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是 空前的。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理论及体制的不完善,我们的空间环境和自然资 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破坏。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设计作为改善城市 空间环境的一种手段被日益重视起来,但由于其起步晚,虽然理论逐渐完善,但 因为其缺乏法律地位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受到了巨大挑战。 而现行城市规划体系无论从理论法规,还是编制直到管理实施都形成了相对较为 完整的体系,但其只注重二维平面规划,忽略三维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而这正 是城市设计的优势所在。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对城市建设的共同影响,在 各个方面探索其一体化之道。论文首先针对城市现象提出问题,然后从对城市设 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中提出新的观点。接着介绍国外城市设计如何在它们的规 划体系下运作。进而对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国外 经验,为实现二者的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重点从法规体系,编制体系,管 理体系三方面提出了一体化的措施和成果。为我国今后城市建设提供了个系统 的框架。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体系一体化 a b s t r a c t o u rc o u n t r yi si nt h ef a s t e s tp e r i o d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s i n c e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s t a t e ,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c a l ea n dp a c ea r ea l l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i n t h i sc o u r s e ,b e c a u s et h e o r ya n ds y s t e m & r en o tc o m p l e t e ,o u rs p a c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g e t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d e s t r u c t i o n a c c o m p a n yb y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a si m p r o v eu r b a ns p a c eak i n do fm e a n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d a y b yd a yu r b a nd e s i g n ,b u tb e c a u s ei ts t a r tl a t e ,t h o u g ht h e o r yg r a d u a l l y c o m p l e t e ,l a c kl e g a ls t a t u sa n de f f e c t i v e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i np r a c t i c eh a s b e e nc h a l l e n g e de n o r m o u s l y a n dn om a t t e rc u r r e n tu r b a np l a n n i n gs y s t e mf r o m t h e o r yr e g u l a t i o n , w o r ko u tu n t i lt h ef a c tt h a tm a n a g e m e n ti m p l e m e n t ,i tf o r m st ob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i n t a c ts y s t e m , b u ti t s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w o d i m e n s i o n a ll e v e lt o p l a n , a r to fn e g l e c t i n gt h e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s p a c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sd e a l tw i t h a n dt h i s i se x a c t l yw h a t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u r b a nd e s i g ni sa l la b o u t t h i st e x ta t t e m p t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u r b a nd e s i g na n dc o m m o n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 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u r b a np l a n n i n gs y s t e m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 e x p l o r ei t si n t e g r a t e d w a yi na l lf i e l d s t h et h e s i s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q u e s t i o nt ot h eu r b a np h e n o m e n o na t f i r s t ,t h e nt ou r b a nd e s i g na n d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t h en e wv i e ww h e nk n o w so f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t h e nr e c o m m e n dh o wt h ef o r e i g nu r b a nd e s i g nw o r ki nt h e i rp l a n n i n g s y s t e m a n dt h e nc o m p a r ea n da n a l y z eu r b a nd e s i g n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c a s eo fo u r c o u n t l y , u s ee x t e r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f o rr e f e r e n c e ,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t w op e r s o n i n t e g r a t e do f f e r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f o c a lp o i n to ft h i st e x ti sf r o m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w o r ko u tt h es y s t e m ,t h r e er e s p e c t so f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h a v e p u tf o r w a r di n t e g r a t e dm e a s u r e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et e x ti no r d e rt oo f f e rt h ef r a m e o fas y s t e mf o ru r b a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f u t u r eo fo u rc o u n t r y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d