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调查对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 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结合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结 果表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受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职业、出生次序、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所采 取的防御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为了提高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 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采取下列措施:提高当前贫困地区青年农 民的文化素质;丰富青年农民的业余生活j 拓展青年农民的闲暇 空间;要组织好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就业,防止盲流;贫 困地区乡村干部多加强与当地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消除误会 与曲解;在贫困地区适当地宣传一些心理学的科普知识,让青年 农民逐步了解一些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 纛润:i _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 m a i n l ye x p l o r e sa n d s t u d i e st h ef a d d r so f p s y c h o l o - g i c a lh e a l t hi n f l u e n c i n g o n y o u n gp e a s a n t so f i m p o v e r i s h e d a r e a b y m e a n s o f p o s i t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 s o m er e l e v a n tt a c t - i c s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i sa f f e c t e db ye d u c a t i - o n ,m a r r i a g e ,o c c u p a t i o n ,b i r t ho r d e r ,l i f e e v e n t s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a n dd e f e n s es t y l e a tt h es a m e t i m ew es h o u l d a d o p t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a c t i c s :i m p r o v i n g t h ey o u n g p e a s a n t s e d u c a t i o nl e v e l ;e n r i c h i n g t h e i r s p a r e t i m el i f ea n d b r o a d e n i n g t h e i rl e i s u r es p a c e ;o r g a n i z i n gt h e mt o g o o u t s i d et o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s oa st op r e v e n tf r o m f o l l o w i n g b l i n d m g ;t h e c a d r e s t o u c h i n g 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y o u n g p e a s a n t s m o r eo f t e nt oe l i m i n a t et h e i r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o p e r p r o p a g a t i n g s o m e p o p u l a rk n o w l e d g e t om a k et h e mk n o ws o m em e t h o d s o f p s y - c h o l o g i c a la d j u s t m e n t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l a x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i m p o v e r i s h e da r e a ;y o u n gp e a s a n t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2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第部分文献综述与闯曩提出 1贫困地区的标准、农民及青年的界定 1 1 贫困地区的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贫困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发展 问月孽“。到1 9 9 6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 8 0 0 万之多,其中农村青年占7 1 5 , 这样农村贫困人口中约有3 5 7 5 万农村青年。虽然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不大, 但贫困地区分布很广。全国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几个省市井r 其余的省市都 有固定的贫困县。贫困地区的地区分布的差异很大,主要集中在一些交通不便、地理 位置偏远、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和革命老区。 贫困地区的划分是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衡量的。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直到7 0 年代末期,国家确定1 8 片地区为主要的贫困地区1 9 8 6 年公布了贫困地区的 标准,并确定全国有3 3 1 个贫困县,当时的标准为:1 9 8 5 年人均纯收入小于1 8 0 元 的一般地区县:1 9 8 5 年人均纯收入小于2 0 0 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县( 旗) :1 9 8 5 年人均纯收入小于3 ( 2 0 元的革命老区县;1 9 8 4 - - - 1 9 8 6 年3 年平均人均纯收入小于3 0 0 元的纯牧区县( 旗) 和小于2 0 0 元的半牧区县( 旗) 到了1 9 9 1 年,田家在原定贫困 县的基础上,增加了2 3 6 个专款县,确定其标准为1 9 9 0 年人均纯收入小于3 0 0 元考 虑到价格指数和生活费用的变化,8 0 年代制定的贫困标准己无法满足9 0 年代生活的基 本需要,因此。1 9 9 3 年国家将贫困的标准确定为“四进七出”,即:1 9 9 2 年农村人均 纯收入小于4 0 0 元的县纳入贫困县,在原来确定的贫困县范围内,凡1 9 9 2 年人均纯收 入大于7 0 0 元的县退出贫困县,这样贫困县就由1 9 8 6 年的3 3 1 个增加到5 9 2 个。因此, 现在所使用的贫困地区划分标准一般是参照1 9 9 3 年颁布的贫困地区标准。 1 2 农民的概念 农民的内涵极为丰富,有传统意义上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农民,有阶级差别中的 农民,有作为身份标识意义的农民,印“农业人口”,有统计上的农、株、牧、副、渔 统称的农民,有纯农户的农民,有按居住划分的“乡村人口”的农民等等m 。