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证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证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证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城市己越来越成为人们聚集生活以及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 新能力越来越直接地影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围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城市创新 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城市创新系统的本论文的研究 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比较系统地对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城市创新 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建设城市创新系统的意义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然后,对 现有的城市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城市创新系统的评价体 系。接着展开实证分析,选取了长三角十五个城市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对南京以及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创新系统进行评价,得出各样本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对南 京城市创新系统进行展开分析,阐述了南京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升建议。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南京市的发展目标。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 城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但也有着不利因 素。在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本论文针对建设有南京特色的城市创新系统提出 了具体建议:1 ) 培育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创新文化;2 )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好城市创 新系统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法规;3 )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 源配置;4 ) 强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培育,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学园区;5 )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提高创新运行效率,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6 ) 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完善城市创新系 统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通过这些方面努力,能够提升南京的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竞争 力,进而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关键词g 创新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南京 - i i - a b s t r a c t 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s o l eo f n a t i o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e m dt h ei n e x h a u s t i b l em o e v t yo f c o u n t r y s f l o u r i s h a st h e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i n ga n ds o c i e t yi m p r o v i n g , c i t yh a sb c c 呲t h ei m p o r tu n i t w h e r ep e o p l ec o n g r e g a t ea n dw h i c ha c c e l e r a t e s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p p r o a c h i n gt h eq o c h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e c o n o m y , 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i e sh a v em o r ed i r e c t l ya f f e c t e d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v e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n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h a sb e e nt h ef o c u s w h i c ha t t r a c t st h ea t t e n t i o no f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n da uo f t h es o c i a l i t y s ot h e r ei sm u c h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v a l u ea n dp r a c t i c a lm 髓衄 t 1 l 哪瓣s i xp a r t s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f i r s t l y , 锄i n u o d u c t i o ni n e s e n t st h er e s e a r c h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b a s i c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i nt h ec h a p t e ro n e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o r y , n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r e g i o i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w a ss u m m a r i z e d c h a p t e rt w oa n a l y s e st h ee x i s t i n gi n d e x i c a ls y s t e mo fu r b a nl m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a9 e to f 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i c a ls y s t e mi s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r ei sp o s i t i v e s t u d y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e l e c t sf i f t e e nc i t i e so fy a n g t s er i v e rd e l t aa st h es a m p l e st oa n a l y s i sa n a l y z et h e s a m p l ec i t i e s 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i e sb yu s i n g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a n d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 c h a p t e rf o u r e x p a t i a t e st h ea d v a n t a g e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o f t h en a n 3 i n g s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 ns e v e r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w e r eg i v e n t oi m p r o v et h es y s t e m 1 1 1 ea i mo f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i nn a n j i n gi st oe n h a n c e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i e s a n dc o n s t r u c tai n n o v a t i v ec i t y a st h ec a p i t a lo f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a n do n eo f t h ec e n t e rc i t i e so f y a n g t s er i v e rd e l t a , n 觚j i n gh a sr i c hi n n o v a t i v er f s o u i v a n df a v o r a b l ei n n o v a t i v ee n v i r o n m e n t b u tt h e r ea l s oe x i s t ss o m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a f t e ra n a l y z i n ga l it h ef a c t o r s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 f e r s f o l l o w i n gp r o p o s e st oi m p r o v i n gn a n j i n g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f i i _ s ci st oc u t t i v a t e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h a v i n gn a n j i n gu r b a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s e c o n di st os t r e n g t h e nl e a d e r s h i p a n de s t a b l i s ht h ep r o g r a m s , p o l i c i e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o f 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 n 忙t l l i f di so p t i m i z e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e c h n o l o g yp o w e ra n dt h ed i s p o s a lo f t e c hs c i e n c er e s o u r c 2b y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r e f o r m t h ef o r t hi s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t m i v d s i t i e sa n d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m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m - t e c hi n d u s t r y 姗撕埘s c i e n c e 拙1 1 l ef i f t hi st oi m l x o v e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 g e n c yi n s t i t u t e st oe s t a b l i s h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s e r v i c es y s t e m t h el a s ti st o s e tu p e f f e c t i v e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i n v e s t m e n ta n df i n a n c i n gs y s t e mt oi n c r e a s e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i e s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u r b a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c a l l n o ta c c o m p l i s hi na l la c t i o n i ti sb e l i e v e dt h a tt h e s ee f f o r t sw i l lu p g r a d en a n j i n g s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i e sa n da l h a n c en a i ! j i i 萼sc o m p e t i t i o na b i l i t i e s i ti sa l s o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t h e s ee f f o r t sw i l l i n c r e a s en a n j t n g se n e r g i e s k e y w o r d :i n n o v a t i o n , u r b a n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 n a n j i n g 1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囟! 