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摘要 曼曼量孽l _ - - 皇皇| 皇曹皇薯舅舅皇曼鼍曼量皇鼍量曼鼍 独异志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郭仕超 指导教师赵章超教授 内容摘要 独异志“杂录古事,亦及唐代琐闻,大抵语怪者居多”。李冗自撰序言。神仙鬼怪, 并所摭录”。 独异志篇幅短小,体例类似六朝志怪,内容兼收志怪、志人小说,杂录古事, 记述异闻。 本文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尽可能尊重历史,以比较客观的态度, 全面观照 独异志所产生的历史原因、时代背景,以小说存佚、辑校、小说语言、小说叙 事等方面为基础全面探索、挖掘独异志 的内涵与价值,结合当代的学术风尚,对其作出 客观公正的评价。 独异志是中唐志怪小说之一。既继承了六朝志怪传统,又体现了唐代文言小说的特 点。本文以辑校为基础,首先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特点,同时 以成语为突破口,考查独异志语言风格,然后以异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分析独异志的 特有风情,最后以中原文化的叙事建构分析独异志结构,探寻该书的美感魅力,并对其 作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 独异志传承语言西域文化叙事结构 t i t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j fs t u d i e s m a j o r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s p e c i a l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g u os h i c h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h a oz h a n g c h a o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t h es a l m a g u n d ia n c i e n tm a t t e r ,a l s oa n d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h e a r d t r i v i a u y ,g e e -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l a n g u a g es t r a n g em a j o r i t y l ir o n gh i m s e l fw r o t et h ep e f 如“t h e d e i t yg h o s t ,a n dr e c o r d e db yt h ea s s e m b l a g e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s h o r tl e n g t h ,s t y l es i m i l a rt ot h e s i xd y n a s t i e sz h i g u n i ,c o n t e n tc o n c u r r e n t l yi n t e g r a t e dz h i g a n i ,t h ew i l lp o i s o nn o v e l ,t h e s a l m a g u n d ia n c i e n tm a t t e r ,r e c o r d e dd i f f e r e n th e a r e r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i e sh a r d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t oe m b a r ka o t u a n y ,t a k e s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a s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r :s l ,e c t st h eh i s t o r ya sf a ra sp o s s i b l e ,am o r eo b j e c t i v ea p p r o a c h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c o n t e m p l a t e sw h a t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a r o s e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e 一一a lr e f s o n ,t h et i m eb a d r o u n d t h i s a r t i c l ei sb a s e do nt h el o s ta n de d i t e dn o v e l ,t h en o v e ll a l l g l l a g e ,t h en a r r a t i v en o v e l 笛娜a n ds oo n i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e x p l o r a t e s ,u n e a r t h e s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t h ev a l u e ,u n i o n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d l d c m i op r e v a i l i n gc u s t o m , t om a k ea no b j e c t i v ea n df a i ra p p r a i s a l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i so n eo ft h e2 = h i g u a in o v e l s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e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z h i g i l a i ,b u ta l s oe m b o d i e dt h ec h a r