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_第1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_第2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_第3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_第4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 毕业) 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 成的研究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 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同对本 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 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学位( 毕业) 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彩欲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日期:溯多g 1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毕业) 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 口 、 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日 学位( 毕业) 论文作者亲笔签名:獬 日期:如o 参占 学位( 毕业) 论文作者亲笔签名:勿懈 日期:b - o 参 占 指导教师亲笔签 b 凝:如 j 考jf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摘要 红曲菌在食物中的应用已有千年的历史,因其能够生成多种生理 活性物质而备受关注。近年研究发现,多种长期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红 曲菌在产生色素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同时,还可能代谢出一种真菌毒素 桔霉素。桔霉素对人体的侵害主要作用于肾脏,它不仅可能致畸、 导致肿瘤的发生,而且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可能对红曲的进一步推广 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采用工业生产的曲米,从中分离纯化红曲的出发菌株,进而 采用深层液体发酵,并研究其生长动力学,代谢特征及其不同发酵环 境下的表现。采用薄层层析结合生物影像软件和高效液相方法对桔霉 素进行检测,最低检出量为0 2 m g l 。 采用混合培养法进行红曲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分别添加黑曲 霉或米曲霉与红曲菌混合培养,能增加单位色价,分别比单一红曲菌 培养增力n 6 4 和3 5 ,但是,这种培养方法都可能增加红曲菌的桔霉素 代谢量,平均桔霉素代谢量由单一培养的1 8 1 m g l 上升至最高5 6 4 m g l ,达到单一培养水平的3 1 2 倍。这可能是工业生产的红曲中桔霉 素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单一红曲茵培养对抑制红曲菌的桔霉 素代谢量是有利的。 诱变作为菌种筛选的方法,可期望由紫外线、化学诱变剂等外界 因素导致d n a 的不定向畸变,进而获得优势菌株。本研究对红曲出发 菌株进行u v 、l i c l 和联合诱变,结果表明,联合诱变的效果优于单独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诱变,对红曲菌诱变正变率达3 2 8 ,远高于u v 诱变正变率1 0 3 和 l i e l 诱变正变率1 3 8 。经联合诱变筛选,获得一株产高色价的红曲 菌,其单位色价比出发菌株提高t 4 4 8 。 红曲为好气性菌,其菌丝体的生长和色价产生都需要有足够的氧 气,因此,红曲菌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水平直接影响红曲的色价和桔 霉素的含量。桔霉素在分子结构上携带一个酸性基团,因此,其在合 成的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量相对较高。限制氧通量有利于抑制红曲 菌发酵过程中产生桔霉素。本研究探讨了红曲菌真空发酵条件,实验 表明,在无氧的环境下未见桔霉素生成。维生素c 作为抗氧化剂,可 与发酵环境中的氧结合,可限制红曲菌的摄氧量,抑制桔霉素的产生。 在v c 浓度为2 1 0 。m o l m l 环境下,桔霉素代谢量仅为0 7 8m g l 。v c 的加入可提高红曲菌在液体深层发酵中分散度,有利于红曲菌的生长 代谢。对红曲菌进行耐v c 培养后,筛选到期望的菌株,其最高单位色 价达4 0 1 6 单位,而桔霉素代谢量仅为0 7 0 2 m g l 。 