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一直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 则规定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特点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然而, 在利益的驱使下, 有些企业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并非完全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而是通过 合法不合理的手段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国外会计学界围绕 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颇有成效的研究,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刚起步不久,缺少能够解释和 预测会计实务的有效成果,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证券市场反 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经济后果学说、有效市场理论、功能锁定 假说、无效应假说和机械性假说为理论依据,运用交易量分析法、事件史研究法和横截 面分析法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运用交易量分 析法时,论文对会计政策变更公告日前后的交易量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检验会计政 策变更公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结果表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具有信息含量。 在运用事件史研究法分析时,论文选取了三个时窗:会计政策变更公告日前 5 天到公 告日后 5 天;公告日前 5 天到公告日前 1 天;公告日到公告日后 5 天。对这三个时 窗下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变动进行了分析, 以检验投资者是否知晓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并对此作了充分考虑。 结果表明由于上市公司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给企业以前及当期收益的影响进行了披露, 投资者意识到了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变更给 企业盈余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减少收益的会计政策变更,投资者认为这更反映了企 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运用横截面分析法进行研究时,本文对 变更的自愿性会计政策进行了分类, 以检验投资者对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与不存在盈余管 理动机的变更会做出何种反应。结果表明,投资者意识到了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的变更对 企业盈余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总体来说,投资者在决策时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给公司价值带来的影响作了充分考虑。最后,本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 制度,优化评价指标,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职能,建立良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大 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自身素质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市场反应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ii abstract voluntary accounting policy change is always the core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vision that enterprise can make the voluntary accounting policy changes according to its actual business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of voluntary , the aim of some enterprise accounting policies change is not entirely to ensure the comparability and consistenc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ut to satisfy its own interests through the legal but unreasonable demand means, especially for listed companies. there is quite a l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ound the problem from the foreign accounting circle. however, in this respect the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just started soon, lacking of the practice results that able to explain and predict the effective accounting. therefore the study of accounting policy change i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his papers make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theory, the theory of effective market, function lock hypothesis, no effect hypothesis, mechanical hypothesis, as the theory basis and use volume analysis ,event history research,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response in market. using the volume of accounting policy changes, the paper make the t-statistics through the sample date to test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has announced the result that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announced. the paper select three time windows when using the events research:5 days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to 5 days after the announcement;5 days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e to the day of noticing the announcement; the day of noticing the announcement to 5 days after the announcement. to analyze the cumulative abnormal yield changes of the three windows and test how the investors reac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nvestors realized that the changes of increasing the income bring enterprise adverse impact. and to the change of decreasing returns , investors think it reflects the tru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enterprise. using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lassified to examine what reaction of the inves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vestors realized impact driving from the chan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overall , investors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in decision-making on accounting policy changes. finally ,this paper make some suggests from the angles of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disclosure system ,strengthening auditing supervision function, establishing a good education mechanism, vigorously developing inves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improving investors own quality. key words: : voluntary accounting policy of the listed company; market reaction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所取 得的成果。