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语用原则和 礼貌原则。正因为此,汉语有着自身独特的礼貌原则,国外的礼貌原则研究取得了 很大进展,学者们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礼貌原则及各项准则,但这套原则不完全适合 汉语文化特点。中西方在礼貌的概念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 同。同时,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基 于此,我们提出基于汉语文化背景,以描写的方式尝试提出汉语的语用和礼貌原则。 在以儒家思想为大背景,儒、释、道融汇影响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中 庸和谐为主要准则,以委婉隐晦为次则的汉语礼貌原则,其中又包括自卑尊人、兼 顾他人、群体趋同、趋吉避凶、人而有别及含蓄委婉等细则。同时力图以相关原则 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对这些原则与对应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做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 礼貌原则 文化内涵 中庸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a kind of language is a kind of culture; culture of different backdrop brings forth different pragmatic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is, there is special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has improved speedily abroad, but its not adapted to chinese culture absolutely.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ion, meaning and ex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language couldnt but be infinite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as its evolution. so its possible for us to construct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and to try to describe its pragmatic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chinese culture is based on confucianism, digested with taoism and buddhism. ground on it, we study out the primary principle of zhongyong and subordination principle of periphrastic. including disparage oneself to respect others; look for the sameness and avoid difference; look for auspicious and avoid unpropitious things; people are ranked; implied and circumlocutor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ze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keywords: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 cultural implication zhongyong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 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引 言 1. 引 言 近几十年来,国际语用学研究发展迅速,其中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当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的语言研究中。近十几年来,我国 的学者也逐渐加大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希望构建以汉语为基础的礼貌原则,在这方 面部分学者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 整、科学的以自身为本体的礼貌原则。这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工作没有完成。 首先是礼貌的内涵和外延,中外的学者认识分岐很大。国外的礼貌原则无法照 搬到汉语语用背景中来,而如何确定语用原则和礼貌原则,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国外学者所谓的“礼貌”其实是一种交往方式,与汉语所谓的“礼貌”在内涵上并 不一致。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现象,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道德内涵。 国外的礼貌原则是一种定量的分析,认为这种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汉语的文 化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语言现象根本无法用之解释。因此,国 外的语用原则或礼貌原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汉语语用的一种参考和借鉴,我们完全 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描写综合来确立汉语的使用规则。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 关系,本文拟定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确定汉语的语用原则,从而确定相应的礼貌原 则。 语言是一种文化,这已经成为定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所以要在一篇论文中写出中国文化的全貌无疑是不可能的。本文只能选取对中国语 言影响最深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化。即便如此,也是挂一漏 万,力不从心,不足之处,有待方家拉批评指正。在总结出中国文化最有影响的特 质后,本文会确定相应的礼貌原则。并运用汉语的语料进行分析、佐证。 曾经有不少国内学者或者研究者对礼貌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是“洋 为中用” ,换句话说就是:国外的帽子,中国的例子。