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j 摘要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t h eo u t b r e a ko ft h eo p i u mw a r ,u n d e r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 ,t h ep o e t r yi nt h e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oa w a k i n gt h ep u b l i ci ni m p r o v i n g s o c i e t y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s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 si nt h e p o e t r y , c o n s t i t u t e da c o m p l e xb r i t i s hi m a g e t h i s t h e s i sb e g i n sf r o mt h ee v i la n dt h ei d e a li m a g e ,u s e s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o l o g y ,d e t a i l st h eo r i g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b r i t i s hi m a g ei nt h el a t eq i n g p o e t r y i nt h ei n v a s i o no ft h ef o r e i g nn a t i o n a l ,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p o e t sa ss e l f - c o n c e p ti n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s p e c t s ,s u c ha sm a j o r c h a n g e so c c u r ,t h e yb e g i nt u r n i n gt ot h ew o r l d f r o mt h ec e n t e rs t i c kc h i n a a tt h et i m eo f t r y i n gt ob u i l dt h en e ws y s t e m ,a d v a n c e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l s op o r t r a y sa ne x o t i ci m a g e 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o p i u m w a r ,a n a l y s i s 0 ft h ee v i li m a g e ,s t a r t sf r o mt h eo r i g i n a l “b a r b a r i a n s t o “d e v i l s ”a n df i n a l l yt o t h e “f o r e i g nd e v i l s ”s t e r e o t y p e di m a g eo fas i n g l e ,r e v e a l i n g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h ef e a t u r e a n dt h ei m p a c t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i si m a g e i nt h ei d e a li m a g eo f b r i t i s h ,t h r o u g h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o ft h eb r i t i s hp o e t r ye c o n o m i c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i nt h e p o e t r y ,t h eu k s 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sa n a l y z e dt os h o w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 s t r o n gf o r e i g nn a t i o n a lt ov u l n e r a b l es e l f ,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o fm i n do n t h es t r o n gp o w e r so ft h el i b e r a l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tt h a tt i m e b r i t i s hi m a g ei nt h el a t eq i n gp o e t r y ,n o to n l yr e f l e c t st h ep e o p l e sh a t e sa n d d e s p i s eo nt h ef o r e i g nn a t i o n a l ,b u ta l s of u l lo fp e o p l ew i t ha d v a n c e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 so ft h ei d e a lo fn a t i o n a lo r d e r d e p i c t so ft h eb r i t i s hi m a g e ,i sar e f l e c t i o no f t h et r e n do fc h i n e s em o d e r n i t y k e y w o r d s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p o e t r y ,t h eb r i t i s hi m a g e ,i d e a lo r d e r n l 。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v u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鸦片战争爆发后,晚清诗歌在历史使命的召唤下,发挥了唤醒民众、改良社会 的重要作用。诗歌中出现了诸多关于英国形象的论述和刻画,构成了复杂的英国形 象。