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征妇是唐代妇女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产生对唐代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 响。唐代关于征妇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唐诗之中。本文通过对唐诗中有关征妇诗的整理, 试从中分析征妇产生的社会背景,探究唐代征妇的生活状况、感情生活及其身心健康的 情况。 本文对“征妇”一词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简要阐述其渊源,对唐代征妇产生的社 会背景加以分析,唐代政府实施的兵制和唐代不断发生的战争是征妇产生的重要原因, 唐代征妇的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唐诗中关于征妇内容的记载对其进行深入 的探究,给世人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征妇形象。 本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征妇产生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由于唐朝 战争频繁,唐廷需要征用大量的人参加战争,征妇随之产生。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唐代 征妇的家庭生活。征妇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和国家的抚恤金等。尽管 如此,她们的生活负担还是较为沉重的,其主要表现是向国家缴纳赋税和为丈夫制作征 衣。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征妇都留在家中,还有一些要随军生活。第三部分描写的是唐代 征妇的婚后生活和感情生活,即使丈夫随军出征,征妇还是忠贞的对待其感情。第四部 分是对唐代征妇的身心健康状况加以分析, 征妇与丈夫长期分离势必会对她们的身心健 康造成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征妇的消极情绪和乐观心态。第五部分是唐代征妇的受教 育情况,较于前代,征妇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征妇的文学素养表现在她们对诗歌的创 作上。 关键词:唐诗 唐代 征妇 生存状况 iv abstract abstract the wives of the recruited men in tang dynasty are a special group which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the records about the wives of the recruited in tang dynasty are presented commonly in tang poem. by inquiring the tang poem concerning the wives of the recruited, the author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social situation in which the wives of the recruited lived,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emotional lif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this thesis makes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word “wives of the recruited, a brief analysis of its origin and its social backgroun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ilitary system and a succession of wars in tang dynasty are the root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group, and their livelihood deserves a special attention. the author makes a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descriptions of wives of the recruited in tang poem, aiming to present a vivid and clear image of them. this thesis is consist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analysis is on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this group, of the concerning the frequent wars in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ir family life. in general, they have three financial resources, namely farming income, sideline income and pens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all the same, taxes and expenditure of the endless battle put heavy burdens on them. and not all of them could stay at home, some needed to go to battergrounds with their husband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ir marriage. although their husbands went out to battles, they were loyal to them.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long term departure with their husbands is bound to e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which appears as negative emotions and optimism.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their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women in the former dynasty, wives of the recruited men in tang dynasty are higher, and their literary quality is reflected by poem creations. key words: key words:tang poem tang dynasty the wives of the recruited men livelihood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从唐诗看唐代征妇的生活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选题缘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 水平。