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_第1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_第2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_第3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_第4页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论文)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川东南赤水区块储层预测研究与应用与应用 作者简介:禾苗,男,1985 年 10 月出生,2007 年师从赵宪生教授,2010 年 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摘摘 要要 近年来,随着地震采集技术和仪器的改进、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的发展,逐 渐形成了利用地震资料多参数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 并大量用于实际生产。 目前, 储层预测技术在国内外各大油田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预测方法趋于成熟并向多样 化和综合性方向发展,应用成果显著,已成为提高钻井成功率和勘探效益的重要 手段。储层预测技术就是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来揭示目标层(油层、 气层等)的空间几何形态(包括储层厚度、储层顶底构造形态、延伸方向、延伸范 围、尖灭位置等)和储层微观储集性能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 泥质含量等)的展布特征,它是将大面积的连续分布的地震资料与具有高分辨率 的井点测井资料进行匹配、转换和结合的过程,而地质知识及指导思想则贯穿于 这个过程的始终,储层预测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 川东南赤水地区嘉陵江组钻井多,地震资料品质高,因此储层预测工作可以 较深入的展开。但是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技术手段的制约,具有针对性的储层评 价及预测技术尚不成熟,并且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质认识,所以至今还未真正形成 一套有效的储层预测及识别评价方法。基于上述原因,本次储层预测采用了多种 方法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工区概况,进行了沉积相与速度波阻抗关系的研究,选用地 震方法进行储层预测,提出了五种储层预测方法。第一,属性参数预测方法。地 震属性解释技术是储层描述的重要手段,能较好地反映储层的发育情况。第二, 裂缝预测方法。运用相干体方法和差分体方法进行裂缝检测,研究表明相干和差 分法可以有效地检测裂缝,并且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储层的发育情况。第三,吸 收系数相预测方法。吸收系数对含气岩性变化敏感,可用于储层各向异性研究及 油气预测。第四,子波相关相预测方法。在井旁地震记录中,可以提取出优势相 对应地震子波,研究发现沉积相的变化与子波有一定关联,因此用该优势相的子 波在全剖面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借预测优势相来研究有利储层的分布。第五,波 形相关相预测方法, 是一种利用统计的优势沉积相的地震波形和剖面地震波形进 行相关分析的方法,由于沉积相的变化可以引起波形特征的变化,当沉积相与速 度等地层参数有一定关系时,波形和沉积微相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应用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波形可以近似预测沉积相进而预测有利储层分布。最后,综合各种预测方法的结 果对全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了两类储层有利区块,研究分析表明,一类区块 与其它方法预测结果一致。 关键词:地震属性 储层预测 沉积相 吸收系数 地震子波 abstract iii study on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e southeast magin of sichuan basinthe reservoir integrated prediction biography: he miao, male, born in oct., 1985, whose supervisor is professor zhao xiansheng since 2007, graduates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jun. 2010 and is awarded m. sc of earth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iqu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methodology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by making use of seismic data has taken on the shape gradually and also has been put in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equi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data-processing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xplanation methodology. up to present,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some large oil fiel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eing perfected and developing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e prediction methodology has made remarkable application resul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the drilling success rate and the exploration benefits.