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以《搜神记》为例.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以《搜神记》为例.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以《搜神记》为例.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以《搜神记》为例.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以《搜神记》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整体性叙事思维的特征提出从整体到局部的结 构研究思路。论文以搜神记作为分析的文本,旨在寻找中国传统叙事的结 构类型与特点,对几种主要的结构方式从历时视野寻找其演变的轨迹,并在此 基础上进而探求叙述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叙事艺术精神,在叙述结构研究的审美 维度做出探索。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对中西叙述结构观念的差异进行了简要比较, 这主要表现在结构概念、结构分析的方法以及结构特性三个方面上,通过这种 比较来加强我们对叙述结构的理解,从而为本文的结构分析寻找路径。第一章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初步探讨叙事艺术的演进轨迹并对搜神记的情 况做一介绍,接着是提出个人的叙述结构研究设想:在整体性思维下为叙述结 构的研究增加历时视野与审美维度。第二章是本文的重心,对搜神记中的 三种常见结构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既勾勒出其历史演变轨迹,也对这些结 构方式的优点进行论述,从中探寻中国古代人在叙事艺术中对结构多样性所做 出的贡献。第三章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叙述结构与叙事艺术精神 的关系,论述叙事艺术精神以及搜神记对此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叙述结构搜神记叙事艺术精神结构主义 n a r r a tiws t r u c t u r al s t u d yo n c c r l t 6 r r t $ t h i st h e s i sp u t sf o r w a r da w a yo f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a la n a l y s i s :f r o mt h e i n t e g r a t et ot h ep f l r t s ,w h i c hc a na ( 衄吨w i t ho a i r - , c s et r a d i t i c n ! di n t e g r a t e dt h i n k i n g s o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 锄威卿玎a sat y p i c a le x a m p l et os t u d ym a n ys t r u c t u r ef o r m s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t h a ti i ei n ( 1 , i i n e s em a r a t i v et r a d i t i o n , a n dt os t u d , jh o wd i dt h e s es t r u c t u r e f o r m sd 雠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h i s t o r y t h e n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i e st h es o u lo ft h en a r r a t i v e a r t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s oi ta d d st h ea e s t h e t i cd i m e n s i c “t l i t yt ot h en a r r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s t u d y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 ( 硇p t e r s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i tt r i e st oc a t c h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r l n a r r a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b e t w e e n o a i n a a n d t h e w e s t 。w h i c h l i e 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t h e o 瑾妁e 毗s t r u c t u r e , t h ea r 蟹t l y z i n g w a y s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c o t l s t r u c t i v ed - l a r a c t e r t h e nw ec a ns t r e n g t h e no u rt n 打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r h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 t t p t e ro n e c o n c l u d e st w o1 3 8 r t s f i r s t l y , i ts t u d i e sw h yd i dm r r a t o l o g yb e c o m e 锄a r t a n dt h e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o u s h o n j i t h e ni tp u tf o r w a r das t r u c t u r es t u d yw a y o fm i n e i n t e g r a t e dt h i n k i n g :a d dh i s t o r i