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在村落选址布局和民居建 筑方面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当地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艺术成 就的重要见证。中国的古村落具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 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 古村落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逐渐消失。 不少村落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文脉的科学保护, 或一味采取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的做法,或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 自然环境及其居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古村落的传统风貌造成 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了“遗憾” 。 目前我国对于古村落的研究,主要归结于个案的研究上,研究范围较小;研究 内容较侧重于现象学与历史学方面,缺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古村落的 保护, 多限于对古建筑等实体的保护, 而忽略了乡村多元复合体的事实, 忽略了 “人” 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保护方法陷入“静态”保护的误区,而忽略了“动态”发展 的要求。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不恰当的决策,甚至对古村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当今 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开展,古村落的保护便越发重要了。 本论文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将古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 经济等因素,动态、发展的有机体系去研究,内容更系统、更完善;由史料研究上 升到理论研究, 提出发展的整体保护理论, 通过对井陉县大梁江大量的调研、 测绘、 分析研究完成了大梁江的保护规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河北省井陉县古村落大梁江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古村落与新农村建设 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古村落的价值属性,深入 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内容,结合大梁江保护规划实例,提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 性措施,并加以推广找到解决大多数古村落所面临问题的普遍的、有效的方法,把 对古村落的个案研究推广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1、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本体研究部分,介绍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内容。 通过调研小组对井陉县古村落的实地调研,总结了我国古村落保护当前普遍存 在的问题;通过明确古村落的价值属性,确定了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3、主体研究部分,在明确了古村落的保护思想、保护原则;划定古村落保护 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4、实践应用部分,通过对大梁江大量的调研、测绘、分析研究完成了井陉县 古村落大梁江的保护规划,力求找到解决大多数古村落所面临问题的普遍的、 有效的方法,把对古村落的个案研究推广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5、结语,科学发展,营建和谐古村落。 关键词: 古村落;新农村;保护与发展;可行性措施;和谐 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uthor: zhang chunran profess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upervising teacher: wang guanghe abstract the ancient village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is the carrier of farming culture in china. it implies abundant ancient philosophy ideology in village distribution and residence architecture, is also the important witn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villages: the distribution of a wide range of types of complete and distinct features, history and high cultural valu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double impact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and even gradually disappear. many villages and large-sca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ignored the context of history of science to protect, or simply to take down old buildings and building new, the practice of creating an antique building, or simply to the activitie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separate treatment of the living. these practices are to varying degrees,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raditional style damage will be a lot of heritage into “regre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s is mainly case studies. the research scope is comparatively small. the research content lay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phenomenology and history, while the general basic theories are inadequately explored.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s still not considered on an overall basis, and is merely limi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its entity, regardless of the fact of village being multi-composite unity,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methods of protection get into the misleading “static” protection, ignoring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this resulted in a lot of inappropriate decision making, which led to some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ancient villages.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ancient village as a whole, including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other factors, dynamics, the development of an organic system to study the contents of more systematic and better; by historical research up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by da liang-jiang jing-xing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mapping, analysi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 liang-jiang planning,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ncient vill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during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finite the value attribut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eply studied content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brought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da liang-jiang river protection. it also found the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ways of dealing with most problems, extended the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village to the study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main parts: 1,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2, part