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_第1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_第2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_第3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_第4页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微生物学专业论文)小穴壳菌(dothiorella+sp)htf3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小穴壳菌属( d o t h i o r e i l as p ) 真菌i f f f 3 中,与c y t o s p o r o n e b 合成相关的聚酮合酶。在h t f 3 的生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聚酮化合物,其 中的c y t o s p o r o n eb 具有较好的抗真菌和细胞毒活性,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我们 希望通过对c y t o s p o r o n eb 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揭示其生物合成途径,为改造 和应用该化合物奠定基础。同时,还希望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方法, 以便于广泛开展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h t f 3 基因组文库,利用同源探针筛选文库获 得含p k s 基因的克隆子;分析克隆子插入序列的开放阅读框,获取完整的p k s 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敲除聚酮合酶基因,研究该基因与c y t o s p o r o n eb 的关系。 通过简并引物p c r 从h t f 3 基因组中扩增获得聚酮合酶基因片段0 6 0 1 和 1 1 0 1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0 6 0 1 属于非还原型聚酮合酶基因,1 1 0 1 属于部分还 原型聚酮合酶基因。根据对c y t o s p o r o n eb 合成途径的推导,我们认为0 6 0 1 与 c y t o s p o r o n eb 合成有关,因此我们选择0 6 0 1 作为筛选文库的同源探针。 h t f 3 基因组文库采用黏粒载体s u p e r c o sl 进行构建,文库构建效率为5x 1 0 3 克隆数l ig d n a 。采用0 6 0 1 探针进行s o u t h e r n 杂交后,从文库中得到一个阳 性克隆。 通过对插入片段两端序列的分析,我们认为阳性克隆中可能含有完整的聚酮 合酶基因,并通过步移法从阳性克隆上p c r 获得该基因的完整序列,命名为 p k s 0 6 0 1 。p k s 0 6 0 1 全长5 3 4 0 b p ,编码的蛋白质中含有5 个可能的功能域,分别 是k s 、a t 、2 个p p - b i n d i n g 域和t e ,但没有参与b 酮基还原步骤的功能域,为 典型的非还原型聚酮合酶结构。序列比对发现,该p k s 与c o l e t o t r i c h u m a g e n a r j u m 中合成真菌黑色素( m e l a n i n ) 前体t h n 的聚酮合酶p k s l 有较高相 似性。 我们从阳性克隆的p k s 0 6 0 1 基因上、下游各截取一段序列,并在其中接入报 告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h p h ,以p g e x - 4 t 一2 为载体构建得到了敲除质粒p g k 5 5 h y g , 希望通过同源重组敲除h t f 3 基因组中的p k s 0 6 0 1 ,以检测基因缺失对 c y t o s p o r o n eb 代谢的影响。p g k 5 5 h y g 采用原生质体一p e g 法转化h t f 3 原生质 摘要 体,为获得理想的转化效率,我们事先优化了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确定 以含1 5 溶壁酶、1 5 纤维素酶和1 0 蜗牛酶的溶壁酶混合液制备原生质体, 并以含i m o l ln a c l 的p d a ( 5 0 9 6 海水) 作为再生培养基。 p g k 5 5 h y g 转化h t f 3 后,经过潮霉素b 筛选获得6 个转化子。转化子经p c r 检测,证实h p h 已经转入基因组中,但0 6 0 1 未被敲除。通过薄层色谱( t l c ) 检 测转化子的发酵液,均有c y t o s p o r o n eb 信号产生。目前,这些结果还无法说明 p k s 0 6 0 1 与c y t o s p o r o n eb 的关系,实验仍在进行中。 