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6040041 分 类 号 g40-0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 申 请 人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张开文张开文 指 导 教 师指 导 教 师 曾继耘曾继耘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02010 年年 6 6 月月 2 2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论引论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文献综述 . 1 三、研究意义 . 3 四、研究方法 . 4 第一章第一章 网络文化概述网络文化概述 . 5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 5 二、网络文化的结构 . 6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 . 7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 . 9 第二章第二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 . 1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涵 . 11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 11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13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 15 第三章第三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分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分析 . 17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 . 17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21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 23 第四章第四章 网络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对策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对策 . 28 一、确立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 28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人际交往教育活动 . 30 三、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 32 四、营造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环境 . 33 结束语结束语 . 36 附录附录 大学生人际关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系调查问卷 . 37 注释注释 . 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3 致致 谢谢 . 4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中文摘要 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生成功的前提,对 形成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观、道德观、人生观起到推动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 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现实层面扩展到网络层面,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双重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在强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 往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还应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问 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研究,提出良好的解决对策。 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层面论述了网络文化的概念、特点、结构和功能。这部分 论文首先对比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得出了网络文化的概念,然后介绍了 网络文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上论述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大学 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内涵、意义、特点和类型。 第三部分:论述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通过对山东交通 学院40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详细总结和分析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发现和归纳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根据有关的理论研究和调查问 卷,阐述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 第四部分: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策。这部分论文 依据调查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 确立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 原则, 通过开展多样的网络人际交往教育活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建设, 进而营造一个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人际交往; 【分类号】g40-0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th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esearch of network cultural background abstra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ntangible wealt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 prerequisite for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 which has played a catalytic role in formating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morality and life outlook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network, especially for recent years,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have extended 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to the network level. these bring college student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o a double effect. educators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positive impac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network culture on interpersonal issues the negative impact, given adequat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made good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 concept of networ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is part of the paper first network cultur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btained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culture, internet culture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college students discussed the interpersonal. this section expounds the students basic interpersonal meaning,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the third part: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network culture on the doubl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400 students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to the survey, detailed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discover and summariz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basic problems that exis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 questionnaire,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on the doubl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fourth part: under the proposed net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interpersonal response. this part of the thesis based on research an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lated literature,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basic principles, through a variety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of the building, thus creating a network of cultural background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cyberculture; college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lassification:g40-0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以互联 网为标志的新文明中。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 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 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 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1互联 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营造了一个 虚拟的数字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是完全平等,人的行动完全取决于 自我,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开阔了 人的视野,促进了人的创造性地发挥,调动了人的创造潜能,这又进一步推动了 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这种传播的无 地域性引起了人际交往的变革,使人的交往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勇于挑战的群体,他们对于互联网的热情最高,受 到的影响也最大。 