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道德信仰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道德信仰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道德信仰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道德信仰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道德信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冷漠一,。道德 错位 。价值观念的紊乱一,以及。拜金主义一“利己主义一等现象。这实际上是我 国转型期的作为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道德信仰的危机的外部表现。因此,对 道德信仰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道德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道德信仰研 究,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 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对道德信仰进行理论上及现实构建上进行探讨。本文分为三个组成部 分,道德信仰的理论部分,道德信仰的危机及道德信仰体系的构建。在理论部分, 对道德、信仰、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信仰的含义,道德信仰的根据、道德信 仰的两种相反指向、道德信仰的本质、道德信仰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中,着重分析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信仰强调的是,道德形成中的信仰因 素或层面。信仰是道德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信 仰是道德的着力点。重点探讨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指出道德信仰实质上是道德理 想对道德现实、社会对道德个体、道德主体对道德客体、及利他性对功利性的超 越,并列出道德信仰的四个方面的特点及功能: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性及其导向 性功能;道德信仰的机制性特点及其整合功能;道德的统摄性特点及其精神动力 功能;道德信仰的狂热化及其凝聚功能的僵化。第五章展示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状 况,并对道德信仰危机的背景、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现实转型社会中道 德信仰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第六章是运用道德信仰的理论,针对道德信仰危机 现状,提出构建富有张力的道德信仰体系。道德信仰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想性 与现实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组织体系。它能够 通过自身运动过程克服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危机,走向动态的平衡。合理的社会主 义道德信仰体系是克服道德危机的支撑点,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来构建; 必须着眼于社会道德信仰张力体系的“度,着眼于整个有机组织体系的现实可操 作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危机;道德信仰体系 分类号: a b s t r a c t a sc h i n a ss o c i a lt r a n s i t i o ni n - d e p t h , i th a ss p r u n gu pag r e a td e a lo fp h e n o m e n ai n o u rr e a ll i f es u c h8 8 m o r a li n d i f f e r e n c e m o r a lw r o n g , v a l u e so fd i s o r d e r , m o n e y w o r s h i p a n d “e g o i s m a n ds oo n s i n c et h e s ep b e n o m e ma r e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c r i s i s o fm o r a lb e l i e f , w h i c hi s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m o r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i m p e t u s ,d u r i n go u r s o c i a lt r a n s i t i o n , i ti so fg r e a ts i g 西6 铴n o ef o rt h em o r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os t u d yt h e m o r a lb e l i e f d e e p e n i n gt h es t u d yo fm o r a lb e l i e fi sc o n d u c i v et oc l a r i f yt h es p i r i t u a l f o u n d a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m o r a l i t y , 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o h e s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e t h i c sf u n c t i o n s , a n dt oh e l pt oi m p r o v e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m e t h o d so fs o c i a l i s te 耋匮i i c s t h i sp a p e rc a r r i e so u t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 o r ya n dt h er e a l i t y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o r a l b e l i e f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t h e o r yp a r to fm o r a lb e l i e f , t h ec r i s i s o fm o r a lb e l i e fa n dt h eb u i l d i n go fm o r a lb e l i e fs y s t e m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t h et h e o r yo f m o r a lb e l i e f , w ep r o b e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o r a l i t y , b e l i e f , m o r a l i t ya n db e l i e f , 蠲 w e l la sm o r a lb e l i e f sm e a