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i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 入水平” ,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 这在我党的重要文献里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扩大中等收入 阶层比重的意义、途径等方面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界定方法和 划分标准,如何合理认定其收入的上下限,各种看法出入很大,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 特征还缺少研究。本文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 本文首先在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第二部分对我国中等 收入阶层的定义、划分标准、划分方法、构成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本人认 为比较合理的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划分标准。第三部分,从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 费观念、消费行为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最 后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的意义及途径。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 消费需求方面,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当前消费增长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消费需求对低收入阶层具有强烈示范作用;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住房、汽车正 在成为消费热点,出境旅游、运动健身成为重要休闲方式;消费观念方面,他们普遍具 有超前、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符号消费”标示身份地位,关注自我实现;消费行为方面, 有节制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充满激情与具有理性的消费行为、讲究格调与缺少品位的消 费行为并存。同时,本文认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增加我国国内消费总量、优化消 费结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应通过一系列措 施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如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阶层 的收入水平,培育适合中等收入阶层需求的消费热点,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 关键词: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级;划分标准;消费特征 关键词:中等收入阶层;中产阶级;划分标准;消费特征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report to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we should try to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ddle-income group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low-income group ,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orts also proposed must cause middle-income people making up the majority and absolute poverty basically eliminated , this in our partys important literature is a brand-new formulation, has the significance effect to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has carried on the widespread discussion on the question of middle-income class, get consistent attitude on the way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expands middle-income class. but to the middle-income class concept, the limits method and the division standard, how reasonably recognized its income on lower limit, each view difference is very big, and also lacks the research to the middle-income classs consumption characters. this article attempt to analyze and expatiate to these questions. firstly, this article system elaboration the the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about the middle-income classs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discuss to our countrys middle-income class definition, the division standard, the division method ,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e reasonable division standard of our countrys urban middle-income class. thirdly ,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to countrys middle-income class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consumption demand,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the consumption conception,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four aspects. finall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way which our country urban middle-income class expende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thought in the consumption demand aspect, our country urban middle-income class has becoming the nucleus which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grows; the consumption pattern aspect, the middle-income class basic life demand already obtained satisfies, the housing, the automobile were becoming the consumption hot spot, traveling to the left country, the movement healthy body becomes the important leisure way, the investment consump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the consumption conception aspect, they generally have in advance, the modern consumption idea, consumption the indication status by the mark,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lf-realization;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aspect, has the controls showing off consumption behavior, fills the fervor with to have the 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 daintily pattern with to lack the personal status consumption behavior to coexis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thought the expanded middle-income