关键词:红曲菌桔霉素培养诱变氧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a b s t r a c t m o n a s c u sh a db e e n u s e dt op r e p a r er e dm o l dr i c ea sa n a t r ur a lf o o dp i g m e n t s a n da l s oa saf o o dp r e s e r v a t i v ef ora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t h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a c t i v es u b s t a n c ep r o d u c e d b ym o n a s c u s h a d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 w i d e l y a tpr e s e n t h o w e v er 。m o s t0 fm o n a s c u s ,u s e di nl n d u s t r yw i d e l y w a s p r o v e d t o p r o d u c ec i t r i n i n w h i c h w a sam y c o t o x i n a c c o m p a n y i n g w i t hp i g m e n t sa n d p h y s i o i o g i c a | | y a c t i v e s u b s t a n c e k i d n e yw a st h et a r g e to r g a no fc i t r i n i n ,r e s u l t i n gi n n o to n l yt er a t o g e n c i t ya n dc a r c i n o g e n l c i t yb u ta l s om u t a g e n i c i t y tw a sa d v e r s e dt ot h ef a r t h e ru s e0 fm o n a s c u sp r o d u c t s m o n a s c u sw a ss e p a r a t e da n dp ur i f i c a t e df r o mi n d u s t r i a p r e p a r e dr e dm o l dr i c e ,t h e nc u l t i v a t e di nl i q o ur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t h ed y n a m i c s ,m e t a b 0 i i z a b t y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m o n a s c u s nd i f f e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c i t r i n i npr o d u c t i o n nm o n a s c u s w a sd e t e c t e db yt l c i p pa n dh p l c ,t h ed e t e c t i o n m i to fc i t r i n i nw i t hh p l cw a so 2 m g l m i x e d c u i t i v a t e dm o n a s c u sw i t ho t h e rf u n g u s ,f o u n do u tt h a t tw a sb e n e f i tt oa c c u m u l a t i o n0 fm o n a s c u sp i g m e n tw h e n m o n a s c u sm i x e d c u i t i v a t e dw i t ha s p n i g e ra n da s p f l a v u s ,t h e c o n t e n to fm o n a s c u sp i g m e n ti nm i x e d c u l t u r ew o u l dr i c ht o 16 4 a n d13 5 。r e s p e c t l y b u tm i x e d c u l t u r ew o u l da l s o 3 塑垄坐楚查堂堡主堂垡丝塞堑鱼鱼壅主堕壁童塑型墨丛塑堡塑 e n h a n c et h em e t a b o l i s mo fc i t r i n i n t h ea v e r a g eo f 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c i t r i n i nl nm i x e d c u t u r ew o u l du p e n h a n c ef r o m 1 8 1m g lt o5 6 4 m g li nm i x e d c u t i v a t ur e ,3 12t i m e so f s i n g i e c u i t i v a t ur e t h a tw a sa l s ot h ec a u s eo fh i g h e rc o n t e n to f c i t r i n i ni nr e dm o l dr i c ei n d u s t r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r e f o r e ,s i n g l e c u l