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韩非子“无为”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厍;罚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偿7 罚畏 日期:乃d7 年月歹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麓:尾三罚袭 翩獬。励砺 日期:加j 年月厂日 韩非子“无为 思想研究 专业:中国哲学 硕士生:唐河英 指导教师:黎红雷教授 摘要 一直以来,人们通常把“无为作为一种思想主张与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学派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先秦儒法两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孔子、韩非子的思 想中也有关于“无为的论述。“无为 落实到社会政治层面上就是儒道法三家在 管理层面上所共同追求的至高境界无为而治。虽然儒道法三家在追求无为而治 上的目标是共同的,但各家主张无为而治的原因、目的和实现途径则有所差异。 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韩非提出“无为 主张的原因和其“无为 的实质。文章 试图从韩非思想中积极有为与虚静无为之间的矛盾,“上无为,下有为糟的提出, 韩非无为而治与孔子无为而治主张的区别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 的分析论证,得出韩非“无为 实际上是另一种更为高明的有为。只不过这种有为 包裹在“无为 的口号下,因而显得更为隐蔽和精巧,其维护君主高度集权专制的 目的也愈来愈明显。韩非为解决积极有为与虚静无为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上无为, 下有为”的社会管理分工主张,对当今开展积极有效的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韩非子,无为,有为 h a nf e i z io nt h o u g h to fi n a c t i o ns t u d y i n g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n a m e :t a n gh e y i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l ih o n g l e i a b s t r a c t 趟la l o n g ,p e o p l eu s u a l l yt r e a t ”d o i n gn o t h i n g a sac l a i m , w h i c hi sl i n k e d 丽t 1 1 t a o i s m h o w e v e r , i n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a n dl e g a l i s t ss c h o o l ,c o n f u c i u sa n dh a n f e 记da l s oh a v et h ei d e aa b o u t ”d o i n gn o t h i n g ”d o i n gn o t h i n g ”,i nt h es o c i a la n d p o l i t i c a ls p h e r e ,i n a c t i o ni s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t h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t ,t a o i s ta n dl e g a l i s ta r e p u r s u i n g , a l t h o u g ht h eg o a lo f ”d o i n gn o t h i n g ”i st h es a m e ,t h er e a s o n s ,t h ep u r p o s ea n d t h ew a yt or e a l i z ei n a c t i o na r cd i f f e r e n t t 城s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l e a s o nw h yh a nf e i z is u g g e s t s 竹d o i n gn o t h i n g 什a n dt h e c o n t e n t so f ”d o i n gn o t h i n g ”s o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e x p o u n dh a nf e i z i st h o u g h ti n 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p o s i t i v ea c t i o na n dn e g a t i v en o n - a c t i o n , e m p e r o r d o i n gn o t h i n g ,m i n i s t e rd o i n ge v e r y t h i n g 什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h a nf e i z i s 竹d o i n g n o t h i n g ”a n dc o n f u c i u s 竹d o i n gn o t h i n g ”t h r o u g ht h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so ft h o s et h r e e a s p e c t s ,w ec o m et o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h a nf e i z i s ”d o i n gn o t h i n g ”i si nf a c tam u c h c l e v e r e ra c t i o n b u tt h i sl c i n do fa c t i o ni sw r a p p e di nt h es l o g a no f ”d o i n gn o t h i n g 什 t h e r e f o r e ,i ta p p e a r sm o r ed e l i c a t ea n dt h ep u r p o s et om a i n t a i nt h em l e r sa u t h o r i t y b e c o m e sm o r ea n dm o r eo b v i o u s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p o s i t i v ea c t i o n a n dn e g a t i v en o n - a c t i o n ,h a nf e i z i 8s u g g e s t i o n ”e m p e r o rd o i n gn o t h i n g ,m i n i s t e rd o i n g e v e r y t h i n g i nt h es o c i a lm a n a g e m e n ta n ds o c i a ld i v i s i o nw i l lg i v en o w a d a y ss o m e v i s i o n si nt h ee f f e c t i v em a n a g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h a nf e i z i ,d o i n gn o t h i n g ,d o i n ge w 列t h i n g i i 1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导言1 第一章“积极有为 与“虚静无为一问题的提出3 第一节积极有为韩非思想的主导趋势3 第二节虚静无为韩非的深谋远虑5 第三节“虚静无为一的实质有为8 第二章“上无为,下有为一矛盾的平衡点1 0 第一节“上无为,下有为一的提出1 0 第二节君主如何实现。