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从伦理学到政治学——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从伦理学到政治学——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从伦理学到政治学——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从伦理学到政治学——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从伦理学到政治学——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正义观是柏拉图早期哲学中统摄一切的原则。理想国集中了柏拉图对正义 理念的系统性论证。 早期的柏拉图将其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扎根于正义思想,正义的理念是柏拉图 批判世俗社会的主要标准。正义理念可能同时充当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复杂性也 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认为,研究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首先重 在把握对话中苏格拉底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他所提出的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尽量 不偏离柏拉图的本来思想;其次,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学思想以其伦理学思 想为根基发展,尤其是柏拉图的“灵魂三阶层”理论。文章欲在系统性解读柏拉图 正义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一些前人没有谈论过却并非无足轻重的正义思想的细节问 题。 从原著出发,依照上述思路,文章安排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清楚苏格拉底所面临的正义问题的实质、分析苏格拉底为何要 用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类比的方法来论说正义。 第二部分,挖掘柏拉图正义思想要求先对人的心灵或灵魂的结构有全面且深刻 的认识,因此这部分主要对小写的正义即人心灵的正义进行细致的剖析。先论述引 入心灵(灵魂)分层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所带来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传统四德性的正 确定义以及不同德性之间的关系并切入正义作为心灵德性之一如何与正义的行为相 关联的讨论。最后论述正义之和谐与幸福生活的关系和正义的心灵如何给人带来幸 福的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柏拉图伦理学的正义思想,进一步分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政 治学的正义思想。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开辟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梦想,然而也引来 了无数的批评,其中典型的就有女权主义、极权主义批评。分析这些批评能够让我 们更清晰地了解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关键词关键词: 正义 德性 灵魂 理念 幸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idea of justice is a dominant principle in early platonic philosophy. the republic includes platos systematic account of justice. both early platonic eth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ake root in the account of justice. it is a main criterion for plato to evaluate the values in the physical world. the complexity that the idea of justice can be viewed as both ethical criterion and city order makes study hard. above all, this article assumes that the questions which socrates faces and the strategies which he gives to cor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th to the study of platonic account of justice, only by this path wont we have a departure from platos real thought. second, i assume that platos politics in the republic stems from the ethics of the book, especially platonic three-classes of soul thought.