本文主要从邪恶的英国形象和理想的英国形象两个方面着手,运用比较文学形 象学和文本分析理论和方法论,具体分析了晚清诗歌中英国形象的形成渊源、特征 及其影响。 绪论主要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文本选择,对近年的研 究现状做出归纳整理。在晚清诗歌中的英国形象这一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 义。 民族危机的加剧,致使晚清有识之士以诗歌为武器,吹响救亡图存的号角,试 图以他者的先进文化理念建构自我的理想秩序。国内学界从爱国情操方面对之阐述 甚多,而在形象学领域则挖掘较浅。本文以鸦片战争文学集、清代海外竹枝词 及散见于各期刊的部分诗歌为研究文本,就英国形象在彼时诗歌中的反映展开探讨, 揭示其形成的过程、意义及影响。 第一章分析西方与当时中国的交往渊源、华夏中心观在国内占据的统治地位, 以及西方强势入侵后国内发生的变化。针对自我的颓败,晚清知识分子思想理念趋 向于他者,试图以诗歌为武器,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面对西方文明蚕食中原文明的危机,晚清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寻找华夏民族在 现代世界中的定位。“自我”从中心到边缘的堕落,促使着先进人士“开眼看世界”, 在试图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争取摆脱被奴役的困境。而当意识到自身地位越来 越低下时,对西方世界探寻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们就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他们最先从“天朝王国”的 迷梦中苏醒,逐步抛弃妄自尊大的陈腐理念,虚心向先进的西方探索知识,寻求振 兴中华之道。“洋务运动”的开展意味着统治阶级开始正面“华夏中心观 的没落, 李鸿章、张之洞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经济、军事理念,在国内大举兴办民用企业、 整顿军备、创建海军等。“自我”于潜意识中把强大的“他者 树立为值得学习的 文明师长形象。及至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对西学 的传播、吸收达到一个高潮。资产积极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大批关于自然知识、 v 一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得以流转,教育制度、工商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均破茧而出, 时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开始转变。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经过严复的引进占据了主 导地位,上层知识分子也在学着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西方,“自我 中心渐渐的让位 于“他者”中心。 通过对自我的深刻剖析和对他者的综合想象,晚清诗人们试图建构一个合理的 “他者”形象,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规划。这种规划是建立在对满清统治的批判、 对邪恶的他者的憎恶以及对理想的他者推崇的基础上,并最终要在国人中散播开来, 并最终重新崛起华夏帝国,在世界强国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章对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鬼子”形象进行具体分析,揭示了“鬼子”形 象在官方、文人阶层和民间形成的原因、特征及影响。从明代有史料记载开始,由 最初鄙夷其形象丑陋,到鸦片战争后“洋鬼子”套话形成,晚清诗人们刻画了一个 邪恶的他者形象。 诗歌都是担负着反应现实、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尚书尧典中 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歌作为晚清文学中最庞大的力量,在“言志”方面无疑需 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诗人们在刻画他者的形象的同时,一方面言说的是广大民 众受苦受难,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对晚清爱国志士发出有力 的歌咏赞颂。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推动下,人民大众逐步走上舞台的中央。在与 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诗人们看到的是众多爱国将领为国捐躯,而满清统治者却一 味的妥协投降,这与下层阶级的抗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期间,劳动人民第一次被 作为英雄形象加以歌颂,也从侧面反映出“自我”在“他者”的影响下逐渐做出改 变。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帝国赖以生存的面纱被撕开了一角,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 开始肆无忌惮的吞噬已经落后于世界秩序的东方农业文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袭打 碎了天朝的黄粱美梦,“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者 与自我原先的平衡开始慢慢倾斜。中国至此方才意识到,他者的强势已非自我固步 自封所能接受。晚清诗人们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与统治者的腐朽颓废,对英国帝 国主义的形象虽也有鄙夷、蔑视心理,但那是建立在民族情感的基础上的。随着侵 略者对华欺压的加剧,诗人们对其的仇恨心理开始占据上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萌 芽诞生。这个时候的英国在国人眼中已不再是简单的“蛮夷”了,而是成为了为时 人所惊怕、恐惧的“洋鬼子”、“外寇”。“内乱苟不生,外寇何足惧”道出了彼时充 v l 中文文摘 满爱国激情的知识分子对英帝国侵华的态度。 晚清诗人通过代表时代最强音的诗歌,在歌颂推崇人民群众批判封建统治的同 时,对来华侵略的英国形象进行了解构。