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人性问题,历来就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庄子与尼采的人 性思想,作为两种来自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思想,它们都曾对人性进行 了深刻的论述,并对自身所处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主张顺性求真,顺乎自然,人性具有相对性。“超越 是 庄子其人性思想的主旨,他通过对生死、物欲和道德的超越,使自己 最终从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 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 “至人”的人生理想。尼采人性主张, 人是本能的非理性存在,认为人是“肉体生命 的一元的本能存 在,人的本质是冲创意志,人是超越的自由存在。人是独特的而非同 一性存在。但他们都有着追求人性自由和追求对善恶超越的共同性。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对庄子和尼采人性思想进行 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梳理,庄子的人性思想主要从对生死、物欲、道德 的超越进行展开;尼采主要从人是本能的非理性存在和人是超越的自 由存在展开叙述。第二部分主要对庄子和尼采的人性思想进行比较, 大致从相同性和不同性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第三部分集中探讨庄子和 尼采人性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在这部分采用先分后合的写法,从尼采 对非理性的批判,冲创意志对创新的积极性和庄子无心、无欲的对待 欲望方式、天人和谐无为而治的美好图景,最后实现自我创新与和谐 的现实结合。 关键词:人性超越非理性无为而治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o b l e mo fh u m a n i t yi st h et o p i co ft h ew i d e s p r e a d c o n c e r nb yp e o p l e c h u a n gt z ua n dn i e t z s c h e sh u m a n it yt h o u g h t s a r et w ok i n d so ft h o u g h t sw h i c hc o m ef r o m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 s y s t e m t h e ya l lo n c ec a r r i e do nd e e pt r e a t i s et ot h eh u m a n i t y , a n dp r o d u c e d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 so f p l a c et ot h eo n e s e l f t h ec h u a n gt z ul a y sc l a i mt oa g r e e a b l et ob e gr e a ll y ,i n t h ec o u r s eo fn a t u r e ,t h eh u m a n i t yi sr e l a t i v e ”s u r m o u n t i s 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ec h u a n gt z u s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 ,h ep a s s e s t os u r m o u n tt h e1 i f ea n dd e a t h ,d e s i r ef o rt h i n g sa n dt h em o r a l s a n dm a k eo n e s e l fe n d s u p e rt a k e o f fo u tf r o mt h eli f e p r e d i c a m e n t ,a t t a i nt h eu p m o s tr e a l mi nt h e1i f eo ft h ea b s o l u t e s p i r i tf r e e d o mo f “h a p p ye x c u r s i o n 6 c a r r yo u t i t s “t ot h e p e r s o n “t “r e a c hp e r s o n “o f1 i f e i d e a l t h enietzschepersonor e a cap e r s o n0i 1e1e a1 ez s c n e st h u m a n i t yl a y c l a i mt o ,t h ep e r s o ni sau n r e a s o n a b l ea n d i n s t i n c t i v ee x i s t e n c e ,t h i n kt h a tt h ep e r s o ni so n e s i d e i n s t i n c t o f ”b o d y 一1i f e e x i s t e n c e ,t h ep e r s o n s e s s e n c ei s b l u n tw ill p o w e r ,t h ep e r s o nist h ef r e e d o me x is t e n c ef o r s u r m o u n t t h e p e r s o n is s p e ci a l r a t h e rt h a nsi m il a r e x is t e n c e b u tt h e ya l1h a v et op u r s u eah u m a nn a t u r ef r e e d o m a n dp u r s u et h ei n t e r c o m m u n i t yw h i c hs u r m o u n t st ot h eg o o da n d e v i l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a tt h ef i r s tp a r t , b et ot h ec h u a n gt z ua n dt h en i e t z s c h e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c a r r y o n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c a r d a t i o ni nd e t a i1 ,t h e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 s o fc h u a n gt z u m a i n l yf r o mc a r r yo nl a u n c ht ot h es u r m o u n to f 1i f ea n dd e a t h ,d e s i r ef o rt h i n g