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每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 中,业绩评价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作用,这种导向性作用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企业经 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业绩评价无论是从国际上还 是在国内,无论是在实务界还是从理论界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单一指标的考核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 及股东的需要。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业绩评价指标 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主要采用基础研究为主,从建立企业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要素出发,对国内外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及主要业绩 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将大量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把业绩 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和非财务两大方面按照平衡计分卡的维度思想,结合我国企业的 特点以层层分解的方法进行设置,并对指标的权重与计分及比较处理进行了系统的介 绍。本文提出了设立一个以 eva 为导向的 bsc 的构想,将 bsc 的最终目标设定为 eva,同时增加 bsc 的维度,引入非财务指标,使之适合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 当然,这套评价系统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参考指标体系中的 标准比较指标体系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企业 目标的设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最后限于篇幅,本文没 有涉及如何将评价结果与激励经营者结合起来的研究。 关键词:关键词: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 经济附加值 平衡计分卡 ii abstract it i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at is the core of all the 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because the perform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benefit for evaluating the corporation correctl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paid attention to not only in the national but also in the worldwide, not only from the theory but also from the practice. as for the market, the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es only one index cant satisfy the manager and the shareholder. set up a serie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the stratagem must be settl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paper begin from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basic elements, summarize the history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national and worldwide, introduce some non-financial index into the system. this article set up the system from the main two sides, including financial and no-financial. which consider eva as the object and is recognized as the bsc. in addition, increase dimensionality of the bsc is another innovation.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of this index system. first, it should be discussed about the reasonable of the index system. second, it must be researched firmly because setting up the index system is a complicate process. third, this article dont relat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result and the prompting because of the length. key 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conomic value-added balance scorecard 1 1 绪论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每一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1” ,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发展过 程中,业绩评价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作用,这种导向性作用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企业 经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与企业经营环境相适 应,体现企业管理要求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的设定是企业业绩评价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宗旨和战略。作为企 业进行业绩评价的标准,设置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目标的战术转换 和具体执行。同时,通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的目标转化为阶段性的具有可操作 的并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目标,使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 体现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思想2。如何将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套有效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企业家和理论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 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西方国家主要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进行综合评价,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体系。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都侧重于财务方面,而且以事后评价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目前国内外理论 界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大多只是涉及到某一专业或某个局部问题,并没有宏观 的、全方位的、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化研究成果出现2。 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逐步有一些成果问世,如上市 企业业绩的“主成分评价法” 、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等。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采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 布的评价体系。 虽然相对于以前的评价体系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在指标体系上偏重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企业业绩的全貌,全面性差; (2)在理论层次 上,缺乏成熟理论体系支撑,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侧重事后定量分析,预警性差; (3) 在实践层次上,行业分析和实证分析不足,针对性差。 2 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我国实施市场经济战略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 义,对国有资本及其它所有者资本的增值考核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国家选拔 和评价经营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3。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企业业绩评 价的重要性尚未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足够重视,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业绩评价 部分的重中之重,无论在研究深度还是广度上,均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因此, 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1)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近 10 年来,西方财务管理界对于业绩评价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些较为成 熟的业绩评价模型。