上无为一1 4 第三节君主如何实现“下有为一2 0 第三章韩非与孔子“无为一思想的差异2 4 第一节“圣贤之治一与仃不务德而务法一实现“无为一根本方法的差异2 4 第二节。为政以德一与“寄治乱于法术一实现“无为 途径的区别2 7 第三节“道德自律一与“任势一自律与外在规范的差别3 2 结语。3 6 参考文献3 7 文献综述。4 0 致谢4 3 i i i 导言 “无为而治 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从目前掌握 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以书面形式提出“无为 二字的是老子。老子从道的本体论 层面上谈过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 老子第三十七章) 老子还从社会政治层 面上谈过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事无事 ( 老 子第人十三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 老子第j :章) 。为政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 ( 老子第三f - 七章 ) 。以达到“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第五f 七章 ) 。 老子无为思想对后世人生哲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曾成功地应用于治国实践 之中,如汉代的“文景之治 、唐代的“贞观之治 。所以一谈起“无为 ,通常 人们都会认为只是老子的思想。实际上,在先秦诸子思想中,不仅老子有无为思想, 而且孔子、韩非子等儒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有关于无为思想的论述。例如孔 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 正南面而已矣。一( 论语卫灵公 ) 圣王要通过道德导向、率先垂范来实现无为而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论谮为政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最高管理者只要从自身做起,端正德行、施行德政,天下的人就会 像众星围绕北斗星、草随风俯仰一样顺从其治理,这样最高管理者便可以实现无为 而治。 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谈过“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 韩 非子主遭) 的君主无为而治思想。由此可见,“无为 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无为而治是老子、孔子、韩非子三家在管理层面上所共同要达 到的至高境界。但是,“故通而无为也,与塞而无为也同;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 为则异。( 淮南子要略) 老子、孔子、韩非子三家都说“无为 ,但此“无为”非彼“无为 ,且各家 提出“无为”的原因、目的和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老子的无为是通过“道法自然 、 “以因循为用”来实现;孔子的“无为”是“以德为本 ,要通过道德导向来实现。 虽然韩非子也提出“明君无为于上 、“虚静无为”的思想,但人们不禁会产生一 些疑问为什么积极进取,主张通过法、术、势来统治的韩非会提出无为思想? 其无为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的呢? 其无为思想与孔子的无为思想又有哪些不 同之处?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韩非子“积极有为 与“虚静无为”之间的矛盾、 “上无为,下有为 的提出、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区别,这三个方面来对韩非无为思 想展开论述,力求将其无为思想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从而探清韩非无为思想的实 质。 西关于韩非与老子无为思想的比较,学术界已有大量论述,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故不再具体展开 2 第一章“积极有为与“虚静无为问题的提出 针对如上疑问,我们首先有必要介绍韩非“虚静无为 提出的原因和实质。本 章内容即围绕此一问题展开。笔者分析认为:积极有为是韩非思想的主导趋势,但 是为能更好地贯彻积极有为的思想,韩非提出“虚静无为 的主张。这与其“天道 无为论”密切相关,更与其救世理想和务实态度相联系。“积极有为 和“虚静无 为 表面上看似矛盾对立的,实际上是同一种意思换另一种说法而已。 第一节积极有为韩非思想的主导趋势 关于先秦诸子兴起问题,其说至少有三:一是传统“诸子出于王官”论( 汉书艺 文忠 ) ,刻画出周代平民阶级意识觉醒的时代特征。二是胡适先生批驳传统之说, 认为面对社会混乱和民生疾苦的现状,诸子学说的目的在于救世,侧重“外在解释 。 三是牟宗三先生之论,认为诸子思想针对“周文疲敝 而发,较胡适之说更为具体。 回三说互有抵触,但共通之处在于:诸子学说均是对社会现状而发。而由于法家重实 用、重事功的内在性格,其改革政治体制和顺应社会转型的特质更为明显。 在韩非子之前的法家,一般被学术界归纳为三派:一是重法派的李悝、商鞅: 二是重术派的申不害;三是重势派的慎到。他们往往都是身居政治高位的改革者或 者努力推进改革的献言者。三家虽然具体的主张有些差异,但都主张通过变法图存, 以发展生产、奖励农耕和封赏军功来增强国家实力、巩固君主权位,以达到君主大 权独揽、国富兵强的目的。变法改革的主张体现在经济上主要是废除分封制,鼓励 开垦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抑商重农,奖励耕战;政治上主要是主张以法治代替礼 治,加强君主集权,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回而站在时代潮流风口浪尖上的 m 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f h 版社。2 0 0 5 :4 8 o 参见苏南著法家文化面面观山东t 齐鲁出版社。2 0 0 0 zi - - 8 3 韩非子,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更是吸收综合了前辈们的思想,批判地继 承,不断地创新,构建起系统化、理论化程度极高的一套思想体系。总体来看,韩 非继承了前期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身份的法家代表人物锐意改革、务实进取的基本 特质,积极有为成为其思想的主导趋势。现举两例,略加说明: 一是进化历史观体现的务实精神。