e s i g n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s y s t e mi n t e g r a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丞鲞态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砂钐红签字日期:川年j 月心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墨盗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苤盗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 签- 7 - 日期:矿7 年月嗒l e t 导师签名: 一软一 f 签字日期:a 伊7 年月z ) 日 第一章、引言 1 1 释题 第一章、引言 问题的提出 未来的几十年,将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一段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开 放,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持续深入的改革,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 的变化。具体到城市建设,可以说我国目前正进行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运 动浪潮,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只能用川剧的“变脸”来形容其变化之快,之巨。 就如吴良镛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 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再深入到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与 城市规划的活动中去,我们会发现,在取得城市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矛盾 与问题也日益暴露并突出起来,不得不令我们 深思,重新考虑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政策。 在过去的实践中,有太多的遗憾与无奈摆在我 们的面前,下面廖举数例教训,以示问题之严 重: 空间环境混乱; 绿化用地太少,尤其是接近我们日常生 活的基层绿化空间; 各类城市用地功能混杂,尤其有些居住 建筑布置于有各种污染的位置,环境污染严重; ( 图1 1 ) 图1 一l 污染严重的环境 商业、游憩等公共活动空间品质低下并且供应不足: 各类交通线路上景观组织无序,尤其缺少步行系统及步行空间景观组织; 沿街建筑普遍后退红线不够,中心区建筑不仅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也过 高; 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与建筑量和建设环境不匹配; 混乱无序的生活组织带来的环境的脏、乱、差; 城市中缺少阳光、空间、必要的建筑日照间距,而炎夏又缺少绿荫、水面 第一$ 言 和岸线: 生活中噪音干扰、光污染严重: 建筑和环境色彩杂乱,城市小品缺乏,且租制滥遣,市民审美意识普遍较 差: 旧城,文化失落,新区,缺乏文化意象; 人们缺少交往以及交往的空间: 城市的历史文脉中断城市无特色,变得千城一匠:( 图l 一2 ) 厦门 幽 i 鸣 l :趟 粤萤 厦门 图1 - - 2 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 城市建设管理乏力, - 规划用地范围屡屡提前突破规定界限向郊区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 市空间特色不明显,风貌丧失: 在私人开发团体或个别领导意志的左右之下,规划指标屡被修改,界限被 突破,人为影响严重,同时泣律保障体系建设小完善,或执法不严,使规划缺乏 严肃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城市规划因为缺乏对三维空间形体的研究,致使其对城市设计缺乏可靠的 第一章、引言 指导性作用,而城市设计又过于片面强调城市空间环境的整治,忽视社会经济因 素而违背城市规划的部分意愿,造成二者之间相互矛盾,莫衷一是。 上面的重重矛盾都是由于现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都注重对城市物质要 素的安排和设计,而忽略了对城市其它要素的考虑或重视不够,纯物质的规划与 设计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城市建设。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现行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规划体系,将二者系统考虑,资源整合,纳入一体化进 程中思量,完善现有体系以指导我国城市建设。面对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我们 不能盲人摸象般片面去对待,必须整合各学科优势,形成一个系统的,集调查咨 询,设计,实施,管理及监督为一体的体系来规范化城市建设。而与此相关的城 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必将发挥巨大效益,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城市建 设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去创立一个全新的体系, 而是对现行体系的完善与补充,原本我国的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就密不可分,只 是结合的不够紧密,协调,还没能充分发挥出二者的集中功能效益。 1 2 研究对象的涵义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体系”的概念。 辞海里对“体系”的解释是这样的:“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 构成的一个整体”。 那么,套用体系的概念,本文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定义就是“与城市规划有关 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但理论界普遍认为这城市规划体 系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城市规划体系通常指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广义的 城市规划体系还包括其理论体系和相关的法规保障和管理实施等支撑体系内容。 本文研究对象是城市设计和广义的城市规划体系,重点放在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的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理和法律保障等问题的研究。 一体化的涵义:从字面意思来看,一体化就是对多个相互联系密切的事物进 行系统综合考虑,发挥其整体功能的效益。辞海中对一体化的解释是这样的: “一体化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美国学者多伊奇( k a r ld e u t c h , 1 9 1 2 ) 1 9 5 7 年提出。其核心是系统功能主义,强调研究共同体的系统交互作用和 特殊功能。”由此可见,一体化虽然源起于国际关系学,但时至今日,一体化理 论运用已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学的范畴而延伸到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强调系统整 体功能。涉及到本文需要强调的是:一体化决不是将二者简单的拼凑相加,而是 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删减不必要的多余内容,合并相似和重复的内容,在各个 第章、引言 层面加以规整,重新确立各自的地位,并加入其都欠缺的学科内容来完善现有的 城市规划体系,用以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实践活动。 1 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体系各自的角度出 发,对它们的概念,关系历程,理论基础,国内外实践的经验教训,各自存在的 问题等各方面加以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它们一体化的互补优势和结合点,并进而 探索一体化的具体细节问题,完善一体化理论,为了便于从字面上与城市设计和 城市规划体系加以区别,本文将一体化完善后的理论体系暂且叫做“城市规划设 计体系”,借以强调其是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是对现有体系的完善 整合,而不是创造全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便于行文的展开。