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inp rocesso f th e 以 刀 n omicd e v e l o p m ent o f th e w o r l d , h igb 一 t ec b in d u s t ryh as b e th e m ain fo rce top r o m ote e c o n om icgr o wt h th rou ghte c h n of o gi ca l p ro gr e s s. i t isth eke yfi l ed fo r every count ry to a 闪 皿th eco m p e t i ti v e面ti a l i v ea n d c 。 功 m a n d in g 卯 j n t an d th e m ain mean s toguaran tee th e su st al n ab le 一 ev el 叩meniof eco nom yasw e l l . 5 o hi gh t e c hind ustry g e t s m o reandm o reat te ni i on fromall over th e worl d . n o w , hi gh t e c hin d u s try o f o u r cou nt ryh ascom e 1 n t o th e s tage d ri v en m ainlyb yation inth e in t e 功 at i o n alco m p e ti ti oll. 5 o w h e th erth e in du s try is 印 m pe ti tive w ilim ai ul y d ep end o n i ts te c h n o l o gi cal 妙 v at ion abili ty. t b l s p a pe r s t a 川 比fromth e g ene r a l t ec加 o l o g y l n n o v at i o n th e o 琢 revi ews t h e relev ant r es e 班 c h re su ltsinth e h o m e andab ro ad , and t h e o expi o re s the th coryof t ecb n o 1 o gi cal in n ovat i on abi l i t yeva l u atio non the b as is of e x i s t in gt h cori e sm ore d e ep l y.the汕ovatio nof 面s p ap er is : a 以 刀 r d i ng the d eve fo pment of c h in a 性 hi gh一 t ec bin d u s try, e s t a b ll sh a newt ec hno fo g i c a 1 咖ovat in ncap ab 山 tyeval uati on in d ex s ys t e m , ad 0 p t the fa c t oranal ys istom ak e a e m p 1 r i ca l an al ys ison th e fi ve hi gh一 宜 e c bi n d u s tri es usin gdatafromsta公瓦 c alye a r b o ok of h igh一 te ch 认 d 妇 介 艺 es ( 1 9 9 6- 2 (x5 ) , an d d i 以 泪 s s s o m e a 月 贻 c t 1 ngfa c t o r s and p r o b l ems inth e d e v e l o pm en t o f t e c hno l ogi 喇 innovat in n cap abil it y ofc h i n a ,5 址 gh一 e c h indus t r y . 丁 七 l s p a per ,s th coreti 司 and em p in叼 r e s u 1 tsin di cate:j u d gin g fr o mth e p res ent si t u a t l o d , com p ared toot b e r cap abili ti es , the re la ti ve s 泳 off d n o v at i on re , d u r c e s is the m os t i m po rtan t fa ctor a 。 七 ct i n gt e c hnof o gi ca l nmovatjon cap abili tyof c 、 i n as h i gh 一 t e c b l n d u st ry . 丁 七 e s e con d i s t h e g e n e ral t ec h nol o gi cal 川 n o v at i ona 口 i v i t i esan d j nnovation i r a n s forming cap a b i li t y,bot th e abi li t y ofr 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 采用影印、缩印、扫 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 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 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 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 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 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闰 夜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_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 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年 ( 最长 5 年,可少于 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 10年,可少于 10年) 机密20 年 ( 最长加 年,可少于 2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 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 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 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 研究 工作做出贡献的 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闪 尺 年月日 第一章导言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意义和背景 高技术 产业是 知识密 集和技术密集的 产业,它代 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方向,是国 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当 今世界正 在经历一场以 高技术为核 心的 技术革 命, 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代表一个国 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 的 先导产业, 成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 新增长点; 科学 研究 和技术开 发活 动将以 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以 及高 水平人 才等多种形式在所 有的产业部门广泛应用, 从研究开发部门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扩 散, 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新的增长点, 从 而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结构 的调 整, 带动国 家竞争 力的提高。因此, 在当 前乃至未 来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时代中, 一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状态与水平对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将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成为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 0( 抖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6 614亿元, 占g d p 的比 重己 经达 到4 . 85% 。 我国高 技术产品出口1 6 55亿美元, 占 全国外贸 出口 比 重的28% , 对出口 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日 益明 显。1 但我国 的高技术产 业 还停留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初期阶段,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技术高度 密集、高投入、高 风险 和高收益还不明显。