本研究所 指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同时从事农、林、牧、渔的农业劳动者,也包含外出打 工及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个体农民工商业者。 1 3 青年的界定 青年的界定必须从青年的定义开始。青年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看它是人的生 育能力和心理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年龄阶段,一般其年龄界限为1 4 - - 2 5 岁但是从青年的科学内涵来说,青年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条件下由少年向成 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官机能达到完全成熟,思维、记忆、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迅速发展,积累 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社会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开始选择职业并迈进成人生活的特定时 期的人群气简而言之,青年不仅意味着生理逐渐发育成熟,更重要的是逐步摆脱依旗 性,担负起职业和家庭等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立、相对稳定的地位a 青年界限的确定要根据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决定。联合图教科文 组织1 9 8 2 年提出青年的年龄为1 4 3 4 岁。我国1 9 8 2 和1 9 9 0 年两次人口普查都将1 4 3 4 岁年龄确定为青年人口。但是由于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相对 延长,人们的社会活动时间顺延,特剐是在经济领域和学术界,青年期的上限年龄被 放宽至4 0 岁左右。因此,青年年龄界限始于平均性成熟年龄,结束于青年定位的完成, 也即1 4 3 5 岁年龄组确定为青年人口。 2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2l心理健康的定义 健康人们一般是指身体健康,也即没有生理躯体疾病,而对心理健康与否关心不 够。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和焦点。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是躯体、心 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罐妒。因为,一个人的健康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同时,每个人每 时每刻都有心理活动,并且他又是社会的人,需要跟其他人发生关系,这样他就应该 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质和一定社会适应能力。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初步地理解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它是指人的 心理与行为达到统一、人格稳定和心理与环境达到协调的这样一种状态。科学的定义 心理健康,它是心理障碍的反义词,包含两种概念:d 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 这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 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王2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人类对健康和疾病 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逐步认识到健康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因素影响,而是由生物、 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心理社 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d 一个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一个机体系统,自 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 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这样心理社会园素可对躯体健康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它像各种致病的物质因素一样,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 日趋增多。据心理卫生科学研究证明,现在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紊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 医院门诊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丽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 的心身疾病患者占门诊病人总数的6 0 一7 左右,我国许多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 4 曩懑彗黼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床事实表明,保持愉快和乐观的情绪,人的身体抵抗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就会提高,因 而他的健康状态也就会好转。 一个人的健康不但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生活经验、人 格发展、认知、思维、情绪、信念等心理因素有关,而且与他的经济状况、教育方式、 职业、情感、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而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会超过生 物、医学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如:一个人处在严重应激情境中,可能产生 心理和行为的变态舡n 。 3田内有关青年农民的心理状况的研究 农民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而青年农民作为其中的分支,国内许多学者对他 们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阻外象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农民也称为工人,因 面国外这方面的资料有限,本研究所涉及到青年农民舶文献主要是国内的。国内学者 对青年农民的研究是在8 0 年代以后逐步开展的 3 1国内有关农民群体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予真、梅珍生在论中国农民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一文中从社会心理的角 度研究了农民的群体需要层次、农民群体意识的表现、农民亚群体问题( 农民亚群体 是指已经从农业劳动者之中分化出去的农民工、乡村个体工商业者、乡镇企业管理人 员、乡村私营企业主、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干部等六个群体) ,指出农民的群体需要主 要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生存的需要、生存保障的需要、家庭生活的需要、改善 生活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层次这几种需要的地位也 不同如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的需要主要还是生理生存和家忘生活的需要,大多致 农民的需要一般是生存保障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需要已经 更进一步,他们一方面具有改善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精神文化上追求文化娱乐 的需要。