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面对虚无——阅读张爱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爱玲一再地被重提、阐释,而她的作品更是成为畅销书。 到了二十一世纪,以消费主义文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下,“张爱玲热”已经演变成一种流 行元素,已不再仅仅是文学评论界的热点。最近几十年间,关于张爱玲其人其作的文学 评论可谓汗牛充栋。 其中,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蕴早已被众多评论者所注意,许多人对此做过不同程 度的发掘,阐述。本文认为她独特的悲剧风格主要是源于她个人思想中的“虚无”成分。 本论文选取“虚无主义 这一视角来解读张爱玲其人其作。本文主要通过细读文本来归 纳分析张氏作品中的几种虚无倾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张爱玲的成长经历,尝试探 讨其虚无思想的成因。最后对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在虚无体验下的写作姿态作一粗浅的 评价。论文涉及到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等研究角度与方法。 在论述张爱玲虚无思想成因时,除了一些评论者已经注意到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和“战争的影响这些因素之外,我尝试挖掘了中国传统世情小说中蕴涵的“实用 观 念对其人其作之影响。该部分的阐述或许稚嫩,但求有所创新。 关键词:张爱玲,虚无主义,缺失性体验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a i l i n gh a sb e e nm e n t i o n e da n de x p o u n d e da g a i na n da g a i n s i n c et h e19 9 0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 h e rw o r k s h a sb e e nr a n k e da so n eo ft h eb e s t - s e l l e r s w i t ht h ea d v e n to ft h e c u r r e n t21 筑c e n t u r yw h i c h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c o n s u m p t i o n i s m ,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z h a n ga i l i n g i sn o tm e r e l yah o ti s s u ei nt h ef i e l do fl i t e r a t u r ec o f f f f n e n t sa n dh a se v o l v e dt ob eak i n do f p o pd e m e n t i nt h ep a s tr e c e n td e c a d e s ,t h e r ee m e r g e da ni m m e n s en m n b e r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 m e n t sa b o u tz h a n g a i l i n ga n dh e rw o r k s t h et r a g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i nz h a n ga i l i n g sw o r k sh a sd r a w nm u c ha t t e n t i o nf r o mag r e a t m a n yo b s e r v e r sa n dh a sb e e nu n e a r t h e da n de l a b o r a t e dt od i f f e r e n te x t e n t s h e ru n i q u et r a g i c s t y l e ,i nm yo p i n i o n ,m a i n l ys t e m sf r o mt h en i h i l i t yd e m e n ti nh e rm i n d t h i st h e s i s ,i nt h e l i g h to fn i h i l i s m ,i l l u s t r a t e sz h a n ga i l i n ga sw e l la sh e rw o r k s b yr e a d i n gc a r e f u l l yh e rw o r k s t os u mu pa n da n a l y z et h en i h i l i s t i ci n c l i n a t i o n si nh e rw o r k s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t h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fh e rt i m ea n dh e r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e rn i h i l i s t i c i d e o l o g y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 a tt h ee n d ,ar o u g hc o m m e n t w a sm a d eo nh e r w r i t i n ga t t i t u d e sa saw r i t e re x p e r i e n c i n gn i h i l i s m b e s i d e st h ee f f e c t so fh e r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w a r sa th e rt i m e ,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 p r a g m a t i c i s m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e - w a y - o f - t h e - w o r l