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令许多留学生头疼的难点。 尤其像 “ 才、就、再” 等副词,由 于主观性强、使用频率高、 大多具有多个义项而 每一个义项在使用上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因而要让外国留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这 些副词的各个义项及不同用法,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所要探讨的副词“ 倒” 就是这样的一个词语, 而以 往我们对它又缺少系统、 全面的 研究。 鉴于此, 本文在 大量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 提出 “ 倒” 是一个表示对比的评注性副词, 又从不同 的角度考察了 “ 倒”的分布情况,然后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 “ 倒” 的主观性和语篇联结功能, 并对与 “ 倒” 相关的几个副词进行了对比。 在文章的最 后,结合 “ 倒”的偏误分析谈了留学生汉语副词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本文努力把汉语本体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 来,目的在于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而增强语言研究的指 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t h e a d v e r b i s n o t o n l y i m p o r t a n t b u t a l s o d i f f i c u l t . e s p e c i a l l y l i k e s c a i , j i u , z a i ” a n d s o o n , b e c a u s e t h e y h a v e t h e s t r o n g s u b j e c t i v i ty , t h e h i g h f r e q u e n c y o f u s e , m a n y d i f f e r e n t 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s , s o i t i s n o t a n e a s y m a t t e r t h a t l e t t h e f o r e i g n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s e a d v e r b s e a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u s a g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 . t h i s a r t i c l e n e e d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a d v e r b d a o ”i s s u c h a w o r d , b u t f o r m e r l y w e l a c k e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e a r c h o n i t . i n v i e w o f t h i s , t h e p a p e r i n t h e m a s s i v e i n s p e c t i o n s l a n g u a g e f a c t f o u n d a t i o n , p r o p o s e d t h a t“d a o”i s a c o n t r a s t m o d a l a u x i l i a r y a d v e r b , a l s o i n s p e c t e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d u o”f r o m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a n g l e , t h e n d i s c u s s e d i t s s u b j e c t i v i ty a n d t h e t e x t u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f r o m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g l e a n d c a r r i e d o n t h e c o n t r a s t w i t h n e a r - s y n o n y m o u s a d v e r b s . i n t h e e n d , w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f o r e i g n s t u d e n t s s e v e r a l q u e s t i o n s w h i c h a p p e a r e d f r e q u e n t l y d u r i n g t h e i r l e a r n i n g c h i n e s e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d e v i a n t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o p o s e d m y o w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 t h e p a p e r d i l i g e n t l y u n i f i e s c h i n e s e m a i n b o d y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we h o p e t o p r o v i d e 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t e a c h e r s w h o a r e e n g a g e d i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e n h a n c e l a n g u a g e r e s e a r c h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v a l u e . .】