a o t e r i s t i e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n o v e l s t h i sa r t i d et a k e se d i t i o n 鹪af o u n d a t i o n ,f i r s td i a e h r o n i oa n ds y n c h r o n i c f r o mt h ep o i n lo f v i e w ,a n a l y 蹦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t h eh e r i t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恤t i m e s ,a n d t a k et h eb o o ki nt h ei d i o ma st h eb r e a c h ,e x a m i n e s “a l o n eo i s l o y a l t y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e nt h eu n i q u ep w 删v eo fe x o t i cc u l t u r ee x p o u n d so nt h eu n i q u es t y l eo f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f i n a l l yt h i sa r t i c l en a r r a t e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yt h ea l g as o u t ho fy e l l o wr i v e rc u l t u r et oa n a l y z e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t h es t r n c t u r e 。i n q u i r e sa b o u tt h i sb o o kt h ea e s t h e t i co h , 缸m ,a n dm a k 鼯t h e o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oi t k e yw o r d : 。a l o n ed i s l o y a l t y 靠h e r i t a g e l a n g u a g e w e s t e r nr e g i o nc u l t u r e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i v 学位论文题目: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趸拿彳士惩签字日期:叩年月矽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导师签名:赶毒憝 签字日期:矽研年月扩日签字日期:力彳年弘月筇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曼曼舅皇量置i 一一一 m mm 1 i | | 量置置| 罾一 绪论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本意指浅薄 琐碎的言论。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九流十家之末,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后来,凡是丛杂的著作,都称为小说。文选南朝梁江 文通( 淹) 杂体诗之二李都尉陵诗。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注引汉桓谭新论:。若其 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演述故事本属小说的 一种体裁,起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寓言等;魏晋的志怪、唐的传奇,都属此体。唐代应 举人往往写作传奇,呈送考官,以显示自己的才学。到了宋代出现平话,才以小说作为故事 性文体的专称。此乃辞源对。小说”下的定义,这一定义无疑是权威的,也是被广泛接 受的。现代人把。小说一定义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塑造和事件、环境的描 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对。古小说”和。现代小说”的认识, 才更全面,更客观。这样深入人心的小说观念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当代小说创作和接受方面, 也表现在中国小说研究方面。当现代小说的观念与古代小说的历史实际相遇,古代小说研究 领域被打上了清晰的。现代”的烙印。但是,就在我们以为准确把握到了小说实质的时候, 西方学者却在考察了西方种种叙事作品后质问:“小说存在吗? ”噬种追闯,是对西方。小 说”的历史与小说理论史考察之后的反思。如果纵观西方小说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审视西 方小说的种种类型,我们一定会同意这种追问。那么,对于情况复杂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 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追问呢? 一、小说观念 中国小说发展源远流长,凡治中国小说者,无不知道“小说”是个复杂的概念,小说观 念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小说”一语,最早见用于庄子, 庄子外物所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 亦远矣”。,其意同苟子正名所言“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 均指与。大道”相对的浅薄道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所谓“诸子十家”, 而小说家是诸子之一,指的是一种学说派别。东汉末年,曹操派邯郸淳去见曹植,“植胡 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徘优小说数千言讫一回,此徘优小说,指的是一种娱乐游戏。唐刘 毋【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1 页。