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弓k 矗屯 签字日期:d6 年f 月二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服装学院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服装学院。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乞瓦乏 导师签名:孕姊 签字日期: p 6 年s 月巧日 签字f 1 期:,年f 月衫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论美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服饰 摘要 2 0 世纪中叶,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全球大众文化的兴起,特别是美 溪大众文化潮流憋广泛传援,青年迈文化异攀突起,若予年闻,亚文纯赧馋 火潮从街头汹涌弥漫开来,表达着青年反抗传统主流文化的鲜明意怨;不仅 成为世界时尚风潮不断变幻的源泉,终至浸染了曾与其水火不容的高级时 装。青年踅文化搬镣包容、折衷了多静元素民族的、阶级的、种族麓, 是熟练运用厢现代艺术手法的杰作。它给主流时尚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在 享受主流媒体麴吹捧秘剩雳的露嚣重,瞧不可避免蛉受制予主流文化的操纵。 青年亚文化开启了后现代服饰的新天地,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它顺应? 大众社 会对新审美潮流的需求。 关键词t 大众文化亚文化青年服饰主流文化 a n a i j y s i s0 nc o s t u m e s0 f 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 i nt h ec o n t e x to fa m e r i c a np o p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u p s u r g eo ft h ep o s t - i n d u s t r ys o c i e t ya n dg l o b a lt i d eo f p o pc u l t u r ei n t h em i d2 0c e n t u r y , 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c a m ei n t os u b s t a n t i a le x i s t e n c ew i t ht h e p a r t i c u l a rh e l po ft h es p r e a do fa m e r i c a np o p u l a rc u l t u r e i t r v e st ob eav e r y p i o n e e r i n gf o r c et ou s h e r ab r a n d - n e w p o s t m o d e me r ao f t h e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f a s h i o n o fc l o t h i n g t h ec o s t u m e so f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 sh a v eb e e nt h em a g i c a l l yu n e n d i n g i n s p i r a t i o nw e l l s p r i n gc a t e r e df o rt h ew h o l ef a s h i o nw o r l da n du l t i m a t e l yi n v a d e d i n t ot h ee v e r - f o r b i d d e np a l a c eo f h a u t ec o u t u r e t h ec o s t u m e so f 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 s e m b o d yt h ec o m p r o m i s e so fa l le l e m e n t sa n dt u r n so u tt ob ea no u t s t a n d i n g p a r a d i g mf o rt h ep o s t - m o d e mc l o t h i n gf a s h i o n t h ec o s t u m e so f 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 s h a v eb r o u g h th e a v yi m p a c t so nt h em a i n s t r e a mf a s h i o n ,w h i c hh a sr e s p o n d e dw i t h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p r e s s u r e s i nb r i e f , y o u t hs u b c u l t u r e sh a v eo p e n e dan e ww o r l do f p o s t m o d e r nf a s h i o n k e y w o r d s :p o pc u l t u r e ,s u b c u l t u r e ,y o u t h ,c o s t u m e s ,m a i n - s t r e a ma “屯l 心 2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大众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大众文化现已席卷了世界大众文 化的兴起改变了商品与物的消费体系,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 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在2 0 世纪最后的2 0 年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已 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巨大的变化;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中国已经从一个奉 雷锋和张海迪为楷模的时代,幻化为一个“芙蓉姐姐”风行、追捧“超女”的时代。 