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助和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 集体,均在文中明确说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纸质本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 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 息服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 师 签 名: 日 期: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经济后果学说认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即通过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投资者 可以对不同企业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实现资源的有 效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它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一 项重要保证。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自从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 司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一直困扰着监管当局。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股份 公司的两权分离,股东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由经营者定期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 成果,会计报表信息也就成为联系股份公司和投资者的主要纽带。资源配置决策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报表信息, 社会公众也利用个别主体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有关信息进 行各种各样的决策。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使投资者的决策受到误导,造成社会资源 的极大浪费,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能 随意变更,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由于经营管理层和投资者、债权人、监 督管理机构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存在信息不对称, 经营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了解处于绝对 优势,这就使他们有可能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他们充分了解会计政策变 更对公司当前及以后会计盈余、现金流量的影响,但其它利益相关者就无法得知会计政 策变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必须依赖于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由于目前会计信息披露 的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经营管理层就有可能利用会计变更来操纵会计收益,从 而达到获得更高报酬、取得配股资格、影响公司股价等目的。然而,此类会计政策变更 不仅将导致投资者的错误选择,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阻碍股市的正常发展,还容易产生 内幕交易,产生抬高股价或打压股价以牟取暴利等现象,并成为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 源,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更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使其不能正确评价 上市公司业绩、 形成股价与公司业绩相匹配的市场机制, 导致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配置, 严重威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可见,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研究不仅涉及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涉及会计信息的质量, 还关系到社会财富在各个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分配, 也关系到投资者当前消费和未来收益 的选择问题。但现有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国外学者,这些 建立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其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得出的结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2 论对我国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开展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市场反应 研究,对从更深层次理解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会计行为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化解自 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灵活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致性的矛盾, 丰富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 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 分析自愿性会计政策 变更发生前后的市场波动,揭示投资者对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短期反应,并提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这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特别是实证会计理论,有助于对我 国现行会计管制的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 并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的政 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进程上看,西方学者对会计政策问题的研究有两次高潮。第 一次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是研究会计政策的一些规范性问题,如会计政策的 性质和目的等。一般认为,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奉行稳健主义原则,即某 一会计程序的处理方法倾向于选择对股东权益产生乐观影响程度最小的那一种方法。 第 二次是自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以会计政策选择为重心的实证会计研究,它一 直推动着会计研究的快速发展。可见,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研究要早于其实证研究。 本文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与盈余管理关系、经济后果三方面来阐述国外 对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研究的现状。 1.2.1.1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研究 国外关于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从 1953 年由赫普霍恩的实证研究开始,并提出 了收益均衡化假说。该假说认为,管理者的目标并非是使报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使各 期的收益均衡,亦即管理当局往往通过会计政策来平滑收益。而随后瓦茨和齐默尔曼对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总结出著名的三大假设:(1)分红计划假设。若其他条件不变, 对管理者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 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会计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 期确认。 (2)债务契约假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经理人员便 越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盈利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即企业越是与特定的、 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 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 计利润的会计政策。 (3)政治成本假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管理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下期的会计政策。 从这一时期开始,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 响,会计政策选择研究的命题也转到证明分红计划、负债权益比率、政治成本这三大假 设上来,并对其进行验证。 hagerman 与 zmijewski(1981)利用会计政策组合进行研究并对此做出了较大的贡 献。他们调查了企业的四种会计程序的组合形式,其结果充分证明了管理人员对某一会 计政策组合的选择,取决于是否存在着以盈利为基础的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 假设等, 所获得的证据与三大假设是吻合的。 