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阐释,在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的地 位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上,给出了创新性的解答。文章指出,实践的主体是现实 的个人,实践的存在论是生存论的存在论,实践改造人的世界观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实践不仅改造自然的存在状态而且改造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 还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本身具有超越的本性。这对于消除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庸俗理解,恢复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人本学的本真内涵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人学实践观;人的感性活动;生存论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l a i n sm a r xp r a c t i c et h e o r ya n dp r o p o s e sc r e a t i v es o l u t i o n st ot h e p r a c t i c a ls u b j e c t ,p r a c t i c a lo n t o l o g ya n dt h er o l eo fp r a c t i c e t h i st h e s i sc l e a r l ys t a t e s t h a tt h ep r a c t i c a ls u b j e c ti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nr e a l i t ya n dt h ep r a c t i c a lo n t o l o g yi st h e e x i s t e n t i a lo n t o l o g y p r a c t i c eh a sa l le p o c h m a k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r e f o r m i n gw o r l d v i e wo f p e o p l e p r a c t i c en o to n l yc h a n g e st h ee x i s t i n gs t a t eo f n a t u r eb u ta l s or e f o r m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m a n ,m a l la n dn a t u r e 。p r a c t i c e ,w h i c hi st h ew a yo f e x i s t e n c ea n da c t i v i t y , i sp e c u l i a rt oh u m a nb e i n g p r a c t i c eh a s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tn a t u r e , w h i c hw i l lh e l pt or e m o v et h ev u l g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m a r x i s ma n dr e s t o r em a r x i s ma s 斑eh u m a n c e n t e r e dp h i l o s o p h y k e y w o r d s :i n d i v i d u a li nr e a l i t y ;h u m a n c e n t e r e dv i e w o fp r a c t i c e ;p e r c e p t u a la c t i v i t y o f p e o p l e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l l 独创憾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蕴逛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衢氏钲签字目期:潮年r 胃印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垄塞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擅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搜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珏帆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瑚专年5 月;7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签字日期: 枷歹年月夕日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马克恩主义思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对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 本人的思想的解读也经历了许多阶段,人们把马克思主义或是当成道德理想主义 的代表,或是把马克思当做客观的绝对真理的知识体系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刚 刚开始的新世纪,我们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回首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这百余年的 历史,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所留给我们的思想瑰宝。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家的视角,揭示唯物主义内部的矛盾性, 证骥马克思薪唯物主义理论的实质,是“为人的唯物主义,两不是“为物 的 唯物主义。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回归,使得唯物主义走出了囱然主义机械决定论 的困境,建立起来以入的“全面发展 为酱归的入学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所指擞的现实的个人,在共时态上表现为社会性,在历时态上表现为历 史性。因此现实的个人既是指现实中实存着的个体,也指人类的全体本身。现实 的个人既是一个个体饿概念,也是一个可以描述普遍性的范畴,是抽象性和具体 性的统一( 正是因为它将具体性和抽象性包含于一身,两且它是一个感性的而不 是抽象的,肉体的而不是无人身的人的抽象物,它才是名副其实的“现实的东 西) 。因此,直观的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显然是不够的( 那样只能在经 验中理解它,丽造成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类在想象中的紧张关系) ,丽必须从思维 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中,才能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 人的真实的含义。这样,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才得以超越唯心和唯物的束缚, 成为指导人类解放的“真正科学 的理论。 如果我们认同“历史只不过是人自身解放的过程”这一判断的话,那么,马克 思“现实的个人 就立刻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不仅仅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起点 , 也是历史发展的“终点 ,面更是其全部理论“超越时代”,获得永恒性的立根之 本,它是贯穿于马克思全部理论的“真正灵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生存活动,社会性活动本身。