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i 摘摘 要要 政治心理学是埃尔斯特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人们理解过去的和现在 的那些历史事件和运动提供了相当多的方法论启示。方法论个体主义是埃尔斯特整 个研究的方法论根本与前提,政治心理学是他解释人的政治-社会行动的重要方法 论,是他社会现象解释研究的一个具体部分。 在解释人的政治-社会行为时, 埃尔斯特充分重视主体的行为动机主观方面, 提 出用心理机制这一更弱的解释工具替代与补正理性选择理论,以应对人类行为的复 杂性,并提供了相关事例来印证心理机制的解释效力。本文在研读埃尔斯特有关政 治心理学论著的基础上,分析政治心理学被视作重要解释方法的原因,剖析政治心 理学的现实应用,思考我国政治心理学的构建。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在介绍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基础上,反思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及其 限度,指出从理性选择理论向心理机制转向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政治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心理机制,既给出了心理机制 的内涵和个体的行为动机,又提供了主要心理机制的例示,并具体分析了信念和欲 望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三部分,展示政治心理学在人类政治行为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即有关革命 的具体分析。最后,受埃尔斯特政治心理学的启发,思考我国政治心理学的建构和 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埃尔斯特 政治心理学 理性选择理论 心理机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ii abstract political psychology, which has provided quite much enlightenment of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great event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s an important domain of elsters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s the fundamentality and premise of elsters entire research;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explaining humans political - society action, is the concrete part of his research in explaining social phenomenon. when explain humans political - society behavior, elster think much of subjects behavior motive and put forth effort to repair rational-choice theory, which is substituted by mental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human action. besides, elster also give some relative examples to prove the explain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up elsters work,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ethod to explain, and to anatomy political psychologys reality applications, thinks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article. part i,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reflect on the explain effectiveness and the bound of rational-choice theory, give the reason that rational-choice theory is replaced by mental mechanism. part ii, describe the central issue of political psychologymental mechanism, give the connotation of mental mechanism and explain the individuals behavior motive, also demonstrate several main mental mechanism. besides, the article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aith and desire. part iii, bring forth the application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the area of human political action, which is the analysis of revolution. in the end, being enlightened by elsters political psychology, the article thinks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jon elster, political