主要有 stern-stewart 的 eva 业绩评价系统与 robert kaplan 和 david norton 的平衡计分卡。 (1)stern-stewart 的 eva 评价系统 eva 业绩评价系统是美国 stern-stewart 公司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 它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经营者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积极谋求企业整体目 标的实现。eva(economic value-added)即经济增加值,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企业只 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应被认为是为股东创 造额外的价值。该指标是对剩余收益进行适当调整后的经济价值指标。eva 可以被定 义为:企业经过调整的税后营业净利润与企业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 额。将它用于衡量企业价值的增加量,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和明显的优越性:eva 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 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业绩扭曲现象;eva 将 股东利益和经理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讨价还价,一定 程度上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 同时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 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业绩的测定和分析工具。 有关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股东财富的揭示功能之上。但 3 是,各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对于经济增加值指标和股票收益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 两种结论:一种观点是,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指标而言,eva 是股票收益的一种更好的 揭示指标。如 lehn 和 makhijia(1996)对 1987-1996 年间 241 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作为业绩指标的 eva 和股票价格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性优于 roa 和 roe 指标。byrne(1999)检验了 eva 和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市场价值之间的相 关性,在没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二者有类似的解释力。但在加入控制变量后,他发现 eva 有更强的解释力。 另一种观点是 eva 可以预测股票收益,但并不是唯一与股票内在价值相关的指 标。但是,gary biddle(1997)利用 1983-1994 年 1000 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比较了 eva、剩余收益、盈余(earnings)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四种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结果表 明 eva 在信息含量上并不优于其它指标。 站在与上述研究者不同的角度,卡普兰(1999)认为经济增加值指标对投资报酬率 的改进的推动力量来自企业管理层次的决策,而不是战略经营单位或企业层次的决 策。他认为将作业成本计算与经济增加值联系起来可以起到有效地配置资产的作用。 将作业成本分析与经济增加值分析联系起来,可以解决企业财务报告被扭曲的问题。 作业成本分析法修正了将企业间接费用主观地分配给产品的倾向,也修正了没有将其 它间接费用分配给产品和顾客的问题。经济增加值分析法通过计算资本成本,并将之 作为经济费用,从而修正了以往在财务报表上的问题。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管理 当局可以获取一个清晰的获利能力与经济损失的概念,通过战略性的作业管理将其注 意力集中到产生经济损失的地方,达到维持和扩大有获利能力的经济业务的目的。 eva 作为一种战略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 它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经营者以股东财富最大 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积极谋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eva 支持者认为,eva 具有前 瞻性,是一种战略业绩评价方法,能够指导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eva 对战略 的指导原则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增加那些已经投资于经营之中的资产的收益; (2) 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追加资本投资,扩大经营; (3)停止投资于那些收益低于 成本的项目,并从这些项目中抽回资金。 jan mouhtsen(1998)认为 eva 指导的战略充其量只是财务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它 4 仅能揭示业绩的财务动因4。他认为 eva 除了关注财务资本之外,并没有关注一些非 财务资本。也就是说,eva 系统认为主要是财务资本驱动着企业的成长,而非财务资 本, 如人力资本、 顾客资本、 创新资本、 过程资本等, 都是由财务资本驱动的。 而 jeffrey 等人于 1997 年又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alue-added)作为对 eva 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正。 (2)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 1990 年,根据美国诺顿研究所主持,日美国石油公司、fmc 等公司参与的课题 研究成果, 美国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于 1992、 1993 和 1996 年分别发表了题为 平衡计分卡: 提高业绩的衡量方法 、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和 将 平衡计分卡用于战略管理系统三篇论文之后,又出版了题为平衡计分卡:一种革命 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和平衡计分卡:战略目标的转换等专著,使平衡计分卡的 理论与方法得以系统化。这一指标体系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 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体系的不足,有利于战略性 竞争优势的正确评价和管理者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4。 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维度: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 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平衡计分卡保存原有财务方面的指标,因为财务 指标直接和企业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企业的长期目标几乎总是纯财务性的,而且恰 当的财务评价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企业业绩。顾客方面的指标主要评价顾客如何看待企 业,也即顾客最关注的方面;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包括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三个方面。 学习和成长指标用来反映企业改进与员工的能力。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包括员工能 力,信息系统能力,激励、权利和协作三方面。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它将战略的制定、实施、 评价和控制融合起来,并在组织机构中自上而下地与每位员工建立起关系。作为战略 实施过程中将目标制定、措施采取、具体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战略业绩评价 体系,平衡计分卡不是一般的静态的指标集合,而是帮助企业和组织在多变的经营环 境下,不断完善和创新,增强长期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评价体系。 hoffecker(1994)、epstein、mark(1997)、scott(2003)、beiman(2004)等学者对平衡 5 计分卡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平衡计分卡在欧美企业的应用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在学术界有众多学者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完善。清华大学杜胜利博 士1999年所著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企业业绩评价的著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财务评价、非财务评价、无形业绩评价和顾客导向评价等要素组成 的评价指标体系。 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张涛教授2002年在企业业绩评价研究著作中,提出了 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设置与应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 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张蕊教授在2002年在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 究一书中提出了构建“新经济”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反映 企业战略经营业绩。