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ppt课件_第1页
糖尿病防治ppt课件_第2页
糖尿病防治ppt课件_第3页
糖尿病防治ppt课件_第4页
糖尿病防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的防治,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从2001年起,连续5年,每年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上。2001年为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2年为糖尿病与眼病,2003年为糖尿病与肾脏疾病,2004年为糖尿病与肥胖,2005年为糖尿病与足部护理。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2.糖尿病的病因,一、感染:1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感染本身虽然会诱发糖尿病,却可以使隐性的糖尿病对外显示出来二、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认为,肥胖有家族遗传的倾向,也与生活富裕、饮食不合理、体力劳动较少有关。肥胖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三、饮食:高糖、高脂肪容易导致肥胖。现代医学证明,长期饮酒能引起铬和锌的缺乏,导致肥胖增加,也成为糖尿病极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四、体力活动:运动少必然容易导致肥胖,是患病的几率大大增高。五、妊娠: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妊娠过程中血糖异常升高或者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以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很高。六、糖尿病家族史与糖调节受损:这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在临床分四种类型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多发病在30岁以下发病。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患者起病较慢,病情较轻,体型多肥胖,血浆胰岛素水平可稍低、正常或偏高,2型糖尿病发病率很高,约占糖尿病发病人数的90%左右。3、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4、其他类型或称继发性糖尿病,4.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提出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自身免疫学说:环境因素如病毒和或化学毒素等作用于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使胰岛素分泌细胞损害或完全缺如,导致内源胰岛素的产量减少或消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潜在不足,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特别见于型糖尿病中的肥胖和超重者,表达出高胰岛素血症,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刺激病人的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5.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期病人绝大多是中年以上型糖尿病患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一如常人,往往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或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食后有少量糖尿。当测定空腹尿糖时常阴性,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饭后两小时血糖高峰超过正常,糖耐量试验往往显示糖尿病。症状期此期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症状,且常伴有某些并发症或伴随症状或兼有病。有时本病症状非常轻微,但兼有病或并发症症状却非常严重,且有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或以主要症状出现而将糖尿病本身症状掩蔽。如老年病者常先有冠心病症群(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或脑血管意外症群,但糖尿病症群非常轻微,故临床上常被忽视或漏诊。中年病者可先有尿路感染、肺结核、皮肢疖痈或某些外科情况如胆囊炎、胰腺炎等症状出现。幼年病者有时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如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者,一般有下列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典型症状,1.多饮2.多尿3.多食4.体重减轻5.疲劳、虚弱6.皮肤瘙痒7.其他症状有四肢酸痛、麻木。,6.糖尿病急性并发症,1、酮症酸中毒:这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延误诊断或治疗可导致死亡。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2、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本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病死率极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可高达15%。3、乳酸性酸中毒:此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发生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时服用苯乙双胍者。,7.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一、大血管病变1、冠心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变异性心绞痛、猝死。糖尿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高4-5倍,糖尿病性心脏病引发的病死率占非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70-80%。45岁以下年轻人病死率是非糖尿病人的10-20倍。2、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率30-50%。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80%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加重糖尿病肾损害,引发肾性高血压。3、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3倍。多发闭塞性血管病变,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继发性癫痫、脑软化、脑性痴呆。4、大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生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下肢发凉,皮肤温度降低,动脉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出现皮肤营养不良,合并肢体坏疽等严重并发疾病。二、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1、糖尿病肾病:是威胁糖尿病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生尿毒症,是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影响糖尿病人生活质量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6期: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3、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病人足部病变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的17倍,截肢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0-40倍。4、其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三、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症状:(1)感觉障碍:肢体疼痛、肢体麻木、有蚁走感、灼烧感等(2)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皮肤干燥、少汗、指甲或趾甲营养障碍(4)颅神经病变:神经性耳聋、眼球活动障碍等(5)自主神经病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6)心血管自主神经症状:心跳过速、心肌梗死、下肢过冷等(7)精神障碍:焦虑、烦躁、情绪易波动、失眠、记忆功能减退等。四、皮肤及其他病变,糖尿病足,“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胞移植手术,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年岁已高,术手创伤面大,伤口很难愈合,很容易感染和复发,而且患者截肢后,两年内死亡率为51%,内对侧肢体截肢率大于50%,因此,“糖足”病的传统治疗风险非常高,许多患者得了此病后,很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目前,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已出现“中青年化”,最年轻的患者只有38岁。临床显示,发生糖尿病七年以后,就会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糖尿病足治疗,1、对于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创面处理是比较费事的,湿性坏疽患者易感染,出脓,臭味十足,给护理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对于糖尿病足来说,创面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2、对于干性坏疽第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稳定。