c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i nt h e 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s t u d y ( 鲫t e rt w oi st h ec e n t e ro ft h et h e s i s , w h i c hs t u d i e st h r e e t y p e so fn a r r a t i v es t i t l c t u r e , a n dd r d w s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 i r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i u t i o n i t 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 s en a r r a t i v e $ t r u c t t l r e s , i no r d e rt os e a r c ho u tt h e c a n t r j b u t i o nn l a d eb ya n c i e n to a i n e s ep e o p l eo nt h en a r r a t i v ea r t o - j a p t e rt h r e et r i e s t of i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s o u lo fr 幽c a t i v ea r t o l r lt h eb a s eo fp r e v i o u sa c c _ x x m t s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s o u lo ft h en a r r a t i v ea r ta n d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i tm a d eb y 愎脞曲吼声: l 嘶w o r d s :n a r r a t :i v os t r t 丘t t r e , 8 a u s h e n i i ;s o u lo fn a r r a t i v ea r t ;8 1 = r t d c t r i m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韵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妊赫骜字旦期i 銎1 7 争殛秒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阏。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兹痨岳 签字日期:讥唧年f 月糟日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 搜神记为例 引言 结构是进行叙事研究的重心,从事叙事学研究的中西学者都为此付出了 心血。叙事作品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分析, 从而总结出诸多的叙述结构理论。这些理论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可以 互相借鉴,共同构筑起我们对叙述结构的理解。 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产生以来,对叙事作品的结构 分析得到不断的深入,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苏里奥、布雷蒙、托多罗 夫等等都提出自己的一套结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九 十年代后叙事学重新兴起,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对叙述结构的探索已经由 共时性结构转向历时性结构。 与此相映衬的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用自己的智慧对于叙事作品的结构 所做出的独特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历史叙事经验时就提出“缀 事”概念。随着叙事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明清时期也随之出现较为集 中地对叙述结构进行经验总结的理论,金圣叹、毛宗岗、章学诚、刘熙载以 及现代的钱钟书等都对叙述结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总结。 与西方的叙述结构相比,中国古代的叙述结构理论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我在此将对中西叙述结构研究观念的异同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从而加 深我们对叙述结构的理解。中西在结构概念的理解、结构分析的思路方法、 以及叙述结构的特性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1 、结构概念的差异 中西叙述结构理论是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的,对 于结构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结构被理解为叙事作品内在各 个要素的关联。结构主义叙事学试图寻求超越具体作品之上的叙述法则,探 索终极的叙述结构,揭示出恒定不易的结构规律。他们把叙述结构当作故事 信息成分的组合规律来探索,对这种规律的寻找旨在建立一种抽象的理论模 式,以此来解释丰富多彩的叙事文学现象。 结构主义叙事学在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时,灌注着西方人的科学 探索精神,深入叙事作品的具体入微的叙事信息中去展开叙述结构的研究。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古代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如以格雷 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和以布雷蒙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另一方面是有关 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如以罗兰巴特、托多罗夫和日奈特等人为代表 的小说研究。