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pdf_第1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pdf_第2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pdf_第3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pdf_第4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艺术,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 文化的场所,其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都具有典型性与独特性。在传统园林的文化 特征、整合性特征和泛艺论思想的影响下,文章提出了“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概 念:以此为切入点,挖掘文化关联产生的思想基础传统自然观、传统思维模式, 并进一步地分析出艺术发展历程具有时代性特征。在这一历史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 从不同的方面去探析园林与书法、园林与绘画、园林与文化这三组艺术形态的相关性。 园林融入了其它传统艺术门类( 书法、绘画、文学) 的特长,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内容,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门类艺术对园林意境的创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论述的过程中 文章采用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与综合两相结合并辅以实例分析的方法,以期 获得对“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完整认识,这为更加全面地解读传统园林提供了新 思路。 论文的主体是从园林文化内在关联的角度去研究传统园林,根据书法、绘画、文 学的不同视角来分析园林与它们的结合点。历史上书画美学及其创作思想、文学家的 独特景观认识被园艺家所吸收,促进了传统园林文化的发展,而且它们在发展中相互 影响、渗透、补充和完善。本文的研究并不意昧着复古,而是对传统园林的再认识。 传统是动态发展的,因此论文对传统园林文化创作思想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分析 总结了传统园林文化对现代园林创作的启示,为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美学体 系积累经验,给予启发。 关键词:园林文化,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园林与书法,园林与绘画,园林与文学 蒌:圣塑要 一 一一一。 a b s t r a c t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g a r d e na r ti sa 1 1 锄o fs y n t h e s i s ,i ti sn o to n l yak i n do f c u l t u r e ,b u ta l s oap l a c ea c c e p t i n gt h eo t h e rk i n d so f c u l t u r e i t sa r t ,t h o u g h t ,l i t e r a t u r e a r et y p i c a la n ds p e c i a l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s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i n t e g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o v e r a r tt h e o r i e s ,t h ea r t i c l eb r i n g su p t h ec o n c e p t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a sc o r r e s p o n dt h ep o i n t ,i td i g g st h e t h e o r i e sf o u n d a t i o nt h a t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e c t i o nc o m e sf r o m t l ei d e a l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n a t u r ea n dt h em o d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a r t si n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u n d e rt h ec o m m o n b a c k g r o u n d t os t u d ya n df i n d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g a r d e n sa n d c a l l i g r a p h y , g a r d e n sa n dp a i n t i n g , g a r d e n s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t h eg a r d e n st a k e s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o t h e r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n ea r t s ( c a l l i g r a p h y , p a i n t i n g , l i t e r a t u r e ) f o rr e f e r e n c ea n de n r i c h si t so w e p e r f o r m a n c ec o n t e n t s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si t si n f e c t i o n t h eo t h e rl i n ea r t sd ot h e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f o rc r e a t i n gg a r d e n s y i j i n g i np r o c e s so ft h ed i s c u s s ,t h ea r t i c l ea d o p t s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a