在不同层面上分别刻画出邪恶的他者和理 想的他者形象,并逐步通过对理想他者的学习提升自我的实力,从而实现自我与他 者之间的再度平衡 第三章分析了英国形象的另外一种面目,从诗歌中刻画的先进他者入手,说明 英国先进文化对彼时国内的影响,揭示了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待强势他者时的矛盾心 态。 诗人们分别从其自然风情、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军事交通等几个方面,逐一 反映英国形象在中国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西方文化固然先进,一定程度 上也能给当时腐朽的封建王朝注入些许鲜活的气息,但当他们真正要跟本土文化融 合在一起甚或要凌驾于本土文化之上时,文人们开始了动摇。自身存在的巨大反差, 决定了当时国内改革变法的艰巨性。在政治制度方面,反映了文人心中面对改革的 矛盾。在他者先进制度占据优越性的同时,民族情感上升到主要地位。反映到文本 中,则是对英国制度形象的鄙夷、蔑视。 在民族陷入危机的情势下,既要抵制西方文明对华夏的侵蚀,而又不得不学习 他们的先进以扭转落后的局势。这样就在抵制与学习之间,理智与感性形成了一种 张力,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引进也变得愈加模糊。 结论主要针对以上章节的分析,我们看到英国形象在晚清诗歌中的体现:邪恶 的他者和理想的他者。晚清诗人们勾勒出的英国形象和对自身秩序的建构,理想化 色彩偏重。英国形象的刻画,表明在晚清社会已经初步具有现代社会性的特征,对 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v i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i l l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j 聚i x 绪论1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7 第一节关于晚清时期自我与他者的探讨7 第二节晚清文学与他者形象n 第二章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鬼子”形象1 5 第一节晚清时期官方和民间对英国形象的认识1 5 第二节“洋鬼子”来临 鸦片战争后诗人眼中的英伦“鬼子形象2 0 第三章亲善平和的英国形象3 1 第一节从伦敦竹枝词看诗人们眼中的英国3 1 第二节对英国先进文明的吸收与反思3 6 结论。4 1 参考文献4 3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 7 致谢4 9 t 。人简历5 1 i x 覃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 绪论 绪论 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天朝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大批诗人 受到极大撼和刺激,以前对待世界的“华夏中心观至此发生改变。他们大抵没有 沿海做官的经历,也缺乏国外留学的经验。但凭借强烈的爱国情操和良好的学术素 养,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迈开探寻救世良药的步伐。藉此产生的大量爱国诗歌,挥 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国度形象英国形象。 自我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他者却强势登场。面对这一形势,诗人们开始放 眼英国,试图通过对他者先进文化文明的吸收、借鉴,以完成对自我的超越,重振 天朝雄风。于是,在诗人们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英国的身影,构成复杂的英国 形象。国人的视线从此转移。 这些诗歌中刻画的英国形象,除了体现出复杂性以外,也反映了诗人们对其的 态度和评价。从明朝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 社会,由上而下以“华夏中心观”为主导,他者大抵为一种想象。鸦片战争爆发后, 英国以武力强行登陆中国,给自我的天朝优越感带来彻底的打击,他者正式从边缘 转移到中心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究竟怎样看待英国,而又如何在刻 画英国形象中来建构自我,这些无疑值得探讨。 一、研究概况: 在中西文学文化交流领域,关于晚清时期的研究,大抵集中于中法、中德之间。 如北大文学丛书他者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孟华海外讲演录、中德文化关系 评论集 等。而在涉及到中英文学文化交流方面,篇幅则相对较少,且大多隐匿于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范畴。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以诗歌方面较多。而在诗歌 范畴内,又以反映诗人爱国情操方面为多,鲜有形象领域的研究。如论鸦片战争 。该书为北京人学在2 0 0 4 年出版的文学类从书关十比较文学的一本专著。针对卜七、十八世纪中法之间文化的 传播与接收,分别从当时中国文化臼:法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游记研究、法国文学与比 较文学在中国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该书为叶隽所著。全书分别从中德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和对德语文学前辈的个案研究等方面着手,对中德关 系展开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期的爱国诗歌、略论反映鸦片战争的爱国诗歌、我国爱国主义诗歌的历史性 进展略论鸦片战争诗歌等等。 在涉及到晚清时期中英文学文化交流范畴的专论或者论文中,部分为小说或者 其他散见于期刊、报刊的一些短文。论文晚清政治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在中英文 化文学交流方面有所阐述。该文针对当时西方四种主要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 对晚清政治小说中西方形象生成的原因特点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对西方制度形象的 影响进行阐释,进而对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展开申述。此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小说尤其 是政治小说方面,未涉及诗歌领域,在英国形象方面的论述也有待进一步发掘。 