. 现代汉语副词 “ 倒”考察 兼谈对外汉语副词的教学 引言 1 . 问题的提出 汉语在类型上不同于世界其他主要语言,它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它既 不像印、欧语那样有形态标志或屈折变化, 也不像日 语、 朝鲜语那样有粘着形式, 但是汉语的虚词却很丰富, 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跟印、 欧语言中的形态变化相当。 因此, 如何了 解、 掌握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成了外国留学生学好汉语语法, 甚 至于学好汉语的关键。而汉语虚词中的副词更是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难点之 副词 “ 倒” 在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 “ 语法大纲”中属于乙级语 法点,在对外汉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就己经出现,到了中级阶段, “ 倒”是需要讲 清的基本语言点之一。 在 h s k词语用法详解中指出,留学生应掌握的义项有: 表示某一种情况产生的结果与应产生的结果相反; 表示情况比想象的要好; 肯定积极的一面, 重点在下面指出消极的方面。 可是不少外国留学生反映这个词较 难掌握,不会用,不敢用。 学生的意见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这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 解释与教学有欠精当而造成的呢?为此,笔者对副词 “ 倒” 做了一番考察,发现的 确如此。 正是由于以 前我们对 “ 倒”的基本语法意义没把握准, 对 “ 倒”的语用功 能和篇章功能没认识清,以致影响了我们对副词“ 倒”的理解和外国留学生对它的 使用。 鉴于此,本文首先要探讨 “ 倒”的基本语法意义,然后考察副词 “ 倒”的不同 分布情况以 及各自 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 对 它的不同语用功能 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文章的第五部分,我们还比 较了 副词 “ 倒” 和 “ 倒是” 、 “ 反倒” 、 “ 倒反” 、“ 反而”等相关的一些词语。最后,分析了留学生 关于“ 倒”的一些偏误,结合 “ 倒”的考察谈了一下他们在汉语副词习得中常常表 现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我们对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2 . 关于语料的搜集 利用北京大学网站的“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 语料库, 我们在一千多万字的书面 材料中搜集了三百余例包含 “ 倒”的语言片段,另外有几十例是从彭小川的 论副 词 “ 倒”的语篇功能 、郭志良的 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等相关论著中转引下 来的, 笔者尽量对部分转引的语料在原著中进行了核实, 还有一些是直接引用 现 代汉语八百词 、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等辞书中所举出的例句。 整体看来, 除 了小说、 散文、 话剧等文学作品的语料以 外, 也有一些语料来自 于语言学论著。 尽 管有些学者强调不同语体的语料混合在一起没有同质性,但对于我们的整体考察、 特别是语体分布以外的研究来说,它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在举例时, 有时会举出不同语体的语料。 关于留学生副词“ 倒”的偏误语料,我们一共搜集到三十多例, 其中大部分是 笔者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作业、 作文、 试卷等书面材料以 及口 头练习、 日常交谈中观察和收集到的, 也有几个例句是别的从事留学生写作课的老师热心提 供的,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韩国、 越南等,按学习者的汉 语程度来看, 6 0 %属于由初级向中级过渡的学习者, 3 5 %是中级水平的学习者, 另 有5 %左右的语料分别来自 初级和高级汉语学习者。 此外,还有一部分偏误语料转 引自 修慧君的 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 、 李大忠的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等著作。 一、 副词 “ 倒”表示的语法意义 1 . 1前人的研究 关于“ 倒”的语法意义, 前人已 做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几本常见的词典对它的 的解释也颇为详细。例如: 汉语大词典一共列出了副词 “ 倒”的八个义项: 表示出现的情况与行为同一般情况相反。 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 表示并非如此。 表示转折。 表示让步。 用以舒缓语气。 表示劝说或催促别人行动。 表示追问或责备。