s ,m o r a l s :n i e t z s c h em a i n l yf r o m t h ep e r s o ni si n s t i n c t i v e l yt h eu n r e a s o n a b l ee x i s t e n c ea n d p e r s o n i st os u r m o u n to ft h e f r e ee x i s t e n c el a u n c h d e s c r i p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c a r r i e so nac o m p a r i s o nt o t h e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o fc h u a n gt z ua n dn i e t z s c h ea n dm a i n l y c a r r yo nac o m p a r i s o nf r o mt h eh o m o l o g ya n d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t h e t h i r dp a r t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nt h ev a l u eo fc h u a n gt z u a n d n i e t z s c h eh u m a n i t yt h o u g h t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 i nt h i s p a r t ,w il la d o p tt h ew a yo fd e p a r t u r et oc o m bi n a ti o nf i r s tl y , h u r t l et h ec r e a t i v ea g g r e s s i o na n dt h eb l u n tw i l lp o w e rt ot h e u n r a t i o n a lj u d g m e n tf r o mn i e t z s c h e ;w i t h o u tt h ed e s i r em e t h o d , n a t u r ea n dm a no ft h et r e a to fd e si r eh a r m o n yh a v en of o rb u t c u r eo ff i n eb l u e p r i n tf r o mc h u a n gt z u ,f i n a ll yc a r r yo u tt h e c r e a t i v ea n dh a r m o n i o u sr e a li t y c o m b i n a ti o n k e y w o r d :h u m a n it y ,b e y o n d ,t h en o n 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 ,h a v en o f o rb u tc u r 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方车以 日期: 2 0 0 绰j 月乙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动巩眵导师签名: 日期:2 0 0 绰j 为l 髟 引言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人,我们 的社会到底要走向哪里? 说到底就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对此的回答也是众说纷 纭,各有不同。 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1 8 4 4 年到1 8 4 6 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 要表述。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 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种 表述中,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肯定了人对自由的追求。 在1 8 4 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 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种表述中,他强调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入的社会性, 它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而他在1 8 4 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又从另一个方面承认了人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 那么,在人的这些属性中,如何实现各个方面的统一呢?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就会产生出不同的人性论,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必然导致纵欲主义等人性论; 强调社会属性,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又易于导致禁欲主义,而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此,如何才能在这二者中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呢? 对这 一问题的探讨,本文拟从庄子与尼采的人性思想比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因为,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庄子与尼采的人性思想,作为两种来自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思 想,它们都曾对人性问题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并对自身所处的文化体系产生过深 远的影响。 尼采的人性思想,主要是针对欧洲理性主义人性观的颓废实质而立论的,它 反对传统理性主义,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超越精神,主 张个体的人要积极的去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环境。尼采认为人的本性是未定型的。 因此,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然而,在传统道德和科学理性的支配下, 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本能遭到摧残,人的生命力遭到压制,个性遭到抹灭。怎 么办? 