psychology, rational-choice theory, mental mechanism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爱华 日期:2009 年 06 月 0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爱华 指导教师签名:舒年春 日期:2009 年 06 月 03 日 日期:2009 年 06 月 03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 前前 言言 1)埃尔斯特生平小传)埃尔斯特生平小传 埃尔斯特(jon elster),1940 年出生于挪威,1966 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获得 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为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 。1972 年毕业于巴 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生产和再生产:论马克思 ,指导老师是 雷蒙阿隆。埃尔斯特本科学习法语和数学,硕士论文是哲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是 社会学方面的。埃尔斯特先后在法国的巴黎、挪威的奥斯陆和美国的芝加哥的大学 的历史系、哲学系和政治学系工作。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政治学和哲学,任 “默顿社会科学教授” (robert k.merton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s) ,兼任奥斯陆 社会研究所主任和法兰西学院教授。 独立出版和主编的著作有 逻辑与社会(logic and society,1978) 、 尤利西斯与塞壬 (ulysses and the sirens:studies in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1979) 、 酸葡萄 (sour grapes: studies in the subversion of rationalty,1983) 、 理解马克思 (making sense of marx,1985) 、 理性选择理论 (主 编,rational choice,1986) 、社会选择理论的基础(主编, foundations of social choice theory,1986) 、 宪政与民主 (主编,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1988) 、 社 会粘合剂 (the cement of society: a study of social order,1989) 、 建构社会科学的 具体方法论工具 (nuts and bol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1989) 、 政治心理学 ( political psychology,1993) 、 解放的尤利西斯 (ulysses unbound,2000)等。 埃尔斯特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分配公正理论、政治思想史(马克 思和托克维尔) 等。 目前致力于美国联邦制宪会议以来的宪法制定过程的比较研究, 同时参与了考察关于美国内战的微观基础的项目。1 埃尔斯特被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誉为当今世界上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 1 /wiki/jon_elster.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2 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埃尔斯特在理性选择理论、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 贡献,他的著作不仅被哲学家所广泛阅读,而且收到了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喜 爱和好评,他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的跨学 科性质和见多识广” 2也令同行们敬佩。 2)关于埃尔斯特思想包括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概要)关于埃尔斯特思想包括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概要 国内对埃尔斯特思想的研究,在哲学学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主要是在西 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内部进行的,将其作为西马的一个主要流派即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的主要人物来介绍的,而且主要关注的是他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这种研究状况或多 或少地遮蔽了埃尔斯特这样一个学术兴趣比较广泛、现实问题研究和理论问题研究 并重的学者的思想的全貌。 目前国内有关埃尔斯特的已有研究成果,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余文烈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介绍性研究专著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就是崔之元作为埃尔斯 特的学生,对埃尔斯特的引介。还有就是埃尔斯特相关著作的翻译,如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何怀远等翻译的埃尔斯特的代表作理解马克思 (2008) 。另外,由埃尔 斯特主编的著作在国内也有翻译出版,如资本主义的替代 (2007) 、 宪政与民 主 (1997) 。