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 Z 2:2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doc_第1页
JIS Z 2:2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doc_第2页
JIS Z 2:2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doc_第3页
JIS Z 2:2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doc_第4页
JIS Z 2:2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次1 适用范围. .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4 符号和说明. 25原理. . . 86 试样. 186.1形状及尺寸. . 186.2试样种类. . . 186.3试样加工. . 197 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 218 原始标距的标记. 219 试验设备的准确度. 229.1试验机.229.2延伸计.2210 试验条件.2210.1试验零点的设定.2210.2试样夹持方法.2210.3试验速度. 2311 上屈服强度的测定. 2412 下屈服强度的测定. 2513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2514 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 2515 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和测定.2516 屈服点延伸率的测定. 2617 最大力塑性延伸率的测定. 2618 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2619 断裂总延伸率的测定.2620 断后伸长率的测定. 2721 断面收缩率的测定. 2822试验报告. 2823测量不确定度.2923.1一般.29232试验条件.2923.3试验结果. 29附录A(参考附录)计算机控制拉伸试验机使用的建议.30附录B(规范性附录)厚度0.1mm3mm 薄板和薄带使用的试样类型.31附录C(规范性附录)直径或厚度小于4mm 线材、棒材和型材使用的试样类型.34附录D(规范性附录)厚度等于或大于3mm 板材和扁材以及直径或厚度等于或大于4mm 线材、棒材和型材使用的试样类型.35附录E (规范性附录)管材使用的试样类型. 43附录F(参考附录)考虑试验机柔度估计的横梁分离速率. 46附录G(参考附录)断后伸长率低于5%的测定方法. 47附录H(参考附录)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 48附录I((参考附录)棒材、线材和条材等长产品的无缩颈塑性伸长率的测定方法.50附录JA(参考附录). 51附录JB(参考附录).52附录JC(参考附录)JIS与国标对照表.55日本工业规格 Z2241:201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Metallic materials -Tensile testing -Method of test at room temperature序文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6892-1:2009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本标准的整体结构、层次划分、编写方法和技术内容与ISO/DIS 6892:2007基本一致,与国际标准差异之处见附件JC。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在室温10-35)注:本规格的定义、符号和说明与国际标准相同ISO 6892-1:2009Metallic materials -Tensile testing -Method of test at room temperature(MOD)对应程度为MOD,依照 ISO/IEC Guide 21-1,MOD为修订之意。试验要求、性能测定、测定结果数值修约和试验报告。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室温拉伸性能的测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对于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JISB7721拉力试验机- 拉力或压力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注:对应国际标准ISO 7500-1:2004 Metallic materials-Verification of static uniaxial testing machinesPart 1: Tension/compression testing machinesVerific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force-measuring system(MOD)JISB7741试验用引伸计的检定方法注:对应国际标准ISO/DIS9513:1996 Metallic materials- Verification of extensometers used in uniaxial testing(MOD)JISG0202钢铁术语JISZ8401 数值修约规则3 术语和定义JISG0202 相关术语和定义与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标距 Gauge length ,L测量伸长用的试样圆柱或棱柱部分的长度。