在高 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 背后, 技 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 我们 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增长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偏低,国际竞争 力不强。 展望 “ 十一 五” 规划 “ 增强企业自 主 创新能 力,提升产 业国际竞争力” 的发 展思路, 必然要 求高 技术的重大突破 和高 技 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经 济社会的持 续发 展正面临越来 越严重的 资源瓶 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 而 高技术 产业低消 耗、 低排污、高效益的 特征必 将极大 地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资 源环境的矛盾, 有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方式的 转变。因 此,增强我国高 技术产 业技术创新 能力, 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我国 走新型 工业化 道路的必然 选择。 数据引自 :国家 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 2 朋5 年我国高 技术产业 发展报告 . 中国经贸导 刊, 2 0( 以0 8 ) 第一章导言 . 所谓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 市场为导向,以 企业技术创新为 基础,以 提高 产 业竞争力为目 标,以 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 扩散为重点 过 程的, 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 产生, 经过技术的发展( 或引 进、 消化吸收 ) 、 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有联系又 有区别, 它们的本质是共通的, 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但 产业技术创新与后两者相比,其蕴含的外延要更广泛得多,它以一般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 还要涉及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 关系,与产业 组织 发展变化的关系;技术创新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扩散的过程等。 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形成的 直接动因。 对于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技术的出 现, 必将导致新的 产业的 形成和 产业结 构的变革。 技术创新也是高 技术产业的灵 魂, 只有不断创新 , 高 技术产 业才能 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活力, 立于不 败之地。 但 技术本身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虽然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但也可能 仅仅是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复杂程度高,所使用的设备、工艺技术水平高, 而企 业自 身的 创新能力 并不强。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自 主性、长效性、 综合性和动态 性等 特性,是 一个长期的、持续的 综合系统, 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才 能保 持相对创新优势,因而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以 产 业技术创新能力为 基础,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 定义为, 以市 场为导向 , 以提高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将产业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 有分析, 有比 较, 有鉴别才会有提高。如何发展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合 理对策 必须建 立在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准确分析与评价的 基础上。 通 过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客观、科学地评判,可以从宏观上、微 观上、动态上、静态上看待高技术产业的科研状况、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发展 潜力.这就需要有一套指标体系,用于描述、分析、评价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 新能力,使我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结构特征和 掌握 其发展动态,及时发 现问 题、 差距, 寻求解决途径. 本文充分借鉴了以 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通过 对我国高技术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和严密的分析,构建了客观、合理、有 所创新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掌握的丰富数据,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我 国的 高技 术产业做了 详细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影响我国高技 术产业创新能 力的 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些看法和律议。 第一章导言 第二节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高技术 ( h i g ht e c h n o l o g y )一词起源于美国,英 语缩写为 h i g h 一 t e c h或 hi一 tec h 。 对高技术产业范围的 界定, 是研究高技术产业各种问题的基础。 然而, 由 于高技术产业依托于高新技术, 而人们对高新技术的 认识 往往不能 达成一致, 这使得目 前业界对于高技术产业的 界定也存在不同的 看法, 几乎各国对高技 术 产业的认识都有自己的概念和标准。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一是研发与开发强 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 ( 包括科学家、 工程师、技术工人)占 总员工数的比 重。此外, 产品的 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 定的 高技术领域, 而且必 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 处于 技术前沿的工艺 或技术突 破。 此外,加拿大认为高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 反映的 技术水平的 高低。 而法国 则认为 只有当 一种新 产品 使用标准生产线生 产, 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 市场且己 形成新分支产业时, 才能称其为 高技术产业。 澳大利亚则 将新工艺的 应用和新 产品的 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目前 国际比较通行的产业分类 法是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 ( ind ustriai qas si fi cat i onb y r esources in 1 e n s 1 ty) 。 这种方法根据生产过程中 对资源或生产要 素 ( 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 然资源等) 依赖程度的差异而划分产业。一般 而言 , 按照要素集约度划 分的 产业类型主要有: 资 本集约型产业( 如钢铁工业、 石 油化学工业等) , 劳动集约 型产业( 如纺织工业、 造纸工业、食品工业等) , 技术集 约型产业( 如计算机工业、制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 。要素集约度是一个相 对的 概念, 不同 的国家、 不同 的时期同一产业对各生产要素的 依赖 程度是不一样 的. 