class advantageous to increasing our country domestic consumption total quantity, the optimization consumption pattern, is 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expense credit, consummates the consumption policy, is advantageous to the guidance mature consumption conception form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expand the middle-income class consump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like the expanded middle-income class proportion, further enhances the middle-income class income level, cultivates the new consumption hot spot, sets up the correct consumption conception and so on. keyword: middle-income class; middle class; division standard;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 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 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1 引 言 引 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物质、文化生活面貌均有了极大的改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全球化的影响使中国社会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科学技术 的发展与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使我国收入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人群迅速增加。中等 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日渐突出,已形成一支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 在此背景下,对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更加凸现出来。另外,对中等收入 阶层研究的可能性也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初具 规模却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 中国社科院预计 2003 年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 19%, 并 正以每年 1%的比重增长。尽管中等收入阶层还不是当前社会的主体,但毋庸置疑,它已 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第二,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决定了他将成为未来社会 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等收入阶层作为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 他们力求稳定, 是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缓冲带;另外,中等收入阶层由于普遍具有较为理性和超前的消 费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又是目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心针。第三, 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开始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20020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 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问题,2007 年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对这个新兴阶层的正式肯定。也预示着中等收入 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第四,我国中等收入阶层 产生的特定背景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国家中产阶级的特殊性。这样,我们的研究不仅具 有了理论上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了及时、积极的社会意义。 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消费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中等收 入阶层来说,消费具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由于中等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和 较为现代的消费观念,使他们成为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理想对象。中等收入阶层 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还将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 势,甚至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 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对经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此而言, 对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研究有了不 可多得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对中等收入阶层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曾经有过。从国外来看,对中等收 入阶层的分析更多的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的, 主要考察的是“中产阶级” 或“中产阶层”的定位和作用;国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考察并没有充分的展开,更多的 是针对宏观的一般性的分析。直接针对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的 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的, 而且直接是围绕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特 征进行研究的。 研究方法上,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本文尽可能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中等收入阶层 消费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开阔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 对文献的引用、对比分析,论证、充实本研究观点,并推导研究结论;二是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尽可能多的收集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方面的调查数据并与案 例,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进行论述。 三、本文创新点 三、本文创新点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提出了本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划分标 准,二是借鉴国外关于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有关研究,将理论运用实际,结合我国具体 的数据、案例等,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中等 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的具体途 径。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3 第 1 章 文献综述 第 1 章 文献综述 近年来, “中等收入阶层”、 “中产阶级” 、 “中间阶层”等词语成为大众和新闻传 媒的时尚话题,这些称谓充满着国人对富裕和高品位生活的遐想和向往。 经过 20 多年的 改革开放,与西方中产阶级相似的中等收入阶层在我国出现了,许多学者也对这一新兴 群体的作了诸多研究。为了能清晰地了解中等收入阶层,我们这里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理 论予以回顾,以期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更深入的探究。 