第二、根据伤口状况进行创面切开引流、清创、消炎、止疼。第三、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第四、加强足部护理:控制好饮食,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第五、激光预防。,糖尿病足防护,糖尿病足冬季护理糖尿病足的治疗比较棘手,致残率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足的防护工作,以下是几点措施,供大家参考。保持足部干洁。每日用温水洗脚,洗脚水温度应低于40,洗脚前应先用手肘测水温,以免烫伤,洗脚后应仔细轻柔擦干,特别是脚趾之间,切忌用重力擦拭。对于干燥的皮肤,应该使用润滑油或护肤软膏,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及时修剪指甲。但不能剪得太深或剪伤周围组织,如果视力不好,应由家人帮忙;不要用刀修剪角化组织或胼胝。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病变,及时治疗足癣,足部不贴胶布,如发生病变应及时就医。足部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可采用恰当的取暖方法,如穿棉袜(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等,但切忌用热水袋或照红外线灯,因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损害,足部的感觉迟钝,容易烫伤或灼伤,烫伤一点也会发展至足部感染坏死,因此要格外注意。穿鞋要讲究。宜穿宽大柔软的鞋子,穿鞋需穿袜,并每日检查鞋袜内是否有异物,避免外伤。切忌室内外赤脚行走。足部承受负荷量不宜过大。不宜过度劳动,行走及站立过久等。,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五点:(1)蛋白尿:可为早期的唯一表现。期间蛋白尿呈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尿液镜检可发现白细胞和管型。(2)水肿: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后,可出现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超过3克时,水肿就会出现。明显的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恶化者。(3)高血压:高血压见于长期蛋白尿的糖尿病病人中,但并不是很严重。高血压可加重肾病。(4)贫血:有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用铁剂治疗无效。(5)肾功能异常:从蛋白尿的出现到肾功能异常,间隔时间变化很大,若糖尿病得到很好控制,可多年蛋白尿而不出现肾功能异常。若控制不好,肾功能不全就会逐渐加重。,糖尿病肾病诊断依据,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有糖尿病病史;除外其他原因的间歇性或持续性临床蛋白尿(尿蛋白阳性),此为临床DN诊断的关键;可伴有肾功能不全;伴发视网膜病变,此为一有力佐证,糖尿病肾病预防,1、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害的药物及造影检查。2、积极治疗泌尿系感染。除非不得已,应严禁导尿。3、严格控制血糖。4、优质低蛋白饮食。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即开始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合并水肿、高血压者应限钠,予低盐饮食。5、对症处理。水肿明显可应用利尿剂。6、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加速糖尿病肾小球损害的进展,而且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使尿蛋白排出减少,可使肾功能降低的速度减慢,可延长患者寿命,当血压大于18.62/11.97kPa(140/90mmHg)时,应进行降压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变种类背景性视网膜病变这是病发的初期。曾经普遍认为如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好,可以随着岁月逐渐恶化。大部份的患者不会察觉视力受损,但视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模糊。增值性视网膜病变是由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发展而成,也是导致大部份视觉受损的因素。新增血管可以生长在视网膜表层或视神经上。这些未成长的血管比正常血管脆弱,容易破裂使血液流入玻璃体中,引致眼底出血而令患者视力模糊或完全失去视觉。从破裂的血管上可能长出疤痕组织,如果收缩可以牵扯视网膜导致脱落。新增血管也可能长在虹膜上引发青光眼而导致失明。黄斑点水肿有些患者的黄斑血管(黄斑点是负责中央视觉的部分)可能出现渗漏导致视觉受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与致盲率,发病率与致盲率世界瞩目的WESDR(美国威斯康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病程大于15年的患者中,97%的型糖尿病患者、80%使用胰岛素的型糖尿病患者和55%未使用胰岛素的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视网膜病变。国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为50%62%。糖尿病比非糖尿病的失明者多25倍。据国外报导,糖尿病性盲人每年死亡约14%,从盲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5.8年,50%在5年内死亡。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依次是老年性视网膜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和老年性白内障。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是很高的,致盲率也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防,1、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积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3、控制血脂。视网膜渗出的快速发生往往合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增高,所以要想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要积极地控制好血脂问题。4、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多食植物油,可以减少“硬性渗出”并对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利。对肥胖型糖尿病病人,还要控制总热量,降低体重。5、有视网膜病变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引起眼底出血,加重视网膜病变。6、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借助眼底镜、裂隙灯、三面镜等仪器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最好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激光治疗。,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并发症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8.糖尿病的诊断,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根据,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测餐后血糖,必要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不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FPG6.0mmolL(110mgdl)为正常,6.07.0mmolL(110126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7.0mmolL(126mgdl)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2)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2hPG7.8mmolL(140mgdl)为正常,7.811.1mmolL(140200mgdl)为IGT,11.1mmolL(200mgdl)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FPG7.0mmolL(126mgdl),或0GTT中2hPG11.1mmolL(200mgd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不主张做第三次OGTT.,9、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1、口服降糖化学药(1)磺酰脲类: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2)双胍类:二甲双胍,(3)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4)胰岛素增敏剂: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2、胰岛素:(1)、超短效胰岛素:有诺和锐(门冬胰岛素)(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3、中药,10、糖尿病的预防,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有四个要点:第一是多懂一点,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第二要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地吃,科学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乱吃。第三是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