要素 集约度产 业分 类法对高 技术产业的 确定有 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 高技 术产业应当是技术集约型产业。 在这一方法准则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 ecd) 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 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 度定 义划分高技术产业, 并于 1 9 94 年选用 r 而产 业作为 高于企 业层面的经济领域, 它的 创新过程是 整体的,联合的,连续 第一章导言 系统的, 不仅涉及创新的过程,更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产业组织和产业结 构等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一层面研究技术创新问题,有利于得出更为综合全面、 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也对丰富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二,构建了 不同于以往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 往 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往往注重绝对量和创新过程的指标。 本文充分解析了影响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较多地引用相对量,构建了创新环境方面的指标, 并结合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相互对应。 第二,目 前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有许多研究和调查, 对其技术创 新能力也有一定分析,但是全面深入地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的实 证 研究还未见发表。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首次对我国 五大高技术产 业10年的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做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较全面、客观的结论,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很有针对性.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第二章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 a 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 的 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所说的 “ 创新” 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 于 “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有五种情况: . 引入新的 产品或改进产品质量;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 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 新的供给来源; 实现新的组织方法。 镇 中 、 、 可以 归 结 为 技 术 创新。 后 来的 学 者 继 承了 他 的 理 论, 并将 创新 理论发展出两个分支: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二是制度创新理论。其中技术创新 学派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从新技术的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新加入者的处 境、技术创新的类型等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理论: 技术推广。 e 刁 w i nmansfiel d 在19世纪60年代初,就新技术推广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了影响新技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推广 的经济因素。他认为,某一个企业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并取得成功之后,其他企 业就会模仿,并相继采用这一新技术,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去模 仿,这就决定了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这与模仿所带来的盈利、企业原有状况、 模仿的 投资额及市场需 求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3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熊彼特的理论中, 创新是置于完全竞争市场假 设之下的, m .i. k a m i en和n.l s c b w attz ( 1 9 8 2) 从垄断竞争市场的角度对技术 创新的过程进行了 分析,回答了 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最为有利的问 题。 2 熊彼 特经济发 展理 论j 七 京 :北京商务印书 馆, 19 90 3 e ” w in m an 沥 el d .t e c h n i 喇cha n g o a n d t h e r a te 可 1 而 ta t ione c o n ometrics , 1 9 6 1 ( 1 0 ) 第二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他们认为竞争程度、 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技术创新的 三个重要因素。 4 技术创新与新加入者的处境。r. l 刀 v in ( 1 9 8 7) 对技术创新与新加入者 的处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主要是研究了在什么条件下其他企业会加入到 技术创中来。一个企业要加入和原有市场地位的企业竞争,一般考虑的是能否 获得增加的利润。当然,这是由已经创新的企业的状况和准备加入企业的 状况 的 不同 特性所决 定的 5 技 术 创 新 的 类 型。 q m en s ch ( 1 9 7 9) 在 其 代 表 作 技 术 的 僵 局 6 一 书 中 , 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 利用统计资料证实了技术长波论,把创新 分为基础创新、改进型创新和虚假创新三种类型,由 此提出了基础创新的前提 和环境。 除了上述主要观点外,国外的学者还在技术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中 政府 的作用进行了 归纳和研究。这些研究使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被用于 解释企业和经济发展的许多现实问 题,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1 .2.2 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研究的推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理论界明确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概念,最初主要 是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研 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到目 前为止, 对技术创新能力内 涵的研究仍然如此。主要是因为各学者各自 分析问题的 视角 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 劫叮(l 98 4)从组织行为学的 角度, 把技术创新能 力看成是 便于组 织支 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竞 争对手的理解能力、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公司的 组织 结 构 和 文 化 条 件、 开 拓性 战 略 管 理能 力 等。 怡 u rg e l m an( 1 9 9 6) 则 把技术 创 新 能力看成是可利用的资源、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 解、公司的组织结 栩 。 