n i n g , i t s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t w oc o n t r a r yp o i n t so fm o r a lb e l i e f , i t sn a t u r e , i t st r a i t sa n df u n c t i o n s t h et h e o r y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m o r a l i t ya n d b e l i e f m o r a lb e l i e fe m p h a s i z e st h eb e l i e ff a c t o ri nt h ef o r m i n go fm o r a l i t y b e l i e fi sak i l l do fs p i r i t , t h ep r e m i s ea n dt h eb a s i so fm o r a l i t y i ti sa l s ot h eh i g h e s t m o r a lg o a la n dt h eh i g h e s tl e v e la n dt h es u p p o r t i n gp o i n to fm o r a l i t y i tf o c u s e so n p r o b i n g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m o r a lb e l i e fw h i c hi se s s e n t i a l l yt h em o r a li d e a l i t y s t r a n s c e n d i n go fm o r a lr e a l i t y , t h es o c i e t yo fi n d i v i d u a lm o r a l i t y , e t h i c a l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 m o r a lo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a l t r u i s t i cn a t u r eo fu t i l i t a r i a nn a t u r e a n dh e r ew ea l s ol i s tf o u r a s p e c t so f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so fm o r a lb e l i e f i t st r a i to fm e t a p h y s i c sa n dt h e d i r e c t i o n a lf u n c t i o n ,i t s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m e c h a n i s m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e df u n c t i o n , t h e c o m m a n d i n gt r a i t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s p i r i t u a lf o r c e , a n dt h ef a n a t i c i s mo fm o r a lb e l i e f a n dt h er i g i d i t yo fi t sc o h e s i o n c h a p t e r5r e v e a l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m o r a lb e l i e fc r i s i s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c r i s i s ,b u ta l s o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 d e e p s e a t e dc r i s i si nt h er e a l i t yo f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c h a p t e r6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m o r a lb e l i e fs y s t e mw i mr e a s o n a b l et e n s i o na tt h i ss t a g e ,b yt h eu s e o ft h et h e o r yo fm o r a lb e l i e f , a i m i n ga tt h es t a t u sq u oo fm o r a lc r i s i s m o r a lb e l i e fi sa c o m p l e xo r g a n i cs y s t e m ;i ti s a l s o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u n i t yo fu n i v e r s a l i t ya n d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 t h ei d e a l i t ya n dr e a l i t y , 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o b j e c t i v i t y t h ec r i s i so fm o r a l b e l i e fc a nb eo v e r c o m et h r o u g hi t so w n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t og e td y n a m i cb a l a n c e r e a s o n a b l em o r a lb e l i e fs y s t e mi st h es u p p o r t i n gp o 硫t oo v c l c o m ct h ec r i s i so fm o r a l b e l i e f 田地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i ss y s t e mm u s ta p p l yt h et h e o r yo f m a r x i s te t h i c s ;f o c u so n t h ed e g r e eo fi t st e n s i o n , t h em a n e u v e r a b i l i t yi nr e a l i t ya n dt h ef o r w a r d - l o o k i n go ft h e e n t i r eo r g a n i cs y s t e m k e y w o i m s :m o r a l i t y ;, b e l i 旺m o r a lb e l i e l , t h ec r i s i so fm o r a lb e l i 畦m o r a lb e l i e f s y s t e m c l a s s n o : v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 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签字日期:年月 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荆学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荆学民教授严 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两年来 荆学民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荆学民老师,他和我的师母不仅在我的学习上 给我帮助,在生活上对我关心,在做人处世上也给了我许多的教诲。