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摘要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一向被史学家们认为是清代作品。本文试 图通过对上华严寺壁画的实地考察,就其内容题材、构图、布局、人物 形象、色彩、线条、绘制方法,以及东壁两次间经橱后原有壁画进行分 析研究,并将其与辽至清各代寺观壁画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以及与华 严寺周边地区的寺观壁画,包括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金壁画、灵丘觉山 寺舍利塔辽代壁画、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壁画、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 阳高云林寺明代壁画的壁画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推断华严寺壁画初绘 年代应在金代建殿之时,清代为后期重绘。重绘时,因袭了金代首绘时 的题材内容和构图布局。东壁两次间因放置经橱而未予以重绘,因而保 留了部分金代原有壁画。 文章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华严寺壁画整体构图、布局、 题材内容以及对东壁两次间经橱后原有壁画艺术特点的分析与比较,对 华严寺壁画的绘制进行了新的推断,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华严寺壁画 从初绘至清代重绘的大概演变脉络,以及华严寺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对于 研究大同历史及地域文化特点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大同;华严寺;寺观壁画 a b s t r a c t d a t o n gh u a y a nm o n a s t e r ym u r a l sh a v ea l w a y s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q i n g d y n a s t yw o r k sb yh i s t o r i a n s i nt h i se s s a yo v e ro n t h e s p o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 m u r a l si nt h en o r t h e r nh u a y a nt e m p l e ,a n a l y s i so ni t sc o n t e n tt h e m e s ,d e s i g n , l a y o u t ,i m a g e s ,c o l o r ,l i n e s ,m a p p i n gm e t h o d sa n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o r i g i n a l m u r a l s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i d ec a b i n e t s ,ic o m p a r e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m u r a l si nh u a y a nt e m p l e ,t e m p l e sf r o ml i a o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t e m p l e si ns u r r o u n d i n ga r e a s ,i n c l u d i n g9 0 7 112 5m u r a l si ns h i j i a t o w e ri nb u d d h am o n a s t e r yi ny i n gc o u n t y , 9 0 7 - 1 1 2 5m u r a l si ns h e l it o w e r o fj u e s h a nm o n a s t e r yi nl i n g q i u ,m u r a l sf x o mj i nd y n a s t yi nm i t u op a l a c ei n c h o n gf um o n a s t e r yi ns h u o z h o u ,j i nd y n a s t ym u r a l si ny a n s h a nm o n a s t e r y i nf a n s h ic o l i n t y ,m i nd y n a s t ym u r a l si ny u n l i nm o n a s t e r yi ny a n g g a o c o u n t y f r o mt h e s e ,h u a y a nm o n a s t e r ym u r a l sa r es u p p o s e dt ob ed r a w n o r i g i n a l l yi n j i nd y n a s t yw h e nt h em o n a s t e r yi sb u i l t ,t h e nb er e d r a w ni n q i n gd y n a s t yw i t ht h et w os i d ec a b i n e t su n r e d r a w n ,s os o m ej i nd y n a s t y m u r a l sa r er e t a i n e d w h e nr e d r a w n ,t h e o r i g i n t h e m e sa n d l a y o u t a r e f o l l o w e d w i t ht h et y p o l o g ya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a n a l y s i s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o nt h eo v e r a l ld e s i g n ,l a y o u t ,t h e m ea n dt h eo r i g i n a