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一( 韩非子五蠢) 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 、“中古”、“当今 三个阶段,与各个阶段相应的具体特征是“竞于道德”、“逐于智谋”、“争于气 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民食果菔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 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韩非子五蠹) 与儒家尤其是孟子“反事实性一思考方式不同,韩非并非把美化了的“三代一 历史作为一种精神的杠杆来批导现实,而是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他深刻 认识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也就是说世异则各变。“故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 要与时俱进,不同时代要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不懂得与时俱进、总想用一成不 变的办法来管理当世之民,这将无异于“守株待兔”。 二是与进化历史观相联系,韩非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夫古今异俗,新故 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辫马,此不知之患也。一【韩 非子五蠢 ) 与主张恢复周公之礼、“法先王一的孔子不同,韩非主张实行法治,强 m 黄俊杰著中国盂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1 2 9 4 调根据现实社会情况制定适时的制度法规,为社会的变迁提供适宜的指导依据。“法 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 韩非子定 法) “法”是国家颁布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法令、制度,是施行赏罚的依据, 衡量一切事情的标准都要依据法规制度,实行法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富兵强的“霸 道”。韩非从现实功利主义出发,认为一切不利于实现强兵富国的言行、行为都要 禁止,要把所有的人都拉入耕战的轨道上来,希望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在最短的时 间里实现称王称霸的目标。 第二节虚静无为韩非的深谋远虑 在诸子百家中,通常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主张无为、“出世”的归隐派, 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是主张积极入世、进取有为的行动派。但只要仔细读过韩 非子一书中的主道、扬权、解老、 ) 论种田的技术,君子比不上终日在农田劳作的 老农;论经商的技巧,君子比不上长袖善舞的商人;论做手工活的灵巧程度,君子 比不上技术娴熟的工匠;论辨清是非的能力,君子比不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惠 施、邓析。o 那君子用来做什么呢? 萄子认为君子的作用在于“若夫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 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 。黎红雷著儡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2 :1 7 4 1 2 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t 苟- - y 儒效) 。量才而用, 使人各得其位,事各得其宜,物各得其所。 韩非亦主张君臣各尽其职:“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 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 之责于君 ( 韩非子用人) ) ,故:“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 下无为。 ( 韩非子扬权 ) 由此可见,两者在君臣分工的观点上都强调君臣各守其职,君主负责量才使用 官员,让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情;作为臣下的应恪尽职守,忠心耿 耿且全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虽然韩非继承和发扬了苟子“量能而授官 的思想,却 抛弃了“谪德而定次 的原则,甚至还劝君主不要去寻找“德才兼备 的贤人,国, 家最高管理者只要凭着手中的官职和爵禄就不会“劳于索人 。 韩非举例说:“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 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 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 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 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 一( 韩非子难二,) 国家 最高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设置好官职,安排好爵禄,那么有才能的人自然就会到来 了,哪里需要最高管理者亲自去寻找贤人呢? “明君不自举臣,臣相进也;不自贤,功自徇也。论之于任,试之于事,课之 于功,故群臣公正而无私,不隐贤,不进不肖。然则人主奚劳于选贤? 一( 韩非子五 蠢 ) 人才汇聚后,做到“见能于官以受职 唯才是举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在君臣分工思想上的韩学之于苟学,虽仅限于“唯才是举”与“德才兼备”之间几 字之差,似乎仅在一步之遥,却已是百尺竿头了。 7 第二节君主如何实现“上无为刀 在论述韩非提出“上无为,下有为”的主张后,在本节里主要是介绍韩非论述 君主如何实现“上无为”的方法:一是顺应天时;二是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以上的 方法,以求实现“君道无为。 ( 一) “守成理,因自然一顺应天时 因循自然规律而不随意违背自然法则,是天道无为论者所必然强调且要遵守的 原则。老子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以无为;于 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 攘臂而仍之。 ( 老子第三十八章 ) 要做到最高境界的无为就不能脱离万事万物运行 的规律而去肆意妄为,应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自然客观规律,以期达到无为而无不治。 韩非认为“虚静无为,道之情也 。虚心恬静,因循自然规律而无所作为,这就 是道的本质。淮南子亦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天道的无为要求人道也要无为。 