n 山1 . k a m ie n , n a n 即切u s 比 w artz. m 毗e t s l几 ct u 化 an d 腼o v at i on n ew y o rk:c a m brid geu n i v e rs i typ ress , 1 9 8 2 rjc h a rdcuv i n . a p p t o p ri a ti ngth e r etum s 云 o m玩 d u s l 对 alr e se arch a n d p 鹦10 pment b r oo k in g s p a pe r s o n 助n omic activi ,y , vo, 1 9 8 7 , n o . 3 “ 。m e n sc hs 回emate int e c hnof o gy: 功 n ovations ove r c o m e th e d e p r e ss i on,n 洲 羚 些 瞥 性 吧jpiversi伙 竺 e 竿 , 1 卿 几 “ 己 , 正 y 乙 w. s t 。 。 u r c 七ol l c c n n o 盈 o gy third world , 1 9 84, 3 6 ( 8 ) : 163 一 79. c a p a b u l t y i n s outba r e a t 沈 h n o l o g y c a p a b i l i t y i n l h e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构 和 变 化、 开 拓 性战 略 等能 力的 组 合 . 5 该 定 义 侧 重于 从战 略管 理的 角 度, 对 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做出分解,但作为一个定义,则过于抽象,且对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的要素来看,除了技术创新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 能力、产权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一 p aul . 1 洲1 ( 1 995)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出发, 认为 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 观。 , 这一定义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 容, 但作为定义却缺乏整合观点。 远德玉( 1 9 94) 等学者以技术、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创新、组织和管理 创新、 经济过程创新三类创新资源在不同 阶段的配置和利用状况作为评价 标准, 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样品 制造能力、中 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以 及产品 更新能力等方面。 。 许庆瑞、魏江( 1 9 95) 等从技术创新过程角度来分析,认为技术创新能 力的结构要素是创新决策能力、 r 系统的关键要素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强调把知识消化吸收后所形成的能力及 促进知识创造的学习是一个经济体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传统经济学所强 调的有形资产的投资。它改变了观察创新问题的角度,从以前的关注创新对经 济发展的影响和影响创新的因素,到着重考察创新的主体和实现的过程,从而 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对现象的考察转移到对创新主体的 创新能力建设上来。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对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属于宏观层次的技术创新能力的 研究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 进、消化吸收、提高自 主技 术创新能力, 实现对发 达国 家的技术赶超. 1 9 8 7 年, 克里斯托弗。 弗里曼在 技 术和经济运行: 来自日 本的经验中, 首次提出“ 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 为, “ 国家创新系统” 是 “ 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 付家 骥.技术创新 学北 京 :清华 大 学出 版社, 1 998: 3 7 42, 3 14 曹 崇延, 王淮学 .企 业 技 术 创新 能力 评价指 标体系研究 .预 测 . 1 9 98( 02) : 肠 苗 8 . 第二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些机构的 活 动和 相互作用促进了 新 技术的 开发、 引 进、 改 进和扩散” 5 , 从而开 辟了“ 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国家创新系统不仅研究技术创新, 而且还包括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知识传播应用等16 。 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则主要是分析一国的科技实力与科技 竞争力的问题。国际上有三大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值得参考:一是瑞士 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 (imd)每年发表的 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科技国际竞 争力指标,二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 全球竞争力报告设立的技术相关指数, 三是联合国在2 0 01年发布的 人类发展报告中设立的技术成就指数。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延伸,1 9 92 年,英国卡迪里大学的 c ooke 首先正式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并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研究, 代表作是 区域创新系统: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的作用 。 c ook 。 ( 199 8) 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以 根植性为特征的 制度环境系统 地从事交互学习。 1 7 ashe汕 ( 2 0 0 2)认为区 域创新系统是由 支撑机构围 绕的区 域 集群。 根据户 比 h e im 的观点,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两类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构成:第一类主体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时包括其支撑产业;第二 类主体是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扩散代理机构、职业培 训机构、 行 业协 会和金融机构 等, 这些 机构对区 域 创新 起着重要的 支 撑作用。 8 我国的学者从1 9 9 6 年起, 也相继开始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胡志坚和苏靖( 199 9)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所组 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 参与的一个为创造、 储备和转 让知识、 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 创新网 络系统。 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 统, 体现了国 家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 ”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是指如何确定其构成要素、如何评价其创 新能力和如何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问题。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 术能力为基础的,但又包括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内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 巧freem叨c . techn ologypo ll cyan d e 之 o n o m ic pe 到 沁 而 an ce:址 sson from j a p a n , londo n: f a n ces p i n t 鱿 1 9 8 7 场余 鹏 翼一重 建 国 家 创 新 系 统 的 分 析 框 架 及 制 度 安 排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2 朋 1 06 ) , j .co汰 e 卫 e g io n a l in n o v a t io n svs比 m s :t h 。 