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ology is an technology to reveal the geometry (including the reservoir thickness, the reservoir top and bottom formatio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the extending scope, the pinch-out position, etc.) of the target layer (reservoir, oil and gas layer, etc.)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 gathering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reservoir (including porosity, permeability, hydrocarbon saturation, clay and sand content, etc.) by comprehensively making use of seismic, logging, geological and other information. its a process of matching, converting and combining large-area and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seismic date with high-resolution logging date of the wells. the geological knowledge and guiding ideology is applied in the whole process.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ology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jialing river group has many drilling wells with high quality seismic data around the chishui area in the sou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so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in an in-depth way. however, the targeted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predication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technology is not yet mature and unified geological recognition has not reached because of restriction by reservoir complexities and technical means, so a set of targeted and effective technical method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has not really taken shape. for thes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above, this reservoir predication will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this paper, we make use of seismic data to carry out reservoir predication and put forward 5 reservoir predication methods. firstly, attribution parameters prediction method. a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of reservoir description, the seismic attribution explanation technology can well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eservoir. secondly, crack prediction method. crack detection is carried out by making use of the coherent body method and differential body method, and research shows that we can get effective results of crack detections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information about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with the two methods. thirdly, absorp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method. as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s sensitive to gas lithology, it can be used for anisotropy researches and oil and gas prediction in reservoir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for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anisotropy research. fourthly, wavelet related prediction method. in the well side seismic records, we can extract the dominance phase corresponding seismic wavelet. research shows that changes in sedimentary facies are somewhat correlated with wavelet. therefore, when we use this dominance phase corresponding wavelet to carry out