在论文鸦片战争文学研究 中,作者以整个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文本为凭借, 揭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其影响,表现了有识之士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 整体框架方面,该文立足于文学与战争、文学与历史的跨文化、跨学科立场,以比 较文学特有的视角,运用“超文学研究和“涉外文学 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 深化了鸦片战争文学研究,进而阐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文本方面, 该文囊括诸多小说、诗歌、词曲、政论、战记等文学作品及部分文学性的非文学作 品,文本取舍偏于冗杂,论述层次比较难以细化。 周珏良在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 一文中,对中英文化交流展开宏观论述。 该文从十六、十七世纪中英自有交流开始,延展到十八世纪的中国热及引起的反应, 再到十九世纪的“西学东渐”,主要讲到近百年来中英之间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和 交流,并对未来的局面有所展望。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三百多年来,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经过了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则以天 朝上国的态度以英国为蛮夷,对她的文化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交流。十九世纪 时,清朝统治者吃了首先是英帝国主义的亏,开始向西方学科学技术,然后官 民双方都渐渐注意西方也包括英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学哲学,开正式文化交 流之端。”。 由是观之,目前学界对晚清文学和中英交流这一领域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 这些文章多散见于一些期刊杂志,目前朱见集中编辑文本。 口该论文为一硕1 :研究生赵焕冲所作。分别从人物形象和制度形象两个角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对待西方形象的态 度展开阐述,为中国的现代性走向提供了一家之言。 埘该论文为硕士研究生乇铮做作。集中探讨鸦片战争文学的再现历史、影响及历史地位等,属于跨文化方向研 究层次。 固该文为周珏良一篇关于中英文化交流的长篇论文,先发表于中外文化交流史,后编入周珏良文集,至 今尚对我们研究中英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9 周一良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2 6 页 绪论 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或者是对晚清小说中的中英交流的论述, 或者是对晚清诗歌中的爱国情操的论述,而很少去关注晚清诗歌中的英国形象这一 问题。 提到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在阿英先生所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一书中, 有较多的篇幅描写晚清文人对外国形象的刻画,这个形象丑陋而为人民大众所憎恶。 事实上,当时国人对“鬼子 的认识到底怎样,这在“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 文本 一文有着很好的体现。该文是国人对西方形象别样认识的论述。文中提到官 方、民间和文人三者分别塑造出一种西方形象,且不完全重合,这是创新所在。文 中指出,当时官方、民间和文人三者对西方的态度,在国势江河日下的形势下所产 生的变化轨迹大致趋同。但因各自所处的角色身份、认知水平、地域分布等的不同 又呈差异;有时甚至相背,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文本和解释上的距离。由是观之,抛 却明代以及清代前期对外国形象的认识不谈,但就晚清时期来说,国人对“鬼子 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而且不尽相同的。从文本论的角度来说,统治者官方文书中最初 的“红毛番臣服”到鸦片战争后的“洋鬼子”,民间大众眼中最初的“合儒现象”到 鸦片战争后的“洋鬼子”,再到文人眼中因自身忧患意识两重性而致对西方形象认识 的更具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重新认识当时西方形象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针 对的是哪些形象文本。鉴于此,该文深具启发意义。不过在涉及到当时民众对西方 形象的认识过程的演变这一环节时,该文仅仅提到“合儒”现象,这里尚待进一步 探讨。 在晚清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领域,国人研究最为广泛。孟华在中国文学中一个 套话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一文中对该形象的发源及演变展开阐述。 文中从“鬼”字词义申述开来,到“鬼子 形象的生成发展及最终形成,极尽材料 充实详尽之事。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分别有清人赵翼的篇曝杂记诸蕃中对洋人 的描述、姚远之的竹叶亭杂记、凌毅点校本粤剑编。这里“鬼子 形象发展 有一个阶段:最原始的西人“怪异、贪婪、粗鄙”,发展到相对中性的客观看待的 颇具人性和愈加可接近的“番鬼”形象。到了鸦片战争爆发及以后的阶段,“洋鬼子” 4 目前为止,该书集中了清廷自鸦片战争时期的绝大部分诗歌、散文以及部分小说。 甚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0 4 l 页本段关于红毛番的认识很大程 度上借鉴丫彭兆荣在此文中的观点。 口该文为孟华主编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的一篇论文,分别从“洋鬼子”辞源初探、形象生成的史前史 阶段、清代笔记中的“鬼子”形象辨析、鸦片战争产生套话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淋漓尽致的向我们展示了“洋 鬼子”形象在中国生成的过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为了单一的语义套话。