其总体研究框架如 下图所示( 图l 一3 ) : 图1 3 论文研究框架 4 第一章、引言 1 4 研究的意义 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一体化的研究,在我国存在着便利条件,首先 从城市设计在我国出现之初,它就与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者本身就关系密切,这方面的研究也持续深入,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二者的结 合和协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规划师热衷于对城市二维空间用地性质的布 置,指标制定的随意性,规划的主观性较强。注重对规划结果的描述,忽视中间 的发展过程。重视物质要素的规划,轻视经济及发展策略的研究,使决策者面对 规划,缺乏可靠且可行的决策依据,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决策失误。最大的缺点是 对城市环境及三维形体空间的控制不足,虽然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指标体系对 城市的三维空间造型有一定的影响,但力度不够,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 面,城市设计师醉心于对城市三维空间的造型之中,由于视觉艺术上的需要而违 背或对城市规划指标提出修改要求。而这种唯一形态的设计成果在实际实施的时 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某市在做完某一地段的城市设计后, 实施过程中,原先设计好的一对一凸,一凹的高层建筑经多次劝说而未被开发商 采纳,引为憾事。其实在这种事情上,设计师的一厢情愿注定要被现实所粉碎。 因为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具体的一幢建筑单体设计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 的过程,并具有严格的分工。上一层次的工作是规定下一层次工作的行为规范, 而不是替下一层次做工作。因此,对于城市设计而言,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今 天,找准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服 务。正是基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目前的这种情况,将二者的优势互补,纳入 一体化进程的考虑之中,以现有的规划体系为依托,将其完善,用以指导我国的 城市建设,可以节省行政成本,避免重复设计,提高建设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 性,实施的严肃性。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在我们详细论述有关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之前,必须对二者的核心概念 加以再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历程有所必要的了解,以利于在二者的一体 化进程中寻找到契机和结合点。 2 1 对城市设计的再认识 城市设计英文n q u r b a nd e s i g n ,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作 为一种观念和方法,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来,如2 0 世纪4 0 年代末著名城市规划 和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提出的“形体环境设计”2 0 世纪5 0 年代苏联专家指导的 城市构图也即古典的城市建筑艺术设计。但这些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城市设计在 含义和内容上有巨大的差别。而至今,对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定义“没有简单的, 单一的,广为接受的定义”。卢济威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概念应从理念层面和操作 层面两方面来理解o 。本文就按这两个层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设计概念进行梳理 分类。 2 1 1 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 ( 1 ) 注重三维空间和环境艺术的城市设计 早期的城市设计主要被看作是对城市三维空间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被看作 是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城市设计来修改和控制城市环境的形式和特征,体现地方 特色。 近代城市设计的倡导者e 沙里宁论述“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 问题”,他所说的“建筑问题”是广义建筑学问题,强调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 间环境设计,物质和空间上的安排都是为人服务的。在他给出城市设计定义后至 今,城市三维空间及环境的艺术处理仍然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对象。 o 卢济威,论城市设计的整合机制,中国建筑年会2 0 0 3 年会论文集,2 0 0 3 。p 2 3 2 。e 沙里宁,顾启源译,论城市一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6 6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曾主持费城和旧金山城市设计工作的e 培根,在研究考察历史上著名 城市的案例后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由无数的决 定形成的,而不是偶然的。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官1 i t ( 感性) 的“城市体 验”( u r b a ne x p e r i e n c e ) 。为此,他强调了很多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 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评判(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 、 表达(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 矛l 实现( r e a l i z a t i o n ) - - 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他认为“城市设 计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可能形式”。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定义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 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城市设计师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工作对象: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二是系统设计;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 我国学者王建国认为“城市设计从广义看,就是指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环境 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设计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 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 2 ) 注重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 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有益补充,城市设计必然从根本上关注城市的功能组 织。 