analysis in the full section, we can predict the dominance phase and thereby predict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fifth, wave shape-related prediction method. we use the seismic wave shape of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ction seismic wave shape to carry out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as the changes i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can cause changes in wave shape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is somewhat correlated with stratum parameters such as speed, the wave shape is well corresponded with microfacies. hence, the application wave shape can approximately predic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us predic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we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methods and take the best scheme to carry out the treatment and explana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keywords: seismic attributes reservoir prediction sedimentary facies coefficient of absorption seismic wavele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成都理工大学 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 成都理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1 章 引言 1 第第 1 1 章章 引言引言 1.1 1.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川东南赤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和东南缘与雪峰山隆起西缘之川鄂湘黔 褶皱带的过渡部位,主要包括北西界华蓥山断裂、东界南川-遵义断裂和南界兴 文(盐津)-古蔺(隐伏)断裂带所围限的三角形区域,包含川东高陡断褶带的 南端、川东南低陡断褶带的主体和齐岳山-金佛山-娄山断褶带的西北部(图1.1) 。 研究区从50年代开始石油地质调查, 迄今已完成了区块地震概查和主要圈闭的地 震详查工作,区带构造和主要圈闭基本落实,共完成实施三维地震630.47k, 二维地震3200km,钻井65口,累计进尺180372.06m。长期以来一直以二、三叠 系碳酸盐岩作为勘探对象, 2000年以后加大了中浅层碎屑岩勘探力度,在这两 个领域内共获探明储量42.57108 m(其中中浅层碎屑岩10.16108 m,二、 三叠碳酸盐岩32.41108m) ,发现、开发了旺隆、太和、宝元三个二、三叠系 海相碳酸盐岩气田和官南陆相碎屑岩气田。 由于储层的复杂和技术手段的制约,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质认识,还未真正形 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有效储层预测、识别评价技术方法。 所以急需摸索和建立一种 适合该区块的含气砂体预测及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思路和相应的技术手段, 为 本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图图 1.11.1 工区位置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2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5070年代(地面地 质调查阶段) 、8090年代(二、三叠系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阶段)和2000年以后 (致密碎屑岩和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阶段) 。 5070年代,地质部门进行了1:20万、1:5万的区域地质测量和矿产调查。石 油部门进行了1:100万、1:10万、1:5万及1:2.5万的石油地质调查和构造细测。此 阶段主要进行了大量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古生物及少量的沉积相、含油气性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认识。 8090年代,由贵州石油指挥部科研所、川局研究院、川南气矿和部分高校 等单位陆续对赤水地区、綦江涪陵地区二、三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的石油地质条 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开展了初步的研究。 2000年以后开始对赤水地区致密碎屑岩进行油气综合研究, 以老井资料复查 为切入点,开展油气成烃成藏研究、整体评价,优选有利重点区带目标和圈闭目 标。评价和落实区带油气资源量。针对碎屑岩气藏和储层特点,开展各类评价方 法的攻关研究。 2003年南方分公司开始对川东南地区下组合领域开展系统的石油地质研究, 完成勘探先导项目川东南地区zs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优选 。 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对周边野外地质剖面的测制和调查等工作开展了地层、 沉积 成岩、沉积相带等的研究工作,对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的配置关系、油气成藏机 理和模式有了初步认识,开展了资源潜力及背景的初步研究工作。 