l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t w os i d ec a b i n e t s im a k en e wi n f e r e n c eo fm u r a l s t h e ni e x p o u n dt h ep r o b a b l ye v o l u t i o nf r o mf i r s td r a w i n gt or e d r a w i n g ,t h ea r t i s t i c v a l u e s o fh u a y a nm o n a s t e r ym u r a l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i ns t u d i e so n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t h e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si nd a t o n g k e y w o r d s :d a t o n g ;h u a y a nm o n a s t e r y ;m o n a s t e r ym u r a l s 引言 引口 2 0 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考察大同之时,将华严寺薄迦教藏 殿和大雄宝殿,确定为我国现今尚存的不可多得的辽金建筑。从此以后,华严寺建 筑群受到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极度关注。但是,史学家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 建筑层面的研究上,而对华严寺大雄宝殿内近9 0 0 平方米的煌煌巨制壁画,没 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和相关的研究。以往,或许是因为,没有对大殿内整个壁画的题 材内容、规模构图以及艺术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或许是因为,对大殿东壁两次 间经橱后的原有壁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而在大殿的西壁又有清 代云中画铺画匠董安及其弟子绘制的题记,从而草率地认为:大雄宝殿内的壁画, 产生在清代。 楚启恩编著的中国壁画史里还出现了两个观点,即在明代寺观壁画中提到 华严寺壁画,在清代寺观壁画中也提到了华严寺壁画,但对华严寺东壁两次间经橱 后原有壁画却只字未提。金维诺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也把华严寺壁 画归入清代寺观壁画,对东壁两次间经橱后的原有壁画也未提及。柴泽俊编著的山 西寺观壁画,对华严寺进行了实地测量,详细介绍了华严寺壁画的题材内容、面积、 并简要分析了其艺术特点,也提到了东壁两次间经橱后原有壁画的艺术特点与别处 大为不同,对华严寺壁画的绘制年代也提出疑问,但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华严寺壁画的绘制年代,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对华严寺 壁画的艺术价值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笔 者通过实地调查,又结合柴泽俊编著的山西寺观壁画中的内容,两相加以对比 印证,以及对华严寺东壁两次间经橱后原有壁画的艺术特点作仔细的观察与分析, 又将华严寺壁画与周边地区寺观壁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和研究。由此推断, 华严寺壁画的首绘年代,应在金天眷三年建殿之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华严寺壁 画从首绘到重绘的演变脉络,以及华严寺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大同华严寺壁画 第一章华严寺现状考察与历史沿革 1 1 华严寺现状 大同华严寺是我国1 9 6 1 年首批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始建于辽,明中叶后分为上、下二寺,后各开山门,自成布 局。上寺位于下寺之北,两寺皆坐西面东。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两进院落, 依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南北两侧 之间,分别建观音阁和地藏王阁。宏阔的大雄宝殿建在高大的月台上,面阔九问, 进深五间十椽,檐柱中线以内的面积达1 4 6 1 7 9 平方米。殿内中心台基上设五尊坐 佛,中间三尊为木雕,外侧两尊为泥塑。四壁满绘金碧辉煌的巨幅壁画,长约1 3 6 8 米,高6 4 米,总面积达8 8 6 9 7 平方米。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两进院落, 沿中轴线向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薄伽教藏殿。薄迦教藏殿建在九尺高台上,面 阔五间,进深四间,总面积约5 0 0 平方米。殿内设主佛三尊,围绕主佛有彩塑泥像 3 1 尊,是辽塑之精品。 1 2 华严寺历史沿革 华严寺始建于辽,现存薄迦教藏殿为辽重熙七年( 1 0 3 8 年) 遗构。大雄宝殿是 金天眷三年( 公元1 1 4 0 年) 原件重构。大同“华严寺”的寺名,最早出现在辽史地 理志: “清宁八年建华严寺。”而寺内现存的金、元、明各代碑文中,又多有“大 华严寺”的字样,由此可见辽金两代的华严寺并不一样。辽时“华严寺”由辽代皇 室初创,金时由僧团重修为“大华严寺”,元明清时都有所补建、修缮、装銮。据学 者赵一德先生根据上寺大雄宝殿丈二台基研究推断,辽所建华严寺是在北魏舍利坊 内五级大寺的中心建筑五级浮屠的塔基上建起的。 鲜卑拓拔氏于公元3 9 6 年建北魏,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在汉旧平城故址( 今大同市北) 建宫城,在宫城以南( 今大同市华严寺所在地) 建 五级浮屠,然后绕塔建起十二座城门框定城址。天赐三年( 4 0 7 年) 沿着城门圈起了 。由于近年内大同市区的发展,华严寺现已位于大同市中心,即现在的华严街西面,其北临大西街,东与鼓楼相 对,南濒善化寺。 。