dn o v e l s0 1 1z h a n ga i l i n ga n dh e r w o r k sw e r eu n e a n h e dw h e n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e rn i h i l i s t i ci d e o l o g yw e r e p r o b e di n t o t h i sp a r t ,a l t h o u g hs e e m ss o m e w h a tc r u d e ,a t t e m p t st ou n d e r s t a n dz h a n ga i l i n g a n dh e rw o r k si nan e wa s p e c t 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a i l i n g ,n i h i l i s m ,l a c k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 e 思。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邳越矿桶 枷c 1 年厶月j 6 日 两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己i 言 jif j 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写作上的天分。十四岁时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 自己兴致勃勃地写了摩登红楼梦。中学时代就写出了霸王别姬这样文笔老练的 小说。中学毕业后写了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三等奖。在香港大学 读书,后因战事而返回上海,决心以写作为生。从此,张爱玲正式踏上了文坛。1 9 4 3 年是张爱玲的丰收年,这一年她接连抛出重量作品。张爱玲如一颗文坛新星,引起上海 文坛的巨大关注。就是在这一年,她发表了金锁记。傅雷对这篇中篇小说给予很高 评价,同时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经典评论中指出了张爱玲创作上的一些局限。 四十年代,除了傅雷的评论,也有一些文人学者对张爱玲其人其文进行了评价。但这些 评论相对来说还比较零散。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失去了写作与发表文章的适宜“土壤。她最终选择离开大 陆。一直到8 0 年代前,这个历史阶段张爱玲在中国大陆的文坛上是缺席的。改革开放 以来,各学术领域中的一些禁忌开始解禁。在文学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开始发掘像张爱 玲这样被“遗弃”的作家作品。然而真正使大陆文学研究界重新发现张爱玲的,是夏志 清的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本文学史在8 0 年代开始传入大陆,受到广泛关注与好 评。其中张爱玲是他所极力推荐的一位作家。由此,张爱玲重新出现在大陆文学研究者 的视野之中,并于9 0 年代形成了张爱玲研究的热潮。这之后的十几年问,张爱玲一直 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热点。并且,阅读张爱玲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 目前对张爱玲的研究日渐细致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既有综合探讨她的小说艺术 的,也有单篇分析的;既有研究早期创作的,也有研究她出国后创作的;既有讨论其小 说的,也有分析其散文的:既有评价其作品者,也有剖析她的思想并探讨她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的。 纵观张爱玲的接受、研究史,其作品蕴含的悲剧意识已被普遍注意,然而她这种悲 剧文化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我认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张爱玲思想中的虚无倾向。关于 其“虚无 色彩,不少论者都在文章中提出过,尤其是2 0 0 0 年以来,不少高校师生在 论文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大部分论文都是把“虚无 当作一个自明性的概念来点拨 张氏作品中的苍凉、悲剧内涵,对于其虚无思想的分析远不够深入。 我所读到的文章中,刘志荣和马强的 2 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张爱玲与 引苦 现代末同意识,刘应争的论张爱玲的文化意味,王安忆所写的世俗的张爱玲, 苏友贞的张爱玲怕谁? ,邵迎建的传奇文学与流言等文章或专著中对于张爱玲 的“虚无”有着或多或少的阐述,都给了我一些启发。 我选择张爱玲的虚无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三点。其一,如上所述,目前对于 张爱玲的虚无倾向研究尚不够深入,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其二,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张 爱玲热 不仅出现在学术界,同样表现在大众的日常阅读生活中,然而张迷们能在多大 程度上理解张氏作品中的苍凉、虚无意味呢? 大家从她的作品中得到的到底是怎样的启 示呢? 事实上,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种平庸文化极力鼓舞大众去发展、 追求张爱玲现象中的庸俗成分。在消费主义文化时代背景下,张爱玲甚至被庸俗化为一 种消费文化符号。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中人对之做出适当的反拨是有积极意义的。其 三,虚无主义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时代和日常生活中来。早在一个世纪之前, 尼采就洞察到现代人正在经历和将要长时期地经历虚无,并预言即将到来的两个世纪是 虚无主义的时代。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虚无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文学家曾在虚无面前驻足沉思。