n dl e n g t h w a y sc o m p a r i s o n ,a n a l y s ea n ds y n t h e s i sc o m b i n e da n d c o m b i n i n gt h ee x a m p l e s a n a l y s i si no r d e rt oa c q u i r et h ec o m p l e t ec o g n i t i o n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t h i sw i l lp r o v i d ean e w w a y o f c o g n i z i n g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sm o r ec o m p l e t e l y t h e c o r p u so f t h i st e x ti s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c u l t u r ec o n n e c t i o no fg a r d e n st o s t u d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p e c i a lr e g u l a t i o no fa r t sa n dd i f f e r e n t a n g l e ,i ta n a l y z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p o i n to ft h eg a r d e n sa n dt h eo t h e rl i n e a r t st h e t h o u g h t s o fb e a u t i e sa n da r t i s t i co f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p a i n t i n g ,t h e a u t h o r s s p e c i a l l a n d s c a p ec o g n i t i o nw e i ea b s o r b e db yh o r t i c u l t u r i s ti nh i s t o r y t h e ya f f e c t p e r m e a t e c o m p l e m e n t a n d p e r f e c tm u t u a l l y i n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p r o g r e s s t h a tp r o m o t e st h ec u l t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g a r d e n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o d a yd o e sn o tm e a nt or e v i v eo l dc u s t o m s , b u ti st o g i v e am o r ec o g n i t i o nt ot r a d i t i o n a l g a r d e n s ,t r a d i t i o ni sa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e p t s o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e n l i g h t e r m i n g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g a r d e n s c u l t u r et o m o d e r n g a r d e na r t i s t i c a n dt h e n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o v e ra n ds t u d y st h ec r e a t i n gm e t h o d s f o ra c c u m u l a t i n g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o f c r e a t i n gm o d e mg a r d e ne s t h e t i c ss y s t e mw i t ht h e i h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a c ef e a t u r e s ,a n dg i v i n gt oi n s p i r e tt op e o p l e k e y w o r d s :g a r d e n sc u l t u r e ,t h e c u l t u r a lc o n n e c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 , g a r d e n sa n d c a l l i g r a p h y ,g a r d e n s a n d p a i n t i n g ,g a r d e n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i v 论文选题 引言 选题缘起 对中西方审美方式差异的思考 在文化界有人作了这样一次假设:假如面临某一个对象,要对它进行一下艺 术描述,西方人往往先看到的是由面构成的、有着明暗变化的物体的体积,雕塑 就成为他们再现对象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人则不同,他们首先抓住了物象的神态 意趣,从中找到和自己心灵相通的那一点,表达的方式他们选择了线条来进行平 面的书写。同为描绘自然的绘画,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前者临景 写生,后者领会在心,写意表达;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英国园与中国园却有着 本质的区别,前者以写实为其基本特征。追求数的和谐统一,重于再现客观自然 的本来面貌,以其明晰统一、层次完整的结构来达到人工对自然的驾驭,这是理 性的方式:而后者以写意为其基本特征。追求自然天趣的情感体念,重于表现主 体对客观自然的审美感受,以自然、松动的结构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感 性的方式。二者审美情趣天壤之别。( 图l ,图2 ) 囤1 西方规整式园林 f i g 1 t h et i d yp a r ko f t h ew e s t 西方园林强调整齐一律几何式的图案并利用 透视法和体量取得了巨大的空问效果 资料来源:世界园林发展概论 图2 中国古典园林 f i g 2c h i n e s ea n dc l a s s i cg a r d e n 体现崇尚自然之美,以自然、变化、曲折 为特点 资料来源:世界园林发展概论 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倾同性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世界 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人们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而更新。