尼采大声疾呼:发挥你自己的超越本性,“成为你自己 超越自己的 人超人。他说:在变异的世界与存在者的世界中只有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在 尼采看来,超人是最具冲创意志的人。超人是不同于现有的现实的人,他是人类 被超越后的类型。上帝死了,人类没有了目标,人是超越的存在。尼采对人的本 。( - 5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页 。( - 5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8 页 ( - q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5 1 4 页 i 性这一规定,反映了人在工业文明中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提高,自由自觉地发 展的空间范围扩大。他所提出的超人,肯定了生命、追求此岸、不求来生、升华 本能、自我驾驭、能够反璞归真。虽然他的人性论,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极端化, 但也部分地揭示了人类真实的本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而可以成为 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借鉴。我们要借鉴贯穿于他的人性思想 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肯定人生的价值;弘扬 人的主体性。颂扬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 庄子的人性论,取决于他所坚持的“道 的原则。庄子之“道”,又继承于 老子。老子之道中,非常重视返朴归真的“自然精神”以及全性葆真、贵生重死 的养生论,这成为庄子“自然人性论 直接源泉。庄子以此为起点,他由天道及 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 从个体生命、精神的健全,推及到整个社会成员的生命、精神健全的必要。在对 人性定义上,庄子认为,“人性 就是“道的展现,是自然生成的,无所谓善, 也无所谓恶,不能加以人为的、外力的改变,不能被改造、不能被破坏。所以人 在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时,就应当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时时保全自己的 “性”。在面对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时,应该采取一种无为态度,通过对自 然,对人生的顺性,达到一种无为而至的效果。违反人性、有了人为就是“伪”, 一旦有了人为,就必然“失性”。失性必然带来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 于是灾难。从庄子的人性思想看来,只要我们坚持不失去本性,就可以维持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顺性求真,顺乎自然,进而就能认识到万物自然本性的 相对性,就能达到逍遥似仙的绝对幸福。庄子的这种人性思想,对于处理好个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不可忽视作用。 对于庄子与尼采人性的比较研究,目前,不论是学术上,还是在政治上,都 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 富裕,人们已经不再总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对精神文化的,特别是 精神世界的需求也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 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发展与稳定问题,人与自然问题,个人的发展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们的精神出现一系列的危机。如何才能适 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创新与发展,同时维护社会和谐? 对于这方面的 研究,国内相关的研究比较多,如王伦光: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黄琴: 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都基本上是围绕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的,主 要论述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形态等。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学 和社会学领域,在哲学领域也有所涉及,但从人性视野下来研究人与社会关系, 研究个人的创新和发展,研究社会和谐的学术论著,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 2 的方面。而对于庄子和尼采的人性思想的研究,在国内也比较多,如郭俊义:尼 采一人性的追求者,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建,倪晓燕庄 子人生哲学观浅析,杜喜荣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等,但他们 主要是单纯的论述庄子或尼采的个人人性思想,同时对于他们人性思想中对当今 社会所具有的积极借鉴意义,也所有涉及,如唐雄山在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 释与重建中就提出了把老庄的人性学说应用到当今社会的管理中去,这些不能 不说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从庄子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进行比较论述的也有:李靖 庄子与尼采人生哲学之比较,王建良庄子尼采人生境界之比较研究,陈鼓 应:尼采新论等,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从总体上对他们二人的哲学思想 进行综合性的论述,这对于人们了解两位东西哲学家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研究视角。但是,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出发点主要在于学理上的梳理和阐述,而 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并没有作进一步的展开,特别是对于从人性视野下来 比较研究庄子与尼采的人性思想,并以此为路径来诠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 关系,目前还尚未展开。