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朝画今拾+共铸经典——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之探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i , j a b s t r a c t t h ep i c t u r i n go fc h i l d r e n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f e a t u r e s ( t h e r e a f t e ra l s o n a m e dt o n gp a i n t s ) c h i l d r e n sp o s t u r e sa n d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 p o r t r a y i n gc h i l d r e na r es u b j e c tt ot h ef i g u r ep a i n t i n gb u ti th a si t s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p o r t r a y i n gc h i l d r e np r e s e n tu sv i v i d p i c t u r e so fl o c a lc o l o r sa n dc u s t o m so fd i f f e r e n tp l a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i n t i n g sp o r t r a y i n gc h i l d r e na m o u n tt o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r to fc h i n e s ef i g u r ep a i n t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g e n r ep a i n t i n g d i f f e r e n tw o r k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 sp o r t r a y i n g c h i l d r e nh a de v e rc o m et op l a yi nt h es t a g e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i nl a r g ea m o u n t ;w h a t s m o r e ,m a n yo ft h e ma r ef a m o u si nn o w a d a y s t h et o n gp a i n t i n g sr i c hi nc o n t e n t s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i t su n i q u es t y l ea n ds k i l l sa r ec o m p l e t i n gt h ec h i n e s ef i g u r ep a i n t i n g 、析t i lt h ea g e st r a n s i t i o n t h ew r i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t o n gp a i n t i n g s ( f r o mw a rt i m et oe a r l yt i m eo f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n e wc h i n a ) t h ew r i t e rd e f i n e si ta sap a i n t i n gs u b j e c tt 1 1 a tm a i n l y p o r t r a y sc h i l d r e na n dt h e i ra c t i v i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e d i c a t e dt op r e s e n tr e a d e r san e w a n g l eo fr e r e a d i n gt h i sk i n do fp a i n t i n gs u b j e c t 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g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t h e t o n gp a i n t i n g sf r o mw a rt i m et oe a r l yt i m eo f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n e wc h i n a , t h e w r i t e re x p l o i t si t so r i g i n ,p r o s p e r i t y ,d e c l i n a t i o na n di t sr e v i v a la n dt h er e a s o n sb e h i n d t h e m t h ep a p e ra i m st os h o w e rt h er e a d e r s 、) ,i t l lt h ec h a r mo ft h i sc l a s s i c a lt r e a s u r eb y e x p l o r i n g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 so fc e r t a i na c t i v ep a i n t e r s t h r o u g hd r a