唐代历史也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就唐代妇女地位而言,她们是中国古代 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历年来对唐代妇女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对妇女的 婚姻、妇女的教育、妇女的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研究上。早在 30、40 年代,陈寅恪 就提出了“以诗证史”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唐代妇女的论述从一开始便有以诗 证史、重视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本文试从唐代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窥探唐代妇 女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她们的社会关系。 任何艺术形式皆来源于社会生活,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 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唐诗以多维度、多方面的视角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多 样性和丰富性。而妇女群体及其生活状态作为唐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成为唐代 诗人关注的焦点。 诗经对于反映妇女生活这一题材具有开创之功,唐诗则推动了这 一题材向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在众多反映妇女生活的诗歌中,闺怨诗是唐诗 中能够反映妇女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体裁。闺怨诗主要以商人妇、游子之妇、征人之妇 等为描写对象,她们长期与丈夫分离,独守空房,忍受着相思之苦。她们被社会遗弃在 正常家庭生活之外,却又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这种现实。这与当时的社会背 景有很大关系,唐朝采取的是重外而轻内的军事政策,在边疆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 军事冲突,战争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危,更是与千家万户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一层面上 来说,我们试图从对闺怨诗的探究中了解唐代社会的生活,进而帮助我们认识唐代妇女 的生活。 二、二、学术史回顾 马克思指出: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 量。 可见女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女性问题的研究有着深远的 意义和影响。 马克思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信卷 32,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571 页。 2 中国自古以来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广大妇女从未脱离过社会生产。她们 既是国家的重要劳动力和财政收入的输送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人口再生产、家庭基 本物质生活的提供者之一。所以中国古代的妇女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 试从唐代有关征妇题材文学作品分析妇女在唐代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历程,以期借助这一 群体的表现,向世人展现唐代妇女丰富多彩的整体形象。 目前从文学角度研究唐代妇女的成果有杜呈祥的杜诗中的唐代妇女 和刘开扬 的系列研究唐诗中所见当时劳动妇女的生活 、 唐诗中所见当时民众妇女的日常生 活 、 唐诗中所见当时民间妇女的日常生活。这些文章主要是利用唐人诗词叙述 唐代妇女各方面的生活状况,但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 毛谷风的简论唐诗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是从唐诗中挖掘材料,着重描写唐代从 事各项劳动的妇女形象。文章指出唐代“诗人笔下的唐代妇女形象在中、晚唐时期遭受 压迫、剥削、侮辱、损害和歧视的不公正的待遇” ,征妇无疑成为这群妇女的代表之一。 王迹的镜听与拜新月唐诗反映的妇女闺阁生活 叙述了唐代妇女用镜占卜方式 问丈夫的归期,指出了唐代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和压迫之深。此外,高世瑜的唐 代妇女 一书指出了唐代妇女除了从事洒扫庭除、缝补烹饪、侍奉家人、抚育儿女的 家务劳动外,她们还承担了为戍边的亲人缝制征衣的艰苦劳动。这既是家务劳动,也是 她们对边防所做的直接贡献。但本书只是简要的提到了唐代妇女中征妇的一些生活状 况。 晏筱梅在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妇女 一文中指出唐诗中有些是反映妇女生活的, 这其中包括宫廷妇女、商人妇、征人妻、劳动妇女、女道士和妓女等,为我们展示了唐 代妇女的生活面貌。但该文只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唐诗对唐代妇女进行描绘,对其中征 人妇的描写失之过简。张文生的唐诗中的女性形象 是从唐诗中关于对宫女、思妇、 劳动妇女、贵族妇女、歌女妓的描写来阐述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其对征妇的描写只是 从感情方面出发,难解全貌。陆小蕙的略谈唐代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描写了在 杜呈祥杜诗中的唐代妇女 , 妇女月刊 ,1929 年第 1 期。 刘开扬唐诗中所见当时劳动妇女的生活 ,1942 年第 5 期。 刘开扬唐诗中所见当时民众妇女的日常生活 ,1942 年第 2 期。 刘开扬唐诗中所见当时民间妇女的日常生活 ,1943 年第 2 期。 毛谷风简论唐诗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宝鸡师院学报,1986 年第 3 期。 王迹镜听与拜新月唐诗反映的妇女闺阁生活 ,青海师专学报,1981 年第 1 期。 高世瑜唐代妇女 ,三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62 页。 晏筱梅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妇女 ,浙江学刊,1998 年第 2 期。 张文生唐诗中的女性形象 ,锦州师院学报,1992 年第 2 期。 陆小蕙略谈唐代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3 战争年代,妇女在男子被征发从军后,承担家庭生产劳动的艰辛情景。杨晓敏在女性 的悲歌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命运 、 唐代妇女的“寄夫”诗、 从战争诗看唐 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几篇文章中较为集中的论述了唐诗中涉及的妇女问题。作者从唐 诗中挖掘关于妇女的丰富资料,并着重叙述了征人妇、商人妇、农妇、弃妇、歌妓等唐 代不幸女子的形象,充分展示了部分唐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在杨晓敏的论著中,不仅有 征妇的寄夫诗,还有弃妇的寄夫诗、宦游妻子的寄夫诗、商人妇的寄夫诗、士人的寄夫 诗等。其中在征人妇的寄夫诗中,作者提出了征人、征人妇身心健康的问题,但未作详 细的阐述。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征妇的情感世界 一文,作者通过对唐代边塞 闺怨诗的整理,窥见了唐代征妇为战争而承受的生活重压,心灵上忍受着相思之苦。