可以说埃尔斯特思想正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但至目前,国内对埃尔 斯特的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则还不是很充分。而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尤其是他对 政治心理学的角色定位及现实运用的分析,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启 示。 在政治心理学的导言部分,埃尔斯特解释了他写作此书的两个目的:一是 解释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长期被忽视和不存在的原 因;二是描述政治心理学的角色、作用和研究范围;对这两个目的的陈述,是通过 展示政治心理学所提出的中心问题,通过考察政治心理学现实应用的事例和通过解 释政治心理学里所用的方法来揭示政治心理学的概貌的。在埃尔斯特那里,政治心 2 瑞典斯威德伯格, 经济学与社会学 ,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 31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3 理学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政治-社会行动,通过政治-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 果, 对人的政治-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埃尔斯特将政治心理学定位为解释人的政 治-社会行动的重要方法论, 政治心理学的方法论前提既是埃尔斯特所主张的方法论 个体主义,运用的具体方法是心理机制,其作用是为人们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事 情和历史运动提供富有成效的手段。 在我国,将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建设还未成型,而在中国,政治体 制、政治人物、政治心理的皆不健全,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政治心理学的建构来达到 完善。借鉴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思考我国政治心理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 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4 1 作为方法论的政治心理学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作为方法论的政治心理学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 1.1 方法论个体主义方法论前提方法论个体主义方法论前提 在埃尔斯特那里,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性或理论意义是与方法论个体主义密切联 系的,而且他的政治心理学主要的就是作为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出现的。埃尔斯特 把方法论个体主义定位其整个研究的方法论论前提。那么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埃尔斯特又是如何理解方法论个体主义的? 方法论个体主义: “一种还原论,相信社会整体或社会结构仅仅是来自于它的 个体成分或部分的逻辑构造,因此关于社会整体的陈述能够依据对个体特性的陈述 来解释。只有完全依据个人事实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那诉诸于社会结构、制度 因素及诸如此类的任何解释都不具有合法性。 这种观点可以追溯至霍布斯。 他宣称, 在我们能够适当地理解一个组合物之前,必须了解一个组合物得以构成的结构性部 分。这个方法论得到孔德、js密尔、m韦伯和 k波普的进一步肯定,他们 都相信,对于历史和社会进步的解释的基本要素,是个体的人类。个人的信念、气 质和处境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所在:相反的理论被称为方法论整体主义 。这 种理论相信,社会整体有它自己成熟的和复杂的法则,这是不能还原为有关它的组 成个体的法则的。相反,社会整体是一种真实的整体,是使个体的描述具有意义的 基础。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争论主要是在社会学和社会科学哲学中展开。 ” 3也就是说, 方法论个体主义是相对方法论整体主义而言的, 方法论整体主义认为要 对社会现象作解释,只能从社会自身的独立性着手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而方法论个 体主义则主张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应立足于构成社会的个体的心理特性、 动机、 信念、态度等。 埃尔斯特认为方法论个体主义是“这样的主张,所有社会现象它们的结构 3英布宁,于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619-6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5 和变化原则上只可以用仅仅包含个人的方法来说明即按照他们的性质、目 标、信念和行动来说明” 4。埃尔斯特把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作解释社会现象的唯一的 方法论。其中,被解释项是社会现象,是“所有机构(institutions) 、行为模式和社 会过程”5;解释项就是个人的心理特性、动机、信念和认知。另外,埃尔斯特也强 调认为方法论个体主义是有别于还原论的,因为方法论个体主义所主张的回归个体 只是在本体论层面而言的;强调认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也不是唯我论,因为方法论个 体主义考虑了众多其他个体的动机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讲,埃尔斯特认为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解释方法是优于方法论集体主义 的,因为在埃尔斯特看来,方法论个体主义有其本体论基础,因为社会在本质上是 由个人所构成的。