关键词:c y t o s p o r o n eb ;聚酮合酶;基因敲除 摘要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s t u d y ,c y t o s p o r o n ebp o l y k e t i d es y n t h e s eg e n eo fd o t h i o r e l l a s p h t f 3w a si n v e s t i g a t e d c y t o s p o r o n eb ,o n eo fas e r i e so fp o l y k e t i d e s g e n e r a t e dw i t hh t f 3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h a dg r e a ta n t i f u n g a la n dc y t o t o x i n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m a y b eh a dp o t e n t i a lp h a r m i cv a l u e c y t o s p o r o n ebp k sg e n e w a ss t u d i e dt or e v e a li t sb i o s y n t h s e sp a t h w a ya n df a c i1i t a t ei t s m o d i f i c a t i o n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i nf u t u r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af e a s i b l e m e t h o d o l o g yw o u l db ee s t a b lis h e di ns t u d yp r o g r e s s ,s ot h a tm o r e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f u n g is e c o n d a r ym e t a b o li t e sw il lb ed o n e 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 si nt h i ss t u d yi n c l u d e d :h t f 3g e n o m i c1 i b r a r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s e a r c hc l o n ec o n t a i n i n gp k sg e n eb yh o m o l o g o u sp r o b e ; s e a r c h i n gt h ew h o l ep k sg e n e i nc l o n eb yo r fa n a l y s i s :s t u d y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k sg e n ea n dc y t o s p o r o n ebb yg e n ek n o c k o u t t w op k sg e n ef r a g m e n t s0 6 0 1a n d11 0 1w e r ea m p li f i e df r o mh t f 3g e n o m e b yd e g e n e r a c yp c r a 1i g n m e n t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0 6 0 1w a sa n r p k sg e n e , a n d11 0 1w a sap r p k s 0 6 0 1m a yb er e f e r e dt oc y t o s p o r o n ebb i o s y n t h e si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e d u c t i o no fb i o s y n t h e s i sp a t h w a ya n dw a sc h o s e na st h e h o m o l o g o u sp r o b e t h eg e n o m i c1 i b r a r y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o nc o s m i ds u p e r c o s1a n dc l o n e e f f i c i e n c yw a s5x1 0 3 c l o n e s i ig d n a o n ep o s i t i v ec l o n ew a ss c r e e n i n gf r o m g e n o m i ci i b r a r yw i t h0 6 0 1p r o b e t h ea n a l y s iso ft w oe n d so fi n s e r ts e q u e n c es h o w e dt h a t ,o n ep k sg e n e m a y b ec o n t a i n e di np o s i t i v ec l o n e ,a n dw a sg a i n e d b yg e n ew a l k i n go n p o s i t i v ec l o n e ,a s s i g n e da sp k s 0 6 0 1 p k s 0 6 0 1 ,w i t has i z eo f5 3 4 0 b p ,w a s at y p i c a ln r p k se n c o d i n gap u t a t i v ep k sw i t hf i v ec o n s e r v e