of ontology research, introduce the problems existed during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it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ubiquitously existed during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to the ancient village of jing-xing country. confirm its protection contents by means of definition the value attribut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3, main parts of research: bring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definition the protection thought and principles; deciding the rang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4, practice and appliance parts: completed the protection layout of da liang-jiang river of the ancient village in jing-xing country, tried to find the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ways of dealing with most problems, to extend the case study of the ancient village to the study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5, conclus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cient village. key words: ancient villages; new countrysid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easible measure; harmon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1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一部分集中在历史城 市、历史古镇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历史古村落之中。这些历史古 村落是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 展的脉络,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 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际上对包含丰富文化遗产的历史古村落保护一直都十分关注,早在 1964 年 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中,就明确指出文物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 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 村环境”1。近年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还先后通过了一系列专门 针对历史古村落保护的文献,对如何保护和继承历史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提出了极有 价值的措施建议。我国首次提出对历史古村落的保护是在 1986 年,国务院在公布 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 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 建筑群、 小镇、 村落等也予以保护, 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 。 2002 年 10 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又提出:把“保存文物特 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3 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并制定了中 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给历史古村落的保护带来 了良好的机遇,但是历史古村落的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2。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到 2010 年我国 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42.6%,这其中大部分将是中小城镇的扩展与建设。伴随着大 规模的城镇发展和更新改造,历史古村落文化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变得异常紧迫和复 杂。一方面,许多古村落在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无知的破坏和不恰当的更 新改造, 其历史环境正面临着结构破坏、 风貌消退甚至彻底消亡的危险; 另一方面, 历史古村落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 快速增长,以及文化的迅速融合,历史古村落的物质载体确实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 求相去甚远,迫切需要更新改造。2006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八项建议,并 要求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 3-5。 意见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 中保护历史古村落并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是一个需要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专业工 作者潜心研究的问题。 1.1.2 论文研究意义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 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 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本论文只研究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保护古村落,就是 保护全人类社会的发源点,保存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基础和缩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一轮乡镇城市化高潮即将来临,许多保存着不少文 化遗产的历史古村落将要被开发,抢救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意义重大。抢救、保护历史古街区、古村落、古建筑物等文化与自然遗产;不仅对 于维护古村落今天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保全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 生态环境、促进古村落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6。而且有助于各 级政府、管理部门切实解决和防止古村落的“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旅游性破 环”等重大问题,促进地方政府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好祖 宗留下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对真正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有历史文化价值、有中 国特色的古村落有重大现实意义。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提出, 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以牺牲宝贵的古村落资源来 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自身的政绩服务7。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核 心内容: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又要加强对古 村落的保护力度,因此深入研究古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可行的保护措 施,明确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 会主义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古村落保护的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古村落保护状况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古村落数量少,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专家、 民众高度重视,它们是将古村落的保护置于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城镇保护的同等 地位的。虽然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其方法,但了解其对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保 护的方法与历程,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扬长避短,少走弯路8-10。 在欧洲,遗产保护已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主流思潮,保护范围经历了从文物古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3 迹、艺术品等优秀的个体到保护作为各种社会文化见证的一般建筑物、历史建筑与 环境,进而到历史街区、整个城镇、村落;由保护物质实体到保护非物质形态的传 统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在保护方法和手段上,由单纯的文物考古、建筑修复到多 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具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特点。