t i v a t ur ew a sa d v a n t a g e dt oa s t r i c t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c i t r i n i ni n m o n a s c u sf e r m e n t a t i o n u s em u t a t i o na sam e t h o dt os c r e e no u tw a n t e dm o n a s c u s f o u n do u tt h ee f f e c to fu n i t e m u t a t i o nm o r ec h o i c e n e s st h a n s i m p l e m u t a t i o no fu v a n dl i c i ,t h ep o s i t i v et a n s f o r m a t i o nr a t eo f u n i t e m u t a t i o nw a s3 2 8 。m u c h m o r e2 2 5 t h a nu va n d19 t h a nl i c l t h em o n a s c u sp i g m e n tp r o d u c t i o na b i l i t yw a s n cr e a s eb yu n i t e m u t a t i o n ,t h ep i g m e n t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o n e m o r a s c u sw a si n c r e a s e d4 4 8 t h a no r i g i n a lo n e a sm i c r o a r e o p h i l e ,t h em y c e l i a lgr o w p i g m e n tc o n t e n to f m o n a s c u sw a sm u c hm o r ed e p e n g d i n go no x y g e n ,t h er e f o r ,t h e c o n t e n to fm o n a s c u sp i g m e n ta n dc i t r i l i n w o u l db ed i r e c t l y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o dl e v e lo fm o n a s c u sf e r m e n t a t i o n w i t ha n a c i d i t yg r o u p ,c i t r i n i ns t r u c t u r ew a sm o r er e l yo n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o x y g e n ,t h em e n t a b o l i s mo fc i t r i n i nw o u l db ei n h i b i t e db y r e s t r i c t e do x y g e n a tn o n e o x y g e nf e r m e n t a t i o nc i t r i n i np r o d u c t w o u l dd i s a p p e a r e d a l s ot h ea d d i t i o no fv i t a m i nc ,r e a c t e dw i t h 4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o x y g e n ,w o u l di n h i b i t et h eo x y g e na b s or p t i o no fm o n a s c u s ,a n d r e d u c e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c i t r i n i n t h ed i s p er s i o n0 fm o n a s c u s n i q u o rf e r m e n t a t i o nw o u l db ei n c r e a s e db yt h ea d d i t i o no fv c n2 x10 - 4 m o l m l 。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c i t r i n i nw o u l db er e d u c e dt o o 7 8 m g l a l s ov cs o m e k i n d sb e n e f i tt od e v e l o po fm o n a s c u $ m y c e l i a tr e a t m e n to fm o n a s c u sw i t hv c ,m o r ep i g m e n tw o u l d b em e t a b o l i z eb yt h em o f l s s c u 8 b u t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0 fc i t r i n i n w o u l db er e d u c e d f h em a x i m a ic u m u l a t i o no fm o n a s c u s p i g m e n tw o u l dr i c ht o4 016 w h i l et h ec