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就是人的活动。只有他的活动是真实的,一切现存的都是要被扬弃掉的,是实 现现实的个人的感性自由( 合乎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的中介和环节。 因此,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实践就是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的唯物主 义实践观就是“人学 实践观。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范畴,长期以来一直备受 国内外学者关注,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术 研究的热点。马克思实践观理论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理论意义重大, 而且带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应该说,对于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理解程度,直接关涉 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 否依旧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正是由于其意义重 大,我国理论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取得里许多可喜的成 果,突破了一些马克恩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禁区,对予改变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 论长期以来形成的“见物不见人斗争哲学 等错误成见起到了积极的改正作用。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同马克思实践观的结合,使得马克思实践观开始摆脱 经验主义的“实干和生物主义的“经验生活的理解范式。但是,在这些成果 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在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研究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虽然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已经被公认为是“现实的入 ,把人视为实践 活动的主体,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 础性作用。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实践观还是自觉不自觉的脱离了人,脱离了个人 的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入学实践观的主体问题还是停留在中国式的特有解读 方式之中,把入理解为大写的人的群体,在社会中建立一系列凌驾于个人之上的 集团主体、社会主体。这些主体被当作是自然生命体存在的个人的“升华”,是去 除了个体生命的偶然性、个别性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这种 对马克思人学实践观理论的这种理解范式,存在者臣大的隐患和鍪端。比如在具 绪论 体的社会实践中,如果集体或社会被某些入或集团利用,社会成为压抑普遍个人 的手段,集体或社会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虚假集体 。因此,对马克思实践解读仍 然带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 其次,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中心“实践 常常被理解成“实践概念挣,并试图 通过将这概念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领域之中,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真 理性,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这种对待马克思实践的做法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一直占据理论界的核心,可见这种概念式的理解方式影响之大。对马克思 主义露这种解读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怪,也可以说,这种对待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还是受艏唯物主义的影响,试图用“实践”代替旧唯物主 义中的“物质”来建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次,马克思实践观还被理解成一种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纯粹的功靛性活动。 实践作为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手段,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和人的能动性。但是 马克思实践观本身并不是对自然界的纯粹剥夺和占有。这种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 解带有臻显的知识论倾向,把实践当作是绝对自装的无需反思的客观事实加以认 定。这一方面,违背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存在论本性,把实践等同于占有和 掠夺。实际上,马克思实践观理论中的生存论的实践,是辨证的实践和双向“互 生 过程,而不是机械片面的单向“占有活动。另方面,马克思实践观中的 实践对象不仅指和人类相对的自然界,两且还指向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既生 产了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还以那些不利于人和自然和谐共 生的实践方式本身作为改造的对象,不断改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组织方式。入 交往方式的发展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人类的实践是 在关系中进行的,同时实践的活动又在改变着实践的关系。人类交往方式和实践 方式的发展使得入和社会、入和自然的关系更加顺畅、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 另外,马克思实践观在存在论意义上的阐发还保留者许多| 日唯物主义的成分, 马克思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存在论的基底并没有清楚明白地展现在世人面 前,在一定程度上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原则依然以这种形式或是那种形式被 保留了下来。这样的局面在一个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阀题的理解上表现的尤为明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显。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性问题。理论界对于此问题的理解大致可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是阶级,具体说来就 是无产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楣对立的无产阶级这一实践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宗旨就是阶级革命、消灭资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的这种政治话语方式直接导致了对马克思实践观乃至整个马 克思理论的误读。