他们还指出了农民具有如下一些群体意识:自主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 利益观念、文化观念吐 盂诚、冯国群在转型期农民思想的。两重性中指出农民一方面向往健康向上 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具有一定知识的青年农民已有求新、求美、求乐的愿望,有 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陈规陋习的困扰和束缚,他们的陈腐观念和 落后习俗还是很根深蒂固,仍然受小农观客的影响,跳不出这样的怪圈。一方面认识 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知识是致富的捷径;同时又急功近利,轻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 习和教育,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下降,知识匮乏,其注意转向了金钱和享乐o 。 小农观念还存在,并且其影响面积不小。刘敏曾对小农观念作过有关方面的调查 和探讨,他1 0 0 户农民的抽样表明小农观念还大量存在,程度和影响还不小。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目光短浅安于现状;闭关自守,轻工抑商;因循守旧,轻视科学文化 知识;狭隘的自私的宗法观念这些观念在农村,特别是在较落后的贫穷地区的农民 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尽管青年农民的思想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长久受此观念的影响和 作用,他们也还没有完全摆脱其束缚和限制,有时仍成为他们行动和思想的主流o 。 5 。i 姚遘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转型;尽管中国农民的人格和社会行为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性但在许多 方面仍然带有传统的烙印。南京大学社厶b 理学研究所于1 9 鲐年对江苏和北京几个村 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观察、资料收集以及摄影等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他 们的传统人格和社会行为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形 成了一些现代人格和行为模式,如:经商人数增多、外出打工人员增加、时间观念增 强等,但是他们仍然具有传统农民的一些陈旧观念和想渚”。 3 2国内学者有关青年农民心理的研究和探讨 国内有关学者对青年农民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文化学、青年研究等:疗面进行 探讨,而纯粹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农民的心理的学者还很少,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 青年农民的心理进行专门研究。 青年农民的厌农行为( 厌农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土地实行 掠夺性经营;二是不愿兴修水利;三是很少购买和使用农用机械;四是农业用工日益 减少;五是不愿学习农科知识) 在农村已经很普遍,成为一个根本的社会问尉“。张 伟1 9 9 0 年对3 1 7 位农村青年进行了一次专题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2 9 5 位具有厌 农行为,占总数的9 3 。并且就青年农民的厌农行为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分析, 指出一是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二是由于方针政策的不太为首:三是由于西方资 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等导致青年农民的厌农行为。 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闲暇生活较贫乏i 。黄振奋在百色市农村青年闲暇生活的 调查与思考 一文中对贫困农村青年闲暇生活的现状作了详细的报告,发现贫困地区 农村青年农活较少,家务负担不多,有富余的闲暇时间;还有相当部分农村青年精神 空虚、浪费时间而且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农村青年闲暇生活贫乏的原因:小农观念严 重、随大流的思想、有穷吃穷喝的陋习。因而形成了消掇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不 同程度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农村青年对社会变革的心态不平衡”。据李庆平、张波对农村青年的调查表明: 有一部分人还是对社会变革持确定态度,他们认为社会治安、道德风尚、政府廉洁等 方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韵交亿,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并且认为社会变革会产生更大 的社会问题。 农村青年个体户具有心理趋向的双重性。李迎丰认为城镇青年个体户的心理趋 向具有如下特征:以物质利益为经营出发点,以享乐意识为生活主色调的实惠趋向( 在 经营上,他们崇尚实际,不喜空谈,以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在生 活上,追求丰富多彩却患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流行病) ;逐渐弱化及异化的竞争心理 趋向( 弱化即竞争意识逐渐淡化;异化印指出现消费的簟比) ;希望和忧虑并存的危机 心理趋向( 担心国家政策有变:担心社会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对个体户的俯见;怕卡 子多,婆婆多) ;由对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追求与对自我职业目t 途、社会地位的忧虑 交织而成的自卑心理趋向;以敛财为中心的投机心理趋向( 大多数青年个体户既有为 民为圄服务的思想,又有小私有者固有的敛财为中心的自私自利心理) 。 6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许多青年农民已运步由农村走向城市t 即 通过打工( 民工) 的形式半脱离了原来那种土生土长的农耕生活t 而运渐地适应现代 化的充满节奏和拥挤的都市生澍15 l l 国因此就形成一种打工的潮流,并且只要经济 会更加发展,这种潮流就不会停止,在某些时候还可能会更猛烈。这部分人的比僦越 来越大,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却很少人去共凸和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受社会、文化、 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因为原先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跟现在打工所处的社会、文 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得他们产生一些适应不良、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 熙据何景熙、宋林飞等对农村青年打工的研究结果发现许多打工的农村青年中产生 了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如:他们觉得外出打工有一种他乡陌路之感,外面不如家乡 好。