 时候,需要演奏者做到每一个音的声音都要清晰明净,富有弹性,弱而不虚,强而不噪, 而且力度均匀,音色统一。琵琶演奏独有的点状声音形态,使声音具有很清晰的“颗粒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23 性” ,如唐代牛殳所说的“一弹决破珍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正是这种颗粒性构成了 琵琶音乐风格的物质基础和声音条件。琵琶音乐要求在“点”与“点”之间形成一个音 乐整体,音乐委婉抒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断中有连,连中有断,音断意连,回味 无穷,构成了富有歌唱性的音乐风格,也使得琵琶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 “点滴成流”这部分音乐在材料上都是协和音程纯四度的分解运用,重点技巧在与 左手吟、揉、推、拉、带、擞、打、颤技法上,右手一直保持着琵琶弹挑这一基本演奏 技法。 谱例 21: 由谱例 21 看到,在琵琶按音上比较简单,但是对演奏者在左手上的要求较高,在 音高为 e 的按弦上要加入琵琶揉弦技巧,进行至 e-d-升 c,是用左手拉弦技巧完成,别 有一番韵味。 “点滴成流”部分,正如草书艺术照应顾盼、笔断意连。笔画与笔画之间书写时应 当顺达,不可相互抵拒,完全断开的笔画之间应求笔断意连。 (四) 蟠龙走 乐曲最后一段,综合使用了前面三段各种演奏技法,开始以降 b 音滚指弱进逐渐增 强至连续扫拂,这样的乐句在第四部分中出现了五次,逐渐让听众感受到乐曲高潮即将 到来之时淋漓尽致的快意。 谱例 22: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24 接着,乐曲以半音阶模式连续进行,右手扫弦组合技法,节奏动态非常强烈。 谱例 23; 第二章 千章寻的音乐形态及演奏技法分析 25 乐曲进行到此,出现了第一部分的再现,也是作曲家隐性的表达对传统的保持,音 乐在干脆利落的扫弦声中,结束全曲,与首呼应,好似尘埃落定。 谱例 24: 千章扫作品在各部分相互连接与作用的关系中提炼出一个艺术的整体,完美演 绎了草书运笔的三个特点:审势为先;潜锋逐势;刚柔虚实方圆交织。每一部分在这一 全过程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用,整体呈现出步步升腾而后回归的生命吐纳感。乐曲 中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元素都需要作曲家恰当的设计,既不能过之而滥,又不能少之而 缺,作曲家在感性流动中理性的对于各分寸有着精准的把握,让感性在不打乱整体框架 的基础上尽情挥洒,让理性在逻辑规律的组合中蕴含感性。 7 笔者在深入分析谱例文本之后, 也已深深感受了罗永辉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深 厚造诣, “草书强调行云流水般的笔划,大部分字与字之间相连。这些互相连接的动作 营造了强烈的连贯性及流动感觉” ,罗永辉先生尝试从琵琶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力的特质 中传达着音乐的动感、形状、轮廓及速度。 7 李珺 音响的舞蹈,灵性的雕琢贾达群打击乐作品解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年 第三章 千章寻音乐与草书艺术的类比 27 第三章 千章扫音乐与草书艺术的类比 第三章 千章扫音乐与草书艺术的类比 将艺术问题置入文化视野中加以探究,可使思路更加灵活通透。作为文化精神核心 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 艺术是人的艺术,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调的象征符号, 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 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时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 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 而且也标致着现代人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 化对话的当代话语。 8 中国艺术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之中。它们构成了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中国的书法对中国人的心性有极大地影响。中国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极其简略 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人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 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书画家的精神人格襟抱。书体演进到草书由章草至小草、狂 草, 标志着书法已然摆脱了实用性而发展为观赏性艺术。中国书法“草书”是一种快速 书写的线条艺术。书写者运用有弹性的毛笔,通过运笔上或轻或重、或疾或徐以及谋篇 布局上或疏或密的安排造成丰富的节奏与力度变化,给人视觉上的强烈感受。单个的字 以及书写内容的含义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中丰富多变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9 中国音乐重视音乐自身的魅力和人的心灵境界,强调音乐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 心灵结构的作用。它通过音程的大小,节奏的松紧,力度的强弱以及音色的变化等,形 成旋律线条起伏波动和丰富生动的气韵, 在听觉上表达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节奏与力度的 美感。 两者在艺术感知和审美意识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当代学者苏白认为: “至于中国 的书法艺术, 在我眼里, 那简直就是一种音乐。 只不过它不是那种发于琴弦, 授于听觉 的音乐, 而是一种用笔墨情谱写成的, 隐藏于作品之中, 须用艺术的眼睛才能感受到 的视觉音乐。 ” 8 崔树强 中国文化 笔走龙蛇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7 月第 1 版 9 代百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中的“中国风格”探析 ,黄钟,2004 年第 2 期 罗永辉琵琶作品千章扫音乐分析 28 一、 千章扫音乐旋律与草书线条比较 音乐的旋律是由一系列相继发出的“音高线” ,伴随着节奏的律动形成的。旋律可 以称为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音的、各式各样的连续进行,因此,音高和节奏对于旋律的 构成来说同样的重要。 10音乐的旋律线条可以分为上行、下行、波形、混合形等若干种。 当演奏者确定了旋律的进行方向和线条运动方式等现象之后, 那么其他的一切细节瞬间 就会受到作曲家的灵感支配。 而书法艺术它的基本够成元素为线条,书写者用线条作为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 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在书法艺术中,草书线条 的表现性最为强烈。草书的笔画与线条是最为跳跃的,这种动感产生笔墨节奏的强烈对 比,黑白墨迹的鲜明反差,物态外形的悬殊差别。笔墨形态的强烈对比,使之产生不和 谐的跳荡感,形成了形体上的骤然腾跃。扬扬洒洒,停停顿顿,忽而气贯长虹,忽而滞 停喘息,形成了书家表达的狂草所特有的艺术语言。 笔者在本文第二章第三节中提到,作曲家在千章扫音乐材料上用到了现代作曲 技法半音阶连续进行,不难从谱例上可以看出旋律起伏较大,并且有平行齐奏的线性旋 律与某些多声性的“块状”音响气势和音线、音点的滑动。 谱例 28( “块状”音响) : 书法中,块状音响就像草书章法中紧松有致的书法布局。如图 3-1 所示: 10 姚恒璐 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复合超滤净水器市场前景分析及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国内智能开关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国内家用排气扇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机会报告
- 2025至2030四星级酒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供需形势与投资价值报告
- 2025至2030商业保理产业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简述新生儿护理常规
- 绿色学校绿色实验室建设计划
- 九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班级目标设定计划
- 脾囊肿护理查房
- 光伏发电项目进场材料流程
-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含答案)
- 儿科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药 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2025年6月28日山东省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及护理
- 创新社区管乐团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泡沫胶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氟化工行业“十五五”发展规划
- 鸵鸟养殖场管理制度
- 小学生自信成长的课件
- 设计院培训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