他们不关心叙事作品与外在社会的关系,而将分析的目光聚焦 在“文本”上。其结构分析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读叙事作品中叙述结构的 丰富多样性,而是存在于这些作品之上的抽象的叙述结构法则。 这种结构观念深受语言学研究的影响。索绪尔改历时语言学研究为共时 语言学研究,开了共时语言研究的先河,并对其他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结构 主义叙事学家们也顺着共时研究思路来分析叙事作品,把文本看成一个个组 成成分的结构体,他们试图在叙事作品中寻找出共同的结构规律,把文本看 作是共时的,结构被理解为静态的、组合的规律。例如罗兰巴特认为“叙 事作品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主要建立在嵌入式和包裹式句法基础上的 语言”。他是从叙事作品中去发现叙事作品语言的结构,他的叙事理论分 析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结构观念。 中国传统的叙述结构概念与西方相比大相径庭。叙述结构是个有艺术生 命的结构体,是“活”的,是具有动感的,而不是“静态”的。杨义在中 国叙事学里指出,“结构一词,在叙事学体系中虽然已经是名词,但从它 的中国词源上看,它是动词、或者有动词性。结构的动词性,是中国人对结 构进行认知的独特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的叙事学贡献自己的智慧的一个重要 命题。”。无论是在叙事实践还是在叙事理论总结中,中国人所理解的结构 都是具有生命的结构,结构不仅仅是作品中静态表现出的结构体系。这种动 词性不仅体现在叙述这维度,在受述者维度里也需要从叙述者的讲述中重新 “结构”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动词形态的结构贯穿在叙述活动的多个环节 之中,而不只是文本维度中的静态形式呈现。在对叙述经验进行总结时,我 们可以发现,他们喜欢用具有生命的或者具体形象的自然物体来描述或比喻 作品的结构特征。比如金圣叹用“横云断山法”来描述的两打祝家庄后忽插 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毛宗岗用“草蛇灰线”来形容三国演义里赵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转白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页3 6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杜,i9 8 6 。 。杨义中国叙事学,页4 7 ,人民出版社,1 9 9 8 。 2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云从常山下山到跟从刘备那期间忽隐忽现的经历过程的叙述。 当代中国的叙事学学者在引进西方叙事学理论的时候提出“叙事动 力”这一概念,也正是基于对结构的动词性理解基础上才完成的。叙事动力 首先由傅修延在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一书中提出,随后杨义也对 此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可以说,叙事动力的提出是在引进西方叙事理论 时,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对叙述结构做出的新解释,弥补静态性结构观念 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中的诸多现象。这种理论思维也与中国古 典文论中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寻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 、结构分析方法的差异 基于结构概念上的差异,中西结构研究在方法上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 式,运用了截然相反的分析路径。 西方学者用理性的分析思维来对待静态的结构,把结构送上“手术台解 剖”,深入到作品的信息内部,从细微之处研究叙述结构,分清结构的基本 构成形态,看清结构的微小“细胞”。西方叙事学者从叙事作品的最小信息 处着手叙述结构的分析,逐步推进到对整个叙事作品结构的分析。早在上世 纪2 0 年代,普罗普便在民间故事形态学首开提取表层结构的先例,他认 为所有的民问故事都只有一种结构形态,由此他从故事事件中提取出功能, 再探讨功能组合成故事的规律性形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普罗普是从故事 的最小信息单位“功能”来分析故事的结构规则,继而总结出民间故事的叙 述结构规律。之后,苏里奥以戏剧文本来分析叙述结构,他在( - - 十万种戏 剧情境中提取出戏剧故事的六种功能,“狮子”“战神”“太阳”“大 地”“仲裁者”“月亮”。这六种功能的组合构成了他的戏剧情境。在此, 他也是从叙事作品的细小信息出发来从中提取“功能”,以此探讨作品的组 成形态,即表层叙述结构。格雷马斯则对叙述作品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得出 基本的叙述信息,再把叙述信息划分成“角色”“行动元”等,由此层层推 进到对整部叙事作品的分析。这几种结构分析涉及各种类型的叙事作品,在 西方是颇具影响力的。他们在进行叙事分析时所具有的共同点在于一方面将 叙事作品解剖成小的信息成分,然后对它进行归纳分类,由此来发现其中的 叙述规律和结构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分析的路径都是从小的叙述信息推进到 整体性思维f 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整部叙述作品,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来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叙述结构理论虽然散见于诗论、小说评点、戏剧评点、历史叙 事理论中,但其总的特点是用直观的思维来感悟结构,象形思维左右着中国 人对结构的认识。中国传统叙事从整体出发,对叙述结构给予全局性的把握。 