dhaliwal 和 smith(1982)对折旧会计政策进 行研究,证实了分红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假说。希利(1985)就分红计划对会计 政策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 若盈利低于目标盈利下限或高于上限, 管理人员就有可能减少报告盈利;相反, 如果盈利额在上下限之间进行波动, 管理人员就 可能会试图增加盈利。 他的研究在于强调了分红计划的细节对判断分红计划对会计程序 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得出的结论正好支持了分红计划假设。 西方学者所作的实证检验都不同程度地证明了三大假设,这说明分红计划假设、债 务契约假设和分红成本假设在解释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1.2.1.2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从盈余管理的层面来研究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探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和收益平滑的相关性,即是否存在收益平滑行为。 cushing 首先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自愿性 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越大,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相关程度 越大的基本结论;ball 通过正交检验方法研究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相关 性,从 1947-1960 年间发生了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 365 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并 未发现收益平滑行为;dharan、lev(1993)从 1978-1989 年间发生了各种自愿性会计 政策变更的 285 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则发现了收益平滑行为。 另一方面探讨收益平滑行为的影响因素。moses(1987)的研究表明收益平滑与企 业规模、市场份额、报酬契约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的盈利预测误差正相关。moore (1973)通过研究管理者变更和巨额冲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结果之一)的关系, 发现了管理当局管理层变化经常与减少收益的选择性会计决策不谋而合;deangelo (1988)针对企业控制权变更与巨额冲销的关系,提供了持异议的股东在委托书争夺战 后立即“冲销” ,将谴责留给前任管理当局的证据。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4 1.2.1.3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研究 一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影响。 abdel、khali(1985)的研究表明由先进先出法变回为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并未减少 高管人员的奖金,而继续保留先进先出法的内部控制型公司,其高管人员反而有相对较 高的奖金; 二是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 国外学者在研究自愿性会计政策的市场反应时, 主要是关于机械性假说与无效应假 说的提出及其验证。 机械性假说出现的年代比较早,在有效市场假说问世之前,很多有关会计学的论文 就假定会计方法的变化会影响股票价格, 即使会计程序的变化对企业现金流量没有任何 影响也是如此。本世纪 70 年代,经理们对这一假说深信不疑。在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 中,有许多研究证明了机械性假说的正确性。 无效应假说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 它是与宣称会计盈利和股票价格之间 存在一种机械联系的机械性假说相对立的一种竞争性假说。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在资 本资产定价模型、无交易成本、无契约成本、无信息成本以及无税收等假设条件下,由 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其预期现金流量和预期报酬率的函数, 不影响现金流量变化的会计 程序、不改变企业的价值,因此会计程序的自愿变更不会引起股票价格变化,这就是无 效应假说。无效应假说认为会计选择行为对股票价格没有作用效应。 对机械性假说与无效应假说的争论和实证研究, 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 发展。 kaplan and roll(1972)对 257 家由递延法变为全额冲销法的公司和 57 家仍然采用递 延法的公司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无效应假说。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存在样本选择 过于集中的问题,很难将非会计变动的因素排除在外,所得出的结论遭到了质疑。莱克 斯(1982) 、拜多和林达夫(1982)在克服这类研究的缺陷后,分别对改为后进先出法 的企业进行了研究。莱克斯的结论支持机械性假说,而后者的结论支持无效应假说。 ball(1972)针对无效应假说和机械性假说的理论纷争,收集了 19471960 年间发生 了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 365 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 运用事件史研究方法和正交检 验,得到了机械性假说的微弱证据。 archibald(1972)收集了1955-1966年间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变回为直线法的69 家 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个股收益和市场指数关系的夏普模型,在一部分年份证明了机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械性假说的存在,而在其他年份又证明了无效应假说的存在。 sunder(1973)针对会计政策变更和投资者的行为关系, 收集了 1946-1966 年间的 118 家改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和 21 家摒弃后进先出法的企业的数据,运用事件史研究和回 归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验证了机械性假说;在前述研究成果基础上,sunder(1975)又 进一步利用前述研究数据和正交分析方法,得出了与前文相反的结论。 dharan and lev(1993)研究结论表明增加当期收益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后续 期间内的企业股价产生了不利的负面影响, 而降低当期收益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则对 后续期间内的企业股价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果。 另外很多学者致力于使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信息披露和股价之间 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kachelmeier(2003)则运用实验法来评估会计政策变更问题,得到 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olek(2003)通过对会计政策变更信息 披露和分析家预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能对未来预测产生积 极作用。 1.2.1.4 国外研究评价 从前述国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对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已较为深入, 得到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结论,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经典理论假说的 验证、基于盈余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及不同方法下的市场反应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 目前国外已开始研究具体因素下的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 将不同环境下的一 些因素考虑进来,研究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国外研究文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背 景,是基于欧洲大陆国家“监事会主导”和外部市场投资者监督的双重监控条件下的会 计政策变更,而我国具有特殊的转型经济国家特征,国有股“一股独大” 、市场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并不直接适用国外的研究结果。国外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在很大 程度上忽略了利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进行的各种盈余管理特征, 并且其实证数据大 量来自于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 但国外对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为的研究方法值 得借鉴。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近几年来,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会计准则制定 机构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视,在主要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逐渐增多,其研究具 有从一般性问题向具体问题深化的趋势。