3.1.1原始标距 Original gauge length,L0施力前的试样标距。3.1.2断后标距 Final gauge length,Lu试样断裂后的标距。3.2平行长度 Parallel length,Lc试样两头部或两夹持部分(不带头试样) 之间平行部分的长度。3.3伸长 Elongation试验期间任一时刻原始标距的增量。3.4伸长率 Percentage elongation原始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4.1残余伸长率 Percentage permanent elongation卸除指定的应力后,伸长相对于原始标距的百分率。3.4.2断后伸长率 Percentage elongation after fracture。A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Lu- L0)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对于比例试样,若原始标距不为5.65 (S0 为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符号A 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比例系数,例如,A11.3表示原始标距为11.3 的断后伸长率。对于非比例试样,符号A 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使用的原始标距,以毫米(mm)表示,例如, mm A80 表示原始标距为80mm 的断后伸长率。3.4.6屈服点延伸率 Percentage yield point extension,Ae呈现明显屈服(不连续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屈服开始至均匀加工硬化开始之间引伸计标距的延伸与引伸计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5引伸计标距长度 Extensometer gauge length,Le用引伸计测量试样延伸时所使用试样平行长度部分的长度。注:,对于测定屈服强度和规定强度性能,建议Le 应尽可能跨越试样平行长度。理想地 Le 应大于L0/2 但小于约0.9Lc。这将保证引伸计能检测到发生在试样上的全部屈服。最大力时或在最大力之后的性能,推荐Le 等于L0 或近似等于L0,但测定断后伸长率时Le 应等于L0。3.6延伸 Extension试验期间任一给定时刻引伸计标距的增量。3.6.1延伸率 Percentage extension用引伸计标距表示的延伸百分率3.6.2残余延伸率 Percentage permanent extension试样施加并卸除应力后引伸计标距的延伸与引伸计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6.4最大力总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maximum forceAgt最大力时原始标距的总延伸(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6.5最大力塑性延伸率 Percentage plastic extension at maximum forceAg最大力时原始标距的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6.6断裂总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fractureAt断裂时刻原始标距的总延伸(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3.7试验速率 Testing rate3.7.1应变速率 Strain rate,e& Le用引伸计标距e L 测量时单位时间的应变增加值。3.7.2平行长度估计应变速率 Estimated strain rate over the parallel length,e& Lc根据横梁分离速率和试样平行长度计算的试样平行长度的应变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3.7.3横梁分离速率 Crosshead separation rate,c单位时间的横梁位移3.7.4应力速率 Stress rate,R&单位时间应力的增加。3.8断面收缩率 Percentage reduction of area,Z断裂后试样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So-Su)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的百分率。3.9最大力 Maximum force,F m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抵抗的最大力。对于无明显屈服(连续屈服)的金属材料,为试验期间的最大力。3.10应力 Stress,R试验期间任一时刻的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之商。3.10.1抗拉强度 Tensile strength,R m相应最大力(Fm)的应力。3.10.2屈服强度(屈服点) Yield strength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达到塑性变形发生而力不增加的应力点。