而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却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不论 对于那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文化上推动,往往是最深层次的。 本文通过对庄子和尼采人性思想的比较,力求在探讨个体的自我创新基础 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倡导人性的顺性自然,返朴归真,以无为而治 为路径,来建构一种社会的和谐和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模式,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思想,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庄子与尼采的人性思想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 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苟子为代表;另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 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 u m a n i t y 。而对于人性的具体理解,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思想史上,都可谓众说纷纭。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人性看作纯真、纯善,与道相通的形而上的东西。周 易系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善,道 义之门。”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大学右经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诠解:明德就是人的天性,它通晓一切道理,能够应对万物,但却受气禀的 蒙蔽,有时昏昧,但它本体的灵明一直存在,学者应该去掉外物对本性的污染, 以恢复人们本来的明德。不仅儒家,佛教也讲“佛性”、“觉性 、“明心见性 、 “见性成佛 ;道教讲“性命双修 ,都是把人的本性看作纯真、纯善的生命之 源、人的本质。王国维运用从西方引进的经验论批判了从尚书中的“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到孟子、苟子再到宋明理学家的先验的人性论,他还说,善恶之 对立,吾人经验上之事实也。自生民以来至于今,世界之事变,孰非此善恶二性 之争乎? 故世界之宗教,无不着二神教之色彩。野蛮之种,虽多至不可稽,然不 外一种,即有爱而祀之者,有畏而祀之者,即善神与恶神是己。 而在西方,基督教的“人性论”则认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 同上帝有相似之处,包括心灵、良知、自由意志、道德观念等等。文艺复兴时期 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伦理原则,把人性从神授转移到自然形成的基础上,认为人 是自然的中心,人的欲望就是人性,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快乐是合理 的。近代经验主义思想家洛克提出另一种人性论,洛克把人的心灵看作一张白纸, 没有与生俱来的观念和理性,好比一块洁净的石板,人通过对外界的感觉和内在 的反省得到的观念写在石板上面,洛克认为人的一切意志、感情和理性活动,都 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而人的欲望又取决于外物同人的心身的相互作用,人总是 追求使自己身心快乐的事物,逃避使身心痛苦的事物,人的这种趋向决定了道德 上的善恶区分。 在中外古今众多对人性思想的论述中,庄子与尼采对人性方面的论述,历 来不被大多数人所亲睐,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 处理个人与社会,创新与维护社会和谐来说,却有着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庄子那 种对物欲,对生死的超越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在为生活奔忙的人来说,不失 为一贴清新剂;而尼采主张的非理性的生活,认为人是超越的自由存在,对于发 挥我们当代的创新精神,都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1 1 庄子的人性思想 庄子的人性论,取决于他所坚持的“道”的原则。庄子论道,非常抽象:“夫 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 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 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圆这是说,道是事物存在的 本原,自古就存在;道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道生万物;道是无始无终,无 处不在的,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言, 也“不为义”,“不为仁”,“不为老,“不为巧”。因为,道成就天地万物, o 尚书大禹谟 国庄子大宗师 4 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所以,道之作为,完全本于自然,完全根于无 为。道,即自然。庄子之“道”,又继承于老子。老子之道中,非常重视返朴归 真的“自然精神”以及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这成为庄子人性论的直接 源泉。 庄子以此为起点,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 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从个体生命、精神的健全,推及到整个社会 成员生命、精神健全的必要。在对人性的定义上,庄子认为,“人性”就是“道 的展现,是自然生成的,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不能加以人为的、外力的改变, 不能被改造、不能被破坏。所以人在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的时,就应当抛弃一 切违反人性的东西,时时保全自己的“性”;在面对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时, 应该采取一种无为态度,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顺性,达到一种无为而至的效果。 违反人性、有了人为就是“伪,一旦有了人为,就必然“失性 ,失性也必然 带来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于是灾难。