ro l e o f 山 e g o v e m 即 cci n a gl o b a lize d wo rl d .l 习 幻 d on二 u c lp r e ss,l 9 98 ,8 sh e imb 爪, an d l sa k se n . r e g i加 a l l n 加 v a ti叨s y s t e m s : 肠e 加 t e 歹 a l jonof1 d c a l “ s t ick y ” a n d g l o b a l “ u b i q u i t o us, knowl edge. the j o uma l oft e c h n o l o gyt 口 n s fer, 2 创 犯 ( 2 7) :77一8 6 . 9 胡 志坚, 苏 靖. 关 干区 域创新系 统 研究 科技日 报, 1 999- 1 0 一 16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力由区域内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 创新管理能 力和区域内 研究开发能力三 要素构成。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 评价一般的方法都是构建体 现区域创新能力各 构成要素的指标体系,对要素能力进行分解, 并确定相应的权重, 然后利用一定 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计算。 从这些研究来看,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不仅涉及技术创 新,还包括知识传播,技术扩散等更广的内容,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有很大 差别,因而涉及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太一样,但是对于我们研究中观层面的产 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 1 .2.3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对创新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 是共通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企业技术创新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本质 但产业技术领域与后两者相比,其蕴含的外延 要广泛得多,它以一般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更多的 涉及技术创新 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与产业组织发展变化的关系、技术创新在企业之间和 产业之间的扩散的过程等。因此,产业技术创新会更多的引发出组织创新、制 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李廉水,周勇 ( 2 0 0 5)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 主要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追求私人收益,属渐进式的创 新;而产业技术创新应该是以承接国家科技发展和市场客观需求为动力,其创 新主体包括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在内的联合体,追求社会 收益, 属重大创新。 加 产业技术创新是在产业层次上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探讨产业如何通过技术 创新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这既有别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但又 与两者密切联系。产业技术创新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直接的技术创新活动 是产业内的联合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特性和过程分析上有更 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产业技术创新的自 组织形式,它是利用产业的综合力量 和协同作用对产业技术的关键和重要环节予以突破, 通过重大的产业技术创新 以及相应的产业组织创新,以增进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间接的 技术创新活动是产业战略和技术创新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来,产业结构 的一系列变化也会反映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形成良 性循环,它是产业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推动落后产业向先进产业加快,对充 ,李 廉 水, 周勇 .制 造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与比 较 研究 . 科 学 学 与 科 学 技 术 管 理 ,2 00 5( 03)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研究理论综述 实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体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必须从产业层 次上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致力产业层次的技术创新. 目 前,国内外关于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 深入的理论和成熟的方法,仅有有限的一些成果可以参考。史清琪和尚勇认为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 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的 研发和推广, 是对在多 领域内己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 业及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主 要内容是工艺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创新,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解决中试和大批量 生产的 工艺技术问 题。 21 他们从我国与国外的 情况比 较、 技术创新体制问 题、 产 业技术创新政策等方面讨论了我国几个主要产业的创新能力问题,提出了许多 政策建议。但他们并未对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做系统评价,涉及的产业也多是传 统产业,所用的资料和数据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 有些情况己经发生了变 化。 李荣平,李剑玲从过程出发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了三个层次:一是技 术创新技术基础。它是指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基础能力。它代表了一个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已 达到的实际水平,也反映了产业未来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 趋势,作为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二是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它是指新技术、新 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开发、中试、规模化生产和 技术扩散,形成最终产品,并成功进人和占 领市场,形成现实生产力,这是技 术创新的根本目 的所在、这反映了知识、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程度。三是 技术创新经济支撑力。它是指支撑技术创新的 经济实力。一个产业的经济支撑 力不但因资源约束可影响所有创新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而且对本产业创新意识、 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因此,产业经济支撑力与 技术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他们以 此为基础构建了由 三大 模块, 五大要素, 21个基础指标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这对产 业创新能力的 研究是很大的贡献。 