最高管理者要“虚静以待万物,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不逆天理 而“守成 理,因自然 ( 韩非子大体 ) 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根本规律的最高领导者,必然是能顾全大局者,是善于 顺应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而成就功业的人,“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 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一( 韩非子大体 ) 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界的法 则,顺应万事万物自身的运行规律呢? 因为“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 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 韩非子喻老 ) 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可以凭 借这种规律因势利导。因循事物的规律,静止时可以符合事物的本质,运动时可以 符合事物的法则。 韩非举例说:“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 。林舟浅析 无为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中国道教,2 0 0 7 。3 :4 5 1 4 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 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韩非子喻老) 不凭借自然界提供的条件而只是凭借着一个人的技能,不顺应自然界的法则而 只是依靠一个人的智力,这些都是用三年才能制作一片楮叶的行为。不因循自然界 的规律,而逞匹夫之勇的人,做事效率极其低下,是不足效法的。 最后,韩非得出结论:“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 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日: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也。m ( 韩非子喻老) 只要依靠自然界的法则而不勉强行事,则会“丰年大禾”、 “臧获有余”。违背自然界的法则,肆意妄为的后果是“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 穗。违背四时的运行规律,即使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在冬天里种出谷穗来,但 顺应四时的规律,臧获那样的奴隶也不能阻止谷穗的自然生长。“故得天时,则不务 而自生。一( 韩非子功名 ) l :淮南子修务训篇里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夫地势, 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 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一。 所以,韩非认为只要因循事物自身的规律,则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事之理, 则不劳而成 ( t l t t i t # = j = 外储说右下 ) 。正如 :淮南子原道训篇所谓:“所谓无为者, 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 因物之相然也。是故天下之事,不可扇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一同样也是反对违反自 然规律而肆意妄为,主张因循万事万物的规律而做事,凭借自然之势而有所作为。 因循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则不劳而成 ,那人类社会呢? 认为“天有大命,人有 大命”( 韩非子扬权 ) 的韩非对此回答是肯定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社 会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必须因循社会本身存在发展的规律。“夫缘道理以从事者, 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 根据事物 规律来办理事情的入,没有做不成功的。做得成功的人,往大的方面说能够成就像 天子那样的权势尊严;往小的方面来看也能得到卿相将军那样的赏赐和爵禄。 相反,“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 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 r 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 1 i t i 非= f :解老 ) 如果抛弃事物规律而轻举妄动,即使上有 天子诸侯之势尊,下有猗顿、陶朱、i - 祝的财富,但还是会失去民心而耗尽家财的。 既然因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这么重要,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做呢? 韩非回答是: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日:不为而成。m ( 韩 非子喻老) 即人们要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机来办事,凭借外界的条件来成就功业, 利用事物的特性而获得良好的收益。这样做的话,就达到了老子所说的“不做事情 就能获得成功。韩非谓:“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 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韩非子大体 ) 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完善法律制度。君子可以安然快乐,恶人也会停止恶行。 淡泊恬静,因循自然的规律,把握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让人们没有违法乱纪的罪 行,鱼类没有离开水危及生命的祸害。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就很少有做不成的事情。 所以,最高领导者要做到“因道全法 、“因物以治物 、“因人以知人 就可以收到 “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 的管理效果。 ( - - ) 君道无为强调君主自身修养 韩非认为君主要实现无为还必须从自身主观条件上进行一番努力,这也是在韩 非无为思想中对君主自身素质的规谏和要求君道无为。关于君道无为的思想, 荀子已经有所谈及:“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一( 萄子君 道 ) 韩非则进一步阐述君道无为的思想,他认为要实现无为,君主首先要做到无为 虚静无为。韩非通过转述申子的话表达了君主要虚静无为的思想, “中子日: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惑之;不知见, 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日: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 规。