丹尼尔贝尔指出,视觉文化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性质,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 文化;而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比重中的增加,使服饰时尚这些外显性的文化在人们文化生 活中越来越突出。随着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大众文化的重复性、单调性也带 给人挥之不去的压抑。于是,颠覆传统、勇于创新的青年亚文化服饰作为时尚中的“坏孩 子”,从大众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大众时尚的先锋代表:自2 0 世纪中叶以来,他们的服 饰不仅构成大众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左右着时尚大潮的涌动。因此,在大众消费文 化里,青年亚文化服饰具有特殊的地位。对青年亚文化服饰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直指消费 与流行时尚的命脉,为当今服饰设计者提供设计养料;就中国而言,大众文化发展迅速, 但依然处于需要继续建构的发展期。由此,对西方发达的青年亚文化服饰进行研究,对于 我国起步较晚的大众文化,特别是时尚文化,可以提供借鉴性的指导,促进我国大众服饰 文化的繁荣。 大众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文化研究之一,理论成果丰厚;但与大众文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青年亚文化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l 有针对性的把青年亚 文化服饰溶入( 美国) 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普的。在青年 驱文化服饰大量风行的今天,分析青年亚文化服饰现象,以及它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就成为服饰文化学者金待重视的课题。所以,研究、解读美国大众文化语境里的 青年亚文化服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服饰研究领域的重要使命。 , 1 美国大众文化与亚文化 1 1 美国大众文化 1 1 1 大众文化的兴起: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 2 0 世纪的中后期,先在西方、后在全球陆续形成了一种大众消费社会( 1 ) 。关于大众 社会出现的根源,英国学者s t r i n a t i 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这样论述,“在大众社会和 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 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 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 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 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 。”( 2 ) 由此看出,“大众社会”和“大众”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造成的必然的、破坏性 的后果,社群和道德崩溃了,个体“被同化进了一群日益没有个性的大众之中”( 3 ) 。大 众社会由原子化的人们组成,这些人( 笔者加注:这些人构成了“大众”) 显然不是单纯的孤 立的原子,他们之间的联系据说是纯粹契约性的、疏远的和个性的,而不是紧密团结的( 4 h 这些个体组成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表现和满足其需要,这就迫使以他们为主要受众 对象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 就大众文化的概念,中外学者发表了诸多意见。金元浦先生在定义大众文化一文 中,对不同的“大众文化”定义列举了十多种,最后将其归结为:“兴起于当代都市的, 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 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 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 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5 ) 由此看出,大众文化作为当代文化消费形 态,是城市工业社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它以城市大众为对象,是大批量生产的流 行文化。一方面,大众文化以其多元性、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贴近世俗生活,成 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要求从消费的领域进入社会文化生 活,因而,其商业性、物质性、通俗性、享乐性拆解着艺术文化、高雅文化的审美性、崇 高感和责任感随着大众与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贴近,原来纯粹的精英文化、理性文化 ( 1 ) 柯可主缠文化产业论 广东经济出版社,2 0 0 1 p 2 7 页 ( 2 ) ( 3 ) ( 4 ) 先后分别引自s t r i n a t i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商务印书馆。2 0 0 1 p i i 页,p 1 5 页p 1 2 页 (5)引自htto:bloesinacom,cnu485ce414010002ue金元油定义大众文化二,2006年3月 6 的解释模式发生改变,一向为主流文化“代言”的精英文化品味不断遭遇大众通俗文化的 挑战和洗礼。于是,我们的社会迎来了一个新的审美时代:大众审美时代。 