它们由北向南依次被称为东方阿嚣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o 现为大同市博物馆所在地,其山门i 艋街,即现在的华严街。 o 赵一德:大同华严寺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2 4 3 6 页。 2 第一章华严寺历史沿革与现状考察 “方二十里”的内城,形成三纵三横的“六街九衢”( 衢,四达道也,即十字路口) 、” 十六大坊的新平城( 内城) 。舍利坊就在西边从北数第二坊中,五级浮屠矗立在舍利 坊中( 云冈3 9 窟中完整的保存着一座五级浮屠石刻) 。太武灭佛之后于兴安年间重 修五级浮屠,后又在塔之西南方( 今财神庙周围) 建放置兴安石像的殿堂,在塔之 西北方按左祖右社的古制建祈福国泰民安的佛殿;又于兴光元年( 4 5 4 年) 文成帝命 令师贤,为太祖以下五帝建丈六金像殿于塔之东北,和平初( 4 6 0 年) 为圆寂的师贤 于塔之东南方建舍利塔( 这个塔址就是今天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所在地) 。从此呈现 出五点梅花的五级大寺,以其布局匀称、殿塔相间、错落有致而成为北魏都城一大 景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六镇起义毁掉了东北角丈六金像殿和西南角的兴安石像 殿。 唐李隆基时修缮五级大寺的残余遗迹,并于五级大寺之南在北魏八角寺寺址上 新建了开元寺。( 辽金时称大普恩寺,明称善化寺,俗称南寺) 。辽时在已毁的舍利 塔基上建起了藏经殿,这就是遗存至今的薄迦教藏殿;在北魏五级大寺的高大塔基 上建起了大雄宝殿,又在北魏皇家金像殿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同样东向的祖宗庙堂, 建成了东向品字形的华严寺。大雄宝殿在金灭辽的战火中被毁。金天眷三年,原件 重构了面阔九间的大雄宝殿,又于北魏、辽之祖庙的地点建七间之殿,另建慈氏、 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楼、山门、朵殿。这就是金代所修建的大华严寺。 元朝时,大同一位佛日圆照明公和尚收集和整理了在兵燹中散失的薄迦教藏殿 的契丹藏,并整修了华严寺,“又于市面创建浴池、药局、榻房及赁租房廊,近 百余间,以赡僧费。”。 1 9 9 7 年一2 0 0 1 年,对大雄宝殿落架大修时,发现当心间西墙即该殿的正墙原来 有门,说明初建时的大雄宝殿是个通殿,那么当时的佛像大概不会象现在这样布置 在当心间,按照大殿内部的结构与形状推想:当年既称华严寺,设佛一定与华严宗 的思想信仰有关,华严经在阐述佛教的空间观念时,用的是“十方如来”布满大 千世界。如果是这样,金建的大雄宝殿内部的佛像布局,应该比现在的更显气势不 凡。元碑里记载“金铺佛焰、粹容赫焕,”而没有提重修佛身,说明元朝保留了原 状。大雄宝殿内布局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在明朝。 元末明初,除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之外,寺内建筑又遭破坏。明成化元年( 公 元1 4 6 5 年) 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据( 乾隆) 大同府志 。赵一德:大同华严寺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4 页。 o 元至元十年( 1 2 7 3 ) ,京西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 o 赵一德:大同华严寺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3 页。 3 大同华严寺壁画 载:“洪武三年( 公元1 3 7 0 年) 改大殿为大有仓。”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 3 9 1 年) 薄伽教藏殿被重立为寺,并置僧纲司,这是下华严寺另立门户的缘由和开端( 明上 华严寺重修碑记) 。明万历九年( 公元1 5 8 1 年) 重修寺宇。,碑额中已有上下华严 寺之名。说明从明代起,大华严寺分别以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为中心,各开山门, 并增加了附属建筑,自成一体,分成了上、下华严寺。俗称上寺和下寺。直到宣德 年间( 1 4 2 6 - 1 4 3 5 年) 华严寺在恢复了寺制三十年后,来了一位了然和尚,目睹华严 寺“倾废特甚,惟正殿岿然独存,而殿内一无所有,殿堂陈旧凋零,四周残垣断壁, 于是飞锡云游,募缘四方以增修”。用了两年的时间化缘到一笔资金,在京师刻成了 三尊木质佛像,于宣德二年( 1 4 2 7 年) 迎佛入大同城,然后又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协 助下,至宣德四年( 1 4 2 9 年) 使华严寺焕然一新。这次修复工程,不仅增修了僧房 和廊屋,还重建了元朝时的厨房和浴室,这证明华严寺的东北方作为市场的地理条 件比元朝更为优越了,因为此时的舍利坊后街已经成为明朝大同城的清远街( 今大 西街) ,是城内的主要街道,自然繁华。了然死后,又有一位叫资宝的和尚在正统十 三年( 1 4 4 8 年) 至景泰五年( 1 4 5 4 年) 又为华严寺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化缘塑泥佛 二尊摆在两侧共辏五如来,这就是现在大雄宝殿正面的五如来佛。他做的第二件事 是构天花平綦藻井,彩绘檐拱。明清交替之际,姜镶之变,清朝多尔衮攻破城后, 大同经历了屠城,将大同城墙自垛截去五尺,大同城内一片狼籍,曾为一朝京华、 辽金西京的名城大同变成一座废城、死城。后清政府又从各地移民,大同才逐渐复 兴。康熙年间有位化愚和尚偕其弟子成禄和尚( 华严寺僧纲) “遍募十方宰官檀越” 于“殿台之前,新建小坊三楹,自山门至天王殿,以至大雄宝殿朱璧火昆煌,宛然化 乐宫宇,其整齐规模,大异畴昔。”。康熙以后亦有小型修缮,直到1 9 9 7 年这次完全 保持原建筑风格的落架大修。 。明万历九年( 1 5 8 1 ) 上华严寺重修碑记。 。康熙十二年重修大同府上华严寺大殿暨添造禅堂廊屋记,碑存上寺碑亭。 4 第二章华严寺壁画年代考疑 第二章华严寺壁画年代考疑 2 1 华严寺壁画内容 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满绘壁画,其内容既没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亦 无当地风俗民情的反映,全部是佛教题材。