应区分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3.10.2.1上屈服强度(上屈服点) Upper yield strength,R eH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高应力。3.10.2.2下屈服强度(下屈服点) Lower yield strength,R eL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低应力。参见图2 R 应力e 延伸率a 初始瞬时效应ReH: 上屈服强度ReL:下屈服强度图2-上屈服应力及下屈服应力3.10.3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Proof strength, plastic extension,R p塑性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的应力。使用的符号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规定的百分率,例如, R p0.2,表示规定塑性延伸率为0.2%时的应力。参见图3 R 应力 R 应力e 延伸率 e 延伸率规定的塑性延伸率 规定的总延伸率Rp: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Rt: 规定总延伸强度图3应力(塑性延伸法) 图4应力(总延伸法)3.10.4规定总延伸强度 Proof strength,total extension,R t总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的应力。使用的符号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规定的百分率.见图4,例如R t0.5,表示规定总延伸率为0.5%时的应力。3.10.5规定残余延伸强度 Permanent set strength,R r卸除应力后残余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使用的符号应附以下脚注说明所规定的百分率。例如R r0.2,表示规定残余延伸率为0.2%时的应力。R 应力 R 应力e 延伸率 e 延伸率 规定的残余延伸率 规定的塑性延伸率Rr: 规定残余延伸强度 Rp: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图5应力(残余延伸法) 图6 应力(偏移法) 3.11断裂 fracture当试样发生完全分离时的现象。注:在ISO 6892-1 的图A.2 给出了计算机控制试验机用断裂的定义。4符号和说明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相应的说明见表1。 表1a.1MPa =1 N/mm2b. 如果使用最佳条件(高分辨力,平均引伸计,良好的试样对中),应力-延伸率曲线的弹性部分的斜率值接近弹性模量值。 a)平行线法 b)倾斜线法R 应力e 延伸率a 经过均匀加工硬化前最后最小值点的水平线b 经过均匀加工硬化前屈服范围的回归线c 均匀加工硬化开始处曲线的最高斜率线Ae:屈服点延伸率ReH: 上屈服强度图7 屈服点延伸率的评价方法c) 应力-延伸率状态的特殊情况aR 应力e 延伸率ReH:上屈服强度Rm:抗拉强度注a:呈现图8 c)应力-延伸率状态的材料,按照本标准无确定的抗拉强度。双方可以另做协议图8 抗拉强度图9 拉伸试验中测定ReH、ReL、Rp、Rt 和Rm 时应选用的应变速率范围R 应力e 延伸率a 非真实值,产生了突然的应变速率增加b 如果应变速率突然增加时的应力-延伸率状态注: 特征值定义见表1图10 在应力-延伸率曲线上不可允许的不连续性图解ao:板试样原始厚度bo: 板试样平行长度的原始宽度L0:原始标距Lc:平行长度Lt:试样总长度Lu:断后标距So: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1 夹持头部注: 试样头部形状仅为示意性图11 机加工的矩形横截面试样(见附录B 和D)LO:原始标距So: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图12 棒状试验片不经机加工试样(见附录C)do: 圆试样平行长度的原始直径 L0:原始标距 Lc:平行长度 Lt:试样总长度 Lu:断后标距So: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 Su:断后最小横截面积注: 试样头部形状仅为示意性图13 棒形横截面机加工试样(见附录D)ao:原始管壁厚度Do: 原始管外直径L0:原始标距Lt:试样总长度Lu:断后标距So: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Su:断后最小横截面积1夹持头部图14 圆管管段试样(见附录E)ao:原始管壁厚度bo: 圆管纵向弧形试样原始管宽度L0:原始标距Lc:平行长度Lt:试样总长度Lu:断后标距So: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Su:断后最小横截面积1 夹持头部注: 试样头部形状仅为示意性图15 圆弧形试样(见附录E)5原理试验系用拉力拉伸试样,一般拉至断裂,测定第3 章定义的一项或几项力学性能。除非另有规定,试验一般在室温1035范围内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5。6 试样6.1 形状与尺寸6.1.1 一般要求试样的形状与尺寸取决于要被试验的金属产品的形状与尺寸。通常从产品、压制坯或铸件切取样坯经机加工制成试样。但具有恒定横截面的产品(型材、棒材、线材等)和铸造试样(铸铁和铸造非铁合金)可以不经机加工而进行试验。