虽 然学界对文学作品中关于妇女问题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对唐诗中有关征人妇的研究 则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以唐诗中对征人妇的描写作为切入点, 观察她们的生活状态,希望能够窥见在唐朝的盛荣背后,征人妇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现 实生活,揭示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有鉴于此,本人不揣简陋,尝试对唐代征妇群体做 较为系统地研究,以期襄助于唐代妇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三、本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挖掘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历史学 实证研究方法为主,与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既要关注征妇在唐代的生存 状况和她们与整个唐代妇女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变化历程等方面的动 态研究。同时借鉴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本课题进行多层次、多 角度、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征妇在当时社会的活动,从而寻找历史的 真相。 杨晓敏女性的悲歌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命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6 期。 杨晓敏唐代妇女的“寄夫”诗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第 3 期。 杨晓敏从战争诗看唐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征妇的情感世界 ,社科纵横,2007 年第 6 期。 4 第一章 征妇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征妇的界定及缘起 据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 “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 ” 杨伯峻在其春秋 左传注中解释为: “各保其征,使所征发之徒役不散。 ” 徵(征)是指所征召的徒役。 征人,是应征徒役之人。据唐律擅兴 : “诸拣点卫士(征人亦同)取舍不平者,一 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 唐律疏议解释: “征人谓非卫士,临时募 行者。 ” 征人,狭义上讲,仅指临时招募的兵士;广义上讲,凡被差点出征的兵士 都可以称为征人。唐前期,征人多从主户中征募,名为召募,实际是强制征发。 唐中期实行募兵制后,兵士则多在社会上招募。征妇,唐律中没有明确的界定, 笔者仅将其定义为应募出征者的妻子。在古代社会,各种徭役和兵役是广大民众沉重 的负担,特别是那些远途应役之人,往往弃家舍业劳作在外,征人和征妇都饱受离别之 苦。征妇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唐诗中相 关诗篇的解读来诠释征妇形象。虽然诗歌的表现形式较为夸张,但它们都源于生活,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 就本人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有关征人之妇内容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 中有很多关于征妇的描写,如国风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 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 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这是一篇有关妻 子思念远役在外丈夫的诗作。诗中以“雄雉就在眼前,能清楚的看到对方舒畅的拍着翅 膀,能听到对方的叫声”来反衬征妇既不能见到丈夫,也不能听到丈夫的声音,以日月 的长久来拟征妇的悠悠思绪;而道路远阻,怅问丈夫何时归来,亦可见征人之妇对丈夫 的怀念之切。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 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诗对这位征人之妇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 王伯详选注春秋左传读本 ,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 649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1396 页。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 16擅发兵 ,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302 页。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 16擅发兵 ,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302 页。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 ,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84 页。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 ,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198 页。 5 她看到牛羊归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她极 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但是她那么爱自己的丈夫,无时无刻不在惦记他。最后,无奈只 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汉代有关征人之妇的记载依然不绝于书,汉桓帝时期有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 其反映了男子出去打仗,家中的农活由征人 之妇全部承担这一社会现象。 “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 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这首诗 虽然是以征夫的口吻写,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征人之妇的生活:丈夫在战场服兵役,不知 何时再相见,想必妻子在家中苦苦地等待丈夫的归来。汉代征人之妇的生活也出现了与 前代不同的变化,她们不再在家中苦等远征的丈夫,征人之妇可以随戍兵去塞上生活。 居延汉简中记载:“宣伏地再拜请,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愿幼孙少妇足衣强 食” ; “武成队卒孙青肩,妻大女付年三四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女年十用谷一 石六斗六升大,子未使女女足年六用谷一石一斗六升大,凡用谷五石” ; “妻大女君至年 二十八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第大女待年三十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子使男相年用谷二 石一斗六升大。 ” 不光征人之妇能够随军,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可以,而且汉代 政府会为随军的征人之妇提供一定的粮食,征人之妇的地位有所改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混乱、征戍连年不止,史料中有关征人之妇的记载 比较多。 简文帝的 独处怨 描写了征人之妇的情感生活,“独处横多怨, 开幕试临风 自君征马去,音信不曾通。只恐金屏掩,明年已复空。 ” 诗中描写了丈夫被征军,没想 到会长期离别,丈夫杳无音讯,妻子害怕等来丈夫死亡的消息。这表现出了征妇对于征 人无限的思念和深深的愁绪。 紫骝马中描写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 里人,家中还有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 沾我衣。 ” 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活,老兵历经艰辛,对家人的思念可想而知,然而归来后 面对的却是家园凄惨的景象和做好了饭无人共享的惨状, 可见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是 巨大的。 范晔后汉书卷 23五行志第十三 ,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3281 页。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366 页。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绍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文物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5、315、317 页。 徐陵玉台新咏笺注卷 7独处怨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315 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 8紫骝马 ,中华书局,1979 年版, 第 352 页。 6 “征妇”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 就笔者目前所见的史料来看, 当是出现在唐代。 最早出现在唐诗征妇怨中。 “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渔阳 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眠。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 来,夜夜梦中到。 ” 这首诗描述了丈夫戍边之后,从此便无月圆之时,却如同近在中门。 越过中门很容易,而要到渔阳却只能出现在梦里。身为女儿身,根本不知道通往渔阳的 道路在哪里。自从丈夫戍守边关,也只能在梦中与他相见。可见,征妇的相思之切。这 种情况在唐代普遍存在,正如明人唐汝询说“唐代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 ” 笔者认为 这与整个唐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 第二节 唐代征妇与唐代兵制 征妇由来已久,并不是唐代一个新生的社会现象。历代王朝为了巩固统治都要定期 征发兵役,戍守各地,特别是国家发生战争时,征发士兵的数量会更多。唐代虽然处于 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但是其广阔的疆域,地方的稳 定都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因此, 唐代征妇数量较多, 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 唐继隋兵制,在前期实行的依然是府兵制。它以唐代的均田制为基础,府兵从在册 的编户农民中选拔,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 形成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平时 在家耕作, 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 如果遇到战事, 就奉命出征。 据 新唐书 记载: “初,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 这样一来唐代入值府兵的人,要按令自备衣粮、驮 马和各种武器、工具。征人所带的衣粮之物是要依靠府兵家庭准备。 服兵役是唐代成丁应尽的义务,但是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玄宗开元中期,士兵多是 强行征发的。 中男和老男都被强行入伍, 各种生产劳动、 生活负担只能由留守妇女承担。 男子进入军队中服兵役,长期在外,征妇成为兵制实行后的产物。 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权稳定的重要保证。为了稳定统治的需要,政 彭定求全唐诗卷 372征妇怨 ,中华书局,1960 年版, 第 4184 页。 唐汝询唐诗解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647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50兵制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325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50兵制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328 页。 7 府采取了一些抚恤征人的措施。如开元五年正月(公元 717 年)唐代政府曾颁布诏令: 但碛西诸镇,道阻且长,数有替易,难于烦扰,其镇兵宜以四年为限。 散支州县,务取富户丁多。差遣后,量免户内杂科税。其诸军镇兵,近 日互加年限者,各依旧以三年两年为限,仍并不得延留。其情愿留镇者, 即稍加赐物,征人愿住,听复令行。惟贵劳逸且均,公私咸适,宣布遐 迩,识朕意焉。 这条诏令为了使碛西诸镇的征人免于替易的繁琐,增加了士兵服役的年限;对于其 它地方镇守的官兵如果愿意留在原地,可以获得政府的赏赐。由此可以彰显帝王对征人 的体恤之情。唐代政府奖励军功,主要是通过加官授田来进行。士兵不仅可以获得永业 田,还可以加官晋级。如“至贞观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太宗欲重征辽之赏。因下制,授 以勋级,本据有功。若不优异。无由劝奖。今讨高丽,其从驾爰及水陆诸军,战阵有功 者,并特听从高品上累加。六军大悦。 ” 可见,政府对立功将士给予封官,鼓舞了士兵 的士气。据册府元龟记载: “有不预征名而请以私装从军者,劝以千计。 ” 这样一 来,广大农民认为从军可以获得丰厚的赏赐,可以改换门庭,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政府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参军热情,征人数量的增加也必然导致征 妇数量的增加。征人入伍后,家庭负担主要由妇女承担。征人通过立战功,得到赏赐, 如果捎回家乡,则可以减轻征妇的负担,只是这样的赏赐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征妇手中。 唐代后期兵制发生了变化,由府兵制发展为募兵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唐代的兵 源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人逐渐逃散。年月渐久,逃死者不补。三辅 渐寡弱,宿卫之数不给。 ” 基于此种情况,唐代后期的府兵制趋于破坏,朝着募兵制发 展。于是“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癸未,敕以方隅底定。令中书门下与诸道 节度使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 给田宅,务加优恤。 ” 从这篇敕文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各军镇设置的健儿是从被差点出 征的士兵和广大自耕农中招募的。