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_第1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_第2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_第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_第4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席卷全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引发了农村社 会急剧的组织变迁,农村经济组织的形态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选 择。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 种社区组织,还是一种政治组织。论文基于一个囊括多种环境因素的市场-社会-政府 三元分析框架,系统论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制、利益 集团机制的存在缘由、效率边界和功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交易协调机制具有市 场机制和企业机制双重优势,可以有效地节约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如何降 低由于非竞争性因素而导致较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交易利润率,是从事 农产品交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选择的关键。自主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保障农民共同利益的前提条 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良性成长的重要标志。由于先天后天各种社会因素的 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主治理程度在当前仍然呈现出比较薄弱的状态,需 要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它的制度安 排常常处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边缘,它对政府的扶持具有某种天然的依附性,由于我国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拥有绝对 的主导作用,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能力非常有限。论文剖析了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制、利益集团机制的嵌入性,从而进一步 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发机制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过渡性。 论文旨在完整地描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探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对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演进方向和制定有 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生发机制 交易协调机制 自主治理机制 利益集团机制 ii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eform of the family-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d sweeped across the national countryside, to cause the rural societys organization, the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peasants life style have changed greatly. the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compling with of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ic reform is a new-type peasant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o develop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n inherent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too.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 kind of height heterogeneity organization, it is a kind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 kind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o, a kind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alysing by the frame at the market - the society - the government three factors, thesis regards external system environment of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as endogenous variable. thesis proposes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grow mechanism including transaction coordinate the mechanism, control the mechanism and interest group mechanism independently. the trade coordinates mechanism is the result that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of the market changes, and the independent government mechanism is the result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 changes, while the interest group mechanism is the result that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of the system changes. these three kinds of tissue mechanisms are not close, but open, the relation of imbedding each other exists between them. because no-competitiveness factors in the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ose factors reduced the market efficiency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greatly, causeing the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be costly and the profit rate is low.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trade coordinates mechanism to imbed between markets mechanism and enterprises mechanism, it has the double advantage of markets mechanism and enterprises mechanism, and it can economize external trade expenses and endogenous trade expenses effectively. independent government mechanism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 to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speciality cooperative independently; it is precondition that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realizes peasants common interests, and it is important sign of that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grows up. because of congenital acquired of different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our country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s independent government mechanism is still at weak state, need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market.