直观思维感悟结构是从叙事结构的外部进行观察,这易于观察到叙述结构的 外在感性的表现形态,具有整体感和生命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叙述 经验进行总结时提出“缀事”概念,“然记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 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他 是在总结编年史历史叙事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在把握 结构概念时所用的思维方法,他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把结构的形态描述出 来。明清时期是叙事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叙事经验总结的方式 依然使用的是直观的描述法。对叙事文的结构方式充,毛宗岗在小说评点中 分展示了他们直观描述法的妙处。“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 妙。有将雪见山霰,将雨闻雷之妙”。这种结构分析方法本身就很 具有艺术的美感,而不像西方叙事理论那样失去了理论本身的审美特性。 3 、叙述结构特性的差异 不同的结构分析思路之下,中西叙事理论所得出的叙述结构在特性上存 在差异也就顺理成章。中国传统的叙述结构的理论总结是不成体系的,它随 叙事作品的变化而可能有不同的说法,特别是在“评点”盛行的时代里,同 一类型的结构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命名结构的称谓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用 自然事物的形状结构来描述叙述作品的结构成为中国传统叙述理论的一大 特色。诸如“网”、“山”、“蛇”等等成为常见的类比事物,这就使得结 构的特性充满生命的动感,具体形象的具象事物与作品相映成趣。读评点版 的叙事作品也就充满情趣。他们会说这种结构像什么,那种结构像什么。当 代学者在研究叙事作品时也在沿用这种思维来解读作品结构。比如用这种思 维读解项链,可以称之为“圆形结构”,读解三国演义有人认为是 一种网状结构。现代学者系统总结出来的章法结构也大都沿用传统的思维来 刘勰文心雕龙,范立澜注,页1 7 1 ,人民文学 j 版社,2 0 0 2 。 。毛宗岗读三国忐法页3 4 9 ,转臼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 民m 版 t ,2 0 0 0 。 4 整体性思维f 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 搜神记为例 认识的,如钱钟书在管锥篇里提出的“蟠蛇章法”。 西方分析性的结构则是在众多的叙述经验中总结规律,是分析性、思辨 性的静态结构。他们试图寻找组合叙事作品的万花筒中的碎片,寻找出其中 的不变的结构规则。最终他们所提供的是一套套分析结构的方法用以解读诸 多叙事作品。这些方法一般都自成体系,沿着这种思路下去,叙述结构被细 细地解析开来。这种体系性的结构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辨性, 把很多叙事艺术中感性的一面去除了,留下充满思辨性的结构演绎图式。它 只告诉读者一套思路,一种方法,可以用它来读解其他的叙事作品,而具体 的结构样式还需要自己在阅读实践中去运用。普罗普、列维斯特劳斯、苏里 奥等人提出的结构都是一套分析方法,都有一套可操作性的分析步骤,这些 步骤都合乎逻辑的推理,理论性很强,但一般都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而不 是一种万能的方法。 通过中西叙述结构观念以上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叙述结构的 理解。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去理解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认识。 这些结构观念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互证。我们只有以包容的态 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叙述结构,才能对它有更为全面的看法。 叙述结构分析并没有过时,继续推进结构分析是值得我们去开拓的基础 性课题。9 0 年代以来,叙事学突破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框架在多方面取得成就, 其中在结构方面的突破表现探索结构的历时形态,寻找结构的演变,关注历 史语境中的结构形态。中国古代丰富的叙述结构理论大多散在小说评点、历 史叙事理论、戏剧评点等里面,并且并不是以系统化的理论出现,需要我们 用现代的、学科化的、体系化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借用西方的理论作参照, 发掘其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本论文正在对中西结构理论对比认识下,选择搜神记作为分析的文 本,采用先整体再局部的结构分析思路,将结构的演变轨迹做出勾勒,进而 寻找叙述结构中寓含的中国叙事艺术精神。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第一章叙述结构与搜神记 本章对叙事做品作了初步分类,简要论述了叙事艺术的演进,从而认清 搜神记在叙事艺术演进中所处的地位,并提出叙述结构的研究思路。为 下一章勾勒叙述结构的历时演变做一铺垫。 第一节叙事作品的分类与叙事艺术演进 1 、叙事作品的分类 叙事是人们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在远古时期, 叙事并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功能主要还是在于其信息( 故事或其他 息) 交流,为解决人们生活上的信息传达问题。叙事的目的更多在于其实用 性,而不是其艺术性。为了信息传达的需要,人们利用不同的媒介进行着各 种尝试,以寻求更好地传达事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人类在长期的 事件讲述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传达事件的技能和手段,从而远远超出 了实用的目的。这样在事件的叙述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叙述也走 向了精致化与艺术化。叙述能力提高的同时,叙述的事件产生分化,事实性 事件与虚构性事件分化,叙述技巧技能素养也得到大大提升,这种传达活动 也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门艺术,我们可称之为叙事艺术。叙事艺术正是通过 不同的叙述媒介使得所传达之事能够“悦耳”“悦目”,使听者在故事的消 费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 生命那样永存着。”