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中国传统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独特的美学精神鲜明地体现于武侠文化 的创作与传承中。武侠文化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崇侠尚义、重诺守信等武侠 伦理契合了中国儒道释等主流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探究武侠世界的美学构成, 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论题。 根据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胡家祥先生“美形成于第二世界”的观点,我们 可以将武侠世界视为一个独特开放、形成于第二世界的奇幻美学空间:历史上真实存在 的游侠刺客是第一世界的,他们为武侠世界提供了生活原型;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 基因传承下来的武侠文本或作品,是第三世界的;第一和第三世界都是客观的存在,当 今人们在创造、欣赏武侠作品时必然要连接这两个世界,在内心(第二世界)创造出一 个独立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武侠世界。 历来以武侠小说或武侠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很多,总体上看是史强于论。本文 选取一个新的视角,尝试性地探索武侠世界的构建过程、形态演变,发掘其审美意义, 同时表达对新时期武侠作品创作的展望。 本文第一章着眼于第一世界即现实中的侠,探究侠的历史发展过程,按笔者的一孔 之见,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亦即职业化的侠、半职业化的侠、以及侠的泛化。划分 这三个阶段的依据是侠的身份标识获得方式的不同。职业化的侠需要获得官方证明(正 史的记载),半职业化的侠只需要获得民间的认同,而侠文化的泛化使得侠客失去了特 殊身份标识, “天下无侠”与“人人皆侠”实现了统一。 第二章主要着眼于第三世界即武侠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传承,围绕其内因武侠文 化对主流文化的吸收,中介具有崇侠尚义精神的文人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外因 特定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等外部环境,来探讨武侠文化传统、文人和武侠作品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建构武侠文化精神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武侠世界在“历史真实文化传承”即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交互作用 下,展现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独特想象空间。本章围绕武侠世界的自然美、人格美和 境界美,对这一独特想象空间的美学构成进行探究,以求更好的理解武侠文化和解读武 侠作品。自然环境美与活动于其中的人物性格美的结合便形成武侠世界的境界美。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ii 第四章,结合新时期武侠作品的创作和当代社会的生活需求,从审美角度讨论武侠 世界的先天不足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尽管艺术中的武侠世界存在瑕疵,但它在当代仍有 其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可资借鉴的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产业化整合的实践,显 示了一条以商业思维运作武侠文化,使其达到雅俗共赏的振兴之路。 关键词:武侠世界;历史原型;艺术形象;美学建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s essentially a bioethics.this distinct spirit of aesthetic clearly inherit in the chivalry culture. chivalry culture can spread widely in folk,because advocating the chivalry , personal loyalty and credit agree with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lik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basic value orientation.so,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composition of chivalry world is a meaningful thesis. according to poppers “ three worlds” theory and hu jiaxiang s viewpoint “ aesthetics formed in the second world” ,we can regard the chivalry world as an unique,opening,fantasy aesthetic space which is formed in the second world. the real existing chivalries and assassins in the history is in the first world,they provided prototype of life for chivalry world; in culture developing process,the swordsmen consciousness and chivalry spiritual standard are inherited by cultural gene,they are in the third world;when people created and appreciated the chivalry works,they would communicate the first and third world,creat an independent aesthetics chivalry world in the heart. there are many