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 (1)_第1页
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 (1)_第2页
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 (1)_第3页
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 (1)_第4页
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计划书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二)项目选址xxx经济合作区投资项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设施布置等都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化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并综合考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项目选址的一般原则和项目建设地的实际情况,该项目选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的要求。投资项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设施布置等都有较为严格的标准化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并综合考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项目选址的一般原则和项目建设地的实际情况,该项目选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的要求。(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43841.91平方米(折合约65.73亩)。(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5.59%,建筑容积率1.24,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2%,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5.63万元/亩。(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43841.91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3140.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363.9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0816.39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111.03平方米。(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44台(套),主要包括:放丝架、网眼板、导轮、浸胶槽、预成型模、加热模、冷却水槽、牵引机、卷绕装置、线芯合成机、拌合机、液压机、试验仪等,设备购置费3738.59万元。(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1195917.47千瓦时,折合146.98吨标准煤。2、项目年总用水量10588.74立方米,折合0.90吨标准煤。3、“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195917.47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0588.74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47.88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57.51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7.63%,能源利用效果良好。(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xxx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符合xxx经济合作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13500.7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544.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51%;流动资金1956.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49%。(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14591.00万元,总成本费用11023.84万元,税金及附加234.41万元,利润总额3567.16万元,利税总额4293.59万元,税后净利润2675.37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618.2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42%,投资利税率31.80%,投资回报率19.82%,全部投资回收期6.55年,提供就业职位270个。(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实行动态计划管理,加强施工进度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随时掌握关键线路的变化状况。认真做好施工技术准备工作,预测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对于难以预见的因素导致施工进度赶不上计划要求时及时研究,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制定和安排赶工计划并及时付诸实施。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xxx经济合作区及xxx经济合作区碳纤维刹车片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xxx经济合作区碳纤维刹车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2、xxx(集团)有限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年产1万吨碳纤维刹车片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xxx经济合作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270个,达产年纳税总额1618.22万元,可以促进xxx经济合作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42%,投资利税率31.80%,全部投资回报率19.82%,全部投资回收期6.55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6.55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发挥民间投资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为广大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国务院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贴近市场、嗅觉敏锐、机制灵活,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培育工业设计企业,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升级。同时,大量民营企业走在科技、产业、时尚的最前沿,能够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服务于工业设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创造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到2020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7,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8.5%以上,初步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重要支撑点。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平方米43841.9165.73亩1.1容积率1.241.2建筑系数75.59%1.3投资强度万元/亩175.631.4基底面积平方米33140.101.5总建筑面积平方米54363.971.6绿化面积平方米3111.03绿化率5.72%2总投资万元13500.722.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1544.162.1.1土建工程投资万元4601.932.1.1.1土建工程投资占比万元34.09%2.1.2设备投资万元3738.592.1.2.1设备投资占比27.69%2.1.3其它投资万元3203.642.1.3.1其它投资占比23.73%2.1.4固定资产投资占比85.51%2.2流动资金万元1956.562.2.1流动资金占比14.49%3收入万元14591.004总成本万元11023.845利润总额万元3567.166净利润万元2675.377所得税万元1.248增值税万元492.029税金及附加万元234.4110纳税总额万元1618.2211利税总额万元4293.5912投资利润率26.42%13投资利税率31.80%14投资回报率19.82%15回收期年6.5516设备数量台(套)14417年用电量千瓦时1195917.4718年用水量立方米10588.7419总能耗吨标准煤147.8820节能率27.63%21节能量吨标准煤57.5122员工数量人270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一)公司名称xxx集团(二)公司简介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建立了基础设施较为先进的技术中心,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公司主导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断努力。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荣。