包括:佛本行经变、佛说法图、善财童 子五十三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十八罗汉、禅宗传嗣等。 前檐( 东壁) 北端画佛本行经变,亦称释迦牟尼传记。画面表现白释迦牟尼降 生、出家、成佛到入灭的全部事迹,用连环画的形式绘成,上下分7 至8 层,每层 1 0 至1 2 幅,幅与幅之间灵活运用山石、云雾、河流、树木等自然景物,相隔相连。 故事自壁面上沿南端开头,从夜梦吉祥、乘象投胎、腋下生子、太子沐浴、周行七 步、指天指地、习学书数、讲演武艺、隔城掷象、射九重鼓、太子纳妃、出游四门、 夜半逾城、六年苦行、牛女献乳、泥连河沐浴、威成正觉、初转法轮,迦叶求读, 罗喉出家、度阿难陀直到双林入灭、弟子哀恋、佛从棺起、金棺自举、圣火自 焚、育王起塔等共8 4 幅。 前檐( 东壁) 北次问,画准提佛母像。此像为八臂,结跏趺坐,二菩萨手执伞 扇胁侍两侧,前两隅置护法金刚各一,座前跪舍利佛像,两侧有十大明王和四大金 刚,上部有诸菩萨像4 l 尊,背光上方左右置小佛坛各一,每坛为3 尊坐佛像。全铺 画像共计8 7 身。 前檐( 东壁) 南次间,画西方净土经变。画面上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于束 腰须弥式莲花台座上,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像胁侍。西方三圣像后殿阁3 座, 巍峨壮丽。其间回廊串通,香华满地。最前面的玉带河和金水桥象征青莲池沼,沿 桥和河岸置有勾栏。桥前菩萨赴会,两侧执幡者如仪卫恭立。宫内上下诸菩萨虔心 聆听演经说法。上部置小佛坛8 方,共有4 0 尊佛像布列其中。全铺大小佛像共计2 0 6 身。 前檐( 东壁) 南端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共1 8 面,置千手,每手置一眼, 共计千手千眼。手执宝物,有日轮、月轮、宫殿、金钟、戟矛、弓戈、宝剑、莲台、 胡瓶、金轮、宝箧、佛经、铁钩、钺斧胸配璎珞,腕戴环钏,腹前云龙呈蠕动 上升状,其上有伞盖及化身佛,下置海水、云坛、莲台,前隅两侧有吉祥天和婆薮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版,1 4 8 1 5 3 页。 5 大同华严寺壁画 天胁侍。 前檐( 东壁) 南尽间画十六宝观。观无量寿经云:“十六宝观,一落日相观, 二湛水相观,三华地相观,四宝树相观,五功德水观,六珠宝相观,七宝莲座观, 八三圣相观,九佛真身相观,十观音宝相观,十一大势至相观,十二普贤相观,十 三锦杂相观,十四上品上生观,十五中品三生观,十六下品下生观。”十六宝观的圆 光布满壁面周围,中部画海水莲池,池岸左方置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像,右方画 “西方三圣”。画面上有各类形象共计6 6 身。 两侧山墙( 南北两壁) 和后檐墙( 西壁) 南端一铺画七地九会说法图。据华 严经记载:释迦世尊曾于七地( 七处) 演经说法,其中人间3 处,天上4 处,加 上重会普光明殿,共计九会。即第一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会、第二普光法堂会、 第三忉利天宫会、第四夜摩天宫会、第五都率天宫会、第六他化天宫会、第七重会 普光法堂、第八三重会普光法堂、第九逝多园林会( 亦称重阁讲堂会) 此壁描绘释 迦佛于上述七地九会演经说法的场面。世尊居中就坐,四大菩萨胁侍两侧,前有供 养菩萨侍奉,后有十六菩萨相伴,另外还有天王、金刚,明王等分别护持。赴会聆 听者多在前隅和两侧,其中有菩萨、诸天、帝释、神将、比丘、居士等,或立或坐, 或倾或侧,或昂首,或侧视,各类形象数额不等,姿态各异。 后檐墙( 西壁) 通宽9 间,除南端一间已连在上述说法图外,其余8 间被界为6 大幅,每幅描绘着不同的内容。北端两间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亦谓五十三知识。华 严经八法界品云:善财童子先于福城之东庄严幢娑罗林中,闻文殊说法。依其 指道次第南行,值诸知识而参拜,而闻其说法。其知识之数五十有三,故又称五十 三知识。画面以连环故事画的形式绘成,但不施以界隔,云雾、河流、楼台、殿阁、 高塔、桥梁穿插其间,情景交融,连贯有序。 后檐墙( 西壁) 南尽间绘十八罗汉朝拜观世音菩萨图。观世音菩萨呈半结跏趺 坐式,下部海水波涛,祥云翻滚,海石数方叠起为台,座前二金刚侍立,善财童子 侧身恭立,侏儒捧盘供养。前有四僧侣行进,侧有十八罗汉朝拜,左旁经藏一叠, 右旁置净瓶,风落其间。其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各类形象井然有序,少繁杂之感, 颇具匠心。 后檐墙( 西壁) 北梢间的画题为初转法轮( 亦称梵轮) 。据佛经记载:释迦佛成 正觉后,弘扬佛法,广度教徒,消除邪恶,慈悲众生,为初转法轮。智度论八日: “佛转法轮,或名梵轮,以能消除诸烦恼故。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其初转法轮。” 此壁取此题材,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须弥莲台法坐上,手持法轮作旋转状,前面有 6 第二章华严寺壁画年代考疑 四天王相对,两侧置四大菩萨,诸天、乐伎、供养菩萨胁侍,后面有八大金刚护法。 后檐墙( 西壁) 南梢间画药师浮屠一铺。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光明世界教主, 又名大医王佛。药师发十二大誓愿,救众生病源,治无名痼疾,有情者所求皆得回 报。佛像左手捧药钵于腹前,头梳螺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前有诸天四将,分 执矛、杵、剑、鞭,其中大圣天( 又名大圣欢喜天) 作夫妇二人相抱状。佛两侧有 日光、月光和八大菩萨胁侍,分执莲花、经箧、华盘、净瓶、宝幡、法箫等。日光 菩萨捧圆光,以示艳阳,内置雄鸡报晓;月光菩萨捧圆光,以示满月,中绘玉兔捣 药。佛前两隅有十二药叉神将护法,佛后两侧有四大天王对峙。画面上各类形象共 计3 1 身。 后檐墙( 西壁) 两次间画禅宗法衣传嗣图。禅宗以禅那为宗,思惟修,行静虑, 悟佛法真理,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白天竺来中国,静坐默念,禅发心明, 传佛心印,由此形成如来禅与祖师禅两系。三学六度所摄为如来禅,达摩秘传心印 为祖师禅。禅宗以金橱袈裟为法衣,师徒承袭,传衣嗣续。此壁所绘为祖师禅法衣 传嗣图。