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实务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6 逐步完善及国际化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对于国内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也主要从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 与盈余管理的关 系以及经济后果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1.2.2.1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研究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研究主要是对三大假说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提出 影响我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 王跃堂(2000)通过对 1998 年上市公司三大减值准备的执行情况运用 i-h 模型进 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选择与未选择三大减值政策的两类公司的特征有系 统偏差。具体表现在负债率、公司规模、配股现象、扭亏现象、特别处理、公司治理结 构、经营状况、审计意见等特征变量上有显著差异。第二,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 行为的不是西方所谓的“三大假设” ,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 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刘斌(2004)针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收集了 1998-2002 年间进行了会计政策 变更并增加当期利润的 132 家深沪上市公司数据,应用单变量检验、logistic 回归和多 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了会计政策变更与否及其变更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会计政策变 更的程度检验层面证实了政治成本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股利限制假设。 刘泉军(2004)根据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三大假设,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治理结 构与市场环境,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进行归纳有: 发行上市、 配股资格、 避免惩罚、操纵股价、政治成本等。 徐维兰(2004)以上海证券市场上机械、设备、仪表板块类 a 股公司的存货发出计 价方法、折旧方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方法的选择 为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实证会计 理论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假设在我国未得到证实。 当然,也有学者不仅就三大假设进行检验,而且试图建立新的理论或者从新的角度来 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 邵翠丽(2009)从沪市2006年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随机挑选30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 本,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的管 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并无与自身相关的偏好,只是在不同的企业和外部环境条件下会 做出不同的选择。并且认为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 筹措资金的会计政策选择; (2)基于上市、配股和避免处罚的会计政策选择; (3)基于避税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考虑的会计政策选择。 叶建芳等(2009)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 现公司资产负债率在 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体现了债务契约对于管理层的威慑作用,债 务比例较高的条件下,管理层希望将金融资产定义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从而拥有更多 的选择空间,为盈余操控和降低债务违约概率提供有利条件。 其实证结果为研究管理层动 机、 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债务契约假设提供了 依据。 1.2.2.2 关于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蒋义宏、李颖琦(1998)收集了 19931997 年间进行了会计方法变更的 13 家上市 公司数据和 19951997 年间进行了会计估计变更的 9 家上市公司数据以及 1997 年进行 了会计主体变更的 2 家上市公司数据, 通过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年利润和净资产收益 率的影响程度,运用列表说明和个案分析方法,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 变更与政策诱增式盈余管理动因的关系十分密切的主要研究结论。 陆建桥(1999)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 操纵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目的,其中营运资金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项目、存货项目等 有可能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 徐宗宇(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在一级市场招股上 市时,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操纵盈余预测行为。 黄文锋(2006)通过收集深市和沪市 2001 年和 2002 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以扭亏 公司、第一次亏损公司、微利公司、再融资公司以及变换第一大股东的公司作为研究对 象,来检验管理当局对非经常损益和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政策的操纵程度。检验结果从 总体上说明,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利用非经常损益和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盈余的现 象。 1.2.2.3 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研究 杨朝军,蔡明超(1999)以上海证交所上市的 100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净利润 增长率分为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 通过计算各组合中公司 1997 年年报公布前后各 20 天 的超额收益率,发现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超额收益率都显著大于零,并且赢家组合对 会计盈余信息反应不足。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非半强式有效。 曲晓辉(2000)指出,会计政策的不当选择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但又往往 是合法的原因。可见,会计政策选择是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8 唐松华(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拥有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客观必然性和合 理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逐一进行了分析。 这些文章确实证实了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但各个学者只是从一个侧面进行反映,而且选取的样本数量也比较少,有 的只是以规定的行业进行分析,这样会影响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 1.2.2.4 国内研究评价 从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看, 国内的研究早年主要集中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规范 研究层面,而近年来基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证研究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是对 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实证研究很多以翻译国外经典文献为主, 还有部分学者致力于 对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在分析的理论假设方 面借鉴较多,而且研究的思路也多是跟着国外的文献走,在研究方法和模型构造上也略 显粗糙。同时,对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各种研究结果,未进行深入的管理研究探讨 及可行性分析,总的来说还没有得出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框架 本文从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这一现象出发, 以经济后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 和依据,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利用交易量分析法、事件史研究法 和横截面分析法,对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阐述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本 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阐述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理 论基础及与本论文的结合之处,包括经济后果学说、有效市场理论、功能锁定假说及无 效应假说与机械性假说的理论纷争,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分析。