政府对历史保护非常 重视,多有系统的立法,完善的机构,保护工作已由少数专家呼吁演变为全民参与 的保护运动11。 美国是移民国家,很重视通过保护历史、古迹来团结民众。所以,尽管其历史 很短,也没有多少传统文化,但其保护工作做得很好。立法与组织机构健全,经济、 税收等优惠政策较多,并注重历史保护专业教育。1964 年,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设 历史保护课程,到 1989 年,设有该课程的大学已超过 100 所,部分学校有硕士、 博士授予权。历史保护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日本的历史环境保护经 历了比较坎坷的历程。战前以古社寺保存法 、 国家保存法 、 史迹名胜天然纪 念物保存法等法律为中心,经历了从单体建筑保护到组群,再到包括土地在内的 扩大保护范围的过程,主要保护以皇室为中心的、美的、有鉴赏价值的美术工艺品 和社寺文化12。战后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 ,保护范围扩大到城郭、庙宇、茶室、 普通传统民居、近代建(构)筑物、历史村落和街区,并引进无形文化财的概念, 注重精神文化的保护,由单纯保护走向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保护目的由为皇室 到为民众,直到扩大到为世界文化而保护。总之,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历史文 化保护工作,经历了从单体到组群到整体性(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等)保 护的过程,保护工作不仅重视“史”的研究,更重视“论”的研究。保护工作不仅 仅由专家去做,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公众的积极参与,并且都重视立法与专门 机构的设置13-15。 1.2.2 国内古村落保护的研究现状 对于古村落的关注,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而真正对古村落 的研究,则始于 90 年代,而且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开展的。 50 年代,创办了“中国建筑研究室” ,在刘敦桢教授主持下,于 1957 年写出中国 住宅概说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论述传统民居的重要著作,掀起我国研究传 统民居的热潮。70 年代后期,恢复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后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成 果。1974 年出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16。1986 年, “基金会”在杭州请专家 采用地方建筑手法为三天竺作山径小道规划和三个山村的民房建筑设计方案;吴良 镛教授在北京设计的菊儿胡同等,都是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例子。 虽然处于初创和探索中,但毕竟在保护、改造、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实践上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从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上,不难看出其研究范围多未 深入到传统乡村聚落,研究的重点内容仍是对单体建筑或建筑形体的研究、继承与 创新上,或对于个案的实际应用,而忽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整体环境。随着人 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加剧,人们开始从环境的角度审视建筑环境,重视建筑与环境的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4 关系,推动了对古村落的研究。1995 年,朱光亚教授和陈薇在香港“中国建筑史国 际会议”上,交流了一个古老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论文,从个案入手,探 讨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模式与途径。1997 年,刘沛林副教授出版了古村落,和 谐的人聚空间一书,为古村落作了分类,分析了中国古村落的意向特征。提出建 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17。把古村落的建筑式保护提高到整体环 境保护的高度。 总体来说,对古村落“史”的研究,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虽尚处于小规模范 围内,但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并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论”的研究,包括古 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则相当薄弱。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它的重 要性,但仍未上升到整体保护的高度,多限于对建筑单体或形式的保护,而忽略了 乡村多元复合体构成的事实,忽略了“人”与文化因素存在的重要性,忽略了对生 态与环境的保护,保护方法陷于“静态”保护的误区,而忽略了“动态”发展的要 求。 以至于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不恰当的决策, 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甚至对村落文化造成永久性的伤害18。另外,我国对历史村落保护的法制建设与机 构设置不完善;在教育体制上,缺乏历史保护专业教育,而将此项工作置于城市规 划与建筑学的边缘,一方面,易造成工作的推诿,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系 统,易导致保护工作的片面性。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引起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古村 落保护重视度一直不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的“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 旅游性破环”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当我们看到国外的古村落在保护与利用的指导下 使得那些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成为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时,我想唤起的不仅仅是我们 对所作所为的深刻反思,更多的是反思之后的实际行动。 (2)探求适合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当今,新农村 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新” 、 “旧”矛盾也日益表 现出来,一方面我们想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又 想让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享受现代化的文明,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 适合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就变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19。 而今古村 落正处于渐变的过程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国外,因此在符合国情的情况下采 用动态保护,我们既要注重更新古村落要素,整合空间结构,修复村落系统,延续 古村落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容量,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古村 落预期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实例研究,提出古村落可持续发 展的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营建当今时代的古村落20。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5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古村落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古村落保护越发 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的研究主旨就在于分析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古村落 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并加以推广找到解决大多数古村落所面临问题的普遍 的、有效的方法,把对古村落的个案研究推广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为古村落的 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2)通过明确古村落的价值属性,确定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3)提出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原则、可行性措施。 (4)通过对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古村落的规划实例研究,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 合。 (5)提出“科学发展,营建和谐古村落”的规划理念。 1.3.3 论文的创新性 以往对于古村落的研究,主要归结于个案的研究上,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内容 较侧重于现象学与历史学方面, 缺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 古村落的保护, 多限于对建筑等实体的保护,而忽略了乡村多元复合体的事实,忽略了“人”与文 化因素的重要性。保护方法陷入“静态”保护的误区,而忽略了“动态”发展的要 求。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不恰当的决策,甚至对村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而今新农村 建设大规模开展,古村落的保护便越发重要。