社会是由个人的态度和个体行动所创造的,同样,埃尔斯特认为 方法个体主义也有其认识论基础,因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的解释必须依赖于个 人的偏爱对所存在的社会现象的说明, 依赖于对个人行动的动机的考察。 也就是说, 在埃尔斯特看来, 方法论个体主义是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政治行动的基本原则。 运 用方法论个体主义,就要反对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整体主义 方法,而要回到个体,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因为不从个人出发解释,就不在 真正意义上对宏观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作出理解和解释。 总的来说,埃尔斯特将政治心理学视作为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政治行动的总方 法论之时,无论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关注,还是转向心理机制,在原则上都是以方 法个体主义为前提的,要求具体的解释必须立足个体来进行,并且埃尔斯特坚持认 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恰切解释。 1.2 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及其限度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力及其限度 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领域所倡导的一个解释个人的社会行动的理想模型, 即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在政治心理学领域,该理论也同样受到 理论家们的青睐,有所不同的是,政治心理学研究者是立足于方法论个体主义来选 4 jon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cambridge press,1985,p23. 5 jon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cambridge press,1985, p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6 用理性选择理论的。但自二十世纪下半叶,有关 “理性选择”效用的争论及其遭遇 的解释困境愈发不可回避,这使得该理论在政治心理学领域的解释效力也显得越趋 乏力。那么,本部分在考察埃尔斯特在学科之初对理性选择理论关注的基础上,分 析理性选择理论所遭遇的解释效用的异议,进而反思理性选择存在的理论缺陷。 1.2.1 埃尔斯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关注埃尔斯特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关注 理性选择作为埃尔斯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关注在本文 就不可不提。埃尔斯特认为:“行为的理性选择解释表明了这个行动是理性的,并且 之所以实施是因为它是理性的,行动是理性的,意味着考虑到主体的信念,这个行 动对他来说是实现他计划和理想的最好方式。 ” 6 为此,埃尔斯特指出,理性选择式 的解释就是对个体复杂多样的动机的解释,并且理性选择即主张个体的动机是其理 性化行动的原因,而且主张理性化行动的基础即个体的动机应该被主观地坚持,以 避免个体内部存在的认知不协调。随后,埃尔斯特又详细指出: “然而,理想的是, 对某一行动的理性选择式的合理解释需要满足三组必要条件。第一、存在着三个最 优化条件。该行动对行动者而言是满足他的愿望的最好方式,由此得知他的信念; 该信念是他可能形成的最佳信念,由此得知某种证据;收集的证据的数目是其最适 合的,由此得知他的愿望。第二、存在着一组始终如一的条件。信念和愿望两者之 间必须没有内在的矛盾,就某行动者自己的观点而言,他的其他愿望比某种愿望更 重要而且与该愿望相抵触,那么,该行动者一定不能依据该愿望采取行动。第三、 存在有一组因果关系的条件。行动者不仅要根据其愿望和信念使行动理性化,还必 须根据其愿望和信念来采取行动,而且是在正确的方式下采取行动,必须是行 动者试图通过该行动产生某种效果而且确实产生了这种效果。两种因果关系的条件 是根据某种信念和证据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7 不难看出,理性选择的解释范式的落脚点是行动着的个体,即不论是对个体行 为的解释,还是对群体的社会行动的解释,解释的对象最终都必定要回归到个体上 6 jon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286. 7 jon elster, the multipl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7 来,回归到微观的层面上来。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理性选择范式的解释实例无处不 在,在此本文就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遵循理性选择范式,行为的个 体采取的理性的行动,必须考虑到其他的行为个体的动机和欲望的存在,要考虑到 其他个体的利益的存在, 因为只有这样做, 才能真正确保个体自身的利益得到实现。 而这一有策略的行为与埃尔斯特所推崇的“博弈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谈理性选 择理论,就不可回避博弈论。 所谓“博弈论”(game-theory),“就是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行 为者的最优策略” 8。