。对广泛存在的叙事作品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可以从 叙事艺术的演变进程角度去理解叙事。从艺术性高低与叙述目的的不同来划 分种类繁多、题材各异的叙事作品,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实用性叙事和艺术性 叙事两大类,前者包括历史叙事、日常叙事、新闻叙事等,这一类侧重叙事 的实用功能,尽管他们随叙述技能的提高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但终究不 脱离其实用功能。艺术性叙事也可称为叙事艺术,它包括小说叙事、戏剧叙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转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页2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 9 8 6 。 6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 搜神记为例 事、影视叙事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的叙事如叙事诗等,这类则是侧重叙事的艺 术功能,主要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 、中国叙事艺术的演进 在中国,叙事的艺术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先秦时期是中国叙事传 统的形成期,在此期间,叙事的实用功能,如记录历史或者诸予言论中的“含 事”材料等,并没有与虚构性事件的叙述分离开来,叙述活动的诸要素都在 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由朦胧走向清晰。正如傅修延在先秦叙事研究:关 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中所总结的:“第一,在先秦叙事中,叙事诸要素 由朦胧走向清晰,对叙事行为的驾驭逐渐成熟,其中记言能力的迅速成长尤 为突出。”“第二,先秦叙事已经表现出相当清醒的自觉意识,作者的主体 意识亦有所抬头,这些促进了对叙事形式的讲究,导致了叙事中虚构成分的 增多,为历史性叙事语文学性叙事分道扬镳各领风骚做好了准备。”“第三, 先秦叙事在中华民族叙事思维上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其形态、倾向于特 征对后世叙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先秦叙事处于中国叙事史上的 拓荒阶段,它播下的许多种子为后世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生长点,它建立的一 系列范型亦获得绵延不绝的发扬光大。”中国叙事传统源头丰富,从叙事 技巧到叙事艺术精神都有完备的传统,各种叙事样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两汉时期是叙事演变的第一站。思想上打破孔子“不语乱力怪神”后, 叙事文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东汉后期,随着道教进入清整形成时 期,出于求长生的需求,产生了对神、仙的渺思,这极大地激发了那时候人 们的想象力。“故事”这一叙事的主要元素得到充分的发育,出现很多托名 东方朔、汉武帝的故事。但是从曹丕开始的对谶纬之术的打击使得两汉时期 的许多虚构性故事已经在资料上无法复原,资料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看到 当时虚构性叙事的原貌,只能从其历史叙事、叙事诗、民间故事及其他“含 事”材料等等来考察两汉在叙事上的发展演变。两汉时期的叙事成就主要表 现在历史叙事上,两汉的历史叙事使中国叙事水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直至唐代的传奇则代表了中国文言系统叙事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页3 l3 - 3 1 6 ,东方出版社,1 9 9 9 。 7 整体性思维f 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的很高水平。文言叙事是在先秦两汉叙事基础上开出的艺术性叙事的第一枝 花朵,形成了优秀的文言叙事传统。可惜的是这朵叙事艺术之花没有获得像 抒情文学诗歌、文赋等同样的地位,叙事的理论探索也没有跟上,没有出现 象史通总结历史叙事经验一样的著作对文言叙事的传统进行总结。很多 学者都认为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叙事文学的成熟,而我个人认为,从魏晋 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一直到唐朝的传奇是同属一个叙事传统的,它开创了 一个叙事的规范,用文言进行叙事的范型。不同的话语机制下都需要高超的 叙事智慧才能创作出传世的叙事艺术作品,志怪志人小说及唐传奇正是用文 言话语为后世开创作了一个优秀的叙事典范。 3 、搜神记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 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搜神记为干宝所 做。据鲁迅的考证,“搜神记今存者二十卷,然亦非原书,其书于神灵异 人物变化之外,颇言神仙五行,又偶有释氏说。”。关于搜神记的版本, 现代学者汪绍楹校注本作了大量可靠的考证,“搜神记原书传至宋代就 已经散佚。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二十卷本,据考证,可能是明代胡元瑞从法苑 珠林及诸类书中辑录而成的他最初刊行与海临胡震亨的秘册函中, 后来为毛晋收入滓逮秘书,至清嘉庆中,又为张海鹏辑入学津讨原第 十六集。胡元瑞见闻博洽,又很懂得编辑体例,辑本的多数条目大抵出于干宝 原书。但胡氏抄撮时亦有阙遗,并有滥收他书而造成的错误。”圆本文所分 析搜神记中的叙事作品根据汪绍楹校注版本来进行。 搜神记是中国传统文学性叙事发展的重要一环,它积累了丰富的叙 事经验,承接着先秦两汉叙事的传统。叙事传统形成后,会有一个发展演变 的过程,叙述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叙述的媒介、故事的叙述结构、叙述者与 受述者的身份角色、叙述的修辞手段、叙述精神等都在经历着演变。结构作 为叙述活动中故事的信息呈现状况也在发生着缓慢的演变。结构并不只是共 时的,它也有自身的历时形态的演变,只不过其发展演变相对缓慢,并不是 那么明显。