22 王国贞、田 英法参考了 这一理论,并据此建立了 评价模型, 采用改进的 模 糊评价方法及线性综合法对 1 9 9 7 一 2 0 00 年河北省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 综合测度,分析各行业创新能力水平,认为河北省高 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较强, 一般加工业和采掘工业创新能力较低。他们的结论是制约河北省工业产业技术 21史 清琪, 尚 勇 . 中 国 产 业 技术 创 新能 力 研究北京冲国 轻 工 业出 版社, 2 以 刃 :35 一 8 刀李 荣 平 , 李 剑 玲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河 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以 刃 3 (0 1)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综述 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技术基础,其次是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 因 此,从产业优化升级的角度看, 应进一步提高行业自 身的技术能力、加速科技 成果的 转化与扩散能力。 23 赵宗更、吴国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 必 要性出发, 提出了 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达到的目 标 和 应遵循的原则, 并以此目 标和原则为指导建立了由3 个模块、5 个要素、17个指 标构 成的 针对高 技术 产 业的 评 价指 标体系 24 , 见下表: 表l l 高技术产业技术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模块要素具体指标 创新技术基础 ( a ) 创新资源水平 ( a l ) 创新技术能力 ( a z ) 创新转化能力 ( b ) 成果转化扩散能力 ( bl ) 创新经济支撑 能力 ( c) 经济实力 ( c l ) 1 . 拥有科技活动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 a l l ) 2 . 科技活动人员占 从业人员的比 重 ( a 1 2 ) 3 . 自 筹r 三是任何活动都必须的人力资源, 涉 及产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主要是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和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 3. 21 .2产业技术研发活动 研究与开发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这三类科技研究的统称,英 文 缩写为r 反之, 经济实力弱、竞争力水 平低的行业,创新意识差,管理水平落后, 创新投入较小,创新能力也较弱。 除了经济实力,行业装备的先进性、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质量、工艺设 计等技术方面的制作能力也对创新的实现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创新的技术制 造能力是为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能力。 3. 2 . , . 4产业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是指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对经济效益实现和技术进步的贡 献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是显示行业创新能力各要素组合的综合效果。对前面几项能 力指标的评价,实际是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潜力,而对创新产出能力指标 的评价才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的评价。 3. 2. 2 创新环境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3. 2 21政府的 政策支持 由 于产业技术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有公共品 或者是准公共品的属性和特点, 完全依赖市场难以有效配置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所以需要政府采用各种政策工 具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财政政策。在创新活动中,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支持研究与发展。这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r 一是政府利用税收 方面的优惠政策间接投入r 通过出口,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和潜在市场的 扩大也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第二节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 .2.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且结构复杂,只 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全貌。同时,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又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只有采用科学而 统一的指标和方法,才能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 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一项评估活动 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合理科学.在指标体 系中,相关指标的经济意义必须明确,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测定方法标 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清晰,测评方法能合理有效地反映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与特征,同时,还有保证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 性、独立性和代表性。 ( 2)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 构,是具有特定层次结构的系统,因此,测度采用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与之相 适应的层次结构。同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它的基本单位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组成相互依存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因而所设计的指标要体现出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性。 ( 3)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为了 保证综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在初 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可以概括反映被评价事物各个层面的基 本特征的评价指标,以便最终确定指标体系时有筛选余地.同时在综合评价指 一一一一一一递三乞堕丝鱼型夔主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标体系设计中,又要力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有所侧重,把反映产业技术创 新能力的要素重点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发挥宏观政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作用。 (4 ) 可操作性原则。虽然从理论的角度, 可以 设计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体 系, 但在实践中, 要考虑到指标数据采集的难易 程度,应该尽可能采用量化的 指标,以便于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同时要力求数据的可操作 性,一方面指标资料要易于获取,另一方面定量指标可直接量化,定性指标也 能间接赋值量化。 (5 ) 简明性. 指标体系是复杂系统的一种简化,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基 础上,必须注意指标体系的简明精练,简便易行。