文中以北京小曲外国洋人叹十声为例来做分析,从三 个层次即人种和文化层次、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对比、“洋鬼子”的所作所为与 其实际企图之间的反差等来凸显出当时中西间无法调和的对立与矛盾。至此,“洋鬼 子 的形象已经确定了内涵。由是观之,这个形象最终演变为“鬼子 是有一个历 程的。 在中英文化文学交流领域,葛桂录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在雾外的远 音一书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重点论述了十七、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眼中的中国 文化,循着前辈学者如陈受颐、范存忠、钱锺书等人的思路,“补充了他们没有或涉 及不多的内容。”对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该书很大程度上 是对英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认识,而对国人刻画英国形象描述甚少。在这一方面, 目前对使英游记的探讨有所补充。在中国首任驻外使节游记研究一文中,作者 以形象学、现代化理论和文化身份认同为方法理论,以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和伦 敦与巴黎日记、刘锡鸿的英轺私记为契机,分别以一种友善的态度塑造了一个 集体想象下的英国乌托邦形象和一种憎恶的态度塑造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的英国形 象。对待他者文化身份的不同认可,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该文在阐述 晚清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方面有所拓展,其重点是在游记研究及所反应出的在现代化 过程中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这对我们研究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综上所述,关于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的研究极少有人涉及。事实上,自鸦 片战争爆发后,诸多诗人开始更多关注英吉利这个遥远的国度。在他们眼中,首先 得以体现的大都是侵我国境辱我民族的“洋鬼子”形象,这个形象是不受欢迎的, 为大众所憎恨;其次则是诗词中体现出的对英吉利民族的科技、政治方面的认识, 这在林则徐、徐继畲、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以来的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自 我溃败落后时,诸多有长远眼光的诗人开始面向世界,转向处于强势的他者,学习 其先进文化文明,以图重新建构自我;再次是英吉利民族普通形象的刻画,这在当 时留学或任职于英国的人士的诗词或者游记中可略窥一二。据程瑛的清代 的形象学文本分析一文,清代竹枝词所建构的异国形象具有很突出的幻想 性质,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徐士恺观自得斋丛书别集自序中有说:“能于 西堂杂俎之外别树一帜,举彼国之人情风俗,纤维具备以方言入韵。” 据悉, 伦敦竹枝词内容涉及到当时伦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政治制度、城市建 设、机械技术、医学、风俗等等,由此可略窥当时英国形象在晚清文人中的一个反 映。 由研究现状可以得知,关于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学界研究较为成熟的是 晚清诗歌中的爱国情操和晚清文学中的外国形象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在晚清诗歌 中所体现出的英国形象这一方面的研究则有明显的不足。事实上,真正把晚清诗人 眼中的英国形象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展开完整集中的研究,这在以前的成果中还 未曾见到,这也应该是晚清诗歌和英国形象研究领域里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同为晚 清文学,同为文化交流,对于晚清小说、游记,对于中法、中日等的交流都已经有 了充足深入的研究,这里的平衡点已有所偏颇。英国形象作为晚清诗歌中所能体现 出的重要一环,尚具有很大的可研究性。 二、文本选择: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晚清所创作的诗歌数量非常庞大,且多属于私人藏诗。 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要选出有刻画英国形象的部分,难度十分之大。而在探讨晚 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这一范畴,对诗歌的界定也必然存有差异。 在诸多学者对晚清诗歌的编辑或论述中,阿英的鸦片战争文学集搜集了自 鸦片战争爆发已降的绝大部分诗歌,其中包括张维屏松心诗集、朱琦怡志堂诗 集、魏源古微堂诗集以及众多无名氏创作的诗歌和民间流传的民谣等。王慎之、 王子今编辑的清代海外竹枝词则是记录了描述海外经济、风景等的大部分诗词, 如潘乃光海外竹枝词、局中门外汉伦敦竹枝词等。此外,葛桂录的中英文 学关系编年史 也收录了数首描写伦敦的古诗,包括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 的兰墩十咏等。 孟华编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 喀此处原本不可考,转引自程瑛清代 的形象学文本分析一文同 亩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 版社,1 9 5 7 年版 国王慎之、工子今辑清代海外竹枝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处探讨文本选择,目的是对晚清诗歌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期研究之需。因 此,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初步将本文的研究文本界定为鸦片战争文学 集、清代海外竹枝词以及散见于各期刊的部分诗歌。此外,部分流传于民间的 歌谣也为本文探讨领域。 