我 重塞盔兰堡主堂篁笙茎 国建设市场的拓展,园林营造的数量和领域在大大地扩大,出现了呼应市场需要 的现代园林,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方面:对景观的欣赏少了一份诗 情画意、少了一份含蓄隐晦,少了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有人将其概括为 “喧闹而无中心,广阔而无深度”回,出现简单化、表面化的处理。这种现象弓l 起 我们对传统园林的追忆和思考。传统是否就只意味着历史、过去、过时? 笔者认 为唯有把握住民族的传统的才是有特色的。 “泛艺论”思想对园林研究方法的启示 如何抓住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和内在精神,这就引出了对研究方法的探讨。 中国传统园林圆,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之一,其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都有 其典型性与独特性,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何着手进行研究,古往今来 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途径,有的从方法上进行推敲,注重对造园意匠理论的阐 述:有的从建筑空间理论来论:有的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来论:有的从传统哲学、 美学的角度来研究。 园林的艺术创作是集大成者,是多种艺术融合的综合体,这一兼容性特征使 其融合了多门艺术精华,概凡与其密切相关的艺术创作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古 代美学中有一种被称为“泛艺论”的思想,它的一层含意是把一种艺术当做另1 种艺术来论析、品赏,强调二者互补相通的质素。学者金学智先生提出:园林艺 术的泛化之赏,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视角。历史上已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 ( 宋郭熙林泉高致) 之说,依据这种思想来解读、研究园林,于是就产生了 种种不同的艺术泛化视角的审美品赏;不再仅仅以园为园,而且以园为书、以园 为画、以园为文,为园林文化的研究增添了内容。笔者在这一泛化思想的影响下, 提出对园林文化内在关联的研究,这是准确把握园林的文化特质的有效方法。 研究对象的界定 “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概念,这是基于园林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艺术特征,艺术 特征是文化最具独特性的方面,是文化最直接呈现于表象的内容。本文将园林提 高到“从中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的高度去认识,去探求园林与姊妹艺 术的相通性。“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意:1 、研究与园林文 化关系密切的艺术门类在园林中体现,本文主要就其中的三门艺术( 书法、绘画、 文学) 来研究与园林的融合以及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2 、研究书法、绘画、文学 城市规划汇刊2 0 0 1 ( 2 ) p 3 2 。虽然此说法有些绝对,但也是当前园林景观中存在的情况。 注:本文采用传统园林,是因为传统园林没有时代限定性,可以代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形态。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p i 1 9 注:与嗣林文化关系密切的艺术门类很多,诸如建筑、雕塑、音乐、工艺美术等等。 2 引言 与园林艺术在创作思想、美学思想、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 研究现状 从本课题研究的历史资料及现状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在建筑界、书画界、文 学界等领域的研究状况,下文将对文中所涉及到的重要论著进行知识背景介绍: 在建筑界,造园理论的专著寥若星晨,在明代以前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真正为 园林著书立说者,明代计成所著园冶可谓第一部,这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 一部造园专著,刊行后传至日本,备受推崇,译为夺天宫,被誉为世界造园 学的最古名著。书中系统阐述了作者对于造园艺术的见解和主张,总结了明术江 南一带的造园技术。几乎同时出现的有苏州地区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 的一家言体现了画论与园林论相互渗透。近代煮隽教授的江南园林志、 汪菊渊的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陈从周的苏州园林、扬卅l 园林等整 理并发掘了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艺术理论。 历史上有关书画方面的著述卷帙浩繁,实践和理论成果均异常丰富。在书法 界,汉代是书法理论的开端,赵壹非草书、禁邕笔势、九势;魏晋 时期王羲之的书论、王僧虔笔意赞对书艺的演变诸方面进行了探索;唐 孙过庭的书谱对书法的创作规律和美学法则进行系统的阐述;明代项穆书 法雅言则为后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美学系统,从哲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书法。 在绘画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绘画史,可视为山水画史。晚唐张 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绘画通史,文章高屋建瓴地阐述 了唐人及前人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并揭示出深刻的理论命题,许多散佚的古代画论 辑入该书,如南齐谢赫画品、张怀璀画断等不一而足,著名论断“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 张璨绘境) 就赖以此书得以流传。