thesis regarded the chivalry culture and chivalry novels as research object in history.it is more like history than thesis.this text choose a new perspective.it explores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morphological evolution,digs out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explain the hope to the creation of chivalry works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it explored chivalrys three form in the first world:they are professional chivalry;semi- professional chivalry and popular chivalry.we divided the chivalry into these three part according to the way chivalry got their identities. professional chivalry needed get the offical proofs(recorde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semi- professional chivalry need the approval of nongovernmental.overuse of the chivalry culture made the chivalry lost their special identities.“ no chivalry in the world ” united in to “ everyone is the chivalry” . in the second chapter,it focus on the third world ,the 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valry cultural concept.centering on the internal cause chivalry cultural absorbed mainstream culture,media the works which advocating the chivalry and personal loyalty,external caus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to explain the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iv relation of chivalry cultural,literator,chivalry works and the big effect that connection will give to forming the chivalry cultural spirit. in the third chapter,chivalry world unfolds an unique aesthetics imageing space in the interaction of “ the true history” (the first world)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third world).this text will centering on the natural beauty,personality beauty,state beauty of chivalry world ,analysis the aesthetic composition of the unique imageing space. in the forth chapter,we will discuss the weakness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valry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composition. using jingyong chivalry novelss industrialized integration as an example,searching a new chivalry road in which bring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into chivalry work and the art inherited the culture. key words:chivalry world;historical prototype;artistic image; aesthetic composition;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言 “武侠” 、 “江湖” ,在喜爱武侠文化的人眼里,是蕴含诗情画意的词语,会激起一 串串美丽的遐想。福柯在词与物中指出: “一个词语只有进入特定的话语范畴才能 获得意义,它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 ”应该说,是深厚持久的慕侠习俗和文学传 统,才使得武侠文化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梦幻。 在我国通俗文学的大观园里,武侠小说无疑是一朵“奇葩” 。它以独特的文学形式、 风格、题材、命意及专门用语,勾勒成一幅幅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众生相” ;它表彰 人间的公平与正义,标榜“替天行道” ,强调济弱扶倾;其中还穿插了虚实相生的武功、 曲折离奇的情节,娓娓诉说江湖侠士、英雄儿女们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让人驰骋想象、遣怀寄兴的武侠世界中,有人性冲突,有国仇家恨;或 渲染正邪之争,或演叙帮派恩怨不仅题材多样,而且情节曲折,刀光剑影,侠骨柔 情,悲欢离合,五光十色,令人目绚神迷。尽管这类作品大多出自娱乐、消遣的需要, 但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仍可以发现其中寄予了人们自发的审美追求。 一、本文的理论依据 有人说,武侠是哲理的艺术,而美学则可以看作艺术哲学,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联 系。