从庄子的人性思想看来,只要我 们坚持不失去本性,就可以维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的道,在现象界中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 个虚无飘渺,又无所不在的道的境界呢? 那是因为,庄子要以道的本性,即自 然,来引导人的正确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庄子生于一个战争频繁,社会黑暗的 年代,深刻感受到如果人不能超越生死的束缚,超越外物的羁绊,人生就永远 得不到解脱,精神就永远得不到自由。因此,他以道的本性来启示人们,要看开 生死,淡泊名利,依照本性做一个自然的人。 1 1 1 豁达的人生态度:对生死的超越 庄子认为,道是无始无终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作为“生生 者”,道不生;作为“杀生者 ,道不死。道是超越与生死之上的。如果人们认 识了道,也就看淡了生死。其实,生与死只是气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人 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圆所以,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 同,两者是紧密相联,互为一体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 邪? 皆有所一体”。庄子深刻地体会出了其中的道理,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 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面对要厚葬他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在上为鸟鸢食,在 国同上 o 庄子知北游 庄子知北游 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这是多么豁达豪迈的对待生死的气概! 正 因有如此气概,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自己愿意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 界的理想,以及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一生最彻底的超越莫过于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下解脱 出来,人一旦卸去了生死这一沉重负担,超越生死这一最大障碍,其他一切烦 恼与痛苦都将不在话下。如果我们学会了庄子对待生死的豁达态度,那生活中还 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不幸的事忍受不了呢? 1 1 2 自由的精神境界:对物欲的超越 庄子认为,人除了超越生死外,还不应该被物欲所支配,被物欲所支配的 人,就会“终身役役 。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 “无己、无功、无名”。无功,就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不“以物为事 ; 无名,就是要消除求取名声的欲望,不“以天下为事 ;无己,是在“无功 、 “无名”的基础上,进一步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从而把精神从“物累 当中彻 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否则,“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 真,就会“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 天下。” 因此,如果被物欲所蒙蔽,就会失其本心,丧其性命,真是得不偿 失! 庄子自己就是一个不为名利所惑的人。他的朋友请他去作官,他拿庙堂上 的神龟做比喻,神龟在庙堂上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但却失去了性命,还不如 在泥塘中自由自在来得痛快! 庄子还辛辣地讽刺那些为了名利的人就像为得到 一只腐鼠而沾沾自喜,患得患失的鸱鸟,指出只有摆脱外物对人的羁绊,人才 会消除世俗的许多烦恼,变得轻松、自由。 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要想跨越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得到更大的自 由,就要去忘我、去体道,这样,人与道才能合二为一,从而达到最大的自由。 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中,庄子热情地赞颂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超越了世俗 的功利层面的宰牛者。在一般人看来,宰牛只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谋生手段。但 是,庖丁却将这一平凡的工作变为了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并在这一工作中探究 事物之道,从而自得其乐。所以,摆脱功、名、利、禄这些外物对人的役使,而 去寻求物中蕴涵的本质道,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进入自由自在 庄子列御寇 o 庄子逍遥游 庄子骈姆 6 的境界。道是藏于万物,存于自然的,道虽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庄子认 为这是对那些仍“物于物”的人而言的;而对那些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人,道是 很容易知、言且行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或者从早到晚受到物欲的驱使,疲于奔命;或者满足于 物质的享受,却承受着精神的空虚。我们不可能像庄子说的那样完全不求功、不 求名,那样就失去了上进心。但在充满竞争、充满物欲的时代,一我们不能让功名 利禄束缚了自己,变为物质的奴隶。试看多少腐败分子,不正是由于对钱财的无 限贪欲,才丢失了性命吗?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放弃精 神生活的价值。事实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严重失调,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 最突出的问题,因为过度的物质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无 意义感。要想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就要象庄子所提示的那样,把事业和 工作看得比自身更重要,超越小我,完全忘我,才能走出目迷五色的利欲世 界,才会于平静、专注中体会到工作的至乐。 