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some fresh views about details of platonic idea of justice in a systematic analysis to platos account of justice. all of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public. according to the two assumptions above,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article. part i: to clear up the real question that socrates faces and to explain why socrates make use of analogy between city justice and civil justice to discuss justice. part ii: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soul fully and profoundly is the first step of study platonic justice. so, this section may mainly aim a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maller inscriptionhuman justice. first, we explain why plato divide soul into three classes and the problems the division involves. then, we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four virtues proper definition and the relation among them, after that we may jump into the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s a virtue and just action. at last, we consider the giant problem that how harmony of justice relate to happy living and how a soul with justice can bring human happiness. part iii: after platos ethical account of justice, we go ahead to study platos political account of justicethe larger inscription in the republic. platonic utopia is no doubt the pioneer of the communism that people dreamed of. and at the same time his thought attracts lots of criticism, typically including the criticism on utopianism, communism, feminism, totalitarianism etc. study these criticism can help us to know much more platonic idea of justice. key words: justice, virtue, soul, idea, happiness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前前 言言 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的注脚”。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界 的泰斗之一,不仅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必经之路,更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巨大宝库。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早期著作,这部作品集中汇聚了他的前期思想成果。这 部著作融汇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知识论、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婚姻与法 学等多门学科内容,貌似谈论得杂而散其实一直在探讨着个人和城邦是正义好还是 不正义好以及正义本身到底是什么的终极问题。这里的正义思想是人类最早关于正 义的系统论述,而延至现今正义问题仍然还是广泛的社会道德中富争议性的问题之 一,所以重新解读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是十分有意义的。 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一大重要部分,而这一部分不可避免地 牵涉到他最基础最重要的形而上学思想,那就是“相论”或称“理念论”。柏拉图 继承了巴门尼德的“是者”学说,进一步追寻事物之“所是”,即人的心灵或灵魂 所看到的事物的原本,即实在。他认为事物都有一个完满的相,这个相是事物理想 的绝对的原本,而事物相对地只是实在的摹本,原本与摹本是一对多的关系,两者 有着实在与非实在的本质区别。柏拉图的相不是处相互并列的关系,不同事物的相 由其不同的积极意义决定其高低次序,犹如金字塔的结构,越接近善的相其地位越 高,最高的顶峰就是善的相,柏拉图也称其为善本身。善的相是一切真理、一切事 物的相、善事物的源泉。正义也源于善的相、善的理念,然而正义理念与善本身的 关系在理想国中十分微妙。所以研究柏拉图正义思想要紧密结合柏拉图的相论, 到对话集中去找寻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国内有关理想国的论文已是汗牛充栋,而研究柏拉图正义思想的论文更是 占了大多数。虽说都是谈论的正义思想,但很少有人细致分析其中作为正义思想基 础的伦理思想,尤其是他的“灵魂三阶层”理论,没有从这个方面触及到柏拉图正 义思想深处的文章。因此更显重新细致解读理想国的正义问题并挖掘柏拉图本 人正义思想精髓的重要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和青年讨论正义的中心问题是:是否正义总比不正义要 好?