o n t e n to fc i t r i n i nr e d u c e t oo 7 0 2 m g l k e yw o r d :m o n a s c o s c i t r i n i nm i x e d c u l t i v a t ur em u t a t i o n o x y g e n 5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索抑制条件的探讨 i 综述 早在1 8 9 5 年,在西方学者w e n t 首次从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红曲中分离出一种单子囊 菌( m o n a s c u s ) ,定名为紫色单子囊菌( m o n a s c u sp u r p u r e u s ) ,在这之前的1 8 8 4 年v a n t i e g h e m 口j 已经在真菌分类系统中建立了单子囊苗属( m o n a s c u s ) 。由于在我国可咀利用这 个属中的一些菌种或菌株培制红曲,所以在汉语中把这个属翻译为红曲菌属。 生产红曲,在我国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 0 0 0 多年前。如北宋太祖时代,陶谷( 约在9 6 0 9 7 0 年间) 摘选隋、唐、五代时期的典故,编写的清异录中有“红曲煮肉”之说。元代吴瑞 ( 13 2 9 年) 著日用本草中记载“红曲酿酒破血行药势”。以上- - m j j 记载是目前所见最早 的文字证据。以上二则记载是目前所见昂早的文字证据。明代先后由李时珍和宋应罡编著的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两部世界名著中,既阐明红曲可入药。用于食品防腐和给食品 着色1 3 j ,此外,还对红曲培制的细节。如控温、控湿、通风等,都有详细的描述。直到现今, 这仍然是生产红曲必须掌握的要点。 近年来,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红曲产品在中西方世界都引起了注意,特别是可以 用天然红曲色素部分代替西方的肉制品工业中的发色剂一亚硝酸盐“1 ,由红曲菌( m o n a s c u s ) 发酵产生的红曲色素来源天然,安全性较佳,由此可能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为世人所关注。 1 9 7 9 年日本学者远藤章1 5 1 发现从毛红曲菌( m o n a s c u s p i l o s u s ) 、红色红曲菌( i v f r u b e r ) 和紫色红曲菌( a f p u r p u r e u s ) 中的一些菌株能产生一种名为m o n a c o l i nk 的生理活性物质, 它能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酶( h m g c o a 还原酶) ,故可降低血脂。后来又相继发现这类 菌还能产生m o n a c o l i nj l x 等物质,都有降血脂作用 6 1 。这类物质和土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 t e r r e u s ) 产生的洛伐他汀( 1 0 v a s t a t i n ) 的化学结构相同,都属于被取代的六氢话萘内酯类化 合物【7 】。 近年来又发现红曲菌产生的y 一氨基丁酸( g a b a ) 可降血压。产生的类黄酮( f l a v o n i d s ) 为抗氧化剂鸭进一步又发现m o n a e o l i nk 还有抗癌和刺激骨骼形成等作用 9 1 。红皓菌产生的 红曲红素( m o n a s c o r u b i n ) 和红斑索( r u b r o p u n c t a t i n ) 分子结构中的羰基易与氨基结合,故 可治疗胺血症( a m m o n i e m i a ) 1 1 0 1 然而,法国学者b l a n c ”1 l 于1 9 9 5 年首次在红曲菌的培养物中检测出了一种对人畜有害的 真菌毒素桔霉素c i t r i n i n ,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 1 1 红曲菌的生长形态与分类学 红曲菌是单子囊菌属( m o n a s c s ) 的真菌。因为其中一些种或菌株可以被用来培制红曲, 所以汉谱中将这个属命名为红曲菌。在真菌学中,我国对小型真菌有“菌”和“霉”两种称 谓。一般把发现了有性世代的称为“菌”,未发现有性世代的则称为“霉”。红曲中已观察到 有性世代,所以我们称之为“红曲菌” 1 2 o 按当代流行的分类学观点,生物可分为3 个域( d o m a i n ) ,真菌和动物、植物同归于真 核生物域。按1 9 9 5 年出版的真菌学著作真菌词典( d i c t i o n a r yo f f u n g i ) 第8 版的分类系 统,真菌( f u n g i ) 包括子囊菌f - j ( a s c o m y c o t a ) 。担子菌门( b c a i d i o m y c o t a ) 、壶菌门 ( c h y t r i d i o m y c o t a ) 和接台菌门( z y g o m y c o t a ) 等。在生物分类学中常用的术语为门、纲、 目、科、属、种。