公司能源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而准确的计量器具配置,就不能为企业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能源计量工作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项目承办单位依据ISO10012-1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随后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76-2006)的要求配备了计量器具并实行量化管理;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建立了“能源量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认证,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项目承办单位对能源计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以量化管理促节能,提高了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凭借着不断完善的能源量化体系,实现了对各计量数据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年总结,通过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真实反映了项目承办单位能源消费的实际状态,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承办单位的能源综合管理水平。公司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转型升级,使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公司建立了产品开发控制程序、研发部绩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对研发项目立项、评审、研发经费核算、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良好的研发工作运行环境。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面向未来发展,服务公司战略,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进行核心工艺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了包括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督、效果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随着碳纤维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占比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1年,碳纤维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8.18万吨,到2025年全世界总体需求有望达到26.23万吨,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95%。其中增速最快的工业领域,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38%,工业领域碳纤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67.42%逐步提升至83.91%。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在未来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体育休闲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相对成熟,需求量每年稳定增加。二、公司经济效益分析上一年度,xxx(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61.45万元,同比增长30.42%(2043.37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碳纤维刹车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7315.79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3.50%。上年度营收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1营业收入1839.902453.212277.982190.368761.452主营业务收入1536.322048.421902.111828.957315.792.1碳纤维刹车片(A)506.98675.98627.69603.552414.212.2碳纤维刹车片(B)353.35471.14437.48420.661682.632.3碳纤维刹车片(C)261.17348.23323.36310.921243.682.4碳纤维刹车片(D)184.36245.81228.25219.47877.892.5碳纤维刹车片(E)122.91163.87152.17146.32585.262.6碳纤维刹车片(F)76.82102.4295.1191.45365.792.7碳纤维刹车片(.)30.7340.9738.0436.58146.323其他业务收入303.59404.78375.87361.421445.66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167.82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6.69万元,增长率23.09%;实现净利润1625.87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3.77万元,增长率22.98%。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8761.45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7315.7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83.50%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30.42%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2043.37利润总额万元2167.82利润总额增长率23.09%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406.69净利润万元1625.87净利润增长率22.98%净利润增长量万元303.77投资利润率29.06%投资回报率21.80%财务内部收益率23.56%企业总资产万元22935.08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30.30%流动资产总额万元6949.49资产负债率31.27% 第三章 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一、产业发展分析(一)产业政策分析(1)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要求重点突破国产碳纤维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高端领域碳纤维制备技术,使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主要产品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显著提升国产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二次改造升级能力,实现国产碳纤维产品系列化、工艺多元化、产能规模化,实现碳纤维制备技术从跟踪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使国产碳纤维技术、产品性能、生产成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具备产业竞争力;培育三到五家碳纤维龙头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碳纤维制造及应用产业链结构,形成碳纤维制备技术与产品有序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将进入一个以发展高效低成本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重大应用工程,构建碳纤维制备与应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成度和行业竞争力的历史时期。(2)2015年5月8日,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碳纤维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并要求到2020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要满足大飞机技术要求,国产碳纤维用量要达到4000吨以上;到2025年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实现自主保障。(3)工信部于2013年10月22日发布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原【2013】426号)确定了碳纤维发展目标,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注1)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型碳纤维单线产能产量达到千吨级并配套原丝产业化制备,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实现产业化,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知识产权创建能力显著提升,专利布局明显加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4)工信部于2011年7月1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及于2013年9月4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工信部科【2013】335号)均提及高性能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工信部于2015年11月12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对碳纤维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大型、高效聚合导热体系;高稳定化干喷湿法纺丝及高倍牵伸工艺;快速均质预氧化技术和高效节能预氧化碳化装备;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及与不同树脂基体、不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油剂和上浆剂。”工信部于2017年10月18日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汽车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干喷湿法纺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再利用技术”等。(5)工信部于2016年10月18日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高端产品。