著作第一卷由苏格拉底对克法洛斯的提问引出了正义问题,格劳孔和阿得曼托 斯则在第二卷的开头使这个问题得以明晰,他们并不反对正义对人有益的观点,但 他们想知道正义本身是什么,正义对其所有者起了什么作用而对其有益的。关于他 们对正义本身的提问,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对正义的定义,而是采取了一 种十分迂回的“以大见小”方法,先用语言建造出一个正义的城邦。他认为从城邦 中能看到大的正义,以大的正义作为正义城邦的德性为基础,类比于正义城邦中个 人的正义,以大小正义的异同擦出正义的火花来定义作为人的德性的正义。在第四 卷的末尾部分,苏格拉底本来在阐释清楚正义如何能作为人的德性后终于快接近回 答出正义本身的问题,这时却被有关城邦的政体问题及有关女性护卫者的问题给打 断了。从第五卷直到第七卷,苏格拉底谈论了有关女性护卫者的培养与五种政体和 与政体对应的五种灵魂的问题,在谈论中他认为所描绘的正义城邦是最佳的城邦而 且也是可能实际存在的城邦。结束了关于城邦以及政体这一大段谈论之后,苏格拉 底终于在第八卷和第九卷提出了三套完整的“推论”以证实正义总是比不正义好。 苏格拉底这样复杂的论述并不是只想单纯证明正义总比不正义好,他的主要目的是 想说服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确信这个结论并消除他们心中有关正义无益甚至有害的 疑问。尔后他关于正义城邦中护卫者的教育体制以及生活工作安排与传统的诗歌教 育体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在最后一卷中他激烈地抨击诗人和画家的模仿行为, 宣称这样的摹仿行为并不是真的求知、求善、求美的行为,禁止这样的诗人和画家 进入城邦,并要求统治者用谎言作为一种药物,即提供新的神话和诗歌来教育公民, 让公民相信神都不会作恶,是全善的。 完成上述对文本主题的描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国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伦理 学的问题,是对正义到底是一种什么德性与人为什么应该做正义之人的讨论,涉及 到人的心灵或灵魂的品质问题;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哲学才算是真的知识,获得 知识的人才能有德性、有正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正义问题又不可避免的 涉及到知识论问题;因为苏格拉底将个人正义的问题放到了正义城邦的大背景中去 考察,涉及到好的城邦与坏的城邦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政体变换的问题,因此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想国也反映了柏拉图对政治学的反思。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是理想国中有关 正义的伦理学和政治学问题,具体对象即正义是什么,灵魂如何才能达到正义、正 义如何给人带来幸福,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柏拉图政治学的乌托邦、共产主义等思 想内容。 正义到底是只能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指导人们的生活,还是能作为具有最 高约束力的法强制人们去遵守正义、实行正义,现在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柏拉图看来,无论是个人想要获得幸福与否或是国家想要繁荣昌盛与否,都必定 要有正义作为做人或是立国之根基,正义是无论任何人都应遵循的至善的法。因此, 研究柏拉图的正义思想,试图从中获得能指导并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和对政治学有 贡献的理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 导论导论 1.1 苏格拉底面临的问题 1.1 苏格拉底面临的问题 开篇第一卷中,理想国的主题,正义问题,首先出现在苏格拉底与克法洛 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的第一个问题是“有了万贯家财最大的好处是什么”,1根据 克法洛斯的回答,钱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人“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 了”,2也就是可以不用做不正义的事而快乐安享晚年。根据他的话,苏格拉底进一 步提出了正义是什么的问题。在后来的讨论中,克法洛斯与他的接班人玻勒马霍斯 对正义的定义都没有经得住苏格拉底问答的推敲从而退出了对话的舞台,然而他们还 是坚持认为正义是有益于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而非正义则无益。色拉叙马霍斯则完全 否认正义本身为善,他认为正义是按照强者的意志而建立的,强者的利益才是正义, 弱者要在强者的利益要求下为强者服务。3根据这种观点,强者可以完全漠视正义而 同时得到他们的利益。 苏格拉底将色拉叙马霍斯的挑战看成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是该做个正义的 人还是个不正义的人,并试图驳倒对方的观点。经过一番辩论,最终色拉叙马霍斯 象“一条被迷住了的蛇”似的很快的败下阵来,然而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两兄弟却 并不满足于苏格拉底关于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利的论述而重新拾起了正义本身非善的 论点,并谈到大多数人都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喜欢正义,而是因为年老力衰实在 无力作恶时才需要正义,或为了获取正义之名而需要正义。他们想要苏格拉底证明 那些人都是错误的,想要他证明正义是因其本身好而值得追寻的。不止于此,他们 还想要苏格拉底证明不论神或是人给予正义者的奖惩如何,正义都值得人们去尊崇 和追寻,以及不论神与人是否察觉,正义本身都使正义所有者成其为善而不正义本 身都使不正义所有者成其为恶。