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李平莉博士在2002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 式中,详细构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例如:暨南 大学罗绍德教授的谈谈杜邦体系与平衡计分卡 ,南剑飞同志撰写的企业经营业 绩评价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祝焰,莫清同志写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 ,王建华、王方华同志撰写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1.3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层面及本文研究角度的界定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层面及本文研究角度的界定 1.3.1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层面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层面 谁有兴趣评价企业业绩,谁就是业绩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是指谁需要对客体进 行评价,它是进行评价活动的行为主体。持有待投资资产的潜在投资者要选择理想的 投资对象;作为企业资源提供者的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等关心其投入资本的安全与盈 利状况;政府管理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情况;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人 员要了解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所有这些个人、团体、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关注 6 企业业绩,构成了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四个基本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政府管理部门从行政管那和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角度对企业进行 的社会贡献计价5。第二个层面是投资者从投资决策角度对于企业业绩的评价。资本 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决定其资本的投向时,要对备选投资对象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 未来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衡量、比较。第三个层面是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 价。这一层由业绩评价是所有者从委托人角度对其所投入企业的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 的关注,是对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的评价。由于现代企 业中两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资源的所有者不能拥有资源运用的权 力,因而从自身利益角度对这种资源运用的后果给予极大关注。第四个层面是企业经 营者对于内部各管理层面的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在分层管理的企业组织中,由于企业 内部的层层代理关系,较高层管理者需要考虑其下属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责任来选择适 当的业绩评价方式,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1.3.2 本文研究角度的界定本文研究角度的界定 本文结合上文及我国实际情况,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系统的观点出发,来界定 企业业绩评价的主体。按照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系统规定,按实施主体划分, 企业业绩评价分为政府评价行为和社会评价行为。政府评价行为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根 据资产管理和财务分析需要、企业监管需要、人事任免考核或奖惩需要等,分别或联 合组织的企业业绩评价, 主要是指上文中的第一层面。 社会评价行为是指各类企业(单 位)法人根据各自投资、 管理等特定需要而组织的企业业绩评价, 主要是指上文中的第 二、第三层面。总之,本文界定的评价主体是需要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外部组织或 个人。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论述对象,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 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评价主体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思 路及创新做出介绍,第二部分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要素及理论基础,对业绩评价系 7 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做简要描述,并对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做了详尽的阐述,以作 为以后章节讨论的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业绩评价指标的发展和应用,并对国内外 已有的业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对我国业绩评价的启示;第四部分是关于 业绩评价指标的设置,主要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原则出发,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影 响因素对财务层面与非财务层面的指标进行设置;第五部分,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权重 与计分及比较进行阐述;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指出论文的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1.4.2 本文的创新本文的创新 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是将大量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了 我国业绩评价系统仅包含财务指标的格局;创新点之二是提出建立以 eva 为导向的 bsc 的想法,构造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一套指标体系;创新点之三是在平衡计分卡的维 度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企业依据自己对不同的情况来增减自己的维度,例如科技技 术企业就可以将创新维度置于自己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 8 2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要素及理论基础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要素及理论基础 2.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涵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涵义 2.1.1 关于业绩与业绩评价关于业绩与业绩评价 评价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取特定的方法, 对人和事(事物或事件)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比较分析对特定的人 和事物做出主观判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认识活动2。 对任何人和事人们都可以对其进行价值评判,都会对其做出价值判断。需要指出 的是,不同的人,由于对其认识能力不同,价值标准各异,评价方法不同,所得出的 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不同的差异。人的认识能力越强,越能遵循公认的价值 准则和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所形成的评价结果就越接近客观实际。因此,要对人和 事物做出正确地评价,就必须提高认识能力、遵循公认的价值准则、研究和设计科学 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而业绩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而对于业绩的好坏人们 则通常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形成的。常用的比较方式主要有: (1)与过去比较, (2)与 预期目标比较, (3)与特定目标比较, (4)与所花费的代价比较。业绩评价就是通过 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特定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判断的过程。 2.1.2 关于企业业绩评价关于企业业绩评价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它聚集一定的生产要素,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活动中取得盈利, 从而不断壮大自己。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不是为自己而生产,而是为交换而生产,其生产经营活动 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 循环,并实现其价值。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交换性决定了企业的使命就是在市场竞争中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业绩的集中体现就是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 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价值。 