在此向荆老 师及师母表示衷心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任课老师们,你们渊博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爱岗 敬业的精神无时不在激励着我奋发向上,在此向你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衷心感谢诸位答辩评委以及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和老师们,感谢你们在 百忙中抽出时间来评审我的论文并给予指导。 序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日 益紧迫,其中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针对种种道德危机,本论文运用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着眼社会主义社会现 实性分析,更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现实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社会主义道 德信仰体系是克服道德危机的支撑点,并对其构建做了不少分析和探讨。 希望本研究的结果为本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为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的研究 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1 道德信仰的含义 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范畴,道德信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荆学民教授指 出,道德信仰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领域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状态或目 的的超越性把握;如果说,实用信仰更多地附着于人的经验物质生活,那么,道 德信仰则完全进入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人的现实生活而言,处理人与自然的物 质性关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实用信仰和 道德信仰构成了人类世俗信仰的两个基本的层面。【3 3 1 我们要明确两点:第一,作 为道德信仰,它首先是一种比实用信仰高一层次但仍然是世俗信仰,仍然立足于 现实生活。第二,作为道德信仰其本质是对“社会生活领域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 会之间关系或目的的超越一,属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它展现的是丰富的人与 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因此,可把道德信仰定义为道德 信仰是对社会生活领域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关系状态或道德目的的超 越性把握的一种世俗信仰。 1 1道德与信仰的本质 1 1 1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特征有三: 第一,它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 其实也是人与人) 关系的 精神生活方式,就是说人是道德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道德。马克思说:“孤 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 具有社会力的文明人或许能够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 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就无所谓道德。 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同世界的物质关 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出人同世界的各种精神性或意识性关系。道德就是调节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生活方式。“人类意识的产生,使人破天荒地能够把自己和对象 区分开来,把自然和社会区分开来,把我和你区分开来,一句话把各种关系区分 开来。只有当人有了这样清楚的意识,道德关系对人才是有意义的,才成为人的 对象,才能够为人类所认识,人类也才会自觉需要道德辅佐自己的生活。”【1 4 】 第二,道德着力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静态的,而是具体的、动态的, 就是说,考察人与人的关系要深究到人的行为;甘保露、唐凯麟主编的 伦理学 原理:一书中认为,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人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共 同利益相互关系客观必然性的有意识地把握,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是 一种通过善恶观念为标准来把握客观世界和把握自己的一种实践精神方式, 是一种实践精神。人们通过体现一定的善恶观念的行为准则、规范、理想,借助 风俗、舆论、信念、信仰的力量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以调节个人同他人、同社会 集体的关系,使自身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以把握现实世界脉搏,实现个人同社 会的动态的具体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应当被理解为社会意识和人们对 社会的实践的和精神占有的统一 第三,道德作为人们对世界和自身把握方式的实践精神,是人们根据社会生 活的客观现实的认识为基础的一种超越“现有 的观念把握方式。这就决定了道 德本身具有超越现实性的理想性、超越功利性的义务性、超越实然性的应然性的 品格。道德不是描述人与人关系的“已然 即现实状态,而是着力于人与人关系 的超越性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应当 。这样,道德的实质,其实就是从未来的、 超越的维度设定、约束人的行为。 1 1 2 信仰的本质 信仰给人以无限地把握未来的精神满足,即一种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信 仰不但具有目标的意义,更是一种把握目标的精神机制。信仰是一种价值形式, 所以,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价值哲学中有“实然 和 “应然”之说。“应然 是建立在“实然”的基础之上并能转化为实然的,但事实 上,决没有完全建立在实然基础上的应然,也没有完全实现了应然的实然。在应 然世界中有两个层次和部分:一是眼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应然。即“是的应当”; 一是将来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应然,即“应当的应当一。前者可理解为价值的现实性 品格,后者可理解为价值的理想性品格。在一个社会中,完美而行之有效的价值 体系必须同时具有这两种品格。它既要告诉人们“当下应该怎样”,也应告诉人们 “理想的将来应当怎样 。信仰的这种特殊价值形式,正是承担价值体系中“应当 的应当这个“重任 ,它要告诉人们的是“理想的将来应当怎样。 