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要想彻底说服他们,就要证明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330d。 2 同上,331b。 3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343c-344c。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无论怎样的情况正义都总比不正义好。因此,将处于最差情况的正义者与处于最好 情况的不正义者的情况相比较论证并得出结论,这看来就是苏格拉底必须做的工作。 即论证:一个即使受到最不公正待遇最不幸的正义之士也比获得各种好处的、幸运 的假正义者要幸福。 在第二卷中,格劳孔提出了三种善,一种是不考虑本身只求其结果的善,一种 是因本身和结果都好的善,还有一种是求本其身而不考虑其结果的善。如果认为正 义只因其本身善而值得追求,那就会陷入道义论;而认为正义是因其能得到善的结 果而值得追求又不免陷入结果主义。苏格拉底的看法是,“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 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得爱它既因为它本身,又因为它的后果。”1对于苏格拉底 的这种观点,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兄弟也并不反对,但是却还心存疑问,如果一个 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或快乐而生活,他是否也应该总是忠于正义呢?这个问题对 苏格拉底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苏格拉底需要证明的并不是正义能否给人带来幸福, 因为那些目的只为幸福的人其所作所为也不一定就能够获取幸福;真正需要苏格拉 底证明的是,一个人能否总是按照一种艰难却昭显着幸福的方式即正义的方式行事, 而正义帮助人们获取幸福。 从理想国文本上来看他只需要回答为什么正义的人总比不正义的人要好的 问题,可是实际上他需要证明的远比回答这个问题更深刻。既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 本身是人们想要获取幸福不可躲避的一道坎,一条必经之路,唯一的通道,那么, 更加深层的问题,正义问题的本质就显出来了:他必须证明正义本身是获得幸福的 充要条件,这样才能使正义之人比不正义之人更好的结论必然地成立。当然,他也 可不必做到这一步。因为他只要证明了“不做坏事而有大逆不道之名”却还能坚持 正义的正义者比起享尽了正义之名带来的福分的假正义者是幸福的就足以应对那两 兄弟提出的挑战了。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排除苏格拉底将最终回答出“正义是人们 获取幸福的充足和必须的条件”。与此相比,前一个问题只需进行简单的对比即可 完成论证。而后者才能真正让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宣扬正义之真理:人只有 尊崇正义本身,走正义之路,行正义之事,才能获取人生的幸福。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358a。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2 不可取的论证方式 1.2 不可取的论证方式 为回答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提出的关于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采取了一种奇特 的迂回的方式来回答。 他认为可以从一个正义的城邦中找到所谓更清晰的城邦的 “大 的正义”,然后再从这个城邦中观察个人身上不那么清晰的“小的正义”,这样“以 大见小”的论证方式才能找出正义本身。然而,城邦正义的“大”与“更清晰”与 个人正义同样是不确证的,他如何通过一个不确证物求证另一个未知物呢?这种论 证方式使得苏格拉底必须描绘一个正义国家的建立与成长、五彩缤纷的各种细节, 这是一种十分迷惑人的做法。本文认为,他的这种间接的论证方式不是没有原因的, 因为在第一卷以及在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的提问中,已经排除了多种直接论证方法。 第一,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曾经想找到人们普遍认同的正义观点,并将其完 善化从而回应“正义是什么”的问题,谈话中途却由谈论“正义是什么”的问题逐 渐转向了正义比不正义哪个更有利的问题。在为正义的辩护中苏格拉底发现以定义 的方法只能得到“相对的、不完善的正义”,这样的定义总是可以被诘难驳倒,由 此他没能给正义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可是他必须说出正义是什么才能应对他的挑战, 而且苏格拉底生来嫉恶如仇的性格驱使他去不断探寻正义之定义。当然,苏格拉底 也不能随意地定义正义,比如,他若将其定义为幸福则等于回避问题实质,此理不 能服人。 第二,苏格拉底也不能通过列举正义所要求的行为和所禁止的行为来定义正义。 因为,不同的行为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而人的列举能力总是有限的, 没有哪种列举能够使得正义或不正义的行为具有完满的广泛性或普遍性。苏格拉底 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排除这种列举法的。当克法洛斯说正义就是守信用和有债照还 时,苏格拉底提出了归还武器给疯子是不正义的反例。这种举反例的驳斥方式潜在 地具备一定的张力:任何行为只要没有冠以“好的”或“坏的”,那么它的结果总 是具有两面性的,有人列举其中好的一面时另外的人总可以找到它的反面,原因在 于以行为方式给出的定义并没有从本质上明确界定出什么是不对的或是正义的。吃 错东西是不好的,然而吃东西也不好吗?正义的还债是好的,然后有债照还就是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的吗? 