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作家,张爱 玲在其作品中也传达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研究她的作品,看她从何种角度讨论虚无, 用何种态度对待虚无,这对于深陷虚无深渊中的当代人来说,至少具有一种启示性的作 用。 本文通过细读作品文本、研究作家经历等方式,从缺失性体验、存在主义哲学视角 等切入点来展开论述,力求更深层地探寻张爱玲的精神世界,并反观当下的我们,试图 寻找到一种“如何面对虚无 的启示。 让我们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开始梳理这些问题吧。 2 两北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无” 1 1关于“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最初是经由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 ( 1 8 6 2 ) 而流行开来的。【1 】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不服从权威,否定宗教在认识论上的权威 性因而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尼采首次阐述了虚无主义的面貌及实质,并且挖掘虚无主义 的根源。在他看来,虚无主义的根源恰恰就在于它所否定的对象传统之中。海德格 尔却从“存在 入手来阐释“虚无 。这之外,又有许多的哲学大家建构了自己关于虚 无主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在哲学层面上,“虚无主义 已经成为一系列庞杂的思想 体系。然而有一点确是众多哲人的共识:虚无主义最突出的特质就在于否定,否定既有 的传统信念。因此,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地来理解“虚无主义”这个概念:“虚无”即一 种“否定”。“否定 这个词有两种含义:“否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表示 否认的,反面的。 【2 】。在本文中,作为“虚无 最本质特征的“否定”特指第一层含义, 即意谓着“不存在 。而第二层含义具有“反面的”之义,也就是说认为某事物是错误 的,然而并非就是不存在的,这种否定就不是“虚无”了。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才可 以说“虚无即一种“否定 。 根据主体“虚无 什么( 否定哪些方面) 以及“虚无 程度( 否定的范围广泛度以及 程度的深浅) ,又有人把“虚无主义 分为不同类型。比如美国学者唐纳德a 科罗斯比 就曾把现代虚无主义分为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 宇宙论的虚无主义以及生存论的虚无主义五大类。 说某个作家具有某种虚无主义的思想( 倾向) ,当然绕不开辨析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虚 无”内涵。本部分即从张爱玲的作品入手,去解读她作品中所蕴涵的“虚无,进而离 析出她本人思想观念中的虚无主义倾向。 接着,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张爱玲的作品都是在哪些方面以及何种程度上具有了虚 无主义意味。 1 2 张爱玲作品中的“虚无 表现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种种虚妄的人物形象和虚无的生活状态,为方便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无” 论述,我认为可以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倾向大致归划为以下几种类型:首 先是“对于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其次是“对于美好人性人情的虚无主义倾向”,还有 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虚无主义”。我将在下文中对每一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2 1 对于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 根据我们对“虚无 的理解和界定,对于历史的虚无主义也就是指,对于某些历史 观念的怀疑乃至否定,比如近代历史观念中认为历史总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张爱玲的作 品明显表露出对于这种“线性历史进步 信念的质疑甚至否定她频繁地从新事物中发 现旧事物的影子,使得她对通常的“新与旧的划分方法产生了怀疑。她的小说中更是 隐含着“历史是偶然的”以及“历史的循环论 等观念。 这种对于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在其小说中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五四遗事了。 表面上看来,五四遗事在讲述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五四 发生不久后的1 9 2 4 年,在杭卅i 教书的罗先生,通过朋友郭而结识了郭君的远房表妹密斯周以及周的朋友密 斯范。郭与罗都喜欢诗歌,曾因合出一本诗集而自称“湖上诗人 。四个新青年常常结 伴出游。“带着新出版的书刊去游湖,在外面吃饭,晚上如果月亮好,还要游夜湖。划 到幽寂的地方,不拘罗或是郭打开书来,在月光下朗诵雪莱的诗。,【3 】其中罗先生和密斯 范渐渐互生情愫而有了爱意,但罗已经结了婚( 旧式的包办婚姻) 。为了两人能实现这 场自由恋爱,罗决定与旧式发妻离婚。离婚办得相当不容易,历时六年才略有眉目。顶 不住时间与环境的压力,密斯范与一当铺老板订婚了。罗伤心愤恨,但碍于面子仍坚持 离婚。之后,立即娶了全城最美的王姓女子为妻。然而密斯范与当铺老板的婚事却无疾 而终。后来,在朋友的安排下罗范二人又相遇,继而旧情复炽。于是罗准备再度离婚。 又历时五年,两人得以终成眷属,并在西子湖畔造了爬满紫藤萝红蔷薇的小白房子。婚 后,罗渐渐发现自己的理想之妻变得庸俗、懒惰。常常打麻将,“没有牌局的时候,她 在家里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懒得换 1 4 1 ,两人难免发生吵闹。