这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移植, 还不能算是嫁接。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守着国外的语用原则,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 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汉语语用原则或礼貌原则。不一定要精密的定量分析,也可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归纳。这正是本文创作的出发点。 本文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廓清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礼貌”的内 涵和外延,然后对中外关于礼貌原则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再通过对中外礼貌概念 的对比来确立如何拟定汉语礼貌原则,即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概括或抽象 出相关的准则, 接下来在对中国文化特质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出相关的礼貌原则 (准 则、方式) ,最后列举相关的汉语语料对上述原则进分析和阐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2.礼貌的内涵和外延2.礼貌的内涵和外延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 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1范围很宽, 内涵也似乎 “不言自明” , 以致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其具体涵义,现有的论著里也鲜有对其作出的严格定义。 国外的礼貌原则在确立时,也考虑到对礼貌原则进行概念化的描述。leech 就曾作过 相关的努力,似乎效果并不大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责难。 2如何界定礼貌原则, 它和我们通常所谓的礼貌在内涵和外延是是否是一致的?这里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 探讨,也是以前的学者所忽略的地方。我们首先要弄清几个与礼貌相关的概念,即 礼、礼貌、礼貌行为、礼貌语言、礼貌原则。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中西方又分别有着 不同的含义。第一步我们要澄清的是,礼貌原则中的“礼貌”与我们所谓的礼貌言 行肯定在外延上是不一致的,甚至在内涵上也有出入的地方。为什么中外的学者往 往忽略这个问题?原因在于二者的内涵确实很相似,不自觉地将二者当作一个概念。 首先,我们看看礼貌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在中国,礼貌一词最早无疑要 追溯到“礼”这个概念。中国古代的“礼”本是一种祭祀行为。 说文解字注 : “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 ,从丰。 ”3祭祀是要讲规矩的,所以礼便成为规章 制度的代称。由此礼演化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即礼制。 荀子礼论 : “人生 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帮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 4 意思也就是说, “礼”的出现就是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的欲望满足不能越过 这个界限,这也就是合乎规矩法度。也因为此,等级社会中的“礼”被发扬光大, 成为其社会最基本的行为法则。如荀子五辅 :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 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 5后来更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 五常。 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可以 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不平等” 。而如何实现“礼” , 这里的“示”和“丰”在说文解字中为繁体字“示”和“豐”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自卑而尊人” 。 礼记曲礼中论道: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 6意思即为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礼要施于 任何人当然在理论是如此的。虽然这在等级社会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在同阶层 或团体中,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规定。这也成为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在言语中, “礼”的反映也很明显。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7这里就涉及到了“礼” 与语言的关系。 现代的礼貌自然已经摒弃了古代的等级观念,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一条重要 的法则了。由于礼貌与礼的密切关系,所以中国的礼貌这个概念自产生开始就带有 强烈的道德约束。这又与本文所说的礼貌原则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对“礼貌”大致 有五种界定:(1)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实现目的;(2)敬语;(3)语体;(4)礼貌是一 种话语表层现象;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 8从这五个界定来看, 语用学所谈的 “礼 貌”应属于第五种界定,即“语言形式” 、 “话语语境”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 几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简单言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或者“礼貌”不仅是一 种个人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秩序,不仅带有强烈的个人道德色彩,还是一 种统治意识,一种精神工具。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及不平等,而且 这种观念被灌输得非常严重,所以中国自古便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种“美称” 的内涵我们是不能用简单的现代思维去理解的。