因此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完全不能给正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格劳孔和阿得曼托 斯的问题甚至使得他连幸福是什么都需要重新斟酌。如果苏格拉底继续按照正义可 能导致的结果来定义正义,那么他可能需要辩论出对作为结果的幸福的完整解释来 得到对正义的定义,这样正义的定义就既能得到赞同又能说明正义如何能带来幸福。 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那样做,因此我们没有看到他给出一个完整的幸福论。他之所 以没有那样继续讨论,是因为他认为正义就是获取幸福的真正途径,没有正义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幸福他证明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引证正义总是比不正义要好。 他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后者提出了关于幸福的一个总的说法:幸福就是生活优裕, 行为良好,或译为生活过得不错,做事非常成功。1他是将幸福的标准先撇开不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果正义对获取幸福来说是唯一途径,而正 义本身的问题作为获取幸福的前提又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在这里讨论幸福的问题 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了。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必须提出对正义本身的解释与对幸福的解释,而且他还要 用这些解释来辩护关于正义者总比不正义者幸福的观点。 1.3 苏格拉底的类比论证 1.3 苏格拉底的类比论证 在人的正义本身与人的幸福本身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苏格拉底要如何来建立 正义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呢?这个困难,恰好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苏格拉底企图通过 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类比这样间接的方式来揭示正义与幸福之间的关联而不是直 接讨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来说,假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比不 正义的城邦更繁盛和更幸福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同意苏格拉底所说“不正义使得他 们分裂、仇恨、争斗,而正义使他们友好、和谐”。2这里是苏格拉底最早表达正义 就是和谐的地方,仅管这还没经过论证。苏格拉底只要能提供关于城邦正义与城邦 幸福之关联的解释以证实这个假设,那么他就能以相似的解释来关联与之类似的公 1 参见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八卷中的 尼各马科伦理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1095a 19-20。 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351d。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民正义与公民幸福。以此看来苏格拉底解决正义与幸福的关系问题的方法在一定程 度上要依赖城邦与个人之间的类比关系:如果使得城邦繁荣而幸福的原因与使得个 人幸福的原因之间并没有相似性,那么苏格拉底的观点就无法站住脚;同样,如果 使得城邦为正义城邦的原因与使得个人是正义之士的原因之间没有关联,他的对策 也将失去说服效力。实际上,对于回答理想国中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提出的问题, 苏格拉底并不需要城邦与个人之间有十分紧密的类比关系。他需要做的只是说服格 劳孔和阿得曼托斯关于他们自己心中有关个人正义与个人幸福之间的观点“正义的 人比不正义的人幸福”是正确的。对于这个问题,他其实可以完全独立完成他的说 服论证而不牵扯到任何有关城邦正义或幸福的问题的。有关正义和幸福的城邦的讨 论并没有给个人正义或幸福设立任何前提或假设。只有当我们解释个人正义与幸福 的问题时遇到一些不太好解决的难题时,它才能显出一些作用。 尽管城邦与个人的类比的作用仅止于此,但是柏拉图却并不满足,他认为两者 的类比关系有更广更深的意义。要探究理想国中的对话者苏格拉底关于个人与 城邦一一对应的类比模型的本质和基础是很困难的。然而不难发现苏格拉底多次谈 到,对正义本身的解释必须能同时适用于城邦与个人。基于对文本的研究,可以总 结出四个原因来解释他的想法:第一,他认为一个具有 a 性质的大事物,作为其组 成部分的小事物也都具有 a 性质,即苏格拉底所说的“以大见小”,1从正义城邦中 的正义来看个人身上的正义;第二,他说 a 的整体的原因如此,是由于 a 的组成部 分的原因如此,即“除了来自个人而外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2第三,他认 为这样的判定足以支撑一个推论,那就是“在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个人的灵 魂里也存在着,且数目相同”;3第四,他希望以城邦的正义作为启示来定位个人的 正义。4从以上这些文本证据看来,柏拉图认定城邦或国家的结构特征和价值趋向与 个人的心灵或灵魂的结构特征和价值趋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是,这种必 然联系是否真的足够强大到能够支持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所有有关个人与城 邦类比的作用的论述,这是值得研究的。 