dd o m a i n s :k s 、 a t 、2p p - b i n d i n gd o m a i na n dt e ,a n dw i t h o u ta n yd o m a i nc a t a l y z i n gb k e t o r e d u c t i o n a n dt h i sp k s h a dh i g hi d e n t i t i e s w i t hc o l i e t o t r i c h u m a g e n a r j u ap k s l ,w h i c hs y n t h e s i z ep r e c e n t o ro fm e l a n i n t 删, t w of r a g m e n t si nu p s t r e a ma n dd o w n s t r e a mo fp k s 0 6 0 1w e r ei n t e r c e p t e d 摘要 f r o mp o s i t i v ec l o n e ,a n dw a sl i n k e db yh y g r o m y c i nr e s i s t a n c eg e n eh p ht o c o n s t r u c t e dp g k 5 5 h y g p g k 5 5 h y gw o u l dk n o c k o u tp k s 0 6 0 1f r o mh t f 3g e n o m e b yh o m o l o g o u sr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t os t u d yt h ee f f e c to fg e n ed e f i c i e n c yo n c y t o s p o r o n ebs y n t h e s i s p g k 5 5 h y gw a s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h t f 3p o t o p l a s tb y p o t o p l a s t - p e gm e t h o d ,a n d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p r o t o p l a s t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r e g e n e r a t i o nw e r eo p t i m i z e df o rh i g h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 c e llw a lld e g r a d i n ge n z y m e sm i x t u r ew a s1 5 p r o l y w a ll z y m e , 1 5 c e l l u l a s ea n d1 0 s n a i l a s e ,a n dr e g e n e r a t i o nm e d i u mw a sp d a ( 5 0 s e aw a t e r ) w i t hi m o l ln a c l a f t e r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6t r a n s f o r m e r sw e r es c r e e n e do u tb yh y g r o m y c i n bm e d i u m r e s u l t so fp c rt e s ts h o w e dt h a t ,h p hh a d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h t f 3 g e n o m e ,b u td i dn o tk n o c k o u tp k s 0 6 0 1 t h e s et r a n s f o r m e r s b r o t hw e r e t e s t e db yt l ca n ds h o wp o s i t i v es i g n a lo fc y t o s p o r o n eb s u mu pt h e s e r e s u l t s ,w ec a nn o tr e v e a la n yr e l a t i v eb e t w e e np k s 0 6 0 1a n dc y t o s p o r o n e b ,a n ds t u d yg oo n k e yw o r d s :c y t o s p o r o n eb :p o l y k e t i d es y n t h a s e :g e n ek n o c k o u t i v 常用英文缩写词 常用英文缩写词 ( 按字母顺序排列) a c p :a c y lc a r r i e rp r o t e i n ,酰基载体蛋白域; a h b a :3 - a m i n o - 5 - h y d r o x y l b e n o i ca c i d ,3 一氨基一5 一羟基苯甲酸; a r o :a r o m a t a s e ,芳香化酶域; a t :a c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酰基转移酶域; c h s - c h a l c o n es y n t h a s e ,查尔酮合酶; c l a p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 