我国建圆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闻对马克愚主义理论理解在实质上 都是秉承着这种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 和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不仅在理论上颠倒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手段与目的、形式 与内容的主次关系,将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出的个别的结论当作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全部,从而把这种阶级斗争的哲学当作马克思理论的根本旨趣和可以照 搬照抄、到处套用的万能公式,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的方式造成了本真 马克思哲学的遮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形式化、教条化的不利后采;在实践 上以阶级划分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认定方式必然造成社会关系的政 治化、社会心理的分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倒退。这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宣传上的解放性、先进性和事实上的政治严酷性、落后性之间臣大的反差和人们 争取感性幸福的价值诉求感性化、具体化同现实实践活动圜的抽象化、理论他之 间的分裂,人们的感性幸福被放逐到了一个普世的价值理想之中了。 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和现实的个体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也不再一味强调阶级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的从属地位。这表现在马克思 实践观主体性问题上就是将阶级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说法弱化,而 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转变实际是对马克 思实践观的实践方向有了根本不同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实践观的实 践重点从人与人的交往领域、政治领域转向了入与自然的生产领域,经济领域。 现实的个人追求自我感性幸福的愿望被追求彼岸世界的理想所替代。实际上,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突 出阶级主体消懈个体主体,用普遍化、客观化的世界理想代替个体感性的、主观的幸福追求的必然结果。 这一续集在毒主会上的反映裁是消费和生产的萎缩、桎会发展的停浅葶丑倒退。这不仅损害了现实令人熊物 质利益,而且同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突蹴阶级主体的理论宗旨也怒背道而驰的。 绪论 因此,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践主体也从政治实践中的无产阶级转移到了生产实践中 的人民群众或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种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去政治化表述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的实践主体界定上也被相应地定义为“现实的人 。这一说 法较好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从阶级斗争和革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恢复的 变化,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因丽被普遍接受。 但是,现实的人的提法还保留了抽象和想象的成分。个人的现实性依靠的不 是其作为感性的人存在具有现实性,而是因为服从于某种客观的标准才成为现实 的,丽这种所谓的客观标准也只是被伪装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脱离社会发展 实际的教条。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并没有澄清社会主体的真正含义, 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作出清晰的认定,这在“现实的人 和“现实 的个人之间的运用上体现出来。在实践上,个人的价值选择活动本身并没有真 正的现实性,官和民、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分裂的趋势。 随着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人们从事社 会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的极大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誉j 益的实现和个体价 值的实现,也越来越关注在以往社会都讳奠如深的个人权利的实现问题。个人利 益和集体利益、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也在对 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性质理解等重大政治议题的讨论中被突出出来。这些议 题包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被广泛关注姓资姓社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 经济关系等。这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质、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法性等深层的理论 问题。这些阀题的解决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住出相应的回答,清楚明自地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实质。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马克思实践观主体的“现实 的入 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性。也就是说,现实的人首先只能是感性的个人, 人的个体性是现实的入的蓠提,脱离感性的人的个体来谈论所谓现实的人只能是 改革开藏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裁建设载是簧据蔽毽论宰翎现实社会发象的惑想束缚,恢复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这已经关涉到了对马克思燕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全部内容和基本理论的重新 淫解。这里鞠讨论仅涉及薯壳愚主义哲学串的实践童体闼瑟。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不切实际的想象,因为在个体的人之上、之外不存在抽象的“人”的利益,抽象 的“人静的利益只是束缚和打压现实的个入进行价值选择和活动的思想枷锁罢了。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太蹶固有的接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常常被引用作为现实的人的合理性的证明。但是这至多只能说明马 克思现实的个人同经过神学和理性中介、规定之后,被抽千了感性的抽象的入之 闻鲍区剃,丽根本不熊说明现实貔人的提法的合理性。实际上,当学者销无批判 地将社会关系当作佐证人的现实性的不二法门的时候,社会关系本身的客观性和 真实性的来源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住了。社会关系成为了另一个神圣家族被确定 下来。