自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传衣嗣承。列祖传承嗣续的场景,皆以连环画形式 绘成。其中共计有各类形象1 4 3 身。其间不以墨线界格,而以云雾、树石隔连,题 材稀奇,体例别致,为别处所未见。 表( 1 )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清代壁画统计表 位置 画面高度上边宽度 下边宽度 平均宽度壁画面积 北壁( 北山墙)6 5 9 米2 6 0 0 米2 5 7 6 米2 5 8 8 米1 7 0 5 5 平方米 南壁( 南山墙)6 ,4 4 米 2 6 3 5 米2 6 2 0 米2 6 2 7 米1 6 9 1 8 平方米 西壁( 后檐墙) 6 4 5 米5 2 1 l 米5 1 6 9 米5 1 9 0 米3 3 4 7 6 平方米 东壁南尽间及再尽问 6 5 4 米9 9 3 米9 9 4 米 9 9 4 米6 5 o o 平方米 东壁前檐墙南次间 6 3 0 米6 5 3 米6 8 3 米6 6 8 米 4 2 0 8 平方米 东壁前檐墙北次间 6 1 9 米 6 5 8 米 6 8 4 米6 7 1 米 4 1 5 4 平方米 东壁北尽间及再尽间 6 4 9 米 9 8 4 米 9 8 4 米 9 8 4 米6 3 8 6 平方米 合计8 8 6 9 7 平方米 后檐墙( 西壁) 当心司画说法图。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精骛:富丽的束腰须弥坐上, 7 大同华严寺壁画 头顶饰螺髻,身披袈裟,手作拈花印,侧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 胁侍,佛座前有禅梵三天( 即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拜谒,后隅六位菩萨听经, 四大天王护法。背光两侧有祥云凝成佛坛,每侧两方,每坛坐佛五尊,呈参禅赴会 状。全部画像共计4 1 身,几乎布满当心间壁面。此图与两次间法衣传嗣图相联系, 似为禅宗全系奉嗣事迹。 华严寺壁画共计8 8 6 9 7 平方米,画面广阔、构图宏伟、内容丰富,色彩艳丽, 其规模为国内寺观壁画所少见。 2 2 华严寺大雄宝殿东壁两次间经橱后原有壁画 东壁北次间所绘内容为准提菩 萨,东壁南次间壁画内容为西方极乐 图,在这两壁的中间有一块高约3 6 米,宽约3 1 的原有壁画,颜色较深, 其人物形象、设色、线条与周边壁画 极为不同( 图片1 ) 。据华严寺现在的 僧人介绍。,东壁两次间旧存壁画是 因为此处放置经橱,清代重绘壁画时 没有搬动藏经柜,因而保留了原有壁 画。 东壁北次间原有壁画中心绘身 着红色袈裟的舍利佛,他结跏趺坐于 一块绣有四方连续图案、质地匀厚的 。 方形毛毯上。舍利佛上方的左右两 侧,绘有高低错落、头戴冠、穿着广袖长袍、手执各种法器,面向中心而立的明王 群像。舍利佛面向准题菩萨,其下方左右绘赴会听经的众菩萨。颇为蹊跷的是在舍 利佛的右侧绘有一只孔雀的漂亮尾羽,却没有鸟首和鸟身,与整体壁画颇不吻合。( 善 化寺南壁东次间壁画所绘内容与此相同,舍利佛上方绘一硕大的孔雀,尾羽也斜依 在舍利佛右臂上方,其鸟首高昂,在舍利佛左臂的上方) 东壁南次间原有壁画所绘 内容为西方极乐图的玉带河和金水桥部分,构图对称,旧有壁画的中间下部绘一宝 葫芦,葫芦向外喷水,如一喷泉。围绕喷泉呈中心对称共绘九位面向前上方端坐莲 。现存资料对此尚无考证,本文作者也未确切。 第二章华严寺壁画年代考疑 花台座的菩萨。菩萨之问以荷花、兰草、无花果树加以装饰。宝葫芦上方的3 位菩 萨呈品字型格局,似拾阶而上。台阶两侧有勾栏,施以沥粉堆金。人物排列随台阶 的纵深布置,近处低,远处高。台阶的纵深感处理的非常好,有明显的透视变化, 人物形象置于其间比例得当,空间层次明确,在三位菩萨的上部绘两排前后簇拥, 面向中间、着广袖长袍、头戴冠、手持各种果盘的供养人及比丘、比丘尼行列。构 图饱满对称,空间层次感强烈,线条流畅,劲健有力,壁画用勾线填彩法,色彩以 朱、青、绿为主,兼用赭、黄、粉、白,局部使用沥粉堆金,整体色彩沉着而富丽, 又与有力的线条相得益彰。其人物造型丰满严谨而有个性,形象高大挺拔,微微向 前倾,面相庄重典雅,眉宇清秀、表情生动,服饰华丽厚重、飘垂自然,衣带飘飘 若有风动,与清代董安及其弟子所绘壁画有较大差异。华严寺现存的大量壁画,构 图饱满却缺乏空间层次感,人物之间尽管云雾缭绕,却显得拥塞不堪,色彩艳丽却 浮华平板,线条软弱无骨,人物形象众多却表情木讷,壁画满布流云却无丝毫仙风 神境之感,与原有壁画在艺术价值上有较大差距。 2 3 华严寺壁画年代质疑 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内容全部是佛教题材,这种设置多属我国早期佛寺壁画的 体例,与现存朔卅l 祟佛寺金代壁画同属一格。壁画依其内容可分为2 0 个画幅。各幅 大小不等。大者是佛本行经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禅宗法衣传嗣图3 幅,各占两 个开问的壁面,每幅面积达6 3 8 5 7 5 1 3 平方米。其余多是每幅3 2 8 4 2 7 平 方米。画面上各类造像1 8 0 2 身。 大殿东壁北端所画佛本行经变,亦称释迦牟尼传记。画面表现从释迦牟尼降生、 出家、成佛到入灭的全部事迹,用连环画的形式绘成。有关佛本行经变的雕刻和绘 画南北朝时期仅见2 0 多幅,云冈石窟和敦煌壁画中的同期作品有其实据。至宋、金 时期发展为4 8 幅,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即是。元明两代加至4 8 幅或8 4 幅,太原市 多福寺和明秀寺壁画尚存,明嘉靖年间刊印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的内容可资借 鉴。清代时加至1 2 0 幅或2 0 7 幅。东壁南端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共1 8 面,其 上有伞盖和化生佛,下置海水、云坛、莲台,前隅两侧有吉祥天和婆薮天胁侍。据 佛藏与宝物所见,千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示意型造像,有4 0 双手臂,置4 0 手,每手含2 5 眼,号称千手千眼;一为真实性造像,即实有千手千眼。此殿为真的 千手千眼观音像,其画题、体例和构图方法与朔州市崇佛寺弥陀殿金代所绘的于手 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十分近似。这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构图格调古雅,布局严谨 大同华严寺壁画 得当,胁侍没有善财和龙女,而设吉祥和婆薮二天,明清两代无此体例。