f 吉伯德( f g i b b e r d ) 在市镇设计( t o w nd e s i g n ,1 9 6 5 ) 一书中指出: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 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已故美国著名学者林奇( k l y n c h ) 在1 9 6 8 年发表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形象 ( c i t yd e s i g na n dc i t ya p p e a r a n c e ) 中认为“城市设计是对于一个广阔地区内的 活动和物体的总体空间布局”。他又在1 9 8 1 年推出的一部城市设计理论巨著一 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 at h e o r yo fg o o dc i t yf o r m ) 中,从城市的社会文化 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 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 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教育委员会1 9 7 0 年在一份关于城市设计培训证书的 报告中说明:“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在于对构成环境的物质对象和人类活动的布 置安排。城市设计所处理的空间和要素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外部的。城市设计关注 新开发与现状城市形式的关系,同样关注社会,政治,经济需求和可用资源的关 。e 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9 二f 吉伯德,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第三章2 2 页 7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系。它也关心城市发展的不同运动形式的关系”。这个观点表明了城市设计与我 们所理解的城市规划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其实从英国的规划实践看,它早期的城 市设计就是城市规划。 ( 3 ) 注重综合广义的城市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 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 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 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日本的国吉直行在横滨市的城市设计工作一文中提到:“城市设计是 包含了要有一个快乐,舒适,富有魅力的城市所需要做的各种活动,也可以客观 地说在这些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从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涉及到的城市形成的那 部分活动。” 我嗣城市规划学者陈秉钊教授指出:“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先,以城市整体 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民的 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 1 2 操作层面的城市设计 随着专业的发展与成熟,城市设计更加注重与实践的衔接和在实践中的操作 方式,因此专业界开始把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过程纳入城市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去。 ( 1 ) 城市设计是一种政策过程 j 巴奈特罾( j b a r n e t t ) 的观点是最具代表性的,针对纽约城市设计的具体 研究和实践,他提出“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与 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形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 造。因此设计是一种公共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巴奈特坚信,这才是现代城市 设计的真正含义,它逾越了广场、道路的围合,轴线、景观和序列这些“1 8 世 纪的城市老问题”。确实,现代主义忽略了这些问题,但是“今天的城市设计问 题起用传统观念已经无济于事”。他有一句名言,“城市设计应是设计城市而非设 计建筑物”,城市的“生长”远比单个建筑的“生长”更为明显而复杂的多,因 而城市设计不是一种终极产品,而是一个连续的设计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受到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7 2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8 。j o n a t h a nb a r n e t t ,舒达恩译。开放的都市设计程序,尚林出版社。1 9 8 3 8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城市设计设计最终成为一种折衷的,讲求综合效益的设计, 而不再是纯艺术和技术的产物。而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动态性则决定了城市设计是 一种连续的决策过程。 ( 2 ) 城市设计是一种社会过程 我国学者刘宛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公共空间形态的形式,促进 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城市设计的实践任务是对设计实 践活动的设计,它所设计的是使城市形成良好形态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行政体 制,程序机制,管理政策,而惯常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方案仅仅是其中一个组成部 分。城市设计的任务是:结合技术,社会和艺术的考虑,通过设计,评价,控制, 维护对城市空间组织进行协调,从各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发展,这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 上述源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对城市设计的专门论述中,即 有从理念层面强调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处理的“设计说”,又有 强调从属规划过程的“功能说”,或强调多方面概括的“综合说”,还有从操作层 面偏重政策或社会等方面的“过程说”。虽然目前对城市设计的确切定义尚无统 一的认识,但普遍认同城市设计主要是涉及城市体型环境的设计,也不是一个简 单的设计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操作过程,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行动力量, 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不断完善的综合概念。 2 2 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城市规划,顾名思义,就是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步骤、 资源使用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它包含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发展目标的 预测、发展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因此,它既是一个计划性的文本,又是控制和实 施目标的过程,既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规划师经过半个世 纪的规划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不仅涉及土 地划分、密度控制、建筑设计等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政治和社会科学。