c l f :c h a i nl e n g t hf a c t o r ,链长决定因子; c - m e t :c - 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c 一甲基转移酶域; c r a b :h e x a d e c y lt r i m e t h y la m m o n i u mb r o m i d e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 l c :c l a i s e nc y c l a s e ,c l a i s e n 环化酶; c y c = c y c l a s e ,环化酶域; d a p i :4 ,6 - d i a m i d i n o - 2 - p h e n y li n d o l e ,4 ,6 一二脒基一2 一苯基吲哚; 6 - d e b :6 一d e o x y e r y t h r o n o l i d eb ,6 一脱氧红霉内酯; d e b s :6 - d e o x y e r y t h r o n o l i d ebs y n t h a s e ,6 一脱氧红霉内酯合成酶; 明:d e h y d r a t a s e ,脱水酶域; e r :e n o y lr e d u c t a s e ,烯酰基还原酶域; f a s :f a ta c i ds y n t h a s e ,脂肪酸合成酶; k r :k e t or e d u c t a s e ,酮基还原酶域; k s :b k e t o a c y ls y n t h a s e ,酮基合成酶域; l d :l o a d i n gd o m a i n ,负载酶域; p k s :p o l y k e t i d es y n t h a s e ,聚酮合酶; t e :t h i o e s t e r a s e ,硫酯酶域; t h n :1 ,3 ,6 ,8 一t e t r a h y d r o x y n a p h t h a l e n e ,四羟基萘; v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 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 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飞彩岛 砷毫砷b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 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丑彩毽移e t 剪i -作者签名:虫彩b 移 翮群潮妒 f 月刁日 占月 7 1 日 1 前言 1 1 微生物来源聚酮研究概况 聚酮化合物( p o l y k e t i d e s ,p k s ) 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重要的天然产 物,在动物n 一1 、植物嘲、各类微生物“1 体内均有发现。其中,微生物来源的聚酮 数量庞大,结构多样( 图1 )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病毒、抗肿 瘤、抗病原生物、抗结核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其中许多成员已被开发成药物,广 泛应用于医疗事业和农、牧业中,包括临床上应用的红霉素( e r y t h r o m y c i n ) 、 四环素( t e t r a c y c l i n e ) 、利福霉素( r i f a m y c i n ) 、两性霉素b ( a m p h o t e r i c i nb ) 、 阿霉素( d e x o r u b i c i n ) 、洛伐他汀( 1 0 v a s t a t i n ) 、雷帕霉素( r a p a m y c i n ) 等抗 生素以及农牧业用的阿弗菌素( a b a m e c t i n ) 、莫能星( m o n e n s i n ) 和泰乐菌素 ( t y l o s i n ) 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经济价值。当前,从聚酮化合物中开发新药 物的工作仍在继续,随着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揭示和合成基因的克隆,代 谢工程技术被应用于聚酮化合物合成主要集中在寻找合适宿主、改变代谢流以提 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以及合成聚酮类新抗生素等方面,在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 究和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隋。 由于聚酮化合物的重要性,以至于在还未完全清楚它们的应用范围前,研究 者已开始关注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对聚酮化合物合成的研究起始于一个多世 纪前j a m e sc o l l i e 对地衣酚( o r c i n 0 1 ) 的研究,但他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引 起注意。直到2 0 世纪中期,a r t h u rb i r c h 的研究工作使得对聚酮合成的研究得 以复苏。