2003年-2005年开展了股份公司科技项目川东地区构造、沉积特征研究与 有利区带评价 ,深化了周缘构造形成演化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影响的认识,开 展了川东地区二叠系-中侏罗统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系统分析了三大构造层 控制下的三种不同成藏系统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基本规律, 评价和提出了川东地区 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2004年开展了股份公司勘探先导项目 川东南地区复杂储层识别评价与有利 目标评价研究 ,其中对该地区下组合几套非均质储集岩开展了储层预测、裂缝 预测、地震相分析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一些识别评价技术方法。 2005-2006年南方分公司开展了股份公司勘探先导项目川东南地区油气成 藏主控因素分析及目标优选 ,明确了三大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并以此为依据对川东南地区进行了有利区带和重点圈闭评价优选。 由于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种类繁多,影响因素也非常广泛,对于各种成 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程度不一,取得的认识和成果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类型和阶段 的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作用认识不清,没有统一的结论。对于储 第 1 章 引言 3 层的复杂和技术手段的制约,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质认识,还未真正形成一套有针 对性的有效储层预测、识别评价技术方法。 1.3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为嘉陵江组一段(t1j1) ,厚度 140229 米,岩性以 灰色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及鲕灰岩为主。沉积相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 台地相。本文提出了五种储层预测方法技术。即,属性参数预测方法、裂缝预测 方法、吸收系数预测方法、子波相关相预测方法和波形相预测方法,应用这几种 方法预测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出储层有利区带。 图图 1.21.2 技术流程图 1.4 1.4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 1. 对本区测井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对比分析、统计了区内 6 口井速度与沉积 相的关系,波阻抗与沉积相的关系。 2. 解释了工区内测线叠加剖面,完成了研究区主参数资料的处理,解释了 主振幅剖面和主频率剖面,对 5 个振幅平面图和 5 个频率平面图进行了解释。研 究表明属性参数预测储层较为准确,能较好地反映储层发育情况,可以作为预测 储层的有效方法。 3.用相干法和差分法分别对工区内资料进行了裂缝预测处理,分别解释了 5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幅相干裂缝平面图和 5 幅差分裂缝平面图。 分析表明相干法和差分法预测裂缝较 为准确,可以作为预测裂缝的有效方法。 4完成了研究区资料过井剖面的吸收系数处理,研究发现吸收系数与剖面 中的异常频率、振幅和相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其它方法目前还不能获得如此 高分辨率的吸收系数剖面,该剖面可用于微相的划分解释。 5完成了研究区过井剖面子波相关预测处理,子波相关预测法在嘉一段与 井符合不明显,因而在嘉一段子波相关预测法不太实用。研究表明只有当地震资 料品质较高条件下,子波相关方法才可以预测出正确的沉积微相,当剖面信噪比 较低时,该方法预测的沉积相特征不明显,应先对剖面进行去噪处理。 6. 完成了研究区过井剖面波形相关预测相处理,因为沉积相的变化可以引 起波形特征的变化,当沉积相与速度等地层参数有一定关系时,波形和沉积微相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因此, 应用波形可以近似预测沉积相进而预测有利储层分布。 在嘉一段预测出的沉积微相与井吻合很好,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预测储层的方法。 7. 综合多种储层预测手段,通过综合资料对比和评价,划分了嘉陵江一段 有利储集区带。 第 2 章 测井资料整理 5 第第 2 2 章章 沉积相与速度波阻抗关系沉积相与速度波阻抗关系 2.1 2.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2.1.1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完整 的、准确的沉积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反映沉积岩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积 环境。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 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沉积岩(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岩 石成分、颜色、结构等) 、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种属和生态) 。 沉积微相的划分是以沉积体系为基础,将“地质相” 、 “测井相”和“地震相” 等三相结合进行分析和对照,以保证划相的准确性。在实际沉积微相划分中特别 注意到 “三相” 的综合对照和相互印证, 注意各微相的主要特征和相互间的区别。 2.1.2 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一个物理概念,是地球物理勘探十分重要的参数,它既是时间与深度 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也是研究人员探寻地质体地球物理特征的一种手段。速度 概念涵盖广泛,不同的描述尺度、不同的观测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速度值,它们 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般而言,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距离除以传播时间即是地震波传播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通过地震剖面描述地质体在时间域的位置通过钻井资 料确认地质体实际埋藏深度,由此可以得到用于时深转换的速度曲线。