不同的叙事传统影响之下,叙述结构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色。中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页3 5 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0 5 。 。干宝搜神记,汀绍楹注页i ,中华书局h 版丰十,1 9 7 9 。 8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先秦已经形成自成体系特色的叙事传统,受此影响,在叙述结构上也形成了 独特的风貌。如果要编写一部叙事文学史,叙述结构的演变史将成为其中重 要的内容之一。搜神记作为魏晋南北朝文言叙事文的代表作,它继承了 先秦以来的叙述结构传统,在叙述结构的演变方面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因 如此,本文选择搜神记来做结构研究的文本。 第二节结构研究思路的思考 1 、叙述信息 叙述信息是a j 格雷马斯在解读神话作品时引入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 下他的理解。他指出,“从理论上讲,解读神话信息的前提是为了了解神话 的结构和组织神话世界的原则,神话信息就是这神话世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的体现。”。格雷马斯在分析神话结构时是把神话信息划分成可预 见的内容连接相符的系列之后,对每个系列进行分析,力求借助规范的标注 理出每个系列所包含的神话素和神话段。格雷马斯用神话素和神话段来划分 神话的结构是以语言学的语言功能来进行的。 我在此借用格雷玛斯的“叙述信息”这个概念,是出于把叙述活动理解 成一种信息的传递活动,由此来考察叙述结构。区分“故事”与“叙述”使 得“故事”( s t o r y ) 成为一个悬在空中的虚有概念,故事通过不同的叙述 在文本中得以传达出来,那么,文本中所固定下来的“故事”我们可以称为 “叙述信息”,这是从传达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故事”。本文无意卷入到“故 事”与“话语”圆二者的区分中去,但需要借助其中的分析思路。 2 、叙述信息的亲疏关系 叙述信息在叙述作品中的关系并不是同等亲和距离的,而是呈现出一种 亲近与疏远特性。下面试以搜神记中为人熟知的宋定伯捉鬼故事来 说明叙述信息的亲疏关系: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 ” 。a j 格雷马斯叙述语法的组成部分,转自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页3 6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 。关于“敌事”和“话语”,申丹在其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第一章和英美小说叙事理论 研究 第十四章都作j r 专章辨析研究。 9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 ”答日:“欲至宛市”鬼言:“我 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相担,何如? ”定伯日:“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 ”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何所畏忌? ” 鬼答日:“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遏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淮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 ”定伯日:“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 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 五百乃去。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宋定伯捉鬼卷十六) 。 在此故事中,一系列的行动信息“骗鬼相担”“渡水”“捉 鬼”“卖鬼”构成了整个故事。将它划为这五组信息的依据在于故事发生的 叙述时间、叙述地点或者故事中的人物发生了改变。如果把整个故事看成一 个完整的叙述信息,那么这一叙述信息便是由“骗鬼”“相担”“渡 水捉鬼”“卖鬼”这五组信息构成,每一组信息相对整个故事来说关系 是很亲近的,但是相对于这五组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又是有一定距离 的。这五组信息内部是由几个动作构成或者几个句子来构成,如果这里面的 信息量够大的话还可以进行下一个层次的划分,这在大型的叙事作品中是很 多见的。假如抽取其或者调换其中的某组信息我们会发现,这样会对整个故 事产生信息的缺失,而对于其它几组信息内部却不会改变。受述者在接受故 事的信息时可以感受到这些信息的转换。 “叙事的基本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始末所构成”, 那么 叙述信息的亲疏关系也可由这些基本的要素来确定。这四者的任何一方的变 动都可能造成叙述信息的改变,从而使得前后的叙述信息的亲疏距离显示出 来。比如在宋定伯捉鬼故事里,人物只有鬼和宋定伯,划分其叙述信息 则是由空间的变动来确定叙述信息的亲疏。叙述层次则取决于故事的信息量 的多少,如果进行完第一次的信息划分还是无法分清头绪,则可以进行第二 个层次的信息化分。当然这用层次划分可以适可而止,从而避免将叙述信息 。文中引搜神记篇章为了方便,兼采用汀绍楹所标的题名,并在文中沣明其卷数,下同。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页3 1 3 ,东方出版社1 9 9 9 1 0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划分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所带来的琐碎弊端,不必像语言学的分析一样推进 到句子甚至更小的层次里面去。 划分亲疏关系实际上是从叙述信息的联结要素去理解结构。杨义在中 国叙事学里将叙事的结构要素分为三个:顺序、联结和对比。他是在读解 文心雕龙“附会”“熔裁“篇而将作品结构具体分解为三类( 一) 顺序性 要素,如“情理设定”、“先标三准”的始、中、终,如“统首尾”。( 二) 联结性要素,如“条贯”、“缝缉”“合涯际”、“圆合”。