大众文化能够成为“文化聚焦点”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在于它是精英 文化的对应物,而是作为大众消费时代的产物,它自身蕴含满足大众需要的合理性j o h n f i s k e 在著作r e a d i n gt h ep o p u l 盯中认为;大众文化绝非一种廉价、无头脑的垃圾或缺乏明 辩的媒体产品;而事实上,它是一种孕育冲突的文化,总是关乎从属人群利益的社会抗孚, 而非立于具有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阵营。( “i t a l w a y s i n v o l v e s t h es t r u g g l e t o m a k es o c i a l m e a n i n g st h a ta 北i n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s u b o r d i n a t ea n dt h a ta r en o tt h o s ep r e f e r r e db yt h e d o m i n a n ti d e o l o g y ”) 对人们日常生活而言,大众文化关照孤独的个体,注重他们的审美满足、心理满足、 自我满足,强调的是快乐、宣泄的状态,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宣扬道德意义上的完美。深 层意义上,大众文化主张自由、宽容,提倡多元共生的民主精神,反对某一种文化特 指精英文化的贵族主义倾向的自大独尊。这样。大众文化也为拒绝传统道义的逃避型 社会行为提供了一种消极、反叛的生活方式。事实是,大众文化集中体现了“文化的矛盾 冲突似乎变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特色”( 6 ) :身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原子化”社会的产 物,大众文化却在较以往更加自主、宽容的文化气氛黾,酝酿滋养了亚文化反文化的根 苗,成为孕育青年亚文化的沃土。 1 1 2 美国大众文化与亚文化 美国是大众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主流文化逐步向大众文化靠拢,两者在很大程 度上已经融合。朱世达先生指出,当代美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大众文化成为美国文化 的主流。”( 7 ) 因此,美国社会成为孕育亚文化的一片最为理想的土壤。 大众文化在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很多时候又被称为通俗文化,其内涵主要是指:渗 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通俗小说、情景喜剧、流行音乐、 体育赛事、娱乐活动、时装快餐、大众媒体等等。特别限定于美国而吉,典型的表现形式 包括:牛仔裤、好莱坞、麦当劳、嬉皮士、流行音乐以及美国大众传媒等。归功于受到广 泛关注的“美国化”现象( 8 ) ,这些形式大家都非常熟悉,笔者在此毋庸多说。 ( 6 ) 7 i 自s u s a nbk a i s e r 服装社会心理学 p 6 2 1 页 ( 7 ) 朱世达当代美嗣文化 社会科学文献f n 版社,序p 1 5 书中论述传统美国文化主流为w a s p 文化 ( 8 ) 笔者注:冷战结柬后。美圈成为惟一的超级= 国j f 足古强人的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跨厦公司, 互联同再际贸易的作用。美田大众文化借全球化掀起的人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向其他地区蔓延 7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作为损失最小、获利最多的战 胜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具经济优势的国家。自此,美国在文化发展上始终走在世 界前列,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最完美的一种模式在这一结论中。大众文化对于美 国的贡献功不可没。 到了2 0 世纪后半期,宽松,富裕的经济环境使美国社会更加开放,激发了民权运动 的深入开展,使得美国主流( 、) i ,a s p ) 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宽容性于是,一些边缘性的社 会群体在宽容的环境中不断壮大,形成各自的亚文化。学者潘小松指出:当今的美国已不 是w a s p 主流文化一统天下了;美国文化有今天的多元局面,从根源上讲,6 0 年代的社 会文化运动是催化剂。6 0 年代美国文化运动( 笔者注th i p p i e s 运动) 极大地动摇了主流 文化的价值观,变边缘文化的部分内容为当今美国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当今谈论美国主 流文化,不能不考虑昔日边缘成分今日已部分融入主流( 9 ) 。美国文化由此出现多元化局面: 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并存;以致美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亚文化构成,从过去的“大 熔炉”变成一盘“多味什锦”。 就美国大众文化的独特性而言,g e r m a np o pc u l t u r e - - - - h o w a m e r i c a ni si t ? 一书中列 出如下三点:1 ,它受益予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作用;2 ,由于其多民族的受众,它所形 成的市场与今天全球性市场的多样性不谋而合;3 ,它具有标准化的大众生产的特点,被 “自我赋权( s e l f - e m p o w e r m e n t ) ”“自我塑造( s e l f - f a s h i o n i n g ) ”的强烈需求驱使,从而促 发了社会个体(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a t i o n ) 观念的形成。这种个体观念深深植根于“反权威性”, 而“反权威性”的效力不仅在于对道德与社会制约的回避,更在于它主动抛弃文化上即成 的等级划分历史经验来看,以反传统为主旨的文化革新过程常是青年一代的功绩,因此 美国大众文化深受美国青年( 亚) 文化的左右和影响。