三、研究方法: 一般认为,异域形象是在其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域的总 体认识,故应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运用比 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跨文化文学方法论,在考察诗歌中英国形象出现的背景的同时, 对诗歌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鉴于此,对晚清诗歌中的英国形象进行研究,揭示其形成起源、过程,发掘其 意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形成来源,从而把握中 国的现代性走向,为中外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对话提供帮助。 通过对晚清诗歌文本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当时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具有无可比拟的 复杂性和独特形成过程。加上目前国内学界对此领域研究尚浅,故本文的研究和探 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意义。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 第一节关于晚清时期自我与他者的探讨 黑格尔曾在精神现象学中将自我与他者归纳为主奴关系,此模式后来为萨 特、赛义德等人继承并加以阐述,最终被运用到概括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关系。因为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习惯了欧洲中心论的西方人自然被树为中心成为主体性“自 我 ,而东方人以及那些殖民地人民则成为“他者 。 7 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均有一个异域民族的想象。工业革命发 生以前,中华民族历代王朝帝国仰仗先进的农业文明,时刻对外表现出高度的政治 和文化统治,华夏中心观的优越性占据自上而下整个阶层的心灵。我泱泱中华的“自 我”主体性确立无疑,只有华夏民族才是正常的,其他民族则是蛮夷、禽兽。冯友 兰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 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中国人传统看法是,有三种生灵:华夏、夷狄、禽兽。 华夏当然最_ 丌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当然是完全未开化。” 王一川曾经这样论述“蛮夷 二字: “在诗经大雅中有“锦蛮黄鸟”一句。山海经中有一种鸟叫“蛮 蛮,可见蛮本为禽鸟名称,借用来象征未开化或野蛮的部族的生存状态。 古人云,视而不见名日夷。周礼秋官说:薤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 于是,人们以视而不见或取消主义来形容未开化的弱小部族的生存状态”。 由是可见,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华夏中心观即已确立。随着历史的发展,“中 国”人与外族交往趋于频繁,西汉的丝绸之路、唐朝的西游取经、明朝的郑和七下 西洋以及随后的传教士来华传递福音等,无一不给国人添了对外族更多的想象与猜 测。即便如此,他者在自我面前依旧处于文化边缘。甚至到了鸦片战争前夕,英国 人的坚船利炮到了广州城下,国人心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0 9 页。 雪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卜海三联书店,1 9 9 8 年版第1 8 页 在古代社会,中国这个概念只足指称中原地区,意思大致与“中华”、“中土”之类相同,只足由于当时统治 者建立国家大抵于黄河一带,加上视野的局限性,以为自己就在天下中间,故取名“中国”。而现在的中国则是 不一样的概念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 王臣”的“华夏中心观 亦未产生丝毫的动摇。用周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西方 人的形象从黎轩眩人到清代的远夷英吉利贡使,都是有一两种“奇技淫巧”的外番 远夷,半开化的野蛮人。 我们知道,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并非华夏民族特有。上文也有提到,黑格 尔甚至把自我与他者之间界定到主奴的层面上。八国联军侵华时更是叫嚣:“我们 欧洲人是文明人,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这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可 以说,唯我观是每一个民族都存在的一个特征,自我与他者的地位亦无法对等。只 是有的民族把“他者”看作是值得探索、挖掘的异域,主动去寻求交流,有的民族 则把“他者”看作是一个附属品,完全杜绝各方面的交流来往。前者如工业革命后 的英国,后者如一直固步自封的满清帝国。乾隆帝曾渝英使马嘎尔尼:“天朝物产 丰富,无所不有,远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统治者已非南宋小朝廷的“偏安 自居”,而是独坐“中原”俯视全世界,我“天朝物产丰富”,何来与尔等“蛮夷” 互通有无之说。当这些统治阶级还自得于中华流传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却不曾发 觉在遥远的西方甚至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者”已经 具备挑战“自我”的资本。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满清统治者潜意识依旧认为“自我”绝对凌驾 于“他者”之上,华夏中心观也还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直到在清朝统治的土地上 出现成片的供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租界之时,国人恍然惊醒,新的东西开 始滋生。而在随后的官方文书中,“蛮夷鬼子”的说法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西洋人”。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对比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凝滞、迟缓, 延续几千年的华夏神话开始受到严重的冲击。 洋务派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说,一定程度上尚还固守着残 存心中一点微弱的华夏中心观。