a r t h u rb i r c h 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合成单元的假设,他根据同位素饲喂 实验的结果,提出:许多天然产物的合成单元与醋酸有关。而关于聚酮生物合成 途径的研究则随着2 0 世纪8 0 年代遗传技术的发展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h 1 。 尽管聚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但其生物合成机制基本相似。聚酮由一些 简单的羧酸单位如乙酸、丙二酸、丁酸等,经过连续脱羧缩合反应合成的,而催 化这一过程的关键酶称为聚酮合酶( p o l y k e t i d es y n t h a s e ,p k s ) 。聚酮合酶一 般由多个不同的功能单位组成,这些功能单位在聚酮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按 一定顺序催化聚酮碳链的合成。聚酮合酶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k s 、a t 和a c p , 部分聚酮合酶中还有k r 、明和e r ,催化聚酮链中b 一酮基的还原,另外,还有 负责最终产物释放的t e ,负责碳链环化的c y c 和在真菌聚酮合酶中负责甲基转移 的c - t e t 册等。 l b 红霉素,e r y t h r c m y c i n 利福霉素,r i f a m y c i n 前言 四环素,t e t r a c y c l i n e k 0 - 阿霉素, 臂帕霉素,r a p a m y c i n 洛伐他汀l o v a s t a t i n 图1 已进入临床使用的几种聚酮化合物药物 f i g 1s o m ep o l y k e t i d em e d i c i n e su s e di nc l i n i c a l 2 从酶的结构和反应机制可以看到,p k s 与脂肪酸合成酶( f a s ) 具有非常密 切的关系。同位素标记的实验表明,在各种脂肪酸和聚酮生物合成的生化本质是 相同的,都包含着羧酸酯的脱羧缩合反应,都需要泛酰巯基化的a c p 承载中间产 物以及a t 在酰基辅酶a 与酶之间、反应底物与产物之间转移中间产物并起着转 酯作用( t r a n s - e s t e r i g f i c a t i o n ) ,而系统发育学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聚酮 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基因在生物进化上具有共同的起源,由同一个祖先基因分化 而成抽1 。由于p k s 和脂肪酸合酶的相似性,研究者在对p k s 进行分类时,借鉴了 f a s 的分类方式。根据结构的不同,p k s 被分为3 型:i 型p k s 与i 型f a s 类似, 是一类多功能酶,由多个具有催化活性的单元组成;型p k s 与型f a s 类似, 是一组分立的酶组成的复合体,各个酶能够多次重复催化同一性质的反应;植物 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机理与上述两类都不同,该类化合物的合成酶直接以简单羧 酸的乙酰辅酶a 为底物,被归为型p k s 。虽然p k s 和f a s 非常相似,但并非完 全相同,由于p k s 对起始单元的选择较多样化,在一些p k s 中k r 、d h 、e r 不同 程度的缺失,以及各种环化、芳环化反应,使得p k s 的结构更复杂,产物更丰富 【9 】 o 1 2 细菌i 型陬s 细菌i 型p k s 是一类巨型蛋白,一般由多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上又包含若 干个“模块 结构( m o d u l a r ) ,每个模块包含了完成一轮延伸反应所需的所有活 性位点,因此又称为模块式聚酮合酶( m o d u l a rp k s ) ,已知的该类p k s 包括红霉 素的d e b s 、雷帕霉素合成酶( r a p s ) 、制霉菌素合成酶等,其中r a p s 是自然界 中已知最复杂的多酶系统之一,由3 条肽链1 4 个模块组成,共有7 0 个催化位点。 红霉素的d e b s 是研究较早的细菌i 型p k s ,最早的研究报告发表于1 9 9 0 年,经 过一系列精细的研究,d e b s 已成为研究得较为透彻的p k s 之一( 图2 ) ,我们将 以之为例进行,对细菌i 型p k s 进行说明。 红霉素是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结构中的环酯部分为一7 一酮链酯化 而成,由6 一脱氧红霉内酯合成酶( d e b s ) 催化合成。d e b s 由3 个蛋白组成,每 个蛋白都含有两套结构和功能相近的模块( m o d u l e ) ,模块中含有k s 、a t 和a c p 三个基本功能域,部分模块还含有k r 、d h 和e r ,除了6 个模块外,在d e b s1 的n 端有一个由a t 和a c p 组成的l d 域,它负责选择和结合作为起始单元的第一 3 前言 个小分子羧酸;在d e b s3 的c 端有一个t e 域,负责在反应的最终阶段将聚酮从 p k s 上水解下来n 仍。