大同华严 寺距朔州崇佛寺仅1 0 0 余公里,辽金以来同属塞外古刹,华严寺画像的部位、造型、 饰物、宝盖、胁侍二天及其手中各种法器等皆与朔州市崇佛寺弥陀殿上的金代观世 音诸多相仿。华严寺绘释迦牟尼传记为8 4 幅的体例,可能是在宋金4 8 幅的基础上 发展为8 4 幅,是8 4 幅的体例初创也未为不可,后元明因袭之。 此外,殿内的佛本行经变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都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 “金、元两代,以及明代早期,壁画中的佛传和道教神祗故事皆以情节分幅,每幅 之间一般不施墨线界格,而是以山石,树木、云雾、河流、花卉等自然景物相隔相 连” 。华严寺在明朝宣德年间,那位了然和尚来华严寺说法时看到的是“倾废特甚, 惟正殿岿然独存”,然后许下弘愿,四处云游募化于宣德二年至四年使华严寺焕然一 新。可是宣德年间已不属明代早期,所以其壁画在此时不会是以这种连环画的形式 绘制。“明中叶以后,这类连环故事画的构图多是以图幅之间的墨线为界格,每格画 一个故事情节,通景则不佳。太原市多福寺和明秀寺佛本行经变、平遥双林寺善财 童子南行参拜图、平定县关帝庙和太原市晋祠关帝庙三国故事图、河曲县岱岳庙武 圣殿岳武故事图,皆属于后者体例。”。了然在看到华严寺时其正殿还岿然独存,殿 存当然壁画也可能存在,所以可以推断华严寺明以前就可能绘有壁画。繁峙县岩山 寺文殊殿金绘佛本行经变故事的构图也是以连环画形式绘成,与此颇为类似。另洪 洞县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元绘善财童子南行参拜图、永乐宫纯阳和重阳二殿元绘仙 君显化事迹图亦属此类。元朝时那位佛日圆照明公和尚在修缮大华严寺时或许保存 了原有壁画。华严寺壁画中的佛本行经变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其内容及体例亦 是金元时期的风格。再看东壁的西方净土变,画面广阔布局严谨,阿弥陀佛及二胁 侍居中,后置佛殿楼阁,其问有回廊串通,前设勾栏、宝幡、阶级、甬道、胁侍、 护法、金刚、诸天及诸菩萨众围护两隅。这种形式与高平县开化寺中殿宋绘普光法 堂会和重会普光法堂会等幅的构图雷同。北宋后期正是金崛起之时,后来金与南宋 并峙。由此可以推断华严寺壁画最初是金代所绘可能性极大。后檐墙即西壁所绘十 八罗汉参拜观世音,菩萨居海水、叠石之上,呈半结跏趺坐式,俗称自在观世音。 观世音面相圆润,项配璎珞,服饰微薄,花冠简练,一手撑在磐石上,一手搭于膝 间,右腿盘曲,左腿半曲半伸,神情姿态自由而开朗。这种半倚半坐的菩萨造像多 见于唐、宋及元代的雕刻中。例如昔阳县石马寺的唐代自在观音石雕像、繁峙县岩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第1 5 1 页。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版,第1 5 1 页。 第三章华严寺壁画与周边地区寺观壁画的比较 山寺金代水月观音塑像、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内槽宋代南海观世音塑像、山西省博 物馆元代观世音木雕像等都与此近同。自古塑、绘同源一脉相承。因此这幅壁画的 原创可能是金代天眷年间。 说法图是佛寺壁画的通用题材,但构图历代有所不同。唐至五代多为上下通幅 的大型画面,而且服饰贴体,陈设简洁。宋金两代说法图虽仍占据画面中心,但形 象和体量有所缩小。例如,高平市开化寺和繁峙县岩山寺宋、金壁画上的说法图, 佛、菩萨像高不及壁画高度的1 3 。元代虽仍有较大的佛、菩萨像,但衣着、冠戴富 丽,陈设华美,背光两侧出现了迦陵频伽像。明清之际,壁画中的说法图已是少见 的题材。华严寺的说法图构图宏大,占殿内十五间宽度的墙体面积,主像突出,基 本占画面总高的1 3 ,具备金代体例,另佛、菩萨、天王、诸天、金刚像等几乎布满 整个画面,层次变化多端,颇具唐宋遗风。背光两侧流云成坛,内画小坐佛像赴会 听经,这也是辽金壁画中常见的。由此,笔者认为,华严寺壁画被认为是清代寺观 壁画是不确切的,首绘“可能是明”的观点也应提前。 第三章华严寺壁画与周边地区寺观壁画的比较 3 1略述我国辽、金、元、明、清寺观壁画特点 3 1 1 辽金寺观壁画的特点 我国目前尚存的辽金寺观壁画遗址已知的较典型的有五处,分别是辽宁省沈阳市 无垢净光舍利塔、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山西省灵丘觉山寺、山西省朔州崇福寺、山 西省繁峙县岩山寺。 题材内容辽金壁画均取材于佛教,有四大天王、释迦说法图、释迦佛坐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八宝观、十六宝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鬼子母经变、五百 商人风堕罗刹国、七级浮屠等,其中天王题材尤为盛行。 艺术特点从现存的辽金寺庙壁画来看,其规模都较大,构图中主佛突出,佛 本生故事及佛教经变故事多以连环画形式绘成,画幅之间不以墨线分幅界隔,也不 在旁侧榜书提名。金代后期出现了在画幅旁榜书题名的体例,如繁峙岩山寺文殊殿 金代壁画。辽金寺观壁画设色以朱砂、青绿为主,间以使用石黄、赭石等色。面部、 脖颈及手腕等处的线条用墨线赭石勾勒。许多菩萨有胡须,这在辽金之前和之后也 。本节内容山西境内的寺观壁画参考柴泽俊编著的山西寺观壁画( 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第一版) ,山西境外的 参考金维诺编著的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 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3 月版) 和楚启恩编著的中国壁画史( 北 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版) 。三个版本资料内容或数据不同之处将注明,分别以柴、楚、金代表。柴氏山 西寺观壁画中关于山西寺观壁画的资料更为详尽,属作者实地考察测量所得。 1 1 大同华严寺壁画 是比较少见的”。天王画得威风凛凛,盛气逼人,颇具辽金马上民族的骠悍风格。菩 萨皆璎珞满身,服饰冠戴华丽繁复。线条道劲有力,繁而不乱,简而不散,粗细有 致,劲健流畅。人物形象,天王剽悍威猛,菩萨安详静穆,体态丰满高大,姿势呈 优美的s 形,如朔州祟福寺弥陀殿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画面整体色调富丽和谐, 庄重典雅。 