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9 2.2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要素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要素 通常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方 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等要素构成。 评价主体是企业业绩评价当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评价主体决定着企业经营业绩评 价的目标、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而 对于本文中业绩评价主体的界定,在前文已有了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累叙。 (1) 评价客体是指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确定的主体而言 的,它是由主体的需要而决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客体由企业相关利益方的需要所 决定。 (2) 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是对客体表现的衡量。评 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够传递出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有助于评价主体做出判断和决 策。根据一定评价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用以反映评价客体各个方面表现的指标就构成 了指标体系。 (3) 评价目标是根据评价主体的需求确定,从一定量的主体需求中归纳总结出 来,它也是整个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指南和目的,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都是围绕着 评价目标来进行的。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的目标就是要衡量经营者实现企业目标的 程度,为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4) 评价标准是对客体表现进行分析评判其优劣的参照物和尺度,它体现为一 系列指标。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前提下产生的,由于评价目标的不同,必然要有相应的 评价标准与之相适应。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不断变 化,评价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必须是确 定的、不变的。 (5) 评价方法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具体手段。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要采 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相对公正的评价结 果。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6) 评价报告是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是结论性的文件,体现了对客体的价值 判断。评价报告主要对评价主体产生影响,通常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执行 10 机构、数据来源、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标准等等,还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评 价结果和结论、企业主要指标对比分析、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 的预测以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内容。此外,评价报告还要根据实际 需要包括一些特殊信息,对评价报告的使用范围等事项有时要明确规定。 业绩评价系统中各主要要素的关系可以下图表示: 业绩评价系统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个 业绩评价系统的运行可以这样描述:特定的评价主体对于特定的评价客体,根据其需 求确定评价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指标体 系对客体的业绩进行评价,然后把得到的数据采用一定方法与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 较,得出评价报告从而帮助评价主体确定目标是否实现及所应采取何种决策。在这期 间,评价主体的需要决定了评价的目标,而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定都是围绕着该 目标进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又会对评价客体的行为发生影响,进而会影 响到比较的结果,这个结果最终影响评价主体的判断和决策。 2.3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要深刻理解开展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探讨企业经 营业绩评价的起因与动机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介绍的是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评价 主体 评价 客体 评 价 目 标 评价标准 评价 报告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图 2-1 业绩评价系统中各主要要素 11 2.3.1 “最大”“最小”法则“最大”“最小”法则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科学,需要回答和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 题,即(1)生产什么和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消费者偏好形成的购买决策指明了社会资源的最 终用途,成为引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基本信号;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 的竞争,竞争迫使每个生产者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以便把成本压到最低点;为 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即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人们拥有的生产 要素数量和价格。这样,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人类 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市场之所以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其深 层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行为遵循着以下基本法则: (1)追求利益(效应)最大化。这是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最基本要素。在市场 上,消费者是追求个人效应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是追求个人收 入最大化,出资者是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5。利益驱动是驱使人们发生经济行为的基 本动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2)力求代价(成本)最小化。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目标,就必须努力实现代价(成本)最小化目标。因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取得收益, 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付一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价。显然,在取 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越小,投入的成本越低,获取的利益就越大,这种 经济活动就被认为越划算、越经济。同时,代价(成本)最小化也是经济活动必须遵 循的基本法则。 总之,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一个经济问题的两个方面,用最小的成本获取 最大的利益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取向,通常被称之为经济活动的“最大” “最小” 法则。 从业绩评价看, “最大” 、 “最小”法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因 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生产出产品或提 供特定的服务。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首先必须能够补偿其垫支的 成本,否则就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只有当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等于 12 或大于所垫支的成本时,企业的存在才有价值。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千方百 计扩大收入和降低成本,收入越高,成本越低,利润越大,企业发展的基础就越牢。 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收入,即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 的,也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2.3.2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基础首先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出资者的终结所有权(企业所 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权)相分离,与业主制企业相比,所有者对企 业的约束相对弱化6。