另外,有许多人在无赖中产生了怨恨、敌意,导致打架、斗殴等攻击性行为:还 有相当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自身的焦虑、忧憨、苦恼等心理矛盾。上述这些问愿 主要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产生的。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并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青年 农民的犯罪率较高,而这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高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青年农 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而这些心理问题是导致犯罪、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关这类情况的研究不少。郭峰翔对江苏如东县的农村青年犯罪团 伙的调查显示,这些人的社会心态失衡,个人欲望畸形,人生观颠倒,同时农村传统 观念中的封建糟粕、帮派思想及海外腐朽文化的渗透,心理极度不健康,从而使一些 心理本来已经畸形发展的青年农民更加扭曲。唐铭檀也作过类似研究,他指出农村青 年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 资产阶级腐朽 思想、外界反动势力、封建的一些残余思想) ,而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e 是青年农民心 理问鼍的主要原因“”。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青年农民中的男性,也有对有关青年农 民女性的探究,如林昭春、王行娟、唐筏蓉、刘翠英等对农村青年女性中的违法犯罪 者进行调查衰明“”,她们之中以性行为犯罪多、分布广泛、活动公开。其大多由于开 放以来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想的影响和腐蚀,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就是她 们的性心理不健康,性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青年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他们的心理状 态容易受外界环境、社会风气、文化渗透、社会潮流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总的都可 以归纳为社会文化及环境因素,而正是e 述因素导致他们的心理易变性、可塑性,也 就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恿和心理偏差 4本文担研究的问曩 4l 研究阀囊提出的背景 4 i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和普及 心理卫生,也印心理健康,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比尔斯在1 9 0 8 年提出的,它在5 0 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t l l r , 柏。心理健康不但要研究和探讨心理疾病的成因、发生发展规 俸,而且要保障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心理方面的不健康虽然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7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重大的社会变动以及都市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差别等这些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 导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成为心理异常的病因。心理问题不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 会的状况反映,这样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咨询就应当从一个人转移到整 个社会方面去。美国学者卡普兰等人于1 9 7 4 年开始了社区心理卫生和社区心理治疗工 作汹。这样美国及西方其它发达国家逐渐重视社区心理卫生和社区心理治疗工作,改 善精神病人的生活象件以及就业和社会福利状况,设立心理卫生咨询及治疗机构,开 设热线电话、社区心理门诊等心理预防和心理保健中心,并且积极地开威0 理卫生知 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我国在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对比较轻微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和 帮助。近年来,由于各种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人们逐渐从心理方面寻找 原因,要求提供心理帮助的动机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社区心 理服务,为社区内的居民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在开展社区心理服务, 但是社区心理服务只在大城市里开展,而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村还是空白因此,了解 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卫生状况有利于农村社区心理服务的发展。 屯1 2 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 当前中国的心理学偏重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心理学界大多数是引进西 方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而立足于本国博采众长,有批判地吸收这些理论、概 念和方法,使之能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和行为的工作还开展得较少为了摆脱这种现 状,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要抵制全盘西化,要结合中国人的特点来建立有中田特色的 心理学理论和体系,学习和借鉴欧美苏俄等外围心理学一切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心 理学本土化”运动的提出和进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心理学本土化”具有积极意义本 研究着眼于具有特定含义的农民的心理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的 一种尝试 t1 3促进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个人的素质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它包含个人心理方面的素质。 据研究一个人的素质与个人的心理状况有极大的相关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卫生状况 良好,又具备生理健康和适应良好的条件,那么我们认为该个伽0 身素质较好。从某 种意义上说提高了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因此,如果全面提高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人们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显著的提 高。 