1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34d。 2 同上,435e。 3 同上,441c。 4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368c。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理想国主要的论题还是格劳孔与阿得曼托斯所提出的 问题。其答案在逻辑上并不依赖于任何有关个人与城邦类比关系的论证。答案的重 点在于要使“正义是人的美德”和“正义的人总比不正义的人幸福”这两个观点具 有最广泛最强健的说服力。所以我们应该以这些论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再来谈 论苏格拉底有关正义城邦的谈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 灵魂之正义:小写的正义灵魂之正义:小写的正义 2.1 心灵的构成及其品质 2.1 心灵的构成及其品质 苏格拉底力求将正义界定为人的重要德性之一,同时认为德性就是人的灵魂或 心灵的品质。因此,要理解他对正义本身的解释,首先必须领悟他关于人的灵魂或 心灵的解释。 在理想国中,理想之国由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阶层的人组成,相应 地,每个人的灵魂也具有三个阶层或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要注意这里的“部 分”并不是照字面理解的对心灵或灵魂的一种机械划分,而是指灵魂之整体所具有 的三种不同品质,它们各有特点但是又相互关联,而且两两之间关联还不同。这完 全不同于我们习惯性地把人的心理分为信仰、情感、欲望三种分离的状态或活动。 还应注意,“欲望”是需要小心处理的词。欲望本意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 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心灵不同部分追求不同的满足:理智追求真理与至善,激 情追求荣誉,这两者也可称为有欲望,但是这两种欲望本质上不同于身体的欲望, 因此一般称前两者的欲望为目的或追求。心灵中的欲望部分只是关于肉体感知的各 种欲望的集合。 “心灵”与“灵魂”两个词都是翻译自单词“soul”,在柏拉图灵 魂理论中可以通用,稍有区别的只是人死后不再称其有心灵而只有灵魂。 苏格拉底主要分两步来解释“灵魂三阶层”理论。第一,在理想国第四卷 尾部,他以“灵魂中含有三种品质”这样模糊的方式提出灵魂组成的多重化,虽然 还没有明确化,但是却点出了灵魂本身应该具有哪几部分。第二,在第八、九卷中, 当苏格拉底数落四种典型的不正义灵魂并为正义灵魂的优越性辩护时,灵魂的三个 部分被明确确定下来。这两步论证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苏格拉底对灵魂的剖析是 理想国整篇著作论述正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论证的根基。 在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在对人的经验活动的解释中为了避免违反不矛盾律,苏 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灵魂中可能存在多种品质。他说“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关系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有相反的动作或受相反的动作。”1很多人都会有心理矛盾的经 验,用心灵中具有相反品质的理论来解释心理矛盾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苏 格拉底允许不同的品质存在于心灵中是为了让心理矛盾符合不矛盾律。在众多不同 的心理矛盾中,有一些是因为不同目标物而引起的(比如想喝可乐同时又想喝茶); 有一些是因为不同时引起的(比如上午想打球而下午又不想打球);还有一些矛盾 是同时对同一事物的矛盾(比如还想喝酒同时又觉得不能再多喝了)。前两类矛盾 很显然没有违反不矛盾律。最后一类矛盾,要使它不违反不矛盾律,只有承认矛盾 不在心灵的同一个部分产生而是由不同的部分引起。这也就承认了心灵必须具有多 重部分: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品质可以容易地设想,欲望在人的身上就像在动物 身上一样不考虑后果地不自觉地涌现出来,相反,理智则总是自觉追求那些对人好 的事物。 苏格拉底将“灵魂三阶层”理论诉诸心理矛盾的解释同时很好地解释了无节制 (akrasia)。 2在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即具有 善恶知识)的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3而在理想国第四卷中,这种 说法被否定了,因为人可以按欲望行事而不顾善恶,仅管这与理智是相违背的。心 理矛盾是很普遍的,苏格拉底诉诸心理矛盾的做法只能证明灵魂中存在多个阶层而 不能证实和确定有几个阶层或几个部分。为了解决心灵的多重化问题,苏格拉底完 全可以依照前面那样排除不涉及心灵内部的矛盾,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预想的 心灵组成是完全有其独立基础的划分,以此为基础关于心灵的理论可以解释包括所 有心理矛盾在内的一切人类经验。 由于不同于理智或欲望引起的心灵活动,苏格拉底认为心灵中还存在一种叫做 激情的品质。这里他没有直接提出不矛盾律,而是指出一系列现象,包括生气、懊 悔、骄傲等。这些现象看似与理智分辨的善恶没有直接联系而又不完全独立于善恶 之分。用理智或欲望都难以圆满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就有必要提出心灵中还存在一 个有别于两者的激情来解释了。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36b。 2 “无节制”的希腊文为 akrasia,英文常译为 lack of self-control,the weakness of will。苗力田尼各马科伦理学 第七卷中将其译为“不自制” ,即不能自我控制,失控的意思。 