信仰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信仰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自我 超越的活动。所谓人的自我超越性,是指人改造自身现实存在状态使之趋于理想 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信仰正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 超越偶然追求确定、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人正是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 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信仰也据此成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 2 人是一种两极性结构的动物。黑格尔曾说过:“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 中人具有他的现实性( 实在性) ,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 舍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长住性,他认识到自己是 绝对的本质。一 2 5 1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结构中,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 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连接人的有限性或现实性 和无限性或理想性的桥梁和中介,在实践中真和善实现了现实的统一。 1 2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1 2 1道德与信仰关系的四种不同定位 第一种定位是传统意义上,把某种道德作为信仰的对象形成所谓的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在这种观点中被解释为“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按性 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有认识基础的科学道德信仰以及无认识基础的盲目道德迷信。 有充分可靠科学依据的、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道德才能成为先进的道德, 而且成为社会进步势力和广大人民的共同道德信仰 2 6 1 。信仰的对象“道德目标 及其理论 ,而道德目标及其理论只是道德的一部分,似乎把信仰和道德关系简单 化了。 第二种定位是把道德与信仰直接重叠构成所谓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认为,“道 德天然地是一种信仰,“道德,就其存在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形式来说,天生就 是一种信仰的活动或信仰的事情。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调节人与人关 系的规范,如果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它就不能算作是道德,而只有为人们的内心 所接受,内化为人的信念,才真正成为道德。道德的发挥作用,也是靠内在的道 德信念,而主要地不是靠外在的约束。这种观点把道德和信仰粘合在一起,更强 调的是道德的主观性、自律性,道德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信念、信仰。 第三种定位是道德和信仰迥然不同,因而不存在所谓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认 为,“道德直接生成一种信念,而不生成信仰。但是,由于人们往往容易把这种来 自于人的内心自觉的主观信念混同于来自外在压迫力量的信仰,才会把道德与信 仰联系在一起 。“有两种道德行为,一种是世俗的信念行为,另一种是宗教的信 仰行为。信仰行为可以造成道德化的结果,而就行为自身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道 德行为。 3 2 j 在这种观点看来,道德在世俗生活中与“信仰 无关,至多只能与“信 念”关联,而信念与信仰则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只有道德信念而没有道德信 仰。这种观点把信仰与宗教等同,进而认为只要进入道德领域,就谈不上信仰了, 在他们看来道德只涉及世俗领域,从而从根本上否定道德信仰的存在。 3 第四种定位是从广义和狭义两重性规定道德信仰。这种观点认为:搿从狭义的 道德信仰来看,它是对某一道德体系的信仰一“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 种趋于最高道德境界的伦理精神它表明这一时代人对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不懈 追求斗搿这种价值追求被人视为善、视为道德,也就成为广义的道德信仰一“从 道德信仰的两重规定可以看出:对道德的信仰解决信仰什么的问题,使道德信仰 有了具体的实践内容。而对善的终极追求,解决为什么信仰的问题,它使道德成 为终极的价值追求;对道德的信仰实现着社会道德的内化,使社会道德成为人实 践活动的主体素质与力量。面对善的终极追求,则完成着对现实状况的超越,它 将人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投射于完全的善之中,使社会道德成为人自觉的要求和目 标。一1 9 1 这种对道德信仰的所谓“两重性 的规定,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和终极的价 值层面两个层次对道德信仰进行了分析,相对于其它几种定位显得更加全面和完 整。 1 2 2 道德信仰范畴的生成 单独的道德和单独的信仰也许能够存在,但是,离开“道德是基础与“信 仰是着力点这种独特的关系,道德信仰这个范畴无从生成,也无法解释。 由此可见,对道德信仰定位的前提是弄清道德和信仰两个要素的关系,弄清 道德和信仰两个要素在道德信仰中的地位,弄清道德信仰不是两者的简单粘合, 才能对信仰进行准确地定位。荆学民教授认为道德信仰是一个生成的独立而完整 的范畴。所谓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形而上学黟,其要旨是道德 的精神层面,它有“两极或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 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把“前提和“终 极 相连,正是信仰的特质,信仰的特质就是把“终极”认同、内化、秉持,从 而成为思考和行动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终极被前提化,前提被“终极 化。 唯其如此,才是道德信仰。从“生成”的角度,既强调道德形成中的信仰因素或 层面,又强调信仰形成中的道德对象或内容,道德与信仰作为一种要素内在的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内涵的独立范畴,即道德信仰。但“道德与“信仰 要 素所占的地位也不一样:它首先强调的是“道德 的信仰层面,因而“道德 是 其基础:它同时强调道德的“信仰 层面,因而“信仰是其着力点。只有彻底 理清道德和信仰的关系,弄清信仰在道德信仰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道义基础和精 神动力才能准确把握道德信仰的含义。鲫 2 道德信仰的根据 4 作为道德的终极向往、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的道德信仰,其根据又在 哪里呢? 