要防止指标的多而杂,注意 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避免指标的重复使用。也就是说,要做到指标选择 相对简单,做到指标少而精, 计算公式科学合理, 利于掌握与推广。 (6 ) 可比性原则。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产业间统计指标的差 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赋予产业间共有的指标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 可能保持一致,以 保证指标的可比性。指标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既 要考虑技术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也要考虑在不同时期的自 身技术创新能力的 纵向比较,通过比 较,使之成为衡量技术创新成效的尺度。 3. 2.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前述的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指标体系设计的 基本原则,本文认为从创新资源水平、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创新成 果转化能力、 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来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 3.2 2 . 1创新资源水平 创新资源水平是本指标体系的第一个模块,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拥 有水平和发展潜力,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这方面用4 个指标来考察: ( 1) 拥有科技活动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 重, 是指高技术产业拥有科技活动 企业数与同期该产业企业总数之比,用来反映产业中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普遍 程度。 ( 2 )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 重,是指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数与同期 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之比,反映了该产业吸引科技 人力资源的程度.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技术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 ( 3) 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这个指标用的是绝对量,用来反映高技术产业 拥有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水平, 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各产业在人力资源质量上的差 距。 ( 4 ) 科技活动经费占 销售收入比 重, 是指同 期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的 支出占同期产业销售收入之比,用来反映产业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这 儿没有采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金额,因为支出的经费才更实际 地能反映了 资 源 投入水平。 3. 2. 2. 2技术研发能力 这个模块用来反映产业技术知识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研究开发能力是技 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也是很难衡量的因素。一般国际上公认用研发 的产出 专利申 请量来反映研发能 力的高低。但本文认为创新的产出并不是 突变,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研发活动经常进行的产业一般来说实现创新的可 能性也就越大,所以采用反映研发整个过程强度的指标来体现这个模块,鉴于 研发能力在整个产业创新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指标也多一些。另外,技术引进 和消化吸收本文认为是一种外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国内的产业来说也是 一种知识创新,所以也将这方面的指 标放入这个模块。这方面共包括5 个指标: ( 1 )趾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 重,这是指高技术产业在同一时期趾d 人 员投入全时当量与科技活动人员人数的比,用来反映产业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有 多少时间投入到研发活动当中,用来衡量研发中的人力投入. ( 2 ) 服d 经费占 科技活动经费比 重, 这是指高技术产业r 但还有另外一些因素相对于各个产 业的情况有很大差别, 有些因素己经植根于产业创新能力的全过程,成为造成 产业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所以也应该把这些要素纳入到产业创新能力评 价指标体系中来.但由于资料有限,以及许多外部环境因素难以定量测度,限 于时间和作者的 研究能力,本文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高技术产 业创新能力外部影响因素,在这方面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也是本文的指标体系 相对于其他评价体系的特色所在. 这个模块选取了以下4 个指标: ( 1) 政府资金占 科技经费筹集比重,是指高技术产业科技经费筹集金额中 来自 政府资金的比 重,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重视 程度,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产业创新面临的政府支持力度的强弱. ( 2) 金融贷款占 科技经费筹集比重,是指高技术产业科技经费筹集金额中 来自 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一方面是反映政府金融政策对于产业创新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资金对产业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 3) 产业集中度,这个指标是用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最高的八个省市占 全 国销售收入的比 重计算得出, 也就是c rs。 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 度。 ( 4 ) 大企业比 重,是指高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真题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 2025一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十页纸(完整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型+答案(考点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提分附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四川宜宾屏山县发展和改革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司法局招聘2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2025年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可行性分析报告
- 综合楼玻璃安装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6篇
- 2025年度集中供暖项目暖气设施安装及售后服务合同
- 护士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
- 2025福建厦门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省建筑安全员A证模拟试题(及答案)
- 莲山教学课件下载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件 第7章 创业与创业历程
- 班主任育人故事经验分享陪伴每一名学生慢慢成长模板
- 2025至2030中国漂白粉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福建漳州闽投华阳发电有限公司招聘52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