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 著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理论专著, 对创作论、创作主体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强调山水画要深入自然,其山水 绘画艺术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造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界,为园林作记或为园著书立传或反映造园思想的文学创作活动从未 间断,其间诗文不胜枚举,硕果累累。 本文的落脚点是园林,园林研究的方法很多,然而有关园林与书法、绘画、 文学艺术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章则散见于一些美学论著,未成系统。且没有提升到 一定的理论高度。下面就中国古代与园林相关的重要人物及论著作个粗略的归纳。 ( 见表1 ) 重盎奎堂堡主堂壁堡奎 表1 1中国占代与园林相关的重要人物及论著一览表 人物时代 专长相关论著及造园实例 谢赫南齐 画论 占画品录 刘勰 南齐文 文心雕龙 炳宗六朝 画论 画山水序 陶渊明东晋 诗桃花园记、庐山庄同 王羲之西晋书、文 兰亭序 谢灵运西晋文 山居赋、会稽山墅 杨玄之北魏文洛阳伽蓝记 王维唐诗、画辋川集、辋川例、梢川别业 自居易 唐诗、园画竹歌池上篇、草堂记、 庐山草堂、四川忠县东坡融 柳宗元唐 诗、文、园 永州八记、“永州八愚”吲 郭熙宋画林泉高致 苏轼 宋 文、书、园灵壁张氏园亭记、杭州西湖 李格非宋文、园 洛刚名园林记 宋徽宗束 书、画、园艮岳记、艮岳 倪瓒 兀唾、园 狮子林图卷、狮子林 曹雪芹明文 红楼梦 计成明画、园、文园冶、炅园、影园 李渔明画、文、戏、园 闲情偶记、芥子园 文征明明书、画、诗、园 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咏 文震亨明 书、画、文、嗣长物志 米万钟明 书、画、诗、园勺园、漫园 张涟明 画、匿豫园、乐郊园 王世贞明文 游金陵诸园冶 张然清园 北京怡园 李斗 清 园、文扬州画舫录 甬- 涛清 画、园万石园、片 i 山房、画语录 戈裕良清 园 环秀山庄 笪重光清圊 画筌 4 呈l 兰l 一 研究方法 比较法 此文的研究采用历史的眼光,将传统园林及姊妹艺术放入历史的长河中,进 行纵向梳理比较,搞清艺术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加强门类艺术之间的横向比较, 论述中适当地穿插一些与外国园林的比较,以突现传统园林的特色。 综合与分析 注重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在论文的初始阶段注重资料的收集,分析多于综合, 当对前人的资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又将重点转移到综合归纳上,从而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这也是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必然结果。 实地调查 这是论文完成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查阅有关资料文献、书籍及图片 文档,详尽收集间接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知识背景是写作论文的前提;亲身体 验加速写、拍摄采集第一手资料是论文写作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沦文 的写作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后者是论文写作思想火花闪现的源泉。理论 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亲身体验,唯有如此才能给人以信服的论据。 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对传统园林文化关联的背景进行了分析。首先揭示了传统园林的特 征和文化关联的历史渊源;接着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传 统思维方式对传统艺术门类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研究 的思想基础;最后对园林、书法、绘画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不同历史 时期美学恿想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艺术发展具有时代 性的特点,这对文章的展开是有裨益的。 第二章对园林与书法、园林与绘画、园林与文学的关联性分别进行论述。第 一节从园林与书法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关联,书法美学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书法创作思想与园林的相通性,这四个方面对两者之间的文化关联进行论述。第 二节抓住园林与绘画艺术语言互借、互现,从山水画的景观布局、景观处理、色 彩处理三个方面对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分析,挖掘出艺术思想的相通性。第三节 分析了园林与文学的文化关联,首先对园林文学的艺术类型进行分类阐述,评述 重庆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其价值,揭示出二者创作手法的相互展现,归纳出二者艺术思想的共通特点。 第三章提出意境创造是园林与门类艺术融合的最高境界。该章通过以苏州园 林为例,说明诗情、画意、文韵、书理在园林意境创造中的具体展现;以四川纪 念园林( 杜甫草堂) 为例,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园文共赏的园林意境特色。 第四章首先对传统园林文化创作思想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指出园林具有时 代性、民族性、文化关联性的特点,这是现代园林发展所应当遵循的;并对传统 园林文化对现代园林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研究意义 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是个饭全面的话题,它既包括了对园林中艺术要素的研 究,也包括了园林与其所包含的艺术要素闯的关联性研究。笔者尝试着通过本文 的梳理,能获得对传统园林的整体认识,尤其是通过对艺术门类之间关联性的研 究可找到园林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特色性。这对丰富园林理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本文的重点是研究传统的园林,但传统的内涵对今天现代园林的创作仍 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最后落脚到现代园林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上,并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和实施的手段,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也是今天园林创作者所应 当用心思考的。 