于是外面的人劝 说罗把王小姐接回来,最终罗听从了这建议,把王小姐接来同住。后来罗家的长辈鉴于 “公平 原则向罗先生提出,当把原来第一个太太也接回来,罗又听从了。于是,小说 最后写到“这已经是1 9 3 6 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他拥着三位娇 妻在湖上偕游。 【5 】 这就是张爱玲在1 9 5 7 年写的五四遗事。通过这个以五四为时代背景的故事,她 4 西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想要表达什么呢? 很多人说这是张爱玲对“爱情神话的消解”。的确,五四遗事把罗 与范的恋爱和婚姻消解给我们看。翻翻张爱玲的作品,消解“爱情神话”的又何止这一 篇。然而,五四遗事有着更多的象征意味。关于它的主题意蕴,我认为其深远处在 于: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发出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树立的新青年、新女性、自由恋爱 等现象和进步观念的质疑乃至否定。 五四新文化运动像一阵新鲜的风,吹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 ,“来自西方的启蒙现 代性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诉求。州6 】“首先,启蒙现代性像酵母一样在中国人的婚 姻中酿造出爱情美酒。”【7 】新青年们要打破旧式婚姻,要自由恋爱,这成了进步思想的一 个流行标志。在小说的开始,张爱玲就不断强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们追求“新式。罗 与郭称两个女性为“密斯 ,正符合那时候“称未嫁的女子为密斯也是时髦。 并不 近视的密斯周戴着“圆形黑框平光眼镜,因为“这是1 9 2 4 年,眼镜正入时。 这真是 一些与时俱进的新青年啊。然而,“新式的 “入时的”真得就是“进步的吗? 事实上, 往往越是“流行的 ,往往越是“暂时的 ,材流行 就像一阵疾风,迅速地席卷“旧式一, 也迅速地消失了自身的踪迹。在文字层面上,张爱玲用讽刺的笔调写到“交际明星戴眼 镜,新嫁娘戴眼镜,连成肉庄上的妓女都戴眼镜,冒充女学生。 【8 】言外之意是说,“流 行”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无论骨子罩是新式的还是旧式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给自己 贴上“入时”的“标签 。可是,这些毕竟都只是些形式层面上的新事物。除了这些表 面现象,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真得让大众有了全新的眼界和思想观念吗? 未必。 张爱玲甚至精心安排了故事中的道具。她把这个故事放在“西子湖 上,似乎这美 妙的背景与恋爱故事很般配了。其实不,张爱玲是要用这个发生过太多关于“名士美人一 故事的,有着“重重叠叠的回忆”的处所来衬出这些“新青年 思想中的旧式烙印。“游 湖的女人即使穿的是最新式的服装,映在那湖光山色上,也有一种时空不协调的突兀之 感,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9 】她们不是千年前游湖的古典女子,可她们与未接受五 四新思想洗礼的“旧式女人又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呢。在罗范二人旧情复发之际,密 斯范为了要争取到罗先生而“孤军奋斗”,和“岁月的侵蚀”斗争,和“男子喜新厌旧 的天性”抗争,所以她努力地“保持着秀丽的面貌。她的发式与服装都经过缜密的研究, 是流行式样与回忆之间的微妙的妥协。 【1 0 】她既要满足“他永远不要她改变 的怀旧心 态,又不能让他感到审美疲劳。她迎合他的每一种心境,包括读雪莱的诗,因为这是“他 送给她的书”。此时,不仅仅是衣着打扮,就连读书这种精神活动,也已经成为密斯范 这个新女性获取罗之赏慕的手段。 5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无” 这不禁让我想到倾城之恋里面的那个白流苏,这个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的旧式女人,因为会跳舞而结识了本是给妹妹宝络介绍的对象范柳原。为了解 决现实生存问题,白流苏把筹码压在能与范柳原结成婚姻上面。于是,在这个婚姻“拉 锯战”中,她不得不使出种种心机手段,用她的聪明,利用她的古典美,谨慎地和范柳 原“高级调情”,处心积虑地向内心的目标努力靠近。密斯范和自流苏,在实现婚姻的 过程中,两者的行为方式和具体手段各有特点,然而苛刻地说,在本质上她们于这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大同小异的,无非就是为了取得一个男人的欢心。就像张爱玲 在有女同车中说的,女人一辈子讲的念的全是男人。即使是密斯范,这个受过新式 教育,受新思想熏染的“新式女性,最终还是走上了取悦于某个男人的老路子。有人 会说,她这样做有感情的因素。是啊,他们毕竟是经历过自由恋爱的。可是看看结婚后 的情形吧,原来那个得体漂亮的密斯范变得邋遢懒惰,不是打牌就是在床上磕瓜子,在 经济上完全地依靠罗。她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因为家庭事务的原因,而是她甘心甚至乐意 像旧式婚姻中的女性角色一样,结婚了就完全依附于男人。这和自流苏的生存打算又有 多少深广的不同呢? 也就是在这个角度上,张爱玲说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并且强调是 “由女人发明的”。她甚至以一种极端尖刻的口吻评价到:“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额可以归在这 一项下。这也勿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 也没有多大分别。 【l l 】 张爱玲用反讽的笔调写了这个“新时代的一夫多妻 故事,否定了五四社会变革对 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从根本上改变的作用。然而,她所怀疑的又不仅仅是“五 四”,张爱玲经常说“时代是仓促的”“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在她看来,当下是乱世, 可是将来就能清明吗,很可能不,甚至会是更大的乱世。在她的笔下,历史与现实往往 是交织混杂的,就像女人追求的时尚,“复古 和“新潮”有时候很难厘清,两者甚至 是循环,轮回的。