在整个分子的合成过程中,每个模块只催化一轮碳链的延伸, 反应起始于l d 特异性的选择丙酸为起始物,并将其转到l d 的a c p 上,基因敲除 实验证实,该部分在红霉素合成过程中不是必需的,但该部分缺失将会引起红霉 素产量的显著下降】;延伸单元的选择由各个m o d u l e 的a t 域决定,m o d u l e 卜a t 选择结合的丙二酸单酰基传给m o d u l e 卜a c p 上的泛酰磷酸基,在m o d u l e1 - k s 催化缩合下形成b 酮,m o d u l e l k r 以n a d p h 还原b 酮成为羟基,完成第1 轮循 环;第2 、第5 和第6 轮延伸反应与第1 轮相似;m o d u l e3 中只有k s 、a t 和 a c p 三个酶域( 有1 个类似的k r ,但其上没有n a d p h 结合位点,因而没有功能) , 故第3 轮延伸相应的b 位酮基( c 9 位) 被保留;m o d u l e4 中不仅有k s 、a t 和 a c p ,而且有d h 和e r ,这一轮循环完全类似于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故在c 7 位为 饱和烃键;当完成6 轮缩合反应后,d e b s3 的c 端的t e 通过酯环化 ie r y a i i i h 饥h 瞳麟l s t ui “b a l e l 咖l 2 _ _ _ l - 一_ _ _ _ _ 一_ _ _ _ _ 一 啦鼹 i o d u l dm o & l dh d _ _ _ _ o 图2 红霉素聚酮合酶结构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嘲 f i g 2o r g a n i s a t i o no fe r y t h r o n y c i np o l y k e t i d es y n t h a s ea n dt h eb i o s y n t h e s i s p a t h w a y 4 前言 将聚酮链从酶上解离出来n 幻。从合成途径还可以看到,细菌i 型聚酮的碳链长度 与模块数的比例呈线性关系,因为每个模块只催化一轮反应,所以加入的合成单 元数受到模块数的限制,从而控制了聚酮碳链的长度。 已知的细菌i 型p k s 还有与雷帕霉素结构相近的f k 5 0 6 、同属大环内酯类的 螺旋霉素( s p i r a m y c i n ) 、竹桃霉素( o l e a n d o m y c i n ) 、多烯类的匹马霉素 ( p i m a r i c i n ) 等,它们的反应机制基本相同,但在起始单元和延伸单元的选择 上略有不同。细菌i 型p k s 的生物合成起始单元的多样性较高,如常见的乙酰辅 酶a ,丙酸,丙二酸酰胺和丙二酸,而在利福霉素b 中则是非常见的3 一氨基- 5 - 羟基苯甲酸( a h b a ) ,而延伸单元也同样具有多样性,并且同一聚酮合成途径中 延伸单元的选择也不均一。另外,某些p k s 还含有无功能的模块,使得细菌i 型 p k s 更为复杂。 1 3 细菌型p k $ 细菌i i 型p k s 因其代谢产物为芳性多酮类化合物,又称为芳香族聚酮合酶, 临床上使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蒽环类抗生素均是由该类p k s 合成。芳香族聚酮 合酶的结构与i 型p k s 不同,是一组分立的单功能酶组成的复合体,各个酶的功 能不同,在合成过程中,各个酶能够多次重复催化同一性质的反应,中间体在该 复合体上进行“环绕 式碳链增长。相比于细菌i 型p k s ,该型p k s 的结构相对 简单,对起始单元和延伸单元的选择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乙酰辅酶a 和丙二酸单 酰辅酶a 。 细菌型p k s 中研究最早的是放线紫红素( a c t i n o r h o d i n ) 聚酮合酶n 毛嘲。 放线紫红素是一个二聚体分子,由两个相同的三环结构组成,每个三环结构为一 个聚酮,由一个乙酸单位与七个丙二酸单位组成。研究结果显示,放线紫红素合 成酶由k s 、c l f 、k r 、a c p 、a r o 和c y c 6 个蛋白组成,分别由染色体上成簇排列 的基因a c t l l i 、a c ti o r f l 、a c ti - o r f 2 、a c ti o r f 3 、a c t v l l 、a c t i v ( 图3 ) 编码获得,合成放线紫红素时,k s 、c l f 、a c p 负责将一个乙酰辅酶a 起始单位 与七个丙二酰辅酶a 延伸单位组装成一个非还原的聚酮体,并形成第一个芳香 环;k r 使9 位酮基羟化,随后在a r o 和c y c 的作用下第二个芳香环形成,经t e 作用释放后,再经剪裁修饰反应形成放线紫红素。 在细菌i i 型p k s 中,由k s 、c l f 、a c p 三个酶组成的结构称为最小p k s ( m i n i m a l 刚西 p k s ) ,在比较了放线紫红素合成酶和其后陆续发现的多个细菌i i 型p k s ( 表1 ) 发现,尽管不同来源的酶复合物在组成上差别较大,但都含有k s 、c l f 、a c p , 00o 珏 k s c l f扯p 如c t c 0 l a c t i o l l 引舢k s c 0 0 + 八 0 i io c 0 0 h 厥拔紫红采a c t i 帅r h o d i n 图3 放线紫红素( a c t i n o r h o d i n ) 基因簇及其合成途径 f i g 3t h eg e n ec l u s t e ro fa c t i n o r h o d i na n di t sb i o s y n t h e si sp a t h w a y 而且三者在结构和组成上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图4 ) ,由它们组成了整个p k s 的 核心部分,由它们合成了聚酮的基本结构。