现代社会的“礼貌”已经抛弃了传 统的等级观念, 并被放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重要法则这个层面上来看待。 至于 “礼 貌原则”中的“礼貌” ,则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它所反映的不是一种道德规范, 而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点说,是一种言语行为模式。它在外延上比一般的礼貌更 加宽广。我们认为,凡是符合交际意图和实际,能够被人接受、理解,正确的话语 方式,都是“礼貌”的。这就是“礼貌原则”特有的内涵和外延。它是建立在道德 概念基础之上,借入到语言学语用领域后的新产物。而西方社会,由于其文化背景 的不同,其“礼貌”概念自然与中国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内涵大致是一样的,都 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法则。西方学者对“礼貌”的最直接概括就是“面子” 。 维 护交际的脸面便是 “礼貌” , 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 fta)便是 “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礼貌” 。布朗和列文森把正负面子 归结为个人欲望的满足和实现。这与中国传统的 理解是比较类似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布朗和列文森所说的欲望指个人希望自 己的行为自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而中国传统的欲望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 希望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过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如常见的“天赋人权” 、 “人是生 而自由且平等的” 、 “个人的财产和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已经 深入其国民的精神深处。而后者代表的是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观,个人只是社会的 一员,是集体的一员。看来这种观念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种体现,在古代也是 如此,所以才可能有那么强烈的从众和趋同心理。这在下文会详细的加以论述。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就以“面子”观而言,我们也是不能完全“移植”西 方理论模式的。这里以“负面面子”的损害和弥补为便作简单说明。在西方的会话 中,经常会有一些道歉或致谢之类的言语至少翻译为汉语后可以直接这么理解。 但是即使这样的言语,也会不同程度的伤害到听话人的负面面子,因此有必要作出 进一步的补充来挽回听话人的脸面。如常见的: excuse (对不起) forgive me (请原谅) pardon (多包涵) accept my thanks (接受我的谢意) 9 这些言语在西方人看来都是直言不讳的 fta 如果转移到中国语言文化中来,则 不大具备这样的效力。因为这些言辞本身都是非常礼貌的,听话人是非常乐于接受 的,而且从语感上来说,并没有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的感觉。这与语言直觉不符。 所以这种 fta 是不适合汉语言文化的。 也有人将正负面子称为正负脸,如顾曰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3.礼貌原则国内外研究综述礼貌原则国内外研究综述 这方面我国的学多学者和研究者都作过相关的工作,介绍的文章也比较丰富, 但关于会话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的相关细则没有非常详细的罗列。这里行做一个比 较详细的列举,以备区别、借鉴。 3.1 从会话“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从会话“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简称 pp)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 而要介绍西方 学者的礼貌原则,不能不首先提到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 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 合作原则的四准则:10 (1)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质准则(quality maxim):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a 避免晦涩; b 避免歧义; c 要简练(避免啰嗦) ; d 要井井有条。 本章节部分内容可以参见: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根据 grice 的合作理念,合作原则是每一个说话人都应遵守的。但在现实交际 中,却时常出现种种违反此项原则的现象。换句话说,当我们违反了其中任何一个 准则时,我们的语言就变得不那么直截了当了。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莱可 夫(lakeoff,1973)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说话人可以遵守的礼貌规则: 规则 1:不要强求于人。 规则 2:给对方留有余地。 规则 3:增进相互间的友情。 礼貌理论自问世以后,不少学者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他们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 遍性,但后来又发现礼貌应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于是又提出了“一些普遍 性”我们姑且理解为部分普遍性,这说明这些学者注意到了礼貌的文化差异。 礼貌是语言使用体现出来的局部特征,而不是所有语言使用中出现的共同现象。 此后,布朗和列文森(brown levinson,1987)在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面子(face) 、威胁面子的行 为(fta) 、以及礼貌策略。所谓面子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 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他们 的礼貌普遍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 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两种,这一点 具有普遍性; b 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性行为,这一点具有潜在的普遍性; c 具有面子需求、采用理性行为的交际双方之间需要一定的相互知识,这一点 也具有普遍性。 