红曲菌则是真菌界( e u m y c o p h y t a ) 子囊菌门( a s c o m y e o t a ) 真子囊菌纲 ( e u a s c o m y c e t e s ) 散囊菌目( e u r o t i a l e s ) 或称为不整子囊菌目( p l e c t o m y c e c a l e s ) 红曲菌科 6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索抑制条件的探讨 ( m o n a s c a c e a e ) 。本科只有一个属即红曲菌属( m o n a s c u sv a nt i e g h e m ) 。 1 1 1 红曲菌属的形态学 红曲苗的形态学可分为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即菌落( c o l o n y ) 等的形态。个体形态包 括菌丝无性世代,有性世代三方面。 囤1 i 折月红曲茸显徽形态( 摘自字田川和马场所发论文) f i g 1 1m i c r o s e o p l c a lc o n f i g u r a t i e l lo fm o n a s c u $ l u n i s p o r a s ( q u o t cf r o mp a p e ro fo d a g e w a b a b a ) o1 4 一幼年子囊杲一成熟的千囊果西 托一枝顶分生孢子 一子囊孢于 菌丝( h y p h a ) :红曲菌的菌丝有横腩,是多细胞构造无色透亮或含深浅不同的红色 色素,或深浅不同的褐色色素。细胞多核用姬姆色素( g i e m s as t a i n ) 染色,细胞多核清晰 可见。细胞中大都具有黄色油滴( g u t t u l a t e ) 细胞壁光滑,但往往附有结晶的疣状物 ( c r y s t a l l i n ee n c r u s t a t i o n s ) 。菌丝具不规则的分枝,菌丝的直径3 - 6 pm 。菌丝之问常有网结 联合( a n a s t o m o s e ) 现象。 无性世代( a s e x u a lg e n e r a t i o n ) :红曲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 c o n i d i a ) ,分生孢子 着生在菌丝顶端或侧面小梗项端。单生或以向基( b a s i p e t a l ) 的方式而形成链。分生孢子细 胞具有平截的基部,单细胞多核,含油滴,倒犁形( o b p y r i f o r m ) 或球形( g l o b o s e ) ,壁 光滑,通常透亮或含色素i j “。 有性世代( s e x u a lg e n e r a t i o n ) :有性生殖产闭囊壳( c l e i s t o t h e c i u m ) ,过程是在一菌丝 顶端或侧枝顶端首先形成一个多核的雄器( a n t h e r i d i u m ) ,随后,在雄器下面的细胞以单轴 方式又生出一个细胞即雌性器官产囊器( a s c o g o n i u m ) 的前身。由于雌性器官的生长和发育 而将雄器向下推压,使雄器与柄托呈一定角度。这时雌性器官在顶部又产生一横膈膜分成 鼹个细胞,顶端的细胞为受精丝( t r i c h o g y n e ) ,另一细胞即产囊器,二者都含有几个细胞核。 当受精丝顶端与雄器接触后,接触点的细胞壁融解形成一孔,雄器内的细胞质与核通过受精 丝进入产囊器内,此时只进行质配,而细胞核则成队排列,并不结合。同时,在两性器官下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面生出许多纠缠在一起的茁丝将其保卫形成初期的闭囊壳。壳内的产囊器膨大,并长出许 多产囊丝。每个产囊丝形成许多双核细胞,核配于此时发生,经过核配的细胞即予囊母细胞。 每个子囊母细胞中的核经过三次分裂。形成8 个核,每核发育成一个单核的子囊孢子 ( a s c o s p o r e ) 。子囊母细胞变成子囊。故每个子囊都含有8 个子囊孢子。子囊壁在子囊孢子 成熟过程中即解体。初期闭囊壳内的子囊及孢子不是同时形成同时成熟,有的子囊孢子已散 开有的尚在发育中。成熟后的闭囊壳破裂后散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发后形成多核的菌 丝。 红曲菌在培养过程中其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几乎同时发生,但分生孢子发育快而子囊 孢子发育慢。 1 1 2 红曲的生态习性 红曲菌是腐生菌,嗜酸,特别喜欢乳酸,故常出现在乳酸自然发酵的基物中,如青贮 饲料腐败的谷物,大曲,酿酒的醪液,泡菜,淀粉厂等都是它们繁殖的场所。此外,在树 脂及河流的淤积物中也有出现l l “。 红曲菌生长适应的温度范围很广,一般温度为1 5 3 84 c ,最适温度为2 5 3 4 。c ,生长 最适p h 为3 5 8 。能耐p h 2 5 ,耐醇达1 0 。红曲菡的成员太都是兼性嗜高渗透压的,例 如在含2 5 甘油的g 2 5 n 培养基上都能生长,红曲菌能利用淀粉、糊精、棉子糖、麦芽糖、 蜜二糖、纤维二糖、葡萄糖、甘露糖、术糖、l 阿拉伯糖、甘露醇、山犁醇、乙醇、甘油、 乳酸、苹果酸、琥珀酸、延胡索酸、柠檬酸为碳源。能同化硝酸钠、硝酸铵、硫酸铵为氮源, 也能利用有机氮作为氮源。红曲菌产生多种酶类如葡萄糖淀粉酶、a 一葡萄糖苷酶或称麦 芽糖酶、蛋白酶等,红曲菌能自己合成生物素、泛酸、尼克酸、对氨基苯甲酸、肌醇、毗哆 醇、硫胺素、核黄素、麦角回醇等。 1 1 3 红曲菌属的分类学 红曲菌属的学名为m o n a s c u sv a nt i e g h e m 。它是18 8 4 年v a nr i e g h e m 由p d a 培养真菌 的污染物中,和由亚麻饼上分离得到两株真菌分别定名为m o n a s c u sr u b e r v a n t i e g h e m ( 红 色红曲菌) 和m o n a s c t t s m u c o r o i d e s v a i l t i e g h e m ( 毛霉状红曲菌) 而建立的属。