该书最初于 1 9 8 6 年由0 0 i 嘲l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出版。该著认为,“要明确地回答诸如小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 困难的”,。如果我们采用依据属与种( 类与亚类) 来定义的经典方法,那么规定性特点的选择就决定着某一 种文学种类将在我们所创造的概念栅格的何处出现。如果我们设属为长篇叙事,那么小说将与史诗和罗曼司 归为一类。如果我们断定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的散文我们就会将其与韵文的史诗和罗曼司对立”。绝 大多数作品都是他们赖以进行分类的那些抽象特征的混合体。”见第2 8 页。 o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7 0 7 页 o ( 清) 王先谦:葡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第4 2 9 页 国( 晋) 陈寿撰,( 宋) 裴松之注t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6 0 3 页 1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知几史通说“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从来尚矣”,则是把 。小说”作杂史看。而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所云“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 字上声”圆,与宋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云“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 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传万余言,讲论古今” ,“小说”用以指“说话”艺术之一种。 宋朝洪迈唐人说荟凡例“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 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唐人小说”专指唐代传奇。明末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所 说。史统散而小说兴。若通俗演义,不知何防”回,“小说舛指的则是通俗演义。还有更 夸张的说法,明代可一居士在醒世恒言序里声称:。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 则小说之义就太宽泛以至大而无当了。 以上罗列仅为较为常见的数家之说,此外种种各持己见之说,不胜枚举。且上述仅是针 对直接论及。小说”概念而言,如考虑到小说著录、小说评点、小说家论创作以及小说实际 创作情况等所反映出的小说观念,则更是千头万绪,难以清理。目录学可有。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之用,但考察中国小说历代书目,似也难有清楚结论。仅就历代史志来说,其在小 说的具体作品收录上就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 隋志中有古今艺术、座右方、 座 右法 、鲁史欹器图、器准图、水饰等书目,茶经、钱谱一类屡见于新i 旧唐 志和宋志。笑林、笑苑、解颐等笑话一类,则从隋书至清史稿均有收 录。 隋志、旧唐志中史部杂传类著录的 甄异传、古异传、述异记、 第 三辑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3 页。 ( 明) 可一居士:醒世恒言序) ,见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今小说丛刊第三。辑第一册,北 京z 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3 页。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说到“搜神”体,也会想到干宝的搜神记;说到“世说”体,更是会想到世说新语; 提起唐传奇,知道的人则更多,离魂记、莺莺传、 霍小玉传、李娃传、柳毅传等 更是为后人演绎而千古流传。独异志则不同,大家不但没听说过它的名字,就连后人研究 的古小说名录里也很少提及这部小说,则更不用说对它的研究了。 ( 一) 研究现状 目前对独异志的探讨几近阙如,还没有专门研究此类小说的著作或论文,更多的时 候是在论述整个古代文言小说时提及。最早的系统研究恐怕要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了。 因独异志属琐语类著作,又是一部唐人编的兼收志怪和志人的小说集,非某方面的专著, 所以,至今研究该书的人甚为寥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切入, 对唐前小说的研究主要是按时代划分来进行的,对小说的分类只停留在志怪、志人两个层面, 并没有进一步作出划分,应该指出,就目前独异志的研究状况而言,众多文言小说研究 者往往是在论及其它问题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或附带提及与独异志有关的问题或作品,使 得我们的研究面临着更为零碎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去搜求那些只言片语, 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相对来说,现代学者虽对 独异志的专门研究较零散、分散,但李剑国、陈文新两位 先生对文言小说的研究已比较系统、深入 不难看出,在包括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三种研究类型中,以李剑国先生为代表的文献学 研究和以陈文新先生为代表的审美研究反映出中古文言小说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成熟化 的发展趋势。就后两者而言,它们更是构成整个中古文言小说研究中两个密不可分的研究层 面:如果打算对独异志展开研究,对独异志的文献整理是必不可少、不可逾越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独异志的研究不可能只停留在文献整理阶段,原因有二:一、文献 整理涉及对作品、作者的考证,因此证据对文献整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即所谓“无证不立, 孤证不信”。