贺麟先生对此作过最通俗的解释:搿对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 意义,相信人性之善;对于良心或道德法律的信仰,相信道德法律的效准、权威 和尊严又如相信德福终可合一,相信善人终可战胜恶人,相信公理必能战胜强 权等,均属道德信仰 i r q 对“人性刀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 信仰) 是道德形 成的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人生意义 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 信仰) 是道 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取决于对人性的把握,取决于对 人生的追求,这就决定了对人性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信仰在道德中独特的地位 对“人性 与“人生意义 有相当不同的理解,因而所持的道德信仰也就各有不 同。 2 1 人性与道德信仰 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性善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一。君子( 善) ,小人( 恶) 。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黟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是四种道德品质的发 端和基础,是人性本善的根据。可见,儒家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人性论, 把道德的根源归结于恻隐、羞恶、是非、恭敬此四种善端。这种理论基础上所形 成的道德信仰具有如下特点: 2 1 1 性善论及其道德信仰 第一,性善论崇尚利他主义,忽视个体利益。利他主义是一种将他人利益作 为道德行为目标的伦理学行为理论。利他主义强调无私利他,为了他人的利益和 幸福无私奉献,并把它作为道德价值目标,并以此作为自身的道德信仰,确信这 种无私利他发端于人性善的四心。它由人的恻隐之心,推导出了任何人的道德价 值不在于“独善其身 ,而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崇高的奉献, 在于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的黄金规则。实际上,这种道德信仰过分强调 个人对他人、社会的爱和奉献,在由各种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必定 会流于空泛。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到“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种无私 的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的社会体制也不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说到底只是空谈 “义 ,忽视“利。王海明教授在人性论一书中批判了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 5 信仰,阐述了爱有差等的人性定律。他指出,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而只能偶 尔为他人:恒久者,为超过半数之多数,偶尔者,为不及半数之少数但我认为 爱有差等的人性定律虽然指出了利他主义道德信仰的空灵、虚无的本质特点,但 是把个人的利益和快乐获得多少,作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利益的前提,似乎更多的 是以个人为出发点,首先看到的是社会、他人的回报,然后才为社会、他人谋利 益,有倒因为果的推理错误。 第二,性善论为道德而道德,唯心倾向明显。性善论的伦理学家们,认为道 德的真正起源在于道德本身,在于每个人按良心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 行为。首先,道德源于良心,良心是生而具有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 孟子尽心上) 其次,良心是 道德律令。费希特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道德化身,良心受上帝的指 引,是人心中的天命。要实现至善达到普遍的道德目的,每个人都应该按良心的 指令行事。性善论的良心自律理论,把良心当作一种抽象的、神秘不可捉摸的道 德意识。但事实上,道德良心是根源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定的社会关 系和生活实践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每个人的良心感,不能单纯靠自律的作用自 行实现,而是在现实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下,实现其行为的“应当怎样一和“不应 当怎样捧。 第三,性善论缺乏对个体性超越的社会性。儒家倾向认为天赋人性,天赋道 德,人生的目的只是消极的追求“修身 “内圣 ,而缺乏对社会的积极改造。道 德信仰本身要求个体积极地参与社会道德活动、创造道德价值,只有在积极的道 德创造活动中,人类个体才能实现对“实然一社会的“应然一超越,而非单纯书 斋式的修身养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道德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协调规范的总 和,是一种社会关系。离开入的社会性,孤立地去求内圣,道德信仰就会内缩为 个人德性境界追求,从而造就出那种“万人皆醉我独醒”孤高的道德“圣人 ,人 生的意义只在于个体的神秘而与世隔绝的道德境界,道德信仰在个体“内圣 中 被架空,变得虚无和无法想象。 2 1 2 性恶论及其道德信仰 性恶论则信奉人性本恶,以此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构架。亚里士多德 认为人更接近于野兽而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性愚昧、懒惰、贪婪、残忍。让一个 人统治世界等于在政治中混入兽性因素,而法律则能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是理 智的体现。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自私和贪婪乃是人的本性,入的欲望是人 6 经济活动的动机。人们追求私利时发生的矛盾,需要建立政府来维护正义和法制 从人性角度说,创建一个政治制度的人性前提不是假定。人人都是君子一而是假 定。人人都是无赖一 而相反,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性恶论注重道德理性、法律理性的力量,形成社会普遍遵守的社会契 约,法律制度。社会信奉的是具有强制性的理性,并依照理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此来调节个与人之问、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道德理性是人们运 用道德“应然一来规导自身道德行为的力量,从而使建立在道德理性基础上的道 德信仰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使人在对真正的道德理想道的追求过程中,更加 理性。