w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c e r t a i na r mf o r m s ,t h i sp a p e rd e p i c t st h ea f f e c t i o no np o r c e l a i n - c e n t e r e ds i s t e ra r tc a u s e d b yt h ep a i n t i n gs u b j e c to ft o n gp a i n t i n g sf o rt h ep u r p o s eo fp r o m o t i n gl e a r n i n gf r o m e a c ho t h e r t h ep a p e rt o u c h e so nt h ee t h i cm o r a la n dt h ec o n c e a l e dm e a n i n gb e h i n dt o n g p a i n t i n g ss ot h a tt h ep a p e rm a yp a r t l ya s s i s t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r e s e a r c ho ft h ec o n c e m e d 一 l o n gp m n t m g s k e y w o r d s :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 ,t o n gp a i n t i n g s ,c h i l d r e n sa c t i v i t i e s ,v e n d o r so f c h i l d r e n sd o l l sa n dt o y s ,c h i l ds e r v a n t s ,f i e l df u n ,i,。, 福建师范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土 , 一 i 。 r 一,纠 厂 l ,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儿童作为延续人类生命的象征,拥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孩童的天真无忧促成了 令人憧憬的美好童年。对于“儿童 一词古今作不同的解释:古人对于“儿童的 界定范围较广,有“男子未冠,二十岁以下,女子未笈,十五岁以下 i l 】,即男子 只要未满二十、女子未满十五的皆可称之为儿童。今人则不同,儿章的范围被大大 缩小了,无论男女未满十二岁的方可称之为儿章。笔者在文中提到的儿童是中和了 古今,将其界定于十六岁以下的孩童。 儿童题材绘画是指以儿童及其活动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画科。它从属于人物画又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在成长过程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不断丰富和补充着人 物画。它真实而细腻地再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和习俗,在我国人物画史上特别在风 俗画史中占据不容小视的地位。古今中国画家多喜于表现童年纯真无邪的生活,与 儿童题材相关的遗世作品也蔚为大观,它们大都展现了儿童无忧无虑、欢闹嬉戏的 场面。对儿童题材绘画的定义最初源于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一书,此书除了 论及中国画外还涉及版画、年画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儿童题材。笔者的文章将论点 细致深入化,着重于研究战国至建国初期中国画( 特指纸绢作品) 中的儿童题材绘 画。为方便陈述,本文简称其为“童画 ,并将其定义为以儿童及其活动为主要描 绘对象的绘画。 本科阶段在学习中国绘画史时对风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最吸引笔者眼 球的当属儿童题材作品,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作品是笔者的兴趣之源,画中婴孩憨态 可掬的模样让人禁不住地回想,加之研究生期间进行过较为大型的儿童题材创作, 便萌生了对儿童题材绘画作进一步研究的念头。儿童题材绘画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 历程:它起源于战国,成长于魏晋,成熟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在中国的传统绘 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中国人物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中的历史、学 问和影响都是不容小视的。沉浮于历史的章画,是前人留下的巨大宝藏,值得今人 的借鉴与深思。今时今日,此类题材绘画依1 日迎来无数现代艺术家的青睐,且内容、 形式、风格及运用的材料、技法等更趋丰富多样化,因而对此类题材整个发展过程 的了解变得更为迫切。这不仅能加深对传统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前人经典 川引自畏冬。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紫禁城i | i 版社1 9 8 8 年1 月1 日第3 页 v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清晰的童画历史脉络和对童画的分类。在我国古代绘 画史上章画有“孩儿画”、“婴儿画”或“婴戏图”、“货郎图之称,对它的分类主 要有三种即:“婴戏图”、“牧放图 、“货郎图”。