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有些问题通过努力可以解决,有些却无法解决,在没有新的 资料被发掘出来之前,这一工作的继续进行显得十分艰难。因此,在致力于这一研究工作的 同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就成为一种必需。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 独异志研究的内在 要求。比如说,我们不免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独异志这种琐语类小说为什么会产生? 其发展有何内在规律?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它是否只是向人们传递一 些有关殊方异物的传说? 在那些表面的文字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对 它的审美研究来解决。本文侧重审美,并力图通过审美解决上述问题,揭示小说内在的美学 本质,进而加深人们对独异志的理解。 ( 二) 无专门研究的原因 独异志这部中唐文言小说,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发掘研究的人甚少,一方面 说明这部文学作品在“突前”作品和。背景”作品之间圆融力不足;同时也表明,唐五代小 三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说创作在摆脱子、史的束缚、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取材更多的回归子、史,不具。有 意为小说”的成分则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同一题材作品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在共时性与历时性交叉之中,如果文本呈现的独特因素较少,那么,趋同因素也常常容 易被淹没。因此,独异志至今未被后人所熟知,则是历史的必然。 爱伦堡曾说过:作家写作是想“使人更完美,使生活更崇高,作品对于作家是参加这个 斗争的道德的武器。”回蕴含在作品中的进步的、合乎人性的道德倾向,其实也反映了一种审 美理想。 总之,对于读者而言,对前代作品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是为了在接受角度上与其构成 共时层面,形成相同或相异的一种对话,将其放置于历时性艺术长链上,则是为了在纵向的 发展变化上构成一种阐释性对话。通过对话,达到对前代作品的发展与模仿,同时也“出乎 意料地把一束光投到被遗忘的文学上,使人们从过去没有留心的文学中找到某些东西。” 三、思路、方法和概念 王齐洲曾多次强调,古代小说研究有两种思路与方法:。一种是以现代小说观念和文体标 准为准绳,去衡量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以确定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特征和品种。这种思路和 方法的好处是坚持了小说概念的同一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也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其缺点则 是无法描述中国小说自身的发展演变,尤其不能揭示中国古代小说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 以及中国古代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文 体特征。按照现代小说观念把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定义为一种用来讲述虚构的故事的叙事性作 品,至少不能反映先唐小说文体的发展实际,也不符合这一时段人们对于真实和虚构的理解, 同时势必会将一批当时人以为是小说的作品排除在小说文体之外,失去了在了解之同情 的基础上真实解读古人思想的可能性,也放弃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构建中国小说文体学的努 力。另一种思路和方法是以古人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类为根据,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 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种之同情( 陈寅恪冯友兰 审查报告) ,然后去批评其小说文体思想及其小说分类标准。这样做的好处是 真正能够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从而厘清中国古代小说 文体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以及各种小说品种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建立符合中国古代小说 实际的中国小说文体学体系。一四 目前人们对 ,载明清小说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第8 9 页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 , l i di i i l 一一i t 一| 皇皇量舞e 皇皇基皇罾曼毫皇皇薯皇囊 度,全面观照小说独异志所产生的历史原因、时代背景,关注 l 卷l 号,1 9 0 7 年。作者。蛮”,有人指为黄摩西,有人指为张鸿,均证据不足, 未定。 。林纾剑腥录) 第3 2 章,北京都门印书局,1 9 1 3 年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是符合贵族统治阶层需要的合乎“史传”传统的文言小说。如独异志卷上第9 3 条“庖丁 解牛”出庄子养生主、第9 4 条“运斤成风 出庄子徐无鬼、第1 4 9 条“塞翁失马” 出淮南子人间训;卷下第3 4 7 条。守株待兔”出韩非子五蠹、第3 6 6 条。愚公移 山”出列子汤问、第3 6 7 条“焚书坑儒”出史记秦始皇本纪、第3 9 2 条“滥竽充 数”引韩子,今见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从出处可以看出,这七则故事皆出正史, 虽数量有限,仅此七则,但足以说明独异志的作者李冗作为唐代中上层统治阶级,必定 熟读经史,深受。史传”影响,借鉴“史传”笔法,借用“史传”眼光,引。史传”入小说。 