1 1 3 本真的人格境界:对道德的超越 庄子把道、自然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万物,包括人,都始于道,都依存于 道。道的本性是自然,所以作为依存于道的人,其本性也应是自然。庄子为说明 人之自然,举了一个例子:世有名叫混沌之人,浑然一体,无七窍之分。别人可 怜他,为其凿出七窍来,七窍开时,混沌也死了。庄子以混沌开窍喻指世俗的修 养,开窍而死则表示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心。 在山木篇中,庄子称道了这样一种拥有自然心的人:“子独不闻假人 之亡与?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日: 为其布与? 赤子之布寡矣;为 其累与? 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日:彼以利 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 收也。”意思是,“假地的人逃避战祸,林回丢弃价值千金的玉璧,带了一个 幼儿逃亡。别人问他为什么做这样划不来的事,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自 然为基础,而不要以利害为基础。林回依其天性去救人性命,把救人认作理所当 然,不求回报,也无炫耀。庄子认为,这才是合于道的行为。 则阳篇中还有一段话:“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 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 闻之,若不闻之,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意思是,天生美的 o 庄子则阳 7 人,不自知比别人美,没有卖弄炫耀之心,这样的人永远是可爱的,别人也总 是乐意欣赏其美;圣人爱人出于天性,不自知其行为可称作“爱人 ,这样的 人,永远地爱着别人,别人也总是安然地接受他的爱。所以,善和美都是自然 的,不是做作和功利的。这才是一个人应该达到的境界。 庄子由此批判了儒家的仁义道德。在庄子看来,道德是人为的东西,是违 背自然的。真正的道德不用善恶来评价,也无须引导,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完美的 东西。所谓“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过分 强调道德,以道德来约束人,制礼作乐,标举仁义,就会使人之自然本性遭到 破坏。“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况且,圣人之道德,有时是非常虚伪的,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圣人生而大盗起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所以,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超越道德,以自然本性来相处。庄子的这种思想 启示我们在道德生活中,要尽量摈弃其形式主义和虚伪性,以真实的面目面对 他人;更要超越自我,不以自我为中心。只有抛弃了道德的虚伪,拥有一颗自然 心,人们才不必再违心地装模做样,敷衍应酬,而能够自然而然地、真实地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营造出真诚的社会氛围。只有抛弃了以自我为中心,才会 摆脱个人主义带来的种种烦恼、孤独和焦虑的心情。如果我们能超越自我,在一 定意义上“忘掉 自我,停止消极的自我探索,积极地从外部世界寻找生存的意 义,那就会快乐得多。怎样寻找呢? 只要按照自然本性去帮助他人、爱他人,就 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身的价值,因而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与充实,从而获得人 生的意义。现在流行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种看 似没有回报的举动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温馨。所以,付出爱的人其实得到的回报 更多,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生活得更加充实和愉悦! 从庄子对待生死、 对待外物、对待道德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理想就是追求超越,回归自 然,过一种合乎道的生活。庄子不仅热情向往精神的最大自由,他更向往一种去 除了自我中心意识的朴实无华的生活。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南方的乌托邦: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 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 乐,其死可葬。 在这个南方乌托邦中,人民有着少私寡欲的品格,更有着乐 于劳作,乐于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的美好心灵。这也是庄子理想中的人。 庄子的“道”,最玄妙,也最朴实,朴实到一个人只要做到了“忘我 , 就能够得道。完全忘我是非常难的,但是,作为关心自我价值的现代人,我们还 楚桑性硖木庚缮切山 子子子子庄庄庄庄 回圆。回 是可以做到把对价值的关怀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工作,真心爱人,而不求 回报。通过超越小我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神圣,体验到永恒1 1 2 尼采人性思想 尼采的人性思想,总的说来,主要是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来倡导一种积极 向上的超越精神,尼采认为人的本性是未定型的。因而,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 的本质。然而,在传统道德和科学理性的支配下,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本能遭 到摧残,人的生命力遭到压制,个性遭到抹灭。怎么办? 尼采大声疾呼:发挥你 自己的超越本性,“成为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超人。他说:在变异的 世界与存在者的世界中只有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在尼采看来,超人是最具冲创意 志的人。超人是不同于现有的现实的人,他是人类被超越后的类型。上帝死了, 人类没有了目标,人是超越的存在,尼采对人的本性这一规定,反映了人在工业 文明中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提高,自由自觉地发展的空间范围扩大等。虽然, 尼采的人性思想不成体系。诗化模糊,但只要我们深入其思想底蕴,他的人性思 想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人是本能的非理性存在和人是超越的自由存在。 