6 ! 里堡竺型苎茎垡堕堕墨坌堑 1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背景分析 1 1 传统园林的特征 1 1 1 传统园林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统一体。“文化包容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智慧 结晶的知识、行为和物质存在以及凝结在这些存在中的思想意识蕴含”。:从广义 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 此,对于园林,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是集建筑、山水、植物于一体;从功能上来看, 是集居住、娱乐、休闲、会客和游览于一体;从精神层次来看,具有陶冶性情、进 行文化熏陶之功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可见园林既具有形而 下的功能要求,又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 值。园林实体和园林活动是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园林的文化性与人和社会同构, 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 1 1 2 传统园林的整合特征 对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笔者认为它含构了物质因素及其人文因素( 书法、绘 画、文学、雕塑、音乐、工艺美术等) 是一种大文化。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论断, 即“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整合性是指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后所组成的 整体。英国著名美学家赫伯特里德( h e r b e r tr e a r ,1 8 8 3 1 9 6 8 ) 曾指出:“在一一幅完 美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构成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由这些因素组成的整体,要比 简单的总和更富有价值”。圆园林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 他门类艺术相互联系、相互感染的综合体;同时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因此被 喻为“综合艺术的博物馆”,这一极强兼容性与整体性的特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便 利。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园林离开了具有可读性的书法、写意性的绘画、文学意境, 就失去了园林文化的完整性。 根据前人的经验可知,如果仅仅依据艺术之问的某些相关性用拿来的方式来研 究,是不能完整地还原艺术的本来面目的,必须注入文化的内涵才能识其本质。因 为美学和艺术从来是包涵在整个文化之中的,这样的分析才会是深刻的。本文即抓 住了传统园林的文化与整合特征来进行研究探索。 1 - 2 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历史渊源 。语出自中国建筑文化火观e 6 p 3 圆h 里德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p 4 2 7 里塞叁堂堡主堂堡堡苎一 传统园林在历史上与其姊妹艺术相互影响着共同向前发展,下文旨在找到它们 相互联系的历史背景。 1 2 1 “文以载道”思想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世间万物归于“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 作为文人的社会职责主要是“文以载道”。园林是技术的,也是文化的。前者是“匠”, 后者是“意”。在中国古代没有园林师的称谓,由于等级森严,不重视科学技术, 鄙视艺人,把一切技艺之作视为“匠人“之事。因此对造园技艺方面则有意忽略, 因匠人文化欠缺,难以用笔墨记载流传世人。这也是我国直至明代才出现造园专著 的根本原因,这与丰富的创作成果是很不相称的。在这里应当区分两个概念:“匠” 与“主人”( 取自计成在“兴造论”中提出的“三分匠,七分主人”) 。“主人”以当 代的观点来注释就是指具备一定修养和造诣的设计师,他们应当算作古代的知识分 子文人之列,他们参与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如今大量的园林已不存,有关园林 的描写,则广泛地散布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它们既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又是 对造园理论、审美情趣的文学化记载,但真正的有园艺技术含量的专著则到了明代 才出现。因此对明代之前的园林研究得从文学作品着手。 传统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文人的关注、评论、褒贬。诗经灵台中有最早的 记载苑围的文献,篇中记述的灵囿,是一处植被茂盛、鸟兽栖生的地段,掘沼筑台 ( 灵沼、灵台) 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宋代以前园林多以诗文的形式出现,如北 魏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佛寺,兼记园林。如今研究王维的“辋川别业“主要是 依据其辋川集并序的3 0 酋辋川诗。自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袁牧的随园六 记等都为今天园林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可了解该 时期的园林特色,有花园类的、有游息园类的、有宅园类的。园林丰富了文学的创 作内容。可见研究文学作品是研究园林文化的必然途径。 1 2 2 文人造园是园林创作的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形成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思想,造园者众多。文人直接或间接 地参与进造园活动当中。