使独异志这部小说既前承六朝小说模式,又体现“史传”传统。 二、“诗骚”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 闻 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一卷,上海开明书店,1 9 4 8 年。) :即使唐传奇、宋 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也没有真正改变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而在这诗的 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少( 参 阅陈平原 译后记 ,点滴,北京大学出版部,1 9 2 0 年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但不忘记小说叙事的基本职能。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不限于文言或白话;也 不限于文人创作或民间创作。尽管表现形态不同,成败利弊有别,但巨细辨认,都能发现两 者各自打下的烙印。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和实录的 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 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摘词布景,有翻空造微之趣”;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 说。不同时代不同修养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审美抉择,所谓“史传”、。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 说,当然也就可能呈现不同的侧面。 独异志不仅上承“史传”、。诗骚”传统,还具有唐中 期小说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独异志与玄怪录、宣室志的异同 一、唐代小说的特点 小说发展到唐代,有了长足的进展。说到唐代小说,明代著名文学家胡应麟曾说:搿小说 家一类,又自分数种:一日志怪, 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日传奇, 飞燕、太真、 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日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 之类是也;至于志怪、传奇,尤易出入,或一书之中二事并载,一事之内两端俱存,姑 举其重而已。”口 胡应麟并未将所有的唐代小说都划归入。传奇”,张读的宣室志、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便与搜神记同属“志怪”,赵磷的因话录则与世说同为。杂录”或日。志人”。 而且,类似宣室志及类似因话录的唐代小说在数量上远远超过 莺莺传、霍小玉 传之类的传奇。唐代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袭着六朝小说的余风流绪:某些作者逸出六 朝小说的樊篱,遂有。传奇”之作。宋人洪迈则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 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8 2 - - 2 8 3 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7 1 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页 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意为小说的开始。 唐代小说承袭六朝志怪传统,以神仙道化、幽冥感通、灵怪变异、宿命因果为主要内容 在文化心理上,与六朝志怪很难有本质的区别,某些篇章叙述较为宛转,文词较为华艳,体 现出佛道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唐临的冥报记作于唐初,距六朝较近,内容多系因果报 应类的志怪故事,自在情理之中。其他的如赵自勤的命定论、张荐的灵怪集等虽稍晚, 但仍作于长恨传、任氏传、柳毅传等典型的唐传奇作品之前,其内容仍未脱六朝志 怪之牢笼,实不难理解。但在中唐大量传奇代表作问世之后,却又出现了牛僧孺的 玄怪录、 李复言的续玄怪录、李冗的独异志、张读的宣室志、卢肇的逸史、陆勋的集 异志、苏鹗的杜阳杂编等一大批志怪小说集。这些小说集中虽偶尔也有个别类似传奇的 作品,但主要内容不外乎志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明人高儒称 幽怪录。载隋、唐神奇鬼异之事,各据闻见出处,起信于人。凡四十四事” o 。四库全书总日认为玄怪录 乃“志怪之书,无关风教气认为独异志。杂录古事, 亦及唐代琐闻,大抵语怪者居多”。李冗自撰的序言也说“神仙鬼怪,并所披录”。卢肇撰写 的逸史自序日:。卢子既作史录毕,乃集闻见之异者,目为逸史焉。其间神化交 化,幽冥感通,前定升沉,先见祸福,皆控其实,补其缺而已”。o 由此看来,作者自述及前 代评论者早已确认或指明志怪仍是唐代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六朝志怪相比,唐代志怪小 说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如宣室志、玄怪录等:也有与六朝志怪相似、篇幅较短小者 如l :独异志等。小说篇幅较长者自然故事比较曲折,交代比较详尽,但究其内容仍与六朝 志怪一脉相承,宗教意识有增无减,且更趋明确。 二、独异志与玄怪录、宣室志的异同 首先,从篇幅上讲,独异志与同时代的玄怪录、宣室志等作品相比,其条目记 载较为简捷,多为一句话;其记录充分者也不过百字。而 玄怪录和 宣室志则不同, 玄 怪录中仅杜子春一篇就约有两干字,宣室志中仅阊丘子一则也约近千字,这种 长篇巨制,在独异志中则完全寻不到踪迹。 独异志同时代的小说作品,尽管并非篇篇 千言,但小说作者则有意在这些作品中宣扬其宗教观念,并具有希图证明宗教教义的直接目 的。而这种创作倾向在独异志中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这就成为导致i :独异志篇幅短 小的根本原因。尽管这些作品还未达到“始有意为小说”、。究在文采与意想”的高度,但它 已反映出唐代士人文化心理的某些特点,为中古小说的繁荣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篇幅的差异,也映射出独异志和 选取的小说条目多出自子、史。