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ii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it is often in the edge where the market mechanism does not work, it has a certain natural depending on to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because the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at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has absolute leading roles to peasants specialize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and it is very limited that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nfluences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s public decision. the thesis aims at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growing of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completely, perhaps this offers the guidance in theory to basic orientation and formulation devlopment policies of 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f our country by this research. key word:peasant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the growing mechanism transaction coordinate mechanism independent government mechanism interest group mechanism 1 1 绪论绪论 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席卷全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引发了农村社 会组织的急剧变迁,农村经济组织的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 顺应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大 多数研究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而忽略了其产生和发展的社 会基础和政治条件,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发机制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论 文旨在完整地描述和解析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通过一个囊括多 种环境因素的市场-社会-政府三元分析框架,系统地论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 条件、生发模式和生发途径,以期对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提供一 定的理论指导。本章第一部分提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发机制的研究背景。第二 部分界定几个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的概念。第三部分回顾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的研究文献。第四部分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五部分了指出论文可能的 创新之处。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大凡论及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人都认为,中国农村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农民的 散漫和缺乏组织, 梁漱溟和毛泽东都曾将乡村社会时常被描述为 “一盘散沙” 的状态。 发达国家与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表明,农民组织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 求, 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 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却是一个世纪性难题。 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中国农民合作化运动实践都未能实现最初的设想,以失败和解 体而告终。 我国的农民合作化运动以华洋义赈会倡行合作救灾为开端,以 1928 年国民党政 府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的设立和 1934 年合作社法的出台为标志,迈上了国家单 方面实施、推动制度的发展途经。由于资金来源和规模的限制,这场农民合作化运动 虽然在保甲制下普及到保,而没有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合作社特别是农产品运 销合作社的发展没有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中国农业 的商品化程度很低,除了棉花等少数农产品主要用于纺织等工业原料外,大部分农产 2 品是农民用于自给的产品,没有组织合作销售的必要。二是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大部 分是佃农和雇农,他们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组织运销合作社与他们的利害关系不 密切。相反,作为佃农和雇农,他们对于减租减息的要求却非常强烈。因此,以领导 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为宗旨的农会组织,便成了当时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农民合 作组织。解放以后,包括解放前的革命根据地,经过土地改革以后,广大农民成了自 耕农。在农业商品化程度尚不高,农民普遍缺乏役畜、生产工具和日用工业品的情况 下,政府组织农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组建从事工农业产品交换、农副产品 余缺调剂的供销合作社,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但是,后来将初级社改为高级社和人民 公社,将农业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将以农民为股东的供销社变成 承担国家征购、派购任务的准国营商业,大大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加上人民公社 和供销社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就像欧文的新和谐 公社和劳动交易市场一样,虽经多次反反复复调整,最后,终因生产力低下、入不敷 出而陷入困境。 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由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民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发 展为遍及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一举废除了存在长达 20 年高度集权的 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力,使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毕竟只是生产力的解放,而不是生产力的发 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另一半应当是构建 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问题” (牛若峰,1999) 。在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农 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必须以 合作制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进入市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农业微观经济组 织的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决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 盾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80 年代初期开始,一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 专业技术协会、学会相继成立。80 年代中期,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结果,一批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实体也开始出现,为农户社员提供集体购 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等服务。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 本变化,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范围扩大、 业务拓宽、 功能增强的发展势头。 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合作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3 分配、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 作社等三种形式,它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 织。 经过二十年的成长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为广大农户提供农资供应、产品加工与销售、市场信息、技术交流与培训、生产指导 等服务,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 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形 成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带;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等方面已经产 生了一定的作用(刘惠等,2002) 。