1 9 3 1 年c l e m e n t s 和s h e a r 将m o n a s c u sr u b e r 作为该属的补选模式种,后被一些学者所接受。当初v a r l t i e g h e m 所看到的标本是成熟的闭囊壳,破裂后散出的都是子囊孢子而不见子囊,误以为只有一个子 囊,所以定名为单子囊菌m o n a s c u s 即m o n o a s c u s 。实际上红曲菌属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 然而该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中文名称是根据用途而定的。 自1 8 8 4 年v a n t i e g h e m 建红曲菌属至今文献中已有2 9 种种名的记载( 附表1 ) 。 1 1 3 1 佐藤喜吉的分类 佐藤利用在个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和菌落特征来区分种【l “,也观察显微镜下茵丝、分生 孢子、被子器( 闭囊壳) 和子囊孢子的形态。他曾使用曲汁琼脂、麦芽汁琼脂、肉汁、牛奶、 马铃薯和面包等培养其分离物,观察培养特征和菌落特征。他制定的检索表如下: 1 菌丝中粒子不着色,因而菌落为白色,这类红曲菌再分为两部分 ( 1 ) 在菌落表面生白色气生菌丝 而”a l b i d u s 发白红曲菌 ( 2 )在菌落表面望权不生气生菌丝ma l b i d u s g l a b e r 光滑发白红曲菌 2 菌丝中的颗粒着色,因两菌落为红色,这类菌再分为两部分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 1 )在菌落表面生气生菌丝mp i l o s u s 从毛红曲菌 ( 2 ) 在菌落表面完全不生气生菌丝ma n k a 红曲红曲菌 3 ,菌丝中粒子着色,菌丝体褐色,闭囊壳褐色,菌落灰黑色mf u l i g i n o s u s 烟色 红曲菌 1 1 3 2 饭冢广与林庆福的分类 1 9 8 0 年日本饭冢广( h i r o s h il i z u k a ) 和台湾林庆福( l i nc h f ) 曾就亚洲红曲菌及其特 征发表论文,他们利用p d a ,曲汁( k o j i - e x t r a c t ) 加乙醇和普氏液( p f e f f e r ss 0 1 ) 加n a c l 等观察其生理特征。用载玻片培养于显微镜下观察其个体形态特征,最后提出红曲菌分类的 检索表。 饭冢广和林庆福的红曲菌分类检索表 a 在p d a 上易形成被子器( p e r i t h e c i u m ) 即闭囊壳 a 在p d a 上菌落似熔岩状a n k a 群 a a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长且盘旋 ( a )产生色素ma n k a 红曲红曲菌 ( b ) 不产生或产很少色素膨a n k av a t r u b e l l u s 稍红红曲菌 a b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通常较短且直 ( a )产生色素mk a o l i a n g 高粱红曲菌 b 在p d a 斜面上菌落成丛一b a r k e r i 群 b a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长且盘旋 ( a ) 在含有6 n a c i 的普氏液中生长mb a r k e r i 巴克红曲菌 ( b )在含有6 n a c i 的普氏液中未见生长膨r u b e r 红色红曲菌 b b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通常较短且直ma r a n e o s u s 蛛网状红曲菌 8 在p d a 上很少或不易形成被子器 a 在p d a 斜面上菌落似熔岩状_ p u r p u r e u s 群 a a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长且盘旋 ( a )产生色素 ( a a ) 在含有3 0 l 醇的曲汁中生长m a j o r 常见红曲菌 ( a b ) 在含有3 0 乙醇的曲汁中不生长腻p u r p u r e u s 紫色红曲菌 b 在p d a 斜面上菌落丛状_ v i t r e u s 群 b a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长且盘旋 ( a ) 产生色素m p u b i g e u s 软毛红曲菌 ( b )不产或产很少量色素 ( b a ) 在3 0 乙醇的曲汁中生长m p i l o s u s 丛毛红曲菌 ( b b ) 在含3 0 乙醇的曲汁中不生长 ( b b a ) 在含有6 n a c i 的普氏液中生长肘:v i t r e u s 透明红曲菌 ( b b b ) 在含有6 n a c i 的普氏液中不生长mv i t r e u sv a ts e r o r u b e s c e n s 变红透明红 曲菌 b b 。用载片培养分生孢子链较短且直 9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 a )产生色素mr u b i g i n e s u s 锈色红曲菌 ( b ) 不产生色素ma l b i d u s 发自红曲菌 1 1 3 3 郝氏与皮特的分类 郝氏( h a w k s w o n h 。