辽代壁画构图简洁,主像突出,背景简单,云气近乎纹饰;金代壁画较之辽代壁 画繁复华丽,装饰精致。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因画师属宋地画家,兼具宋、金风格, 与别处辽金壁画有所不同。 3 1 。2 元代寺观壁画的特点 我国元代寺观壁画留存至今的远比宋、辽、金三代丰富,主要分布在山西境内, 总面积约计1 8 0 0m 2 。全国范围内比较典型的有五处,分别是山西省稷山县小宁村兴 化寺、山西省芮城永乐宫、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陕 西耀县南庵。 题材内容壁画的题材内容儒释道三教皆备,道教朝元图的绘制比较盛行,佛 教题材和儒家题材的内容相对少些。具体来说,道教题材的多是朝元图,另有纯阳 帝君神游显化图、钟离权度吕洞宾、王重阳画传等:佛教有七佛说法图、十大明王、 佛、菩萨等:儒教有孝子贤孙、往古九流及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等题材内容。 艺术特点元代寺观壁画在规模上,道教宫观壁画绘制的规模远远大于佛教寺 庙佛教题材壁画。在构图上,说法图多采用中心对称、诸神赴会的构图,场面宏大, 人物形象高大,前呼后拥,形成浩浩荡荡的赴会场面。在人物或画幅的旁侧榜书题 名。设色以青绿、朱砂、石青为主,云气以黄色晕染。线条道劲有力、长而不滞、 密而不乱。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线条是历代壁画中首屈一指的,也是元代寺观壁画的 显著特点。 3 1 3 明代寺观壁画特点 就全国来讲,明代寺观壁画以渐趋式微,画面内容、构图和人物造型走向程式 化,但留存至今的壁画总面积是前代所无可比拟的,其中也不乏精品力作。较典型 的有1 2 处,分别是北京法海寺、四川篷溪宝梵寺、四川新津观音寺、河北正定隆兴 寺、山西新绛稷益庙、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北省石家庄毗卢寺、山西汾阳圣母庙、 山西平遥镇国寺、云南丽江大觉宫、云南丽江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青海省乐都 县瞿坛寺。 。洪洞广胜上寺毗卢殿北壁所绘十二圆觉菩萨( 明代壁画) 上也有胡须。 1 2 第三章华严寺壁画与周边地区寺观壁画的比较 题材内容明代寺观壁画题材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较前代有所发展,既有佛 教中的佛、菩萨、弟子、天王、明王、金刚、二十四诸天、供养人、罗汉及各种佛 传和经变故事,也有道教中的道府诸神、朝元仙仗、后土出行、真人仙迹、神仙鬼 怪等,还有圣人烈女、关羽事迹、贵族平民、神话传说等儒家思想和风俗民情画。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内容同绘于一个寺庙中的也相当普遍。 艺术特点由于地域上的不同,及宗教文化等的因素,应分为两种主要的风格, 一种是中原风格,另一种是少数民族风格。如云南丽江和青海乐都等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所绘的风格与中原所绘的风格,即使是同代也有明显不同。明代寺观壁画的 规模在单个寺庙中的规模明显小于元代,面积一般没有超过5 0 0i l l 2 ,这与元代芮城 永乐宫壁画1 0 0 5 6 8 r 的鸿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语。 明代寺观壁画的色彩较前代丰富,除传统使用的青绿、朱、红、赭石、黄以外, 还使用石绿、石青、胭脂等诸多颜色,而且普遍采用晕染的方法,更增添了色彩的 丰富。为元代所推崇至上发挥至极的线条退居其次,且明代寺观壁画中的人物形象 较小,长线条的绘制使用较少,因而不及元代的线条有感染力。 构图上,中原诸多寺庙中绘制儒释道三教内容采取这样的构图方式:东、西壁 ( 或南壁明间左右两侧) 画儒、佛、道三教神祗以及圣贤烈女等历史人物,北壁画 十大明王,另扇面墙绘佛、菩萨等。构图上采取上下排列或连环画形式,但彼此间 没有联系( 不似金元时将诸多人物以连环画的形式放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既有联 系,又自成画幅) 。每幅画面上隅设长方形小墨框一方,内书榜题。另一类是多画社 会生活,构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按一定故事情节展开,各画幅之间以云雾、树木、 山川相隔,如太原多福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汾阳圣母庙圣母殿壁画,新绛县稷 益庙正殿壁画。 少数民族的寺观壁画风格在色彩应用上尤具特色。大量使用黑、褐、白、黄、 紫这些中原壁画中不常用的颜色,尤其是黑色、深紫色背景的设色,以及人物白、 黄、淡紫的应用,使画面对比强烈,人物形象突出,其次背景的描绘多以花卉、纹 饰等点缀,具有浓厚的装饰气息。 明代寺观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所绘内容的广泛,导致形象的多样化,不似前 代那些规整严谨,更丰富,更趋近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3 1 4 清代寺观壁画特点 清代,由于文人画的发展和盛行,壁画的绘制被视为非正统,或者被认为是画 之末流,许多优秀的画家退出了绘制壁画的行列,寺观壁画的绘制一般由新出现的 1 1 大同华严寺壁画 民间画工行会组织承担,因而高质量、高水平的壁画很少,几乎没有能与宋元壁画 相媲美的佳作。另一方面,由于清代达官贵人的崇佛、崇教意识远不如前代,新的 大型寺庙很少兴建,因而清代许多寺观壁画是在补葺过的旧的寺观中进行重绘和补 绘。清代寺观壁画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许多小型甚至是村镇级的寺庙遍及全 国各地,规模都很小,但数量却远远超过前代。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要求,出现了 与前代不同的壁画风格。全国各地也有多处值得称道的寺观壁画。较典型的有6 处, 分别是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甘肃省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壁画、山 东泰安岱庙天贶殿壁画,西藏萨迦县萨迦南寺壁画、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壁画、 西藏拉撤布达拉宫壁画、山西大同华严寺壁画。 