c l f 与k s 同源性较高,遗传进化分 析显示它们的基因来自同一祖先,是由一原始基因复制后分化而成,但c l f 中缺 少缩合反应所需的催化位点,因此不认为c l f 具有与k s 相同的功能,现有的研 究发现,c l f 可能参与了聚酮化合物碳链长度的控制。将产物为十酮 t e t r a c e n o m y c i n 的聚酮合酶的c l f 被产物为八酮a c t i n o r h o d i n 或g r a n a t i c i n 的聚酮 合酶的c l f 替代时,产物相应的变为八酮n2 i 。而对放线紫红素合成酶的c l f 进行 6 定点突变也说明了同样的情况。在比对了多个型p k s 的c l f 发现,c l f 的氨基 酸序列高度保守,仅在四个氨基酸位点上有区别,对a c t 中的这四个氨基酸做定 点突变,代谢产物的链长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没有代谢产物形成n 们,说明 c l f 确实起着链长决定作用。细菌型p k s 并未发现a t 的存在,因而早期的研 究者曾经猜测,聚酮合成过程中借用了f a s 的a t ,但k e v i nr e y n o l d s 的研究发 现m ,当t e t r a c e n 伽y c i n 的a c p ( t c m m ) 与来自e c o l if a s 的a c p ( a c p p ) 共 同孵育时,不仅自身可以丙二酰基化,还可以催化h c p p 的丙二酰基化,说明t c m m 不但起着承载酰基的作用,还具有酰基转移的功能,从而解释了细菌型p k s 中a t 缺失的原因。 表l 已知的放线菌来源型p k s 基因簇嘲 t a b 1c l o n i n ga n ds e q u e n c i n go ft y p ei ip k sg e n ec l u s t e r sf r o ma c t i n o m y c e t e s a 菌株聚酮产物基因序列检索号 s t r e p t o e y c e s c o e l i c o l o r & v i o l a c e o r u b e r & r o s e o f u lv u s 曼g r i s e u s 5 :g _ l a u c e s c e n s & c o e l i c o l o r & h a l s t e d i i 5 :c u r a c o i 曼r i m o s u s p e u c e t i u s s s p c 5 sn o g a a t e r 曼a r g i l l a c e u s sf r a d j a e 曼v e n e z u e a e n a n a o m y ci n f r e n o li c i n g r i s e u s i n t e t r a c e n o m y c i n s p o r ep i g m e n t s p o r ep i g m e n t p r o b a b l ys p o r ep i g m e n t o x y t e t r a c y c li n e d a u n o r u b i c i n d a u n o r u b i c i n n o g a l a m y c i n m it h r a m y ci n u r d a m y c i n j a d o m y c i n 7 6 9 4 8 5 4 2 o 4 b 0 0 2 9 3 5 弱 必 m 踮 舯 舛 他 殿 碉 鼹 蹦 跚 喊 丛 9 3 6 6 7 o 5 5 影 尉 5 4 8 9 刁 3 舡 ;呈 n 眩 盯 鹏 烙 臌 拟 b n 及 黔 髓 比 纵 哪 霎 吣 细 栅 眺 m 眦 如 咖 暑| 咖 哪 :曼 前言 s a c c h a r o p o y s p o r a h i r s u t a k i b d e l o s p o r a n g i u m a r i d u m u n k n o w n u n k n o w n u n k n o w n m o nz 1 1 5 1 1 h i rm 9 8 2 5 8 a r dl 2 4 5 1 8 k e y :兰t m i n i m a l p k s 0 l f a ( 甲 k e t o 删u c l a s c o t h e r c h , o r e d p d d a u s 加 卵胁 埘 l 以 堋 h , a m c y c l a s e s a r o m a t a s c s 图4 部分放线菌来源的细菌型p k s 基因簇结构n 2 1 f i g 4o r g a n i s a t i o no fg e n ec l u s t e r sf o rt y p ei ip k s si na c t i n o m y c e t e s 注:图中基因名与表l 中的基因名相对应。 肌 觚 盼 胁 删 砌 前言 1 4 真菌迭代i 型p k s 真菌也是聚酮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真菌生长、产孢以及其他生理活动中,产 生了形形色色的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功能的聚酮,如黄曲霉素( a f l a t o x i n ) 、伏 马毒素( f u m o n i s i n ) ,6 一甲基水杨酸( 6 一m e t h y l s a l i c y l i ca c i d ,m s a ) 、四羟基 萘( t e t r a h y d r o x y n a p h t h a l e n e ,t 删) 等( 图5 ) n 羽,除色素和抗生素外,还有 部分是对动物有害的真菌毒素。 