而礼貌策略包括: a 直接性策略(bald on record strategy) b 正面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c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d 间接性策略(implicating/off record strategy) 这种分析也不能解决一切礼貌问题,所以仍需要完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关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学者利奇(leech)认为,合作原 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义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 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 合作原则只是反应了逻辑学家对真值和命题意义的 关注传统,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即尽力增加 礼貌的表达。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它包括以下六项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受益。 (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尽量减少使自己受益;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 modest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 致。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11 3.2 国内的“礼貌原则”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礼貌原则”的相关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把眼光从外语转移到汉语上来。许多学者希望借此来 找到汉语的语用原则,其中包括礼貌原则。 关于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国内已有学者进行过专门总结与述评,并提出 了相应的研究思路。 12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礼貌现象及礼貌原则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国内最早将礼貌原则介绍进来的是刘润清, 他详细介绍了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13 此后,何自然 14、何兆熊15也各自对礼貌原则进行了评介。徐盛桓对礼貌原则进行了 比较深入的探讨,对国外的礼貌原则提出批评和修正 16。而最早进行汉语礼貌原则探 索的是顾曰国。在汉语研究领域,顾曰国结合汉语文化,仿照 leech 的礼貌原则和 次则,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钱冠连、索振羽、刘伯奎、左思民等也分别依据汉 语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汉语的语用原则或礼貌原则。 此处可以参阅 leech, g.n.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顾曰国指出,汉语言文化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尊重自我尊重,赞赏对 方;谦逊贬己尊人;态度热情关心、体贴、好客;文雅举止谈吐得体 大方。基于这四个特征,他效仿 leech 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顾曰国17的礼貌原 则包括五个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要贬,指听 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尊;(2)称呼准则用适切的称呼语与对方打招呼;(3) 文雅准则所用语言要文雅,显示说话人有教养;(4)求同准则说话人和听话 人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5)德、言、行准则在行为 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18这五个准则以汉语 文化为基础,将中国人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概括起来,把不同文化 中带普遍性的礼貌特征和中国文化中的礼貌言行结合在了一起。 对照 leech 的英语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原则,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 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提法上各有侧重。顾曰国特别提出了文雅准则, 并将其作为礼貌原则的准则之一,填补了一项空白,但际理的实论应用能力还有等 时间考察。虽然使用雅言或委婉语也是一个任何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礼貌特征,但 是西方学者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补充。19他们认为, 首先,准则是原则之下的一个范畴,其命名应当使用能够描述其特点的语词,但称 呼准则没有做到这一点,没能反映出礼貌的特征与本质。因此,称呼不能算是一个 准则,只能是其他准则在实际运用语言时的具体表现,而且其内容已经包含在贬己 尊人准则中,不必单列为一个准则。其次,他在德、言、行准则中提出了行为动机 与言辞两个层面,将做人的道德准则与言语交际准则放在一起,似有不妥。 索振羽在 leech 的基础上提出“得体原则” ,希望借此援救“合作原则”20他认 为这是一个涵盖面大、高层次、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他的得体原则把得体准则提升 到能与合作原则互补的层次,而礼貌原则降为次则,是“得体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准 则” 。他认为,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是:分工合作,相互补益。合作原则适用 于直截了当的言语交际;得体原则适用于拐弯抹角的言语交际。索还指出 leech 的 礼貌原则中的其他五个次则基本上适用于汉语文化, 但汉语交际中还要增加一个 “恰 当的称呼次准则” 。在不同语境下,遵循这些次则与他人进行言语交际,能收到最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的效果。索提出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其中礼貌准则包括慷慨、称赞、 谦虚、赞同、同情以及恰当的称呼六个次则;幽默准则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 涉、降格、升格六个次则。