一方面,美国的富裕与大众社会的 宽容给了美国青年更多的机遇,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追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 面,也正是青年( 亚) 文化的这种求索使得美国大众文化保持了青春永驻的活力与魅力。 ( 9 ) 引自w w w g m w f n 0 2 b l q s 2 0 0 3 0 2 0 7 1 0 3 - 0 0 2 1 4 d e 2 0 2 a f a 6 9 5 4 8 2 5 6 d 6 4 0 0 1 4 8 4 e i h u n 潘小松荑固的反正统文化 8 1 2 青年驻文化 1 2 1 几个概念 要阐明“青年亚文化”这个概念,需先说明“文化”、“亚文化”等术语。 关于文化,泰勒在原始主义中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传统、习惯、风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 内的一种综合体。”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所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说,“文化 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 显著成就。”( 1 0 ) 由此看出,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也是限定这个群体行为和价值观的体系。不同的 社会群体自然生发出不同的文化。由于我们的社会不折不扣是多样化的,我们的“文化” 必然也是多样的对社会团体最明显的划分是主流社会团体和从属的团体,于是分别与之 对应的便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在社会文化权利上占据主流地位,是具有支配权按照葛 兰西( g r a m s c i ) 的说法是“霸权”的文化。它反映主流阶层的各种利益,自身也是 多层次的( 儿) 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是“s u b c u l t u r e ”的汉译。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所 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流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 1 2 ) 学者 f i s c h e r 认为亚文化的衍生是城市化的结果。城市地区的高度密集和大批群体繁多的人口导 致人际间维系的纽带减弱,原初的社会结构和常态的舆论也削弱了。再加上流动人口的增 多促使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其结果就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社会非j 下常行为的出现。由此, 结论是:城市化越强,亚文化就越可能生成( 1 3 ) 。 虽然与主流文化相对,大多数亚文化除非有明确的政治因素,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对抗。 也许他们是反叛性的,可能会彰显某些特别的风格和价值观,但其反叛很少达到明确意义 ( 1 0 ) 引自h t t p :w n , c o o f u c i u s 2 0 0 0 , c o a p o e t r y w h d y w h b x x s w h s c , h t m 文化定义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生产 2 0 0 3 年1 0 月 ( 1 1 ) ( 1 2 ) 3 1 自日a i b a l d w i n i n t r o d u c i n g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 l t a r l o w , e n g l a n d , n y - p e r s o n p r e n t i c eh a l l 2 0 0 4 , i b 3 1 - 3 3 2 贝 ( 1 3 ) 引自m i c h a e lb r a k e c o m p a r a t i v ey o u t hc u l t u r e :t h es o c i o l o g yo f y o u t hc u l t u r e sa n ds u b c u l t u r e si na m e f i c a l l b r i t i a n a n d c a n a d a , 一页 9 上的对抗即使短时期内达到了,就如六十年代嬉皮的反文化运动,也最终迅速被“收编” 而衍化了。 客观上讲,亚文化不只是青年亚文化,还应包括少数民族,民俗中的文化等等。但正 如a n g e l am c r o b b i e 断言:“年轻几乎已经成了亚文化的同义词了”,“青年使我们看到 社会变化的规律和内在的动力,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研究青年现象( 1 4 ) ”事实上, 对众多评论家而言,“青少年( t e e n a g e r ) ”这一特别的年龄群体都是个较新的社会现象。 它的形成借势于西方二战后的社会富足和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的异军突起对此,笔者 在下一章有更详尽的论述。 青少年时代是个反叛的时期,处于反叛期的青年组织的亚文化主要有两个特点:反叛 和酷( c 0 0 1 ) 。两者都是显现男性风貌的。盼者采用文化上的叛逆、暴力等,比如夸张的时 装造型,激进的言行;后者则以拆分、变异、与观者保持距离等形式表白自己。从表面看, 青年亚文化是男性参与并统制为主的,但根本上,男性与女性只有相对( 峙) 才有彼此区 分意义,因此,亚文化也是关乎重新界定 性与性别的文化( 1 5 ) 。 1 2 2 美国和欧洲对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理论界对亚文化的关注与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伴随着芝加哥学院 ( c h i c a g os c h 0 0 1 ) 对城市文化的研究而兴起。 美国对亚文化研究的兴趣可以归因于美国独特的历史背景:美国作为_ 个移民国家, 一直面临着移民劳动力的问题。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皿文化存在的基础美国社会由于 持续不断的移民而带来了各种文化矛盾并存的局面,而不同文化的融合总需要相当的一段 历史过程,于是文化上最初的冲突就客观上加剧了不同群体的分野:宗教群体、民族群体, 再加上本有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等等这些在美国社会中最终促成了丰富 多彩的亚文化群体。