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则认为, “ 倒” 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气, 并据此将 “ 倒”的意义分为以下五项: 表示转折语气 ( 可以表示多种类型的转折) 。 表示让步语气,后面有 “ 就是、只是、可是、但是、不过”等呼应。 表示跟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相反,有反说 ( 反语)的意味。 表示祈使、催促、追究、追问等语气,有时含有不耐烦的意味。 表示舒缓的语气。 而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则把副词 “ 倒”的意义用法总结为如下六项: 表示同一般情理或主观意料相反,相当于 “ 反而” 、“ 却”等。 用于 “ 得” 字后的补语之前, 表示同事实相反,有责怪的语气。 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里,表示转折。 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里,表示让步。 使语气舒缓。 表示追问或催促。 应该说,这些辞书对 “ 倒”的用法的观察还是相当仔细的。但是我们发现, 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尽管义项罗列了 很多, 但仍有不少句子难以“ 对号入座” 。如: ( 1 ) 普通总觉得“ 怎么” 以问情状为主, 实际上很多“ 怎么” 是询问原因的。 “ 怎么”本来就是 “ 做什么”的合音,当然可以用来问原因,用来问情状倒应该 算是引申的用法了。(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 2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 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仿佛处处在告白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 “ 能憎, 才能爱” ,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 唐强: 琐忆) 其二,外国留学生按照所给的规则造出来的句子,有些是不合格的。如:他 学习刻苦, 昨天病了, 倒坚持来上课。 此句表示转折, “ 倒” 后用的也是表示积极 意义的词语,应该说是符合下面 八百词的第 ( 四)点的,但中国 人听了总觉 得有点儿别扭。语义上表示转折的句子,到底何种情况下不适合用 “ 倒”呢?分 化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还没弄清楚。 其三,七、八个义项也确实是烦杂了一些,老师不好教,学生也不好掌握。 以上问题提示着我们,能不能对所罗列的这些诸多义项作进一步的分析,通 过“ 更高 一层的 抽象概括” 找出“ 举纲带目 、以 简驭繁” 的 高 层次的 语法意义呢? 1 .2 “ 倒”的基本语法意义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这里选取颇有代表性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例,尽 量详细地列出 该书所作的归纳。该书一共列出了“ 倒”的七个义项: ( 一)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反而;反倒。如:( 3 )妹妹倒比姐姐高。( 4 ) 多年的老朋友,他倒跟我客气起来了。 ( 二) 表示跟事实相反。 用于“ 得” 字句 如: ( 5 ) 你说得倒简单,你试 试看。( 6 )他想得倒容易,事情哪有那么好办! ( 三)表示出乎意料。如:( 7 )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 8 )你一说,我 倒想起来了。 ( 四)表示转折。 “ 倒” 后用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如:( 9 ) 房间不大,陈设 倒挺讲究。( 1 0 )剧本的内容一般,语言倒很生动。 ( 五) 表示让步。 用在前一小句, 后一小句常用 “ 就是、可是、 但是、不过” 等呼应。 如:( 1 1 ) 质量倒挺好, 就是价钱贵点儿。 ( 1 2 ) 住这儿交通倒挺方便,可 是人声太嘈杂。 ( 六)舒缓语气。a . 用于肯定句。如:( 1 3 )咱们能一起去,那倒挺好。b . 用于否定句。如:( 1 4 )你说他不肯去?这倒不见得。 ( 七)用于追问或催促。如:( 1 5 )你倒说说看 !( 1 6 )你倒说话呀!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例句,例 ( 3 ) , ( 4 ) 是 结果、做法与一般事理或所预期的相比较。例 5 ) , ( 6 )是把你、他的 “ 所说气 “ 所想”与事实 ( 或者说是说话人眼中的事实) 作对比。 例 ( 7 )中所谓的“ 出乎 意料” ,其实主要是由前一个分句表达出来的, “ 倒”的用法更类似第 ( 六)种; 至于第 ( 8 ) 个例句, 与其说是出乎意料,还不如说是这句话所隐含的你说以前与 你说以后两种情况的对比更加明显。例 ( 9 ) , ( 1 0 )固然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 但同时也还是在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例( 1 1 ) , ( 1 2 ) 也是同 样的 道理, “ 质量好” 与“ 价钱贵” 是就某一商品的两个方面作对比, 而“ 交通方便” 与“ 人 声太嘈杂” 是对住在某处的利弊进行对比。与 ( 9 ) , ( 1 0 ) 句有所不同的是,后者 在作对比时是单纯的转折关系,而前者则是先让步后做转折。实际上,如果不是 进行对比,即使是表示让步的句子,用 “ 倒”也不太妥当,如:药固然能治病, 但是过量了也不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表示让步的复句, 如果把“ 固然” 换成“ 倒, 则给人一个感觉,该复句前面应该还有内容,即药与前面的不能治病的某事物形 成了对比,改后句子的意思与原意已不完全相同了。