蝴叫 d o 、r o h 佣 伽 苔色酸,o r s e l l i n i ca c i d ( 2 )四羟基萘,删( 3 ) p 甲基水杨酸,6 m s a ( 4 ) t - 毒素,t - t o x i n ( 5 ) 图5 部分真菌来源的聚酮结构 f i g 5s t r u c t u r e so f8 0 l ep o l y k e t i d e si nf u n g i 真菌p k s 也是一个多功能蛋白,整体结构与i 型f a s 相似,故将其划入i 型 p k s n 副,其功能域的组成类似于细菌i 型p k s ( 图6 ) ,包括k s 、a t 、a c p 、k r 、 阴、e r 等,但这些功能域在聚酮链的装配过程中大多是重复进行催化,因此将 它单独作为一类,称为迭代i 型聚酮合酶( i t e r a t i v et y p eip k s ) 。除了与细 菌i 型p k s 相似的功能域,真菌p k s 的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域,例如c - m e t 。 9 前言 细菌聚酮中的甲基支链一般由合成单元携带,如红霉素中的甲基丙二酰c o a ,而 真菌一般使用乙酰基作为合成单位,聚酮链中的c 一甲基由c - m e t 域从s 一甲硫氨 酸转移到聚酮碳链上;另外,在某些真菌聚酮合酶中缺少t e 功能域,合成的聚 酮链可能通过环化反应从酶上脱离。 真菌聚酮按分子中b 酮基的还原程度分为非还原型聚酮( 图5 中1 、2 、3 ) 、 部分还原型聚酮( 图5 中4 ) 和高度还原型聚酮( 图5 中5 、6 ) ,相应的p k s 也 分为三类非还原型p k s ( n r p k s ) 、部分还原型p k s ( p r p k s ) 和高度还原型 p k s ( h r p k s ) 。n r p k s 不具有k r 、d h 、e r ,产物多为酚类化合物;p r p k s 一般 具有k r 、d h ,产物中的b 酮基将被转化成羟基或烯键;h r p k s 则含有k r 、d h 、 e r ,b 酮基最终转化成饱和烃链( 图6 ) 。各类酶均以循环作用的形式合成产物, 但从产物结构中发现,p r - p k s 和h r p k s 中,部分功能域并不参加每一轮延伸反 应,使得产物结构复杂化。例如t 一毒素p k s 中带有k s 、a t 、a c p 、k r 、d h 、e r 和t e ,但产物中出现不同的b 酮基转化形式,类似的情况在许多真菌聚酮中出 现。在细菌i 型p k s 中,可由不同模块控制b 酮基的转化,但真菌聚酮p k s 只有 一套功能域,显然只能由它完成聚酮的合成,是何种调控机制决定k r 、d h 、e r 参与反应与否,目前还是未知的,这些机制如何运作、何时运作,还需要进行更 多的研究数据来解释n 9 i 。 k s a t 洲c l t 翰岫妒 j 山h “p k s n 蛔娜ld k g 把r r l n k s c k l 量t 。| t l 叩粗bw k 3 1 图6 部分真菌i 型聚酮合酶结构呦1 f i g 6o r g a n i s a t i o no fs o m ei t e r a t i v et y p eip k s si nf u n g i 真菌聚酮的链长可能是受其他蛋白调控的,而不由p k s 自身决定,而这些调 控蛋白的编码基因,一般位于位于同一基因簇内的p k s 编码基因的上、下游,。 1 0 前言 例如,通过异源表达研究l o v a s t a t i nl n k s 的功能时发现,当只有l n k s 表达时, 碳链延伸会提前终止,产生一些较短的碳链,并且在错误的位置进行环化,而加 入其下游的基因l o vc 共表达时,才能合成正确的产物n 钔。 虽然真菌p k s 不像细菌i 型p k s ,使用多套功能域合成一个聚酮化合物,但 一些真菌聚酮的合成也涉及不同的p k s ,由不同的p k s 分别合成结构中的不同部 分,然后再将各部分组装起来,并且,这些p k s 的编码基因也位于同一基因簇中, 受同一调控因子调控表达,例如l o v a s t a t i n 、c o m p a c t i n 1 和z e a r a l e n o n e 啤1 的 合成。l o v a s t a t i n 是一种有效的降胆固醇药物,这种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 生物是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h m g _ c o a 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利用异源表 达和基因敲除等方法通过对基因簇中单个基因的研究发现,1 0 r b 、l o v f 分别编 码聚酮合酶l n k s 和l d k s ,l n k s 含有k s 、a t 、d h 、a t 、k r 和a c p 六个功能域, 而l d k s 还含有e r 功能域( 图7 ) 。在合成过程中,l n k s 和l d k s 分别催化合成 l o v a s t a t i n 的1 8 - c 的二氢莫那可林l ( d i h y d r o m o n a c o l i nl ) 和另一条4 一c 链; l o v c 的翻译产物则与l n k s 催化碳链正常延伸和环化有关,而l o r d 则编码转酯 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