在我国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对我们自认为所熟知的这一领域进行再认识。 2 2 1 城市规划的本质 。刘宛,作为社会实践的城市设计一理论实践评价,清华大学博士论文 9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城市空间不仅是所有城市活动的承载体,也是它们的作用对象。在规划没有 出现时,城市社会各种因素无序地直接作用于城市空间,直到城市空间不堪重负, 开始对社会因素起到负作用,城市规划便应运而生,成为社会因素作用于城市空 间的媒介。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城市规划是对“社会力”( 指城市社会 中能够对城市空间产生作用的全部因素的“合力”) 规范的手段,但并不是对全 体社会的规范,而是针对其对于城市空间的“作用分力”的引导和约束;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城市规划本身并没有产生作用于城市空间的“力”( 因为城市 规划不是城市建设的主体) ,它只是将“社会力”目的性的转移传输到城市空间 上。第二,由于城市规划对社会的约束力,城市规划也通过“社会力”在城市空 间上充分反映了自己的意图。 按照上面的说法,则城市规划应当是一项以城市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以“社 会力”为研究对象并规范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终解决城市物质空间问题的工 作。 在理论上,城市规划是可以“超阶级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 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 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工程设施。”这明确的 表明了规划工作的任务是作用在大小( 规模) 、容积( 容量) 、形状( 形态) 、布局( 安 排用地,配置设施) 等物质空间因素上的。城市规划的这一本质决定了规划是物 质性技术学科。实践也表明规划师对城市物质空间也更有效的把握和驾御。这应 该是规划的根本。脱胎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在这一方面体现自身的优势。 在实践上,第一,由于城市规划本身并没有建设开发动机;第二,由于城市 社会的价值取向由“社会力”体现,即“城市规划的目标并非是由规划自身提出, 而只是在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政策目标和城市具体发展情况重新做出的政策陈述 的基础上,经由城市规划技术语汇转译得来。”这说明了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物质 空间由“社会力”决定,使得城市规划最终成为了“社会力”的工具。但是现象 表征上是城市规划的涉及领域范围的不断拓展,职能作用的不断增加,比如:失 业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社会福利等等,这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许多问题的 根源,比如“规划盲目自大”认为城市规划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发生在城市 范围内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反的当城市规划面对复杂的城市社会手足无措时产生 的“规划盲目自卑”,等等一系列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 2 2 2 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与不确定性 “严肃性”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是一个必需的因素。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政 l o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府对城市建设政策的一次集中体现,也应是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选择, 作为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才有可能在现实中贯彻它的设计意图。城市规划的严肃 性最终体现在“规划立法”上。用立法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面向整个社会执法, 管理、建设、设计各个部门、个人同样受到规划法的约束和保护,这将成为 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的法律依据。 从城市规划立法自身来分析这个问题,它是以城市规划编制成果为蓝本和依 据的,而城市规划编制本身并没有完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对现有能掌握的城市 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城市发展预测,并依据预测目标进行规划 设计。但是全面而精确的城市信息是不可能得到的,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难以用 “科学”来修饰。如果假设规划师能够得到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能根据它 们确定出城市目标,但上文的分析已经表明规划目标的确定却不是它所能决定 的。 从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来分析,社会阶层的大跨度,社会需求和利益的多方 面性,城市因素的复杂、多变,难以用划一的、精确的法律用语进行行为上的限 定,但如果只是原则上的规范,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状况,那么将失去它的法律效 用;相反,简单的依靠和迷信规划立法权威,将会对城市和城市规划带来严重的 危害。这是一对一时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不确定性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有很好 的反映,城市规划的不时修正就是一个将最近目标明确,对长远目标进行预测的 不断滚动过程。 2 2 3 城市规划职能有限性 许多人简单的认为规划的工作对象是城市,认为规划涉及城市生活的所有 方面,能够对城市问题充分的认知直到妥善的解决。然而,规划师对许多城市中 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的确几乎让人失去信心。两个方面都十分 突出。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规划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在哲学的领域,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城市建设的客观发展,城市规 划不可能超越一定的客观历史阶段来对城市进行规划。城市规划工作是人类认知 活动的一种,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是有限性的,即对城市本身,城市规划难 以充分的把握或是预测。 其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其权利是由其它 因素所决定的,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全面的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城市规划 作用的对象,不论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也是有限的。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不是城市发展的动因。不能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做好了就能建设好,只能希望规 划能为建设提供更好的背景环境。 城市规划本身是不能代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不能将它们与城市规划混 为一谈。分清规划的实际直接职能及其间接影响职能,并将它不同的职能体现于 不同的规划层次上面。 2 2 4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职能调整与转变 在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地大背景下,新城规划,旧城改造任务量规模空前, 在本行业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好时代的同时,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出了新 的课题和巨大挑战。