虽然历史在不断改变,可是有一些东西绵延不绝,充塞于任何旧或新 的时代,这就是她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其实也 就是她笔下的饮食男女。她并不认为历史必然进步。相反,她认为将来的未必是好的。 正是因为对于将来的不信任,她往往表露出对于社会变革的恐惧,这种体会在她笔下化 为一种失落于时代的惶恐感。在张爱玲眼中,五四遗事并不仅仅是五四的遗事。她所怀 疑的是整个现代文明。“于是,所谓的现代文化历史进步的观念受到了质疑甚至否定。 n 2 1 6 两北人学倾l :学位论文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类创造了历史,他也告诉人们,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时代是一只巨大的车轮,按照客观规律不停地的进着。张爱玲也承认社会秩序 对于俗世中个人命运的关键作用,个人在时代的巨轮下重尘或者消亡。她的不少小说也 表达了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失落于时代”的遗老遗少。可是,对于我们通常所持有的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观念,张爱玲深表怀疑。我们来看看倾城之恋的结尾部分“香 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 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 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 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u 3 j 历史变革和个人命运,到底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平常我们多数人都不会有这样 的疑惑,因为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时代决定个人命运,一个人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经 她这样一问,读者就像受到一种新鲜刺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阅读快感”,张爱 玲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在表达上求新颖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她在这里提出对于“历史的 客观规律性 的怀疑,在她看来,许多历史并没有客观规律,而是不可理喻的,偶然的。 在烬余录中,张爱玲曾说:“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的圈子,几千 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 事实是如此。”【1 4 】这种立场和当时的主流作家们截然不同。 面临传统道德文化秩序受到破坏,当国家遭遇内忧外患,主流作家们往往并不会因此而 绝望,更不肯迎接“虚无的造访。他们“会转向革命、历史进步等话语以求得依托, 【i5 j 而张爱玲不去寻找此类的寄托,反而要否定这些“依托 的意义。所以,在她的笔下, 我们几乎看不到宏大叙事。即使有时代风云的描绘,那也只不过是她为笔下人物所设置 的舞台背景。她所看重的依然是饮食男女与世俗生活,她认为这些是人类在一切时代里 “生活过的记忆”。对于历史,对于革命,她间或地发出一声反问,一种反讽。所以说, “这种虚无就更显得暗不可测和无从救赎。 【l 6 】 基于以上论述,对于“历史按客观规律发展进步”这类观点的怀疑以至否定,使得 了张爱玲的作品具有了“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而且这种虚无表现得相当深远广漠。 1 2 2 对于美好人性人情的虚无主义倾向 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为人们讲述了许多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感人的亲情故事, 真挚的友情故事。而张爱玲却像个异类,执着地在她的作品中解构亲情,解构友情, 7 第一币张爱玲的“虚无” 撕开爱情的美丽面纱。我们视为神圣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以及人们珍视的世间人情都在 她的笔下分崩离析,以至于她最终在这些方面走到了虚无之处。 读张爱玲的作品,满眼看到的都是她对人情人性冷静而残酷的解剖。“她告诉人q - 人间无爱,至多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以独特的心理审视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情感 关系;亲子关系和性爱关系,写出的是无情的亲情和无爱的性爱。 【r 7 】 血缘关系向来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紧密的关系纽带,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庭 伦理观念如此强烈的国家。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学经典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很少有 人去怀疑亲情的真实性。张爱玲不但不歌颂这些基本的人情,她还要打破这由来已久的 “亲情神话”。在她的笔下“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的关系,仍然逃脱不了人 与人之间本质上的自私、虚伪、冷酷,一i 吝是张爱玲对人性的基本理解。”【l 引,不仅 仅是亲子关系,包括子女对于父辈的态度,在她的笔下都是少有亲情可言的。 花凋开篇营造了一种“爱 的氛围。被修葺得很精美的坟墓,白大理石墓碑上 刻着天使,题着“爱女郑川嫦之墓 ,新式的行述里用了很多“爱这个字眼,读到这 里,谁不认为这是痛失爱女的父母以精心修葺坟墓来寄托哀思呢。可是张爱玲偏要笔锋 一转“全然不是这回事”。她给我们讲述了川嫦这朵“花 的“凋谢”过程。曾“有过 极其丰美的肉体”的少女郑川嫦,在姐妹里面一直委屈,隐忍地生活着。恋人章云藩的 出现为她带来了一种新的希望,可是不久她就得了严重的肺病。一日日的卧床养息,可 是身体还是垮了下去。当父母感到她病情严重到“过不了明年春天 的时候,并没有按 医生开的药方去买药,而是展开了一场关于金钱的计较与争吵。