试样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多边形、环形,特殊情况下可以为某些其他形状。试样原始标距与横截面积有关系者称为比例试样。国际上使用的比例系数k 的值为5.65。原始标距应不小于15mm。当试样横截面积太小,以致采用比例系数k 为5.65 的值不能符合这一最小标距要求时,可以采用较高的值(优先采用11.3 的值)或采用非比例试样。注:选用小于20mm 标距的试样,测量不确定度可能增加。非比例试样其原始标距与原始横截面积无关。试样的尺寸公差应符合相应的附录B附录E(见6.2)。6.1.2 机加工的试样如试样的夹持端与平行长度的尺寸不相同,他们之间应以过渡弧连接。此弧的过渡半径的尺寸可能很重要,如相应的附录(见6.2)中对过渡半径未作规定时,建议,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试样夹持端的形状应适合试验机的夹头。试样轴线应与力的作用线重合。试样平行长度或试样不具有过渡弧时夹头间的自由长度应大于原始标距。尺寸及允许偏差见附件B-E6.1.3 不经机加工的试样如试样为未经机加工的产品或试棒的一段长度,两夹头间的长度应足够,以使原始标距的标记与夹头有合理的距离(见附录BE)。铸造试样应在其夹持端和平行长度之间以过渡弧连接。此弧的过渡半径的尺寸可能很重要,建议在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试样夹持端的形状应适合于试验机的夹头。平行长度应大于原始标距。6.2 试样类型附录B附录E 中按产品的形状规定了试样的主要类型,试样的种类见表2.1及2.2规定。相关产品标准也可规定其他试样类型。表 2.1 试样的主要类型表2.2-试验片的分类试样形状板形试样棒形试样管状试样圆弧形试样线形试样比例试样14B号2号,14A号14C号14B号定型试样1A号,1B号,5号,13A号,13B号14号,10号,8A号,8B号,8C号,8D号11号12A号,12B号12C号9A号,9B号注记 1B号试验片,用于表2.3中试验片不适合的情况。用哪种试样,根据它们各自材料标准指定。但最好根据表2.3来区分。 表2.3试样使用区别材料试样备注对应附件区分尺寸比例定形板平形带板厚超过40mm14A号4号,10号选取棒形试样时附件D14B号选取板形试样时板厚超过20mm40mm以下14A号4号,10号选取棒形试样时14B号1A号选取板形试样时板厚超过6mm20mm以下14B号1A号,5号板厚超过3mm6mm以下5号,13A号,13B号板厚3mm以下附件B棒2号,14A号4号,10号附件C附件D线9A号,9B号管管外径较小14C号11号选取管形试样时附件E管外径在50mm以下14B号12A号选取圆弧形试样时管外径超过50mm170mmc 以下12B号管外径超过170mm12C管径200mm以上14B号5号选取板形试样或圆弧形试样时管壁厚14A号4号选取棒形试样时铸造产品14A号4号8A号,8B号8C号,8D号用于没有拉伸值时。从铸造的试样材料选取锻造产品14A号4号,10号6.3试验片的调制根据材料相应的关联标准(如JIS G 0416等)要求,进行取样和调制。7 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应在试样平行长度中心区域以足够的点数测量试样的相关尺寸。建议至少在三点测量试样尺寸。原始横截面积是根据测量的尺寸计算的平均横截面积。注:原始横截面的计算准确度依赖于试样本身特性和类型。附录BE 给出了不同类型试样原始横截面积的评估方法,并提供了测量准确度的详细说明。试验片的各尺寸,最好用标点间足够的点数测量。最少测3点。注记 使用标称尺寸的情况在附录B及附录D中规定。测定点为一个地方的情况,在附录JA中规定。试验片的各尺寸,最少用0.5%的精度测量。但是,2mm以下的尺寸,也可以到达0.01mm。原始横断面积So为平均断面,用适当的尺寸测定结果计算出来。但是,但是,带有锥形的试验片,测定最小断面的横断面积作为原始横断面积。计算方法,如下所示。例1 管状试验片以外的试验片平行部原始横断面积So,为标点间两端及中央3处的测定值的平均值。管状试验片中,试验片端部求出的横断面积为原始横断面积So。例2 求得圆形横断面积试验片及管状试验片的原始横断面积So中的直径,为相互垂直的2方向测定值的平均值。求得管状试验片的原始横截面积So的厚度,为管端部圆周3等分以上测定值的平均值。注记 管状试验片的相互垂直的2方向测定时内外径差的平均值,可以为4处厚度的平均值的2倍。计算的精度,依据试验片的种类及形状决定。附录B附录E中记载了不同种类试验片原始横断面积So的评价方法。8 原始标距的标记应用小标记、细划线或细墨线标记原始标记,但不得用引起过早断裂的缺口作标记。对于易损或难以标记的试样,可以刷涂料后在涂料上划线。对于比例试样,应将原始标距的计算值修约至最接近5mm 的倍数。原始标距的标记应准确到1%。原始标距的最小测定精度为0.1mm。引伸计标距的误差在1.0%以内时,规定的尺寸可以作为原始标距。如平行长度比原始标距长许多,例如不经机加工的试样,可以标记一系列套叠的原始标距。有时,可以在试样表面划一条平行于试样纵轴的线,并在此线上标记原始标距。注:使用引伸的断裂伸长率时,非必要的情况下,没有标记的试验片上的参考点也可以测量(参见20.2)9 试验设备的准确度9.1试验机按照JIS B 7721应为1 级或优于1 级准确度。9.2引伸计的准确度级别应符合JIS B 7741的要求。应使用不劣于2 级准确度的引伸计。10 试验要求10.1设定试验力零点在试验加载链装配完成后,试样两端被夹持之前,应设定力测量系统的零点,一旦设定了零点,在试验期间力测量系统不能再发生变化。注:上述方法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夹持系统的重量在测力时得到补偿,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夹持过程中产生的力不影响力值的测量。