从积极的意义来讲, 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交往增添了创新领域, 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层面,带给了大学生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使大学 生传统的单一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大学生的交 往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使大学生认识到了社会交往的相对 性、丰富性和境遇性,奠定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基础,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内容,促进了大学生的交往体系的构建。科学发展史不断证明,科技是一把“双 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使一些世界观不成熟的大学生脱离现实交往,过度 的依赖网络,逃避现实世界,引起大学生与社会的分离,人际关系淡化,只注重 网络中的自我满足,最终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际退化。因此,我们 应该密切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深刻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 响,着力研究确定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这是一项十分重要 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文化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 热点。笔者利用互联网,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近年来 所收录的有关网络文化方面的文献为基础,结合百度、google 等搜索引擎,以 “网络文化”为关键字段,检索出相关文献近 900 多篇;以“网络人际交往”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关键字段,检索出文献近 1500 篇。笔者结合两个字段搜索的文献资料,经过认 真分析,发现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文献有 110 篇之多。笔者 经过文献分析, 同时结合国外有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方面的研 究资料, 发现我国在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这些研究大都从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探讨网络文 化的内涵、网络人际交往的内涵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多集 中在理论层面,缺乏有力的调查数据支撑,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目前的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关于网络文化、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文化对大 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网络文化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 和功能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从理论层面上详细阐述了相关理论的哲学基础,并给 出了概念界定。文献资料中对网络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理论 阐述,不仅在文字上表述不一致,在实质内容的阐述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臧 学英把网络文化界定为: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 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 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 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2 而李仁武则指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 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 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3 这种差异性表明了在对网络文化的研究方面还 存在学术争议,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自身的理解来研究的,很难给出一个科学的 统一的认定,还有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二是网络人际交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概述、网 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的研究。如李素霞认为:所谓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借助虚拟 现实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人际交往方式。4 美国rider大学的john suler博士认为,网络作为心理空间具有九个方面的特征: 有限的感知经验,身份的易变性和匿名性,身份、地位的平等,超越空间界限, 时间的延长和缩短,人际关系拓展的无限性,永久的记录,变换和梦幻的状态, 黑洞心理体验。 5郝文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 往,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通讯手段,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个人心 理和人格的延伸, 是一个能够反映网络使用者的态度、 兴趣、 感知觉的心理空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它的主要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间接性和无限性的特征。6综合相关的 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 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网络交往的方式、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准确地理解和 把握网络人际交往的内涵和特征,这需要根据网络的发展,持之以恒地开展对于 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 三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 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方面。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的 研究,李兵龙指出: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 式和速度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便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 力。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为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 扩大了新的视野。7吴晓云指出:网络的一体化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网 络可以实现异地人的广泛交往,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通过网络与众多素不相识的 人交往,大大的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8张青指出:网络可以让大学生 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可以获取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大学生可以打破课堂书 本的制约, 摆脱教师思维方式的羁绊到网络社会里畅游。 可以及时获取国际国内, 各行各业的最有价值,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全新的观念,提高效率。9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的研究,黄爱国指出:网络文化 的开放性使得多元价值观在网上并存,受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在人生目标的确 立, 以及对实现目标的评价上, 必然呈现出个体差异, 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10 邱月明指出: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造成了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少了,在学习上表现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大学生深沉思考和探究。11 杨泽宇 指出:网络文化使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在网络中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使用不文明 的语言或符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等行为都是不道 德的。12 从有关的研究看, 大多数专家和学者在探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特 点的同时, 开始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双重影响进 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学理分析, 但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 策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深入性不够,并且缺乏调查分析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三、研究意义 互联网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交往关系, 这种交往关系一方 面是基于网络技术的联通性和交互性, 它可以把几乎所有的人都联结起来资源共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享,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既连接又隔离的虚拟世界,极大地迎合了现代人的交往 需求。这种交往关系,既可以实现以往任何的传统媒介交往,又有其自身新的方 式和特点,它可以使交往者隐匿和虚拟自身,还可以空前地实现交往对象的无限 制性,世界上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人际交往。从网络的本质来看,一 方面,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交往对 象得到了极大扩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影响了交往主体建构方式,网络媒介把现 代社会主体置换成一个多重的、交互的、去中心化的主体,也引发了我们思考不 稳定身份的主体的方式。 