博弈论认为在行为的主体面前,如果存在有多个可行性方案可 供选择,那么行为主体从自身的目的出发,首先对方案进行理性的筛选,进而选择 一个实现其目的的最优方案。比如两个人下一盘棋,下棋过程中两个人既要权衡利 弊但又要相互牵制,因为两个人都想实现取得胜利的目的。对此,埃尔斯特认为博 弈论的解释模型比较接近现实问题,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埃尔斯 特应用 “博弈论” 进行分析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个体是否要参加革命的 问题的探讨。在这里就埃尔斯特对该问题的相关探讨做个大体的述评:鉴于马克思 所指出的观点,即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进而获取生产资料,谋取到公共福利。埃尔斯特对此作出评价认为,马克思的这一 论断少了对“微观基础”的分析,没有深入到个体层面,埃尔斯特主张对该论断重 新作分析。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两种选择,即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的选择,如果 某个体选择参加革命而其他的个体不参加,或该个体不参加革命而其他的一些个体 参加革命,最终的结果都可能是革命胜利的目标难以实现;为此埃尔斯特总结认为 只有该个体和其他的个体都参加革命,所有个体都联合起来,革命胜利的目标才最 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在分析了所有可能性的选择行为后,只有所有的个体都参 加革命才是对每个个体最为有利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论证马克思的论断的可行 性。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博弈论”解释的说服力,埃尔斯特也为此感到 振奋,他曾宣称“博弈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9,是理性选择理论不可或缺的理 8 董志强, 身边的博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 3 页。 9 jon elster, marxism, functionalism, and game theory. theory and society,1982(12),p46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8 论补充。 可以看出,在进行政治心理学理论研究之初,埃尔斯特对理性选择理论同样有 着相对的理论偏好和倾向。但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解释的拓展,他也难以回应理 性选择理论所遭遇的解释局限性的反击。 1.2.2 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困境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困境 在社会科学领域, 理性选择的范式同样是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经 济人”假设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是解释个人有动机的行动与其希 望获得的结果之间起连接作用的工具理性。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是基于如下几个基 本的理论假设展开的:第一、个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第二、个人所处 的环境不同,个人可选的行为策略也不相同;第三、个人都理性地相信并坚持不同 的选择会给其带来不同的收获;第四、个人在主观上对各种不同的可选方案或可行 策略有不同的偏好。10 但这样的理性选择的解释范式自提出以后,就受到了各方面 的质疑和异议,收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在此,本文将理性选择理论所遭遇的解释 困境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遭受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质疑。相对迪尔凯姆(即涂尔干)的“实证社会 学”路线, “理性选择理论”坚持的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路线,以方法论个体 主义为前提。但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更为复杂的社会政治领域,理性选择 理论由于受非理性和理性之外的因素影响,它解释的“不确定性”越趋明显和难以 摆脱。另外,与经济学相比,政治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理性的有限性和个体行动受制 度和文化约束性的存在。这就说明,我们要对个体的复杂行动作出合理性的解释, 只从个体内部着手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从外部的文化和制度着手解释个体的动机 和行动的出发点。但如果这样进行解释的话,就又与理性选择理论所坚持的方法论 个体主义立场相左,因为如果把个体置于文化和制度影响下来解释个体的行动,就 等于肯定了社会整体框架的地位高于个体,并独立于个体的动机。如此,理性选择 理论就陷入了宏观整体框架与微观个体行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10 丘海雄、张应祥,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9 的境地,虽然社会学家已经作了一些努力来回应方法论方面的质疑,如科尔曼在社 会理论的基础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因为社会现象是复杂和多 样的,个体行动是灵活和多变的,弥补宏观与微观、个体与集体之间的鸿沟的可能性 微乎甚微。 第二、 具有“目的论”与“同义反复”的嫌疑。 “目的论”的嫌疑,是因为运 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时,被选择的解释项和解释的路径都依理性选择的原 则确定的。 因此, 就会这样一种情况, 即为迎合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范式而去解释, 为解释而解释,以致把一些并不适用于理性选择范式的社会实践也解释为是适用于 理性选择理论的。 例如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利他” 行为,由于理性选择只承认 “利 己”动机的存在,学者阿贝尔就曾指出“理性选择理论家在诉诸这类情感始终非常谨 慎,在面对外表上的虑他(利他)时,往往会去寻求隐藏的虑己(利己)” 。 11“同义反复” 的嫌疑,主要是指我们在评价某一个体行动是否是实现该个体自身利益的最理性行 动时,由于利益不能自觉地显示出来,因此在解释时所依据的也是行动过程,通过行 为过程来显示何为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会形成个体行动自己说明自己的“假象” 。 如此以致似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能适用于理性选择式解释,例如一个人恰巧遇见有 人落水而不顾生命地去营救,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性选择; 而另一个人眼睁睁看着歹徒 抢劫而冷漠地旁观,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性选择;一些国家为了发展本国工业, 肆无忌惮地排放废气污染,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而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禁止污 染物的超标排放,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一种理性选择。这样一来,看似 理性选择理论能够解释的社会现象与群体行动更宽泛了,但实际上理性选择理论解 释的生命力却是每况愈下的,这也正是埃尔斯特在其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一次又一次 地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修正补充的原因所在。 第三、对理性选择理论解释效用的异议。有关理性选择理论解释效用的异议主 要有这样两方面:一方面,支持理性选择范式的人称该范式在确定理性人假设时运 用了“奥卡姆剃刀”方式,剔除了所有多余的问题,使假设明白简单,保证了理性 选择范式解释的清楚和明了,避免了由个体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理论的内在矛盾。 11 英布赖恩特纳编, 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 8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0 但现在“理性选择理论”所要面对的却是来自方法论方面的质疑和 “目的论”与 “同义反复”的嫌疑,这两方面大大降低了理性选择范式解释的说服力。另外,不 同学者运用该范式在解释同一现象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在解释搭便车行为 时,奥尔森、阿罗等人运用理性选择范式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是,公共物品供给问题 的解决只能通过仁慈的专制来实现。而尼斯卡宁和唐斯则认为, “政客和官僚的最 大化行为会妨碍公共物品的最优分配。但双方的立场都是从利益最大化这一理性假 设推论而来的。 ”12 另一方面,当我们用理性选择范式来解释以“集体主义”为主 导原则的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现象时, “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效力就更让人怀疑。 因为在东方传统文化中, “集体主义”是主导思想,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认可“方法 论个体主义” 。就拿中国人来讲,由于受儒家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取 向或行为动机肯定是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的行为取向不尽相同。并且国内也有 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取向始终是和家长权威、道德规范、利益 分配、血缘关系等四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13 可以说,用面子和人情来解释中国 的社会现象,比用理性选择范式解释会更有说服力。对此现象,学者查默斯约翰 逊做了这样的批评: “在文化概念上理性选择理论完全是幼稚可笑的,与其说它超 越了文化,不如说它仅仅反映了美国文化中的特有的地方偏狭主义(parochialisms) 以及像戴达卢思杂志(daedalus)所说的美国的学术文化 ” 。14 由此可见,理性选择理论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众多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之一,对 理性选择理论的运用也应固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我们没有必要将其夸张为解释 所有社会现象的基础。在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中,埃尔斯特就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的 存在,在重视行为动机的主体方面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修补,提出 用心理机制来替代理性选择理论,试图对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作出更恰当的解释。 