1.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1.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1.1.1 国外有关中产阶级的理论观点 1.1.1 国外有关中产阶级的理论观点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自 19 世纪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上世纪 50 年代己经 比较成熟,对中产阶级的定义由模糊到清楚,尤其是在新中产阶级产生以后,中产阶级 已经超越了政治意识,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产阶级”的概念最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 恩格斯写道: “以前的中等阶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 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 ” 在马克思那里,中产阶级的 基本构成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富农、小自由农、医生、律师、牧师、学 者和为数尚不多的管理者。而中产阶级的划分依据,基本上仍然是这一群体对生产资料 的占有关系。另外,马克思还多次预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介于以工人为一方和资 本家、 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 中间阶级直接依靠收入过活, 成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安全和力量” 。另外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批判马尔萨斯时指出: “他的最高希望是,中等阶 级的人数将增加,无产阶级(有工作的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将相对地越来越 小(虽然它的人数会绝对地增加) 。马尔萨斯自己认为这种希望多少有些空想,然而实 际上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进程却正是这样。 ” 由此可以认为,马克思关于随着资本主义 的发展,中产阶级会进一步扩大的看法不是随意的,而是十分成熟的。这样的论述虽然 与马克思的其他论述似乎有些矛盾,但却与中产阶级在整个 20 世纪中的发展实态十分 吻合。 继马克思之后,中产阶级的出现及其壮大也引起了其他许多学者的关注。如,马克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5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2 册,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 65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3 册,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 63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斯韦伯对中产阶级理论进行发展,跃出单纯的经济范畴,将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综合 进行社会阶层的评价,得出“收入、权利、声望”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他认为“阶 级”指的是“处于相同阶级地位的人的任何群体” ,不一定构成实际上的共同体。他认 为在享有特权的有产阶级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拥有财产或受过教育 而以此获得收益的阶层” ;职业阶级也可以享有特权,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成员对生产的 管理及经济政策施加影响而保障自身的获益机会;而社会阶级的范畴内,处于工人阶级 与有产者及因教育而享有特权的阶级之间的即是如今所谓的“新中产阶级” ,包括小资 产阶级、没有产业的知识分子以及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商业和其他行业的 “职员” 、官员) 。 在法国,许多学者同样注意到了这一阶级的出现,一些法国史学家将他们称之为中等 中产阶级(middle middle class),也有的学者称其为小资产阶级(the petty bourgeoisie),最著 名的表述则是法国学者甘必大 1872 年在格勒诺尔发表演说时提的“共和国的到来,标志 着中等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new social strata)已经进入权力机关” 。 甘必大在这 里所说的新社会阶层,就是 1850-1870 年代之间法国因经济增长而不断壮大的新兴集团, “新阶层”也成了这个新兴集团最为人普遍接受的称谓。 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中间阶级发生了真正革命性的转变, 曾经在欧美社会的就业者中占很小比例的白领雇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起来,在最 富有的与最贫穷的阶层之间出现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层,它成为社会的主体。也就是在 这一背景下,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于 1951 年发表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他将“白领”定义为“新中产阶级” ,在区分了新 旧中产阶级概念之后,米尔斯给出了以“白领”为基本符号识别标识的新中产阶级的特 征: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无固定私产、亦 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者论之、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 较丰厚的年薪。 “与穿着蓝领工装并按周、日支取工钱的体力劳动者相比,自然高出一 个等级,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激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 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 通过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尽管中产阶级的概念十分流行,但由于中产阶级本身的历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 333 页第 337 页 宋亚萍论.19 世纪法国中间阶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 (4) 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65 页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5 史流变复杂、不同的学者在使用“中产阶级”一词时的理论背景和理解各异,这就使得迄 今为止仍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有关中产阶级的界定。 如美国把家庭年收入 4 万美元至 10 万美元之间的群体定义为中产阶级 ;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大约是 4.4 万至 6.8 万 美元;韩国为 2 万到 36 万美元之间;香港为 2 万至 4 万美元之间;台湾是 2 万到 3.8 万美元之间 。按照世界银行在国际比较计划报告中公布的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 平价为 1:3.4 计算 ,除美国、日本的中产阶级标准比本文后面所定的我国中等收入阶 层标准高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于我国的标准基本接近。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所 说的中等收入阶层基本相当于国外的中产阶级, 因此深入广泛的研究西方中产阶级理论 对于研究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2 国外有关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理论观点 1.1.2 国外有关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理论观点 由于其特殊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处境, 中产阶级从一开始形成就表现出特有的消费热 情,并在社会消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由于“一方面,较低的社会阶层难以 启动并发展得较慢,另一方面,就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最高阶层往往最保守,都是 些尚古的人” ,因此中产阶级成为研究现代消费的理想对象。 (1) 齐美尔的“时尚”消费论 (1) 齐美尔的“时尚”消费论 齐美尔认为,中产阶层出于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要求会积极投身于时尚消费; 同一时 期,米尔斯也指出白领阶层由于对地位的恐慌而导致“地位消费”,因此处于社会中间层的 中产阶级对于社会流行时尚有更为强烈的愿望。 