成功的武侠著作,是作家驰骋想象、挥洒笔墨描绘的人生寓言式的情境,需要人类 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的一幅典型东方特色的中国画。武侠世界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 界,是人们寄托希望和梦想的世外桃源,武侠世界演绎了美学理论,美学理解有助于诠 释武侠世界。 说到美学,不可不联系到艺术。艺术是人类从理想高度观照现实的文化形式之一, 艺术美在质、量和社会作用上都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武侠世界能让人们理解艺 术美,诠释现实美。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针对科学活动的哲学研究中提出三个世 界理论: 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或者如我所说,存在着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世 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 波普尔著: 客观知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1 6 4 - 1 6 5 页。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2 胡家祥先生在审美学一书中认为,美正是在第二世界孕育而生。而“三个世界” 的理论“对于认识所有关于人的现象都有重要意义,包括对认识审美现象也有指导意 义” 。他还认为, “从人的整个族类来看,第二世界既是第一世界的遗传与内化,又是第 三世界的根基与雏形;而从人的个体来看,实践主体通过第二世界一面认知、改造第一 世界,一面又继承、创造着第三世界。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三个世界”理论对于认识文艺活动提供了新的角度:我们可 以将艺术作品中的现实来源和生活原型看作是第一世界;将人类文化史上逐步演化形成 的种种文化意识看作第三世界;而人们在阅读和欣赏中沟通了第一和第三世界,在第二 世界中创造或感受到艺术之美。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游侠刺客的生活是第一世界的,他们为武侠 小说提供了艺术原型;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基因传承下来的侠客意识和武侠精神规 范、制约着汗牛充栋的武侠文本,是第三世界的;第一和第三世界都是客观存在,人们 在创造、欣赏武侠作品时必然要连接第一和第三世界,在内心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丰富多 彩的武侠世界。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 武侠文化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武与侠及其与之相关的东西。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 侠,以武行侠而已。武即武力、武术、击技;侠即行侠、仗义。 “武侠文化”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武侠文化指以武为手段,以侠为目的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 和。狭义的武侠文化是指以武为手段,以侠为目的的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 在内的精神产品,包括武侠、武侠游戏、武侠艺术(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等)和武侠伦理 四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界定在狭义的武侠文化范围之内。 武侠文化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体 现的是中国伦理与道德文化。武侠文化作为平民的伦理文化, 对广大中国人有着巨大 的吸引力,侠义崇拜已成为普遍性的民间文化心态, 侠义精神也演化为一种民间传统 美德。侠义精神是侠之为侠的一个永恒的行为动机,是侠文化的基本内核,更是平民大 众日常生活现实需要与理想化期待的综合产物。 武侠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色彩的文化, 它贴近民间生活,侠义精神、侠义伦理 则是武侠文化之内涵的价值核心,所代表的侠义可以充分表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对主 胡家祥著: 审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 8 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持正义和完善道德的祈盼。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通过神话、传说与史实的现代演义,从看似荒诞的外表下, 开掘出顶天立地的脊梁精神,唱出了侠文化精神的赞歌,为危难中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强 大的精神动力。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鲁迅赞扬了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侠士: “孔 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 儒者,柔也 ,当然不会危险的。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 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 ” 侠在历史存在和文学原型、个人体验和社会认同的不断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中, 已超越了一个个具体的存在,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世界。它蕴含有人们观念形态中的 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是带有民间习俗化、典型化的完美人格的内蕴。在这个意义 上,武侠世界成为一种富有民间文化魅力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艺术国度。 