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与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及资本营运过程相分离,股东只能通过“用手投票” (选举董事)和“用脚踢票” (出 让所有权)等方式来影响企业运营,经营者阶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 质上的控制权。其次是经理人员的职业化趋势明显,企业越来越需要聘请具有专门管 理能力的职业经理来管理企业,管理成为一个专业化职业,经理阶层成为一个独立的 社会阶层。再次,所有者目标与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 作为经济人有其自身目标,当所有者目标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因追 求自身目标最大化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经理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如何激励和约 束经营者行为,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一致。在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者控制进一步 弱化、经营者权力日益强化的现代企业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股东 权益最大化。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代理理论也应运而生。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代理人问题7。这是 因为首先代理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 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其次是代理人作为经济人同样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在代 理过程中可能产生职务怠慢、损害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问题7;最后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很难判断代理人的努 力程度,代理人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 义”倾向,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使代理人 目标与委托人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代理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一般 而言,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主要通过选聘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选聘机制 13 即按规定程序挑选和聘任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包括高报酬和高质量待遇及权利配置 激励;约束机制主要体现为对经理人决策行为的控制和经营过程的监督。 选聘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评价机制。各种评价机制的 产生对约束代理人行为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代理人问题,要充分发 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必须加强企业对自身的控制和监督。因此,建立一套科学 的,能够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的机制,就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有效制 度安排,为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奖惩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可见,加强企业经营业绩 的评价是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委托代理关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3.3 其他相关理论其他相关理论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8。根据该理 论的观念,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经营既受外部因素影响,又受内部环境条 件的制约,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也要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 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就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借助系统分析及运筹学、控制 论等其他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以及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相关 要素进行分析,对系统内整体与局部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及相互制约关系进行综合考察,设计出能够满足实践需要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9。 系统理论要求以整体性观点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业绩评价问题。 系统理论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可以为业绩评价系统 的建立提供一种指导,有助于评价主体系统、完整地分析和研究业绩评价系统及其相 互关系;其次,它可以帮助评价主体在研究业绩评价系统各个具体问题时注重研究它 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 因此,在建立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时,应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系统要素的 最优化,也就是业绩评价系统应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2)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 14 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 技术是因变量,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 的核心内容10。企业必须适应并寻找控制环境变化的途径,以求企业长期生存。权变 理论认为:要使一个企业有效地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则应使其各个子系统要素的设 计与环境的变化保持连续的一致性。 根据该观点,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业绩评价系统应有权变的观念,应建立一种权变的业绩评价的方法和结构。业绩评价 系统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变量、环 境因素、组织特性及用户特征的影响,并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企业应将制定权变 计划作为业绩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当业绩评价结果显示企业需要立即采取重大变革 时,适当的权变战略可以快速地被实施。随着权变战略的实施,业绩评价系统也应作 相应的调整,以保持与战略实施计划的一致性。 (3)企业价值追求理论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的基本使命和价值观。它要解决“企业为谁创造价值” 的问题,为企业指明了其经营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企 业才能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是企业设定正确业绩评价指标体 系的前提。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 生深刻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利益相 关者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如图 2-2。 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利益相关者 价值最大化 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工业经济时代 图 2-2 企业价值观念的演变 15 (1)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它既反映了企业的基本追求,又便于操作和 考核评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使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客观 结果有利于企业的各个相关利益者。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也没 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以及风险因素,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 具有明显的缺陷。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企业考核体系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 (2)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 所谓企业价值就是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企业潜在和未来的获利能力11。 