内容大都只是平白叙述,没 有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更没有流露明显的政治倾向,其宗教意识淡薄。而玄怪录、 宣 口明高儒:百j l l 书志,上海i 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第1 1 6 页 o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鹋年,第4 3 5 页。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室志则不同,从志怪小说发展的历时性进程而言,宣室志这部早期志怪小说可以作为志 怪小说的高峰。以其为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宣室志的作者一张读任兴趣信笔 写去,虽也写出了一些不错的无功利色彩的纯志怪之作,但在其小说中还是不乏有宣扬宗教 的痕迹。尽管张读的小说大多也无深刻的内涵,作者也似乎很少刻意去表现什么,或反映什 么,但其小说作品中还是存在对佛教大唱颂歌的特点。尤以长篇闻丘子最为突出,小说 全篇贯穿佛教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及道教神仙度化之说,宗教色彩极其浓厚。在这一点上独 异志与其迥然不同。 再次,从身份地位来看,独异志的著者李冗,据明钞本独异志题前记载为明州刺 史赐紫金鱼袋李冗纂。从这仅存的史料可推知,李冗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更没有异乎 寻常的文化背景。而 宣室志的作者张读则不同,他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烈的 家庭中。高祖张蔫、祖张荐都是当时有名的小说家,同时祖父张荐还官居高位;另外,外祖 父牛僧孺也是著名的小说家,而且在唐代位高权重,其佳作玄怪录的影响则更为久远。 这样的家世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难以企及的。因 此,仅此一点,作为明州刺史的李冗就无法与其比拟。其小说独异志的创作也更无法像 宣室志一样,内承多种文化因素。 在小说创作上,李冗充其量也就是从历代史书及前代小说范本等外在因素中汲取营养,而 张读则内承其祖父、外祖父的小说创作传统,与其家族一脉相承。单从灵怪集 玄怪录 宣室志三书的内容特点、艺术风格,便可看出这个小说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的痕迹。故 t 四库全书总目说,i :宣室志一书“所记,皆鬼神灵异之事,岂以其外祖牛僧孺尝作玄 怪录,读少而习见,故沿其流波欤? ”可见,在张读的思想中,更有一种多元文化容与的倾 向。其创作的 宣室志,更是这种文化倾向潜意识的体现。因此,灵怪集玄怪录对宣 室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汉斯姚斯所言一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 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后代作品与前代作品的相似,如果单从 共时性的接受平面而言,意义并不大,而将它们回归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去考察,就会 发现只有被时空阻隔的作品,才能构成一种多声部的对话,通过辨别它们相同音调中的“交 音”,倾听它们不同基调中的同音才是对前代作品更好的演变与发展。尽管独异志只是唐 小说中的散金碎玉,但其语言也独具特色。与张读相比较,李冗虽无家族传统可以继承,但 仍承前代之精神,创自身之特色,使 独异志在唐代众多小说中徼露光芒。 第三节独异志的语言特点 一、成语故事的运用 成语出现较早,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有一定的来源,一经形成和出现,就长期为人 m 德 h r 姚斯【美】r c ,霍拉勃著,周宁、金元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杜1 9 8 7 年9 月第 l 版,第2 9 页 1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们所广泛使用。成语大多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并随着时代的发展, 得到不断的充实、丰富。 成语在历代典籍中都有显现,唐代志怪小说之一的独异志收录成语只有七条,虽屈 指可数,并且多从前代的典籍中选录,没有自己的创造,但从其辑录的七条成语中也完全可 以看出李冗著 独异志的趋向。独异志选录七条成语如下: 第9 3 条。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善解牛,投刃皆虚丁日:。臣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也及今十九年而刃无肯綮,若初发铡,游刃必有余地也” 9 4 条。郢匠斫垩”出自庄子徐无鬼: 鄄人以垩漫其鼻,薄如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尽去其垩,而不伤鼻 1 4 9 条。塞翁失马”出自 : 昔者愚公居山之阴,而出入有阻,乃勖励子孙移之山神见曰:。山板崇高,汝何可移? ” 公日:。吾生有子,子复有孙,子子孙孙,誓而移之,何为不可! ”于是神命夸娥氏为移之 3 6 7 条“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于骊山之下,坑儒士二百四十人,焚诗书,皆用李斯之计,欲愚黔首焉 3 9 2 条。滥竽充数”出自韩子: 韩子:齐王好竽,每欲听,铀三百人齐吹之南郭先生,不知竿者滥求百人中,吹 竽食禄宣王薨后,王即住,日:。寡人好听竽,欲一一吹之”南郭先生惭而退逃今胃禄 者,亦多如此 以上七条,皆出自秦汉典籍,尤以先秦典籍为主,这些成语在秦汉典籍中都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李冗选录诸条也并非完全照搬,而是选取每条中最能代表成语的部分,给人以一目 了然的明快之感。 二、通俗化 独异志不是某个人的独创,而是一部“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的集合体。 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风格不是简单划的。