但是,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 处在萌芽的初级阶段,远未到合并、集中和扩张的发展阶段,存在着组织规模较小、 组织不稳定、经营实力还比较薄弱、所覆盖的地区和产业还十分有限等问题。截至到 2004 年, 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 专业协会及股份制合作社) 约 有 15 万个左右,吸收农户 400 多万户不到全国农户总数的 2%(汪辑,2004) 。即使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浙江,目前加入专 业合作社的农民仅 25 万户,约占全省总农户的 2.3%(张晓山,2004) 。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要 求,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仍然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并没有提高,这严 重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优势的发挥,影响着我国农业商品 化、现代化进程和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 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农户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 过共同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的组织。如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 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 问题。可以讲,中国农民合作组织问题既是一个学界还是政界都不敢轻视的问题,也 一个需要孜孜不倦地寻求出路的难解之题。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经验说明,农民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异常复杂,它既需要市场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撑,还需要政府力量的干 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发机制就是指这种复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体包括农民 专业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状况、模式、条件和途径等。 论文基于一个囊括多种环境因素的市场-社会-政府三元分析框架,系统地论证了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制、利益集团机制的存在缘由、效率 边界和功能状态,对不同组织机制的嵌入模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分别探讨了 交易协调机制、自主治理机组与利益集团机制的生发条件和生发途径,试图探讨我国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对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演进 方向和制定有关的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2 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具有特定内 涵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了要搞清楚所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究竟是哪类组织,有必 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区别和联系。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概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是单指某一 个组织形式,而是指具有相同性质和特定内涵的组织的集合。其中行为主体必须是农 民,组织起来的目的必须是为经济合作,具体说合作的目的是为追求经济利益。在农 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百年多的历史进程中, 尽管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及社会、 经济、 政治、文化条件不同,各国的农民合作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不同,在组织形式、运行 机制上也有差别,但农民合作组织的性质特征并未随多变的环境而改变。我国农民合 作经济组织一般包括以下四类组织形式:社区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社这三类 原有合作组织以及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潘劲,2001) 。 社区合作组织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分布最广的合作组织形式,是计划经济体制 时代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留下的制度遗产。这种合作组织是以社区为基础,以乡、村、 组为单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负担起管理、服务、协调、开发等职能,形成双层 经营体系。这种组织形式既不同于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和一般意义上的 合作经济也不同,主要特征是:(1)它是一定社区范围(一般是自然村)农户家庭经营与 集体经营相结合的经营形式,农户和集体是社区合作经济的两个不可分离的主要经营 主体。 (2)其经营目标是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 (3)它是在政府的 支持和推动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的安排上与党支部村委会合为 一体,具有政府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的特征。(4)合作社的自愿互利原则和 村民自治原则密切结合,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社区合 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关键取决于社区成员间的经济关联、社会关联和文化关 联。目前社区合作组织在社区提供合作服务方面的经济职能存在退化趋势,但在某些 5 地区它仍然发挥着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 供销合作社是建国初期由农民集资办起来的。供销合作社一开始是完全按照合作 经济的办法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也比较规范。但随着国家 行政干预的加大,在 1958 年供销合作社就变成“全民所有制”了,原来属于合作性 质的农民合作组织彻底变成了国合商业组织,为农、支农观念逐渐削弱,民办和合作 的性质基本丧失,使供销合作社仅仅是空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 信用社初建于土改时期,当时为彻底消灭高利贷,便利工农群众在根据地借贷成 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组织上独立自主,实行民主办社 和勤俭办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接受国家银行的领导,发挥了合作金融组织 所固有的“灵活性” ,起到民间借贷作用。但到 1958 年以后,国家合作化运动形式的 变化波及到信用社,国家又通过行政的力量规定信用社业务范围,大大限制了信用社 的自主权,脱离了实际,使信用社等同于国家银行。合作金融的另一个组织形式是开 始于 1984 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伊始,目的也是为适应集体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 需要,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按照自愿互利、有偿使用、自负盈亏、不以盈利为 目的的合作制原则建立的,经过十年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后期农村合 作基金会的混乱局面,到了 1999 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在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它指以家庭承 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 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 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内生于农民,实践 中坚持了民主和平等互利原则,民主体现在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内部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自我管理运行机制。平等互利体现在各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经营收入要拿出一大部分比 例按交易量进行分配, 年终决算后盈利也要按比例返还给会员, 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 系,适应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名称也多种多样,有的 叫农民专业协会、有的叫专业合作社,还有的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协会、技术 研究会等。 合作社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合作社是按规范层面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国际合作运动中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各国合作社的 6 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还都遵循了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规定。