首先, 齐美尔认为时尚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区分机制。 “时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 它以自身的方式和逻辑重构社会, “它一方面使既定的圈子和其他的社会圈子相互分离, 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显示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 系。” 因此,在时尚舞台上展现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以及社会空间分化与整合的 社会逻辑。事实上,这也是消费的社会本质之一。 其次,时尚具有双重目标:分化与同化。时尚正是通过这双重作用完成其社会区分 功能的。“时尚一方面意味着相同阶层的联合,意味着一个以它为特征的社会圈子的共 同性,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行为中,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界限不断地被突破。” 而 新华社电,美国中产阶级勒紧钱袋n燕赵晚报,2008-4-11 各国中产阶级标准,中国经济网, 王见宇. 世界银行公布报告显示中国购买力平价被高估n北京青年报,2007-12-19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8 页 同上,第 98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且这两种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是统合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是分化的需要有 一方面缺席的话,时尚就无法形成而它的疆域将终结” 。也就是说,时尚的内在机制 在于树异与求同这两个相互矛盾但又共同作用、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过程。 第三,时尚能提升不重要的个体和群体,成为一种社会补偿机制。“对于那些天性 不够独立但又想使自己变得有点突出不凡、 引人注意的个体而言, 时尚是真正的运动场。 通过使他们成为总体的代表和共同精神的体现,时尚甚至可以提升不重要的个体” 。 这可能也是中产阶级热衷于时尚的内在动力之一。 最后,时尚的传播机制是来自上行下效式的社会性模仿。在齐美尔看来, 由于其 特异的天性和社会地位, 中产阶级更易于与时尚产生互动。不仅中产阶级成为时尚传 导的真正主力军,而且时尚本身就是中产阶级自我展现的社会舞台。在时尚形成与扩展 中,中产阶级会热情地推波助澜,而在时尚潮流中,中产阶级总会发现与认同自我。他 认为,中产阶级推动与加速了时尚进程及其变化。“历史地看,生活的真正变化其实是 由中产阶级造成的,所以,社会和文化运动自从第三等级获取主导权以来已经呈现出完 全不同的步调。这就是为什么时尚,也就是:生活形式本身的变化与对照,从那时起已 经变得更加广阔、更加充满活力”。同时, 在时尚流变中, 中产阶级的易变与不安分 得以充分的释放与展现, “相比于最低阶层麻木不仁地生活在惯例里,相比于最高阶 层有意识地维护惯例, 中产阶级就特别显得与生俱来地易变、不安分,对于当某种因 素一占上风就要衰败的生活形式来说,它总体上处于合适的位置。要求不断变化的阶级 与个人因为他们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比别人更进步在时尚中发现了可以使他们 比别人更进步在时尚中发现了可以使他们跟随自己内在冲动的东西”。 (2) 里斯曼的“他人导向”型消费思想 (2) 里斯曼的“他人导向”型消费思想 里斯曼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格及其主导下的 行为方式: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他人导向型。这种性格类型或者说生活方式其实 也必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三种消费方式。“传统导向” 性格的人个人行为易受其同龄 人、种族和社会等级的影响,顺承传统行为模式。“内在导向”个体导向的直接来源是 内在的, 即在早期的生活中由长者灌输,长者引导孩子走向一条普遍的却无从逃避的 既定人生之路。“他人导向”意味着过分重视其他人(或大众传媒代理人),而不太重视 人格市场之类的社会体制。他指出, “所有他人导向性格的人的共同点就是, 他们均 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3 页 同上,第 75 页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7 把同龄人视为个人导向的来源, 这些同龄人无论是自己直接认识的或通过朋友和大众传 媒认识的。当然这种也是内化了的,它依赖于早年生活烙下的痕迹。他人导向性格的人 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导向的不同而改变, 只有追求过程本身和密切关注他人举止的过程终 其一生不变” 。对于他人导向者而言,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选择要视其他人的态度而 定。而且里斯曼认为,这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格类型是与不同地位的阶级群体是对应的。 “如果我们把社会性格的类型投入社会阶层的模子里,我敢说,旧的 中产阶级银 行家、商人、小企业家、技术工程师等的典型性格是内在导向型;而新的 中产阶 级,包括官僚、商人、有薪职员等的典型性格是他人导向型。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种性格 类型与消费方式的关联,那么他们就是三种不同的消费方式。旧中产阶级是内在导向型 的, 而新中产阶级属于他人导向型的, 而且由于消费社会的来临和社会变迁所引发的 消费革命, 中产阶级的这种他人导向性将会更加明显。 (3) 波德利亚的“符号”消费论 (3) 波德利亚的“符号”消费论 波德利亚提出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 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这些符号所代表 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消费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 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个人社会识别系统,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消费,所有的消费都是一 种符号消费”的社会。在他看来,现代消费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就是符号消费。一般消费 被理解为一种物质化的实践过程,具体表现在对商品的购买、拥有和使用上,但波德利 亚认为这只是消费的前提,还不足以构成“消费” 概念本身, “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 物必须成为符号。” 基于这一理念,他对消费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消费既不是一 种物质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 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 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 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 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 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 “消 费是一种道德维系符号和群体团结的系统;它同时是一种道德(一种意义形态的价值系 统)、一种交往系统、一种交换结构”, “消费系统是以符号代码(物符号)和差异性 为基础的” 。 不难看出,波德利亚更加重视消费背后的意义和表征内涵,因为这些意 义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日渐突出,甚至会超出物的占用和使用本身。 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0 页 波德利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5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而中产阶级更加注重符号消费,因为:其一,中产阶级的经济资本使他们能够不受 生存需求的限制,有追逐符号的能力;其二,中产阶级地位的暧昧与变动不居,使他们 对地位的敏感超出其他阶层,他们更需要提升自我从而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符号消费 则恰好具有此功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了解中产阶级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分析 中产阶级符号消费背后的真正意义。 (4) 布迪厄的“品味区隔”论 (4) 布迪厄的“品味区隔”论 布迪厄在其区隔: 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通过翔实的经验研究和理论 分析得出消费成为中产阶级在特定的场域中为了保持和提升其社会地位而追求品味以 有别于其他阶层的策略性游戏。他认为,在对消费的研究中, “社会学力图立文化商 品的消费者及其对此类商品的鉴赏品位赖以产生的条件, 同时描述出占用这些商品对 象在某种场合被视为艺术作品的不同方式, 以及形成这种被认为正统的占用方 式的社会条件” 。