为了系统的论述童画,笔者考查了 大量与儿童形象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根据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儿章形象以及从事 活动的不同将他们作出新的分类,本文的新观点以及文章重点皆在此分类之中。可 分为:“早期的童画缩影”、“童仆图”、“货郎图”、“野趣图 、“婴戏图”。其中“货 郎图 与“婴戏图 皆为经典的章画题材,古之分类得当、画面内容与称谓相贴切, 故沿用古人。笔者之所以加上“早期的童画缩影 ,源于宋之前大多数专门表现儿童 的中国画作品已不可考,存世作品多为与儿童相关的画作,画作虽非以儿童为主要 表达对象,然多涉及儿童、且不乏精彩的儿童形象和表现儿童的画家。故不可将其 忽略,透过这些画作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视那些时代的童画基本面貌。分类中添加的 “童仆图 ,倘若按照对童画的字面理解将文中的相关画作归于此类或许略显牵强。 因其并非直接表现童仆的作品,然章仆形象实属古代儿童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 现在画面的频率也颇高、且代表了特殊身份的儿童群体。遗世画作中诸多与此类形 象相关的作品描绘亦颇为精彩,具备相应的研究价值,故笔者将此类形象分离出来 作新的分类。另外“野趣图 是包括了“牧放图”在内的又一分类,其中牧放作品 数量可观,但牧放仅为乡野生活中的一种,因此它只能归属于野趣题材。综观古近 代章画作品,除了牧放之外还有不少表现儿童乡野生活的绘画作品,诸如村章闹学、 乡野垂钓等,都可视它们为“野趣图”。在笔者看来如此的归类,涵盖面更广、内容 亦更为具体。 笔者试图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此类题材绘画:本文通过战国时期到 建国初期中国画儿童题材发生、发展的研究,挖掘此类题材起源、兴盛、衰微、复 苏的历史原因;透过各个时代代表性画家的作品,领略古典艺术瑰宝的魅力;简要 剖析此类题材对以陶瓷为主的姊妹艺术的影响,通过借鉴其它艺术门类、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初探此类题材折射的伦理道德、暗藏的寓意,以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 认识,希望对后人的研究和创作此类题材作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全文共四章:在开篇的绪论中笔者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初衷、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童画的来源、童画的内涵、本文的新观点及研究方法。正文的第一章为较系统的童 画史概写,该章包括九小节,分别是:( 战国与西汉时期) 崭露头角的童画、( 魏晋 v i 【 i 卜 ( 。 f 中文文摘 南北朝时期) 童画之滥觞、( 隋朝时期) 童画的空白期、( 唐朝时期) 成熟期的章画、 ( 五代时期) 童画之停滞、( 宋朝时期) 童画之兴盛、( 元朝时期) 章画之衰微、( 明 清时期) 章画之复苏、( 民国与新中国时期) 壹画之重振。第二章为本文的重点,主 要通过作品鉴赏的方式、以时间为顺序罗列出五种分类,并列举代表画家、走进他 们的童画世界。本章分为五小节:宋代以前的早期的章画缩影、与童仆形象相关的 作品、精彩绝伦的货郎图、清新纯朴的野趣图、天真曼妙的婴戏图。第三章的简述 了“姐妹 艺术的相互影响、儿童题材创作的精神内涵,并展望漫漫的章画路前景。 第四章内容较为简略,为本文的研究总结。 v i i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f 7 :论文 v i i i t 文逗 乞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中文文摘 绪论”一”l 第1 章悠悠童画史5 1 1 崭露头角的童画5 1 2 童画之滥觞? 5 1 3 童画的空白期6 1 4 成熟期的童画7 1 5 童画之停滞7 1 6 童画之兴盛8 1 7 童画之衰微l o 1 8 童画之复苏l o 1 9 童画之重振l l 第2 章画家的童画世界“0 0 0qooooo8 0 :1 3 2 1 早期的童画缩影1 3 2 2 与童仆形象相关的作品1 6 2 3 精彩绝伦的货郎图1 9 2 4 清新纯朴的野趣图2 l 2 5 天真曼妙的婴戏图2 7 第3 章漫漫童画路3 4 3 1“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3 5 3 2儿童题材创作的文化与精神内涵3 5 3 3漫漫童画路3 7 结论”o o oo ooo0 0 ”“”一”“”“”“”“”3 9 参考文献及网址小4 l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及学术成果一4 5 致i 射”- ”“”“”4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4 9 x 绪论 绪论 1 1 、前言 一遇上“童年 ,我的眼前就放映出一连串的画面:春同晕漫山遍野的花朵、夏 夜罩星星点点的萤火、深秋罩徐徐飘零的枯叶、寒冬纯白世界里堆起的雪人、雨天 青瓦沿边窜起的水晶帘子、晴日屋顶上踩着“琴键 的花猫,还有村口苍苍的百年 老树、桥下潺潺的流水、成群欢游的鱼儿、油菜地里红扑扑的笑脸、装满阳光和笑 声的木屋、玄幻冰蓝的天空、棉花糖一样柔软的云彩 童年有最透明的蓝天、最清澈的流水、最美妙的音符、最动人的风景、最香甜 的美味、最无忧的心态。童年是人生中的欢乐乐章,令人止不住地来回弹唱。它是 文学家乐于表达的,音乐家喜于谱写的、书画家忠于描绘的童年已远走,所幸 的是我们还可以翻阅高尔基童年的故事,在罗大佑的歌曲中聆听童年的声响,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拾捡童年的碎片,在苏汉臣的婴戏图中追寻童年的身影。 感谢这些艺术家所留给我们的财富,让我们在发黄的扉页中、跳动的音符里、斑驳 的图画上回味往昔的幸福时光。 1 2 童画的来源及精神内涵 1 2 1 童画的来源 儿童作为延续人类生命的象征,拥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孩童的天真无忧促成了 令人憧憬的美好童年。