1995 年的国 际合作社联盟第 31 届代表大会对合作社作出了最新的最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 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 织。这一定义更直接体现了合作社的原则,更具体指明了合作社的发展目的。各个国 家也参照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如德国的某些合作社学 者认为,合作社是一种由利益相同的群体成员建立的、共同所有、共同出资、共同管 理,以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我国学者对合作社的定义是:合 作社是劳动群众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自愿、民 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它 具体包括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三种类型。 专业协会又可分为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 “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 技协,是科协系统通常使用的称呼,是最早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进行科技 交流、研究和推广,为成员专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旁 及其他产前产后服务。 “专业协会”是从事同一专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自主经 营、自愿联合”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章程组成的自助组织。会员一般也要交纳会费, 但没有产权关系,参加人数和交纳会费的数额一般较少,属于较松散的社团组织,应 该说还是会员以业务联合为基础的初级型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大都是以主导农产品为 主体成立的专业产销协会,除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外,更多的是提供信息、加工、购 销等产前、产后方面的服务。 专业合作社是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平等持股、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 经济组织。一般要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并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 盈亏,服务方式坚持“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原则,合作社归成员所有并为成员服务, 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 也是顾客。 专业合作社一般制度比较健全、 管理比较规范、 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农民入社需交纳一定股金,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主要按购销 产品数量向社员返还利润。 股份合作社是在保持合作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长处而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股份分配相 结合。农民在兴办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领头兴办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 运输、储藏、资源开发等方面采用这种形式比较多。 7 1.3 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当多,由于研究对象的特 殊性,所涉猎的文献资料几乎都是中文的,尽管不少的研究采用的西方最新的理论研 究成果,这里,主要涉及相关研究的中文文献资料,在后续各章的研究中将会涉及相 关的英文文献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的 内容展开: (1)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角度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 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非常多,在此无法一一列出篇目。与论文相比较,关于这 个问题的专门著作不算太多,主要有:杜吟棠(2002)所著的合作社:农业中的现 代企业制度 , 秦柳方 (1994) 等主编的 中国各种经济合作社 , 张晓山 (1996a,2002b) 所著的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和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 介组织探究 ,魏道南、张晓山(1998)合著的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 ,牛若 峰(2002)主编的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牛若峰、夏英主编(2003) 农村合 作组织发展概论等;论文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999)组织与制 度研究室的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 。另外,其他很多有关农业经济的著作中都有关 于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赵昌文(1996)在其专著农业宏观调控论中 把引导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中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认为, “提高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政府对农民及其 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实现政府意志与目标的需要。 ” “政府引导农民 走向市场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的组织资源,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 作和联合,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 ”陈吉元等人(2000) 合著的21 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中把组织创新作为农业转型的微观载体,提出 “在保持家庭承包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走合作的道 路,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起农户之间,农户与产前、产后经营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 并认为这是目前形势下农民经营组织创新思路的现实选择。陈文科等人(2000)合著 的中国农民问题一书详细讨论了各种农民组织,特别地肯定了新型的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蓬勃发展。作者对农民协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农协提高了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探出了新路。 (2)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 从农业产业化角度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献非常多,如乐大成(1998)等在 8 农业产业化一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中,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的几点建 议中,其中就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秦庆武(1992)在论农业产业化 与农村合作制的结合一文中指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缓慢,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的新型合 作经济组织。郭红东等人(2001)通过对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农业产业协会的调查, 也得出结论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 要求。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载体重点发展。牛若峰 (2000 a,2000b)在其论文也论合作制中也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问题,他指出,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必备和重要组织形式。 俞勤等人(1999)的论文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 ,针对当前 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提出,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民进入市场困难的最佳选 择, “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销售和购买组织,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谈 判地位。 ”饶泽榜(1999)等人关于湖北省天门市农民运销组织情况的调查也认为, 从长远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发挥规模效益,把参与流通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更 高的层次。