父亲心疼钱,“现在西 药什么价格”“明儿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 ”“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 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了不少。我看我们只能这样了。再要变着 法几兴出新花样来,你有钱你给她买去。 【1 9 】而母亲怕给女儿买药暴露了自己的私房钱, 也没有拿出钱来。最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病死了。 这样的父母哪里还有“爱子之情”可言。为孩子治病认为是“牺牲 自己,不给女 儿买药不是因为没有钱买,而是因为自私。在钱的考验下,血缘亲情是那么脆弱,根本 敌不过人性的自私冷酷。而张爱玲在开篇所设置的那座精美的坟墓无疑成了对“父母之 爱 的一个尖利讽刺。 琉璃瓦中姚先生有七个美丽的女儿。关于女儿们的前途,他有极周到的计划。 他把大女儿嫁给印刷所股东的浪荡公子,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升迁。又把次女介绍到大机 关去做秘书,目的是想让女儿将来有机会嫁个“金龟婿 。可惜,大女儿为了巩固自己 两北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在夫家的地位,“有意和娘家疏远”并且故意阻挠父亲的升迁。在这里,张爱玲不仅仅 是让我们看到父母的无情,也揭示了儿女对于父母的无义。彼此只顾自己的利益打算, 父女之间的感情只是无关痛痒时刻的点缀,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功利,只剩下互相利用了。 多少恨里的虞老先生年轻时是个浪荡子,败光家业,抛妻弃子。年纪大了,又 混得很落魄,去找已经自食其力的女儿家茵。看到女儿的恋人夏宗豫有钱,他不断地撺 掇女儿嫁给夏。在夏的结发妻子出面干涉时,虞老先生担心女儿无法嫁入豪门,就极力 的说服夏太太和自己的女儿采取他的建议:让女儿做夏先生的妾。私下里劝女儿“先去 好好的找两问房子 ,让女儿用身体拴住夏宗豫。作为一个父亲,他的种种心理及行为 都是自私的打算,想让女儿“抓几个钱 ,自己也可以跟着享福。他的无赖逻辑和荒唐 言行让女儿实在无法忍受,最终家茵只好远走高飞以保全尊严。 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生活在父亲的威压之下。他的耳朵被父亲打得有点聋。他 潜意识中充满了对父亲强烈的敌意,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父亲是不合格的,表面上的恭 敬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隐忍。他盼着继承家产的那一天。父亲看到他在支票上练习签字, “劈手将支票夺了过来搓成团,向他脸上抛去。 因为这触动了父亲内心暗藏着的恐惧。 表面上的父子关系和伦理秩序只是一层薄纱,暗藏在下面的是统治与敌意,占有与剥夺。 心经里的小寒,因为爱上了父亲而打击挤兑自己的母亲,即使母亲穿一件好看 点的衣服她都要讽刺。恋父的她已经把母亲放在了一个与自己相对的竞争者位置,对母 亲抵触,排斥。作为父亲,一方面对女儿产生了不该有的爱恋之情,一方面又不能跨越 伦理道德樊篱,最终选择了一个与女儿相貌相似的女孩同居。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父亲已经不像父亲,女儿也不像女儿,这个故事触及到人性中非常态的一部分。而金 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因为心灵的扭曲而一步步地扼杀了子女一生的幸福。嫁入大户姜 家的曹七巧,实际上是被哥嫂“卖 过去服侍一个骨痨病人,得不到正常的婚姻生活, 在这个大家庭罩又因为出身的低微而处处受委屈。让她产生爱慕之情的姜三爷又是个风 流成性的人,碍于家庭伦理和现实樊篱根本不敢接受她的爱。长久的抑郁生活让她心理 扭曲了,而她唯一的生活动力就是金钱,多占有一些金钱。所以,这副“黄金的枷锁 是她的“马达,更是她的“牢狱 。当她独立门户之后,看到长大成人的子女们开始接 触恋爱及婚姻。她就受不了儿女们的幸福,用种种手段扼杀了后辈的幸福。儿子长白“不 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女儿长安“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曹七巧内心深处 会觉得这个世界辜负了她,她要仇恨她要报复,然而被她伤害的最深的却是自己的亲生 儿女。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亲情 啊。 o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无” 张爱玲一点点地展示给我们看,亲情到底有多脆弱,金钱、功利的诱惑,人性中的 自私、冷酷,人性的扭曲、阴暗面,太多的因素可以破坏我们所讴歌的亲情了。而 把她这种对于亲情的“否定性情绪”推向更深程度的是她在散文造人中关于母爱的 评价:“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 畜也同样具有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2 0 】她也承认父 母子女之间偶有温情的流露,尤其是母亲身上,那种“克己的 牺牲自己而爱子女的美 德,可是她并不信服更不推崇这种爱。她这种说法,也就意味着,母子问即使存在着一 些温情,也都是人类遗传基因决定的,是“母亲 为了实现自己本身的一种“属性 而 为。这就把她对于亲情的否定推向了更加深彻的程度。 张爱玲把我们从亲情神话中赶出来,用她冷酷的笔让惊慌的读者继续目睹爱情神话 的拆解。张爱玲笔下从来都是饮食男女的事情,以至于傅雷在那篇论张爱玲的小说 中不无异议地说她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 。然而,这些写男男女女的作品里面竟没 有一个完满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用她挑剔的眼光审视世上的男女情爱,然后用文字告诉 读者,爱情与婚姻只不过是利益算计,是商业交换。即使发现一点爱情的迹象,她也会 深究到底,剖析这爱情有多深多久。这样剖析下来,她所得出的结论便是“人间无爱, 没有情投意融而持久的爱,至多有一点短暂的梦幻色彩的爱,这种虚幻的爱的面纱迟早 要被撕破。 【2 l 】 我第一次看到“女结婚员”这个词就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把一些婚恋看做是女 性获取长期“饭碗 和男性换取女性慰藉的手段。倾城之恋单从题目上看让人联想 到华丽的爱情故事,可是女主人公白流苏从一出场目的就很明确。