对于“儿童 一词古今作不同的解释:古人对于“儿童 的 界定范围较广,有“男子未冠,二十岁以下,女子未笈,十五岁以下”【1 1 ,即男子 只要未满二十、女子未满十五的皆可称之为儿童。今人则不同,儿童的范围被大大 缩小了。无论男女,未满十二岁的方可称之为儿童。笔者在文中提到的儿童是中和 了古今,界定于十六岁以下的孩童。 古今中国画家多喜于表现童年纯真无邪的生活,与儿童题材相关的遗世作品也 蔚为大观,它们大都展现了无忧无虑、欢闹嬉戏的场面。对儿章题材绘画的定义最 初源于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一书,前文提到此书除了论及中国画外还涉及版 画、年画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儿童题材。前文亦有提及,笔者的文章将论点细致深 入化,着重于研究战国至建国初期中国画( 纸绢作品) 中的儿童题材绘画。为方便 陈述,本文简称其为“童画 ,并将其定义为以儿童及其活动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 i 1 引自畏冬。中国古代儿章题材绘画,紫禁城f l i 版社,1 9 8 8 年1 月1 日,第3 页 福建师范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1 2 2 童画的精神内涵 人类最宝贵的时代是童年,它深藏于多数人脑海中。童年是天真烂漫、五彩斑 斓的;童年是天马行空、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多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向往;童年是 漂泊的心灵感到疲惫、痛苦时的栖息地。儿童题材的作品可谓童年精神家园的守护 者,中外不少艺术大师都同时把目光投向儿童,描绘他们天真的生活以表达他们对 童年的不尽向往。爱子之情普遍存在以及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产生的独特审美情趣, 使儿童题材广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可以在儿童题材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勾起过往的美好回忆、寄托自己对未来的希望,生发出对幸福的憧憬。它还与我国 古老的人丁兴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 】等封建传统思想 有关,这也是中国古代儿童题材创作中有大量的婴戏图、百子图、连生贵子 图等作品出现,而作品中呈人物多男少女现象的原因。 1 3 本文的研究初衷 本科阶段在学习中国绘画史时,对风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最吸引笔者 眼球的当属儿章题材作品。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作品是笔者的兴趣之源,画中婴孩憨 态可掬的模样让人禁不住地回想,加之研究生期间进行过较为大型的儿童题材创作, 便萌生了对儿童题材绘画作进一步研究的念头。儿童题材绘画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 历程:它起源于战国,成长于魏晋,成熟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在中国的传统绘 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中国人物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中的历史、学 问和影响都是不容小视的。沉浮于历史的童画,是前人留下的巨大宝藏,可供今人 借鉴与深思。今时今日,此类题材绘画依旧迎来无数现代艺术家的青睐,且内容、 形式、风格及运用的材料、技法更趋丰富多样化。因而对此类题材整个发展过程的 了解变得更为迫切,这不仅能加深对传统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前人经典的 基础上,结合当下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1 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现存的儿童题材绘画资料均以图片居多、文字论述偏少,系统、全面的 论述更为少见。国外与儿童题材绘画相关的记载仅仅在外国美术史中有简要提 及,也多以图片资料为主:像雷诺阿描绘的一些漂亮儿童,如沙邦蒂埃夫人及她 的孩子、康达斯小姐的画像;马奈闻名于世的吹笛子的少年;穆立罗吃 甜瓜的孩子还有许多画家描绘圣经题材的作品时,大都呈现了诸多天真可人 f 2 1 引自孟子离娄上 绪论 的儿童形象,如小天使、圣婴等。国外关于此类绘画题材的文献记载,多为短小精 悍的作品赏析,就本人选题相关的文献记载暂未搜索到。 瓷器类的儿童题材研究已逐渐普及,关于此类的文字记载也与同俱增,搜索到 的文献有:婴戏图的艺术特色,邓建民,景德镇陶瓷2 0 0 5 年第1 6 卷第四 期;磁州窑艺术中的儿童形象,刘志国,陶瓷史话;论婴戏图的传统和 现代审视,陈敏,陶瓷论坛;民间青花婴戏图的装饰艺术,俞军,陶瓷 研究等。另外此类题材在玉器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中,与此相关的文章有:玉 成天趣明清玉童赏析,陈建平,玩玉鉴玉;宋代玉雕童子面面观, 范学静等。艺术总是相通的,即使是从其它艺术门类的角度去探讨此类题材的资料, 也让笔者从中得到颇多启发。另外,不管是陶瓷还是玉器中的此类题材作品,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画此类题材的影响,各艺术门类间在发展中相互影响、互为促 进,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通和可参考的资料。 