借助这条 速度曲线,可以预测地质体空间形态和实际埋藏位置这里用到了平均速度的概 念。深入一步分析,地质体上覆地层具有层状特点,不同时代的上覆地层岩性不 同,承受着不同的压实作用,每一层的速度特征是不同的,这里涉及到层速度概 念。各层层速度的综合效应,即是平均速度。此外,层速度的大小除了受岩性与 压实两项主要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分层厚度的影响:不同的分层尺度,层速度值 是不同的,当把分层尺度放到足够大,即地质体上覆地层统一视为一个层位时, 层速度便等同于平均速度。 对于储层而言, 储层物性与所含流体性质对速度参数影响很大。 基于这一点。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首先统计出各种沉积微相类型与地层速度的关系, 经数学拟合得到有利油气藏的 沉积相与这些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直接用参数采用多次滤波预测沉积相。 2.1.3 波阻抗的概念 将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当地 震波传播到两地层分界面时,能否产生反射波不是取决于两地层岩性是否不同, 而是取决于两地层间是否存在着波阻抗差。 并且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明确的反射 波、 透射波振幅与波阻抗的关系。 例如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 反射系数(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两地层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因此波阻抗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可以说地层间存在着波阻抗差异是地 震勘探的基础。 在地震储层预测中,波阻抗反演处理是当前最常用的手段,反演得到的层波 阻抗信息是进行储层岩性预测的基础资料。 2.2 2.2 沉积相与速度的关系沉积相与速度的关系 图 2.1 是官 5 井从深度 1550m180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 5 种沉积相。间湾速度较大,速度 值在 4930 m/s5300 m/s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速度中等偏高,值在 5000 m/s 5019m/s 左右;天然堤速度中等,其值在 5000 m/s 左右;决口扇速度较低,分布 在 4670 m/s5280 m/s 之间。 图 2.2 是官 7 井从深度 1500m173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 3 种沉积相。间湾速度较低,在 4630m/s 5000m/s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速度中等,其值在 4720 m/s5020 m/s 之间;决口 扇速度较高,达 5000 m/s 左右。 第 2 章 测井资料整理 7 图图 2.1 官 5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2 官 7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图 2.3 是官 8 井深度为 1650m191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6 种沉积相。间 湾速度和天然堤速度中等偏高,分别在 5130m/s 左右;边滩速度中等,速度值在 4900m/s5130 m/s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速度中等,在 5020m/s 左右;河口坝速 度较高,速度值在 5220m/s 左右;洪泛平原速度较低,速度值在 48505120m/s 之间。 图 2.4 是官 9 井从深度 1550m1800m的沉积相。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分布 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6 种沉积相。间湾速 度较低,速度值 4890m/s 左右;边滩速度中等,速度值在 4910m/s5060m/s 之 间;水下分流河道速度中等偏低,在 4905m/s 左右;天然堤速度中等偏低,在 4910m/s 左右;河口坝速度较大,在 5100m/s 左右;洪泛平原速度中偏高,速度 值在 4980m/s5120m/s 之间。 图 2.5 是官 10 井从深度 1650m1940m 的沉积相。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分 布有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4 种沉积相。边滩速度中等偏高,速度值 在 49405240m/s 之间;天然堤速度较小,速度值在 48005180 m/s 之间;河 口坝速度较高,在 5200 m/s 左右;洪泛平原速度中等,速度值在 48705290 m/s 之间 图 2.6 是官 16 井从深度 1650m1930m 的沉积相。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分 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决口扇 7 种沉积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相。间湾速度较高,速度值在 5230 m/s5340 m/s 之间;边滩速度中等偏低,在 4960 m/s5080 m/s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速度较高,值在 5320 m/s 左右; 天然 堤和决口扇速度中等在 5080m/s 左右;河口坝速度中等偏高,速度值在 5270 m/s 左右;洪泛平原速度分布差较大,值在 4880 m/s5300 m/s 之间。 图图 2.3 官 8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4 官 9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图图 2.5 官 10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6 官 16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速度关系 速度关系 第 2 章 测井资料整理 9 2.2 2.2 沉积相与波阻抗的关系沉积相与波阻抗的关系 图 2.7 是官 5 井从深度 1550m180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 5 种沉积相。