网络的发展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由鼠标、键盘和网线连 成的网络世界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正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往 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 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 网络文化的诞生已经赋予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新的特点 和合法性外衣,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表现出间接、 自由、 虚幻和平等等特点, 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便利的,也丰富了其内容,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如何 正确评价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 深刻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 交往的两方面的影响,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正确的对策,这都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料和数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获得: (一)文献分析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索相关的研究资料,一次文献分析国内外的相关 研究的资料,然后针对重点地的资源进行二次文献分析,形成本人研究的重要理 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 针对大学生得人际交往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在山东交通学院学生中展开调 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归纳和分类,运用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的方式,初步形成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调查报告,为本文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数据参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网络文化概述 “互联网络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的信息中介系统, 是全世界无数人从不 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不断绘制而又永远绘制不完的变幻莫测的巨型图画” 。13网 络的发展改变了现有的人文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自 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强悍的、超常的姿态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 面产生着全方位冲击。网络文化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但摆脱不了“文化”的 内涵,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虽有别于以往其它的文化,并显示出独有的特 性。但网络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它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了 解网络文化的概念前,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理解 网络文化的本质。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智慧的反 映,它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历史性和民族性两方面,但同时又不乏自我更新与 发展的扩展性,它是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继承,并 在传播中经历选择和扬弃。一般来讲,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以传统媒 体进行单向的传输。它是植根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的,所反 映的内容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均受传统文化的影 响,并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紧密联系的。 网络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已越来越呈现主流态势, 它的本质特征是基于网络平 台的综合文化呈现,具有网络本身的多元性、交互性与扩展性等特性。从客观上 讲,网络文化应该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知识和信息以计 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依赖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网 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高度 自主与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了文 化变异更迭过快,并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 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 受众通过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是非观, 有选择的接受信息, 从而更加主动的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具有了极强的生命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的思想深处,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 相对缓慢的。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对于传统文化,它既是继承者也 是创新者,正成为具有无限包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必然成为网络传播 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人,在其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 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建构网络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 为文化的形成。因而,网络文化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受到 传统文化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 前的便利,网络使得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更为方便,基于网络文化的传统文化现 代化正在以超出想象和预期的速度向前推进, 传统文化正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 更广泛的传播,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关系。正如恩格 斯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4从这一点上看,网络文化的要旨与传统 文化是一致的。 (二)网络文化的概念 2003 年 10 月,由文化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化国际博 览会将网络文化的英文译名为“internet culture” ,网络文化也称计算机空间 文化或赛柏文化(cyberculture)。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 为物质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 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 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15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特殊文化, 也是一种时域文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产物,是人对自身大脑的充分开发,以谋求的智力的突破,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网络文化是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的折射, 其形式和内容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而发生变化,网络文化是以动态文化存在方式,它动态地保持总量的增加,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特征,并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性。从 网络文化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划分,网络文化有管理文化、匿名文化、隐私文化、 符号文化和黑客文化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是整体系统,人们共存于同 一个系统, 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各种文化融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16这种既 多元又一体的文化相互影响, 互相依存, 共同发展, 显示了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 二、网络文化的结构二、网络文化的结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即各种文化要素的结合方式,各种文化要 素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网络文化也有自己的要素,从其结构上可以简 单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 它是立足于社会信息、信息资源的累积和沉淀,是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 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更替,是人类活动和网络活动交互的结果,为人类的信息 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以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和发展 基础。 (二)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 它是基于网络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 明确了网络活动的道德规范 和法律制度,并从中调控着网络中各个体之间的关系,它又可细分为社会规范的 网络文化和行为方式的网络文化。其中社会规范的网络文化是一种程序化、制度 化的文化,对网络个体提出社会规范制度,以此作为网络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总体 要求;行为方式的网络文化是网络个体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的规律性方式,是不断 变化更新的,是在网络活动中各种方式与普遍规律的结合,构成了具有影响的网 络行为方式,从而调控着网络中各种行为。 (三)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 它是个体和群体精神的、内化的网络意识和素养的集中体现,是网络文化得 核心,也是网络文化外化的精神支撑。如果根据所包含的内容又可细分为主观精 神文化和客观精神文化。前者是网络文化共同体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网络文化活 动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后者是前 者的外化和客观化,如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道德规范等。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三、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除具 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很多其它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 (一)即时性和平等性 一方面,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交 往的范围, 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在互联网上信息是按电子运行速度来传递的, 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完全有别于传统的 印刷品,为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信息更具有时效性,并彻 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化是一个平等参与的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网络服务费用也逐渐为普通 人所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进一步降低,为人们广泛平等的参与成为可 能。