克制准则根据语境的不同在程度上有差异:讽刺挖苦、 指桑骂槐、反语。21 钱冠连认为,不同的文化会生出不同的言语行为,不同的言语行为,就会生出 不同的语用策略,于是就会抽象出不同的语用原理与原则。因此,汉语的语用原则 只能从地道的汉语文化中提炼。况且,合作不必是原则, “单由礼貌原则拯救不了合 作原则。 ” “合作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无须去拯救” 。他认为只需两个原则就可以实现语 用学对言语交际的管制:目的意图原则和相关原则。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 人们在说话中就会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 进行,否则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者中途失败。但是他没有对相关原则展 开讨论,只是说, “有了意图,说出的话才可能产生最佳相关效果” 。另外,他还提 出了语用策略,除了带全局性的得体策略外,他按汉语文化的实际情况罗列了十一 种语用策略,以保证语用策略的描写性质:谢绝夸奖、虚抑实扬的恭维、把对方当 第三者、把自己当第三者、借第三者的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多种言语行为与礼貌策 略相伴、运用权威、回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以言代行的答复、禅宗公案极端 手段。但他还指出,释放假信息、使用适当冗余信息、容忍语用失误也都是地地道 道的语用策略。他还强调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动态的,解释其功能的理 论系统永远不可能完备。 钱冠连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汉语礼貌原则,但是他的研究 思路为我们确定汉语礼貌原则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刘伯奎也指出“从哲学的角度看,礼貌原则对言语交际实际现状的涵盖和统领, 大大低于或弱于合作原则” 。22他指出,言语交际的实践证明,遵守礼貌原则充其量 只能是“可能有助于”言语交际获得成功,而并不必然使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礼貌 原则在力图覆盖言语交际的实际状况时,却放弃了对于有时也同样有助于言语交际 获得成功的不礼貌言行的研究。六项准则只是如何遵循礼貌原则的一种行为规范, 其阐述可以参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违反准则并不能产生新的会话含意,遵守礼貌原则并不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作为得体原则的拥护者,刘伯奎又对索振羽的得体原则进行了修正,认为得体原则 应该包括三大准则:切合准则切合自己的角色身份,切合话题的性质内容,切 合对方的理解承受,切合语境的场合氛围;调适准则礼貌次准则,幽默次准则、 委婉次准则、克制次准则;逆反准则针对切合准则和调适准则做出的必要逆反。 国内学者在研究礼貌原则时一致认识到国外礼貌原则与汉语语境的一些冲突, 所以纷纷寻求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这个探索导致了对中外文化及相关的礼貌原则 的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进行了中西文化及礼貌现象的对比研究,这其中主要集中 在外语学界。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提出中西礼貌现象的不同,没 有提出适用于汉语的礼貌原则,也没有深入探讨汉语语境下的礼貌原则。这些论文 所用的语言材料主要是来源于外国语言,即使采取的汉语的语料,也是运用引进的 理论去解释汉语的语言现象。当然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但也正因为如此,基于汉语语境的礼貌原则的研究才显得有意义。 纵观国内学者对礼貌原则的评介及修正,可以看出,外语界学者的探讨仍然主 要是以 leech 的礼貌原则为主要的理论指导,在框架上仍然借鉴其主旨,没有提出 革命性的改变,沿用 leech 的术语。与此相反,汉语界的学者似乎走得更远。从索 振羽的得体原则到刘伯奎的得体原则,再到钱冠连的语用总则,跳出了合作原则和 礼貌原则的圈子,他们的步子迈得更大。总的说来,索振羽的得体原则比钱冠连和 刘伯奎的语用原则相对保守,他仍然认可 leech 的礼貌原则,并认为其中的五个准 则对汉语文化还是适合的,只是从层次上对 leech 的礼貌原则予以调整。钱冠连的 说法比较激进。他摒弃了国外有关言语行为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认为他们不必 是原则,试图建立一种以汉语文化为基础的语用原则。他所提出的将目的意图原则 和相关原则作为语用原则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他并没有对相关 原则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另外,他提出的十二种语用策略过于繁琐且不能涵盖所有 的策略。23而刘伯奎提出的得体原则,从表述上来讲过于笼统,没有能够恰当地概 括出准则的特点。另外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在讨论汉语的这些原则的时候, 学者们的例证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而不是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收集的语料。虽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文学作品反映的同样是生活,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4影响汉语言的传统文化4影响汉语言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遗产。中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甚至上万年的 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它以极其宽容的姿态融汇了众多的支流,形成一 个综合性系统。如果要详述其多姿多彩,绝非易事,也不是本文要着力解决的要点。 由于本人能力所限,现在各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列举一些我认为具有代表性,且 对我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深远影响的一些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自然是儒家思 想,其影响至今仍在国人中根深蒂固。其代表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经典,发展至 包括周礼在内的十三经。同时又受到有中国特色的道教和外来本土化佛教思想 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三教合一思想儒、释、道汇合。 语言是一种心理行为,其运行自然受到言说者的心理制约。这种民族心理又深 受文化熏陶。影响汉民族心理最深的文化特征主要如下所述。 