( 三) 对比性 要素,“刚柔变通”是情调性对比,繁简疏密是比例性对比,而“定与夺” 则是操作对比的剪裁取舍的手段。 其中的联结性要素去认识结构的历时 演变是本文试图做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结构或许能增添一些我们对文本结 构的认识。 这样从叙述信息的联结关系对叙事作品作系统的分析,可以更适合中国 传统叙述思维特性。划分叙述信息的亲疏有利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叙 述结构分析,从而避免从最小的叙述信息开始往上归并。从故事叙述的最小 单位事件开始分析,再分析其组合成事件系列,再分析其组成整个故事,这 并不太合乎中国人的叙事思维。在中国传统叙事中,整体性思维影响深远, 叙述故事都讲究整体性的谋篇布局,对这种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进行研 究,更能适用于对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的解读。其实划分叙述信息的亲疏关 系不仅仅有助于结构的分析,他还有助于叙事学的其他理论的,比如说叙事 节奏的分析。 引进“叙述信息”概念是为了从西方叙述结构分析中吸取其中有用的 东西,它有利于深入到叙事作品的内部,但是需要对其所用的依据重新阐述。 语法学分析的最大单位是定在句子层,对于文本的结构也用语法学上的思路 方法,的确可以将分析进行得很精细,但也略显琐碎,往往使得叙事作品的 整体特性、叙事风格特征不能做出比较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来,从叙述信息的亲疏关系来考察。在研究思路上我在此试图放弃从叙事信 息的最小单位归并分析直至整部叙事作品,而是反向运用,从整体入手,逐 层往下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 。杨义中国叙事学,页3 5 4 7 ,人民出版社,1 9 9 8 。 i i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本文选择搜神记来做结构研究的文本,正是在对中西叙述结构理论 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的基础上从尝试从整体入手逐层往下分析。在吸取西方 分析性思维的同时,本文对于叙述结构的形成也给予历时角度的关照,对搜 神记中具有普遍性的结构特征作一种溯源式的寻找,试图寻找到这种结构 方式在之前的叙事实践中的演变轨迹,然后再探索结构背后所蕴含的叙事艺 术精神。这样从三个维度同时观照结构,有助于我们获得对于叙述结构比较 全面的理解。 1 2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第二章多样的结构形式 本章主要探索搜神记中三种常见叙述结构的特性,对其历史演变做 出勾勒。结构主义叙事学在进行结构分析之初更多地考虑到叙述结构的共同 特性,而各个民族在叙事实践中却展现出叙述结构的丰富多样性。9 0 年代以 来,叙事学突破结构主义叙事学取得新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 共时叙事结构转向历时叙事结构,关注社会历史语境如何影响或导致叙事结 构的发展。” 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结构形式有利于推进叙事研究的深 入。 第一节预言结构 1 、预言结构的历史轨迹 预言结构的形成最早可以溯源到甲骨问事上,甲骨问事作为最早的叙事 形态之一,它就已经蕴含了预言结构的产生。“严格来说,甲骨问事只是 一种h 问,与通常意义上的叙事尚有一定的距离”。殷墟b 辞一般包括 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 李学勤将它分为六个部分) ,不管是四分 还是六分,他们都包括两个基本的信息组成部分,对占h 过程的简单信息叙 述以及对应验事件的叙述。两部分本不相干的叙述信息由于“预言”的缘故 被放到了一起,“预言”便成为一种结构性因素。这就开创出一种基本的叙 述信息的结构方式一预言式结构。叙述信息被联结在一起,只是因为信息与 信息之间是一种预言关系。我们把这种以预言作为联结因素的叙述形式称为 预言式结构。这种叙述结构里整个叙述信息由两个基本的部分组成:一个是 预言性事件;一个是应验性事件。 甲骨问事作为一种沟通人神的交流方式,充当预言性事件的是神圣的占 卜活动,而应验性事件则是所卜问事件的实现情况。预言结构凝结着古人对 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一种神秘事件的发生可能预示着人们未来生活,预示 着某件大事将要发生。远古时代的甲骨文为人类保留了珍贵的遗产,从中我 。申丹,韩加明,壬丽砸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页2 0 9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 ,页4 l ,东方出版社,1 9 9 9 。 1 3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们可以读解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他们需要对未来世界、神秘世界的一种解 释以获得生命的延续。预言结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凝结着古人对神秘世界的 追问方式。 这种叙事的结构方式被后世的叙事广泛运用,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中 国的历史叙事发达并且发育得比较早,预言结构对历史叙事的影响也是很 大,可以说,预言结构对文学性叙事的影响是通过历史叙事这一中介来实现 的。预言结构在历史叙事里获得了不凡的地位。历史叙事本来是要保持史实 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但是中国的历史叙事却唯独保留了预言结构的叙述,用 一些神秘的事件来预示重大历史人物的神奇经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有不凡的征兆来预示起神圣的地位。从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天 子”“文曲星”下凡等标示就可以看出,天事预示着人事,这不仅仅影响着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讲述故事时的结构模式。 我们暂且通过左传这部历史叙事的典范之作中的预言式结构来看历 史叙事对预言结构的继承。