本文拟从纵向的历史演变和横向的艺术形式互渗这两种维度来解析武侠世界的建 构。 历来以武侠小说或武侠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已有不少, 但大多偏重于史的梳理, 在论的方面还有待深化。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将武侠世界视为一个独立而复 杂的文化空间,对这样一个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研究对象加以考察。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综观八十年代以来的武侠研究论著,大体可依其内容侧重点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类是武侠小说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王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 (北岳文艺出版 社1988年10月版) ,罗立群的中国武侠小说史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版) ,智春 子的武侠小说与中国社会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陈平原的千 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曹亦冰侠义 小说史话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其后还有曹正文的中国侠文化史等相 继出版。 这些论著不仅论述了武侠文学史的发展,更广泛地触及了与武侠相关的文化、历史 背景,皆各有所长。大致上,这些小说史类型的著作,对古代侠义小说和民初时期的武 侠作品论述较为翔实,见解周致,但是由于资料上的缺乏,一触及港台武侠小说的部分, 就多有错漏,尤其是王、罗二位,曾被讥为“盲侠” ,实在是受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 第二类是武侠史。有陈山的中国武侠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版) ,汪涌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4 豪的中国游侠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张志和、郑春元中国文史中的 侠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郑春元侠客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11月版)等。 武侠史的建构,是经由串联每个时代各个作家的点而形成主线,再由同时代作家一 系列作品的线而铺陈为面,最后则以纵观的方式,为其历史发展作定位而形成的。在此, 各作家的点,无疑是最基础的。然而,如何选择点,却视编写者的文学发展史观、对作 家的具体掌握之不同,而各异其趣。上述这些小说史类型的著作, “点到为止”的特征 明显,在叙述上皆腾挪着相当大的空间,呼唤后来者继续补充、阐发。 第三类是侠文化史。有王爱英的侠客肝胆录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蔡翔 侠与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 (上海文艺出 版社1994年4月版) , 韩云波 “中国侠文化系列丛书” 四册 谁是英雄 、 剑气横空 、 人 在江湖 、 侠林玄珠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 江湖侠踪与侠文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等; 这类侠文化的研究多数从“雅俗”的二元对立思维着手,为武侠文化作定位。但笔 者认为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应有其自身的一个评价标准,未必一定要依据正 统文学或纯文学性的角度,予以评议。 第四类是武侠小说鉴赏辞典,有宁宗一主编的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 (北京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2月版) ,胡文彬等编的中国武侠小说辞典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刘新风、陈墨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 社1993年版) ,周清霖主编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观 (上海书店1996年10月版)等。 这些鉴赏在介绍、保留武侠小说方面,固然卓有贡献,但是由于武侠小说长期遭受 忽视,原始资料匮乏,已有逐渐湮灭的危机,而且大多数的作者或隐或谢,有些未及时 加以整理,就是想要加以研究,也面临文献不足的困境。基于此,武侠研究的当务之急, 还是在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中心,广泛搜罗武侠小说的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 收藏、整理武侠小说的工作,应是刻不容缓的。 大陆之外的学者对于武侠研究也收获颇丰,如20世纪60年代末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 的中国游侠 (the chinese knight erran chicago1967)是比较早期的研究著作,还有台 湾学者田毓英西班牙骑士与中国侠(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龚鹏程大侠(台 北锦冠出版社1987年版) ,此外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等早年撰有从豪侠到武侠(台北天 一书局1991年版),等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武侠小说以其民间巨大影响力引起瞩目,因此,相关的评论可以见到明显“因时而 变”的现象 亦即武侠小说流行面愈广,相关的评论意见也愈多。就学术研究的立场 而言,这种受限于流行时尚的评论,显然缺乏一种独立与严肃的精神。 武侠小说自兴起以来,承受了许多学者专家的批判与关注,只是他们的关注过多的 取向社会功能的角度,针对武侠小说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社会效应,提出批判或辩护。 