重点突破高强碳纤维的低成本、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快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级碳纤维产业化突破。(6)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了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发展方向,即“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7)2017年4月28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印发“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8)2017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应用。(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1)全球超万亿市场空间,国内增长空间巨大。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5%;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5.5%。在市场规模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2)碳纤维的发展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需要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3)碳纤维应用领域广阔,是我国亟需的战略新兴材料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是战略核武器和新一代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以及发展新型卫星、飞船等国防高技术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二、项目建设背景1、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市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以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自然资源、劳动力、环境空间等传统优势在减弱,投资边际效益在逐年下降,外来经济压力在增强;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在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对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在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而解决我市工业发展现状问题,根本出路也在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如何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互联互通的交通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在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发展环境中,在多年以来工业发展积累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复杂演变,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国内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全省各级把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和质量标准引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创新趋强、质效提升、氛围浓厚、支撑有力的良好发展态势。瞄准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数字创意、清洁能源等一批引领我市未来的前瞻性领域,以智能化、数字化产品设计开发为突破口,推动重点新产品开发与工业设计有机结合,强化工业设计在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应用,深化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整合融通,实现产业链延伸和盈利模式升级。2、展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一是增强制度内生增长机制的建设,在政策倾斜扶持,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配置优先,夯实竞争的基础。二是更加重视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综合并用各类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三是把握好中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加强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推进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是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核心关键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遵循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抓住技术和市场的潜在商机,促进技术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聚集,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握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机,并确定适宜的赶超战略和实现路径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项目承办单位在多年的生产服务承包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自主研发的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节能环境保护,在整个相关行业中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要提升我国重点产业所需智能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就要围绕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三、必要性分析1、在新常态背景中,我国的经济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获得一定新的机遇,可能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本文可以通过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减速,所以应该引起重视。此外,在发展的角度上看,新常态的经济法发展主要是贸易区进行,是通过市场的发展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消失,代表着我国经济市场恢复了正常。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机遇,但是再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是因为众多的挑战,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变缓慢的趋势,这样就会造成银行的储蓄率发生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对银行客户的储蓄也是不利,商人的投资率也受到了影响随之改变。如果在这时能够去产能加快经济发展,这样就会有效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在过去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依靠城镇化水平来提高经济发展,远远不是长久之策。经济增速换挡,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一个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这样一个新模式转变,这就形成了市场根据新的标准重新选择企业的活动。从企业来看,面对的市场竞争比过去激烈了,要取得订单比过去变得不容易了,成本压力也不断加大了,企业必须努力从过去的标准转向现在的标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这样一个转变对于企业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必然会引起兼并重组和一些低水平生产能力的退出,进而会引起与之关联的金融资产和债务链条的复杂调整。企业退出会约束就业和收入,进而约束消费需求;金融坏账会影响到贷款能力,也会引起谨慎发放贷款心理的增强,进而约束投资需求。如果形成企业退出-就业压力加大-金融坏账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收缩-企业订单减少、退出企业增加的循环,则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持续下行态势。这表明转型升级可能引起结构性震荡,产生经济下行压力。此外房地产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引起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为直接地形成了经济下行压力。这些因素使经济增长持续存在下行压力,转型升级也面临多方面风险。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实现高速增长相对容易,而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过渡中,发展的难度明显增大,只有少数经济体能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我国经过长期努力,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我国跨越关口、攻坚克难、应对挑战的一剂“对症良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具备了跟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和条件,但在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发展不足,又面临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市必须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在发展理念、生产模式和业态创新上以变应变、率先行动,打造新形势下的产业竞争新优势。