12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年,第 8 页。 13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279 页。 14 陈彬,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东南学术,2006(1),第 122-12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1 1.3 从理性选择理论向心理机制的转向从理性选择理论向心理机制的转向 为了更好地说明从理性选择理论向心理机制的过渡是理论解释的必然需求,本 部分拟在分析理论与机制的区别的基础上,给出有关个体的心理特性、个体的动机 和个体的信念的例子,来展示机制是如何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试图说明相比理 性选择理论,心理机制解释的更为有效性。 埃尔斯特之所以转向心理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理性选择理论自身存在着解释上 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机制解释的合理有效性。在埃尔斯特看来,社会科学 的开展并不在于一般理论的建构,因为理论的目的只是建立普遍的不变的论题,但 社会的发展却是是无限变化的,所以普遍的不变的论题就难以解释发展变化的现 象。而机制的解释模式却不同。有关机制的释义,埃尔斯特提供了这样一个非正式 的指示,他认为机制是一个具有特定因果关系的模式,其只能在事后被认识而不能 被预见。这一具有因果关系的模式的解释项是个体的心理特性、个体的信念和个体 的动机,被解释项是稳定的社会效果,中间是个体的行动和社会政治行动,接下来 给出一些有关个体心理、信念和动机的实例,以期能说明机制是如何解释复杂的社 会现象的,进而展示机制的解释效力。 第一个实例是有关“酸葡萄心理综合症”15 的考察,基于酸葡萄心理,人们的 愿望被调适以与达到目的的手段相一致。有时,我们之所以想拥有我们所不能获得 的, 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拥有它。 例如我们通过考察处于威权政体下的公民的行为, 不难发现,那些指责西方的自由并强调西方社会的罪恶的人们其实就像是伊索寓言 中的狐狸。另外,在那些反对自由的人中,有一些人想获得他们所缺乏的自由,因 为自由本身就是值得被拥有的。毋庸置疑,其他的人之所以也想拥有自由权是因为 他们不能获得。 第二个实例就是有关作为欲望结果的信念和嗜好的形成机制的讨论,在埃尔斯 特看来,信念和嗜好的形成机制与外在的情境往往是不一致的,因为它的形成还受 其他个体的信念和嗜好的影响。此外,信念和嗜好的形成与无意识的追求与众不同 15 酸葡萄心理(sour grapes),指某人因得不到某物而称该事物不好的内在机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2 的心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埃尔斯特认为这一现象能够与出于不断变动关系 的一致性共存,而不应该将其混同于纯粹地出于对别人的淡漠。如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 即民主选举中选民往往倾向于支持近于当选的候选人的现象; 还有同情劣势者效应(underdog effect) ,即选民倾向于支持近于落败的候选人的现 象。 第三个实例是有关囊括了利他动机的结果。埃尔斯特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发现 有些人是无条件的利他的,就慈善事业而言,这些人对慈善的贡献不依赖于别人能 给他们什么回报。而在有条件的利他情形中,一些人则遵循这样的准则,即他们所 贡献的要不少于其同伴所贡献的,他们不甘落后。还有另外一些人则采用功利主义 的进路来达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来自他人的大量捐款是让受益人过得更好,而结果 往往是多余的捐赠就显得不那么有效了,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递减的话,这也会使捐赠人不太想去捐赠了。另外,选举的情况也是一样 的。在默认民主制可能会衰落的情况下,如投票选举中的高出席率(a high turnout) 将被看作是公共福利(public good) ,没有高投票率,民主就将栽跟斗,在这种情况 下,个人的投票就可被视为是对该团体的一份礼物或馈赠。对某些人而言,在投某 人的票平均倾向很高的情况下, 投这个人的票的约束就会被视为是强制性的,而当投 某人票的一般倾向下降,那么对其他人来说,这种约束就会更强。 最后一个实例来自嫉妒心理,关于嫉妒目标的界定往往只取决于下述两个机制 的一种。一方面,是溢出效应,通过溢出效应,嫉妒的习惯倾向于蔓延到其他对象 和领域。据普卢塔克所言:一旦嫉妒敌人的习惯被确立,它就会固定下来。由于这 种习惯,人们就会开始讨厌、嫉妒他们的朋友。另一方面,即补偿效应,如果嫉妒 情感发泄的某个渠道被否定,那它就会寻找另外的发泄途径。关于这两个机制的更 多说明在本文的第二章可寻得。在此给出普卢塔克的说明:嫉妒是生命的实存,把 嫉妒从敌人那里拿去,因为通过排解你的嫉妒潜能,敌人将为你提供快乐,一种看 到朋友兴旺发达而生的快乐。事实上,任何人陈述两个相反的一般命题,都是自相 矛盾的。我们不可能在主张人们偏爱自己拥有的东西甚于他们不能够拥有的东西的 同时,又偏爱他们不能够拥有的东西;也不能够认为人们同时喜欢其他人和与其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3 人相对立的人;主张人们在别人给多时也给多,与此同时又认为人们在别人给少时 也给多;主张对敌人的嫉妒既加强又弱化嫉妒朋友的倾向。如果其中的一个主张是 正确的,那另一个就必然是错误的。但埃尔斯特认为,如果我们不怕自相矛盾,就 能够坚持主张两个截然相反的机制的共存,因为一个机制的特色并不在于它能被普 遍应用于预测和控制社会事情,而在于它表征了一个因果链条,也正得益于这个一 般和简洁的因果链条,我们能够于广泛差异的情形里正确地定位社会事件。虽然机 制比理论弱很多,但比描述却多很多,因为在理解尚未碰到的情况上,它作为一种 模型发挥着作用。 机制之所以能够替代理论作为新的方法论工具,不是因为我们能够事先识别一 种或另外一种机制被触及的条件以及在何种条件下相应的机制被触及。以及在怎样 的情况下,人们在别人给出更多的时候也给出更多?