4 2 研究的具体问题 屯互i探讨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群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这种状况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人们已对一些特殊群体和个人进行过分析和探讨,而对具有特定含义的农民则研究颇 少,文献综述已谈到此闯题,本研究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去探求影响青年农民心理 8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健康的因素。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t2 2 探讨解决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问题的策略 前面提出了问题,后面就要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对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 民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本研究再根据其特殊性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这 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醇 1 研究目的 由于国内学者对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他们只是从理论上进行 探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而青年农民在整个中国人口中的比例还相当大,因而青年农民的心理状况也成为一个 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为了让大家对青年农民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为广大从事农村工作的社会、心理 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周肘也为了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整个民族素质 的提高。为此。笔者对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童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来自江西省贫困县城以下的农村青年( 青年农民) 共6 1 9 人,其中男性为3 4 1 人 女性为2 7 8 人,年龄为1 8 3 5 岁。 22 研究方法 221采用的量表: a 、症状自评量表( s o l 一9 0 ) :症状自评量表( s y m p t o mc h e c k l i s t 9 0 s c l 9 0 ) 是 由美国8 0 年代引进我国,后由上海张明圆等组织人员对全国1 3 个地区1 3 3 8 名正常成 人进行分析而作修订构量表。该量表共9 0 个题目,采用卜- 5 级( 郾从无严重) 评 分,它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等9 个因子。从许多心理卫生工作者的研究来看,这个量表可以反映不同群体 心理卫生问题,可以反映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b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 s r s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r a m s s c a l e 。s s r s ) 是研究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即社会支持的多少可以预测个体身心 健康的结果该量表由l o 个题目组成,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等 几个维度,它经过湖南师大肖水源等修订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母啪- 。 c 、防御方式问卷( d s q ) :防御方式问卷( d e f e n s es t y l eq e s t i o n a i r e ,d s q ) 是由姗拿大m - r o n d ( 1 9 8 9 ) 修订的,是泓试对象在遇到压力或挫折且内心产生痛苦 的情况下怎样选择和使用防御机制来缓解它采用l 9 ( 即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级评分 9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生活事件量表( u 三s ) :生活事件量表( l i f e e v c v l ss c a l e ,l e s ) 是由量表 协作组张明圜等编制于1 9 8 7 年,已经对1 3 6 4 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取得了正常人群及 不同年龄组的常模。它主要研究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涉及了职业、学 习、婚姻和恋爱、家庭和子女、经济、司法、人际关系等方面常见的生活事件。 z22基本情况的获得: 在乡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调查与访谈获得被试的年龄、婚姻状况、 文化程度、职业、出生次序等量表以外的资料。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在调查时已把这 些资料进行量化,其量化的结果如下:年龄直接用实际数字表示:婚姻状况用1 、0 表 示( 用1 代袭已婚,o 代表宋婚) ;文化程度用l 、2 、3 表示( 1 代表小学文化2 代袭 初中文化,3 代表高中文化) ;职业用1 、2 、3 表示( 1 代表务农,2 代表个体经营,3 代表外出就业) :出生次序用o 、l 、2 表示( o 代表老大、2 代表位于中间,2 代表老小) z z3 为了获得真实的数据及方便被试作答,笔者采取阀卷及访谈方式进行个别调 查,被试以无记名的方式单独完成问卷,测试完立即收回。被试分布在全省各地农村, 涵蓝农村1 8 3 5 岁的年龄段。数据处理运用s p s s s o 数据处理软件及e x c e l 软件。 3结果分折 3 1 通过s c i - 9 0 研究得到的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一调查对象各因子与常摸比较及男女性别& 卜9 0 因子分比较( 工s 以上调查结果通过检验后发现,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贫 困地区青年农民在s d - 9 0 各项因子分上除躯体化、人际关系、糟神病性三项因子无显 著性差异外( , 吐甜土其它各因子分都显著地高于常摸( p o o i 强迫1 9 9 5 61 朔3 31 9 4 6 90 4 2 4脚0 人际关系 1 7 7 3 61 5 4 1 5 4 4 23 1 7 9 5 p o o i 骚怖1 6 9 士5 71 6 5 土5 2 1 7 6 4 9 2 6 6 4p o o i 僖执1 9 4 士曲1 8 1 4 - 7 01 7 7 4 - 4 34 6 0 1p d o 0 5 糟神瘸性1 3 0 4 5 - l 2 9 i - 5 01 3 2 档0 2 4 2 p o o i 从表二的结果可以显示。