网络上的文化产品没有数量的限制,其内涵丰富,样式繁多,所有信息同时 对用户开放,人们可以自主的获取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平等的交流,共同参与到 网络文化的建设中。 (二)非中心性 互联网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上千万台计算机通过各种不同的通讯线路连 接而成的,它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国际化网络,它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 族、不同领域的网络个体提供网络服务的功能,随着功能的不断扩展,网络中的 信息逐步向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发展, 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共同存在, 彼此独立, 没有中央指挥结构的体系,也不受任何网路服务公司的控制。互联网分布式网络 结构允许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点与任何他想要联系的人联系。在网络空间中,日 常生活中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全都失去了意义,任何人都可以独立的平等的发布 信息,在网络规范的监督下运行,完全处于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在网络空间中,除了一些保证服务器正常工作的“管理员”之外,没有管理者和 统治者,由于你的信息库资料管理的好,信息资源充足,因而访问的人多,这实 际也并不存在一个信息中心,从而形成了网络空间的“自我管理文化” ,17这也 充分阐明了网络的非中心性。 (三)虚拟性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以 0 和 1 的二进制数字化方式的虚拟空间, 这个虚拟空间 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虚拟技术的应用产生的虚拟场景;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 中形成的虚拟意识、观念和虚拟行为。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虚拟技术为人们提 供了全新的延时交流、互动的环境和条件。有时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 实作为一种真实,由此产生了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有时 能够表现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 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四)共享性 在网络文化中的信息以共享性为主要特点, 在同一时间内多个用户可以对同 一个资源进行访问,这使得信息的供给与需求达到一致,有效地避免了信息资源 的浪费,节约了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库的时间和经费,有用的信息可以被无限次的 使用,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这就是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再生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更新了人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模式,突破了各民族间的文化特 征的局限,增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了解,强化了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创造 了一个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新时代。换而言之,互联网上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和信息 资源的共享意识,网络文化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也就无法形成当前和谐的共享文 化。 (五)自由性和个性化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 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这种自由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 方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得所需要的信 息, 而且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 传送者和评论者, 自由参与网上的各种活动, 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真正体会到自由沟通的平等地位。 互联网具有两大功能:一、获取信息;二、交流思想。如何利用这两大功能 则全凭上网者的主观爱好,他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不再像今 天的信息媒体缺少针对个人和个性的节目, 电视台的节目不可能也无法做到针对 个别观众的需要。而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个性化,网络把一切信息都存储在 服务器内,就等需要它们的人来访问。此外,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交往面,在互 联网上你不仅可以与周边的人进行交往,还可以与全球任何一个陌生人交往,只 要大家是志趣相投的。在这种情境下,人比较容易放开自己,忘却现实世界的烦 恼,不必频繁地与他人发生面对面的交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 (六)渗透性 网络文化除自身不断演进外, 还与其它文化特质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 丛,可以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众多领域,使人们在接受这类文化从 后产生道德观念集。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化既可以以物质的形态出现,又可以 以精神的形态出现,甚至有时还能以制度的形态出现,引起了冲撞效果和同步感 应,表现出了较强的渗透性。 四、网络文化的功能四、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8网络文 化具有以下功能: (一)导向性功能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互动文化, 它对参与其中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具有引 导性。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和广大受众可感知网络文化中散发各类信息,从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网 络文化的导向功能能够使广大受众树立正确地理想信念,形成标准的价值取向, 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另外,网络文化中渗透出的文化价值观冲击着另一种 文化价值观,这种冲击能够要求受众按照理想信念、价值观、目标和标准等内容 去实践,并在自我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托夫勒曾说: “谁掌握了 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网络文化的 导向功能。19 (二)承传性功能 网络文化具有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功能。在网络中,人们往往从自身的需求 出发保存和传递在日常积累的各类信息,这种选择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网 络文化的选择是一个文化排斥的过程,首先对陈旧的、与时代要求相悖的、有害 的文化要素排除掉,彻底淘汰无用的内容,进一步澄清文化方向;其次网络还具 有创造新文化的价值,它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冲击着各种文化,从而产 生心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一定的价值 取向和行为方式,使网络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推动了创造性的发挥和 文化的创新。 (三)教育性功能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育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通过主文化实现 文化控制的组织系统, 系统内通过文化无意识的对其成员灌输一定的文化思想和 行为,同时逐步对其进行文化渗透。网络文化与教育的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 面教育能够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的变迁,而网络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继 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的需求,教育体现了网络文化的 存在要求。 20网络文化中的信息传播为受众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 拓展了受众 生活的活动范围,而网络本身也拓宽了教育的渠道;受众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充 分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美国社会 学家杜威在谈到教育的时曾说: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 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 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 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 成为了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 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 “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 20%靠他 自身的能力,80%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因而,谁都不能漠视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 养。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 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坠落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北京音乐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Fluvirucin-B2-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防暑降温安全知识培训
- 北斗解禅中级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解读《GB-T 26068-2018硅片和硅锭载流子复合寿命的测试 非接触微波反射光电导衰减法》
- 护师考试题及答案
-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校组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架轻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表格式)
- 2025年蔬菜专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检验变更管理办法
- 重庆渝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公开课课件
- 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党员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6.3.1 两条直线平行 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数学高教版2023修订版基础模块 下册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单元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
- 五防系统培训
- 2025年公安辅警招聘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