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君主为什么要虚静无为呢? 因为君主的明察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想方设法 防备他:君主的糊涂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千方百计迷惑他。君主的智慧如果显 露出来,人们就会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去美化他:君主的愚蠢如果显露出来,人们 就会不择手段地去欺骗他:君主如果没有什么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会绞尽脑汁去 1 6 推测他;君主如果有欲望显露出来,人们就要施展种种诱惑去误导他。 所以说,君主只要做到无为就能使臣下的小聪明无处可施。“圣人之心静乎! 天 地之鉴,万物之静也。 ( 庄子天道) 君主虚静以待,则能洞察秋毫,心里就像明 镜似的,臣下的一举一动就暴露无遗,臣下做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君主的那双法眼。 臣下即使远离庙堂、处在江湖之远,也不敢胡作非为、胡乱滋事,他们必须老老实 实、规规矩矩、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办事因为有君主那双犀利的法眼在盯着自己, 犹如棘芒刺背。 韩非用“射飞鸟守粮仓 的例子来说明虚静无为是君主守卫国家巩固君位的重 要武器。“田子方问唐易鞠日:弋者何慎? 对日:鸟以数百目视子,子以二目御 之,子谨周子廪。田子方日: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郑长者闻之日:田予 方知欲为廪,而未得所以为廪。夫虚无无见者,廪也m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 君主只有两只眼睛来监察管理一个国家,而一个国家的人却有上万只眼睛在看 着君主,君主怎样像守卫粮仓那样去守卫自己的国家呢? 办法是虚静无为而不显露 自己的欲望。 韩非还通过援引道家的学说批驳孔子的观点,强调作为高明的管理者应该掌握 “无为 、“无见 的原则,从而以反面的例子论证了君主无为的合理性。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 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日:仁哉文王! 轻千里 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l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韩非子难二 ) 孔子因为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而 称赞文王仁慈和聪明。但韩非认为,假如文王被纣憎恨的原因,是由于文王不得人 心呢,那么文王即使用求得人心的办法来解除纣王对他的憎恶也是可以的。假如纣 王因为文王太得人心而厌恶他,文王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取得人心,那纣王就更加 怀疑他了,这就是文王之所以被囚在菱里的原因了。 “或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 以身不及于患也。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 则虽索人心以解恶可 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已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 于菱里也。郑长者有言:体道,无为、无见也。此最宜于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一 1 7 ( 韩非子难二 ) 韩非认为,文王应该“体道,无为、无见”,即虚静无为,藏智守 拙,这样才是明智之举啊。 既然虚静无为那么重要,那么君主怎样做到虚静无为呢? 在心性修养方面:一是要做到像淮南子修务训篇所谓的:“私志不得入公 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故“而曲故不得容 者 。君主只有虚静无为,公正无私,才能够在处理政事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才 能循名责实、依法办事,才能明察是非曲直、洞毫忠奸邪正。才能真正达到“事成 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 淮南子- 修务训 ) 的境 界。二是要做到:“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 韩非子扬权 ) 君主要做到判定 事情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切以巩固君权、富国强兵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 准。具体来看,要“去好去恶”、“去旧去智 ,这样“臣乃见素 、“臣乃自备 。即 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好恶和见解,以使群臣无法迎合君心,而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地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因为“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 所以君主要“无见其所欲,无见其意 。务必要做到不透露自己的嗜好,不随便让臣 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君主通晓“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的为君之道,就可 以防止大臣擅权。如果君主不懂的“虚静无为的道理,反而会有弄巧成拙、画蛇 添足之嫌。 正如淮南子原道训篇所谓:靠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 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因此,“人主之道。 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弦( 韩非子大体,) 老子的“守静”、“去智 、“藏拙 思想在这里已经被韩非改造成了一套赤裸裸的君 主权术理论圆,其“虚静无为 的目的也越来越露骨。 在处理政事上的做法,一是“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 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 韩非子主道) 。 韩非通过形名合一、名至实归的形名理论来规谏君王处理政务时要虚静无为,让事 参见吴秀英著韩非子研议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八:1 1 4 - 1 1 7 。张分田秦汉之际法、道、曩三种。无为”的互动与共性政治学研究。2 0 0 6 ,2 :9 2 1 8 物根据自身固有的性状命名,让万事万物根据自然的规律发展。“虚则知实之情, 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 韩非子扬权) 。m 具体要做到“故 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