在布迪厄看来, 消费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社会实践。这样一种 社会行为, 首先具有“区隔”和标识的功能,是一种阶级“区隔” 的方式,不同地位 的阶级群体通过在其独特的消费行为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模式相区分来。基于相异的“惯 习”,不同的阶级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欣赏“品位”,从而达成本群体的 社会认同,与其他“品味”不合的外群体相区隔。布迪厄认为,消费作为一种符号性活 动,是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实践,并不是直接产生或决定于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实际 上,消费是一种确立社会各群体差异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仅仅体现已有其他因素决定的 差异。比如在劳动阶级内部的不同群体中,消费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一些人希冀获得 社会尊重,就会效仿较其地位较高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些意在获得直接的快乐和 满足,就会对此抱一种释然的态度。 其次,不同的消费品味是基于不同群体在不同社会空间中形成的不同“惯习” 之 上的。由于“惯习” 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甚大,因而消费直接受家庭出身和 教育程度的左右。以普通的饮食为例,比如对于身体,不同阶级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或重力量,或重健康,或重优美。工人阶级,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要更加注意身体的 力量,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廉价而富有营养的食品; 而中产阶级则偏好美味、保健、 热量低的食品,以保持良好的体型。 第三,“品味”、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随不同阶级群体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构成的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9 不同而各异。资本数量限制了可能的消费水平和能力;而不同类型的资本构成状况,则 影响消费决策的选择,资本构成不同,消费品味也大不相同。比如,那些拥有较多的经 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中上阶层,会讲求消费的档次、质量与品牌,会更多的在享受型消 费与发展型消费上花功夫; 而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较少的人则局限于生存性需求的满 足,也就是说下等阶级的品味主要是生存必需所决定的,这与上等阶级不同,他们的资 本更多从而不受生存必需的限制。 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新贵们会更加青睐如凡勃伦所说 的“炫耀性消费”,而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群体则会推出其高雅的文化品味以与富人群 体相区分。 以上这些理论从消费的动机、功能、个人心理、消费的社会背景和消费方式形成的 阶级基础等不同方面对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进行了阐述, 这无疑对于我们理解与分析当 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特征具有重大的帮助。但我们应看到,当前中国的中等收入 阶层主要还是“第一代”,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产物,同中国整个社会结构一样, 中等收入阶层仍然处于演变与发展的时期。因此,不因应该把中国中产阶级看成是已经 稳定和静止的,相反,应该把它看作正在形成的和再生的历史过程。如此一来,中国的 中等收入阶层便具有了与国外中产阶级不同的特征。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理论知识对西 方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中产阶级消费特征的不同解释,考虑到当代中国新 兴中等收入阶层的复杂性和初生性,就不能回避这些理论的有限解释力和局限性。因此 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当代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时就应该有适当的扬弃, 同时也有待进行一 些更加具体的认真地研究, 才能真正认识与揭示当代中国特殊背景中的中等收入阶层的 消费特征。 1.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1.2.1 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理论观点 1.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1.2.1 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理论观点 党的“十六大”以后,人们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维来研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途径,针对中等收入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高中等收入 阶层比重,促进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全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新思路。人们在“中等 收入”的概念以及什么人可算作“中等收入阶层”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勾 画出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吴敬琏认为,现代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根本没有“产”,是指以专业人员为主的一 个阶层。现代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根本没有“产”,是指专业人员为主的一个阶层,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有房子、汽车并不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志。在早期中等收入阶层强调的是资本,在现代 社会,概念有演变,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因为专业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专业人员是 中等收入阶层的内容,它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也包括记者。 张宛丽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 从事脑力劳动为 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 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 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 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 李春玲认为,确定一个人是否是中等收入阶层,基本上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 的标准;二是收入的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推。她在中 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重中,对 2001 年全国抽样的调查有效样本(排除在校学生 后为 5860 份)进行分析,以职业、收入、消费和主观认同 4 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单个指标 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职业中产 15. 9%,收入中产 24.6%,消费中产 35%,主观认同中产 46. 8%,而同时符合 4 条标准的现代中产阶层仅占调查总人口的 4.1%。她认为中国中产 阶层仅是一种雏形。 苏海南认为, 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与在某个时期里同一地域范围内全体居 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相当的那一部分人,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但严格地讲,中等收入 者群体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社会等多重规定性。中等收入 者群体应当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来 界定。尤其是中等收入的标准不能定低,应当高于现有平均水平,但又是大多数人民群 众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生活质量应体现在七个方面:吃、穿、住、用、行、学、 玩。