一部分的学者,可能连几部武侠小说都没看完,就放言高论,未免难于让人信服;更有 若干学者以玩票性质,针对某部作品,聊抒心声罢了。 五、选题缘由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武侠文化建构的因素,希 冀能对当代武侠文化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笔者对武侠作品的喜爱由来已久,少年时期最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是武侠小说,多 年累积早已看完了市面上所能找到的优秀武侠作品。在那个懵懂岁月,常常固执地认为 世界上某个角落或空间,的确存在一个梦幻中的武侠世界。这点固执,令我对探求武侠 世界有了浓厚的兴趣: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将我的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我的爱好武侠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这个论题的产生。 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引入武侠文化研究,迄今尚未见到先例把武侠世 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进行解读。探讨武侠世界的审美构成将有助于更清晰的理解 武侠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从美学层面更好的解读武侠作品。 最重要的是,多年的阅读经历让我对武侠作品的良莠不齐感触颇深,笔者希望本文能为 武侠作品的创作从美学层面提供一些有益建议:最好的武侠作品,应该建构最美的武侠 世界。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6 第一章 历史中的侠第一世界的武侠原型 将中国的侠与西方的骑士,还有日本的幕府武士相比较是近年来武侠研究中常见的 一项课题,一些论著在谈及三者在各自文化中所处的社会历史地位时,偏向于将骑士文 化和武士文化划分为贵族文化或所谓上流文化,而将武侠文化看做是一种民间文化或世 俗文化。陈山在中国武侠史中称:“骑士文化是一种上层的、贵族的文化。骑士是 一种荣耀的、高贵的、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骑士身份一般是世袭传承的,并不是人人 都可以有身份做骑士的,这是一种特权。这和侠客不同,侠客更趋向于一种行为、精神, 与身份无关。” 陈先生的论述是精辟的,可以为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思维盲点,即中 国武侠文化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绵延近两千年的动态成型过程,这在世界同类文化形态中 并无先例可寻。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武侠文化时,也要以一个动态视角来对待。 历来论述侠的历史,都是二分法居多,认为唐以前是存在正史中的游侠,唐以后, 侠不见于史, 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或文化之侠。 也有的取三分法, 例如韩云波先生就有 “私 剑之侠”、“道义之侠”、“江湖之侠”之说 。但笔者认为这些划分法都存在一个逻 辑问题,不管二分法还是三分法,其实并没有统一在一个宏观的范畴之内,混淆了史实 和文化,也就是混淆了第一、第三世界的区分。本章,我们将围绕第一世界即物理世界 (引申为社会生活世界),对侠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职业化的游侠 事实上,与骑士一样,游侠一度也是作为一个具有显赫身份和特定职业的阶层存在 着。中国武侠阶层的正式出现,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当时存在着“士”这一阶层, 一开始皆文武兼修,到了后来才有文者为儒,武者为侠之说。他们既做为武士,又做为 国士,充当统治者的精兵。王室衰微,政归诸侯,地方政权及政治上豪强世家的政治力 量急剧膨胀,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国士与国君的 固定关系发生了动摇,形成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之失位” 的局面 。于是 国士可以自由流动,成为游侠的主要成员。 春秋战国诸侯公卿养士之风的兴起与炽盛,为侠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活动场所,促 进了侠的发展。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 陈山著:中国武侠史,三联出版社 1 9 9 2 年版,第 5 1 页。 韩云波著:中国侠文化:积淀与传承,重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5 3 页。 顾炎武著:日知录,中州古籍出版社 1 9 9 0 年版,第 1 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春申君黄歇等四君子门下的食客超过千人,大多文武兼备。下层社会的侠士们会集于四 公子的门下,形成了韩非子五蠹中指出的“养士游侠私剑之属”的现象。“此时 所谓的侠,显然已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在司马迁史记 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已明确指出先秦社会存在三种侠的形态:游侠、刺 客,以及以四公子为代表的卿相之侠。 毫无疑问,司马迁特别褒扬出身民间,行利他之义的游侠, 因深切感叹“自秦以前, 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而专立游侠列传,他还概括性地提出游侠的精神 特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焉,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所谓“不 轨正义”,即不顾及封建法纪和世俗约束,同韩非子说的“以武犯禁”是同一个问题的 两面回答。 韩非子以法家观点言侠,把侠的行为置于公义与私义两个对立范畴加以观察。严公 义与私义之辨,以“公义”即君权做为最高的价值判断,在五蠹、八奸、问 辩中,不断指斥张扬个性和独立性的侠客之义为“私义”、“小义”、“小德”,侠 者只行“小义”而不顾“大义”,没有区分侠的品类及行为准则,凡以武犯禁均为“行 剑攻暴激之民也当死之民也”。 而司马迁并不因侠的私义而贬低其人格价值和精神内涵,他不仅界定了侠德侠义的 内容,而且提升为理论形态的价值观念,与诸子倡导之仁义相并列。