d l ) 与皮特( j ,i p i t t ) 于1 9 8 3 年发表了红曲菌新的分类。他 们根据培养特征和显微镜下的个体形态,观察了一些模式菌株和许多新分离的菌株,结果将 文献中记载的种名只承认了3 个种。他们拟订了下列2 个检索表。 检索表1 1 ) 在c y a 或m e a 上,2 5 ,培养7 d ,闭囊壳壁和分生孢子依旧透明无色,产橙色或 淡红色色素在c y a 或m e a 上,2 5 c ,培养7 d ,闭囊壳壁和分生孢子成熟后变成淡褐色, 无色或产灰褐色或绿褐色色素( 有时在c y a 、p d a 或其他培养基上老后形成淡红色色素) mr u b e r 红色红曲菌 2 ) 在m e a 上,2 5 ,培葬7 d ,菌落直径超过2 8 r a m ,菌丝通常无疣状结晶,子囊孢 子狭长( 5 7 ) ( 3 3 5 ) pm mp i l o s u s 丛毛红曲菌 在m e a 上,2 5 。c ,培养7 d ,菌落直径不超过2 8 r a m 。菌丝通常附有疣状结晶,子囊孢子较 宽( 6 7 ) ( 4 5 5 ) l a m m p u r p u r e u s 紫色红曲菌 检索表2 1 ) 在m e a 上,2 5 c ,培养7 d ,菌落直径不超过2 8 m m 艋p u r p u r e u s 紫色红曲菌 2 ) 在c y a 或m e a 上,2 5 ,培养7 d ,闭囊壳壁和分生孢子依旧透明无色,产橙色或 淡红色色素mp i l o s u s 丛毛红曲茁 3 ) 在c y a 或m e a 上,2 5 ,培养7 d ,闭囊壳壁和分生孢子成熟后通常变为褐色,产 灰褐色或绿褐色色素,有时在c y a 、p d a 或其他培养基上老后产淡红色色素mr u b e r 红 色红曲菌。 1 1 3 4 红曲菌分类菌种的的形态描述 1 ) m o n a s c u s p i l o s u s 正s a t ie x d h a w k s w , p i t t 丛毛红曲菌 在c y a 上,2 5 c ,7 d 。菌落直径1 5 2 5 m m ,形状由于生长速度不同有时不规则,平 坦,稀疏,质地隧缘的至丛卷毛状。菌丝体初白色,菌落成熟时变淡红色,无渗出液和可溶 性色素,背面淡粉红色。 在m e a 上,2 5 c ,7 d ,菌落直径3 0 4 0 m m ,平坦稀疏至中度密集,非常丛卷毛状 ( 3 5 m m ) ;菌丝体初白色,通常变为浅橙色至菌落成熟时为粉红色,无渗出液和可溶性色 素,背面边缘黄色,中央深橙色。 在g 2 5 n 上,2 5 c ,7 d 菌落直径1 4 1 8 r a m ,平坦,丛卷毛状,菌丝体白色,背面通 常无色。 菌丝体稍微稀疏的发育菌丝不规则地分枝,透明无色,明显具油滴,宽度通常3 5 l am ,壁光滑,偶尔具疣状结晶。分生孢子侧生在小梗上或菌丝顶端,单生或偶尔成短链, 倒梨形至球形,具油滴。壁光滑( 8 1 1 ) ( 7 9 ) pm 。间生的厚垣孢予和节孢子少见。 闭囊壳球形,单生在类似柄的菌丝上,直径2 5 5 5 p m ,包被透明无色,厚1 5 3 1 tr r l ,由 菌丝纠结成似囊的菌膜构成。子囊早期消失,子囊果变成充满密集孢子的囊壳。子囊孢子透 明无色,壁光滑,大小为( 5 7 ) x ( 3 3 5 ) um 。 0 福建农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2 ) m o n a s c u s p u r p u r e u sw e n t 紫色红曲菌 在c y a 上,2 5 ,7 d ,菌落直径1 2 1 8 r a m ,平坦,稀疏,表面质地通常丛卷毛状, 偶尔少量气生菌丝,菌丝体白色或淡红色,不同菌株或着生大量发育中的闭囊壳或大量分生 孢子,具小而清楚的渗出液,通常分泌可溶性色素,橙色或粉红色,背面淡色至粉红或橙红 色。 在m e a 上,2 5 。c ,7 d ,菌落直径1 5 2 2 m m ,平坦,稀疏至中度密集,有时具少量而 且短的气生菌丝,然而通常丛卷毛状,菌丝体初白色,随菌落成熟而变成橙色或红色,通常 橙红色,发育中的闭囊壳和分生孢子极多,橙色至暗橙色。 在g 2 5 n 上,2 5 ,7 d ,菌落直径8 4 1 5 m m ,通常溥而稀疏,有时中央丛卷毛状,色 泽嗣在c y a 上。 菌丝体稀疏至丰厚,菌丝不规则分枝,透明无色,具油滴,个别菌丝很粗壮,然而通 常宽3 4 5um ,壁上附有许多橙红疣状结晶。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着生在菌丝顶端或假轴 状分枝的侧枝顶端,倒梨形至球形,( 8 1 1 ) x ( 8 1 0 ) m 但是大的直径达1 6 i t m ; 闭囊壳单生在似柄的菌丝上,直径4 5 6 0 i t m ,包被透明无色,厚2 4u 1 1 3 。由菌丝结成似 囊的菌膜构成,子囊早期即消失,子囊孢子宽椭圆形( 6 7 ) x ( 4 5 5 ) i tm 。 3 ) m o n a a c u sr u b e r h t i e g h e m 红色红曲菌 在c y a 上,2 5 c ,7 d ,菌落直径2 0 3 2 m m ,偶尔1 5 r a m ,平坦,稀疏,表面质地丛 卷毛状,边缘完整或流苏状,菌丝体初白色,随闭囊壳和分生孢子的发育而变成褐色,老熟 后为深或暗褐色,无渗出液,有时产褐色可溶性色素,背面褐色至暗褐色近墨色。 在m e a 上,2 5 ,7 d ,菌落直径3 0 4 2 m m ,平坦而稀疏,边缘完整,有时有少量气 生菌丝。但通常为浓厚饿丛卷毛状( 2 4 m m ) ,菌丝体边缘白色,随生殖结构的发育而变化, 褐色或橙褐色,无渗出液,有时产橙色或褐色可溶性色素,背面边缘近香槟酒色。