堇:绉导师签名:缉坠震日期:礁塑:! :兰 引言 0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引言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大潮兴起的今天,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 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城市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提高城市创 新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建设和完善城市 创新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 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 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城市创新能力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 柱,国家层面的创新必须依靠区域层面上的创新来支撵,城市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新系统,不仅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而且也是国家创新系统活力所在。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 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城市创新系统,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是城 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富强的必然选择。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是 我国重要的工业、金融、商贸、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基地。在今年初公布的由国家统计局 组织的。2 0 0 5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行榜”1 中,南京捧名第7 ,居江苏省入围城市的首 位。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将南京定位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 三角先进制造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南 京市政府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提出到2 0 1 5 年,要 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推进创新机制的战略性重构,建立起 与城市科教地位相匹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创新系统成为南京市面临的迫切问题。 刘泱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南京捧第7 ,金陵晚报。2 0 0 6 年1 月7l = la 3 版 - l -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 2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论文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城市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探讨,建立一套城市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试图通过统计分 析软件在对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的定量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市创新系统进行分析 和评价,针对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论文分为六部分: 首先是引言。在引言中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和论文的 选题意义,并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为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本章首先对分析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引出国家 创新系统,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阐述。 第二章是城市创新系统指标体系的分析本章首先对国内外的城市创新系统现有的指 标体系进行阐述,进而确立一套适当的城市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 第三章是南京市城市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在本章中,搜集大量数量,运用第二章的 指标体系对南京及同类城市通过统计软件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南京市城市创新能力,并对 样本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来说明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现状。 第四章是南京市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建议。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南 京市的城市创新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南京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创新城市、提 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措篪。 最后是结束语。本章是全文的总结,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说明论文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地方。 0 3 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论文以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为依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和 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成果,结合论文具体的背景和针对性,通过确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指 标体系,对南京市的城市创新系统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在理论综述中,运用理论论证与归纳演绎的方法,结合论文的研究内容,对相关理论 进行阐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遵循代表性与可靠性原则,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本论文注重实证分析,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试图对 2 引言 南京城市创新系统的建设作出分析及提出一些建议。 0 4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如何提升 城市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本论文在注重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 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应用到实 证分析中,确立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南京市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分析和评述, 并提出一定的提升措施,对南京市的城市创新系统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 一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动力,从钻木取火到我国的四大发明,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如今电子技术的日新 月异,创新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今天,城 市作为创新的主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设城市创新系统成为每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动 力。 1 1 创新系统理论及发展 1 1 1 创新理论 创新行为是自古有之,而系统的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 s c h u m p e t e r ) 在1 9 1 2 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 t h e o r y o f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中提出来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则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 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因而,创新是一种内在因素,主要依赖于企业家更适当更有利地 运用现存的生产手段,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进行了创造性的破坏,从而实现了创 新。关于创新的内容,熊彼特认为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 )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 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c 2 )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 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 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c 3 ) 开 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菜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 前是否存在过。( 4 )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 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c 5 )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 种垄断地位( 例如通过“托拉斯化”) ,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2 。 熊彼特开创了创新理论的研究,他强调技术的进步导致创新。继熊彼特之后,随着科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新理论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不同的研究领域的经济学家给出 了不同的观点。对于创新的理解可分为狭义的创新概念和广义的创新概念。狭义理解的创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 9 9 7 ,第7 3 - 7 4 页 - 4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认为刨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 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曼斯菲尔德m a n s f i e l d ) 刮k 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 的首次应用”,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 索性活动。厄持巴克( j m u t t e r b a c k y 在产品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 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日本经济学家森谷正规认为:“技术 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创新,技术本身毋需发生革命性的改 变。对它进行衡量的根据是下述几个方面: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 的发展;创造足以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荷兰经济学家杜因 ( d u i j n ,1 9 s 3 ) 认为 新是“导致新产品的销售和新技术工艺与设备的商业化使用的技术上 和商业上的进展”。“对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服务、生产工艺与分配流程的发展与成功的采 用”。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 c f r e e m a n )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 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在关于加 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 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 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的深入,产生了 对于创新概念的广义理解。