本文试匿证明在理论上入豹专圭会历史性是在人对社会、人对鸯然的关系性 中实现出来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在“客体 和“直观”的意义上说是知识 性和事实性的;但在“实践 和“主体 的意义上看来则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人 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入的实践活动孺生成耱改变着的。社会酶发展并不是豫理性主 义者们所设想的那样按照某种知性的必然性运行着的,恰恰相反,社会的发展就 是朝着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运动的过程。现实的个人的 利益酌实现就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综上所述,个人作为社会关系和类的存在是现实的,闽样社会关系翱类只有 作为活生生个人之间的全面的对象性关系才是真实的。这一真实的标准来自于对 个人豹全面确证毒身靛感性活动的先验性和本真性的无条件酶认定上,这个标准 之所以起可以信赖的,不在于它是形而上学的价值预设和经验科学的知识成果嚣 在于它是任何人在对人生命存在结构的氲观中都可以获得的对个人和类、社会和 个入之闻的源初酶和本然的关联。这个结论的真实性不依靠子任何价值理论和经 验科学真实性的证明丽在予人生存活动本身的超越性的证明。园此马克思实践观 的当代解读就是要确立个人实践主体性的充分自觉和觉醒,建立社会历史发展和 现实令入实践活动之阂的内在包含关系,消除入们的理论幻觉并重新建立实践存 在论的入学信念。 马克愚恩格斯选集( 第卷) 【m 】人民出舨社,1 9 9 5 年。第5 6 页。 一矗。 绪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邓晓芒教授所著的实践唯物论薪解:开出现象学之维一书,结合 德国古典哲学长期研究的心得以及遁方现代哲学的最瓶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实 践唯物论中感性活动的深层次意蕴作了全新的系统阐述,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 界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在现象学视野下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体系的新构想,并 对此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论证。书中指出入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同构关系以 及社会关系同人的感性活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吴晓明和壬德峰两位教授撰写的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从 现象学高度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意义和实践的现象学方法,书中指 出马克思的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意义在于回归了实践的感性 基础和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生存方式。 其次,王锐生和景天魁所著的论马克思关于入的学说一书,也霹样是一 本难得的好书。这部书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距今己有二十多年的 时间,但书中的观点新颖,论证翔实,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入学思想的研究十分深 入,另外,j 京大学嵩版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马克思主义与人一书, 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与人的关系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两本 书都是站在马克思本人著作的基础上来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说明了马克思 理论的实质就是人的解放学说,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人的解放。 贺来所著的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书中,作者从存在论的高度论述了马 克思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千成俊所著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一 书对于知识论和生存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1 ) 论证了马克思哲学是 “实践本体论 ( 2 ) 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对时空关系、历史观和辩证法等重大理 论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由张文喜撰写的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一书视野宽阔, 从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等多个视角论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当代性的问题,同时对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问题也有独到见解。以上著作都对马克思的本体论进行了 深入的思考,区分了实践本体论的知识论的解释理路和生存论理解范式。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i i i 一i i i i 蔫i i i i i 茹i 第一章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在西方思想史上,实践概念可谓历史悠久。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到近代的 生产实践,再到康德的理性实践,实践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实践涟 内涵也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总的来说,实践可分为经验( 近代唯物主义的实 践观) 帮超验( 耍垂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 两个向度。实践概念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不同含义,反应感人们对自爵生活实际的不同理解。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包含了对理论自由的渴望,因为最高的自由只能是 在对纯形式本身的知识中得到。实践在驻里多德的理解中同时也是一种以至善 作燕目的的现实活动。表现在个人是己的伦理优生活,家庭生活和城邦生活之中。 所以,姬里士多德的实践既包含超验维度有包括实际的经验维度。这相互统一的 两方面,在近代哲学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分裂。即纯粹的物质性生产实践和形而 上学的实践之闻的彻底分裂。震德实践哲学的贡献在于缝试匿通过对理性本身酶 划界,为矛盾的双方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域并为这些领域的存在提供根据。 第一节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遗产 西方古代实践观的代表人物是距里多德。 亚塑士多德曾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提到科实践”并给予细致的考察。在亚里士 多德看来,人类精神可以分必两类:一类是人的感觉、愚辨、认识帮理智等,它 们属于人类精神的理性部分,与之相对的是制作、生产和技术方面的活动;另一 类是入的激情、意志和欲望等,它们属于人类精神的非理性部分,与之相对的是 遥求善良、美好或正义等美德的伦理和政治生活。 实际上,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大量的知识性的檄念分类和概念分析,两 且亚里士多德还是形式逻辑的创始入,所以,在很长时问里,人们都把亚里士多 德的实践当成和德霉亍颓善褶分离静生产和到制等物质活动。