这一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 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它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 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企业(股东) 价值最大化是一个主流的观点,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虽克服了利润最大化观点 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它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 环境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应 承担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测算上的困难。目前国内外 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建立起来的,因此存在明显 的缺陷。 (3)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在这些契约中,股东并不是唯一的 利益相关者12。政府、债权人、员工、顾客和供应商都是这些契约的构成者之一。企 业必须为除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后,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单纯为股东服 务的价值观念会使企业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价值取向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和 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协调企业多边主体 的相关利益,考虑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看重企业的长期利益,这是企业价值观念的 一个最新趋势。 16 3 中西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西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中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演进过程中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演进过程 3.1.1 西方企业业绩评价发展过程西方企业业绩评价发展过程 西方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为了解决资本所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 不受经营者侵犯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最初主要是对生产产出进行 评价,而后发展到财务分析,又在单一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到多目标综合评价,现 在又将其进一步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进行,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也越来越多样化,见 图 3-1。 20 世纪初期的财务分析方法有亚历山大 沃尔提出的财务比率评价方法和美国杜 邦公司首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1。英国管理专家罗斯(tgross)提出了评价企 业部门业绩的思想, 并设计采用访谈方式了解部门业绩。 美国管理咨询大师詹姆斯 麦 金西也在 30 年代提出在评价活动中首先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然后评价企业在该行 业中的竞争地位,在此基础上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状况与业务活动。1950 泰 勒 科 学 管理理论 经 济 增 加 值 分 析; 现金流量分析; 美国“计量企业 业绩说明书” ; 杜邦财务分析体 系; 沃尔财务比率评 价法; 权变业绩计量 体系; 德鲁克八项指 标; 马丁德尔管理 能力评价; 霍 尔 四 尺 度 论; 生产产出评价 图 3-1 西方企业业绩评价发展过程13 财务评价模式 多目标综合评 价模式 平 衡 计 分 卡; 克 罗 斯 和 林 奇 业 绩 金字塔; 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结合 战略导向的业 绩管理评价模 式 财务评价 基于产出的业绩 评价理论 基于行为和能力 的业绩评价理论 基于战略管理的 业绩评价理论 管理回报理论 方法论 思 想 论 17 年杰克逊马丁德尔(jackson martindell)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 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企业财务政策、企业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和对经理人的评 价等12。而同时期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mdrucher)首次提出 企业业绩评价应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 说明书” ,提出了剩余收益和市场价值等 8 项计量业绩的指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管理层对非财务指标日益重视,会计理论界进一步提出了企业业绩评价的权变理 论。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利博士根据权变理论提出了由 17 项指标构 成的权变业绩计量体系,首次将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纳入业绩评价的范围1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现了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和现金流为特点的 评价方法。以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的 eva(经济增加值)分析方法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单纯以利润率和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的方法受到批 评,而代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越来越重视反映企业经 营业绩的非财务信息,而且倾向于将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比较典型的有业 绩金字塔、平衡计分卡等。其中平衡计分卡法得到广泛应用。它以企业战略为核心, 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 实现业绩考核业绩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时 代必须重视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观点。 3.1.2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有四次比较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财政部在 1993 年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中所设计的一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套体系中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 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8 个指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 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不过,该指标的缺陷是仍带有计划 经济体制的痕迹,比较侧重于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 第二次变革是 1995 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体系由销 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18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 10 项指标组成。该指标 的缺陷是未将非财务指标融合进来,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 第三次变革是 1999 年由财政、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并于 2002 年修订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它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 中,以经营效益为核心,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企 业的整体业绩。 但是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仍然缺乏无形资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第四次变革就是根据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的精神,国资委于 2004 年 1 月颁布实 施了以出资人为评价主体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在这套办法 中,指标的具体选择上都把指标具体分为两类,无论年度考核指标,还是任期考核指 标,都分成了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14。无疑,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业绩 考核体系的第一步。 3.2 西方企业主要业绩评价方法述评西方企业主要业绩评价方法述评 如上文所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业绩评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比较 完善、应用比较广泛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杜邦模式 杜邦模式是美国杜邦公司首先采用的。杜邦模式把企业财务状况作为一个系统, 进行综合分析,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全貌及其相互间各因素的影响 关系。但杜邦模式是一种财务分析体系,不能对企业非财务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只 能作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一个工具15。 从杜邦模式图(图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