此外,美国二战后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背景激发了青年亚 文化的兴起,其缘由是多方匝的( 笔者在下一章有专门论述) 其中,美国大众文化的兴 盛功不可没:大众文化的消极姿态滋养了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兼容性 为主流文化之外的团体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追求商业利益的大众媒体对亚文化的“猎 奇”行为更为亚文化的传播做了义务宣传在此意义上说,美国大众文化成为孕育青年 亚文化的土壤。而另一事实是:亚文化历经磨砺,经过历史的筛选而保存下来的精粹,反 ( “) a n g c l a m c r o b b i e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中央编详出版社2 0 0 1 p 2 0 4 p 2 2 9 页 ( 1 5 ) 引自m i c l m e l b r a k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y o u t h c u l t u r e - p 2 8 贝 i o 之,也构成美国大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样就不难理解亚文化研究最早兴于美国的缘由。就此,美国学者研究亚文化的焦点 主要在于:亚文化是如何被主流吸收而进入美国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 的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兴起了以英困伯明翰大学为后盾的现代文化研究中心( t h e c e n t r ef o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 ,常被简称为c c c s 。它最为著名之处、除了它与 “法兰克福学派”对立、对大众文化持严肃、肯定的态度之外。就是这个中心发表7 一系 列论述青年亚文化的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例如,其中被广泛引用至今的一篇是d i c kh e l x l i g e 所著的亚文化:风格的寓意( s u b c u l t u r e :t h em e a n i n go f s t y l e ) 。h e b d i g e 特别指出:亚 文化团体的服饰装扮、行为、语言等,都不仅是一种“时髦”现象,而是寓意其对抗( 霸 权) 性的价值观。c c c s 采纳葛兰西的“霸权”文化观点,并应用符号学理论,集中探讨 了亚文化独特的文化模式,把亚文化现象放入主导文化中,对其“反抗”的行为加以解读 ( 1 6 ) 。 八十年代之后,一些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具分裂性,越来越被 媒体所浸淫;如此的后果就是我们的个体身份变得愈加复杂,个人自我意识的建构常常关 乎于我们的热情,并受到家庭和职位的限定。由此生发的亚文化研究纷纷认为,c c c s 的 理论似乎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文化的复杂性;较新的研究不再把亚文化的反叛与对峙作为 重点,而是更关注亚文化活动所传达的意义,特别是参与者的快感。就此,亚文化的研究 进入“后亚文化”理论阶段( 后文会对此有更详细的分析) ( 1 7 ) 。 2 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及其服饰的流行 2 1 亚文化兴起的根源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必然有深刻的根源。就亚文化的兴起 而言,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探源。 2 1 1 人口结构根源 研究亚文化的众多学者在探讨青年亚文化的起源时,都不约而同使用了人1 :3 学作为重 ( 1 6 ) ( 1 7 ) 先后引自e l a i n eb a l d w i n i n t r o d u c i n g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 h a t l o w e n g l a n d n xp c n 翩虹h a l l 。p 3 3 9 - 3 4 2 页, p 3 6 2 页 要线索。 正如s u s a n b k a i s e r 所言,“某个社会的人口平均年龄,可能会给这个文化的各种角色 模式与流行影响力带来冲击。”“就整体而言,年龄对流行的重要性普遍大于社会阶级所具 有的重要性。”( 墙) 青年亚文化兴起于二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与二战后的婴儿潮( t h eb a b y - b o o m ) 的长成完全吻合。婴儿潮是指二战后的和平带来了人口生育的高峰,它致使6 0 年 代西方青少年的人数比例极高。数掘显示,当时法国2 0 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 一:而二战损失最小的美国人口平均年龄是2 0 岁,这意味着美国一半的人口处于2 5 岁以 下。当然,单纯的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但事实是,因为占据了人口的绝对多数,这一代“婴 儿潮”的成长确实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转变。受过良好教育的“婴儿潮”青 年,一如以往的青年人,有强烈社会的参与意识与独立精神,但又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力 他们面对社会现实的弊端,显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对父辈的价值观提出质疑;他们有幸生 于富裕年代,在高举“反物质”旗帜的同时,却无法超越物质享受;他们开启了一种新的 自我享受型的社会风尚,而这些风尚对老一辈曾任美好青春被残酷战争洗礼的人 而言,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于是,这些二战后初长成的年轻一代刮起了“青年风暴 ( y o u t h q u a k e ) ”,成为大众文化无可争议的领军;除了开创艺术、音乐等大众文化的新形 式外,青年们大手笔的改写了以服饰为主的时尚。 