间湾波阻抗中等偏高, 波阻抗值在 10710 10994 之间; 水下分流河道中等, 值在 1078510891 之间; 天然堤波阻抗较低,值在 10785 左右;决口扇波阻抗较高,在 1146215365 之 间。 图 2.8 是官 7 井从深度 1500m173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决口扇 3 种沉积相。间湾波阻抗较低,在 11130 11990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波阻抗较高,在 1135012035 之间;决口扇波阻抗 中等,在 11920 左右。 图图 2.7 官 5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8 官 7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波阻抗关系 波阻抗关系 图 2.9 是官 8 井从深度 1650m1915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向 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6 种沉积相。间 湾速度和天然堤波阻抗中等,分别在 12410 左右;边滩波阻抗中偏低,波阻抗值 在 1186012410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波阻抗中等,在 12140 左右;河口坝波阻 抗较高,波阻抗值在 12638 左右;洪泛平原波阻抗中等偏低,波阻抗值在 11730 12400 之间。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图 2.10 是官 9 井从深度 1550m1800m 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 向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6 种沉积相。 间湾波阻抗较低,波阻抗值 11700 左右;边滩波阻抗中等,波阻抗值在 11740 12095 之间;水下分流河道波阻抗中等偏低,在 11722 左右;天然堤波阻抗中等 偏低,在 11740 左右;河口坝波阻抗较高,值 12190 左右;洪泛平原波阻抗中偏 高,波阻抗值在 1190012240 之间。 图图 2.9 官 8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10 官 9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波阻抗关系 波阻抗关系 图 2.11 是官 10 井从深度 1650m1940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 向分布有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 4 种沉积相。边滩波阻抗较高,波阻 抗值在 1229012820 之间; 天然堤波阻抗较低, 波阻抗值在 1175012640 之间; 河口坝波阻抗中等偏低,值 12570 左右;洪泛平原波阻抗较高,波阻抗值 12420 12640 之间。 图 2.12 是官 16 井从深度 1650m1930m的沉积相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纵 向分布有间湾、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天然堤、河口坝、洪泛平原、决口扇 7 种 沉积相。间湾波阻抗中等较高,波阻抗值在 1269012920 之间;边滩波阻抗中 等较高, 在 1216013174 之间; 水下分流河道波阻抗较高, 值在 16920 左右; 天 然堤和决口扇波阻抗中等在 12480 左右;河口坝波阻抗中等偏高,波阻抗值在 12805 左右,洪泛平原波阻抗分布差较大,值在 1195512980 之间。 第 2 章 测井资料整理 11 图图 2.11 官 10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图图 2.12 官 16 井深度沉积相岩性 波阻抗关系 波阻抗关系 2.3 2.3 结论结论 1. 本研究区各井边滩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及数学关系式如图 2.13,可见 边滩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边滩速度相应缓慢减小,说明边 滩速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y = -0.1008x + 5252.3 4800 4900 5000 5100 5200 5300 5400 5500 5600 5700 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 图图 2.13 研究区各井边滩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 本研究区各井边滩波阻抗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及数学表达式如图 2.14,可 见边滩波阻抗随深度呈线性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边滩波阻抗相应增大,增大 趋势明显,比边滩速度随深度变化明显,说明密度受实压作用较大。 y = 0.8237x + 10832 11600 11800 12000 12200 12400 12600 12800 13000 13200 13400 13600 1600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 图图 2.14 2.14 研究区各井边滩波阻抗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3. 以上统计规律说明速度波阻抗与沉积相有一定关系, 但点子分布比较分 散,该规律可以作为预测沉积相的依据,由于嘉一段井的资料非常少,因此用滩 相与速度波阻抗的关系采用 “虚拟井” 作为子波和波形预测嘉一段沉积相的方法。 第 3 章 地震属性参数预测方法 13 第第 3 3 章章 地震属性参数预测方法地震属性参数预测方法 3.1 3.1 地震波属性参数分类地震波属性参数分类 地震属性就是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能够反映储层含油气性的特征参数, 如 振幅、频率、相位、能量、波形和比率等,过去一般被称为地震参数(地震特征 或地震信息等) 。