不过,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利他主义精神,即太史公自序所云的 仁义观:“救人於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同主流文化的关系而言,游侠与刺客都属于“不轨正义”的文化离轨者,具有强烈 的独立性和个性,因而游离于社会政权之外,藐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其 不轨正义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他们根本就不能承担治国平天下的职能,尤其在秦代以后 的皇权统治下。 因为带剑者或聚徒属,或单独行侠,犯王官之禁,威胁着封建统治, “大 一统的政府之不能容忍游士、游侠过度活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 去的自由分子无论如何总是一股离心力量,这和代表法律与秩序的政治权威多少是 处在相对立的位置。” 因此从秦汉直至清代,统治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将游侠纳入 秩序规范。游侠的形态也由此逐渐异化,远离了最初的精神,于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 鲁德才著: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南开学报哲社版 2 0 0 1 年第 1 版,第 6 1 页。 韩非著:六反,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7 4 年版,第 5 3 页。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8 1 页。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8 其实战国的“四公子”收拢宾客,虽多有鸡鸣狗盗之徒,其间亦不乏任侠者,就已 说明社会纷争时期追求任侠之风的人很难保持特立独行的特性,至汉代任侠者的豪强 化、群体化,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汉刘邦以三尺剑起家,萧何、韩信、张良等豪杰义士辅佐,其身份如史记留侯世 家记载张良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失败,“亡匿下邳,为任侠”;陈丞相世家也说陈 平是位有侠风的谋臣;黥布列传记英布曾“亡之江中为群盗”;又据季布栾布列 传云季布“为气任侠,有名于楚”,所以班固汉书叙传第七十下说:“(韩)信 惟饿隶,(英)布实黥徒,(彭)越迹狗盗,(吴)芮尹江湖。云起龙襄,化为侯王。” 指明他们均来自下层社会的任侠者。 西汉至东汉期间权臣公卿出于争夺权力,打击政敌的目的,私自养侠,形成一股尚 侠的风气,这正如范晔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所分析的:“及汉祖仗剑,武夫勃兴, 宪令宽赊,文体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凌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 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这时期的任侠者,按东汉荀悦在汉记卷十考 试所下的定义: “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结私交”、 “作威福”、“以立强于世”,带有鲜明的政治品格,丧失了古游侠的根本精神。 魏晋的历史文献也验证现实生活中的侠够得上先秦游侠标准的也是非常稀少的,许 多侠不过是具备侠义的某种特征,最终纷纷借着侠名进入政界。三国志魏书卷十 八阎温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勇侠传,即记有施爱尚义、济危扶困、轻财重士、 有游侠之风的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等。 可仔细推究只有鲍出尚存古游侠神韵,“啖人贼数十人略其母,弟兄恐怖,不敢追逐。 鲍出攘臂结衽独追之,连杀数贼”,不但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救出了邻居的老妪。 乡里欲荐州郡辟召,鲍出以“田民不堪冠带”为由拒绝,与母隐居山中。其余如孙宾硕趋 人之难,冒死救助遭宦官迫害而逃亡的赵歧,“宾硕亦从此显名于东国,仕至豫州刺史”, 与古游侠羞伐其德、不讲功利的精神截然不同。杨阿若追讨豪族黄昂,更象是豪强之间的 仇杀。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载渊,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族。陆机见其“神姿峰颍”,而劝 其归正,渊感悟,后官至征西将军。载渊先盗侠而后为官,仍是沿袭了汉代豪侠的发展路 线。 显而易见,东汉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先秦时期的游侠风神已经蜕变,游侠与豪侠 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许多侠客凭借武力向军界靠拢, 或者因为宗族关系和血缘关系, 以结拜等各种形式聚集, 形成具有军事组织性质的豪侠帮派, 为军事政治集团割据自立、 韩云波著:中国侠文化:积淀与传承,重庆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3 7 4 3 页。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6 5 页。 鲁德才著: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1 年第 1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争霸天下效命。政治人物招揽侠客,使之具有政治品性,侠客之义、古游侠之风,慢慢 转变了性质,被建功立业的功利之心取代。 二、半职业化的义侠 游侠的出现虽然是与特定士人阶层相关,但在历史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丧失了 身份标识,任何人只要向往侠义之道,并按照传统对游侠的规定去做,他就有可能被称 为游侠。而这种身份标识的获得与西方骑士称号的获得不同,并不需要官方权威机构的 认可或授权。终于,侠作为一个特定阶层其事迹消失在正统的历史著作中,却作为一种 文化表征和民间标识而获得了更广泛的群体认同。 只要遵循侠义之道,都可以被称为侠,而且这种称号并非终生制,随时都可以转 换身份。