2、“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既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也带来了若干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动力多元,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国制造2025”将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工业也势必将向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工业企业对要素投入进行重新组合,从注重获取低成本资源要素向注重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和管理升级转变。项目周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项目产品需求空间,与此同时,项目建设地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而且项目已经列入当地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地发展规划,符合地区规划要求。企业管理经验丰富。项目承办单位是以相关行业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生产技术、科研开发、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其项目产品制造技术和销售市场已较为成熟,在生产制造的精细化管理方面、质量控制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管理优势;在项目产品的生产和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管理上的有力保障。四、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2881.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6.7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6.55亿元,增长5.30%第三产业增加值864.46亿元,增长7.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47亿元,同比增长11.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96.20亿元,同比增长9.57%。国税收入398.85亿元,同比增长7.61%;地税收入亿元82.65,同比增长10.9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6%。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16%,衣着上涨0.87%,居住上涨0.8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7%,医疗保健上涨0.7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15%,交通和通信上涨1.08%。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1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91.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5%。规模以上AA、BB、CC、DD(含碳纤维刹车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80.56亿元,增长5.24%。AA完成增加值464.32亿元,增长8.23%;BB完成工业增加值389.73亿元,增长7.96%;CC完成工业增加值270.58亿元,增长8.24%;DD完成工业增加值132.08亿元,增长8.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0%。实现利润总额560.77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8.9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489.60亿元,增长6.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5.85亿元,增长7.3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8.27亿元,同比增长9.2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013.74亿元,同比增长11.50%;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53.44亿元,增长11.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15.74亿元,增长5.70%。民间投资3887.55亿元,增长9.0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70.94亿元,增长5.79%。重点项目1131个,完成投资2163.11亿元,增长6.01%。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3.86亿元,比上年增长9.42%。城镇实现零售额1095.25亿元,增长11.74%;乡村实现零售额549.29亿元,增长8.1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438.96,增长5.22%。实际利用外资61592.15万美元,同比增长55.48%。外贸进出口总值294.65亿元,同比增长53.13%。其中,出口总值191.52亿元,同比增长59.20%;进口总值103.13亿元,同比增长59.61%。 第四章 产业分析预测一、国际碳纤维行业分析(1)国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初由于其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首先在军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青睐;1959年,日本大阪工业技术试验所的进藤昭男首先发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1964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RAE)的瓦特等人打通了生产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在纤维的热稳定化过程中施加了张力牵伸,以满足结构的转化,使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成为主流产品,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启民用碳纤维商业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碳纤维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引领下得以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熟,随着碳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大,碳纤维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碳纤维产业日趋成熟。数据显示,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拥有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52%,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24%,日美两国合计拥有全球76%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2)国际碳纤维市场及趋势分析随着碳纤维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占比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1年,碳纤维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8.18万吨,到2025年全世界总体需求有望达到26.23万吨,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95%。其中增速最快的工业领域,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38%,工业领域碳纤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67.42%逐步提升至83.91%。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在未来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体育休闲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相对成熟,需求量每年稳定增加。a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持续增长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飞机减重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航空航天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二是新增的飞机订单,预计2021年,航空航天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2.29万吨。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在军用航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从1969年起,美国F14A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仅有1%,到美国F-22和F35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24%和36%,在美国B-2隐身战略轰炸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50%,用量与日俱增。