山西境内清代补绘或首绘的寺观壁画就有3 4 1 处,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其中壁 画面积足5 0 r 的仅6 2 处( 在明代壁画基础上补绘的有1 0 处) ;足1 0 0i n 2 的有1 9 处, 其中在明代壁画基础上补绘的有5 处;足2 0 0r f l 2 的有4 处,除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壁画规模奇大,重绘面积为8 8 0 余r f l 2 ,另外三处都不超出3 0 0 肝。内容题材有儒、 佛、道及民间故事,其中绘制关羽故事的最多,有3 5 处,其次是龙王布雨图及三国 故事图,亦有十几处之多。 题材内容清代寺观壁画的题材内容较之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广泛和丰富,具体 表现在:传统的佛、菩萨、天女、力士、罗汉、佛传、佛本生经变、五十三参等佛 教题材仍有大量绘制;二,道教中的玉皇、吕洞宾故事、西游记、八仙故事等也由 民间画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诸多演绎;三,与劳动人民社会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 内容大量出现,如祈雨、降雨、龙王布雨、水母、溪仙、三国故事、关羽故事、送 子观音、镇河图、山神、地狱、后稷、戏曲人物等内容在小型乡镇级寺庙中绘制相 当普遍;四,受文人画影响的淡墨、山水、人物、风景、花卉在清代寺观壁画中也 多有绘制。总之,清代寺观壁画的题材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多由民间 画工承担,更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民间社会生活。 艺术特点清代寺观壁画在规模上,除过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属于鸿篇巨制外, 全国各地都是规模较小的壁画。构图上,由于内容的广泛,各地民间画工又没有统 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标准,因而各地画工都依据各自的喜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当地 的民俗、需求绘制,不似明代有一定的程式。 在色彩应用上,也与民间的年画产生了广泛的联系,设色丰富、华丽,大量使用 。山西大同华严寺壁画是清代画工董安及其弟子在原有壁画的基础上进行重绘,原壁画的断代正是本文研究的重 点,此处列举是据重绘而列的。 1 4 第三章华严寺壁画与周边地区寺观壁画的比较 纯色,红、绿互补色的使用比较普遍,使用沥粉贴金,许多寺观壁画中的线条多为 浮艳的色彩所淹没。线条软弱无骨,人物形象和服装冠饰的风格也不一而论。 3 1 5 辽一清代寺观壁画的壁质构造 “经实地考察和施工保护过程中监测,山西现存宋、金以来的寺观壁画的壁质构 造略有不同。仅就表层泥皮而言,宋、金、元三代表层泥皮的组合乃黄土、砂子, 以棉花或蔗刀为筋。时至明代,除部分地区坚持金、元传统而仍用棉花、沙泥外, 大部分地区已于黄土、砂子中掺入少许白灰,棉花或蔗刀也多被纸筋代替。由此反 映出来的色调,宋辽金时壁画色泽微深,呈质朴、浑厚之韵;明代壁画的色调微浅, 呈秀丽清雅之趣。” 附表:辽金寺观壁画一览表 寺观名殿 壁画艺术特点( 构图、色彩、 称及地塔绘制年代题材内容面积 线条、形象) 址 宫名 辽宁省 地宫 辽重熙1 3天王及侍从九身整壁画天王及侍从;以朱、 1 6m 沈阳无年( 公元青为主;线条劲健流畅;形 垢净光 1 0 4 4 年) 象粗犷、奔放 舍利塔 山西省释迦辽清宁2 年坐佛、天王、供养天主像突出:以朱、红、青绿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山东青岛地铁运营分公司高校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300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甘肃军转干部考试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四川南充德运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招考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中投中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投资分析师实习生)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二○二一“海之子”春季招聘补录40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东风襄阳旋压技术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佛山社区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电动扭扭车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德阳中江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现代农产品加工园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6步步高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学习笔记答案精析
- 2025年党纪法规知识学习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中学生百科知识竞赛试题库(+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员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路面铣刨安全培训课件
- 疼痛护理新知识及新进展
- 风电场防汛课件
- 工业阀门知识培训课件
- 湖南省十五五风电项目规划
- 活动策划服务合同标准范文
- 新式茶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