这样一来,对于愿意去边疆充当健儿的青年男子,政 府给予优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把从军当作一种谋生的出路或手段。其时亦有强 制募兵情况发生,据资治通鉴卷 216 记载: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 宋敏求唐大召令集卷 107政事镇兵以四年为限诏 ,商务印书馆,1953 年版,第 553 页。 王溥唐会要卷 81勋 ,中华书局,1955 年版,第 1491 页。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 135帝王部愍征役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1627 页。 王溥唐会要卷 72府兵 ,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29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4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五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829 页。 8 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这些农民从军后,家中只留下老弱妇孺。 唐代后期,征人守戍的期限有所增加,各地军镇的轮番期不一致,导致各地很少认 真执行规定的征期,随意延长征戍期是经常的事情。这就构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咸 通九年(公元 868 年)发生的庞勋兵变就是如此, “诏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二千人赴援, 分八百人戍桂州。旧三年一代,至是戍卒求代,尹戡以军币匮乏,难以发兵,且留旧戍 一年。其戍卒家人飞书桂林,戍卒怒,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 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都头王仲甫,立粮料判管庞勋为都将,群伍突入监军 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虏其丁壮。 ” 由此可见,此次起义是由节度使随意 延长士兵征戍的时间而引起的。张说的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也曾描述: “犬戎废 东献,汉使驰西极。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五年一见家, 妻子不相识。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脱刀赠分手,书带 加餐食。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 犬戎打败了东献,汉使来到了西域,五年才有一 次回家的机会,到家竟然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认得自己了。可战事未平,依然需要在沙场 上拼死搏杀。征人戍守边关,环境艰苦,最重要的是没有归期,这对征人和征妇都是一 种折磨。 这样会给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同时为征妇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 综上所述,不管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都使征人常年累月的戍守在外,忍受着无尽 的痛苦。而留在家中的征妇辛勤耕作,苦苦支撑着自己的家。征妇的大量出现也就不足 为奇了。 第三节 唐代发生的战争 唐代征伐相当频繁, 唐代初期的战争主要是平定其他反唐势力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 政权之间战争。武德年间和贞观初年,主要解决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反唐势力。 与此同时,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 ,唐太宗命徐世绩、李靖、柴绍等率兵十万之众, 攻打突厥。贞观九年年(公元 634),唐政府击败吐谷浑,吐谷浑降唐。贞观十四年 (公元 638 年),唐将侯君集打败了高昌,与此同时龟兹也被击败。贞观二十年公元 (公元 646 年),薛延陀被唐将徐世绩破灭。唐代政府为开括疆土,也发动了一系列战争。龙朔三年 (公元 663 年)和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唐廷派兵支援新罗。有战争就不可避免的需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6 玄宗天宝十载四月壬午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907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77崔慎由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4581 页。 彭定求全唐诗卷 86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927 页。 9 要大量士兵,从唐太宗时期到高宗时期,唐朝政府征调的士兵人数不下百万。 除此之外,唐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有可能出现的叛乱,在 各地都有大量的驻军。 如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23 年), “又于边境置节度使, 经略使 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 。其中“北庭节度使统兵两万人” 。 “朔方节度使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 另据资治通鉴卷 215 记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载: “壬子,分平卢别为节度使,以安禄山为节度使。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 三十一,羁糜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其中,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兵 二百万四千人” ;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 突厥兵七万三千人” ;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 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兵七万五千人” 。 从这些材料和数据可以 看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军队来维持秩序,因此征兵人数不断增加。 边疆的不稳和地方的动乱,使唐代的征伐不断,征兵数量增加。据资治通鉴卷 216 记载: “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 兵八万分二道出戎、 巂州, 与合罗凤战, 军大败, 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 同卷记载了大食与唐朝的战争,唐廷的士兵大部分牺牲,如天宝十载(公元 751 年) , “芝闻之,将番、汉三万众击大食,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 安禄山两次攻打契丹,所耗兵力俱多。 资治通鉴卷 216 记载,天宝十载(公元 751 年) ,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乡导平卢守将史定方将精兵 二千救禄山,契丹引去,禄山乃得免。