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晚清末期,笔者将之称为半职业化的义侠阶段。下面就 侠从职业化到半职业化的转变分析这一时期义侠的特点。 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走向一统,私兵性质的武侠阶层渐渐不为统治者所容。 早期侠的人格独立性较强,象朱家、郭解这样名重一时的大侠,都处于统治政权的对立 面上。朱家隐匿了那些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而亡命江湖的豪猾之士,公然与朝廷作对;郭 解少年时就杀人无数,窝藏亡命之徒,甚至自铸铜钱,视官府如无物。游侠作为一个特 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杀由己的作风张扬了个性,背离了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侵犯了至高 无上的皇权,所以得到了韩非子和史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汉代统治者更 容不下他们分享权力,对游侠采取诛杀政策。 “根据汉书杨胡朱梅云传中的记载: 汉武帝将郭解灭族,宣帝任严延年为涿郡太守,诛杀两高,又为颖川太守,诛杀原、褚 首要人物,东海太守尹翁归,处死当地大侠许仲孙,成帝朝坚持打击政策,元帝朝更变 本加厉,原是游侠的人做官也要受到处分。” 游侠与封建皇权这两种力量的对抗显然并非对等的,皇权的力量远远大于游侠,而 且日益得到加强。韩非子以其法家的立场指出“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 五蠹), 于是秦始皇收天下之兵为金人十二。秦之后的统治者对游侠的打击也是不遗余力,终于 使游侠从正史视野中消失。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使皇权在思想领域确立了至高 无上的权威,从而使游侠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最终面临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同化的两 难选择。从历史发展结果来看,侠的一部分最终还是被皇权所同化或消灭;另一部分则 改头换面,潜伏下来伺机对皇权进行反抗。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7 年版,第 3 7 页。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10 统治者的打压并没有从根本上清除侠, 虽然汉代之后的正史已不见游侠、 刺客身影, 却多出了绿林、江湖的字眼。这种压迫反而将侠义精神植根在更为肥沃的民间文化中, 使得侠义之道更具有反抗精神了。一到统治腐败或民族危亡的时刻,这种侠义精神便唤 起民众的斗争意识,或抵抗侵略、或造反促进改朝换代。侠客们失去了正史中的地位, 却在广大民众和中下层文人中受到欢迎。 一些富家子弟受了古代游侠传统的影响,自动脱离社会秩序,他们被理想化的游侠 生活迷住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往往与人性中的尚武精神、对超凡力量的崇拜和 对于善良公正的向往有关。古代游侠的流风余韵尚未泯灭,因此有些人、特别是血气方 刚的年青人,或是有一些叛逆精神的人们,便学做游侠。 如果生活方式与古代游侠品格有某些契合的话,人们便称他们为“侠”,或说某某 “有侠风”。如果他们再喜欢遨游天下,遍交友朋,那么就要称他们为“游侠”了。随 着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游侠成为一种有别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们 喜好呼朋引伴、关注社会正义、愿意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为此不惜违反当世的法 律和占主流地位的社会舆论,甚至与统治阶级发生冲突。 这种半职业化的转变在文人中得到空前的欢迎,他们通过诗歌、传记等艺术形式或 记叙自己的任侠经历,或讴歌游侠精神,例如咏侠诗之类。在此我们不妨也采用以诗证 史的方法。 从这类诗歌的源起上看,唐朝咏侠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秦汉以来的游侠文化和魏晋 六朝的咏侠遗风以及当时社会任侠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类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和改变了唐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文人儒生极喜仿效游侠和创作咏侠诗篇。 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李白,少年时代十分尚武,崇尚任侠风气与游侠交往频繁,胡 人的豪气与尚武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 铸就他那奔放不羁、 豁达自由的性格。 在他的 与 韩荆州书一诗中就提到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虽说这是一篇自荐诗,但它 却把李白自己少年时期的作为刻在了字里行间,并且希望能够得到韩荆州的赏识。魏颢 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谈到了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的事情。李白的侠行和侠客 行一样浪漫狂放之极,后者写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筋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由首太玄经? 在那个时代,即便是隐逸心颇重的诗人贾岛,也会在剑客一诗中以侠自喻,把 所咏的对象和自己的身世结合在一起:“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 不平事?”这种笔法在唐人咏侠诗中是比较常见的,诗人在字里行间掺杂着自身的生活 现实及理想抱负。此外,“始以豪家于驰侠使气尤重交友,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 夺” 的陈子昂,年少的时候也有一股浓重的任侠使气豪情,其壮心在文人中真可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还有壮年游历于南北的杜甫和揣着西汉遗风的韩愈、柳 宗元也颇具侠情、侠节。 唐朝咏侠诗中的游侠很多都是世间人的形象,文人只要“抚剑独行游”,也就成了 孤胆游侠;而游侠只要“慷慨赴国难”,也就成了国家的功臣。