随着甲午中同战争和庚子国变来临,晚清知识分子 的心理防线达到了崩溃边缘。美国学者柯文甚至将这一阶段的转变这样描述: “在1 8 0 0 年,中国人认为自身就是世界,认为可以环抱世界。直到1 8 4 0 年这种感觉仍然存在。但到1 9 0 0 年这种感觉消亡了。在这动荡的过渡年代,一 。周宁2 0 0 0 年中国看西方北京:团结f :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页 o 这是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一句话,里面饱含着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以 及对被侵略者的同情,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欧美种族的“唯我中心观”。 母佩雷菲特著、上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三联书店,1 9 9 3 年版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 种精神觉醒首先为某种非常重要的事件或并非每一代人都能经历的大规模变化 所激发。” 梁启超试图通过呐喊来唤醒国人的觉悟: “西人之侮我甚矣,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日 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官吏之苛黩。其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于议 院,下之于报章,日日言其种族之犷悍,教化之废坠,风俗之糜烂,使其本国 之民士,若邻国之民士闻其言也。仁者愀然思革其政,以拯其难,鸷者狡焉思 乘其弊,以逞其志。夫然后因众人之欲,一举再举而墟其国,奴其种,而俨然 犹以仁义之师自居。 。 面对西方文明蚕食中原文明的危机,晚清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寻找华夏民族在 现代世界中的定位。“自我”从中心到边缘的堕落,促使着先进人士“开眼看世界”, 在试图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争取摆脱被奴役的困境。而当意识到自身地位越来 越低下时,对西方世界探寻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们就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他们最先从“天朝王国”的 迷梦中苏醒,逐步抛弃妄自尊大的陈腐理念,虚心向先进的西方探索知识,寻求振 兴中华之道。“洋务运动”的开展意味着统治阶级开始正面“华夏中心观”的没落, 李鸿章、张之洞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经济、军事理念,在国内大举兴办民用企业、 整顿军备、创建海军等。“自我”于潜意识中把强大的“他者”树立为值得学习的 文明师长形象。及至1 9 世纪木2 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对西学 的传播、吸收达到一个高潮。资产积极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大批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得以流转,教育制度、工商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均破茧而出, 时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开始转变。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经过严复的引进占据了主 导地位,上层知识分子也在学着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西方,“自我”中心渐渐的让位 于“他者”中心。 总的来说,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主人, 外族只能是“蛮夷”、“禽兽”。虽然以后也陆陆续续的与外族异域有着或多或少 的交往,但由于当时的中原农业文明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民族,“华夏中心观 也 未曾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固守着这样的观念,当明清统治阶级接触到当时已取 国【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i e 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页 口见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1 8 9 6 一文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 得世界领先地位的西方文明时,并未曾给以足够的重视,甚或想当然的把他们列为 “蛮夷、“未开化”之列。及至发觉我们拿着“冷武器”对抗的却是从遥远的欧 洲过来的坚船利炮时,“自我”开始意识到文明程度上的差异,只是这时还不足以 撼动“天朝”的主体地位。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李鸿章发 出惊呼:中国文化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晚清统治者彻底放下姿态,摒弃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开始新的转变。 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 w o l f g a n gk u b i n ) 这样说:“一个人、一个民族在 遇到心灵的困扰时不应总希望从别人、别的民族那里获得再生和拯救,而应从自身 内部去谋求其再生和拯救。”那么晚清知识分子在试图摒弃旧观念、探寻新秩序时, 究竟怎样去对待“自我”与“他者 呢。探寻的过程无疑是辛酸痛苦的,当意识到 “自我”的腐朽颓废时,有着先进文化的“他者 是否可以给“自我”以指引,整 个社会陷入踟蹰之中。 西【德1 顾彬讲演曾卫东编译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2 1 页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 第二节晚清文学与他者形象 从自古以来的“天朝上国 ,到忽然沦落到落后于异域外族的边缘位置,面对 这一尴尬的现实,晚清知识分子将其描述为“万国竞争的时代”。