本部分包括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动机 的三大假说及我国特有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动机, 为第四部分进行结果分析奠定了基 础。 第四部分,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运用交易量分析法、 事件史研究法及横截面分析法三种方法分析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五部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一部分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优化评价指标,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职能,建立良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大力发展 机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自身素质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1.3.2 研究方法 论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来分析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 数据处理 均采用 spss13.0 软件完成。 1.3.3 技术路线 论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 1.1 所示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10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在于 (1)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时,选取了三个时窗:会计政策变更公告日前 5 天到公 告日后 5 天;公告日前 5 天到公告日前 1 天;公告日到公告日后 5 天。 (2)结合交易量分析法、事件史研究法和横截面分析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 经济后果学说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分析 有效市场理论 功能锁定假说 两大假说纷争 基 础 理 论 分 析 规 范 分 析 规 范 分 析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指标计算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交易量分析法 横截面分析法 结果分析 政策建议 样本选取 事件史研究法 图 1.1 论文的技术路线 figure 1.1 technical route of the thesis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1.4.2 论文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由于时间及科研条件的限制, 本文只对我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做了短期市场反应 的实证研究,未能对其长期反应做研究。 今后应搜集有关长期市场反应的数据, 分析我国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长期市场反 应。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12 2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经济后果学说 2.1.1 经济后果学说的内容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 rice 大学会计学教授 zeff(1972)在总结前人实证研究结果 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该学说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因此而使得人们对制定 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变更等公司会计行为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对经理、政府、职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契约主体决策 行为的影响。经济后果学说认为: (1)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决定会计问题时应将其宣称 的不利后果考虑在内; (2)公司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可能会影响企业契约各方当事人的 利益,例如,石油公司关于储备的会计政策改变曾引起了经理人员对公司勘探和开发行 为的改变,而且经理人员的这些经营行为改变还影响了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得他 们对其投资策略作出必要的调整,从而影响了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结果政府也对公 司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决定这些备选会计政策的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影响和压力。 经济后果 学说中的会计政策是指任何类型的会计政策, 而不仅仅是指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某项会 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后果概念是与会计实际经验相一致的,它对企业会计行为 的深入研究和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2.1.2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由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因此,自愿性会计政 策变更的产生在我国首先有其正常的一面;其次,由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在我 国也没有可操作的验证程序,因此,我国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同时也还有其不正常的 一面。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特别是不正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是否影响了企业 契约各方的利益分配,即是否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后果,本文认为应结合我国的政策背景 来加以分析判断。 首先,我国证券监管法规规定的衡量企业盈利性的指标,在计算时并不剔除企业的 非持续经营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因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而“产生”的利润与持续 经营利润具有“同等”的效力。这就给一些企业制造了有盈余管理目的的变更自愿性会 计政策的机会。 其次,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关于上市、退市和配股、增发以及取消特别处理的政策性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规定都限定了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如连续三年盈利、三年内扭亏等。这一较短的时间 范围限制必然诱致企业目标的短视化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价值的最大 化。 再次,我国证券监管部门无论是对企业的上市、退市,还是对企业的配股、增发以 及特别处理都有一些会计上的规定,这些会计上的规定主要与企业的盈利性指标有关。 因此, 是否盈利和盈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上市以及股票的发行和配 股价格,其发行和配股价格的大小不仅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影响企业原有股东的所 有者权益。 当然, 随着企业的上市或退市, 也至少影响了企业高管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 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高管人员的现实报酬。 最后, 我国企业进行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仅仅需要披露其对变更当期的净利润或 净资产的影响。须知,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不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净利润或净资产,而且 对以后各期的净利润或净资产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即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 对变更当期的净利润或净资产加以调整, 但是由于其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相关信息的缺 乏,而不能对其变更后期的影响加以准确计算,因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至少会干扰变 更后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并不完全是中性的, 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将更有利于企业的原有股东和企业高管人员, 即处于会计信息优势的 契约各方。 