至平卢,麾下皆亡,不知所出。 ” 新唐书卷 225 记载: “十一载禄山不得志,乃悉兵号二十万讨契丹以报。 ” 安禄山反,唐廷派 兵镇压也需要大量的士兵。据旧唐书卷 104 记载: “安禄山据范阳叛。是日,以京 兆牧、荣王琬为讨贼元帅,仙芝为副。命仙芝领飞骑并召募关辅五万人。 ” 从这些 史料中得知,征兵数量的增多以及在战争中士卒牺牲的数量,这样自然会导致征妇的产 生。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而藩镇割据的势力增强。主要表现为 节度使在其管辖范围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 杜佑通典卷 171州郡二 ,中华书局,1988 版,第 4479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5 玄宗天宝元年正月壬子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847-6849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6 玄宗天宝十载四月壬午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906-6907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6 玄宗天宝十载四月八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907-6908 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16 玄宗天宝十载八月丙辰条,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6908-6909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225安禄山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6415 页。 刘昫旧唐书卷 104高仙芝传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3206 页。 10 天下。 ” 这样一来,藩镇之间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藩镇节帅把财政和军权掌握在 自己手中,节帅为巩固自己势力,提高了军人的待遇,与此相关的附属人物征妇的生活 也会改善。藩镇为了自身的利益,同唐庭、藩镇之间也会经常发生小规模战争。 新唐 书方镇记载: “故其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 所有这些征伐战争都是 需要士兵来承担的,伴随而来的则是大量征妇的产生。 欧阳修新唐书卷 50兵志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328 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 64方镇表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1759 页。 11 第二章 唐代征妇的家庭生活 第一节 唐代妇女的家庭生活概括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要的生活领域和活动场所,对妇女来 说,家庭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寄托。 周易家人有“家人女正位于内注谓二也,男正 乎外注谓五也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这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模式。 女子在家庭内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 唐代妇女对家庭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生活重心逐渐回归家庭,这从对妇女授田政策 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地位较高,独立授田,经济比较独立。如西晋 太康元年颁布法令: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 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下令: “诸男夫五十以上,受 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 五亩,奴婢依良寡妇守制者虽免课亦授妇田。 ” 唐朝建立伊始,就不再对普通女子 授田,只对特殊群体授田。如“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中男、丁男一顷。 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 八为口分。 ”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 “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 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 分田三十亩。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黄小、中丁男女及老男、笃疾、废疾、寡妻 妾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二十亩。应给宽乡,并依所定数。若狭乡新受者, 减宽乡口分之半,其给口分田者,易田则倍给。 (宽乡三易以上者,仍依乡法易) ” 通 过几次授田令的变更,我们可以看到男子是授田的主要对象,普通女子失去了获得土地 的资格,这使女子丧失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绝大多数的女子只能依靠男子生活,回归 到家庭中,从事家庭内部的生产活动,更多地承担起相夫教子的重任。 魏王弼、韩康伯注周易注疏卷 6周易家人 ,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153 页。 长孙无忌晋书卷 26食货志 ,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790 页。 魏收魏书卷 110食货志 ,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853-2854 页。 刘昫旧唐书卷 48食货志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2088 页。 仁井田陛唐令拾遗第 22 田令,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 年版,第 610-611 页。 12 唐代的家庭主妇们都从事像侍奉家人、缝补烹饪、抚育儿女的家务活动,如王建的 新嫁娘词三首: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 新婚三日便下厨房, 做好了饭菜还先让小姑品尝, 这表现出了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低下, 刚刚嫁入夫家就要从事家务劳动。 在总章元年十月九日 唐故潘君夫人牛氏墓志铭并序 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夫人)六行无亏,四德具备,至于循组酒醴,莫不躬事执持, 匪流誉于时,实传芳于后谍。” 家中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牛氏来做。 到了农忙时,妇人还要随丈夫一起干农活。如刘禹锡的插田歌所云: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苎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乡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这首诗描写了农夫和农妇一起插秧的场景。