本论文将古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 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动态、发展的有机体系去研究,内容更系统、更完善; 由史料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提出发展的整体保护理论,通过对井陉县大梁江大量 的调研、测绘、分析研究完成了大梁江的保护规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搜集资料 实地调查方法:由于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紧扣现实实际,因此大量的调研和走访 是必不可少的。亲身调研也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文章中的一 些数据和推论更为可靠与贴切。 文献调查方法:受时间、经费和个人精力的限制,单凭实地调查,笔者无法获 得全局性的或是国外的资料,而文献调查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本文尽可能从 法规规范,相关专著和专业期刊杂志中搜集、发掘和整理出有用的资料,对之进行 整理和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6 1.4.2 理论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阅读相关文献来进行分析比较。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方法、理论成果,构筑研究框架体系,运用规划学、建筑学、 社会学、文化地域学、心理学、美学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比较、分析, 进而结合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探索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实证分析方法:重视分析及推论的说理性和可验证性,努力做到言之成理,持 之有据;以大梁江保护规划为案例,通过实证分析,概括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结论和规律,避免流于一般现象的感性描述和泛泛而谈。 多学科综合运用方法: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城市规划 的内容也突破了原先相对狭隘的范围。在全球性文化共存的环境中,对古村落的研 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本课题研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 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并且把古村落与社会发展, 生态与环境,建筑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素都纳入自己的视野。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7 2 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内容研究 2.1 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古村落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建筑学领域,其价 值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重视。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冲 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及自然力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批优秀的古村落连 同其所承载的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古村落的 保护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古村落格局和风貌环境破坏严重 (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村落建筑大多修建年代较早,而且建筑为木制结构,受气候、风化、环境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倾圮现象不时发生,如花坦村“宋宅” ,岩头村“水亭祠”等, 均因年久失修而被台风吹倒21。 (2)人为风貌环境的破坏 近几年,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民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拆了 老屋盖新房。一些古村落不断冒出一幢幢混凝土结构的多层建筑,使古村落变得不 新不旧、不伦不类,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对古村落保护非常不利。如苍坡古村“文房 四宝”的街道两旁,房子被翻新,原来的古宅变成了洋房。另一些古村落为了发展 旅游业,修建了与古村落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接待设施和景点建筑,使古村失去了 原有古朴韵味和历史风貌。被誉为“淹没在深山的璞玉”的林坑村,近几年旅游业 发展很快,当地村民把原来质朴的建筑和地面铺装用新木门和现代技术填得平平整 整,门口挂上鲜艳的红灯笼,破坏了古建筑古朴的美感,弄巧成拙。此外,把古村 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当作宅基地建设也是较常见的现象。古村落是“古建民居+自然 环境+历史氛围”的多元统一,这些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夹杂其间,不仅破坏了古村 落原有的风貌,而且改变了整个古村落的规划布局,破坏了古村落所蕴含的耕读文 化内涵22。 2.1.2 古村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环境忍耐力,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引用到旅游和 景观资源管理中,就是指某一风景区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 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开发强度。古村落独特的景观价值、文化 价值及其环境布局理念,注定了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落旅游这项新兴的怀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现代都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8 市人青睐的旅游方式之一,一时间各地争相开发各类古村落旅游资源。近几年来, 仅在我国南方各省相继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村落就不胜枚举, 如安徽的西递、 宏村, 江苏的同里、周庄,广东和福建的客家土楼围屋,江西的婺源、安义、流坑、陂古 村、 龙南围屋等23。 但是, 在热热闹闹的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为古村落的空间与容量是有限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完善的,但旅游观光的游人在 媒体的宣传介绍中却不断增加,而在旅游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则又偏于松散, 致使古村落在旅游业的强劲冲击中,出现拥挤、污染、嘈杂以及游客“为所欲为” 等直接影响环境品位和居民日常生活的不良现象,这一现象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古 村落失去特色,增加了古村落保护的难度。 古村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还在于,对一般风景区而言,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多建 一些宾馆饭店容纳更多的游人,也可以通过多开辟登山道,或扩大空间利用率,以 提高环境容量,一般不会影响人们的体验,但古村落大大不同,即使建一些与原有 建筑相协调的建筑也会破坏其古意。 2.1.3 法制建设及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 在研究制定,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则没有专门的古村落 保护法,古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水源等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此外,还存在着 古民居的产权问题: 物权法明确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大部份古民居产权是私 人的,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部分古民居的保护显得“无法可依” ;而被列为历 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房屋,由于的产权不归文物保护单位所有,给文物管理工作造成 一定的困难,拥有产权的农民却没有权力独立经营24-28。 古村落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为的执法主体不明确,行政管理冗长,效率低 下,保护呈现多元化状态,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管理,割据式管 理现象严重,同时缺乏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古村落保护人才。 2.1.4 古村落保护方法和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对古村落的重视只是近年来的事,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还缺乏系统理论的研 究,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缺乏严格的保护规划与发展规划编制,导致古村落 走入盲目开发、保护性破坏的误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术界加大研究力度,加快研 究进度,增加研究深度是对古村落实行有效保护的关键。从领导官员方面,有人单 纯的把古村落的保护理解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因此在行动中出现一些短期行为,结 果适得其反。破坏了村落特有的氛围,自然难以吸引游客29-31。对于一般村民,则 对保护老房子可能会不理解,一方面意识不到老房子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有 过舒适生活的需求,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拆建老房子。还有人认为保护是 国家、专家的事。面对如此众多需要保护的古村落,国家有限的财力、人力只是杯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9 水车薪。