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 第一,规划师在对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做出安排的时候要留有余地。现在好多 城市的储备用地日益紧张。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前期规划的内容过多,有好 多用地的性质和建设内容是在很模糊的状况下确定的,其规模,位置都缺乏令人 信服的判断依据,完全是规划师的主观臆断。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师应该舍得“留 白”,保持规划范围内适当的储备用地。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出 现,日后这些用地会找到适合它的内容的。这样做不仅节省了社会成本,也为城 市发展留有自己的余地。 第二,城市规划需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规划发展服务。由于城市规划学科 的边缘性,决定了其包容性,许多学科都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城市规划也 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利用规划的综合优势为社会 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需要规划师除了延续以前偏重物质要素的空间规划工 作内容外,将更大的精力要花费在空间策略及政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终的 成果是这种策略的具体反映。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政府或甲方的规划指令转变到为 他们出谋划策,共同规划的工作模式上来,只是最终的技术成果由规划师完成而 己。打个比方,城市规划由过去的“士兵”这一单一角色要转变为“士兵兼谋士” 的双重角色。 第三,城市设计发展到今天这种火热的地步,恰恰说明了城市规划这方面内 容的遗漏与缺失。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应利用自己的体系优势和城市 设计紧密结合,在对城市形体环境的颦造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3 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再认识 1 2 = 4 - # m 设计目# m 规划的* “* 图2 2 清末北京城平面图图2 3 米利都城平面图 # = 、城m 女* 目城* m “# “* 蓝图状态,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严格执行,一旦建成则长时间地保持不变,城市 建设活动的循环周期比较长,并由于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城市建设的历史延续性 较好,建筑风格的统一性较强。这从保留至令的建筑和考古挖掘的故城遗址中能 得到很好的印迁。总之古代社会这些学科融为一体,彼此紧密联系,共同对城市 建设及其面貌起很大的影响作j j 。 2 3 2 近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离 这种多位一体的城市建设状态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率先在西方国家被打 破。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致使大量资源,人力,财力迅速向城市 集中,这里充满了机会与挑战。但古代延续下来的城市远不能适应近代生产生活 的需要,城市面积急剧扩张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交通堵塞,路面泥泞人口拥 挤。( 图2 - - 4 ) 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靠通才式的建筑师已远不能解决这些 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 7 5 年英国公共卫生注( p u b f i c h e a l t h , a c t ) 颁稚 实施,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城市规划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 的学科。它开始重点关注的是城市的环境,用地性质,经济活动安排,并且随着 城市的发展,它逐渐偏向宏观方面对城市的关注也逐渐停留在了二维平面e , 对反映城市整体面貌的二围空问环境日渐忽略。而建筑学由于将城市规划分离出 击,其学科发展方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更加注重对单体建筑空间形式,建筑 材料,建筑构造及细部处理的研究,逐渐走向了微观。这样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之间缺少了一环,即对城市整体面貌和建筑总体布局的考虑,h 积月累,导致城 市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特色建筑布局杂乱无章空气污浊,缺少阳光,环境日盏 恶化,使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 人不堪重负,要求改善的呼声 也越来越高。同时规划师和建 筑师也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性。于是,一个原本和建筑学 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的学科一 城市设计被提出并受到了空前 的关注。究其本质,它不是一 门新兴学科而是一门被忽视 与淡忘的学科再重新被拾起。 它不是在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之 问新建一座桥粱,而是在加固 圈2 4 工q k 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巾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这座本已存在的桥梁,使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了更好的衔接。 2 3 3 目前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趋势探讨 学术界目前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学者要求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 科独立出来,还有的学者呼吁将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编制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规划 编制体系一一对应。但仔细分析一下,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在不少院校都 单独开设了城市设计这门课程,但教材不统一,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 是注重城市空间的三维设计方法及设计理论研究,至于对城市设计如何在现有规 划体系下发挥其积极的效益的理论探讨还不够,以致出现现阶段城市设计名目繁 多,设计内容不同,表达成果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实施力度不同,法律地位不 同等各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城市设计有些脱离城市 规划而又十分不健全而造成的。比如时下冠以“宰宰城市设计9 99 “木木市木宰区城市设 计9 99q 幸市风貌规划”等等名称的设计,细究其内容和表达成果的方式,大都是 在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的内容深度接近修建性详细规划,有的介 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从成果的表达形式看,有的用到了控 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图则与文本的表达形式,甚至有些指标的内容都相同,但设计 指导性意见写的过于笼统,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总而言之,现阶段城市 设计与城市规划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具有很大重复性。更为困难的一点是城市设计 的法律保障问题,如果将三维城市设计的成果法律化,尤其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那么这又和传统的终极蓝图式城市规划有什么区别 呢?