当今国内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也极少,搜索到与此相关的文章有:佛光隐隐 蕴童心试论丰子恺儿童题材创作的艺术特色,王黎君;试析中国古代绘画 中的儿童题材,曹铁娃;赵虽的小儿戏舞锤馗考,李炅,大连大学学报。 但这些文章的论述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它们大都论及儿童题材绘画的某一方面或某 一画家。古代有关童画的记载亦颇少,它一直附属于人物画,因中国古代画史多为 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的纪传体,因此与此题材相关的论述多分散于诸多画家的传 记中,并出现在对画家的评述以及作品鉴赏中。有极少的画史论及此题材,像宣 和画谱虽有涉及,却以只言片语略过。清代道光年间张志铃可以算是最早将此类 题材单独列为一门类的论者。他在画家品类举要中花了几十个字将“婴儿 画 附于“画仕女论 后,勉强地让它成为了一画科。随着近现代多方面、多层次研究 的进行,此类题材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的队伍也同趋壮大。其中颇具代表 性的著作有陈鹂的婴戏图和货郎图、王伯敏、夏与参合编的古代画家的儿童画 选集和畏冬编著的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绘画。上述著作中多以图片资料为主,数 畏冬的论著较为系统、详细,对笔者文章的撰写起到莫大的引导作用。其论著研究 了我国历代儿童题材绘画,以中国画为主,还涉及版画、年画等中国传统绘画。笔 者欲从中国画纸绢作品入手,对此类题材作更为细致、深入的剖析,期待本文具备 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1 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新观点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本文通过分析已掌握的文献、图片资料和必要的实地考察,理清一条战国时期 到建国初期中国画儿童题材发生、发展的线索,以挖掘此类题材起源、兴盛、衰微、 复苏的历史原因。以图片鉴赏法为主,透过各个时代代表性画家的简述及其作品的 赏析,领略古典艺术的魅力。利用比较法简要剖析此类题材对以陶瓷为主的姊妹艺 术的影响,有利于借鉴其它艺术门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初探此类题材折射的 伦理道德、暗藏的寓意,以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认识。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清晰的童画历史脉络和对童画的分类。在我国古代绘 画史上童画有“孩儿画”、“婴儿画 或“婴戏图 、“货郎图 之称,对它的分类主 要有三种即:“婴戏图 、“牧放图”、“货郎图 。为了系统的论述童画,笔者考查了 大量与儿章形象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根据作品所描绘的不同儿童形象以及从事 活动的不同将他们作出新的分类,本文的新观点及文章重点亦在此分类之中。可分 为:“早期的童画缩影”、“童仆图”、“货郎图”、“野趣图 、“婴戏图 。其中“货郎 图 与“婴戏图皆为经典的童画题材,古之分类得当、画面内容与称谓相贴切, 故沿用古人。笔者之所以加上“早期的童画缩影”,源于宋之前大多数专门表现儿童 的中国画作品已不可考,存世作品多为与儿童相关的画作,画作虽非以儿童为主要 表达对象,然多涉及儿童、且不乏精彩的儿童形象和表现儿童的画家。故不可将其 忽略,透过这些画作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视那些时代的童画基本面貌。分类中添加的 “童仆图 ,倘若按照对童画的字面理解、将文中的相关画作归于此类或许略显牵强, 因其并非直接表现童仆的作品,然章仆形象实属古代儿童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 现在画面的频率也颇高、且代表了特殊身份的儿童群体。遗世画作中诸多此类形象 的描绘亦颇为精彩,具备相应的研究价值,故笔者将此类形象分离出来作新的分类。 另外“野趣图 是包括了“牧放图 在内的又一分类,其中牧放作品数量可观,但 牧放仅为乡野生活中的一种,因此它只能归属于野趣题材。综观古近代章画作品, 除了牧放之外还有不少表现儿童乡野生活的绘画作品,诸如村章闹学、乡野垂钓等 都可视它们为“野趣图”。在笔者看来如此的归类,涵盖面更广、内容亦更为具体。 在博大的艺术品中儿童题材作品数量颇多,然艺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粗糙。倘 若沿着雪泥鸿爪,通过发掘、探寻,理清一条儿童题材绘画绘画作品发生、发展的 线索。通过研究和把握历代儿童题材的风格与艺术魅力,学习前人的造型、技法是 极其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相对真切地把握历代中国画儿童题材演变与发展的脉 络,对于今后自身或他人的学习创作、自主创新亦有所启发。 第1 章悠悠童画史 第1 章悠悠童画史 1 1 崭露头角的童画 战国与西汉时期,童画已初露端倪。 早在战国时期,儿童形象就已出现在美术作品中: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观的“猛 虎食人玉佩”上,就刻有两个形象生动、相对而舞的孩章:同一时期的玉雕作品也 出现了儿童形象。两汉时期的绘画也常表现儿童,这个时期的帛画、画像石、画像 砖中都曾发现与儿童相关的绘画作品,它们大都为当时的画工所作。汉武帝曾召集 天下书画家,命他们在诸多台室、殿堂、楼阁绘制功臣、古烈士、奇物怪神的形象, 以彰表功勋、避讳不祥等。他曾“使黄门画着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3 】,中的成 王便是指儿童。元帝时期有毛延寿、隅望、陈厂等名家,其中以毛延寿最为出名, 虽无童画作品遗世,单凭对其描述可知他亦以绘l o j l 。童见长。