贫困地区具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青年农民 在躯体化、强迫、抑部、敌对、:恐怖、精神瘸性等因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 户m 町) 而在偏执( p 巩町) 、人际关系、焦虑( 尸 n d ,) 等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并进 一步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平均数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具有小学文化的青年农民与具 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在焦虑、镰执( p a 0 5 ) 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因 子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小学文化的青年农民与具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在焦虑、俯执 ( p l 1 0 1 ) 、人际关系( | p o 0 1 强迫1 9 9 3 71 8 9 5 3l ”4 6 6 1 3 1 p o 0 1 人际关系1 4 0 4 31 5 8 + 6 51 8 9 + 6 2 4 4 7 8 4p o o i 区青年农民中务农者、个体经营者、外出打工者在s 0 1 9 0 各因子分之间除躯体化、抑 郁、焦虑、恐怖、俯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外( 只m 甜) ,其它的各因子 ll l _ 。躺耋黼 扛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之问都有显著性差异( 尸 n 町) 。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分运用多个平均数之间的比 较方法,结果袭明:在贫困地区青年农民中务农者与个体经营者在人际关系、强迫、 敌对( p 础哆) 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个体经营者与外出就业者在人际关系( p a 0 1 ) 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敌对因子分上无显著差异;务农者与外出 就业者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 尸 n o j ) ,其它的因子分之问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五贫嗣地区青年农民出生次序的s c l - - 9 0 因子分比较 出生次序 。 评定顶目1 荻雨矿i 广 , 一一一( 腰- 2 0 6 ) 一f 2 j ( n - 2 0 4 ) 躯体化1 4 3 4 01 3 6 4 - - 4 1 1 5 0 3 60 7 5 7 万历7 _ 一 强迫1 g o + 3 42 0 3 4 - 4 92 0 5 4 - 4 1 2 2 6 1 2p 0 1 人际关系 抻都 焦虑 l - 3 3 3 5 1 髓3 3 1 6 3 2 6 1 7 6 5 1 1 9 6 士5 3 1 7 4 4 - 2 8 1 9 9 4 6 1 9 2 5 5 1 7 0 4 4 鸽6 0 2 t 柏 5 稻7 | p 0 1 p 蛐l p ( o l 敌对1 s 3 4 - 4 11 , 9 3 4 - 4 4 1 7 5 4 - 6 56 4 2 0p 0 恐怖1 6 0 4 - 3 01 7 8 4 - 4 7 1 , 7 8 4 - 6 0 9 9 2 8 p o i 德执i 纠4 81 9 9 4 - 5 5 1 6 0 4 - 4 93 6 1 3 9p c 0 j 型兰氅氅z ? 兰型蝗兰! ! i 望 ! :! ! 主:箜垒塑! 垒型 表五的结果衰明;出生顺序对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趸聂骚噩发 现老大、中间、老小三者在躯体化、抑郁、精神瘸性因子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其它 因子分上都有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对具有显著差异的因子分进行多个平均数的比较,结 果表明;出生次序为老大的青年农民与出生次序为老小的青年农民在强迫、人酝关系、 l2 懑菇黼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订甄丽雨丽页丽而鬲两百爵菊页丽磊甄丽为 老大的青年农民与出生次序为中间的青年农民在人际关系、恐怖、焦虑( p a 0 1 ) 、偏执 ( , 投硝) 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敌对因子分上无显著差异:出生次序为 中间的青年农民与出生次序为老小的青年农民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偏执、敌对( , 理w ) 等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恐怖因子分上无显著差异。 3 2 贫困地区青年农民防御方式、社会支;待、生活事件与s 啪o 各因子相关分析 表六青年农民防御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相关分析 葡日瓦一蟊遁人际关系 抑帮焦虑敌对恐怖 偏执精神瘸性 从表六可以看出,防御方式与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具有显著的相 关;生活事件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客观支持与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主观支持与强迫、抑郁、焦虑、 敌对、偏执具有显著的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 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 p n 0 ,或n 酊) 。 3 3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防御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因子分比较 以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 2 ) 为界来划分高症状组和低症状组,两 组的防御方式、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分比较显示:高症状组的防御方式、生活 事件、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分显著高于低症状组( p o o i ) ,结果见表六。 表七高症状组和低症状组青年农民的防御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因子分比较 3 4 回归分析结果 以s a 0 均分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婚姻、职业、出生次序、生活事件总分、 社会支持( 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 、防御方式等变量为自变量,定显 著性水平为a = o 0 5 ,对全体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自变量都进入回归 方程,结果见袤八。 1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观支持 2 9 8 91 1 3 40 2 4 6 9 30 0 0 0 对支持的利用度 - 3 7 0 $ 0 5 9 8 0 3 2 9- 6 1 9 70 0 0 0 堕塑壅壅! :! ! ! ! :! 竺! 竺! :! 竺 ! :! 竺 f = l o 1 , 9 6 ,p o o o j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在髟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文化 程度、婚姻、职业、出生次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防御方式等是影响贫困地区青 年农民心理簋囊的主要因素 4 讨论 1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魂,从研究结果来看t 其中只有躯体 化、入际关系、糖神瘸性三项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其它各项因子分都有显著差异; 在性别上男女之问豫抑郁和精神瘸性因子分差异显著外,其它各因子分都无显著性差 异。