朱信恺等人(2000)的论文关于我国农村中介组织体系的理论构想也 提出,扭转“三农”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形势,首先要使“三农”逐步走向开放,提 高分散农户的实力,其次要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使之有效进入市场。范小健 (1999)在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服有关问题的思考中提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 实践表明,以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市场和实现共同富裕, 是一个成功的选择。潘劲(2000)在关于“中德农村合作社发展”双边研讨会的综述 中提出结论也说,合作社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 梁。它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农业国家尤为重要。因此,目前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发展由农民自主兴办的合作社。闵学冲(1999)的论文发展专 业合作社,振兴农村合作经济 ,从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 经济制度创新、实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重新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黄祖辉(2000)在论文农民 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中也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农民愿意加入农业合作组织 的基本理由。还有学者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农民组织的必要性。丁泽霁 (2001)等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一文中援引外国学者的 9 观点提出,应该建立各种农民协会,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在国际 谈判中的后盾。当每个中国人都站在政府后面的时候,中国政府就会成为谈判中的赢 家。未来决定世界走向的将不是各国政府,而是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ngo) ,在 wto 谈判中,外国人感到真正缺少的是来自中国农民的声音,尤其是在国际互联网 上还没有出现过。而各种农民协会的意见将会在未来国际谈判中占有重要份量。 (3)从农民合作行为和合作能力角度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的条件。 农民合作能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的前提条件。中国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发展 能力历来受到怀疑,美国学者巴林顿摩尔(1987)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 书中指出,中日农民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存在明确的差异,他认为“水稻种植未能在 中国的农民间产生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在日本则促进了农民间的合作。 ”改革开放二 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市场经济是否促进了我国 农民的合作能力呢?在贺雪峰 (2003) 通过对农村的深入调查而写成的 新乡土中国: 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一书中,他认为市场经济使我国农村“不仅宗族宗教等传 统组织迅速减少,而且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农民的一致行动能力,社区社会关联) 也迅速减少,农民的原子化状况迅速显现,农民合作能力迅速降低。 ”在我国农村大 部分, “传统的宗族联系解体了,血缘联系弱化了,地缘联系破坏了,利益联系尚未 建立且缺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村民因此在社区内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 铃薯 ,村民已经原子化了。 ”因此, “市场经济导致的农民合作能力迅速降低” 。 (4)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绩效。 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是当 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如周立群等(2001)在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 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 一文中, 在对山东省莱阳市调研的基础上提出, “在 农业产业化之初,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农户“。但是, 这两种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前者主要是受制于资金不足和缺乏抵押性资产; 后者主要是契约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约束。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有必要引入组织中 介,形成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大户+农户 。 这种组织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制度缺陷,从而在实践中日益发展成为农业产 业化的主要组织形态。 ”周立群等人(2002)还在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 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一文中提出, “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具有一定的通 容性和互补性” 。 “要素契约主要见之于反租倒包 ,其通行做法是,企业先租用农 10 户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再把依附于土地上的农民变为土地上的工人” ;而“商品契约 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最简单的形式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并按照市场价格收 购农产品。通过分析,他们论证了“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 基于商品契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于基于要素契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结论。 杨明洪(2002)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 论解释一文中,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之 于“公司农户”的制度优势,他认为“由于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增加了合作社 这些交易元素,虽然外生交易费用也由此增加,但这种组织形式在节省内生交易费用 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是因为, “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静态社会,农民之间不 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着相互监督。由于道德约束有极端的制约力,所以单个农户成 为合作社成员以后,他们会自然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合作社也会出于长远利 益的考虑主动地对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予以制止。 ” 池泽新(2003)在制度经济学 逻辑与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一文中,运用交易成本这一工具分析了农村经济组 织的制度选择问题,论文认为 “在农业市场化的进程中依次以龙头企业、农民(专 业)协会、农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从我国农业当前的市场化程度看,显然,大力发 展龙头企业,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与此同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协会的 发展应是带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 ” 高伟(2002)在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 必要性和模式选择一文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作用。他从降 低交易费用、提高农户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获得政府质量较高的服务、减少或 避免各种农业经营风险的角度论证了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并从分析农户 组建合作组织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入手,提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想模式是 一个“以农民自愿为基础、政府诱导型的农村合作化道路,也就是要对我国的乡村组 织按照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分离、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思路进行改造,将现有的各类 专业合作组织同社区合作组织融合在一起,办成种类似日本农协的社区综合性(拥 有信用、供销、技术服务等方面业务)合作社。 (5)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 源于我国学术研究集体主义研究方法的传统习惯,更多的学者从环境因素的视角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从合作组织发展的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 等方面分析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如黄祖辉(2004)的中国农民合作 社的制度安排认为制约微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因素是:第一,土地 11 细碎。土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它阻碍农业机械的采用,限制农业生产效 率,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土地细碎化状况较其它一些国家更为严重。土 地细碎化极大地影响了农民通过合作社追求规模经济收益的冲动和可能性。第二,农 民分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展开和深入,农村社会分层化现象产生是不 可避免的。这种农民分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产权主体的多样性,而正是这 种产权主体的多样性影响着合作社发生和发展中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第三,合 作社企业家和合作社知识匾乏。合作社企业家是合作社成功发展之关键。然而,尽管 中国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社运动,但毕竟过去那种合作化 运动与现在的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目前在中国农村中具有合作 精神的企业家严重不足,而且农民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对真正的合作 社制度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是制约中国农民合作社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张晓山(2002)在所著的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一书中, 他认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因素是:第一,合法性问题。由于中国 至今尚未颁布合作社法 ,合作社缺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制约了它的 存在和发展。第二,资金融通问题。在国内外工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农业之 时,农民自己组成的合作社却没有资金为依托。第三,资源禀赋问题。农民自发组成 的合作社往往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除了资金融通问题外,它们在技术引进、设备 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搜集以及经营网点分布 等方面,都与专业化的大公司有较大的差距,这也就加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难 度。 (6)从农业利益集体的角度剖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治功能。 从二十世纪 90 年代初就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主张建立反映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 如李修义(1992)发表了关于试办“农民协会”的若干问题 ,洪大用(1992)发 表了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几个问题 ,陈寄根(1993)的建设中国农民协会 的探讨 ,谷文晓(1993)的建立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等文章,都主张建立 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这一阶段人们对建立农民组织的关注更多侧重的是能履行 政治功能、 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 如李修义在上文中对农民协会的设计就是: “农 民协会既要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 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又要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洪大用所用的术语是“农民利益集团” , 更加突出了农民组织的政治功能,他认为建立农民利益集团,有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 12 益,促进农业、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有助于促 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关于农业、农村问题决策的民主化等。另外一些政治学者从政 府过程的角度也主张应该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程同顺(1996)发表的农民究竟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利益 ,从政府过程的利 益表达环节提出, 中国农民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但是利益表达却呈现个体化、 分散化的特征,这就使农民的利益表达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反映农民的整体利益,表达 效果缺乏应有的力度,不能对国家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 度应该建立一些反映农民利益的组织或机构。程同顺从农民利益表达的角度所提出要 建立的农民组织,实际上与此是一样的。赵昌文(1996)虽然主要关注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但他也提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各种专业协会和日本农协的经验,逐步建立起 引导和组织农民并能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这种组织可先按产品、区域建立,再由下 而上、由专业到综合,成立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和全国性的综合组织,以便沟通农民与 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并以此增强农民在政府中的谈判能力。程同顺(2005)发 表的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系统评介西方利益集团理论,分析我们在 借鉴利益集团理论研究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利益集团 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农民的组织化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项继权(1999)发表的农民协 会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则系统考察了爱尔兰农民协会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组织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 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闫威等(2003)在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一文中运用利益集团相 关理论对中国“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廓清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上,借鉴国 外利益集团、尤其是农业利益集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分析当前 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利益集团的深层次原因。他们认为“在利益多元 化的当今社会中,作为最大群体的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事务的公共决策中 少有话语权,这本身就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我国理解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运 行困难的一把钥匙” ,认为农业利益集团“在农民维权、矛盾疏导、维护稳定等方面 具有重大的政治与经济意义” ,可以“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发展农业利益 集团” ,发展农业利益集团宜采用“ 先专业化组织,后综合化组织;先基层区域组织, 后地区层次组织这样一种层层推进、有序展开的策略,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发展策 略。 13 (7)从法律地位的角度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问题。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的研究主要根源于农民组织的类型,履行政治功 能的农民政治组织、履行经济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 法律地位自然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国目前只对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其法律地位已经明确规定外,其他两种类型的农民组织都尚无相关法律规定,因此人 们实际上都是对设想中未来的农民组织的法律地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