1 2 1 人性是本质的非理性存在 人之为人,尼采认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但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直接相关 的本能、欲望、激情、冲动、感觉等这些非理性因素在生命中占主导地位,而在 人的生命中也起作用的意识、理性、道德、科学不过是为实现本能愿望的工具, 根本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一种有用的虚构。从人的本能出发,尼采进一步强调人 性的本质是冲创意志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感性的力。 ( 1 ) “肉体生命 一元的本能存在 “灵魂蔑视肉体,这种蔑视在当时被认为是高尚无比的事它希望肉体孱 弱、丑陋、衰弱,企图以此逃脱肉体和尘世”尼采意义上的人,是精神( 灵魂) 与肉体、意识与本能、理性与情感等二元要素在“肉体生命构成中不可分 割的统一体。但肉体、情感、本能是这个统一体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 首先,精神( 灵魂) 、意识、理性等精神性要素是肉体派生出来的。尼采认为, 人本质上不是什么神秘的超肉体的精神,而是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肉体。他说:“我 完全是肉体,不再是别的什么:灵魂只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圆“富于创造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页,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页 9 性的肉体作为它的意志之手为自己创造了思想。 回 其次,肉体的原始功能比精神性要素的功能更敏锐、更可靠、更有效,因而 也更本质。因为,“意识( 精神、理性) 在生物机体中是属于最后和最晚的,因而 也是机体中最不成熟、最无力的。无数行为的失误皆由意识铸成、使得人和动物 过多地被命运吞噬倘若稳定的本能欲望不是如此强劲有力社会( 人 类) ,因为意识而自我毁灭。换句话说,没有本能,人类早已不存在了! ”回“在 你思想与感情之后,立着一个强大的主宰它即是你的肉体。 再次,尼采非常重视人的感官和感性。尼采说:“感官所显示的是真实的, 不是说谎,它( 感官) 们根本不说谎。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 其中塞进了谎言。”尼采认为“感官,是多么精致的观察工具,科学的发展锐化 了感官,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接受感官的证据”。固 ( 2 ) 人性的本质冲创意志 在规定世界包括人的本质方面,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求权力的意志:“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意 志而这并不是求生的意志我告诉你是冲创意志。” 在尼采哲学里, 冲创意志主要是指一种感性的力:“冲创意志既非存在,亦非变易,而是一种激 情。这才是最基本的事实:这个事实导致了变易与作用的产生” “冲创意 志乃是肌肉中的统治感,是敏捷与运动欲。”这与尼采认为人是“肉体生 命 的存在相一致的。冲创意志作为一种感性的力是一种动态的力。表现为增长、 创造等,他说:“生命作为存在的最著名的形式原本是积累力量的意志。所有的 生命过程都以这种意志为出发点:任何事物都不愿保持不变、万物都在追求积累 与增多”。 正因为“冲创意志”是动态、本能的力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它必 然不断地扩张、吞并、占有、创造。 尼采把人性规定为“肉体生命”、冲创意志的存在,极端重视人的本能、 欲望、激情以及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并把它们作为评价、认识、道德、科学的 标准。这就必然导致尼采的人性论有着强烈的自然主义、生物主义的倾向。这种 人性论决定了尼采的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实践哲学必然蕴涵着极大的破坏性、危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9 页 。尼采: 快乐的科学,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2 页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5 0 页 回尼采:快乐的智慧尼采精品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7 8 7 9 页 尼采:尼采生存哲学,九州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9 1 页 尼采: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8 9 页 。尼采: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4 7 5 页 锄尼采: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9 0 页 1 0 害性。“民族是上帝的肉体。只要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神,只要它固执地排斥一 切异神,只要它坚信在自己的神的率领能够夺取胜利,并且驱逐全世界的异神, 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民族。所有的民族都在一种不知满足 的需求的驱动下前进以达到目的 ,“弱者与失败者应该走向毁灭,这是社会 的第一条定理,我们应该加速着弱者与失败者的毁灭。 回 尼采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强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尼采第一个对人的深层 的非理性的心理进行了深刻揭示,使人的精神非理性方面开始真正觉醒,人也由 此而成为真正成为启了“蒙”的人。人的精神的这一觉醒对2 0 世纪西方哲学、文 学、艺术的发展都带来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理解尼采的人性论也就无从理解 尼采对人学的非理性转向的贡献,无从理解他开创了审视与人的内在生命有关的 文明的先锋。人是超越的自由存在。在尼采那里,冲创意志既是感性的力,又把 它作为世界的本质( 或本体) ,赋予其形而上的性质:冲创意志不但是一切生成的 动力,而且就是生成本身。因此这种万有本质冲创意志处在无尽的自身冲撞 和自我征服的超越之中。由于冲创意志具有超越性特点,尼采必然把体现冲创意 志的人看成是未完成的、未定型的,具有无限超越的可能性。 