我们回头再来看前面的例句 ( 1 ) , ( 2 ) ,第 ( 1 )句 “ 普通总觉得 怎么以问情状为主”与后面的 “ 用来问 情状倒应该算是引申的用法了” 形成对比, 而第 ( 2 ) 句先说“ 这并不妨碍他的平 易近人” ,然后说 “ 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 ,这种语义 程度上的差异也构成了一种广义上的对比。 由此我们觉得 “ 表示对比”才是 “ 倒”的基本语法意义,而 “ 跟一般情理相 反” 、“ 与事实相反” 、 “ 表示出乎意料” 、“ 表示转折” 、 “ 表示让步”等只是 “ 倒” 在不同语境中所引申出的具体用法而已。它们各自的出现频率也是不同的,相对 来说“ 表示出乎意料” 的用法更常见一些, 所以会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 “ 倒” 是 表示反预期的,但我们从搜集的语料中发现也存在许多与预期无关的例句。至于 例句 ( 1 3 ) 一( 1 6 ) ,有的也是含有对比的意思的,有的则属于基本意义的派生用 法,留待下文讨论。 1 .3 对比的深层语义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 “ 对比” ,并非都是指 “ 相反”关系,相对比的前 后项的深层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1 .3 . 1相反关系 这里所谓的相反关系,指对比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 你有我无”型二元对立 的正反关系或者近似正反关系。例如: ( 1 7 ) 大卫检测爱滋病的t 4 细胞正常了, 周林倒不高兴了。 ( 陈祖芬: 生之 门 ) ( 1 8 ) 这工作虽然又脏又累, 我倒还可以咬着牙忍受下去。 ( 马烽: 韩梅梅 ) ( 1 9 )想当年,咱俩都在战场上,反倒不知道害怕。( 张天民: 战士通过雷 区 ) 例 ( 1 7 )中的 “ 大卫检测爱滋病的t 4 细胞正常了” ,按照人之常情,它隐含 着应该让人高兴的意思,这恰好与下文的 “ 不高兴”呈正反对立关系。例 ( 1 8 ) 中参照语段 “ 这工作又脏又累”隐含着 “ 我可能忍受不下去” 与结果 “ 我能忍受 下去”是二元对立的正反关系。表示这种类型的语义关系时,有时为了要强调对 比项之间的这种正反对立,则用 “ 反倒” ,例如第 ( 1 9 )句就凸显了 “ 在战场上” 的隐含预期 “ 使人害怕”与结果 “ 不知道害怕”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正反关系。 1 .3 . 2相对关系 所谓相对关系,指对比可能存在的相关项是有限多元的,或三元或五元或七 元,对比 项之间的关系是两极性对称关系或近似两极性对称关系。 ( 2 0 ) 人要饿了常心慌,有时饥饿过度,倒没什么感觉了。 ( 杨尚武: 戈 壁滩上的风云 ) ( 2 1 )我从前对华北是不大有信心的,现在 “ 倒”满乐观了。( 沙汀: 随军 散记) ( 2 2 )已 经六月初了,这几天倒忽然冷了 起来。 ( 刘月华: 表示状态意义 的 “ 起来”与 “ 下来”比较) 例 ( 2 0 ) “ 饥饿过度” 的隐含预期“ 很可能非常心慌” 与结果“ 没什么感觉了” 是有限多元对立的两极性对称关系。例 ( 2 1 )从 “ 不大有信心”到因为有了信心 而 “ 满乐观了” ,也是一种近似两极性的对称关系。 例 ( 2 2 ) 参照语段 “ 己经六月 初了”的隐性预期 “ 很可能天气热了起来”与结果 “ 这几天忽然冷了起来”是一 种三元对立 ( 冷不冷不热热)的两极性对称关系。 1 .3 .3相邻关系 所谓相邻关系,是指可能存在的对比项非常多甚至是无限多元的,或五元或 七元或九元, 这些对比项就像一个 “ 连续统” , 在数量、 程度或其他方面的差 异蕴涵着一种潜在的对比,它们相互之间是相邻或相隔性的并列关系。 ( 2 3 )与其去登鉴山,我倒宁肯去游钓鱼城。( 郭沫若: 钓鱼城访古) ( 2 4 )那狗虽不算肥,倒是地道的纯种叭儿。( 邓友梅: 烟壶 ) ( 2 5 )黄崖口安了据点之后,人们不大去了,龚文元却还是十天八天跑上一 趟,倒不是有什么要买要卖的,而是为了探探风声,摸摸气候。( 陈大远: 蟠龙 山 ) 例 ( 2 3 ) “ 去登鉴山” 、 “ 去游钓鱼城” 或者去做别的事情, 这些可供选择的对 比项是非常多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平行的并列关系。 例 ( 2 4 ) “ 不算肥” 与 “ 地道 的纯种叭儿”是狗在不同方面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还可能有 “ 毛的长短、体形的 大小、叫声的高低”等等,这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不同特征是相邻或相隔性 的并列关系。 例 ( 2 5 ) “ 龚文元却还是十天八天跑上一趟”的隐性预期“ 很可能是 有什么要买、要卖、要做等”与结果 “ 是为了探探风声,摸摸气候”是无限多元 对立的相隔性并列关系。 1 . 4对比 项的揭示与 “ 倒”跟比较项的相对位置 1 . 4 . 1表示对比的参照项的揭示方法 1 .4 . 1 . 1 “ 倒”用在 “ 比”字句的 “ 比” 字之前,或者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语 相搭配,通过 “ 比、不如”等表示比较的词语引出比较项来,这一般是两种情况 或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的比较。例如: ( 2 6 ) 小镇上的农村集市, 倒比北京城里的自由市场还要热闹!( 刘厚明: 黑 箭) ( 2 7 )可惜了这些麦种,扔在地里,倒不如吃到肚子里, ( 骆宾基: ( + 燕子峡”外大兴安岭散记之三) ( 2 8 )我们与其说x村长是冤枉的,倒毋宁说是狡猾的。( 宋之的: 墙 ) ( 2 9 )自 从十年前搬进复外大街的这 座高 层居民 楼,国内 外寄来的书倒比自 己买的多了。( 文洁若: 书是我们的红娘 ) 1 . 4 . 1 .2在含有 “ 倒”的句子前边用 “ 没想到、没料到、原以为、原想”等词 语引出比较的对象, 这种比较一般是预先的料想和最终的现实、 结果之间的比较, 大多含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 3 0 ) 没料到他一向不声不响, 在这个问题上倒考虑得这么深、 这么透。 ( 引 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3 1 )没想到他倒考了第一名。( 引自 14 s k词语用法详解 ) ( 3 2 )我原以为他不来了,他倒来了。 ( 引自 现代汉语疑难词词典) ( 3 3 ) 我起初还想跟妈妈睡, 可是几天之后, 我反倒爱“ 我的” 小屋了。 ( 老 舍: 月牙) l ) 1 . 4 . 1 .3在含有 “ 倒”的语句后面用补充、说明成分把比较对象或直接或隐含 地揭示出来, 如下文第( 3 4 ) 例和第( 3 6 ) 例就直接补充出来比 较的对象, 把“ 娶” 与 “ 不娶” 、 “ 战士们的意见”和 “ 我个人的意见”进行对比。而例 ( 3 5 )则通过 反问 句 “ 事情哪儿有那么好办?”隐含地表达出说话人的 态度 “ 事情并不容易” , 从而与前面的 “ 他想得容易”作对比。 ( 3 4 )我早己有意无意地向老人们透了个口 话:不娶倒没什么, 要娶就得来 个够样儿的。( 老舍: 我这一辈子) ( 3 5 )他想得倒容易,事情哪儿有那么好办? ( 引自 应用现代汉语词典 ) ( 3 6 ) 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个人倒没什么, 这是战士们的意见哪! (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1 .4 . 1 . 4含有 “ 倒”的句子与其前面的参照项直接在语义上存在明显的对立。 例如下文第 ( 3 7 )例 “ 兵运兴旺起来了”是与 “ 航运没有发达”作比:而例 ( 3 8 ) 是把她 “ 像十八九”的身材与 “ 十五岁”的年龄进行比较;最后的例 ( 3 9 )则是 把 “ 不让他说”和 “ 让他说”这两个时候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作了对比。 ( 3 7 ) 这些年, 航运没有发达, 兵运倒是兴旺起来了。 ( 陆俊超: 九级风暴 ) ( 3 8 ) 她还是个十五岁的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身材却不矮,不像十五岁, 倒像十八九。( 周立波: 山乡巨变) ( 3 9 ) 不让他说的时候, 他非要说; 现在让他说了, 他倒不说了。 引自 h s k 词语用法详解 ) 1 . 4 .2 “ 倒”与比较项的相对位置 1 .4 .2 . 1 “ 倒”位于相比较的两项之前 ( 4 0 )他的需要倒也简单,除了漆寿木,吃补药两点他不让步外, 其余他尽 量使自己不成为子孙的赘庆。( 曹禺: 北京人 ) ( 4 1 )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倒是这样: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 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 曹禺: 北京人) 副词“ 倒” 位于相比 较的两项之前时, “ 倒” 所在的语句总是具有总述、 领起 的功能,后面的比较项是对前一语句的详细说明或者具体解释。如第 ( 4 0 )例中 通过对比强调他所坚持的只是 “ 漆寿木, 吃补药两点” , 而“ 其余他尽量使自己不 成为子孙的赘统” ,作者进行对比也正是为了说明他的需要如何地简单。例 ( 4 1 ) 中 “ 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喝鲜血,吃生肉,不像现在的北京人这么文明”更是 对四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是什么样子的具体的描写与说明。 1 .4 .2 .2 “ 倒”位于比较的前项 ( 4 2 ) 你不卖倒没啥, 不该再说些伤人的话。 (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4 3 )公馆里头说闲话的人又多。我倒不要紧,这是为你,你总该当心点, 不要忘了少爷的身份。( 巴 金: 家 ) ( 4 4 )一个老姑娘嫁人,嫁得再好,也不过给人做个填房,可是做填房如果 遇见前妻的子女好倒也罢了,万一碰见尽是些不好的,你自己手上再没有钱,那 种日子( 曹禺: 北京人) “ 倒”位于对比前项时,具有预示下文存在对比转折项的功能,可以使文章 的语意衔接更加紧凑。在例 ( 4 2 )中,如果只说前半句而没说 “ 不该再说些伤人 的话”这后半句,我们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话未说完而感到不满足。例 ( 4 3 )中 “ 我倒不要紧” 就预示了“ 要紧的是我以外的某个人” , 这与下文的“ 你总该当心 点”相照应。尤其在对话中,问“ 你怎么样? / ti p : 要紧吗?”的时候,常用 “ 我不 要紧”来作回答,而如果用 “ 我倒不要紧”回答,听话的人就会觉得一定存在什 么要紧的,原因就在这里。第 ( 4 4 )例中“ 倒也罢了”常常连在一起对比较的前 项作出让步性的肯定,而表示相反意思的后一分句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中心。 1 .4 . 2 .3 “ 倒”位于比较的后项 ( 朽) 人家都在积极地干活,我可倒好, 躺在医院里。( 引自 现代汉语虚词 例释 ) ( 4 6 )安南的随行人员之一、阿尔及利亚前外长布拉希尔,脸上开始露出紧 张的神情。会见开始了半个多小时,伊方还停留在对核查小组的 “ 指责和抱怨” 上。 坐在旁边的安南,倒显得十分平静。这时,只见安南从衣袋里掏出两支哈瓦 那 “ 兰斯罗”雪茄,把其中一支递给萨达姆。( 文汇报1 9 9 8 . 2 . 2 2 ) “ 倒” 在语篇中与对比项的联结十分的灵活,既可以像例 ( 4 5 )那样前后紧 密相连, 也可以 像 ( 4 6 ) 那样分开, 在中间 插入其他的 成分。以 往词典举的一般都 是单句或简单复句的例子,对类似例 ( 4 6 )这样在语段甚至篇章中所起到的较强 的联结作用, 往往重视不够 本文后面第四章还要专门讨论) 。 这也再次印证了 “ 倒” 的语法意义不能单纯解释为转折, “ 表示对比” 才是它的基本语法意义。因为转折 连词 “ 但”要求它的转折前项与 “ 但”所处的转折项紧紧相连,而 “ 倒”则灵活 得多,对比项的中间还可插入别的内容,哪怕对比项离得很远,只要用上 “ 倒, 就显示出 对比的内聚性功能。 