由此可见,当时的游侠 并不是一种终生职业,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转换身份,情急可进,功成可退。 三、侠的泛化人人皆侠 如果说侠从职业化到半职业化的转变,是大一统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游侠本身 缺少严谨的秩序规范和阶层文化内涵,那么到了近代,中国遭遇两千年未见之国家民族 存亡的巨大冲击的时候,侠义精神在强烈的外部挤压和近代文明思想的洗礼之下,发生 了更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笔者称之为侠的泛化。 在近代民族危亡的群体性危机中,中国人受到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遍及从朝廷到黎 民各个阶层,游离于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半职业化侠士们自不例外。对压迫本能的反抗意 识促使他们反击,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义和团到各地数不胜数的起义中 都涌现着侠义精神的闪光,谭嗣同、秋瑾、大刀王五、霍元甲等民族义士蜚声天下。可 是在威力巨大的近代枪炮面前,个人的勇武实在无法抵挡机械文明的洪流,义侠们失败 了。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道:“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救危扶弱的 侠义之道面临自身的存亡危机,在怀疑与拷问之间,改变在所难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对侠义之道的改良方案,欲将侠义精神提振为 全民精神。任侠被当作改良民气之根本,在内忧外患之中,侠义演变成为修养阳刚人格、 维护正统正义的手段。 陈新璋编著:唐诗宋词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 0 0 3 年版,第 3 4 5 4 页。 汪聚应著:唐人咏侠诗刍论,原出文学遗产期刊号:2 0 0 1 0 6 , 第 5 4 6 7 页。 佚名著: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载于北大中文论坛。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12 梁启超在系列著述中提出了他的侠义理论,称“侠义为救国之术”,欲借鉴日本国 民精神、西欧革命,追寻中国民族传统。他在记东侠中说:“一二侠者,激于国耻, 倡大义以号召天下。”在意大利兴国侠士传序中又写道:“雪大耻,复大雠,起 毁家,兴大国,非侠者莫属。” 在中国之武士道中更进一步提出:“欲以任侠敢 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为大侠毋为小侠,为公武毋为私武。” 并且,他将小说视为侠义宣传的工具,在日本创办小说刊物,宣传“小说界革命”,其 中内容之一是提倡侠的精神,其时迅速形成普遍的风气。1 9 0 8 年他在中外小说林第 5期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说:“则如日本之维新也,咸以为柴四郞之小说,有 以鼓吹之、培成之,而大和魂、武士道,一种义侠风俗,得以享地球上伟大国民之好名 誉。”他主张以日本武士文学改造中国侠义小说,称水浒传“遗武侠之模范”。 吴志青也在国术理论概要中提出“振兴国术倡仁侠”的观点:“只有仁爱侠义, 才能苏醒这已麻木的心灵,提高这一堕落的德性。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仁是人类生存 的基础,爱是人类相互的维系,侠是人类彼此的同情,义是人类行动的正轨。让我 们敲起丧钟,把一切自私的恶魔,驱出社会之外,发扬仁侠的真精神,用仁爱支配世界, 用侠义判断真是非!” 同一时期的谭嗣同、秋瑾等不仅提出侠义之说,更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着侠义之 道。 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评价他:“好任侠,善剑术。”谭嗣同也自励:“惟将侠 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丁丑除夕撰联) ,“所谓燕、赵之士,任侠重然 诺者,益相助物色而罗致之。”(吴铁樵传)他提出:“轻死重气是为大侠” , 变法失败后,果然慷慨赴死,英勇就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 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在狱中题壁:“我自 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康有为在六哀诗中为之祭奠道:“复生奇男子, 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沧溟奇计仗义侠,惜哉皆不成! 毅魄请于天, 神旗化长星。” 秋瑾自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她的宝刀歌言道:“宝刀侠骨谁与俦?平生了 了旧恩仇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自题小 照男装又云:“俨然在此望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梅十章之四写道:“欲 凭粉笔写风神,侠骨稜稜画不真。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在得知徐锡麟 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她和谭嗣同一样,镇定自若地拒绝了革命同道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劝告,她说:“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 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 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我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我不入地狱,谁入 地狱?” 正是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与内部自我否定的合 力下,传统的侠义精神发生了质变与提升,由“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