尼采说:“人的特性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父母赋予的,他存在,他如此存在,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存在,对此没有任何人能够负责所以人要朝着某方向( 似 乎那儿存在着某种责任) 推动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未 定型的,因而,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然而,在传统道德和科学理性的 支配下,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本能遭到摧残,人的生命力遭到压制,个性遭到 抹灭生命是受病了。怎么办? 尼采大声疾呼:发挥你自己的超越本性“成 为你自己”超越自己的人超人。他说,在变异的世界与存在者的世界中 只有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所说的真实是指人这种类型的高贵化o 尼采所说 的类型的高贵化就是指人要“进化”到超人,必须以“超人 为目标,人类才有 意义。在尼采看来,超人是最具冲创意志的人。超人是不同于现有的现实的人, 他是人类被超越后的类型。上帝死了,人类没有了目标,尼采用“超人”来填补 取代上帝的位置,我要教人们以他们生存的意义,那就是超人”。 1 2 2 人是独特的而非同一性存在 强调人的独特性,是尼采人性思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他在冲创意志中 强调世界是由无数力的中心通过权力博弈而形成的变易、流动的场所,就已经从 世界观的层面预制了人的生命是独特的原则;当他通过冲创意志的视角来审视人 。尼采: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9 1 页 回尼采: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4 8 页 l l 的生存时,这一原则即成为其人性学说的基本立场。 尼采从两个方面理解人的独特性。一方面从空间上把人的独特性理解为人与 人的差异性,他认为“实际的个体之间没有任何相同的行为 ,对你是好的行 为,对别人未必是。另一方面从时间上把人理解为一连串行为,是一个流动性存 在,没有一个抽象不变的“我”。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人正是在自己个性化 的持续行动过程中展现出同他人的区别。 尼采强调人的独特性是为了反对将人同一化。由于将人同一化、类同化是通 过人的概念思维形成的,惯于追根究底的尼采深思了概念的本性,揭示了概念乃 是相似知觉的模式化,它只是人们用来方便自己生命保持和提升的工具,其“相 同性”和“实在性”都是虚假的,为此尼采说:“世上既没有精神,也没有 理性、思维、意识、灵魂、意志、真理。 圆他进而认为,现实生活中,也没有 人们想象出来的抽象而确定的主体:“主体的范围始终忽大忽小;体系中心点不 断偏移;一旦体系没有能力组织适合的群体,它就一分为二。” 人总是处在 变易和流动之中,根本不存在关于人的存在的同一和普遍的模式。 尼采认为只有从人的独特性,亦即人与人之间不可通约性出发维护人的个性 的价值,人们才能拒绝凌驾于人之上的超感性的人性理想对人的多样化创新生存 的宰制和裁决,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充盈和提升、价值和尊严。这一思想开启了 2 0 世纪重个体、轻整体,尚创新、贬保守,抬偶然、抑必然的人学思潮。正像当 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指出的那样,尼采之后的哲学家,诸如维特根斯坦 和海德格尔,他们写作哲学,都是为了呈献个体与偶然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康德 黑格尔的理性人观念,都环绕在一个看法上,即认为如果我们追寻人的本性, 就必须把它归结于人的先验的抽象普遍化的能力;而尼采则与此相反地强调,我 们必须回到特殊性、独特性,才能理解人及其普遍化的理性,理解人化世界的任 何事情。对于尼采来说,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总是:谁在说话和行动? 为了谁? 1 2 3 人是创造的而非确定性存在 既然尼采把身体生命理解为冲创意志,那么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创造,就 有致力于生命的保持或提升的过程。但在尼采看来,人的创造性不同于其他生命 的创造性,其他生命的创造性基本上是确定的,一般也不会偏爱对其不利的东西; 而人的创造性则是没有任何确定前提的创造,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的生命形 态即是人的本性,并且人还常常会创造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正是基于这种理解, 德 尼采,冲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 9 9 1 6 1 8 页 国 德 尼采,冲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 9 9 15 0 5 页 o 德 尼采,冲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 9 9 12 5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安全外包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共同租赁房屋合同样本
- 2025广东深圳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招聘1人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小产权房抵押合同5篇
- 质监站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电竞娱乐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专科考试题库及答案贵州
- 小学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丰驾驶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机房运维题考试题及答案
- 耳部解剖及急慢性中耳炎课件
- 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讲义 课件
- 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分析模型优质资料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进场验收记录表
- 军事训练教学法模板课件
-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PPT课件)
- 物流设施与设备ppt课件(完整版)
-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整套教学课件
- 安检员X射线机培训-共86页课件
- (作业辅导)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班队原理与班主任工作》作业考核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