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的深入发展,城市设计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2 0 0 0 年由 建设部对中国六十六个大中小城市关于城市设计问题的调研中,有百分之九十的 城市都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城市设计。当被问及城市设计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时,有 近八成的人选择了体现城市特色与风貌,一致性相当高。而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 大家都发现其手法,表达方式内容,都借鉴了城市规划的模式,有些内容甚至重 复。甚至单独做出的城市设计与控制规划相互矛盾,反而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改 变指标,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在现实操作中,两者并没预期的那样紧密结合, 协调一致。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相互指责推诿。 城市规划师认为城市设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对土地性质及经济因素的 考虑,囿于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中而不能自拔。而城市设计师则强调现行的城 市规划体系中,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那些指标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且刚 性有余,弹性不足,为城市设计和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留得发挥余地相 第二章、对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对过小。这些客观矛盾都要求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合作,融为一体,达到高 度的和谐一致,回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合二为一的古老传统,但这次的一体化 和古代二者的彼此不分绝不一样,它需要更多的学科内容补充,更多人的分工协 作,由于现代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须考虑的内容更加庞杂,必须有统一的理论 和实践体系来统一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发挥集中功能主义的系统优势。否则条 块分割过细,则容易出现相互之间的矛盾,造成内耗过多,行事效率低下。在这 种大背景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整合一体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为系 统高效地进行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其难点在于二者如何结合,一体化 后各自的地位作用,内容,实践中的管理,法律保障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难题做出谨慎的探索,对与错,好与坏,任由大家评说。 以上只是在实践中寻找二者一体化的必要性,那么在理论界同样有可资借鉴 的依据。在1 9 9 9 年国际建协第2 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所形成的新世纪行动纲领 是:认识时代,正视问题,整体思考,协调行动。吴良镛在广义建设学中提 出:“建筑与城市要结合起来考虑,要从理论上与实践上解决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学相分离的现象! ”呼吁建筑、地景与规划相融合,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整体 考虑。对于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就“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把 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国际建协在1 9 8 1 年的华沙宣 言中说:“规划、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成一系列的组成要素。而应努力创 造一个整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雅典宪章在关于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中 也提到:“城市计划( 规划) 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而不是长宽二度的科学, 必须承认了高的要素,我们方能作有效的及足量的设备,以应交通的需要和作为 休息及其它用途的空地的需要。”马丘比丘宪章提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 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 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 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 的。” 综上所述,未来的城市建设理论应是站在战略高度上,对与之相关的城市 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广泛的综合,按吴良镛先生的说法“一致百虑,殊途同 归”。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要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一体化之整合点。 第二,依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1 6 第i 章、国外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第三章、国外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俗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及城市 设计的模式,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有借鉴和 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国外城市设计在规划体系下的运行机制的深入了解,将对我 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下面重点从以下几个国家 入手,对它们的相关体系进行深入剖析。 3 1 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设计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城乡规划立法,也是城市规划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 一,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英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对应,其规划体 系也是中央集权制的,这在规划编制体系中即可反映出来。 3 1 1 英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 英国法定的规划编制实行二级体系: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结构规划的任务 是为未来1 5 年或更长时期的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框架,作为地方规划的依据,解 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确保地区发展与国家和区域政策相符合,它由郡 政府编制,呈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主要内容如下: 1 导言 2 欧洲的、全国的和区域的发展背景 3 郡域发展背景:社会、经济和环境趋势 4 目标和总体策略 5 住房供给 6 就业与经济 7 商业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