西京杂记中有记载 他画人物无论老、少、美、丑,全都得心应手。山东临沂出土的西汉帛画可算是最 早表现儿童的绘画实物,其中有一情节描绘的是一妇女正在纺车前劳作,在她前面 的纺车下一孩章伸着小手向她召唤。东汉时期盛行厚葬之风,这个时期画像石、画 像砖尤为出名,它们是以将图画刻制在墓室的石头或砖块上而得名,又有汉画像之 称。这些作品中有不少的儿童形像,他们多为表现孝子孝孙的情节,有孝孙故事 图、闵子骞故事图、梁节姑姐故事图中也有儿童形象,他们多取材于文学作 品或故事传说。另外也有为数不多的体现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像母子图、收租 图,它们虽略显稚拙但大都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婴孩天真可人的模样。这个时期的作 品都是民间工匠为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所作,所表现的儿童虽在造型上还不成熟, 然朴拙中另有韵味。 该时期虽无童画作品遗世,然而上述的种种迹象皆可表明童画已处于孕育期。 1 2 童画之滥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儿童形象相关的绘画作品可视为童画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时期,也可称之为一个继往开来 的时代。汉衰落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战乱,外来思想的影响,传统礼教思想受到 了严重的冲击。各民族之间加大了交流,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绘画亦以绚丽多 彩的面貌呈现。六朝以前的绘画多作“成教化、助人伦 之用或用作建筑装饰方面。 p 1 引自畏冬中国古代儿奄题材绘i 画第7 页 福建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到了六朝随着审美风尚的兴起,绘画开始纯粹为欣赏、表现美而作,自由艺术悄然 萌芽,并且出现了专业的文人、画家。绘画的题材也日渐宽广,画面上出现了人物、 走兽、花鸟虫鱼、山石草木、亭台楼阁等。魏晋时期有些地区相对繁荣安定,墓室 壁画流行,像河西地区就有大面积的墓室壁画,它们多为民间画工所绘,其中出现 了不少颇为生动的儿章形象。这些绘画作品在继承汉代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与汉画像相比,它们更多见于表现现实生活、而且画面更加独立。汉画像通常由不 同的画面拼接而成,墓室壁画多为独立的画面,每块画像石都为一幅画作。汉画像 多为刀石雕刻而成,这些壁画常用以黑、红为主的天然颜料绘于石上,其中有不少 与儿童相关的表现劳动、牧放、嬉戏的作品。嘉峪关的墓室中就有不少此类题材作 品像牧放图、牧马图、采桑图、射鸟图等,这些作品的形象较之汉代更 为出彩,且画工们已经开始注重神态的表达,他们通过面部表情的简单描绘,来传 达儿章的性格和心理。到了晋代,文人画家队伍的日趋壮大,他们开始在纸绢上作 画。纸绢作画的要求远比壁画严格,且便于收藏。这个时期的纸绢绘制的人物画中 开始有儿童形象出现,说明童画已朝着成熟方向迈进。文人画家中最早开始表现儿 童形象的当属东晋名画家顾恺之,他的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中都绘有儿 童。据记载,晋代谢稚也曾绘制过孝子图、南朝的江僧宝和顾景秀都曾画过小 儿戏鹅图。然而此时的儿童形象多为其他人物的陪衬并非主体。据史料记载,在 这些文人画家中以顾恺之所绘的儿童形象最为出众,但与其绘制的其他人物形象相 比,他所表现的儿童形象又稍显逊色。顾恺之笔下的儿童多给人“身小壮貌”之感, 且面部的表情特征把握的还不够准确。虽然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已无真迹,多为后 人的临摹作品,但也可粗略窥见当时的章画水平。 1 3 童画的空白期 晋怀帝之后,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纷扰,经历了三 百年的动荡直至隋文帝灭陈及北周一统南北朝,风争云扰才得以平息。隋代的绘画 呈多方面发展的趋势,然章画在隋代绘画史上的记载实属一片空白。此时的人、马、 山水、草木、楼台绘画都有所发展,人物画更多见于宗教的道释、佛像的绘制。笔 者推测:或许隋代人物画中其他题材绘画的光芒盖住了童画,或者此类题材的绘画 作品数量颇少而被忽略,亦或是有关此类的记载遗失于流逝的岁月里。有关儿童题 材绘画的记载尚未发现,据笔者考查该时期除了在展子虔的授经图有一童子形 象出现,暂未发现其它与儿童形象相关的中国画作品。 , 矿 唐代属于远超前人并引导后人的时代,或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的新纪元。唐时 期的中国,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不论在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在艺术、 文化上都有着辉煌的建树。尤其是贞观年间至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里,疆域扩大、 国力日盛、政治繁荣、经济发达、各民族间加大了艺术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 绘画艺术大放异彩,是中国绘画史上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 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绘画名家,留于史册的就超过两百人。文人专职画家和宫廷画师 的队伍迅速壮大,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山水画开始有了青绿和水墨之分,出现 了各具地域之风的南北两派。花鸟画也出现了更多表现方法,或工或写或没骨。宗 教画则更显绚丽多彩,人物画的成就有史以来最为突出,分工更加细致、表现题材 亦更为广泛、技法也更加丰富。