王文东在其著作l :宗教伦理学中指出,德理性的确证具体采取规范行为 的“应然 命令式,要求道德“应然 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需要,成为指导人 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信仰在内容上就是对道德的信仰,将社会的 道德体系和要求内化为主体观念、思维方式,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并不以自身的“实然斗状态为满足,而是力图超越“实然 状态, 用“应该一来表现自身,在其中“应该 作为善被放大和发动,而“不应该 作 为善的对立面则被抑制和疏远;“应该成为一种渴求和思慕,能带来愉悦和宽慰, 而“不应该成为令人厌恶和鄙视的行为让人主动远离。这就是人必然竭其所能 完成对善的占有。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人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超越了自身 本来的实际存在。【2 l l 第二,道德理性的泛滥导致道德信仰的狂热化。基于性恶论的道德信仰如若 走向极端,道德则成为了信仰的奴隶,中世纪宗教信仰便是道德信仰走向狂热化 的表现。道德理性的泛滥,钳制了人的感性需要,成为极端的禁欲主义。因此道 德成为一种压制人性的东西,带有强烈的工具性特征。在康德看来,除了纯粹理 性的之外都是经验性的,在纯粹理性之外,德性价值完全取消。可见,至上的、 纯粹的道德理性排斥幸福、德性等基本道德价值。“既然意志的一切规定根据除了 惟一的纯粹实践理性法则之外全都是经验性的,因而本身是属于幸福原则的,那 么他们就全都是经验性的,因而本身是属于幸福原则的,那么它们就全都必须从 至上的德性原理中分离出来而永远不能作为条件被合并到德性原理中去,因为这 将会把一切德性价值都完全取消了。”【6 1 尼采对源于苏格拉底时代的传统理性世界 批判时指出,理性世界是对生命世界的抽象和虚化,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 的理性投入到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缺乏创新精神。他在批判 道德体系压制人的“自然“自由时指出“每一道德体系自然要教导人们憎 恨自由放任,憎恨太大的自由,是人们坚信需要限定地平线,需要履行当前的义 务一告诉人们应当收缩眼界。 1 1 9 7 2 1 3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道德信仰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界定,都具有先天 假定的成分,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来抽象地谈论人 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的异化,使人性出现了分裂和异化 人性中包含着精神的成分和物质的成分,善的成分和恶的成分,使得人们在对人 性的描述中习惯于只看到一面,而注意不到另一面。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 所特有的,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 神属性。可见,人性是人的一般属性。人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还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人不可能有固定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变化中不断生成和改变自己的 本质的。每一个时代的人的需要、实践活动是发展变化者的,由此结成的社会关 系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性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动不居的。马克思 的人性论揭示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性的真正根源,使这种理论建立在科学、现 实的基础上,从而为正确的道德信仰的树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建立在这 种理论基础之上的道德信仰必定是克服了建立在道德性善论及道德性恶论基础上 的道德信仰的偏颇与不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道德人性哲学基础上的道德信仰必 然是现实性及理想性的统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功利性与超 越功利性的统一,必然是德福一致的道德信仰体系,也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 2 2人生意义与道德信仰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 在物。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仅是寻求一种事实的真理性知识,还要寻 求一种价值性的意义。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人类就一直在追问“人生意义“人 生价值,而人生意义及其相应态度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境界。而道德的最高目标 和境界,就是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信仰。 2 2 1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目标 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也 就是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是人生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些哲 学家认为,人类不能给生活强加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 义,只有当人富有责任感,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人的生活才有意义。虽然这种 观点认为人生不能强加意义,但是人生有意义于人应该有责任感,实际上,这本 8 身就是他们所认为的人生意义所在。_ 应该一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搿人应该怎样 生活一无疑是道德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 想,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意义真谛。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和指导,实现心中。应该一 的、“至善力的最高道德目标 2 2 2 人生意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是一种有“觉解 的理性生活。“人生是 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 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一p 。1 人对于宇宙人生有觉解,人的生活就有意义和价值。 入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表现为人生境界的不同。 人生境界是指人生活动本有不同的生活等级,这不同的生活等级具有不同的人生 意义,为人生活动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冯友兰认为尽管各人的境界千差万别, 但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功利境界中,个人与社会相对立;在道德境界中,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在功利 境界中,人为占有而奋斗,其指向道德信仰现实的、功利的一面;在道德境界中, 人为贡献而生存。