采用复合材料构件不仅可实现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大,而且可以整体成型,减少零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军用飞机的复合材料应用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上应用比例的增加、装备列装数量增加以及装备换代更新的需要,后期国防事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将逐年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在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A310、B757和B767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5%-6%,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到A380时,复合材料占比达到23%,具体应用在客机主承力结构部件如主翼、尾翼、机体、中央翼盒、压力隔壁等,次承力结构部件如辅助翼、方向舵及客机内饰材料等,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而最新的B787和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达到了50%以上,有更多部件使用碳纤维,例如机头、尾翼、机翼蒙皮等,使用量大大提升。在飞机订单方面,A350截至2015年10月有783架订单,波音的B787更是超过一千架,中国的C919飞机尽管复合材料使用不足20%,但订单数量也已经超过400架。航空飞机的巨大需求足以支撑未来长期的碳纤维需求。此外,近年来无人机(UAV)包括无人作战机(UCAV)发展迅速,由于低成本、轻结构、高机动、大过载、高隐身、长航程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减重的迫切需求,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基本是所有航空器中最高的,美国全球鹰(Global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共用复合材料达65%,先进无人机复合材料的用量更是不断提升,X-45C、X-47B、“神经元”、“雷神”上都运用了90%的复合材料。近年来无人机除广泛用于军事用途外,在灾情巡逻、环境监控、大地测量空中摄影及气象观察等民用领域的用途越来越广,随着这些飞机逐渐形成批量生产,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用量会继续增加。在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符合航天技术对结构材料减轻质量的要求,还符合对结构材料具有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的要求,具有性能和功能的可设计性,被大量应用。此外,航天飞行器的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可使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因此,在航空航天工业中普遍采用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美国、欧洲的卫星结构质量不到总重量的10%,原因就在于广泛使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目前卫星的微波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和各种支撑结构件等已经基本做到了复合材料化。在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先后成功用于“飞马座”、“德尔塔”运载火箭、“三叉戟”(D5)、“侏儒”导弹等型号;美国的战略导弹MX洲际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白杨”M导弹均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发射筒。b大功率、长叶片需求加速风电叶片碳纤维化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2017年全球市场新增容量超过52.5GW,全球累计容量达到539GW。根据GWEC的预测,到2022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840GW。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向新兴地区,如拉美、非洲等地开拓市场之外,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将逐渐成为行业热点。出于经济性考虑,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根据测算,40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使叶片自重减少38%,成本降低14%;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以碳纤维为材质可更容易生产出大直径和自适应的风电叶片。c汽车行业革新带来碳纤维行业需求随着排放标准趋严及低碳生活被人们普遍接受,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能源革新有限的情况下,轻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碳纤维具有比模量和比强度高、减重潜力大、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是汽车轻量化最佳选择。欧洲铝协研究数据表明,若汽车整车质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具体从绝对量来说,汽车重量每降低100kg,每百公里可节约0.6L燃油,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约10g/Km。自1953年世界上第一辆全复合材料车身的汽车GMCorvette制造成功以后,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尾翼、汽车底盘、发动机罩、汽车内饰等各个地方。宝马i3大批量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约250-350公斤,为量产汽车轻量化树立了成功榜样。在这之后,宝马又于2016年推出了拥有业内最先进车体结构的7系轿车,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部位,更兼顾了性能和成本的平衡。尽管从重量看来,碳纤维复合材料仅占7系轿车车体结构的3%,但它却贡献了40kg的减重,满足了提升能效的设计目标。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场对汽车的轻量、节能、环保等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工业轻量化需求推动下,2009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领域应用比例的不断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估计,未来汽车工业领域的碳纤维需求量将保持7%的规模增速,按照这一增速预测,到2018年全球碳纤维在汽车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将在8,600吨左右。知名咨询调研机构LuxResearch在2015年2月发布最新报告称,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到2020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估值预计将达到60亿美元,到2025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配置。二、国内碳纤维行业分析(1)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早从事碳纤维研发的机构主要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北京)。五十多年来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发展速度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进展缓慢。近十五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在国内初步形成了以江苏、山东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根据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7年,我国碳纤维的产能总体呈增长的趋势,2006年至2009年碳纤维增长的速度较快,复合增长率达到73.41%,2010年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增速有所提升,到2015年达到16,500吨,据有关机构测算,2017年理论产能同比大幅增长44%,达到26,000吨。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12K占比超过90%,1K、3K、6K各有产量。(2)国内碳纤维市场分析根据数据统计,自2010年起,国内碳纤维需求呈增长趋势,2017年需求量约为23,500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防工业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几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2年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48,200吨。目前国内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工业应用三大领域中体育休闲占绝大多数,而在民用航空、交通工具、新能源装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虽然已经开始起步,但应用水平偏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水平不足,配套的材料缺乏,相关的应用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应用领域窄。此外,树脂、上浆剂等配套材料品种少、性能不足,复合材料用辅助原料还不能完全实现自主供给,部分品种还依赖进口等,不仅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同时还严重影响着国产碳纤维的市场应用。未来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比例将得到提高,需求结构向国外靠拢。据统计,目前国内碳纤维市场中,国产碳纤维自给率只有20%左右,对外依存率达到80%,国外碳纤维企业通过技术及价格优势打压国内碳纤维企业,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长期受制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高性能碳纤维作为敏感的国防战略新材料,其价格不仅仅只遵循市场规律,还与供需两端国家的国防政策有关。随着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为确保国防安全,避免长期受制于人和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我国国防新装备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化,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