独异志的语言,有的美艳华丽,有的冷隽玄远, 有的清婉疏雅,有的幽默风趣可谓空灵要妙,万象毕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独异志的传承及时代、语言特点 独异志有两类作品,一类以叙事为主,一类以抒情议论为主。一般说来,叙事性作 品通体全用白描,不加修饰,风格较为朴素、自然,并且常常选用比较常用的字眼直接叙述, 显得直切深沉,平易近人,耐人寻味。这类作品的语言多是浅近的文言,兼用口语、通俗语 和小说语,比较“接近于说话”。 独异志叙事、记言乃至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白描手 法,而其白描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借助纷繁的形容词和复杂的修辞格,不着力于物象各侧面的 精雕细刻和氛围的层层渲染,而只是以质朴的语言,简洁地勾勒物象。它的关键是传神写照, 言约旨远。具体说来: 独异志的白描语言,简练含蓄,概括力强,大有。片言以核理”的力度,启人神思, 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悠然深长。如:3 8 6 条。破镜重圆”: 隋朝徐德言妻陈氏,叔宝妹因惧乱不能相保,德言乃破一镜分之,以为他年不知存亡, 但端午日各持半镜于市内卖之,以图相合至期适市,果有一破镜德言乃题其背日:。镜与 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余半月辉”时陈氏为杨素所爱见之,乃命德言对饮, 三人环坐,令陈氏赋诗一章,即还之陈氏诗日:“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 方验作人难”素感之,乃还德言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不得不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填补那语 义的空白。 独异志的白描语言,准确生动,表现力强,大有“只词以状事”的巧妙,如闻如见, 如触如接,言外意象鲜明跃动。如;第3 0 条“大耳国”: 山海经有大耳国,其人寝,常以耳为席,一耳为衾 独异志中成语运用的数量虽有限,但它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成语的运用不仅 使作品的语言典雅精工,也为作品的语言增加了含蓄的意味,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语言通俗,使文本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使其更容易流传。也正是通俗化的语言,使独 异志成为一部清新可爱、明晰易读的佳作。当时沐浴在。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的文风中的读者,自然会像饥饿已久的饕餮之徒面对华席盛筵一样,毫发无遗地将它吞咽下 去。但是,当时的口语和方言在一千多年后的今日,已经消亡殆尽,它们作为“活化石”凝 聚在独异志中,这就使后世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隔。葛洪说:“且古书 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是以难知,似若至深耳。” 独异志以志怪为主,所记故事富于民间传说意味。如张宝藏叙张宝藏为唐太宗 治愈痢疾,太宗“宣下宰臣,与五品官。魏征难之,逾月不进拟。上疾复发,问左右日:吾 前饮乳煎荜拨有效。复命进之,一啜又平。因思日;尝令与进方人五品官,不见除授,何 也? 征惧日:奉诏之际,未知文武二吏? 上怒日: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 子也,岂不及汝耶? 乃厉声日:与三品文官,授鸿胪卿。”这种故事甚为通俗,平白无奇, 多用通俗化的口语,易于使读者接受。平直的语言,不仅扩大了作品的接受群体,而且还张 显了作品的时代风格,同时也流露出作品的异域情怀。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两域文化对独异志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西域文化对独异志创作的影响 随着中土与西域交往的增加,西域世界成为小说刨作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大量不同于传 统的新奇事物的涌入,大大丰富了中土人民对于西域世界的知识与想象。在文献中,以西域 地区人物、事件、器物为题材的各种记载逐渐增多,西域地区的人物、事件与器物成为中土 小说的一个重要表现的内容,这大大拓展了中土小说的题材。作为新的创作对象而出现在中 古小说中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异物,主要指来自于西域的各种奇宝异物;第二类是人物, 以来自于西域的商人和僧人为主;第三类是方术,指的是来自于西域的各种奇方异术。 第一节独异志小说中的西域异物 一、西域器物的神奇性特征 汉魏六朝尚处于与西域交往的早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对西域还所知甚少,物 产往往是了解和想象异域绝国的第一媒介,中土的人们首先感兴趣的并得以接触的事物之一 是各种来自于西域的新奇器物。这种了解往往不完全本之于真实的知识,而是带着明显的误 解、夸饰与想象的痕迹。人们通过独特的视角把自己的情感、愿望投射于来自于西域的器物, 各种传闻与想象源源不断地进入历史,从而重新建构了一个西域世界。 西域对中原出口的主要物品有金银器、宝石、玻璃器、香料、毛织品、珍惜动物等等, 这些绝域殊物的输入,不断地扩大着我们对远方异国的想象。在中国早期的史书中,在提到 与他方的交往和对异族的征服时,往往会提到所取得的物质成果。随着版图的扩大,不同民 族的交往开始增加,因此而对异族生活方式、不同物产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在早期的所谓地 理博物类小说中,大致上包括了三大内容:一日殊方,即由于辽远空间距离所形成的陌生地 域;二日异民,即表现此一地域内人民形体、特性和习俗的怪异;三日奇物,即或出于真实、 或出于想象的各地的奇异物产。至山海经为止,对异域遐方的幻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 度,但此书所记载的人物和物产基本上属于神话,凭空想象,并不是现实中实有之物。西域 的开通以及各种新奇物产的流入为地理博物类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小说的共同特点是 根据实有之物,夸大其功能,并与仙境、理想国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这些物产具有了神话色 彩。