10.2 试样的夹持方法应使用例如楔形夹头、螺纹夹头、平推夹头、套环夹具等合适的夹具夹持试样。应尽最大努力确保夹持的试样受轴向拉力的作用,尽量减小弯曲(更多信息见ASTME1012)。这对试验脆性材料或测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规定残余延伸强度或屈服强度时尤为重要。为了得到直的试样和确保试样与夹头对中,可以施加不超过规定强度或预期屈服强度的5%相应的预拉力。应对预拉力的延伸影响进行修正。10.3试验速率注ISO6892-1速度方法A在本标准中为附件,内容参见附件JB。本部分主要描述应力速率控制试验速率方法B10.3.1 总则试验速率取决于材料特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若无其他规定,在应力达到规定屈服强度的1/2之前,可以采用任意试验速率,超过这点后的试验速率应按表3规定。10.3.2 测定屈服强度和规定强度的试验速率10.3.2.1 上屈服强度在弹性范围和直至上屈服强度,试验机夹头的分离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并在表3 规定的应力速率范围内。表3 应力增加速度材料弹性模量E/(Mpa)应力增加速度/Mpas-1最小最大150000220150000330注ISO 6892-1中150000时应力增加速度为6-60 Mpas-110.3.2.2 下屈服强度如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0.00025/s0.0025/s 之间。平行长度内的应变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如不能直接调节这一应变速率,应通过调节屈服即将开始前的应力速率来调整,在屈服完成之前不再调节试验机的控制。任何情况下,弹性范围内的应力速率不得超过表3 规定的最大速率。10.3.2.3 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如在同一试验中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测定下屈服强度的条件应符合10.3.2.2 的要求。10.3.2.4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除非另有规定,在达到规定强度的一半之前,可以使用任何常规的试验速率。在这点以上,试验机的横梁分离速率应在表3 相应的应力速率范围内,并尽可能保持恒定。在塑性范围和直至规定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应变速率不应超过0.0025s-1。10.3.2.5 横梁分离速率如试验机无能力测量或控制应变速率,直至屈服完成,应采用等效于表3 规定的应力速率的试验机横梁分离速率。10.3.2.6 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延伸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测定屈服强度或塑性延伸强度后,试验速率的应变速率(或等效的横梁分离速率)见表4。表4 屈服强度测定后试验速率的应变速率单位s-1材料下限速度上限速度钢0.0030.008其他-0.008抗拉强度计算公式如下:屈服强度(Mpa)最大试验力(N)原断面积(mm)11 上屈服强度的测定上屈服强度可以从力延伸曲线图或峰值力显示器上测得,定义为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值。上屈服强度的计算公式如下:上屈服强度(Mpa)对应上屈服强度的最大试验力(N)原断面积(mm)12 下屈服强度的测定下屈服强度可以从力延伸曲线上测得,定义为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上下屈服强度的计算公式如下:下屈服强度(Mpa)对应下屈服强度的最大试验力(N)原断面积(mm)对于大生产试验,可以报告在上屈服强度之后延伸率为0.25%范围以内的最低应力为下屈服强度,不考虑任何初始瞬时效应。用此方法测定下屈服强度后,试验速率可以按照10.2.4 增加。试验报告应注明使用了此简捷方法。注:此规定仅仅适用于呈现明显屈服的材料和不测定屈服点延伸率情况。13 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测定13.1 根据力延伸曲线图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在曲线图上,划一条与曲线的弹性直线段部分平行,且在延伸轴上与此直线段的距离等效于规定塑性延伸率,例如0.2%的直线。此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所求规定塑性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见图3)。注:ISO 6892-1中规定,如力延伸曲线图的弹性直线部分不能明确地确定,以致不能以足够的准确度划出这一平行线,推荐采用如下方法(见图6)。13.2 可以使用自动处理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塑性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延伸曲线图。14 规定总延伸强度的测定14.1 在力延伸曲线图上,划一条平行于力轴并与该轴的距离等效于规定总延伸率的平行线,此平行线与曲线的交截点给出相应于规定总延伸强度的力,此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规定总延伸强度(见图4)。