离婚后一直在娘家受 委屈,出去找工作吧又一无所长,那么实际的打算就只有再嫁了,就像里面那个徐太太 说的:“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她最初与范柳原的接触有赌气和报复成 分,“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 她这一辈子完了么? 早哩! ,【冽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她的打算就越来越现实,“她迅速 地盘算了一下。姓姜的那件事是无望了。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 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 【2 3 】于是,她看准了范柳原,而范柳原只是想从她这个具有 中国古典美的淑女身上得到一种身心上的慰藉,并不打算和她结成婚姻,揣着不同的目 的,两个人你进我退,直让人感叹“情场如战场”。如果不是香港战争这样一种巨大的 外界刺激,他们之间是不会有婚姻的。在战争中范柳原感触到个人的渺小,生命的无奈, 才下决心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婚姻。就像他说的:“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 l o 两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他也结束了这场“感情游戏”,娶了流苏。“白流苏在这场倾城之恋中找到了也许 十年八年或者更长的饮食,范柳原找到了男女。”【2 4 】可是,这种醒悟也只能是让 彼此产生一刹那的“真心”,促成了一段婚姻,并不会发展成持久的真爱。范柳原很快 地就“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了。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个年轻丰美的姑娘嫁给了永远只能卧床的骨痨病人,因 为哥嫂看中了姜家的钱财。长期压抑导致七巧将情爱欲望转到姜家三爷季泽身上,可是 风流成性的季泽对于她根本无真情可言。多年后他找上门来,诉说自己当年苦恋着她, 只不过是碍于家庭伦理道德,“我得管着我自己我不得平白的坑坏了你! 家里人多 眼杂,让人知道了,我是个男子汉,还不打紧,你可了不得。” 2 5 1 多么感人的表白,可 惜都是假的,这只不过是姜季泽的“感情投资 手段,目的是想要七巧的钱,所以目的 没有达到后即刻反目。如果,七巧的哥嫂不是贪财小人,当年七巧嫁给喜欢着她的那些 人中的一个,她的爱情与婚姻是不是就会美满了昵? 张爱玲在结尾部分不无同情地写 n - “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 点真心。” 2 6 】仔细揣摩这话,让人又生凄凉之意。固然是喜欢她,也不过是一个平常成 年男性对于女性的需要和渴望,谈不上爱情,日久天长建立起来的那点“真心 不过是 平凡荒凉生活中的一点微温和依靠。 留情描写了一个秋同的下午,男女主人公拜访亲戚的一次日常小事。五十九岁 的米晶尧是商界名人,有个脾气不好的太太,儿女在内地读书;女主人公淳于敦风,三 十六岁,守寡十多年生活窘困,后来嫁给米先生,实际上是做了姨太太。敦凤对于丈夫 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她羞于承认他是自己的丈夫,就连同米先生一起坐三轮车,也极不 习惯。她看不上他的小鼻子小眼睛,嫌恶他的半秃的后脑勺和胖大的颈项,可她还得像 照顾婴儿一样地照顾他。都是为了她自己安稳的生活。文章中写算命先生说米先生还有 十二年的阳寿,米先生心理感到不安凄凉,而敦凤却是用惊喜的口气来说这件事,还告 诉了别人。不是她不照顾丈夫的感受,而是她心里根本没有他,不然她也不会那样坦白 而无情地说“对于他,根本也没什么感情“我是完全为了生活 这类话。 鸿鸾禧写的是一个中产阶层的娄家为长子大陆筹办婚礼的故事,其间穿插着关 于娄先生与娄太太婚姻状况的叙述。小说中几乎没有对于新婚夫妻之间感情状况的叙 述,而详细描写新郎大陆的两个妹妹二乔和四美陪新嫂嫂玉清去购置结婚用品,婚礼婚 宴以及几个家庭生活片段。几乎没有人会像张爱玲那样来描写婚礼仪式,“粉红的、 淡黄的女傧相像破晓的云,黑色礼服的男子们像云霞里慢慢飞着的燕的黑影,半闭着眼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尤” 睛的白色的新娘像复活的清晨还没醒过来的尸首,有一种收敛的光。”f 27 j 而结婚照片上 “她( 玉清) 把纱障拉下来罩在脸上,面目模糊,照片上仿佛无意中拍进去一个冤鬼的影 子。” 2 8 1 通常被视为神圣幸福的婚礼在张爱玲看来却是灰败、无聊、敷衍的仪式而已, 和幸福没有直接关系,反倒是有种“死亡”的象征。一个新式婚姻的喜庆与庄严就这样 被她瓦解了,而娄先生和娄太太的旧式婚姻又如何呢? 在美国得过学位的娄先生厌烦娄 太太,在他眼里娄太太处处都是蠢的。娄太太心里对丈夫已经没有什么爱可言,只是储 满了不满和麻木,“但三十年来,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在别人面前扮演着好夫妻的角色 , 【2 9 】俨然模范夫妻,可娄太太“向来多嫌着旁边的人的存在,心里也未尝不明白,若是旁 边关心的人都死绝了,左邻右舍空空地单剩下她和她丈夫,丈夫也不会再理她了;做一 个尽责的丈夫给谁看呢? f 捌文章最后娄先生讲了个笑话,一屋子人全敷衍地笑了,而 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了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亮。【3 i 】她继续给丈夫捧场, 演着这荒唐而无聊的“婚姻戏”。在她看来,无论旧式的还是新式的婚姻,多数都是盲 目的,妥协的,无聊的。“旧式婚礼上,新娘头上盖着红色的绸纱,新派婚礼中,新娘 披着白色的婚纱,就这样,盖着头,遮着眼,盲目地走向婚姻。张爱玲用一支犀利 的笔,撕开婚礼这层纱障,向人们揭示出婚姻那令人悲哀的真实 【3 2 】 难道爱情在人类生活中始终都是缺席的,爱情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 在这 一点上,我认为张爱玲并不是持彻底否定观点的。在某些人之间在某些时刻,她承认是 有爱情滋生过的。可是,问题就在于这爱情往往经不住时空和困难的考验,结果不是爱 本身出了问题,就是爱因为外界因素而萎谢。在某些作品中,张爱玲表达了她对爱情的 独特看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一直努力要求自己做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成功人士, 保持一个好人的形象。