2 1 2 经济文化根源 “劳工阶层的亚文化如果没有一个真j 下的经济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 w o r k i n g - c l a s ss u b - c u l t u r ec o u l dn o th a v ee x i s t e dw i t h o u t ar e a le c o n o m i cb a s e ) ”( 1 9 ) 二战后的5 0 年代,西方世界经济飞速增长,在资本主义富裕的“福利制度”和大众 富裕的舆论下,劳工阶层的孩子也开始分享战后的富足与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 会对劳动力需求的上涨,这就促使工资持续增长,特别是青年人的工资大幅度上涨;青年 ( 尤其是男性) 在走出学校与步入婚姻之间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收入。收入本身单独不能 制造某种时尚,但可支配的收入能改变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文化,与职业技术文化等相 对,是青年人把握的领域;青年亚文化正是伴随着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a 亚文化的发展还特别有赖于一个面向青年的消费市场。在消费社会,要实现青年亚文 ( 1 8 ) s u s a n b k 施目服装社会心理学 p 5 2 2 p 6 1 5 页 1 9 ) 引自j o h n c l k c s t u a r t h a l l t o n yj c f f c r s o na n d b r a i n r o b e r t s s u b c u l t u r e s , c u l t u r e sa i l d c l a ! 2 8 6 页 化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青年消费市场作为物质依托。这一点,在城市脱离 工业化的进程、成为消费中心的过程中,很自然就实现了。因为大众社会的商业市场绝对 不会忽略青年人,且不论青年本身是热衷消费的重要群体,就他们占据人口多数的事实而 言,青年消费市场已构成攫取利益的最大源泉。 在物质( 休闲) 文化与消费市场的表面繁荣之下却有越来越的人感到精神上的极度 空虚。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对此有深刻剖析:工业文明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与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相联系,宗教在西方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衰弱,人类面临价值危机 二战对人性的冲击以及战后大众消费文化的繁荣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尽管二战 后到6 0 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平稳攀升,但社会的动荡和信仰的丧失使当时的 青年生存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崩溃、错乱的精神生活的双重矛盾中。一些青年开始对现有 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思,最终促成了一系列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主流文化一并构成现代大 众社会独特的风景。 2 1 3 宗教文化根源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指出,“社会希望的核准权已经从宗教那罩 移交到现代主义的文化手中与之相应,人们对品格此乃道德准则和严肃目的的 合成物的重视也转移到个性上来。”( 2 0 ) 随着现代人文科学的不断繁衍和扩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2 0 世纪的西方文明日趋世俗化了,按海得格尔所说,世界图景非 基督化了。 在2 0 世纪残酷的历史现实面前,特别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普遍感到, 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伦理已病入膏肓,传统的精神支柱,如基督教,已然失去效应。如神 学家朋霍费尔宣称: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 2 1 ) 。 从诞生起,基督教就对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直接关涉人 的本真生存,体现对现世的关怀和救赎:它把神恩置入个体的内心,使个体的灵魂充满谦 卑、欢愉和挚爱。基督教的衰落必然给人们留下一片无以弥补的价值真空。 尽管战后西方的经济繁荣尽管使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丰富,使得个体可以自由的以自 己的方式选择和决定如何处置自己的时间和身体,但人们普遍缺失了彼此的道德关怀。人 们越来越发现,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不仅来自物质外部,更来自个体心灵深处信仰的动 摇和人文思想的失落 ( 2 0 ) 引自h t l p j r c d b a n d b l o g c h i n 丑_ c o m 3 5 4 0 9 4 5 h u n !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詹一九七八年再版前言 ( 2 1 )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 9 9 5 年tp 1 4 6 页 正是个体精神世界的这种真空与焦虑促使各种亚文化兴起亚文化团体无论是参与反 文化运动还是采取消极对峙,都一定程度的打破了战后众生麻木的状态。亚文化团体对当 时矛盾丛生的主流价值观提出质疑的同时,也为严重缺乏终极关怀的“孤独的人群”( 1 0 n e l y c r o w d ) 提供哪怕是暂时的团结和庇护。 2 1 4 哲学根源 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就一直都是人类最为看重的价值,理性似乎代表了启蒙和进步 人们不仅认为理性优于非理性,而且认为应该用理性来解释一切。