3 参见柏拉图全集第一卷中的普罗泰戈拉篇 ,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357d-e,358c。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在第四卷中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灵魂具有三种品质,此后在第八、九卷中他基 于对心灵构成的划分引出了更大胆的灵魂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不同的人其心灵结构 也不同。他似乎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的方法,认为世界是由爱智者,爱胜者和爱钱者 组成。1这样对灵魂的分类更加突显了他的“灵魂三阶层”理论。 对灵魂种类以及灵魂构成的两种划分,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了灵魂本身。首先 我们知道了灵魂各部分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理智部分不仅追求她认为对人好的事物, 还喜爱智慧。人们会误认为智慧就是善,但是在理想国第六、七卷中,苏格拉 底说把握真理与获得智慧的前提是知道关于相的知识,而事物对人是否好也是基于 善的相来判断。因此理智的两个目的实际上是统一而一致的:理智要追求她认为对 人好的事物,而且是追求真正对人好、与人善的事物;激情部分追求名誉和赞美; 欲望追求的是身体需求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得。第二,我们知道了苏格拉底所说灵魂 由某一部分所统治的意义。如果一种品质统治了人的心灵,那么这种品质的目的也 就是整个心灵表现出的目的,即人所体现的追求。比如说,心灵被激情统治着,理 智就随之认为能带来荣誉的事物就是对自己好的事物。仅管理智部分有她自己的目 的,要追求真与善的事物,但在心灵完全由激情控制时,心灵不同部分不会产生真 的矛盾,求真、求善的理智必被限定在激情之下,否则心灵将陷入无节制。 作出以上综述之后,柏拉图灵魂理论中的难题出现了。首先,欲望不同于理智 与激情的目的那么单纯,人的欲望有很多种,认为世界上仅存有三种灵魂,那是远 没有认识到柏拉图整个灵魂理论的复杂性。有一些欲望的满足是人生存所必须的, 可称之为“必要欲望”(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有一些欲望则不是必要的但 可以规律性地被满足,可称之为“合法欲望”(性欲);还有一些是完全没必要而 且不可控制的,可称之为“非法欲望”(纵欲、酗酒、吸毒)。因此,相应的,世 界可以分为五种“纯粹追求”的人:哲学家贵族(心灵由理智控制),爱荣誉的人 (心灵由激情控制),寡头型人物(心灵由必要欲望控制),雄蜂型人物(心灵由 合法欲望控制),僭主暴君型人物(心灵由非法欲望控制)。 其次,柏拉图灵魂理论的复杂性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的心灵都完全受控于一种 1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580d-581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品质或一种欲望,即前面所说的心灵陷入无节制。这种人的心灵并不被某一部分完 全控制,他的心灵的不同阶层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这种人的追求体现为不确定的 变化,即无节制。苏格拉底没有重点谈论这些人但确有提到这种人的存在。1无节制 现象也正是出现在这群人的身上。如果心灵完全被某一部分控制了,其余部分没有 任何机会僭越,心灵直指向统治部分的追求,人又怎么会出现无节制呢?假设心灵 完全受控于激情,心灵会一心追求荣誉。理智也依激情的目的来取善,理智追求的 至善此时不可能僭越激情追求的荣誉而成为心灵最高的目的。欲望也不可能战胜激 情,同理智一样,此时它也只能充当激情的奴仆。当然,如果心灵由欲望控制,那 么人可能会陷入一种相对的无节制,在不同时刻依照不同欲望行动而不考虑后果。 但是相对的无节制与绝对的标准无节制完全不同,后者是在心灵的不同品质之间摇 摆不定,而前者只在一种品质之内变换。因此,由一种品质完全统治的心灵中不可 能出现绝对的无节制。 上述诸多问题提示我们,理想国的灵魂理论其实比柏拉图的描述复杂得多。 更别说书中一些关于灵魂的特别理论:苏格拉底说人们在梦中能够认识真理,或在 梦中干任何白天不敢想的坏事。这些佛罗伊德似的梦境理论显然属于神话式的非论 证性解释。有关正义的灵魂理论已足以回答格劳孔兄弟提出的问题。 2.2 德性作为心灵的品质 2.2 德性作为心灵的品质 在古希腊,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就是研究它的本性,一个事物的德性就是使其 本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开篇就写道“求知是 人类的本性。”2苏格拉底认为“knowledge is virtue”,3正义作为一种德性也源于知 识和智慧。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理论,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复杂的心灵结 构为基础来定义传统的四德性,建构了一个有机整合的心灵德性体系。他认为智慧 就是心灵的理智部分充分发挥了它应有的统治作用,它懂得心灵各部分的不同利益 1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544cd。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980a 23。 3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a history of philosophyedited by samuel enoch stumpf and james fieser,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第 3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也懂得心灵整体的共同利益;没有智慧的人则不知道什么是真的好,错把坏的当好 的。