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政治等与经 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 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 之问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 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 德鲁克将“创新”的概念推广到了管理,提出了“社会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就是 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欧盟在1 9 9 5 年度的创新绿皮书中指出,创新是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 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 一种社会现象”1 9 9 2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指出,创新是 一个广泛的概念,对它的准确定义依赖于度量和分析的特定目的。在任何经济部门都能发 生创新,包括诸如卫生和教育部门这类政府服务机构。所以“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 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冯之浚教授( 1 9 9 9 ) 对“刨新”概念进行了较为 全面的表述:“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 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 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 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 开发机构、高校及其它企业相互作用的结果。” 1 1 2 目家创新系统 上个世纪年代英国经济家弗里曼( f r e e m a n ,1 9 8 8 ) 在研究日本2 0 世纪六、七十年 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考察发现日本的生产创新、一线工人创新、日本政府鼓励、独特的企 业文化以及日本的国家主义后,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 统是4 一个主权国家内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 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开发、引进和扩散”3 弗里曼强调政府政策、企业及 其研究开发努力、教育和培训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特别强调在剧烈的技术变革情况下, 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国家调整 其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他强调四个因素的作用:政 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努力、教育培训以及产业结构 圈1 - l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图 严格地讲,关于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并没有完整的理论,也没有形成一 3 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刨新系统,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 社,1 9 9 2 4 石定寰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 1 ,第4 8 页 - 6 -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种共同的学术研究方法5 。在当代西方的技术创新理论和政策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借用新制 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强调从让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 术创新实绩的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来研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差异,来阐述国家刨 新系统对技术革新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佩特尔和帕维蒂( p a t e l p a v i t t 。1 9 9 4 ) 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提出的重要性在于:传统 的有关技术进步的理论认为,开放的贸易系统将使技术的国际性迅速扩散成为可能,从而 使后发国家的追赶成为可能。但不同国家在对技术的投资上政簧是不相同的,从而造成了 国际技术差距在某些国家之间的扩大。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可帮助一国去确定应如何对技 术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的效果,去理解不同国家在这种投资上的差异和不同模式。从此出 发,佩特尔和帕维蒂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决定一个国家内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速度的国 家制度、激励结构和竞争力”。佩特尔和帕维蒂的国家创新系统包括四个部门:企业、提供 基础研究和相关培训的大学和机构、提供一般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部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 府部门。在这一系统结构中,他们还特别强调了激励对各部门的重要作用。 伦德瓦尔( l u n d v a l l ,1 9 9 2 ) 认为“一个创新系统是由在新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生 产、扩散和使用上互相作用的要素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并进一步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 “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利经济上有用的知识的过程中各种成份和关系的相互作用。两 者都位于或者说植根于一国的疆界之内”。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包括了在国家含义上的要素和 关系。这些要素和关系从狭义的角度看包括与研究、探索有关的机构和制度,如研究开发 部门、技术学院和大学。广义上讲,包括影响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如生产系统、 营销系统,金融系统等。伦德瓦尔强调生产系统中互相作用的学习的作用,认为国家创新 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组织、企业问的关系( 产业结构) 、公共部门的作用,金融部门 及具他部门的作用、研究开发部门。 波特( p o t t e r ,1 9 9 0 ) 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家仓新系统的微观机制与其 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国家创新系统。他认为国家的竞争 优势正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的,而政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 响企业的创新过程。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 创新。一个国家的优势决定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与竞争 5 冯之浚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6 6 页 伦德瓦尔,刨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2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状况四个重要因素。 图l - 2 波特的钻石型的国家创新系统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 1 9 9 7 ) 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 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 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 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 大学和中介组织”。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从这 个意义上说,所有有助于促进这种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的方面或者因素都可以划归到 国家创新系统之内,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实绩的测度与评估也是以四种类型的知识或者 信息的流动为主要指标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 作用,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人员流动。 图1 - 3o 勘l - d 的国家创新系统。 7 石定寰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 i ,第4 8 页 s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我国于2 0 世纪如年代中期开始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刘洪涛( 1 9 9 7 ) 在其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中,将国家创新系统分为生产学 习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选择系统等4 个子系统。冯之浚( 1 9 9 9 ) 认为创新是企业 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 其它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国家创新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 大学都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教育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中介机构是 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石定寰( 1 9 9 9 ) 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国家创新系统是 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厂创造、扩散和使用 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 1 1 3 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刨新系统的子系统,而广义上的区 域创新系统就是国家创新系统乃至国际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库克( c o o k e ) 提出来的,在他的文章区 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 1 9 9 2 ) 中对区域创新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并受到学术界 的重视与研究。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著作 区域创新系 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 c o o k e ,b r a c z y ka n dh e i d e n r e i c h ,1 9 9 6 ) 中, 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 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 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的崛起。学者们对此进行了 大量的讨论其中的代表有美国的萨克森宁( s a x e n i a n ,1 9 9 4 ) 教授。她分析了硅谷与麻省 1 2 8 号公路的发展经历的不同。她认为硅谷的发展好于麻省1 2 8 号公路是由于:硅谷是一个 区域网络化的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促进了专业化厂商集体的学习和灵活的互相适应。区域 内密集的社会网络、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了各种新探索和创业。公司问既互相竞争, 又不断在新技术方面互相学习,企业内外水平式的沟通非常多,有利于企业与供应商、客 户、大学等的交流 魏格( w i i g ,1 9 9 5 ) 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时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 石定寰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 1 ,第5 2 页 9 石定寰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9 9 9 1 ,第2 4 页 9 -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 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 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自2 0 世纪9 0 年代末引入我国,国内部分学者也对其进行探讨和 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定义。