而实际上,有许多事是 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比如,人对美的感觉;因此,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理性一直过分强 调,矫枉过正。 一直存在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经过长时问的孕育,终于在二十世纪发动了大规模 的“反攻”,其中包括: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克罗齐的知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这些理论对整个西方的 现代文明造成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社会步入了后工业社会,资 本主义世界的弊端通过社会动荡和危机更充分暴露了出来。这种情况下,为拯救资本主义, 各种文化理论都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但宣扬非理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最终成 为被广泛接纳的文化倾向( “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披露了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自我价值的丧失;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它用虚无主义来解 决后工业社会的问题,散布了颓废、没落的人生观) 青年亚文化正是“后现代“非理想”文化思潮的产物,是青年试图拯救自身、拯救 社会的种种“后现代”式的试验。借着非理性主义的大潮,强调“自我”“非理性”的青 年亚文化开启了一个亚文化与主流对峙的时代。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亚文化是对人性 中非理性层面的展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文化价值,还在于它部分促成了西方文 明突破理性的束缚,重新享受非理性王国的自由。 2 2 美国二战后的社会:青年亚文化的摇篮 二战后的一、二十年,美国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在经济高度发展 的前提下,鉴于晚期资本主义为缓解过度生产造成的剩余、减少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需 要,更直接为促使社会普遍有能力大规模的消费,美国的后福特主义推行的富裕、福利政 策,使美国中产阶级人数激增( 中产阶级一般指年收入在2 5 - 1 0 万美元的家庭) ,占美 国总人口的8 0 ,构成美国社会的主体。赖特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这样评价2 0 世纪 1 4 5 0 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由于他们在数量上r 益表现出来的重要性,他们已推翻 了1 9 世纪认为社会应由企业主和工资劳动者两部分人组成的预测。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大 众化,他们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及其感受。” 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美国战后的休闲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如前文所 述,发达的休闲文化培育了青年亚文化的萌芽。数量广大的中产阶级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 富足的环境里,没有经历过残酷战争或经济萧条,对于丰富的物质的生活抱着不屑和鄙视 的态度,是被放纵娇惯的一代。美国这批精力旺盛的、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青年爱思考也 爱消费,迅速接纳了当时在美国最先兴起的传播产业:电视,电影,特别的是音乐;而这 些产业作为主打青年市场的媒介,可以说真正引发了青年风暴。 音乐作为一种最直接深刻传达情感的文化形式,自然成为青年文化动向的最明显的显 示标;2 0 世纪4 0 年代摇滚乐在美国出现且迅速流行,标志着青年文化浪潮的成形与兴起 青年们开创的摇滚乐与美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渊源紧密相关:它完全来自于中下阶层,吸 收包括拉美以及非洲黑人音乐的元素,其平实、明快的节奏,热烈、激情的曲风宣发着青 年们的志趣和欲望,展现了当时的青年与主流文化的相异的时尚 自2 0 世纪4 0 年代开始,以摇滚乐为先锋的青年文化,借助大众媒体的宣传,在美国 迅速曼延并波及英,法和整个欧洲。例如,美国卡车司机出身的猫王e l v i s p r e s l e y 可以算 是摇滚乐的鼻祖;红透美国和整个欧洲,是当时、也是整个摇滚乐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 远的巨星。5 0 年代,美国出现了“琦掉的一代”,为首的是一群以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组 合的队伍;他们明确抒发了青年一代的观点;在当时美国经济依然处于战后繁荣的时期, 他们宣称:反对主流社会崇尚的个人主义、物质享乐、金钱至上和惟利是图,特别是,他 们不相信美国国家全能的神话几乎成了不幸言中的历史预测因为在其后的6 0 年代,对 沉醉在一派繁荣气象的美国社会来说,那短短的几年仿佛是段噩梦:约翰肯尼迪总统遇 刺;越南战争和随之而起的年轻人反战的不满游行;南方黑人民权运动进入了白热化的冲 突状态;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被激进的种族主义分子暗杀;赫鲁晓夫扬言要 消灭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6 0 年代是美国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尽管青年亚文 化在这个时期之前旱已兴起,但6 0 年代美国特殊的国情促发了h i p p i e s 亚文化的爆发,而 笔者认为,h i p p i e s 是青年文化第一次真正成规模、成气候的亚文化:它第一次旗帜鲜明 的对峙主流文化,不仅极大影响了当时的主流文化,而且为后世文化包括亚文化和主 流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因此,美国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青年亚文化兴起的 1 5 摇篮。 