这个时期的人物画作品更加注重描绘现实生活,写 生之风盛行且技术日渐精湛。人物画家们接受了顾恺之“以形写神”理论、开始注 重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并有画家达到“形神兼备 的境界。 这个时期的儿童地位日渐提升,人们开始关注他们的生活。科举上增设了“童 子科 ,医学上创办了“d , j l 科 ,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不少表现儿童及其生活的作 品,宫廷的庆典活动中也开始频现儿童表演的身影,诸多因素促成了童画的发展, 这个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出现了不少表现儿童题材的艺术作品。唐代绘n ) l 童最为出名的当属张萱,与他风格接近还有周萌、戴重席,他们多为表现富贵的宫 廷风。周防师从张萱,擅于“绮罗人物”,所绘仕女多为丰腴裱丽之态。画家也曾绘 过童画,据记载他曾绘制过孩儿图、美人琴阮图中也出现小儿形象。历代 名画记中记载,戴重席“工子女,极精细”,可推测画家也善于此类题材,风格亦 属张萱的工丽富贵派。另外韩混、戴嵩、戴峄等人呈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田园 风也颇为出众。唐朝的童画已渐成熟,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纸绢章画,这时的婴戏 图及牧放图已初具规模,题材也同渐宽泛,为后代章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5 童画之停滞 童画进入五代呈现出停滞的局面。 唐之伟业绝迹后,中国再度沦入兵荒马乱的年代,前后共经历了五十多年。唐代 艺术的烂漫春花凋谢以后,五代的文艺充斥着惨淡、衰微之光。所幸南唐的诸多皇 帝,多喜爱书画,在一些地区还略闪文艺之光。五代的人物画大都承唐代之风,并 福建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无新的建树,童画办是如此。这个时期的儿童题材绘画大都延续唐代张萱、韩混之 风,然而擅长此类题材的画家较之唐代人数更多,童画的题材也更广。沿袭唐人之 风的五代,长于绘制章画的画家有阮知晦、阮惟德父子,周行通、竹梦松等,可惜 他们的作品大都无从考证。还有一些画家也绘制过此类题材,如周文矩、郭忠恕、 赵苗等。据记载郭忠恕有小儿放鸢图,赵苗有4 , j l 戏舞图。其中周文矩颇擅 长描绘儿童,从他的传世作品宫中图便可见。五代众多画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 纸绢绘画的技巧、纸绢画逐步超过了壁画。童画的取材更为宽广,为宋代此类题材 绘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1 6 童画之兴盛 宋代是童画的高度发展时期。 宋代作为古代儿童题材绘画的巅峰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历经唐宋 到五代的动荡,宋代各行业日渐兴盛并涌现出大量的城市,人口也随之递增。当时 作为京城的汴梁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经 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发达、人口的剧增、宋金的角逐,为社会风俗画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加上宋徽宗对绘画的痴迷、宋代画院制度的制定和兴起,画院广招画家能手, 设有供奉、学生、画学正、艺学、祗侯,待诏等职,并提升了对能手画家的优厚待 遇,画坛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宋代山水、花鸟独立分科,人物画则打破 了以往表达对象的限制,一改“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出现了大量表现村童闹 学、婴戏、货郎、耕织、村织樵夫的绘画题材。 宋代是一个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时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坊市制 度、商品交易空前繁荣,文艺品也成了交易对象、被商品化了,许多画家宁沿街开 铺叫卖而不愿当宫廷画师。市民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有一定的闲置资金购买相应 的文艺品,也因此出现了众多符合市民审美情趣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多为表现市民 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艺品不再只为了贵族、 皇室人的欣赏以及自我愉悦而存在,变得更加社会化、大众化、商业化,成为可供 众人享受的精神食粮。宋代的风俗画高度发展,是童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社会 的儿童更受关注和保护,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姿:宋朝出现了官方置办的类似现 代孤儿院的“慈幼局 :众多城市的私人医药铺设有小儿科,甚至专门的儿童药房和 儿科大夫;儿童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能驱除灾难、福泽众民,以至喜庆活动以及 宫廷庆典必不可少儿童们的参与;儿童教育也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多设学堂、私塾 第1 章悠悠童画史 也很多,儿童无论男女均可上学,读书上学在全国以普遍风盛行。以上的诸多条件 为与儿童题材相关的绘画、诗歌、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童画到了宋代已经成为备受推崇的画科之一,当时流行着“一人、二婴、三山、 四花、五兽、六神佛”1 4 j 的说法,可见童画已经分离于人物画、且仅次于它荣居第 二,成为画家以及民众极喜爱的画科之一。