直到亚星士多德的尼 各马可伦理学被重瓶发现,那种体现人自身所具有的最离贵部分的“德行酶 第一章传统西方暂学中的实践概念 实践活动才重返人们的视线之中国。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所要探 讨的就是什么是人生幸福、如何达到最高的善和实现入最高贵的德行的闻题。在 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按照人的存在境界的高低,他把人的实践活动划分为几 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除此之外,另一种是政治 生活。第三种则是愚辨瞻、静观的生活”岱。其中,享乐者只不过是过着最平庸的 本能生活的人,他只是追求感官上的快感和满足。而政治上的生活就是人们以囡 家的名义作出的、实现国家的善的目的的行为。所以,这里的政治实践活动,并 不是以追求正义、平等为目的的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它只是人们以个人名义 在政治领域里实现个人利益的日常生活 。这种政治生活满足的只是人的虚荣心 和被肯定、被认可的价值需要,而不是人们追求合乎最高善的活动。在这三种生 活中,焉只有那种指囊自身内在生活的“思辨的、静观的生活”才是最智慧和最 高尚的“按照德行的生活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追求个别的、个人利益的活动或者以满足感觉上的、 肉体上需要的活动,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活动。磊只有群追求理论 ( 实践) 知识 的、体现人和其自身关系的理论和思辨的活动,才是亚里士多德 所要探索的实践。 在广义土上说,这三种生活也是漆在联通的,虽然在层次土有高低、上下的等 级之分,但是它们又统一于“善的体系 之中,其内在地都包含着“善的规定性 。 具体说来,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从事的技术性和生产性活动,关涉的只是具 体的存在物丽不是刨制活动本身。但是,当我们将其看作是人实现“至善 和“幸 福 所必须的条件、手段和构成环节的时候,它们也是“实践 活动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德行 、“善 “幸福 等不是固定不变 的标准,它们作为评价某种行为在“等级序列 中所处地位的功能,只具有相对 性。作为实现入的幸福的过程,“实践必须是“合乎德行 、“合乎善”的人的行 为。但是,善、德行本身不是脱离人的生活之外的、抽象的教条和概念;而就是 蒋小荣实践论哲学导引【嗍浙江火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5 1 6 页 _ 暇里士多德全集( 第八卷) f m i 苗力田编译中国人民大学 b 版社,1 9 9 2 年第七页 骜夺荣。实践论嚣学导罢l 【m 1 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人对实际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在不同的“境遇 之下,善和德行等就具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实践 的范围就非常宽泛,凡是有 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善的或实践的行为。 总之,“实践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常常以多种面孔出现,其意义也 不是十分严格,所以,对距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的理解也带来了困难。不过,从 历史背景上看,亚里士多德哲学所关注不是纯粹知识论意义上的阂题( 那是近代 以后的认识论问题) ,作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始终关注的都是人如 何通过某种方式不断脱去和超越动物性,从比较低级的善上升到比较高级的善, 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闯题。从纯粹的“至善 到满跫人的感性需要的生产活动麓 “小善。“善( 德行) ,一直是统领着人的生活,赋予人生活意义的价值标尺。 在狭义的伦理学意义上,实践是不依赖于外物就能实现的、自足的思辨活动,是 最高尚的活动。在广义上,实践也是人实际以善作戈指导和道德评价标准的活动, 既包括技术、生产和创制的活动,又包括家政活动和政治活动。一句话,实践就 是有道德的“善行 。 第二节近代西方哲学中实践概念的康德阐释 随着,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的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兴起,实践哲学也发 生了重大转变。出予对经验科学理性的信仰,希腊哲学中所包含的道德评判和价 值标准都被剔除到实践之外,实践成了和理论、德行相分离的纯粹的物质生产活 动。近代的技术生产性的实践解释模式将人的“自身活动 当做指向自身之 外的物品生产的单向性行为,抹平了人“自身活动包含的丰富的感性内容。实 践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其是否有效性首先来自予经验科学的检验。实践成了 理论知识的派生形式。 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使人类相对于自然有能力获得独立存在的地位。所 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力量的不断增强,人们 发现技术行动生产活动改善了人的生活条件,使人不再担心受到可能来自自然的 威胁,但与此同时,人却越发变得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和没有道德。社会的物质 一l o 第一章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生产水平提高,入的精神境界下降;科学知识给人以力量,同时也使人本身成为 他内部一个无足轻重的部分,近代理性启蒙运动的蜜否定的悖论就表现在这里。 对于此种状况,康德的实践哲学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其历史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总的说来,康德批判哲学的宗旨就是要在哲学层面确立起一种现象界之外的、超 越的道德本体界。以往我们对于康德在认识论领域发动的哥自尼式革命,表现出 来过分的关注,过分抬高纯粹理性批判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实践理性批 判只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延伸和继续,没有独立的地位。在我看来,这种想 法是本末倒置的,没有抓住康德哲学的精神实矮。康德哲学最有价值酶部分,起 码在立意上,实践理性批判是最有价值的。康德的批判哲学本身是对当时人类 精神的积极反思,是对时代所提出问题的积极响应,也许它的回答并不全面,甚 至在我们现在看来带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康德哲学所揭示出来的闯题, 依然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无法超越的。康德的哲学努力和贡献是应该给予充分 肯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放始至终都是发生在内在的意识活动之中,并不关涉 其感性的实际后果。在康德看来,实践是意志上的自由活动,不是感性的经验世 界中的活动。所以,实践就是能够实践自身的理性活动。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 必须按照自身之内的原因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否则,我们的活动就是来岛被外在 的冲动所控制的,这样的活动不是证实自己丽是否定了自己。所以,对于“人的 意志是自由的这一判断来说,就是就是一条先天的判断,是作为人一切思想和 行为的必然前提。对这一前提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奉劝人们不要自不量力的 试图解释其原因。因为,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纯粹理性是不能解释实践理性, 否则,就要产生二律背反的悖论。 