从根本上讲,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是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 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 具体表现就是对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影 响。企业管理当局、股东、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和员工都可能成为利益主体。既然会 计能引起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会计实际上难以做到中立, 那么通过影响会计运行的规 则即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政策的选择就能够将社会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其中就会 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而且这种财富的转移并不是为了获得有效的利用,它只不过是既 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重新分割而已。 2.2 有效市场理论 2.2.1 有效市场理论的内容 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思想。有效市场的定义如下:相应于某 一信息集合,若市场中的价格在全部时间内,完全反映了该信息集合中的全部信息,则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14 该市场是有效市场。在上述定义中, “完全反映”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如果市场价格完 全反映了一组信息,这意味着价格已完全调整到与新信息相符合的水平。这时投资者无 法利用这些信息在交易中获利,因为集合中的全部信息已经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了。市场 有效性可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类型。 (1)弱式有效性 如果市场价格完全反映包括全部市场历史数据的信息集,则该市场是弱式有效的。 市场的历史数据是指全部的历史市场价格、交易数量以及其它有关的数据。如果市场弱 式有效,则这些历史数据的信息对于指导交易策略没有用处。 (2)半强式有效性 在任何时间,如果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全部公开信息,则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公开 的信息是指公开发行的报告,如在报纸上、金融出版物上出现的报告,以及政府出版物 和公告等。它也包括电视、电台的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由于半强式有效假设意指市场 价格反映了全部公开的信息,因此它同时包括了全部的市场数据。 (3)强式有效市场 如果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公开和私下的全部信息,则市场是强式有效的。私下信息 是指由政府官员或公司内部人员所掌握的但尚未公开的信息。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 会的成员经常握有私下信息。假定美联储开会决定就货币政策做出一项新的调整,该政 策不会立即公布于众,于是公告发出之前,美联储成员就掌握了私下信息。再比如,一 家公司发现了一个大油矿,这一发现尚未公开,则在该发现公开之前该公司的一些雇员 就掌握着私下信息。市场强式有效性假设意味着市场价格己经反映了这种信息。这一观 点最重要的结果在于, 若市场的确是强式有效的, 则利用这些私下信息不会 “击败市场” 而获得交易利润。 2.2.2 有效市场理论与会计政策变更 关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很多, 大多数都会得出弱式或者半强式有效的 结论。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如下:(1)市场运行信息质量差。这是我国资本市场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资本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信息在投资者中分布的公平性, 都与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有着较大差距。 就信息源的信息生产来说,上市公司做假账, 隐 瞒大量内幕信息,与资本市场运行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也常常处于 不透明、 缺乏连续性的状态,市场参与者很难进行理性预期。 因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上传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播的来自各个不同层面,真伪共存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地加以识别。 (2)市场运行机制 不健全,运行秩序缺乏有序性。目前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市场环境缺乏 规范化、条理化、完善化,市场主体对宏观调控和市场准则的接受程度和反应程度欠缺, 各种违法违规、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的活动普遍存在,操纵股价,投机之风盛行,股市庄家 以操纵欺诈、 内幕交易等为手段,以谋取暴利为目的进行投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本 市场的稳定发展,扰乱了正常的股市运行秩序,而且扭曲了股票价值的评判标准,制造了与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极不相称的“股市泡沫” 。 因此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当中,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这一信息会产生一些噪音,市场 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所有公开和私下的信息。 这就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 据。 2.3 功能锁定假说 2.3.1 功能锁定假说的内容 功能锁定(functional fixation)概念最早来自 dunker(1945)和 luchins(1942)在心理学 领域的研究,它用来描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的某种功能性障碍。在证券市场 研究中, “功能锁定假说”(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is,以下简称 ffh)是与“有效市 场假说”相竞争的一种假说。emh 认为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及时、无偏地反映一切可 以公开获得的相关信息。ffh 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锁定于某种特定的表面信 息,不能充分理解和利用有关信息来评估证券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会计盈 余信息为例,市场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功能锁定体现为投资者只注意到名义的盈余数字, 而对会计盈余的质量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质量不同的公司 的股票不能区别定价。如利润相同的两类不同行业的公司,一个是朝阳产业,一个是夕 阳产业,显然朝阳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优于夕阳产业的公司,但市场却给这两类公司的 股票以相同的定价。这是一种典型的与 emh 相悖的“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不能够 “看穿”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价值做出了不充分和有偏差的估计。这就是说,在功 能锁定假说下,如果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左右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那么这种信息扭曲的 确对市场有影响力。 2.3.2 功能锁定假说与会计政策变更 功能锁定假说认为投资者不能够看清企业的财务报表, 因此对于企业发布的自愿性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16 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告,投资者也不能完全透过公告发现企业的真实意图,可能对企业价 值作出错误的估计。 这也为我们研究投资者对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提供理 论背景。 2.4 无效应假说与机械性假说的理论纷争 2.4.1 无效应假说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无效应假说预言会计政策的自愿性变更不会引起股 票价格的变化。因为,根据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人们不可能仅仅依赖一个公布的自愿 性会计政策变更而获得非正常的交易报酬。换句话讲,伴随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任 何股票价格变化都是无偏见的, 即股票价格变化反映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隐含的公 司未来价值的变化。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它认为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 化。换言之,无效应假说认为会计选择行为对股票价格没有作用效应。根据有效市场假 说,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人们不可能仅仅依赖一个公布的会计变动来获取超额报酬, 伴随着会计变动的任何股票价格变化都是无偏的。无效应假说正是这种观点的直接反 映。 2.4.2 机械性假说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 机械性假说出现的年代比较早,在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