怀着“救亡图存” 的目的,大批文人希望在“物竞天择 进化论思想的指引下,能够扭转中华民族一 直以来的颓势,重新树立“天朝上国”的形象。虽然当时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 深入到华夏腹地,但文人阶层却还没有与之展开过真正的对话。这样一来,对他者 形象的刻画就只能依靠文本自我方面的言说。于是,众多仅仅依靠主导性意识的想 象性语言来构造的“他者形象逐渐诞生。 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以前,满清朝廷就已经意识到西方在经济、建筑等方面 的先进性。虽然他们在典章奏议中依然对之抱有鄙夷态度,称其为“奇技淫巧”, 但在私底下却还是欣赏的。林则徐就曾经对西洋建筑的优胜之处较为推崇: “夷人好冶宅,重楼叠屋,多至三层,绣闼绿窗,望如金碧。 而作为大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描述对伦敦的第一印象时这样说: “所过灯烛辉煌,光明如昼,近伦敦处尤盛。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 滔,气成烟雾阗阅之盛,宫室之美,无以复加。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o 王韬作为区区一寒士,在上海黄浦江畔看到异国风情更是发出感慨: 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 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此中有人, 呼之欲出。然几如海外三神仙,可望而不可即也。 从林则徐、郭嵩焘到王韬,当时的满清社会已经陷入民族危机之中,从朝廷内 部到民间均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一般认为,当“自我”的优越性强于“他者” 时,文本作者大抵抱着研究的心态,套用本土的话语模式去重塑异域外族;而一旦 “自我”落后于“他者”时,作者往往会将自己的愿望、理想寄托于异域,并将这 一不可尽知的异域描述为自己的“乌托邦”。上文所提大抵属于此范畴。 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在华境内的烧杀掳掠等种种劣迹,使得士林阶层在民族 情感上对之无比憎恶。加之自奴隶社会以降的“华夏中心观 理念,晚清知识分子 。转引自苇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珠海:珠海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页 瘟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4 年版,第9 5 页 乇韬漫游随录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5 8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矛盾。一方面,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的危机,古老的农业文明走 向没落,越来越无法与先进的西方文明相抗衡: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使得资产积极知 识分子无法登上历史舞台,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卖官鬻爵成风;经济上,仅 仅依靠延续几千年的农业还有零星的小作坊产业来维系政府的运行,工业几近于无, 商业的发展也一直遭到政府的限制;教育上,更是恪守着八股文化,毫无创新之处。 而反观当时代表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英国则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气象:君主立宪制和两 党制给了民众更多的自由,虽“巨富方能作此官”亦有“卖官鬻爵 的嫌疑,但无 疑是不同于满清政府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经济方面,英国有着当时领先 全世界的工业文明,工厂林立,交通便利,城市文明发达,“炉锤水火夺天工,铁屋 回环复道通”、“百尺高楼叠九层,机车上下最轻灵”、“水底通衢南北连,往来不唤 渡头船 的景象只能让诗人感到艳羡;军事上,英国的坚船利炮自不必说,其先进 的海防理念已经使晚清政府自叹弗如。当抱着“华夏中心观”的唯我意识在来自遥 远的西方文明的冲撞下,再也无法树立起“天朝上国”的威风。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晚清大批文本对他者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描述:邪恶 的他者和理想的他者。而这也恰可以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他者的态度:憎恶和亲善。 当本土文化比异域文化,或者确切的说,当本土文化自以为比异域文化,具有 明显的优越性时,他者形象就会被认为是落后的。当对他者产生憎恶之感,或者他 者呈现给本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反差,那么自然而然他者就会被塑造成一种邪恶、 丑陋的形象。鸦片战争前,国人憎恶英国人主要是憎恶其带来的鸦片毒害,“鸩毒 请特禁,毋许来中邦 就很好的刻画出时人对鸦片危害的痛恨。 另外还要看到的是,时人对西方的基督宗教也无法理解。从上层到坊间,无不 认为基督教就是让我华夏不再尊崇儒学道德,还要毁弃祖先牌位等的一个邪教。这 必然会受到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浸濡的中华民族的憎恶、鄙夷。同治年问在民众中流 传着的天主邪教集说有这样一个揭帖,里面在提到西洋风俗时是带着强烈的反 感的: “夷教儿嫁娶,不用媒妁,亦不论少长,必男女自愿,惟拜耶稣,祈上帝。 新妇主,必先与牧师宿且父可娶媳,子可娶母,亦可娶已女为妇,兄弟叔 侄,可互娶其妇,同胞姐妹,亦可娶为妇。又重女轻男,自国王至臣庶,皆听 命于妇,亦有妇逐夫而再赘者。 王慎之,王子今辑清代海外竹技词北京:北京大学 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2 1 页 第一章作为他者的西方形象与晚清文学的建构 每七日一礼拜群党喃喃诵经。事毕,相互奸淫以尽欢。 王炳燮于同治十一年( 1 8 7 2 ) 上奏折道: “西夷之宗教乃有害于国,中国之人自有中国之教,为中国之子民,即当 尊重中国圣人之教,犹之为外国之人世守外国之教也。中外之防,自古所严, 一道同风,然后能治。袄教妖异约书鄙陋,斤斤计较,何关损害,臣所谓 不必论者也。”。 光绪年间还有一个反教揭帖这样揭露基督教与其背后的强权政治: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