园冶兴造论中作者点出了造园者的决定性作用,对造 园有“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 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之说,其品味高下、修 养学识决定了园子的良莠。这不是工匠所能为,也不是园主人的主观意图所能做成 的。否则会“匪得其人,兼之借费,则前工并弃,何传于世? ”正如明代书画 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的赞语“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 而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者往往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拥有者文人,这是 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往往集多方面的才华( 书、画、文学) 于一身,具有较高的 文化素养,起点较高。这一特点促进了园林造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 主里堕竺型整塞些鲤堕墨坌堑 一 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王维、文征明等他们既是文人,也是艺术家,同时也是 园林创作者采用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山林野趣,使人“不出城郭 而享山林之怡”,苏东坡两次为地方官,他爱西湖之美,疏浚西湖,筑苏堤,将“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怀渗透到了西湖苏堤的建造中,并在湖滨造 了不少亭台点缀风景。他们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审美观、人生价值等精神 文化信息融入到园林之中,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精辟的造园理论和巧妙的造 园手法。这也促成了园林审美语言的扩充:形神、气韵等,园林取得了与书法、绘 画、文学关联的契机。 历史上因画家作画而令园林增其意蕴者或图因园作,园因图传的不乏其例。计 成少年时代即酷爱绘画,对山水画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 成将其绘画实践自如地转化成造园的理论和实践,园冶中曾多次提及画意造园, 在常州建东园时,详细勘察地形后,提出“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 到了明代,苏州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形成了独有的吴门画派,绘画技 巧和理论被直接和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中,对山水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以 明代的造园设计“紫芝园”为例:据紫芝园记记载,该园由文征明布画,仇英 藻绘,相当于当代的园林设计效果图和景点布局装饰图,园景尽出“一泉一石, 一榱一题,无不秀绝精丽,雕墙绣户,文石青铺,金丝镂翠,穷极工巧”。另如文 征明所绘东园图构图疏密有致,图中厅堂水榭、曲水栏杆、林木修篁、湖石假 山各尽其态。( 图1 1 ) 又作拙政园诗画册共3 1 景,都渗透着画家卓越的造园 思想。 圈1 1 文征明绘东园图局部 f i g 1 1 w e n z h e n g m i n g d r a w i n g :t h e p a r t o f d r a w i n go f d g g a r d 资料来源:中国山水画全集 圈1 2 扬州片石山房( 假山) f i g 1 2 p i a n $ h i r o c k c r y h o u s e o ft h e m g 曲o u 姿料来源:自摄 清代画家石涛和尚所画山水极求构图变化,当他结束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 浪迹生涯后于扬州建造万石园和片石山房( 图1 2 ) 。宋、明清的山水画家还为选石 9 重盔查堂堡主兰垡堡墨 一 提供了蓝本,留下了宣合石谱、素园石潜及芥子园画谱等,书中绘有一 百余种景石。另有文震亨与艺圃,陆廉夫与怡园等均因文人参与造园而使困景充满 了画意。苏州狮子林因倪瓒为其作画而成为文人雅集、觞咏之地( 图1 3 ) 。画家的 园林图册,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使今人得以想见昔臼名园的风貌。 图1 3 元倪云林作苏州狮子林园 f i g 1 3y i m n d y i l t yl i y u n l i n d r a w i n g t h ed r a w i n g o f t h el i o nf o r e s tg a r d e n ) )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 1 2 3 园林为文人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场所 由于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园林成为了“中国文人平衡心理矛盾,实现人生理想 的避难所”,这是“身居尘俗而心向山林的困惑的代价”,到远离尘世的山林中寻找 大自然的慰籍,达到精神和园林艺术上的返璞归真。儒道互补的思想促成了园林出 世隐居于城市山林,入世进行社交往来的生活环境,园林就是这思想的 具体表现。当园林的发展 超越了仅仅作为畋猎场 所的阶段后,审美功能的 作用凸现,园林作为隐逸 文化载体的功能不断显 现,不仅寄托园主的思 想,也要满足他们的生活 方式园主邀朋会友, 饮酒赋诗,琴棋书画,文图1 4 明文征明兰亭修楔圈 人聚会、进行文化交流与莩昙艘誓亍妻翥手翥纛霎羔嚣姿描绘出的哪士人 娱乐的活动场所。如晋大f i g 1 4 t h ed r a w i n g o f w e n z h e n g m i n g 书家王羲之、谢安等四十 资料来源: 园林艺术 一入在会稽山阴“兰亭”, 1 0 ! 生里生竺星整壅些塑翌量坌塑 作修契事,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写就了文书并茂的兰亭序集,千古留传, 对当时的园林景观有精致的描写“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 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一觞一咏,办足以畅叙 幽情”;序中记载了水畔进行“文字饮”的形式,成为后代建园置景的依据,园林 成为曲水活动的载体。 尤其在中晚唐以后,理景造园发展成为文人吟咏性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说, 园林艺术为书法家、画家、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大量的园林凭 借文人活动逸事背最的点染烘托而得到意境的升华“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 奥府。”