吃:要吃的科学,保证身体健康需要,不会吃出富贵病,也不应该追求山珍海味; 穿:要穿得整洁、干净,有一定的品位;住:要住得宽敞,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明显高于 当地平均水平;用:表现在现代家庭的中高档电器、家具基本齐全;行:有经济实力购 买小轿车或已经有了小轿车;学:比较注重自己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价值提升,又精力、 有心愿、有经济支付能力追求更高学历和学习素养,不仅学习知识,还包括能力、爱好 的学习;玩: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等的愿望和经济实力。另外 王苓芳.中等收入阶层指什么,吴敬琏萧灼基各抒己见n,北京青年报,2002-3-5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社会科学,2003(6) 李春玲.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 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研究 11 中等收入阶层不仅仅是富起来的一种代名词,还应是社会文明生活的体现者,中等收入 阶层应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 卢现祥认为,从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中产阶层应该是“三有一高”,所谓“三有” 就是有一套拥有产权的房子(至少二室一厅),有一部小轿车,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一高” 就是家庭人均收入高于社会家庭人均收入的 50%以上。 陆学艺在他 2002 年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提出中等收入阶层 的划分标准是对职业、收入、消费、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在这 4 个衡量标准中,职 业是衡量中产阶层的基础 从上述关于中等收入阶层问题的研究来看, 研究者在对其进行观察时大都集中在两 个方面,即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本文认为, 以职业作为中等收入阶层的界定标准不可 靠,因为相同的职业并不等于相同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比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厅长、局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 “重要”机关工作人员与“一般” 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 it 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 洋车, 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 至于以几方面标志来提出的中等收入标准, 则过于主观和表象。而以经济收人作为界定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标准,虽仍旧存在着众 多的不确定性,但家庭收入的经济指标,是我国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也是衡 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数据。收入是综合性的,是基本前提,人们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 收入,往往决定于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达到何种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等等。同时, 一定的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积累财产及各类 生产要素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的倾向。因此以经济收入作为界定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 标准,指向准确,方法简便,概括性强,可以排除各类复杂因素的干扰,最为直接、客 观、现时、实用、可靠,也符合国际惯例。 1.2.2 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理论观点 1.2.2 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理论观点 国内理论界对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作用, 扩大 途径等方面, 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特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殷一平认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形成, 他们虽然在数量上还不能成为社会的大 多数,但在社会影响力上日益显著,他们影响着都市人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他们体 苏海南.未来 20 年内哪些人能率先成为中等收入者? n,北京晚报 2003-2-25 卢现祥:中等收入者简论n,湖北日报,2003-2-27 陆学艺:当代中国结构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252-254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现着未来的种种趋势 。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模式的确立和调整的原因他认为原因有 三:一是中等收入阶层对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是极为重视也是极为敏感的;其次是他 们的收入、消费经验的积累、受教育程度较高决定了中等收入阶层将消费带入理智消费 的阶段;再次,由于他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购物的时间在缩短,消 费的方式力求简化。 肖文涛提出中等收入阶层生活方式超前,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 。他们倾向于追求 时尚与新潮,消费成为地位和事业成功的象征;消费对象从物美价廉转向物有所值,显 示个性,价格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买到的东西要能够体现品位和价值,使自己有愉悦 的享受。并认为中产阶层是当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引导者。 周晓宏就中等收入阶层的行为方式提出了“政治后卫与消费前卫”的观点 ,即中 等收入阶层赞成以渐进而不是动荡的方式推进民主政治的政治后卫倾向, 和在消费行为 中表现出来的追求品位、格调,接受“分期付款”、“贷款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的消 费前卫倾向。另外,认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尽管有着追求生活品味和格调的过度化和 模式化这一虚饰性的一面,但它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还是有着巨大的意义。 廖九如认为中等收入阶层衣食无忧,食品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恩格尔 系数)在30%40%之间,消费需求选择性强,他们有条件做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 讲舒畅,他们有条件做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谐消费、适度消费。他们是时鲜食品、 健康食品、疗效食品、中高档成衣、80l20平方米经济实用住宅、中档家装的主要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情侣房屋协议书范本
- 心理健康课记忆课件
- 窗帘知识普及课件
- 2025年度大型电力企业电气工程师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经纪机构收费标准调整合同
- 2025版城市综合体房地产居间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穿戴设备委托研发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材料租赁与环保评估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短视频平台广告代理服务合同
- 2025版食品采购合同补充条款范本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看图写话《五感写作法》课件
- 教学课件《断裂力学》
- 泥水平衡盾构简介课件
- 新教科版六下科学4-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案
- 广东省湛江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GA 814-2009 警用约束带标准
- 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 深层搅拌桩(试桩)施工记录
- 诗朗诵社团活动记录
- 《数据结构》栈和队列
- 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