因为在事实上,社会科学在当 前也是不可能识别这样的条。 即使采用实验方法, 人们能够建立一些一般性的命题。 例如,在条件 c1,c2,c3,cn 下,我们遵循机制 m1。在情况 b1,b2,b3, bn 下, 我们遵守机制 m2。但现实情况是,现实的可能排列的数目太大,我们根本不能建 立一种一般性命题来适用于每一种情况。机制之所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工具,主 要是因为在理想状态里,它能展示那些在实际情形里会被忽视的个体的心理特性、 动机和信念。在文章的第二章就有关机制的更多论证作详细阐述。以进一步证明从 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不仅是将理性选择理论从其解释困境中解放出的最好途 径,也是心理机制自身所具备的解释效力的最好释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4 2 政治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心理机制研究政治心理学的中心问题心理机制研究 2.1 行为动机与心理机制行为动机与心理机制 个体的行动或社会政治行动并不能都通过理性选择范式予以解释,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行动背后的动机信念不都是理性的,也因为个体的实际行动和社会政治行动 有违背行为者最初的动机和信念的情况,而心理机制在解释这些情况时更有说服 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机制?获得心理机制的途径是什么? 埃尔斯特认为,一个机制的特色不在于它能被普遍应用于预测和控制社会事 件,而在于它表征了一个因果链条,由于这一简洁和一般的因果模式,我们能于广 泛差异的情形里正确定位社会事件。机制在发挥其解释作用时,比理论弱一些,但 比描述却多很多,因为在理解尚未碰到的情况上,机制作为一种模型能发挥作用。 概括地讲,机制就是那些经常发生的并且易识别的具有因果关系的模式,即动机- 行为-效果模式, 这一具有因果关系的模式的解释项是个体的动机、 信念和心理特征。 另外,机制的运用只能在稳定的社会效果已成事实的基础上,反观个体的动机和信 念,分析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随后,埃尔斯特又强调指出,因为机制是基于个体的动机和信念,对社会现象 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所以机制在本质上是从属于心理学领域的,所以埃尔斯特在运 用机制时将其扩展为心理机制。此外,埃尔斯特认为心理机制不仅是构建社会学的 一个基础板块,而心理机制的获得途径离不开对心理动机的分析,为此,本文下面 就拟对个体的行为动机作一考察,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心理机制的内涵。 埃尔斯特认为,行为个体存在广泛而多变的动机范围:有实体的或实质性的也 有形式的,有显意识的也有潜意识的,有关己的也有非关己的,有前瞻性的也有回 顾性的。而他主张认为最重要的动机则是兴趣,激情和社会规则。因为这些不仅现 在是而且过去也是实质性的动机,它们适合于行为动机的构架,这个框架包括对风 险,不确定性和遥远未来的态度。比如,在政治领域中决定一个行动者行为的与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5 说是他所欲的以及他对所欲的欲望强度,不如说是他对当前而不是未来的风险的嫌 恶或对当下而非未来的偏爱。同样鉴于上述的这些原因的阐述,一次体验的“在决 策方面的价值”可能远不同于其内在的价值。本文选择性列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动 机分类: 首先,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埃尔斯特认为,人们会将行为 归因于无意识的冲动,但这些冲动只是适合于有意识的欲望。然而,否认潜意识的 存在却同样是错误的,虽然关于它们精确的控制模式至今还是一个谜。 再次,动机也可以通过考虑行动对其他人的影响的途径来进行分类。基于纯粹 的逻辑理由,我们也许会把最好的解释给自私动机。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在现实生 活中,利他主义和嫉妒的心理是同样的重要的。 第三,动机还有指向未来的理性动机与承载着过去的理性动机的区分。一个理 性的行为者愿意让过去成为过去。例如,理性的行动者不会寻求报复,理性的行动 者是愿意让过去过去的人,除非他所追求的成为某人的名誉有可能对他的未来有作 用,不然他是不会寻求报复的。而那些不能摆脱过去阴影的人就可能是会受一种认 知机制的制约,这种机制课被称之为“沉积成本谬误” ;也被称作“协和机场效应” (concorde effect)或 “越战效应” (vietnam effect) 。如果对这种心理予以同情的 理解, 其实这是一种上了贼船下不来的无奈。 或者可以说他们受那不考虑后果的 “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准则所掌控。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的认知,其在实质性对象或其模态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 们的意见被引向个体性实情,如我的对手打算做什么?被引向一般的因果关联 如什么会降低通货膨胀?被引向未来如在将来的一年里美元的汇率会是 怎么样的?在这些模态当中,我们首先要区别确定性(确定的事情)和不确定性(被 相信为多少是可能的事情), 然后, 要更细微地区别什么是被毫无保留地接受的和什 么是被半信半疑的,甚至还要区分强烈的信念和深层的信念,前者有塑造行动的能 力,而后者则能在剧烈变动的环境里保持稳定的能力。 除上面谈及的三点外,误差,诡辩论,以及谬误领域的一些情况也是政治心理 学研究动机的特别丰富资源。对此,埃尔斯特给出三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以示说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16 微观经济学的和微观政治的幻觉;将 “欲望 x 的缺失,即由于 x 而使得欲望的缺 失”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