在这厘,康德试图建立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 ,纯粹以理性自身为根据的“道 德律 。一个超感觉的、独立于自然因果性之外的先验自由概念的建立,使实践( 理 性) 作为对抗近代纯粹物质实践观得以可能。因此,批判和矫正才是康德的实践 ( 理性) 观的实质。这对已经僵化的知识论体系和“囱然主义”思维方式来说, 无疑是一只有效的解毒剂。但是,囿于当时的知识论体系尚处于发育阶段,大多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i i 数人还缺少科学知识的基本素质,因此,康德建立的关于人类道德学的原理,本 身也是知识论的体系。 康德试鹜建立的实践( 理性) 的道德律,在表露上看只是抽象的道德概念体系, 但从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来看,康德的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 就是对作为本体的人 囱身的回归,把一个“作为人的入”( 而不是作为物的人) 提到了至高无上的高位。 当作力自由和信仰的实践( 理性) 在入的心灵中真菠得以确立的时候,所有束缚 人自由的外在的锁链都全部崩裂开了,失去了对人的约束力。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康德的实践( 理性) 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主观的普遍性 的水平上,还没有真正领会客观静普遍性本身。黑格尔把实践( 劳动) 看做对象 性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最终只是绝对精神自身的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罢了。 黑格尔的实践只是精神以自身为对象的自我意识之中的活动而已。 在把康德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有极大 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把人确立为实践的中心,在康德那里,实践( 纯粹理性) 是人自由的源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 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是人的本质力量, 是人和逸然的本体论证鹗,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豹内在力量之源。所以, 虽然实践在康德和马克思那里的内涵和意义是迥异的,但单就实践对“人类自e l l 意义而言,两者又是极其相似的。 康德是近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只能从静态帮抽象的、知识论的视角 来理解“人类自由的“原点”和体现他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的思想更多的体现 了现代哲学的精神,他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对象性活动 和“辩证 法。思想,这使马克思可以从辩证发展的唯物主义视角去理解样人的解放”。就具 体问题丽言,康德提出现象界和本体界( 哥白尼式的革命) 、理性的经验运用和理 性本身( 实践哲学) 的划分,和马克思将人的“自由自觉的 感性活动入学实践 观的界定,都体现了两者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那种简单的将康德实践哲 学当做一般唯心主义的思想只是一种皮相上的理解。康德哲学的核心是要确立入 的主体地位,而恰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康德才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 两位哲学家。 第二章马克愚主义实践观的传统理解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传统理解 第一节恩格斯和列宁的实践观 一、恩格斯的实践观 恩格斯在实践上的观点,有许多和马克思是一致的或者相似的。但是,恩格期 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实践思想。在写于1 8 8 6 年,并以连 载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思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又指出“一 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恩格斯强调, 世界上存在目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在实践中,“自 在之物”不断地转化为“为我之物。 在这里,恩格斯对近代意识哲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实质,进行了彻底 的批判。在恩格颠看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孝孛和其逻辑规定 的关系,也不是费尔巴啥抽象的人和抽象的感性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的感性活动 和人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工业和实验 之所以能够成为驳斥“各种奇谈怪论 的有力武器,就是在于它们都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工业领域和科学领域内的 具体展现,而工业领域和科学领域不是人们空想出来的东西,它们同样是构成生 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对象化了的“为我之物 。 关于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只有运用实践和历史的观点进行分析的时候,它 们才不会落入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而游弋于形蔼上学的世界之中,产生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彩蛋押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中国邮政2025阜阳市秋招财务管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乐山市秋招数据库管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公司2025秋招财务管理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幼儿园简单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度收银审核员每日一练试卷带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营销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大全
- 营销学考试题型分布及答案
- 2025年建筑工程职工工作担保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中级职称考试《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课件
- 铁路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
- 汽车销售培训课程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工厂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方案
- 2025天津地区国机研究院所属子公司财务总监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证券股份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上海浦东新区国资委直属单位公开招聘试题含答案
- 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讲解
- 肯德基产品讲解
- 通信网络智能体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