冯之浚( 1 9 9 9 ) 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书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 的创新系统。胡志坚、苏靖( 1 9 9 9 ) 在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认为,区域创新系统 是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 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潘德均( 2 0 0 1 ) 认为,区域创新 系统是指地方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黄鲁成( 1 9 9 9 ) 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 创新的机构和组 织) 、非主体要素( 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王德禄( 2 0 0 2 )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 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 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后,定义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 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 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不是替代国家创新体系,而是 一个更适合分析体系问要素互动问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 安捧,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间 的互相学习、刨新活动和知识的流动件更密集、更多。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绝不是国家创 新体系的一个缩影,而是创新的区域化” i i a 城市匐新系统 相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 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而同区域创新系统相比较,城市创新系统就是城市范围 内的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可以由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来阐述,城市创新系统将研 究对象集中于城市,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环境基础之上,并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本 伸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 0 0 1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2 0 0 2 i , 第7 页 1 0 -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地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的。赵黎明( 2 0 0 2 ) 认为城市 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 素( 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 和非主体要素( 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以及协调各要素之 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廖德贤( 2 0 0 5 ) 认为城市创新系统是基于“城市中 心论”的思想,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是城市的角度,依托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和城市创新 基础设施,加强官、产、学、研、中介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城市创新环境,创造一种新的 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推动 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1 2 1 2 建设城市创新系统的意义 城市是基础设施、人才资源、资本、服务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体,是推动国家经济发 展的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的行政区域。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国家发展与强大的根 本动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需要城市创新系统傲为支撑,建设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有着 重要的意义。推进城市创新系统建设,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证 首先,城市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建设城市创新系统时需要一些规划和政策,就可 以直接由城市各级政府制定,避免了一些区域间由于区划和利益的冲突,使各种政策有序 执行。 其次,城市是国家行政、科研,大学教育和经济等各类与创新密切相关活动的主要载 体城市的技术集聚和信息化为新产业创造了区位空问,使得大量的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在 城市及其周边诞生,城市成为了信息技术和学习的载体,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地,因 此,建设城市创新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由于每个城市所处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不同,各个城市有利于 其发展的资源禀赋,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城市经济,这些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不同城市的性质和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城市 创新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最后,城市是人口和生产力要素的聚集地,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的大学 ”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2 5 ,第8 3 页 ”廖德贤,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城市创新系统( j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 0 0 5 年第1 5 卷第5 期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研究机构等研发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3 8 个主要城市,建设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 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科技、经济的发展。 在现在这个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城市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城市经 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也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城市创新系统是由城市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 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等所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 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 城市刨新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 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 应,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1 3 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 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集中的 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创新系统,是由城市内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服务机构、政府等所组成的,并主要服务于城市社会经济,促进科技、经济与社 会协调发展的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从这四个主体来看,城 市创新系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创新,分别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 l 五l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城市创新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对技术知 识的生产、应用及传播方式进行变革,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技 术层次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可区分为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狭义的技术创新,始于企业 的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广义的技术创新,则始于发明创造而终于技术扩散通常所 说的技术创新是狭义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通过对各创新主体技术知识的生产、应用及传 播方式与思想进行变革,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城市创新系统的技术 层次 1 3 2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为其它创新能力的提高储备知识,创新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6 ,第2 页 - 1 2 - 第一章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创新是指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主要指实验性的r 如( 研究和开发) 活动,同时也包括经验性 的实践活动,即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活动。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 导和源泉。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 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 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 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 1 3 , 3 制度刨新 制度创新为其它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制度创新是指一个特定组 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 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对于生产人的提高,生产关系作为制度必将作 出适时的改变相调整,因此制度创新对于整个创新系统不可或缺。城市创新系统的制度创 新是改进现有制度安捧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以提高制度的效率。安捧和协调各经济主体利 益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有效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 和技术,保证城市内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保证城市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 j 哺服务倒新 服务创新为其它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创新主体是中介、咨询和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 务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衔接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 体的桥梁,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 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城市创新系统中的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技术市场 和信息市场等有机地结合成区域市场整体,各创新主体和中介机构通过区域市场发生相互 作用,实现各自的创新功能和经济效益。 - 1 3 东南大学顼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城市创新系统指标体系的分析 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多,但专门用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指标体系并不多,每个指标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