中央渐呈 橙色。 菌丝体稀疏奎丰厚,菌丝不规则分枝,粗细不一,透明无色至淡褐色,有时具油滴, 壁光滑大部3 6ui n 宽,分生孢子有时着生在侧梗上,通常着生在菌丝顶端。有些菌株 着生在假轴状分枝顶端,单生。但是有些菌株往往呈多达1 0 个分生孢子的链,倒梨形或球 形,具平截基部,成熟时变圆形,壁厚褐色几乎辨别不出基部,大小不同。直径1 0 w 1 4 i t m ,如里倒梨形则为( 1 0 1 8 ) x ( 8 1 4 ) 1 1 m ,大多菌株具厚垣孢子和节孢子,闭囊壳 球形,单生在类似柄的菌丝上,直径3 0 5 0um ,包被褐色,厚4i tn l ,由纠结的菌丝构成, 子囊果成熟后充满密集的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透明,光滑,( 5 6 5 ) x ( 4 4 5 ) um 。 1 2 红曲的应用价值 1 2 1 红曲发酵的主要代谢产物 1 2 1 1 红曲色素 红曲为人工培养,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红曲的产地分布于我国福建、浙江、江 苏、台湾等省,其中福建省是我国红曲的主要产地,以古田红曲最为著名。红曲共有三大类, 即库曲、轻曲和色曲。库曲主要用于酿制黄酒、果酒和药酒,轻曲主要用于酿制腐乳、酱和 果酒等色曲主要用于食品着色。色曲型红曲菌具有很强的产色素能力,红曲色素作为天然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曲色素中桔霉素抑制条件的探讨 色素应用于食品着色历史悠久。可以用天然红曲色素部分代替西方的肉制品工业中的发色剂 亚硝酸盐,由红曲菌( m o n a s c u s ) 发酵产生的红曲色素来源天然,安全性较佳,由此可能 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红曲色素分为黄色素、橙色素和紫红色素,其中黄色素包括红曲素 ( m o n a s c i n ) 和黄红曲素( a n k a f l a v i n ) 橙色素包括红斑红曲素( r u b r o p u n c t a t i n ) 和红曲玉红素 ( m o n a s c o r u b i n ) ,紫红色素包括红斑红曲胺( r u b r o p u n c t a m i n e ) 和红曲玉红胺( m o n a s c o r u b r a m i n e ) 。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表明,红曲色素 无毒副作用和致突变作用i l ”。由于合成色素长期食用危害人体健康,发达国家对多种合成 色素开始禁止或严格限量使用。因此,天然食用色素越来越受欢迎。红曲色素具有良好的安 全性以及耐光、耐热、耐化学性良好,因而被广泛用于酿酒、制醋、制作红腐乳及卤肉、红 肠、糖果、果酱、果汁饮料、糕点等食品的着色。用红曲色素代替肉划品中亚硝酸盐用于发 色,里色效果好且稳定。 n h t - - n h i t n g i i l l i l l i c o i l u l b r j r - r - - t - l - _ - - f o r - - h r - _ i n t 图1 2 红曲色素化学结构式 f i g 1 2c h e m i c a lc o n f i g u r a t i o i lo fm o n a $ c u bp i g m c n t 红曲菌色素主要有6 种( 如图2 ) :h a w s 等”报道的红斑索( r u b r o p u n c t a t i n ,1 ) ,由红 斑红曲菌( m o n a s c u sr u b r o p u n c t a t u s ,现并入m ,p i l o s u s ) 产生;f i e l d i n g 等“和k u m a s a l “ 等报道的红曲红素( m o n a s c o r u b i n ,2 ) ,由紫色红曲菌( m p u r p u r e u ) 产生;f i e l d i n g 等” 和k o b a y a s h i 等”报道的红斑胺素( r u b r o p u n c t a r a i n e ,3 ) 和红曲红胺素( m o n a s c o r u b r a m i n e , 4 ) ,这2 种色素是分别由1 或2 与氨基结合而成:f i e l d i n g 等“”报道的红曲素( m n a s c i n ,5 ) , 由锈色红曲菌啦r u b i g i n o s u s 。现属m p u r p u r e u s ) 产生;i n o u y e 等”报道的红曲黄素 ( m o n a s c o f l a v i n 即a n k a f l a v i n e ,6 ) 由紫色红曲菌( m p u r p u r e u s ) 产生。其中色素l 和2 为 橙色,3 和4 为紫红色,5 和6 为黄色。色素1 4 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壁上。色素5 。6 常分别伴 随色素1 ,2 而产生。文献中已报道的其它有关色素大都是色素1 或2 的衍生物。所以l 和2 在红 曲菌色素中居重要地位。它们分子结构中的色满环( c h r o m a n ) 中第2 位的氧原子,很容易被氨 基取代,取代后分别成为3 和4 。色素l 和2 具有活泼的羰基而容易与氨基反应,因而可用于治 疗胺血症( a m m o n i e m i a ) ,还可能是防癌的优良物质”1 。n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