2 3 简介二战后英美兴起的有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及其服饰 二战后,美国先后兴起的亚文化团体包括z o o t i e s ,w e s t e r ns t y l e s ,b i k e r s ,r o c k a b i l l i e s , s u r f e r s ,h i p p i e s 等。 4 0 年代伴着黑人爵士乐兴起的z o o t i e s 在战后物资紧张时期,穿夸耀的备服,表达了 黑人在主流白人社会的抗争意志( 见图1 ) 。同时期,当城市文化刚开始迅猛蔓延时,以 亚文化形式出现的w e s t e r ns t y l e s ,如今,已成为美国文化的典型象征:他们的硬汉牛仔装 束牛仔裤、刺绣夹克衫,皮统长靴开启了美国乡村文化兴盛之风( 见图2 ) 。5 0 年代兴发于美国的r o c k a b i l l i e s 继承了黑人音乐传统并白人的西部乡村文化,基本着装原 则就是走“雄孔雀”路线( 见图3 ) 。b i k e r s 和s u r f e r s 都予生命于休闲生活与运动中,前 者“臭名昭著”的黑色皮夹克是5 0 年代不良青年的打扮( 见图4 ) ,后者宽松、图案花色 风格浓烈的服饰是追逐享乐的表达( 见图5 ) 。美国6 0 年代最著名的h i p p i e s ,( 在此,因 它溯源复杂,主旨相对混乱,笔者不想简单予以归纳) 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其“反文化”的 特色:喇叭裤,珠链装饰,长发,传统民族情结( 见图6 ) 在英国先后兴起的亚文化,包括t e d d yb o y s ,m o d s ,r o c k e r s ,g r e a s e r s ,s k i n h e a d ,p u n k 等。 5 0 年代的t e d d yb o y s ( 见图7 ) 和m o d s ( 见图8 ) 都是男性夸耀式着装的亚文化, 特别是后者,他们向往通过体面的形象获取通往成功的可能。着装理念与m o d s 截然相反 的是r o c k e r s ( 见图9 ) ,他们的服装公然反叛正统社会形象;比r o c k e r s 走的更远的是其 后的g r e a s e r s ( 见图1 0 ) ,他们的灵感来源美国的b i k e r s ,风格更为狂野:破损的牛仔裤 仿佛可以滴油( 这也许就是其名字,油脂,的缘由) ,皮夹克上镶满锁链金属和无数骇人 的徽章。s k i n h e a d s ( 见图1 1 ) 是m o d s 中强硬派分支的发展,他们继承了工人阶级的暴动 特点,喜欢争斗,是种族主义者:如名字所言,成员( 男性) 都光头,后来间或采用“莫 希干”发型,而成为p u n k 服饰灵感的一部份。7 0 年代p u n k 出现,被称为反- h i p p i e s :惊 悚的发饰,撕烂的t 恤,都市垃圾材料做的拼贴装( 见图1 2 ) 他们用戏谑、虚无、 悲观甚至愤怒表达对主流社会的叛逆。 英国作为与美国语言相通的国家,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二战后美国发 达的大众媒体把好莱坞影视、摇滚乐以及其他通俗文化统统灌输到英国,对同样处于反叛 期的英国青年影响巨大英国的大众文化尽管与美国有着明显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具 1 6 有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的痕迹。因此,英国的各个亚文化团体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国大众文化 的影响。 由于美国复杂的移民背景和相对开放的环境,美国青年亚文化的矛头多集中在种族、 民主权利、或个人生活方式等矛盾上。例如,h i p p i e s 的“波希米亚式”风格是突出代表, 他们追求自由和闲逸的生活;这种风格也一直影响着h i p p i e s 后在美国兴起的亚文化;英 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最为完备,使得它的阶级体系一直是社会的矛盾焦点,因此,它的亚 文化都带有强烈的社会阶层意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制或颠覆也就更为激烈。 对当代人而言,特别是进入大众消费社会以来,衣着成为体现个人生活方式的最明显 的标志。亚文化团体相互迥异的生活理念在其各自服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研究亚 文化的许多学者都对亚文化的服饰“情有独钳”。上文提到的d i c kh e b d i g e 所著的亚文 化:风格的寓意( s u b c u l t u r e :t h em e a n i n go f s t y l e ) 就是典型的代表著作 战后,美国的青年亚文化服饰总体特点是向往实现美国梦( 平等,富裕) ,追求休闲 生活的方式( 消极抗争社会现实) ,而英国的亚文化服饰更带有主动激进的叛逆情绪。总 体上,亚文化服饰都把矛头指向大众社会、现代文明的弊端,但由于与主流力量对比悬殊, 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亚文化服饰在彰显激进风格的背后,无法掩饰其消极抵制性的本质。 限于篇幅有限,笔者对二战后兴起的亚文化团体不能一一尽述。现引用s t r e e ts t y l e 中的亚文化发展图( 2 2 ) 以示读者: ( 2 2 ) a q 衰出自t e dp o l h e m u s s t r e e ts t y l e t h a m e sa n dh u d s o nl t d 。l o n d o n ,1 9 9 4 ,p 1 3 6 - 1 3 7 页 1 7 2 4 噩文化服饰流行的原因分析 青霉驻文毒匕兴起幺惹的一、二- 1 - 年闽,亚文化服馋迅速谯楚个西方乃燮全世界流行越 来t 不仪极大影响7 誊处予主流媳位的高级霹装,丙且最终改写了当今憋个世界服装的 发展史具体分析,这其中有大众消费社会的缀济原因,同时还与新技术媒体( 电视) 的 作用紧密相关。 2 。4 1 社会经济原豳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囡家的经济模式由生产裂转向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