1 .4 .2 .4 “ 倒”位于相对比的两项之后 ( 4 7 )见到笔者,马明宇略感吃惊: “ 我们都没希望出线了,你还来干嘛?” 笔者笑笑说: “ 你们要善始善终, 我们也要善始善终嘛。 ” 马儿听罢连连点头: “ 那 倒是,那倒是”( 羊城晚报1 9 9 7 . 1 1 . 1 1 ) ( 4 8 )过了一年多,我的这种乱想又轻淡了许多。是的,我这一辈子也不能 忘了她,可是我不再为她思索什么了。我承认了这是一段千真万确的事实,不必 为她多费心思了。 我到底怎样了呢?这倒是我所要说的, ( 老舍: 我这一辈 子) “ 倒”位于相对比的两项之后常用于对别人的不同看法或建议等作出选择性 的评价。 所否定的内容多位于对比前项, 所肯定的内容则位于对比后项, 而 “ 倒” 所在的句子往往有 “ 这”或者 “ 那”来复指对比后项,表明说话人对对比后项的 赞同或其关注的中心。 例如第 ( 4 7 ) 例中“ 我们都没希望出线了, 你还来干嘛?” 的隐含语义就是 “ 你不需要来了” , 其对比项 “ 你们要善始善终, 我们也要善始善 终嘛。 ”则隐含着 “ 我们应该来” ,后面用 “ 那倒是,那倒是”来表明对后项的赞 同。例 ( 4 8 )从深层来看是为她思索与为自己 考虑的比 较,文章用 “ 这倒是我所 要说的”既与前文 “ 不再为她思索什么了” 、 “ 不必为她多费心思了” 相照应, 又 指出自己关注的中心 “ 我到底怎样了呢,o 1 . 4 .2 . 5含 “ 倒”的语篇中,作为参照的对比项隐含 ( 4 9 )赵振宇你们先生快回来了? 施小宝( 回身,忧郁地)能回来倒好啦! ( 夏衍: 上海屋檐下) ( 5 0 ) 我望望她那企求的眼神,倒有些可怜起这位老同学来了。临走时我说: “ 我一定给你送只猫来! ” ( 羊城晚报1 9 9 8 . 4 .2 7 ) 对比 项隐含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句子的对比 项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 来, 但我们能从上下文的交代中感觉到。 如上面的第 ( 4 9 ) 例从 “ ( 忧郁地)能回 来倒好啦”就可以明显地体会出说话人希望先生回来与现实不可能回来之间的对 比。而例 ( 5 0 )隐含的对比项可以从上文中看出,该文的开头介绍了作者与老同 学本来是同住在市区的一栋大楼里,后来老同学的丈夫升任市长,搬到郊外一幢 四周风光秀美的两层楼的小别墅去了。接着文章用大量的 篇幅描述了作者半年后 去拜访老同学并感受到她的孤独的种种情景。不难看出,隐含的比较项就是老同 学的居住条件本应是令人羡慕的。 文章结尾处的 “ 可怜” 与情理上的本该 “ 9-慕” .i i. 形成了反差,用 “ 倒”正好突显了这一点。另一种情况是在上下文中我们找不到 作为参照的对比项或者背景说明,这主要是 “ 倒”用在表达语气或修辞方面,如 前文所举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例 ( 1 3 ) 一( 1 6 ) 。这些句子如果深入考察的 话,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它们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与 “ 倒”的基本语法意义的内在 联系. 如例 ( 1 3 ) “ 咱们能一起去, 那倒挺好” , 在说话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把“ 咱 们能一起去” 和 “ 咱们不能一起去” 进行了对比。例 ( 1 4 ) “ 你说他不肯去, 这倒 不见得” ,从深层语义上来说,也含有把 “ 你”的看法与 “ 说话人”的看法进行比 较的意思。 在 ( 1 5 ) ( 1 6 ) 例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说话人以为或预期对方本应该如 何而与对方实际的情况所形成的深层对比, 例 ( 1 5 ) “ 你倒说说看! , ,日常话语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建议对方提出 看法、发表意见,是不会用 “ 倒”的。而例 1 6 ) “ 你倒说话呀1 ,我们更能强烈地感觉到说话人是预想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 点什么, 但是对方却没有说。所以这些“ 倒” 多多少少还是隐含有对比的意味的, 只是这种对比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正反对比,而是广义上的程度高低、预 期与现实等方面的对比,我们认为这是从基本语法意义派生出来的。另外,这些 句子中的 “ 倒”也总是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评价存在联系,并对句子的语气起 到相应的调节作用,这些本文后面还要从语用方面进行阐释。 二、副词 “ 倒”的分布考察 2 . 1 “ 倒”的句法位置 2 . 1 . 1作为副词, “ 倒” 在单句中最常见的位置也是用在述语之前作状语, 如 上文己 提到的诸多例句。 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有多个副词共现, “ 倒” 的位置一般 比较靠前,要放在表示频率、范围、程度、否定以及情态方式等副词的前面。据 赖先刚在 副词的连用问题中 考察, 表关联和语气的副词是一位副词, 因而排 在最前面。例如: ( 5 1 )因为空口 无凭,日 后反悔,倒不好了。 ( 许地山: 春桃) .】 2 . ( 5 2 )在船上坐了十多天, 和同船诸人大家诉说一切,倒也不甚寂寞。 ( 吴 研人: 恨海 ) 对此,张谊生认为, “ 倒”是评注性副词,与限制性副词主要用于对谓语进行 限制或区别不同,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充当高层谓语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 注。因而在组合特征上具有前置性,即一般总是位于其他副词的最前列,并进一 步解释说,这是因为评注性副词所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命题或述题,其本身自 然不 会再像其他副词那样, 充当 该命题或述题内部的限制性或修饰性成分。 