4.1 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中庸” 。 “中庸” 始见于论语雍也 ,最早由孔子 提出。子曰: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 无上的美德,而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民众长期面临着这种美德的缺失;于是 作为为最高的道德规范的“中庸”由孔子提出。 “中”和“庸”最初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含义。从甲骨文可以看出, “中”源于树 立在中央的旗帜;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古人结绳记事,取绳子的中部;也有学者认为 “中”原义是指古人祭天的礼器,因其放置于中央而来;然而更多学者则认为其源 于古人打猎射箭,取动词“中(zh ng)” ,指打中,射中之意。在先秦文献中, “中” 包含三重意义:一曰中礼;二曰时中;三曰适中。中庸之“中”正是把上述几种字 源初义抽象、升华而得来的。今天我们概括出“中”的含义就是中正、适宜、恰到 这里的礼貌原则确立思想借鉴了一些学者的意见, 如沈锡伦的观点。 对于中庸思想能否作为语言学的概念术语, 目前只能是一种尝试,但沈提供了一个先例。具体可以阅读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增补本)第二章第 二节,第 30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见论语雍也 ,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好处,与“极端”相对而言的。如程颐说“不偏之谓中”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陆九渊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 。 关于“庸” ,古文学家大体认为“庸”的初义是某种器物,因器物经常为人所 用,由此衍生出“庸”字的两种解释。其一认为“庸”是“用”的意思。明末清初 著名学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说: “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 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自朱子以前,无有将此自作平常解者故 知,曰中庸者,言中之用也” 。 24这充分说明了古人谓之“中庸”是“用中”的意思, 即中的运用。将“庸”作“用”解,对中庸内涵的逻辑性也有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 因为“尚中”而“用中” ,同时为了符合“中”的标准,要“因时而中” ;通过“时 中”达到“中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二认为“庸”为 “常”之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论语雍也时,将“庸”解释为: “庸,常 也” 。 25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作注,将“庸”进一步解释为: “庸者,平常也” 。又援引程颐的话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26从此, “中庸”被视为不变的原则,永恒的常道。这 就使得中庸思想超出了道德范畴,从而上升到哲学化的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高度。 经过宋代理学家们精心改造后的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长期深入影 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早搭起“中庸”台架的是孔子。他在论语中对其概念做出了解释,最著 名如论语先进中的“过犹不及” 。还在其他的论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 、 “君子欲而不贫” 、 “君子泰而不骄” 、 “君子威而不猛”等等。 27这里,孔子一 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保持事物的平衡,不偏不废,做事情想问题,都必须坚持 适度、合宜的原则。孔子弟子子思作中庸 ,进一步发展孔子中庸思想。 中庸 首章提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业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28孔子的中庸经 验色彩深厚,还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子思则将中庸推向了哲理化的方向。孟子 此两句引言可参见:柳娜, 中庸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年第 6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继承了子思的思想,并提出了“权”和“中” 理念。所谓“权”是指权变,即灵活 变通。 孟子离心上 :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在孟 子离娄上他进一步进行了解释, “淳于虎曰: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 礼也。 曰: 嫂溺,则援之手乎?曰: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 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 29 “执中而权”是中庸观念的一大发展。 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论断,将中庸进一步发扬。他认为中 庸反映了天道的要求,而天道又是传统社会“王道三纲”的体现;所以中庸便成为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统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两宋时期中庸思想发展到顶峰。其代表思想家是二程和朱熹。朱熹将中庸 单独从礼记中抽出来,与大学 、 论语 、 孟子合并成四书 。中庸思想 成为“天下之定理” ,面这为偏不易、无过与不及、恒常不变的“天理” 。甚至这一 思想还统治了社会伦理,将传统社会的纲常极端化。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也走向 了极端。 “男女尊卑有序,夫妇有倡随之礼,此常理也。 ”这种强制性的伦常准则使 中庸走向了其最初理念的反面,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深。 中庸思想在中国发展演变 达上千年之久,历经时代变化和岁月沉淀,已经深深地融入一以我国的民族性格和 社会心理之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由于其片面性、 绝对化和神秘化的特点过于鲜明,所以长时间成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和顽固保守 的代名词。