说明势幽约心理健康水平与女性构心理t 康水平差剐不大,这也许与男女两性在 农村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已邂步达到相等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见衰一)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文化程度是影响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个重要因素, 通过检验表明,贫困地区具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在s c 卜9 0 的人际关系、焦虑、儡执因子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二) 。由于个人的认知领悟水 平犀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息息相关,而目前在农村普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文 化程度越高接受和了解信息的途径就越多,信息来源的渠遂就越广,其认知领悟能 力也就越高,对苦恼和困惑的处理和应付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 青年农民在面对危机和矛盾时。他们一般较多地采取一蛰幼稚和不成熟的策略来对付 矛后和危机曲。 职业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心身疾病娘职业有极大的 相关职业的种类和精神压力有时是成正比的,如司机、军人、飞行员等要求个人的 精力全心投入,因而他们的压力和负担就很大由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所从事的现在 也还是为农、林、木、到、渔、商、工等职业,他们的j 器想尽管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的已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但是对于落后的农村思想还是没有发 生根本的改变的情况下。同时本地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贫困,他们仍把职业作为谋生 的最重要手段。主要通过所从事的职业来取得自己的物质满足。根本漫法褥封精神上 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增大,他们在选择职业的难度也运步增加, 因而他们所受的糟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就明显增加舯以各种不同职业的各因子来比较 发现,三种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很大,三者在强迫、人蓐关系、敌对等s o l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0 因子分上具有显著差异( 见表三) 。当前对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者来说,由于他 们一方面要面临社会、家忘、地理等方面的适应和调整,另一方面又要从思想观念上, 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转变陈旧的观念,紧密围绕市场及社会的需求随时 转换角色,这样随着市场竞争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也 增大,心理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所处的年龄来看,发现年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 尽管青年农民它的年龄跨度仍然较大( 从1 8 - - 3 5 岁) ,但是通过调查后发现青年农民 的两个阶段( 2 5 岁以下和2 5 岁以上) 的心理水平差异不显著,这可能由于青年农民 所处的两个年龄阶段面晒的社会压力和心理矛盾都可能相差不是很大,他们都要面临 脱离父母独立成人和承担塞庭和社会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从婚姻状况来看,婚姻状况是影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 要因素据研究衰明一个人的婚姻状况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贫困 地区青年农民的思想观念还较落后,婚姻一直成为他们的主要事情无论已婚或未婚, 都会面簸父母的干涉和柬缚,父母对子女的行动进行干预因而贫困地区的青年农民 婚姻不太令人满意 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出生次序来看,青年农民老大、中闻、老小三者除在躯 体化、抑帮、精神府性等s a o 各因子分上无显著差异,在其它园子分上都具有显 著差异阿0 勒经提出儿童的出生次序及在所处的地位影响个人的形成和发晨, 他认为儿童的。向上意蛊。报爱黎,他粕兄第姐妹相处,切都想争夺优越地位。因 而儿童的心理健康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髟响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还深深地受 到传统的封建观客和思曩的柬一和影响,青年农民的出生次序决定了他们所承担的社 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就会有显著的不同,老大所承担的压力最大,中问者次之,老小最 少这样青年农民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身体尽管得到健全和充分地发展,但是他们 的心理发展仍不够健全 4 2 从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的所采取的防御方式、生话事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心 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来看,它们与心理健康具有很显著的相关防舅方式是人们在应付心 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种l 赋卫机错。个人所采取的防卫机制不同,他的心理健 康状况也会不同贫困地区青年农民由于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环境中,他们所采取的防卫 机翻一般是不成燕的和掩怖型的两种方式。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也躁心理健康有很大的 相关性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紧密相连,所经历的生活事 件趋多,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兢会相应增加;另外,社会支持的多少也是产生心理冲突 和心理危机的重要来潭,因为人与人之问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纽带,他们必然 要从社会或他人获得支持和氟脯来解决自己面接的矛詹或困境。如果获得的帮助和支持 越多,他们的矛詹或困境容易应付,因此,这些矛庸戚困境就不会积囊,心理也就会朝 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晨 t 3 从两组防一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因子分比较来看,高症状组的心理健康 水平受个体所采取的防卫机制、获得的社会支持、经历的生活事件休戚相关低症状组 l5 j 。靛鞋话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临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青年农民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跟其它社会群体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