我们认为 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 2 . 1 .2 现代汉语八百词 还提出“ 倒” 可以 用在“ 得” 字句中“ 得” 字之后, 这时主语限于第二、三人称,动词一般为 “ 说、想、看”等, “ 倒” 后的词语常为 “ 容易、简单、轻松”等评价性词语。有时有责怪、反驳等语气。例如: ( 5 3 ) 嗬, 好一个 出出点子罢了 , 你说得倒轻松。 ” 赵雄飞冷冷地说。 ( 引 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 5 4 )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引自 现代汉语八百词) 实际上,这些例句中的“ 倒”从语法位置来说依然是状语, “ 容易、简单、轻 松” 等所评价的对象是前面的“ 你说得” 而不是 “ 你” , 而且“ 倒” 也可以 用在动 词之前,即 “ 你倒说得轻松” 、 “ 你倒说得简单” 。我们在 现代汉语疑难词词典 中就发现了这样的例句 “ 你倒说得容易,那么你来办吧! ” ,我们认为这印证了张 谊生提出的作为评注性副词的“ 倒”具有高层谓语的性质,它在句中并不只是修 饰其后的述语,它的辖域为整个句子。 2 . 1 .3在搜集到的例句中, 我们还发现 “ 倒”可以位于两个重复的动词或形容 词之间,这时句子一般是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复句,后面常有 “ 就是” 、“ 只是” 、 “ 不过”等呼应。如下面的例 ( 5 5 )一( 5 7 ) 0 ( 5 5 )我跟他认识倒认识,就是不太熟。( 引自 现代汉语词典) ( 5 6 )写倒写了,只是写得不太好。 (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5 7 ) 这个题目 难倒不难,不过做起来也还要费点儿脑筋。 ( 引自 现代汉语 八百词) 2 . 2从句类的角度看 “ 倒”在不同语气句子中的分布 2 .2 . 1从上面所举出的众多例句中能够看出, “ 倒”既可以用在肯定的陈述句 中,也可以用在否定的陈述句中,这里不再赘述。 2 . 2 . 2 “ 倒”用在疑问句中 2 . 2 . 2 . 1副词 “ 倒”可以用在疑问句中,但最为常见的是出现在反问句这样的 假性疑问句中。如下面的 ( 5 8 )一( 6 0 )例,去掉 “ 倒”句子仍然成立,但用了 “ 倒”以后更能表现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起到强调的作用。我们知道,假性疑 问句是无疑而问,主要功能在于用问句的 形式表达发话人的主观看法,而 “ 倒” 也具有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价的功能,二者表达功能上的契合决定了在 疑问句中 “ 倒”主要分布在假性疑问句中。 ( 5 8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 众吗? (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 5 9 )旧社会的一个内阁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 县长? ( 毛泽东: 在省市自 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 6 0 ) 咱庄户主饿得前心贴后心, 把他养得肥贼大胖, 怎么倒是他养活了咱? ( 杨沫: 青春之歌 ) 2 .2 .2 .2 在 真 性 疑问 句中, “ 倒” 二 般 只出 现 在 正 反 疑问 句和 特指 疑问 句中 , 而 且用了“ 倒”以 后,疑问句原来的 疑问 功能大大弱化,甚至疑问句的性质会有所 改变。像下文例 ( 6 1 )与不用 “ 倒”相比,对害羞原因的询问意味弱化了,而强 调发话人怀疑、 不相信的态度, 有点儿像反问句一样隐含了“ 这会儿你不该害羞” 的意思, 在剧本的后文中我们也没有发现一般疑问句常带的回答内容。 而例 ( 6 2 ) 是正反疑问句用上“ 倒” , 使句子带有了催促的祈使意味, 并体现出说话人不耐烦 的态度。总之,真性疑问句的主要功能在于询问,对于关注对象来说是未知的, 因而基本上不体现发话人的主观态度, 而用了“ 倒” 以后会削弱句子的疑问语气, 使原来表示真性疑问的句子带上主观色彩,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 ( 6 1 )母: 怎么这会儿倒害起羞来了? ( 田汉: 南归) ( 6 2 ) 你倒愿意不愿意呀?( 引自( 现代汉语疑难词词典) 1 4 对于这种分布的特点,张谊生 ( 2 0 0 0 b ) 解释说,评注性副词要求命题所表达 的信息相对明确,而真性疑问句表示对整个命题的怀疑和未知,并不含有明 确的 信息,这就造成了评注域和疑问域的冲突。而像反问句这样的假性疑问句,问话 人所表达的信息是确定的,所以像岂、倒、究竟等就可以而且经常用于反问句, 以帮助加强主观情态。 2 .2 .3感叹句中的 “ 倒” 感叹 句是指“ 带有快乐、 惊讶、 悲 哀、 愤怒、 厌恶、 恐r 等浓厚感情的 句子” 。 张 涤华、胡裕树在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也指出,感叹句就是 “ 使用感叹语气抒 发比较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具有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 情 况下,才能使用感叹句,而且实际使用中的大多表达强烈感情的感叹句都略带夸 张色彩,因此,这就要求出现在感叹句中的词要有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上文我 们己 经说过, “ 倒” 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比 较, 这些语义条件决定了“ 倒” 在感 叹句中的分布不会十分广泛。我们对语料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搜集到 的数百个例句中,含有 “ 倒”的感叹句只有七八个,还并不十分典型。例如: ( 6 3 ) “ 钱我倒不在乎!我冷冷地说, “ 这回到易门县去教书,我就没有要一 个钱。 ”( 艾芜: 我的青年时代 ) ( 6 4 )你母女两个好生生把我孩子勾引坏,你倒有脸来找我! ( 赵树理: 小 二黑结婚) ( 6 5 ) “ 住嘴! 你为我考虑,吓,当初你向 我求爱时有没有为我考虑过?现在 倒嫌弃我了! 真没想到你是这样没有良心的人. , . ”文淑的声音气岔了,硬塞着 说不下去, ( 艾雯: 弟弟的婚礼 ) 这三个例句虽然在形式上用了感叹号,但感情色彩并不特别强烈,叙述的味 道还是很浓的, 尤其是第( 6 3 ) 例。 另外它们也没有感叹句常用的感叹标志词“ 太、 真、好、多 ( 么) 等以及强调、夸张的语气,相反由于 “ 倒”的使用,使句子更 让人感到隐含了一种对比的意味。 2 .2 . 4祈使句中的 “ 倒” 祈使句是指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即发出 命令或提出劝戒的句子,它可以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另一类是请求、劝阻。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 句一般言辞坚决、强硬,带有强制性,不大使用语气词。因而 “ 倒”极少出现在 第一类祈使句中,而常常出现在表示请求、劝阻的第二类祈使句中,这时 “ 倒” 一般表现出催促、请求、建议、追问等语气,有的还具有不耐烦的意味。例如: ( 6 6 )你倒赶快准备一下啊,下一个节目 就是你的了。(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 虚词词典) ( 6 7 ) 这场大火到底是怎么着起来的,你倒说说看。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 词词典) ( 6 8 )这酒味儿不错,你倒尝一口 看。( 引自 汉语大词典 ) ( 6 9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说个行的办法。( 引自 应用汉语词典) 2 .3 从关联复句的角度看 “ 倒”的分布 复句是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根据 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句可以分为若干种不同的关系类型。 关于有多少类复句, 不同的教材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得出的类也多少不一。这里我们采用黄伯 荣、廖序东主编的 现代汉语中的分类,即把复句分为以下十类:并列复句、 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 因果复句和目的复句。 2 .3 . 1 转折复句和让步复句 转折复句是指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 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说法。根据这个定义,在黄 伯荣、廖序东主编的 现代汉语中,通常我们所说的让步复句被认为是转折复 句下的一个小类,即弱转型转折复句,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 7 0 )年字的形状虽然变得很厉害,其意义的变化倒不很大。( 陈炜湛: 汉 字古今谈 ) ( 7 1 ) 成绩虽然是主要的,不过存在的问题倒也不少。( 引自 现代汉语转折 词语研究 ) ( 7 2 ) 他的身个长得倒不矮, 就是太瘦弱了。 ( 引自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 .t 6 . ( 7 3 ) 我倒很想去一趟,不过还要看老冯同意不同意。 ( 引自 现代汉语八百 词) 因为具有 “ 表示比较”的基本语法意义, “ 倒” 在关联复句中最常出现的便是 转折关系复句 ( 包括上面提到的让步复句) , 这也是词典在解释 “ 倒” 时一般总会 列出 “ 表示转折” 、 “ 表示让步”义项的原因。不过正如马真在 说 “ 反而, 一文 中指出的“ 我们不能将 反而所在的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归到 反而头上 去” , “ 倒” 也亦然。 我们不能说重转复句中的“ 倒” 表示转折,而弱转复句中的 “ 倒”表示让步,不管它出现在哪一种具体的句子格式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复习题及答案一
- 海滩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公司招聘销售代表笔试模拟题与面试技巧
- 2025年市场营销部销售代表招聘面试题集
- 2025年裂解反应工程实践技能考核题库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预测试题与标准答案
- 2025年企业碳排放管理与减排技术中级模拟题集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面试题库及答题技巧指南
- 2025年心理咨询服务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 2026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 15-38-2019
- 中国律师学 课件 陈卫东 第1-9章 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律师的管理
-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 (2024年)物联网车联网
- 设备维保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
- 胖东来服务管理手册
- 20230301-ECC200边缘网络控制器
- THBSF 003-2023 红椿大径级无节材培育技术规程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幼儿园教职工保密协议内容
- 校园安全工作专题培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