14.2 可以使用自动处理装置(例如微处理机等)或自动测试系统测定规定总延伸强度,可以不绘制力延伸曲线图。15 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和测定试样施加相应于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力,保持力10s12s,卸除力后验证残余延伸率未超过规定百分率。(参见图5)注;这是检查通过或未通过的试验,通常不作为标准拉伸试验的一部分。对试样施加应力,允许的残余延伸由相关产品标准(或试验委托方)来规定。例如:报告“Rr0.2=750MPa 通过”意思是对试样施加750MPa 的应力,产生的残余延伸小于等于0.2%。如为了得到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具体数值,应进行测定,附录K 提供了测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例子。16 屈服点延伸率的测定对于不连续屈服的材料,从力延伸图上均匀加工硬化开始点的延伸减去上屈服强度对应的延伸得到屈服点延伸。均匀加工硬化开始点的延伸通过在曲线图上,经过不连续屈服阶段最后的最小值点划一条水平线或经过均匀加工硬化前屈服范围的回归线,与均匀加工硬化开始处曲线的最高斜率线相交点确定。屈服点延伸除以引伸计标距得到屈服点延伸率(见图7)。17 最大力塑性延伸率的测定在用引伸计得到的力延伸曲线图上从最大力时的总延伸中扣除弹性延伸部分即得到最大力时的塑性延伸,将其除以引伸计标距得到最大力塑性延伸率。最大力塑性伸率按照下式进行计算:注:有些材料在最大力时呈现一平台。当出现这种情况,取平台中点的最大力对应的塑性延伸率(见图1)。18 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在用引伸计得到的力-延伸曲线图上测定最大力总延伸。最大力总延伸率按照下式计算:注:有些材料在最大力时呈现一平台。当出现这种情况,取平台中点的最大力对应的总延伸率(见图1)。19 断裂总延伸率的测定在用引伸计得到的力-延伸曲线图上测定断裂总延伸。断裂总延伸率按照下式 计算:20 断后伸长率的测定20.1 应按照3.4.2 的定义测定断后伸长率。为了测定断后伸长率,应将试样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样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测量试样断后标距。这对小横截面试样和低伸长率试样尤为重要。可按下式计算断后伸长率:应使用分辨力足够的量具或测量装置测定断后伸长量(Lu-Lo),并准确到0.25mm。如规定的最小断后伸长率小于5%,建议采取特殊方法进行测定(见附录G)。原则上只有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不小于原始标距的1/4情况方为有效。但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如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小于原始标距的1/4时,可采用附录H 规定的移位法测定断后伸长率。注1 ISO 6892-1中,原则上只有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不小于原始标距的1/3情况方为有效。注2拉伸试样的结果,如有必要,根据试样的断裂位置,可以用如下的记号标注并加以区分。A 表示断裂位置在两标距标记之间,离中心1/4标距之内。(图16中的A部位)B 表示断裂位置在两标距标记之间,离中心1/4标距之外。(图16中的B部位)C 表示断裂位置在两标距标记之外。图16样片断裂位置及记号注3,如果板状试样的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一起,即使试样宽度的中央部分有一定的间隙CP(见图17),这时可以不必减去CP尺寸,而用标点之间的长度可以求得出断后伸长率。20.2 能用引伸计测定断裂延伸的试验机,引伸计标距应等于试样原始标距,无需标出试样原始标距的标记。以断裂时的总延伸作为伸长测量时,为了得到断后伸长率,应从总延伸中扣除弹性延伸部分。原则上,断裂发生在引伸计标距以内方为有效,但断后伸长率等于或大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注:如产品标准规定用一固定标距测定断后伸长率,引伸计标距应等于这一标距。测量精度应为标距的0.5%。20.3 试验前通过协议,可以在一固定标距上测定断后伸长率,然后使用换算公式或换算表将其换算成比例标距的断后伸长率(例如可以使用ISO 2566-1 和ISO 2566-2 的换算方法)。注:仅当标距或引伸计标距、横截面的形状和面积均为相同时,或当比例系数(k) 相同时,断后伸长率才具有可比性。21 断面收缩率的测定按照定义3.8 测定断面收缩率。必要时,将试样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计算公式如下注:依据ISO 6892-1,断裂后最小横截面积的测定应准确到2%。原始横截面积与断后最小横截面积之差除以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率得到断面收缩率。对于小直径的圆试样或其他横截面形状的试样,断后横截面积的测量准确度达到2%很困难。22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除非双方另有约定:a) 本国家标准编号:JIS Z 2241;b) 试样标识;c) 材料种类,牌号;d) 试样形状e) 试样的取样方向和位置;f) 试验结果。试验测定的性能结果数值应按照JIS Z 8401的要求进行修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