而白居易的观刈麦则描写了妻子领着孩 子给丈夫送饭送水的情景,一到农忙时节,全家人都在忙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第二节 唐代征妇的生活负担 彭定求全唐诗卷 301新嫁娘词三首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3422 页。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总章 011唐故潘君夫人牛氏墓志铭并序 ,上海古籍,1992 年版,第 488 页。 彭定求全唐诗卷 354插田歌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3962 页。 彭定求全唐诗卷 424观刈麦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4656 页。 13 由于唐代府兵家属属于不免征徭,或杂徭的范围之内。 唐会要记载: “以成丁而 入,六十出役,其家不免征徭。 ” 因此征妇还承担着向政府缴纳赋税的义务。唐前期均 田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基本的赋役制度。 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载: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 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 绫绢絁者棉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 (有闰之 年加二日) 。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布加五分之一) 。有事而加役 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通正役并不得过五十日) 。 韩国磐先生对唐代一般家庭的收入进行了分析: “唐代的租庸调制规定一律计丁收租, 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大约一丁受田三十亩。当时的产量,据通典之历代盛衰户口 所载: 营公田一顷。 平均一年不减百石则平常产量是亩收一石。三十亩共收三十 石。以一丁男为户主的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主要是靠这三十石来生活的。三十石中除去 应向封建国家交纳的租庸调等赋税外,还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这五口之家每日所需口 粮为七升二合,则全年共需二十五石九斗二升。交租税后还缺三石六斗七升,也就是每 年缺少一个半月以上的口粮。何况吃饭而外,还需要生产的种粮,农具、肥料、生活上 的衣着, 以及养生送死、送迎往来。那只好省吃俭用,搞点副业,弥补不足,勉强维持。 ” 一般家庭支付正常的租庸调已经实属不易,更何况服兵役的家庭。由于缺少成年壮 丁的劳动,不仅影响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相反却要负担士兵的供给,这点收入对士兵家 庭可谓杯水车薪。一般来说,唐代男子从军后,其家庭所承受的赋税落到了妇女肩上, 王樊志诗中记载: “妇人应重役,男子从征行” 。 非但如此,女子因能力有限无法承受 沉重的负担,政府还要“犹征课役,累及亲邻” 。 由此可见朝廷对人民的压榨丝毫没有 减弱。李嘉祐题云台县东山村主人所描述的就是征妇的悲惨境遇: 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 贫妻白发输残税,余寇黄河未解围。 王溥唐会要卷 72府兵 ,中华书局,1955 年版,第 1298 页。 李林甫唐六典卷 3户部尚书 ,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 76 页。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80 页。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卷 5,上海古籍,1991 年版,第 263 页。 李昉文苑英华卷 424后土赦书 ,中华书局,1966 年版,第 2151 页。 彭定求全唐诗卷 207题云台县东山村主人 ,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2163 页。 14 全国上下因为讨伐胡人而人烟稀少,山村寥落无几暮烟微微弱弱。临近茫茫原野大门常 年紧闭。丈夫为了守边立功已经常年不回家,而贫穷的妻子为了连年累计的税收愁白了 头发。可见,徭役之苦。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也曾在诗中生动的描写了征妇在丈夫战死沙场后所经历的穷 苦生活: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中的老妇在丈夫死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家里种植的一些粮食只能用来缴纳租税,而自 己却以野菜为食,即便是躲到深山处,也没有办法躲避徭役,使在灾难发生时,征妇也 要服徭役。如储光羲的效古二首 : 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 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 稼穑既殄绝,州泽复枯槁。 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 这首诗描写了即便是黄河流域发生严重的旱灾,征妇还要服徭役,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幼 儿,衣食无着的凄惨景象。更有甚者,因无法缴纳租税,使人们产生了只愿生女孩,不 愿生男孩的想法,如杜甫的兵车行所描述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 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这与当时“男尊女卑”传统理 念背道而驰,实为形势所迫,情非得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学玄学考试题及答案
- 康复就业考试题及答案
- 保温材料熔制工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军车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 染色师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铬还原工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半导体辅料制备工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课件文案特点
- 铝粒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采油地质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风险点清单
- -成长型思维课件
- 技术标(银行装修)
- 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2021年版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 2020~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Ⅰ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个案护理
- 李中莹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
- PMC部门运作流程对下达的生产计划任务合理性负责
- 软件系统运维方案
- 防止电力电力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三十项重点要求考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