要想真正有效的做好保护工作,必须普及保护意识,调动公众自觉保护的 积极性。 2.1.5 文物保护投资乏力 目前,古村老屋维修资金对政府依赖性较为严重,而政府难以承受众多古村落 的修护费用。于是,老房子坍塌后,就没有人主动去修复。例如,建于宋代宝庆年 间的岩头村水亭祠,是当地的一座书院,与文峰塔、文昌阁呼应,已有 1000 多年 的历史,却因政府财力不及和村民疏于保护倒塌于 1998 年,令人惋惜。保留越完 整、价值越高的古村落,表明其受外界的干扰越小,其经济越相对落后。财政困难、 资金短缺成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制约条件32。 总之,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存在以上主要问题,新农村建设为古村落保护 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意义重 大。 2.2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内容研究 2.2.1 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古村落的文化意识、 社会形态、 建筑风貌、村落环境等受到现代文明强烈的冲击。不少村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 度开发,破坏生态;盲目实现表面现代化,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古村落的传统风 貌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改变,有的甚至已经面目全非,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 活原真性荡然无存。人们拆掉的不仅仅是建筑,而是历史的传承与记忆;破坏的不 仅仅是风貌,而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33,深入分析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 系,有利于改善此种局面。 (1)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农村留下了底蕴丰厚、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 资源。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历史文 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贯穿始终。目前,有些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看作是农 村城市化与旧村现代化,热衷于统一标准,一边把城市的广场、道路、草坪、建筑 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 把曲折有致、 古朴幽美的青石小路全改成千篇一律的水泥路; 一边又将依山傍水、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古村落全部拆除。这种“新农村建设”模 式的扩张,不但造成了村村像城镇、村村一个样的结果,而且破坏了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使得农村乡土文化气息被“改造”得无影无踪。对于这种倾向,必须注意 防止和纠正。 (2)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妥善保护古村落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0 我国绝大部分古建筑文化遗产分布在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这些历史文化 遗产要很好地加以保护。目前,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一些古建筑一拆了之, 使千年古迹毁于一旦,让人痛心。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保护古村落科学地结合 起来,新建设的村庄要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 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绝不能以损毁古村落为代价,要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古 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切忌盲目拆除。对于古老完整的民族村落,未经文化文物 部门编制保护规划,不能在其区域内开发任何建设项目。对近期没有安全隐患的古 民居建筑应首先帮助住户搞好日常保养维护,解决阴暗、潮湿、生活不便等问题。 如无条件,对古建筑本身不要随意地大拆大修。这样做不仅符合群众的眼前利益, 也符合发挥文化资源永续利用功能的原则。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 手段,提高保护水平,使古村落得以长久传承和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要合理、充分利用古村落 古村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它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强动力。随 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人 由于认识不到古村落的价值,把许多世代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的乡土文化建筑看成 是新农村建设的负担,有些人虽然认识到了古村落的价值,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 些文化遗产,但由于缺少文化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致使不少古村落在 所谓的“开发”中渐渐消失了地方特色,有的还被改装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我国农村各地村落民居建筑风格各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具有浓 厚的地方特色和个性,许多地方的“祠堂”和古民居建筑至今还是人们生产、生活、 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可能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应聘请相应资质的规划设 计单位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这方 面,东阳卢宅、武义郭洞、磐安管头村等有着成功的先例。例如,磐安县的管头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旧村庄,而且把旧村庄中后 期修筑的水泥路、红砖墙恢复成乌石路、乌石墙;同时,另行择地建设新村庄,走 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既保护了村落的历史文脉,为 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总之,古村落是新农村建设最坚实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石,二者不是对立的,是 可以相互依存,并且协调发展的。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 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发展的一种可行模式34。 2.2.2 古村落的价值属性 古村落作为人类历史的遗存物,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有着自身固有的价值属性。 (1)古村落是历史的证物,具有不可再生性。 古村落是华夏祖先走出穴居野处、筑木为巢的“野蛮时代” ,开始群聚部落走 向文明的基础和缩影,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是历史的证物,是人类鉴往 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 11 知来的重要物证,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所传承的是古人的生 产、生活,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5。那协调的建筑群体,那宜人的空间布局 和环境风貌,以及那善良朴实的民俗风情,无一不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华夏五千年文 化的丰富内涵。那每一栋建筑,每一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珍贵的文物资源, 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旅游观光的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不能破坏损毁,一旦损毁 将永远消失,即使在原址、按原样重建仿造,那也是复制品,失去了原物的历史经 历和所传承的文化底蕴36。 (2)古村落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地域限制性。 古村落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地点建造出来的历史产物;是众多单体文物 在历史的整合下,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它经历了许多年代,留下了历史的 烙印, 其建筑、 生产生活用具和附属设施等众多单体文物, 都已经与其周围的地理、 人文环境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具有固定的地域性,所体现的是那固定地域内的历 史面貌和民风民俗,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它的任何一件单体文物都不能够随便 更移,只要移走,不管是建筑群体,还是单个建筑,或是生产、生活工具和附属设 施,就只能反映出历史的一鳞半爪,就将会失去它所传承的内涵和价值37-40。所以 说,古村落具有地域限制性,是一定地域的环境、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 (3)古村落是历史的延续,具有开发利用性。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名胜古迹,而古 村落正是这众多名胜古迹中的一种,它集中反映了当地各时段的历史文化特色,突 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独特内涵,是历史的延续,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可为人们日益 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极具开发利用 性。尽管说古村落的历史是不能再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其文化载体,去拉近历史 与现实的距离,去了解华夏民族几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