第 67 界地球物理年会对地震属性进行了专题讨论,西方地球物 理公司的 quincy chen(1997)发表了介绍当今世界地震属性技术最新进展的文 章地震属性技术的进展 ,此后国际上统一采用了“地震属性”一词。 地震属性分析与处理作为地震储层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从地震属性的提取 及分类看,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属性列表。taner(1994)等曾对地震属 性做过归类,把它分为物理属性和几何属性;brown(1996)则把属性按其定义 和作用分为时间属性、 振幅属性、 频率属性和吸收属性四类, 如图3.1。 quincy chen (1997)又把地震属性按地震剖面上提取的时窗性质分为两大类:基于层位的属 性(平均属性)和基于样点的属性(瞬时属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研究 目标、岩性变化等并结合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张延玲等(2005)将其划分为振 幅统计类、频(能)谱统计类、相位统计类、复地震道类、层序统计类和相关统 计类,见表 3.1。 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与处理可以进行储层预测, 并且可以提取嘉陵江一段 的振幅和频率属性参数、 分析频率和振幅这两种重要的属性参数与地震储层的关 系。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速度 时间 等时线 走向 倾角 方位 时差 边缘 瞬时相位 相位余弦 互相关 连续性 相似性 协方差 峰谷差 倾角最大相关 方位最大相关 信噪比 avo 截距 avo 梯度 截距x梯度 流体因子 远近距差 反射振幅 复合振幅 阻抗 反射强度 振幅比 总绝对振幅 总能量 平均绝对值 平均反射强度 均方根振幅 平均峰值振幅 平均谷值振幅 振幅方差 圈定面积 最大振幅 最大负振幅 最大绝对振幅 峰谷差 半时窗能量 反射强度斜率 半能量斜率 正负值比 瞬时频率 响应频率 加权包络瞬时频率 时间导数 反射强度 弧长 零交点数 峰值频谱频率 主频 带宽 平均瞬时频率 均方根瞬时频率 q 因子 叠前 叠后 叠前 叠后 叠前 叠后 叠前 叠后 时窗 层位 时窗 地震数据 时间 衰减 频率 振幅 层位 图图 3.1 3.1 brown(1996)的属性分类 第 3 章 地震属性参数预测方法 15 表表 3.1 3.1 张延玲等(2005)的属性分类 分类 断裂、缝(洞) 识别 地层层序 识别 岩性识别 河流、湖泊相 砂体 冲积扇、三角洲 砂体 碳酸盐 火成岩 振幅 统计 类 瞬时振幅、均方 根振幅、平均振 幅、平均绝对振 幅、最大峰值振 幅、平均峰值振 幅、最大谷值振 幅、平均谷值振 幅、峰值振幅比、 谷值振幅比 绝对值振幅、 最大峰值 振 幅、 最大谷值 振幅、 平均峰 值振幅、 平均 谷值振幅 瞬时振幅、绝 对值振幅、峰 值振幅比、最 大峰值振幅、 主振幅 绝对值振幅、绝 对值振幅之和、 主振幅 均方根振幅、平 均绝对振幅、最 大峰值振幅、平 均峰值振幅、最 大谷值振幅、平 均谷值振幅、振 幅总量、平均振 幅 均方根振幅、 平 均绝对振幅、 最 大峰值振幅、 平 均峰值振幅、 最 大谷值振幅、 平 均谷值振幅、 振 幅总量、 平均振 幅 频谱 统计 类 瞬时频率、主频、 峰值频率、平均 能量 瞬时频率、 主 频峰值 特定频率带能 量、 有效带宽、 弧长、主频峰 值、中心频率 瞬时频率、有效 带宽、特定频率 带能量、主频峰 值、主频序列、 平均零交叉点频 率 有效带宽、 弧长、 平均零交叉点频 率、主频序列 瞬时频率、 主频 峰值、 平均零交 叉点频率、 主频 序列 相位 统计 类 瞬时相位余弦 瞬时相位、 视 极性、 瞬时相 位余弦、 响应 相位 瞬时相位、视 极性、响应相 位 瞬时相位、视极 性、响应相位 瞬时相位、瞬时 相位余弦 瞬时相位、 瞬时 相位余弦 复数 道类 平均反射强度、 瞬时相位、瞬时 频率、反射强度 斜率 平均反射 强 度、瞬时 相 位、 瞬时频率 波形分类、反 射强度斜率、 平 均 反 射 强 度、 瞬时频率、 瞬时频率斜率 波形分类、平均 反射强度、瞬时 频率、瞬时频率 斜率、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平均 反射强度、波形 分类、瞬时频率 瞬时相位、 平均 反射强度、 波形 分类、 瞬时频率 层序 统计 类 能量半衰时、正 负样点比例、波 峰数、波谷数 能量半衰时、 正负样点 比 例、波峰数、 波谷数 能量半衰时、 正 负 样 点 比 例、波峰数、 波谷数 能量半衰时、正 负样点比例、波 峰数、波谷数 能量半衰时、正 负样点比例、波 峰数、波谷数 能量半衰时、 正 负样点比例、 波 峰数、波谷数 相关 统计 类 相干、相似系数、 相关峰态、平均 信噪比、相关长 度、相关分量 相干、 相似系 数、平均 相 干、 集中的相 干、相关 长 度、 相关分量 集中的相干、 平均相干、相 似系数、相关 峰态、相关长 度、相关分量 相关极值、相关 峰态、 相关长度、 平均信噪比 相干、平均信噪 比、相关长度、 相关分量、相关 极值 相干、 平均信噪 比、相关长度、 相关分量 3.2 3.2 地震属性参数计算方法原理地震属性参数计算方法原理 3.2.1 主振幅的提取 采用连续函数进行理论研究,令能量函数为: e(t,f,x)=| (t,f,x)| (3-1) 即为时域-空间域的能量函数,当满足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 , , ) 0 e t f x t ( , , ) 0 e t f x f (3-2) 2 222 22 ( , )( , )( , ) .0 e t f xe t f xe t f x t ftf 和 2 2 ( , ) 0 e t f x t 2 2 ( , , ) 0 e t f x f (3-3) 时,便得到了时频空间域的主能量 000max00 ( , )( , )e tfxetfx (3-4) 其中, 0 f 和 0 t 分别为发射信号的主频率和群延迟,或称 0 t 为反射信号主能量 的延迟时间。对 0 e 开平方即得其对应的主振幅: 000000 (,)(,)atfxetfx (3-5) 3.2.2 主频率的求取 主频率和群延迟的定义为:主能量或主振幅所对应的频率和时间的二阶矩。 建立如下方程,并求其根: ( , )( , )2/0f xt xftt (3-6) ( , )( , )2/0f xt xftf (3-7) 解二方程得主频率为 0max 1( , ) 2 t x ff t (3-8) 群延迟为 0max 1( , ) 2 f x tte f (3-9) 第 3 章 地震属性参数预测方法 17 3.3.3 3 属性参数资料处理属性参数资料处理 本次地震属性研究对象为工区内 20 条测线,7 口井,主要选用振幅和频率 参数,进行了叠加剖面的标定和解释、主振幅参数和频率参数的平面分析。 3.3.1 叠加剖面资料解释 图 3.2 是 by2001-2 线二维叠加剖面,从原剖面截取的范围是 cmp400500, 时间范围是 8001800 毫秒,竖直红线为宝 3 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