还在异国留学时和混血女孩玫瑰相爱,可是用现实的标准一衡量, “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通,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 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3 3 1 于是放弃了这段爱情,成就了“柳下惠”这个美 称。佟振保虽然也有爱情的向往可是他缺乏爱的能力,因为他考虑的世俗功利太多,如 果这爱情不能有效地推进他的事业巩固他的“好人”和“成功人士”形象,那么他宁肯 不要。所以他后来选择婚姻,见了别人给介绍的孟烟鹂小姐的时候,振保向自己说:“就 是她罢 ,就像我们在市场上衡量过某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后决定买下来一样。这样 一个怯懦、自私又现实的人,他的爱情肯定会有很多问题。不久,他对于妻子就厌倦了, 开始宿娼。 1 2 西北人学硕:l :学位论文 至于他和王娇蕊之间的感情纠葛,很明显一开始他的动机就不纯,娇蕊的性感和活 泼勾起了他的欲望。“朋友之妻不可欺”,由于这类传统道德感的约束,他才没有做出越 轨行为,通过自己的幻想来满足这一愿望。朋友走后,他几经挣扎,最终还是摘下了自 己的“好人 面具。可是他没有想到一直被他定位为“放荡”女人的王娇蕊竟是真心喜 欢他。她爱得大胆,坦率,写信给丈夫说明一切,只盼离婚后和振保结合。振保想得完 全不同,他可不想用自己辛苦赢来的地位和事业来换一段“爱情”。所以,他比当年拒 绝玫瑰还要坚定地拒绝了娇蕊。 有了白玫瑰,却艳慕红玫瑰的热烈;得到了红玫瑰,又向往白玫瑰的纯真。张爱玲 在这篇小说开始就指出男人身上这种矛盾性。更重要的是,振保所代表的这类主体本身 又是这样的软弱、自私、功利。振保们注定了没有持久的爱情,最多也只能是一时的迷 情。 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和夏宗豫之间是一种单纯美好的“两情相悦”。一个是受过新 式教育自尊自爱的漂亮女人,一个是事业有成而婚姻不幸的魅力男人,我们读者谁都希 望他们可以走到一起。可是张爱玲不这样安排,她要打碎我们的美好愿望。先是家茵的 无赖老父来找她,发现夏宗豫喜欢女儿后开始了他的“升官发财计划。利用女儿与夏 的感情,他作了很多令人不齿的事情。后来夏太太又从乡下赶了来,拒绝和夏宗豫离婚, 并且用自己的病情和女儿小蛮来逼善良的家茵放弃。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家茵决定放 弃这段爱情,离开宗豫。而且还要决绝地骗宗豫说她要回乡下老家结婚了,她要伤他的 心,让他忘记。宗豫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之间这美好的感情经历到头来“原来都不算数 。 家茵走了,就像那题目多少恨,空留下巨大的伤感和憾恨。事实上不是“不算 数”,是他们把握不了命运的定数,文章中通过几个小细节突出家茵小小的迷信,实际 上就是为她的这种宿命般的经历做伏笔。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这爱需要克服 许多困难。命运的多舛,环境的不容,我们大多数凡人都克服不了这些问题。好不容易 在她笔下出现了单纯真挚的爱情,可是又要遭遇如此多的障碍,到头来只能空留下“许 多恨”。这是张爱玲对于凡人间爱情的认识,在她看来,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完满爱情存 在的。 半生缘中曼桢与世钧之间的初恋已经是张爱玲笔下少有的美好爱情了。可是张 爱玲不会给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结局。曼桢的姐姐曼璐为了养活家人而成为舞女, 嫁了一个“靠山 祝鸿才,失宠后为了拴住丈夫的心,竞牺牲了丈夫一直垂涎的妹妹。 曼桢被姐姐“囚禁”,这段时间里恋人世钧寻她不见,最终妥协于家长而娶了门当户对 第一章张爱玲的“虚无” 的翠芝。虽然十八年后,曼桢和世钧又一次相见,可是历尽沧桑的他们“回不去了”。 整个故事之中,张爱玲让我们看到男女之间那点温柔情义要面临多少障碍。曼璐心理的 扭曲,糊涂母亲的“帮凶”,曼桢无谓的“母爱牺牲精神”,还有世钧本身的懦弱、轻信, 人物自身的弱点和环境的多舛共同扼杀了那美好的爱情。内因与外因相互交结,拧成了 不可抗拒的命运“绞索 。 封锁中,电车上的一对男女吕宗桢和吴翠远,因为封锁的缘故在这个狭小封闭 的环境( 电车) 中,交谈起来。开始只不过是因为吕宗桢要躲电车里面一个讨厌的亲戚, 故意坐在翠远旁边像要调戏她,因此来避开与亲戚的交谈。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相互 间了解得也多了起来,渐渐竞觉得对方可爱。于是“他们恋爱着了,他告诉她很多体 己话,“秘密的悲哀 ,婚姻的不幸福。以至于发展到他探问她是否会嫁给他,两个人还 当真在那里讨论现实中会出现的阻碍。翠远哭了,吕宗桢要了她的电话号码打算在电话 里与她细说。然而,封锁开放了,宗桢很快挤到人群中不见了,去坐在远处“他原来的 位置。“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葡萄酒代理合同范本
-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5年弹性抵押贷款合同
- 2025企业短期用工合同格式模板
- (正式版)DB1502∕T 023-2024 《草原碳汇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
- 培训场地租用协议
- 2025艺人经纪合同范文
- 强夯地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与对策
- 跨境电商箱包配饰行业2025年直播带货市场拓展与国际化战略研究
- 2025年机能实验课考试题及答案
- 月度生产绩效报告
-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 职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经济与贸易赛项规程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SY-T 5333-2023 钻井工程设计规范
- 中山红色文化
- 维保的可行性报告
- 海南省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教学案例的撰写讲稿分析课件
- 定制手办目标市场调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