道德境界是建立在人对社会的亲和与认同之上的,个k 2 “小 我 融化进社会之“大我 ,其指向为道德信仰超越性、义务性的一面。由此可见, 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觉解不同,就会产生相反指向的道德信仰,我们在下面一章 将对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的指向进行详细论述。 3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及其本质 3 1 道德信仰的两种相反指向 道德信仰基于对人性与人生设定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但就其核 心主旨和基本指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道德信仰的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 一种是道德信仰的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 心主义的人性观和人生追求为精神基础, 道德信仰的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以唯 强调最终通过对“神和天国的信仰而 实现道德要求,它通过信仰把人们的道德目标和终极道德境界推向了现实生活的 彼岸,从而也就使道德最终抽象化、虚幻化。而道德信仰的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 则相反,它从现实实践中寻求人性和人生追求的根据,强调通过信仰实现道德的 超越性,但却不脱离现实而进入无法把握的彼岸天国,从而使道德信仰在人们的 9 现实生活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一旦过分强调一种指向无视另外一种指向,就 会形成道德信仰的两个极端: 3 1 1 道德义务论 以宗教指向的为道德而道德的义务论和道德目的主义。以康德为代表,注意 的是道德行为动机,强调义务与责任。 第一,从如何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看,康德从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人的 价值在于他的“意志自律 ,即人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的理论前 提出发,很自然地,道德的使命不是完成道德之外的其他目的,而是一个纯粹的 实现自身的目的善良意志,或者是“绝对命令筇,绝对命令自身是善的,是绝 对的善,即:他的善是无需任何解释这个意义上的善。一个特殊行为的善依靠它 自然倾向要产生的效果,依靠它在行动中倾向要产生的效果,效果本身之所以是 善的是因为它是人们意志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世界除了善良意志就没有 什么别的善了,一个善良意志之所以善仅仅是由于意志本身。最高的善或道德律 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一种绝对的善;是为人类意志无条件欲望的善是没有任何别的 根据的善;是本身固有的善,这个目的的善则在于它本身是善的。1 2 4 】这种对道德 信仰的理解和把握,予以宗教式的诉求和解读,把它完全推向宗教的怀抱,自觉 不自觉地形成了道德信仰的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进而走向直觉主义、神秘主义。 在道义论者们看来,“因为道德和神圣是作为从上帝的本质或全真的本性获得的东 西,从人们最深的存在中发展出来的 ,所以道德律“并非一个决断的存在的偶然 命令,而是事物本性中固有的、人的本性固有的东西而道德是“一部绝对或神 圣的法典而报有敬畏。f 1 2 1 彳艮显然,他们是首先假设道德是上帝的本质,进而得出 道德是人的本身所固有的,是神圣和令人敬畏和信仰的,其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就是宗教化的,把道德信仰推向了“彼岸 ,推向了“神弦,也就是说,把道德信 仰最后推向了宗教怀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 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也心安理得,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人的需要 与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 1 1 第二,从如何处理道德愿望和行为效果的关系来看,在康德看来,道德只因 一个目的而存在善良意志,同时善良意志出于义务感或对道德律的尊重而行 动,它并不涉及效果。只要动机是善的,我们就称这个人是善的,而不管他的行 为是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康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在这个世界以外,除了 善良意志,不可能想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无条件地被称为善的。 “一个善良意志 是善的,不是因为他的实行或效果,也不是依靠它倾向于达到一个计划的目的, 1 0 而只是依赖于这个决定自己,也就是说,它本身是善的芥这种善良意志,是搿一 种绝对的善;是为人类意志无条件欲望的善:是没有任何别的根据的善;是本身 固有的善,这个目的的善则在于它本身是善的。弦1 2 ,1 而实际上,真正善的人不仅有 行善的愿望,而且有行善的行动。强调正当的感情和道德精神,正是因为它们容 易导致正当的行为。心灵是道德的城堡,纯洁的心灵容易引向纯洁的行为。很显 然,在康德那里的道德愿望和行为是分离的,这种道德信仰停留在道德愿望 上的“善良意志一,只是在纯粹的理性世界才能实现,是虚无和缥缈的。 3 1 2 道德功利论 道德信仰的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从现实实践中寻求人性和人生追求的根据, 强调通过信仰实现道德的超越性,但却不脱离现实而进入无法把握的彼岸天国, 从而使道德信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这种指向实际上是一 种必然趋势。人的道德信仰的世俗指向是相对于超验的宗教指向的道德信仰而言 的,它是独立于宗教的,是对世俗道德价值观念的尊崇和信奉。因此,人的道德 信仰必然要求冲破宗教幻想的樊篱,向现实化的方向迈进,它“拂掉现代迷信的 蛛网,向着信仰的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前进。但是,其极端化的形式道德功 利主义和道德工具主义则走向了庸俗化。以边沁、密尔为代表,注重的是道德行 为的效果。“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追求功利或利益是人的行为的目的,道德不过 是“求得最大幸福之术一,一切能够增进功利和效益的行动都是道德的,认为道德 就是求得最大功利的工具。爱尔维修说:“利益是我们的惟一推动力。人们好像在 牺牲,但是从来不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们 也不会违抗他们的利益的激流。一这种道德与人的痛苦和快乐的利益动机联系起 来,有合理的一面,但容易导致将道德作为一种谋取幸福或利益的工具,道德变 成可有可无的纯粹工具,从而人与道德的关系沦为外在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 不是作为内在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使得道德信仰极度世俗化而变得庸俗。 肖群忠在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的主导性传统伦理的运行机制, 并指出我国传统伦理理念的实质上是一种带有强烈“道德功利主义的道德信仰。 “德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