勇敢就是人的激情部分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忘记理智所认定的什么该害怕和什 么不该害怕;懦弱的人则在不该害怕的困难面前低头;鲁莽的人则在该惧怕的时候 误闯乱撞。节制就是心灵各个部分达成一致,并由理智来做统帅;无节制的心灵其 欲望或激情部分会与理智相争斗,各自认为自己的目的为至善。正义是灵魂各部分 各安其位,做各自该做的事情,体现一种秩序。正义使得其他德性成为可能:正义 的人才完全具有四种德性;不正义的人就会陷入无节制,没有智慧,懦弱。 然而,事实上德性之间的关系远不只这么简单。从上面的观点来看不正义的人 就必定不聪明、懦弱和无节制。这个结论是很难被认同的。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心 灵如果完全被激情所控制,理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不正义的人, 但他却是个勇敢的人。苏格拉底显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同意格劳孔说的“在兽类 或奴隶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表现,那些不是教育造成的,与法律毫不相干,不能 称之为勇敢,而要另给以名称”, 1如鲁莽。真的勇敢要对可怕事物具有信念和知识。 一个人心灵如果完全被欲望所控制,理智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激情也不可能与 欲望相冲突,他虽然是一个不正义的人,但他是个节制的人。但是这种看似节制的 灵魂实际低估了节制的要求,真正的节制不只是要求心灵的各部分不矛盾,它还要 求理智在心灵中统治其他部分。也就是说,欲望必须听从理智的指挥,而理智要足 够强大以判定什么事物是善的,更要求仅由理智来决定心灵的追求,领导人的行为, 就算它不是处于正在指挥激情或欲望的位置,也是正在考虑什么事物对人才是善的。 同理,由激情部分统治其心灵的人也不具备节制的美德。由此我们可以说,正义是 使得心灵各阶层各处“是其所是”的位置,各自完成本身使命的基础性、终极德性, 如果这种解释正确,那么不正义的人就是缺乏德性的人,而正义的人才拥有所有的 德性。 论述完四种德性之后,正义本身还无定论,苏格拉底却转而考虑“人为何应当 正义”而暂时撇下“什么是灵魂之正义”的问题。这个转折有些为时过早,他本来 是在证明拥有正义心灵总是好的,但现在却一跃转而证明做一个正义之士总是好的。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30a-c。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这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想到灵魂正义与实践正义有关联然而,很明显这种想法 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冲突:包括正义在内,灵魂所认识的理念都是绝对彼岸的,不 可能与现实事物相牵挂,唯一的牵挂也是理念决定实存,而不是相反如此,苏 格拉底就要证明每一个做正义事的人都有一个正义的心灵,这变成了一种经验性的 考察,他当然不会这样来论证。他可能将养成美德与实践正义行为联系起来,他说 “实践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实践做丑事则能养成邪恶”,1但这种诉诸习惯的解答也 明显缺乏说服力。 苏格拉底引导我们思考正义的心灵与正义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灵魂正义与实践 正义的关系。在此出现了比前面更困难的问题:拥有正义心灵的人是否在行为上也 是正义的呢?面对这个难题,苏格拉底需要证明:第一,心灵正义的人不做任何不 正义的事情;第二,心灵正义的人能够按正义的要求做正义的事。第一个命题几乎 是一个经验性的假设,依照这个假设,要考察无数个心灵正义的人的行为,证实起 来很困难。对于这个命题苏格拉底有一处回应,那就是当他辩护心灵整体之和谐就 应被称为正义时,他说“一个与正义国家有同样先天同样教养的个人”绝对不比不 正义的人更像干坏事的人。2第二个命题肯定了正义心灵的正面职责:做正义的事。 对于第二个命题,苏格拉底没有作出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柏拉图的灵魂理论使 正义要符合正反两个方面要求。苏格拉底当然也不反对帮助朋友是正义的,他和讨 论者也不否认正义要求尊敬长辈以及敬神,他们还认为“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 子”。3 在第四卷中,苏格拉底曾说过“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 己友善,凡保持和符合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好的行为”。4如果要接 受苏格拉底这个观点,我们首先应该找到理由相信和谐心灵的人做正义要求的事情。 否则,我们就不能确定心灵和谐即是正义。但是不幸的是苏格拉底在第四卷甚至第 八、九卷子中都没有谈及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他章节来寻找答案。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44e。 2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42e。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443c。 4 同上,443d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3 哲学家的完善德性 2.3 哲学家的完善德性 理想国第四卷告诉我们正义的人是有智慧的,因此也知道什么是善的,但 他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相。从第五卷到第七卷,苏格拉底详细论述了相的知识。 虽然苏格拉底没有明说,但经过他对知识与爱智的界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