所以,当时西域传入的物产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史实性记载,而是披 上了想象所营造的面纱,从而形成一种神秘的氛围。 概括来说,文人笔下的西域物产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神奇性。这种神奇性具体表现为物 品具有夸大的实用性功能,以及驱邪避灾、祈福保安的宗教性功能。 如果说,西京杂记与十洲记中还是民间传说中夸大其辞以耸入听闻的一般手法的 话,那么,到了拾遗记,文人乃是自觉地以文学性想象和缛丽文字来渲染西域物产。在这 。据辞源解:西域之称始子汉,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本节题目所使用的 是广义的西域概念,凡通过葱岭以东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在内,都属于西域范围。 1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西域文化对独异志创作的影响 | 皇墨i ni ii ii n ! ! nn n n , n n i , 曼鼍葛鲁量皇一 些书中,西域的贡品大多与神奇的神话结合在一起,以营造光怪陆离、神奇莫测、错彩镂金 的华丽风格。 毫无疑问, 拾遗记中的记载充满了误解、夸饰与想象,也正是在这种误解、夸饰与想 象之中,完成了对西域物产的神话化过程,重新构建了一个奇异的西域世界。在神话化过程 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赋予此类物产以驱邪避恶、预测未来、通灵精变等特性,从而使西域 物产具有非同一般的神性。 在唐朝小说中,对西域宝物的神化并没有停止,它依然是唐人津律乐道的一个重要题材。 众所周知,香料一直是西域向中土输出的重要物资,也是中土民众最早接触到的西域特产之 一。 如独异志第1 6 9 条载“茶芜香”: 王子年拾遗记日:“燕昭王时,波弋国人贡萘芜之香,若焚,著衣而弥月不绝,过地 则土石皆香,经朽木与腐草更i j 皆荣秀,用薰枯骨则肌肉再生” 在短短一段记载中,涉及此香料最早传入中土的时间、原产地( 虽未明言,但进贡之物多 为本国特产,否则原文不能用“贡”) 、用途和功能。尽管这种叙述充满夸饰与想象,但也正 是在这种夸饰与想象之中,完成了对西域物产的神话过程,重新构建了一个奇异的西域世界。 二、西域器物的奢华性特征 由于西域向中原出口的贡物大部分都是奢侈品而非生活必需品,所以,在汉魏六朝文学 作品中,西域物产往往又是富丽豪奢的象征。它们的名称常常成为以藻饰见长的辞赋、诗歌 作者乐于称引的对象,通过对这些名物的铺陈与描绘,展示熠耀煜煌、光彩炜炜的繁艳风貌。 因此,文人笔下的西域商品第二个特征就是其奢华性。 出产于西方的珊瑚无疑是财富的象征。西域商胡以得利多为善,财多为贵,因而形成一 种“斗宝”习俗,以宝物多少决定其社会地位。我们所熟知的王恺、石崇比富,似是胡地习 俗影响下产生的行为。 再者,西域通过通商和朝贡的方式把珍贵的马匹、香料、珍珠、珊瑚等奢侈品带到中土。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原社会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这使得与西域的商品贸易有了合适的 土壤,由于经常与西域胡商有商业往来,所以在习俗上受其影响也不足为奇。 独异志卷下3 6 4 条“瑞龙脑”载: 玄宗偶与宁王博,召太真妃立现,俄而风冒妃帔,覆乐人贺怀智巾帻,香气馥郁不灭 后幸蜀归,怀智以其巾进于上,上执之潸然而泣,日:。此吾在位时,西国有献香三丸,赐太 真,谓之瑞龙脑” 本段文字中的香料就是从西国进贡而来,赐予太真,说明该物品之名贵,其奢华程度更 是不言而喻的。统治者内部的社会阶层从实际行为上尚豪奢,这就大大鼓励了社会高层内的 奢靡风气。 1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西域文化对独异志刨作的影响 三、西域器物的趣味性特征 正是因为西域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所以,它往往与帝王、后宫、贵族生活有着密 切的关系,出现在各种香艳传闻中,成为很多趣闻逸事中的重要道具。因此,西域商品的另 一重要特征就是其趣味性。 众所周知,西域的香料乃是向中原出口的重要商品,围绕着它就产生了不少传闻,有的 甚至还进入了正史。从 拾速记卷6 载的。流香渠”到晋书卷4 0 贾充传附贾谧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省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21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招聘(9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宁波人才投资有限公司第二批人员招聘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福州市水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中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 小学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 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Unit2FestivalsandholidaysLesson2教学设计-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 2025年市场营销行业数字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信访诉求书撰写指南2025
- 2024邯郸大名县招聘村(居)党务、村务(居务)工作者354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医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 2024 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 13 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检测卷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农村处理矛盾纠纷课件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 国企纪法教育实施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