宋代的诸多画家都创作过些许儿章题材 作品,目前也遗留下众多佚名画家的此类题材画作。这是一个章画家辈出的时代: 据画史记载宋初的翰林院待诏勾龙爽,尤其擅长画儿童,所绘作品深得儿章的体态 和精神;画继中提及:另一以画孩儿著名并因此得名的杜孩儿,“在政和间其笔 盛行,画院众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须 ;徐世荣“画界画兼工婴儿 ;南 宋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显神情 1 5 】。从宋代遗留的作品中可见李嵩 也是个童画名家,只是画史中未提及。宋代的童画在不同的题材上都出现了各自的 代表画家:婴戏以苏汉臣最为出名、货郎以李嵩尤为出众、野趣牧放以李唐、祁序、 阎次平颇为出彩。另外许多以绘制其他类别画作著称的画家也画过一些不错的与儿 童相关的画作,像刘崇道有照盆婴儿图、李迪有风雨归牧图、马远有蟋蟀 图、刘松年有诱鸟图、傀儡婴戏图陈居中有骑犊图、陈宗训有蕉庭婴 戏图、苏汉臣之子苏焯有端阳婴戏图、苏轼和李公麟合作有竹石牧牛图、毛 文昌画有( 1 - l 童入学图i l l l l l l l l l l l i l l 。宋代壹画的题材更为广阔了,画家们真实、深入地 呈现了儿童们的生活:常见的婴戏题材所表现的婴戏内容更为丰富,还出现了表现 儿童围绕货郎嬉戏玩耍的货郎图和以当时的真人实事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如货 郎图和表现司马光勇敢机智救伙伴的小儿击瓮图等。宋代童画作品的型式亦 更加多样,有卷轴、屏风、斗方、团扇等。不同的样式有不同的构图要求,使童画 的样式、形态更为丰富。在风格上,宋代的童画虽然基本承袭唐代张萱的富贵宫廷 风以及韩混的乡土田园风,但所表现的对象已有所改变,风格更为普及:富贵风走 出宫廷不再限制用于表现宫廷的儿童,同样用以描绘普通市民孩童的田园风则步入 城市开始表现市民儿童,一些宫廷画师也开始接受并采用此种画风。宋代的童画家 们不再谨守于表现不同年龄、体态、不同身份的儿章形象。他们将“形神兼备 细 致化,并将其推广开来,做到在呈现出不同身份、体貌的儿童的同时又能表现出在 相同环境下、进行同一活动、年龄相仿的儿童的细微差别,可谓千姿百态、各尽其 1 4 1 引自黄宾虹虹庐i 田j 谈,卜海书l 田f 版社,2 0 0 7 年一月一次一版印刷 1 5 】弓l 自米田水译注图i 田i 见闻忠厕继,湖南荚术f j 版, i q :t t l 版 福建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神。在技法表现上,宋代章画已同臻成熟,此时的章画融合了民间善于描绘孩童丰 腴肌肉以及宫廷长于表现孩童华丽衣饰的特点,呈现了轻纱披盖下儿章肥圆的可人 形态,既免于暴露又突显其特征。另有极少数画家开儿童写意先河,纯用墨来表现 儿童,只可惜并无该时期的此类作品传世。综上所述,宋代在童画上的建树是空前 绝后的。 1 7 童画之衰微 章画至元代己逐步走向衰微。 蒙古族的入主中原,使元代的绘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人画的蓬勃兴起成为 画坛的主流,其中以文人山水最为出众。画家们借山水画来排遣受制于异族的苦闷 之情,纵情山水成为了画坛的盛行之风。元代并没有像宋代那样设立画院,虽然也 设有主管与绘画相关事务的御衣局,也有不少专为宫廷作画的画师,然而他们享受 不到有如宋代的丰厚待遇,画风也多是延续古调、并无新意。宫廷画师还常常遭受 文人居士的轻视和批判。文人画家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 是 对传统绘画的革新,冲击着一直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宫廷画。画坛上文人画与宫廷 画以及民俗绘画呈对峙局面,宫廷画与民俗画的地位远不如前。传统写实、坚实的 画风被写意、空灵的画风所取代,传统绘画失去主导地位,在元代画坛中停滞不前。 流行于宫廷绘画以及民俗绘画中的童画也丧失了像宋代那样蓬勃发展的势头,逐步 走向衰微,不过也有少数优秀的画家及其作品出现,值得重视的是水墨写意画已崭 露头角。 从目i j 传世的资料中,可见一些延续宋代之风的元代佚名画家所绘婴戏图、牧 放图、货郎图作品;另有明代汪氏珊瑚纲画据记载:元代有八轴一秤金百子 图以及携婴图等作品;永乐宫壁画中绘有颇为出彩的儿童形象;木刻版年画 中也出现了儿章形象的“娃娃画 ,这些足以证明当时民间还在流行儿童题材绘画。 总体而言,元代的童画在风格和技法上大都承宋代遗风。然明清新风开始萌芽,元 代便成为架构唐宋、明清童画史的桥梁。 1 8 童画之复苏 童画到了明清时期有复苏的迹象。 明清时期的童画虽不及宋代的辉煌,然与萧条的元代童画相比较还是颇有成就 的。经历了元代的冬眠,明清时期的童画已有所恢复。宫廷间、文人居士中、民间 里都出现了不少绘制童画的名家及其作品。 第1 章悠悠童画史 元灭亡后,宫廷绘画逐渐得以恢复,且小有规模。明清时期的宫廷画家多秉承 宋画院遗风,众多画家效仿宋人的绘画技法和题材、极少创新,还出现了不少直接 临摹宋人作品的。明宫廷绘画中擅长章画的硒家有:明太祖之子朱柏,此人非宫廷 画师却归属阜室,风格亦与宫廷画家相似,虽无传世作品,却是画史中唯一被记录 为擅长童画的画家。明宣德期间直文花殿画士计盛,也长于此题材并有货郎图轴 传世。另有丁云鹏擅于描绘儿童,有扑蝶图遗世。清画院亦是章画家辈出,有 吴嘉猷、黄文谌、金廷标、姚文翰、黄增、丁观鹏等人大都长于此类题材绘画。还 有不少画家像禹之鼎、冷枚、张雨森以及外籍宫廷画家郎士宁等都曾涉足此类题材, 他们多擅于临摹古画且画风大致追随宋人。 明清时期,文人画更多地吸收和借鉴民间绘画,一些文人画家以民间绘画为题 材,用简笔写意的技法风格来呈现现实生活,给当时以工笔重彩占主要地位的画坛 上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一些儿童生活的场景。像 明代的徐青藤、清朝的石涛、华岳、罗聘、闵贞、杨晋等都曾绘制过儿童。他们大 都并非特意绘制童画,除了杨晋长于牧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