( 刘勰) 。( 图1 4 ) 1 3 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出相通性并最终在某一艺术中达到融合的现象,这应当追 索到民族艺术的审美意识上来。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因此艺术中不可避免地将传统思想、传统思维方式融入其中,因而呈现出深刻的思 想内涵。下文从艺术创作的起源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它们对传统 艺术的影响。 1 3 1 传统自然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自然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对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 的认识和理解,它与人类的形成一起产生。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有一种最古老的 说法,“艺术起源于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古人认为艺术之所以不同, 只是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所采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原始艺术意义上 的“摹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则体现在:中国的“师造化” 说与西方的这一“摹仿”说十分近似,强调向自然学习,真实地反映现实。“造化” 一词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主体之外的一切事物。历代的造园及绘画理论对自然山水 的观察与研究已成为传统。园林创作中的基本美学原则“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这一观念表达了造景追求自然境界和自然质朴的审美趋向。一直以来,传统园林都 沿着这条“崇尚自然”的道路发展并完善着,因此有人说园林是重返自然的捷径。 作画与造园如出一侧,“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张璨) 是山水域 创作的根本途径。大自然的千山万水、千姿百态,都是画家、造园者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源泉,例如“饱游沃看”( 郭熙) ,“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画家石涛) 等 等都说明此理。 从文字起源来看,最早的书法文字具有明显的象形性特征。东汉时蔡邕在九 势中有“书肇于自然”;又有把书法艺术创作的源泉归于“观于物”说( 韩愈) 。 均是对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的释意。书论中用自然事物之美来描写书法之美,借 里鏖奎堂堡主:兰鱼笙苎 助于自然的美把书法比作龙、蛇、岩壑流水等。晋代书家就曾用形象化的比拟讲出 点画的气势,t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起始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 也”。其意指横笔舒展如横亘太空的层云等。唐代的张旭说自己写字,如见担 夫争道、闻鼓吹而得笔法( 实则是得间架结构的迎让问题和节奏分明) ;观公孙大 娘舞剑得其神( 实则是得行草书的始转) 。明代书家董其昌将“逸”视为书法的最 高艺术造诣,将其定义为“出于自然”。 客观自然不仅直接影响了艺术形象,而且间接地影响n t g f j 作者的审美。因此 说自然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共同主体,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灵感,。 1 3 2 传统思维方式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民族 文化现象的深层的、本质的,且对民族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独特性。 通常将思维方式分为直觉思维( 非理性思维) 和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 来研究。 前者是运用具体形象和该形象产生的联想来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 性的形象来表达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运用一定的理念来分析、推理和论证的 一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并影响着传统的艺术形态。 直觉思维诗性智慧 当我们吟诵这一首首如音乐般的诗句时,当我们漫步园林之中,当我们欣赏书 画杰作时,心中时时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画境文心之感这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 感受式的攘体把握。早在先秦时期周易中即可见这样的词汇,如“思维模式”、 “中国智慧”它们在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有学者将中国人的智慧概括 为“诗性智慧”,笔者认为是十分恰当的。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学者杨巴蒂斯塔 维科( 1 6 6 8 1 7 4 4 ) 在新科学著作中最早提出来的,这也是全书的论述中心。 作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文化形态是诗性的文化,这取决于人类早期混沌不清的原 始思维所致的诗性智慧;并认为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理性智慧是在诗性智慧 基础上产生的,人类的“推理性愈弱,想像力也就愈强”。 “诗性智慧式”的思维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心理感受和联想是其主要的思考方 式,其特点有= :其一是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而是善于从总 体上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去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宗白华先生便指出中 圉人的关照方法是全方位的,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开阔视野。其二是这一特点决定 了传统文化的模糊特征,即不善于细密严谨的逻辑推理。