当然,中庸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思想 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语言产生了无以伦比的 影响。中庸思想也毫无疑问成为研究汉语文化语用的必经之道。 中庸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血液的最浓密的部分。对汉语影响颇深的中庸思想又 可以分为许多类,比如认同心理、大一统心理、攀比心理、谦让心理、趋吉避凶等。 这些思想和心理对汉语言语行为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讲解。 参见:柳娜, 中庸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年第 6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4.2 汉文化中的宗教汉文化中的宗教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历来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甚至从来都没有一种宗教能名真正地统治国民,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甚至让无数 的国外学者大惑不解。但是这并不能说中国没有宗教,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 宗教的影响非常之深。其中最深的是佛教,其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 我们首先看看佛教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显著地体现在三个方面:音 韵、词汇、语法。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是语言的运用,所以我们看看词汇方面的影 响。佛教本身有许多自身独有的词汇,这些词汇由于意义晦涩,很难进入全民语言 中,为大众吸收。但是通过借词、意译、仿译等手段,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源于佛 教的词汇。其中大多我们均可熟练运用,甚至感觉不到其佛教意味了。这里,我们 做一个简单的列举: 名词:佛、禅、寺、塔、庵、空、色、沙弥、菩萨、菩提、罗汉、金刚、烦恼、 魔鬼、佛典、禅师、众生、万象、三藏、居士、衣钵、施主、沙门、地狱、阎罗、 因果、轮回、三昧、彼岸、知识 其他:吉祥、平等、化缘、忏悔、庄严、圆满、觉悟、解脱、方便、唯心、悲 观 熟语:一针见血、一切皆空、色即是空、一超顿悟、一念万年、一弹指间、三 生有幸、三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功德无量、隔靴 搔痒、拖泥带水、生老病死、六根清静、心猿意马、唯我独尊、骑驴觅驴、不可思 议、冷暖自知、味同嚼蜡、快马加鞭、皆大欢喜、表里不一、百尺竿头、苦中作乐、 昙花一现、大千世界 和尚的脑袋没法,和尚庙里借篦梳走错了门,泥菩萨过江自身难 保,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典故:三千世界、天龙八部、千手千眼、天女散花、天花乱坠、泥牛入海、当 头棒喝、醍醐灌顶、极乐世界、拈花微笑、口吸西江、借花献佛、呵祖骂佛、痴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说梦、蒸沙成饭30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最深刻的恐怕是对汉民族的思维习惯的熏染,其思想已经 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先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佛教语言记录在佛经中。这些语言表达 是无法用现有的语用规则去解释的。中国传统的禅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用现象。 国外的语用学家认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根据其字面意义推导其会话含义。而且这 种会话含义正是交际中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但是如果用这些来解释那些“禅宗 公案”就会碰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用国外的语用原则或者礼貌原则来解释 这一现象,推导出其中的会话含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五祖慧能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其实是一个禅宗的一个机锋案例。打机锋,禅 宗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 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人时, 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佛教语言很难直接被大众语言吸收,但是可以被改造后再吸收。从古至今的许 多作品里,都有这样的创作。以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小说为例,做一简单介绍,可以 发现,这些语言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成为特定人群的语言游戏。 31 “法明长老,久闻金山寺佛法昌盛,特来请教。 ”那持禅杖的老和尚道。 “天杨师父,不敢。 ” “什么不敢?”天杨忽厉声道, “敢做不敢应么?” 法明长老一愣,才悟道这就开始论法了,于是一笑答道: “敢应不敢放。 ” “放下! ” “我两手皆空,放什么?” 另外参考:邹鑫, 佛教与汉语语言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 年第 9 期。 此处所引文字来自互联网。由于内容为读者谙熟,所以在此不索引其最早出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那为什么还抓着?” “心有灵犀。 ” 这边论答已到了关键时刻,两个老和尚头上都起了白烟。 天杨: “如何是禅?” 法明: “是。 ” 天杨: “如何是正法眼?” 法明: “不是。 ” 天杨: “如何是空?” 法明: “问。 ” 天杨: “是么?” 法明: “不是么?” 天杨: “是么?” 法明: “这” “哈哈哈哈! ”天杨大笑起来, “原来你就这两下子。 ” 以下是天杨与玄藏的对话。 “什么是佛?” 玄奘看看头上,又看看脚下,再看看门外 “你丢东西了么?快想啊! ”法明急了。 “想什么?他已经答出来了:无处不是佛。小师父,真有你的! ”天杨说。 玄奘一笑。 “我再问一个,还是刚才那个法明答不出那个,如何是空?” “破! ”玄奘想也不想就说。 “是么?” “不是! ” “不是还答! ”天杨瞪眼道。 “找打! ” “不是还问! ”玄奘也叫起来。 “欠揍!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两人大眼瞪小眼。众僧都惊的呆了。 良久,天杨长叹一声: “你说的极是。我败了。 ” 玄奘一战成名。 天杨走后,玄奘立刻被全寺众僧围住,要他讲解。 “那天杨最后一招,来势极凶,你如何能接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