左传十四年春,“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 叔服日: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这一段由星象引出 的预言预示了之后几年国君的命运,之后,在文公十六年,宋昭公被杀;宣 公二年,晋灵公被杀;文公十八年,齐懿公被弑。左传在利用这样的形 式组织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奇异的天际现象的叙述,将“天事” 与“人事”联结到一起,由此使得这一段纷繁的历史事件在叙述结构上更加 严谨。又如宣公十二年,“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 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 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o 这段楚子围郑的历史叙述也同样由 占卜的预言方式来结构着历史事件的叙述。在左传里,预言的作用还是 比较遵守历史事实,只不过是将预言性质的时间加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之中, 用以结构上下文。 2 、搜神记对预言结构的发展 搜神记在预言结构的运用上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存在很多利用这 o 春秋左传注文公十四年,杨们峻编著。页6 0 4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8 1 。 。春秋左传注- 宣公十二年,杨伯竣编著,页7 1 8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8 i 。 1 4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种结构方式来叙述的故事,在文学性叙事作品中极大地发展了预言结构。这 主要表现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扩大了预言信息的内容,既不限于“神圣性”的占卜,也不再 局限于历史叙事中预言结构用来预示重大历史人物或事件出现时的异常征 兆。尽管搜神记中也不乏沿用甲骨问事模式的内容,但它却大大扩展了 预言信息的内容,把一些怪异之人事、言论、或者自然现象、民情风俗等等 都当作一种预言,并由此来组织叙事信息。下面试举数例说明: 初,汉元,成之世,先识之士有言日:“魏年有和,当有开石于西三千余 里,系五马,文日“大讨曹”。及魏之初兴也,张掖之柳谷有开石焉始见于 建安,形成于黄初,文备于太和周围七寸,中高一仞苍质素章,龙马辟 鹿,凤皇、仙人之象,粲然成著此一事者,魏晋代兴之符也至晋泰始三 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仅具图上” 案其文有五马象:其一有人平上帻,执戟而乘之;其一有若马形而不成其字 有“金”,有“中”,有“大司马”,有“王”,有。大吉”,有“正”,有“开寿”; 其一成行,日“金当取之”。( 开石文字卷七) 【以言论作预言】 晋时,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日撷子髻。如自宫中,天下 翕然化之也。其末年,遂有怀,惠之事( 撷子髻卷七) 【以社会风俗作预 言】 晋武帝太熙元年,辽东有马生角,在两耳下,长三寸。及帝晏驾,王室毒 于兵祸( 辽东马卷七) 【以怪异事物作预言】 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始有兵革苦辛之辞,终以擒获斩截 之事自后杨骏被诛,太后幽死,杨柳之应也。( 折杨柳歌卷七) 【以曲辞 作预言】 这些故事的的内容并不限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都是在当时流传很广 的,类似这种叙述信息的结构方式在搜神记里有很多,这表明作为一种 叙事思维在那时是非常普遍的。要叙述一件事时,总是要在讲述主要事件信 息的前面加上一些奇事来使得“故事”更具有吸引力。有些事件本来并不具 有“故事”性,但经过这样一种结构方式,叙述出来的事情便具有了讲述的 价值。比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子,本来妇人结发方式的改变只是一种社会风俗 15 整体性思维f 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搜神记为例 的变迁,最多也只具备史料或者风俗上的价值,而不具备文学性故事的性质。 但是作者把这事与怀惠之事联结在一起来讲述,这一事件的故事性也便具备 了,似乎这两事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这也就是预言式结构的魅力所在。 这种结构方式代表了民众间大量流传“故事”的部分产生方式。这表明,预 言式结构方式在当时得到了普及,而不再仅仅是以历史叙事这样的官方形态 存在。 第二、就预言结构中预言性事件和应验性事件两部分而言,搜神记 对于预言叙述结构中的各部分作了灵活的处理。这里有的故事叙述是对预言 事件作详尽的叙述,也有将这部分略写,而将应验事件作充分的叙写,而将 前面的预言事件作简要的交代,有的则是前后两部分保持大致平衡。而不像 甲骨问事和左传等历史叙事中的预占结构那么严肃。比如徐馥作乱: 永嘉六年正月,无锡县散有四枝茱萸树,相楞而生,状若连理。先是,郭璞 筮延陵螺鼠,遇“临”之“益”,日:“后当复有妖树生,若瑞而非,辛螫之木也。 傥有此,东西数百里,必有作逆者。”及此生木。其后吴兴徐馥作乱,杀太守袁瑗。 ( 徐馥作乱卷七) 在这里叙述者对预言部分作了详细的叙述,而在处理应验部分时则简要叙 述,对叙述信息作了灵活的处理。 卷三里的费孝先的结构形式也是很典型的预言结构,这个故事的结 构方式与左传里的十四年春星字入于北斗所预示的事件的结构方式类似。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王曼去成都经商的故事,他去成都前到费孝先那里占了一 卦,费孝先说“教住莫住,教洗莫洗,一石捣得三千石”,。后面的故事围 绕他的预言在发生了一件件应验的事件。若是对此故事做共时的叙述信息分 析,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预言结构形式出现,以算卦为预言事件, 之后为应验事件。对应验事件做第二层次的划分,它由三件事结构而成,形 成缀事结构方式。在这里,故事是由占卦而引发的一连串故事,“卦”这一 预言性要素在此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故事叙述的重心则放在了应验的诸多事 件上面,详加叙述。 。十宝搜神记费孝先,卷三,汪绍楹注,页3 8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7 9 。 1 6 整体性思维下的叙述结构研究一以 搜神记为例 搜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