诗性智慧的典型形式 意象化思维方式, 周易中已奠定了意象化思维的理论基础一“观物取象”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吴杰中 主编2 0 0 3 年8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 ! 里堡笙璺整壅些塑堕墨坌堑 它包涵了形象思维的一般特性:通过形象所特有的象征,解释可能包括的内涵 ( “意”) 。观物取象是手段,立象尽意是目的;并进一步地解释为观物为了立意, 取象为了尽意。( 象,即卦象,是“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的产 物。) 这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与审美创作不媒而合采用自然为艺术主题,托 物抒情、寓情于景,追求“境生于象外”、“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用诗性的语言( 泛指不同的艺术形态) 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如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 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就代表者两种迥异的思维方式,前者以自然物为摹本,具象地 把握世界,易产生对自然的联想,人与万物的关系是诗性的:后者则是理性的、概 括的,这带给西方人走上了科学思维的途径,发展了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 何学、透视学等。这也是导致中西方艺术形态差异的思想根源之一。 相对来说,直觉思维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以致 于它的深刻影响几乎随处可见;科学理性文化则不太受重视。因此无论是园林、书 法、绘画、文学中都闪烁着诗性智慧的光辉。 理性思维一传统哲学 艺术最终都会与最高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学科一哲学相联。哲学是人类理性 思维的最高形式,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价值取 向、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表现,并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以儒释道 为主流,这三个哲学在相互补充、相互消长中发展着。 1 ) 儒释道思想 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是政治伦理学的美学 观,强调自然物的伦理象征意义,采用比德的方式去关照自然,形成中国古典园林 的主要审美方式之一。艺术中追求法度规矩;是入世的,和谐中有进取之心。在思 维方式上,强调直观思维和综合的整体式思维。因此在关照方式上对传统艺术起到 了决定作用。因此儒家思想对园林的根本影响“在于营造个世俗的气氛”。 ”不仅表现自然的风貌,又极力表现人性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冥和。 佛教思想传入后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同化,是心理学的美学观。其贡献在于对审 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深刻把握,它认为审美是一种由感知、理解、情感、联 想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直觉感受。禅宗的境界就在于将自身置于现实生活中,体 验人与自然的接近以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对自然的这一审美要求被古代的文人所接 受,并对中国艺术由传神到写意的质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自然哲学的美学观。与追求礼教秩序的儒家相 比,它是出世的,和谐中有隐退之心。“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对于世 。景观形态学吴家骅 著中国建筑二r 业出版社1 9 9 5 年p 1 3 5 1 3 垩鏖查堂堡主:兰焦丝壅 界观基本问题的看法。它包含了两层含意:一是主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提倡自 然之美、朴素之美:二是重视人的参与和人的情感和智慧的渗透。强调艺术的最高 目标就是在自然中得到自我心灵的抒发和满足,即精神上追求“清水出荚蓉,天然 去雕饰”的境界。 元代画家倪云林曾指出古代文人的思想“据于儒,守于老,逃于禅”e “据于 儒”决定园林布局的秩序特征:“守于老”决定园林的环境特征;“逃 于禅”决定园林的意境追求。这可视为中国造园思想在哲学高度的概括,并 可以进一步地扩大开去解释其它门类艺术。 2 )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对立双方在对立中共存,从而形成一个生动、统一的整体,中国 古人在处理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便是本着“矛盾和谐”的态度。儒道两家都注重 从总体上观察事物,都重视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带有浓厚的辩证思维的特 点。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对应的范畴:“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 , 这是传统哲学概念的核心:“有”与“无”、“虚”与“实”这两对辩证观强烈地 影响着传统艺术观,为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虚实结合”的重要审美原则。 历代书法论著中也充满着辩证法的光辉,例如清人笪重光书筏中阐明了书 法创作中的曲直反正、奇正相生、相反相成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概括为“书亦逆 数”,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书法美。所谓“逆”,是对立面,“逆数”即对立统一 的法则。把这一关系类推至其它姊妹艺术,可以得出“画亦逆数”、“园亦逆数” 等。实践成果证明,园林与书法、绘画的形式美无不是以成对的矛盾出现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酝酿产生并发展生长着。 这正是园林和门类艺术产生关联的共同思想基础。一致的思维方式加上艺术创作者 在普遍意义上都有相近的修养、学识和经历,因而逐渐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艺术 范畴;意境、虚实、奥旷、含蓄、形神、气韵、神采与形质等。 1 4 园林与门类艺术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